当前位置:首页>
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以下是十个可能暗示大肠癌存在的警示信号,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1. 如果体重在短时间内无明显原因地减轻,可能是身体内部发生了某些变化,需要及时就医。
2. 如果你经常感到疲劳、头晕或心悸,可能是因为贫血,而贫血可能是大肠癌的一个症状。
3. 如果你经常感到腹部不适、消化不良或食欲减退,可能是因为肠道功能受到了影响,这也可能是大肠癌的表现之一。
4. 如果你能触摸到腹部的肿块,可能是肿瘤的存在,需要立即就医。
5. 如果你的大便中带有血液或呈现黑色,可能是因为肠道内部的出血,这可能是大肠癌的迹象之一。
6. 如果你的大便中有脓血或粘液血便,可能是因为肠道内部的感染或炎症,这也可能是大肠癌的症状之一。
7. 如果你的大便习惯发生了改变,比如次数增多或出现腹泻,可能是因为肠道功能受到了影响,需要引起注意。
8. 如果你经常交替出现腹泻和便秘,可能是因为肠道内部的不规则运动,这也可能是大肠癌的症状之一。
9. 如果你的大便形状发生了改变,比如变细、变扁或带槽沟,可能是因为肠道内部的结构受到了影响,需要及时就医。
10. 如果你发现自己有多发性息肉或乳头状腺瘤,可能是大肠癌的前兆,需要定期检查和治疗。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近年来,全球癌症发病率持续上升,尤其是与生活方式和激素密切相关的肿瘤如肺癌、大肠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的发病率增长迅速。根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肿瘤将成为人类的首要死因。恶性肿瘤的难以控制,部分原因在于目前癌变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限制了我们采取更为有效的、针对性的防治措施的能力。
癌变机制的主流理论是以体细胞突变、克隆演进为基础的多阶段癌变学说。然而,近10多年来,肿瘤表遗传学、肿瘤干细胞理论和细胞间隙连接通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推动了对癌变机制的深入理解。根据新的事实,许多作者对体细胞突变理论提出了质疑;同时,体细胞突变理论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肿瘤病理发生过程的理解,并提出了重新调整对致癌因子分类的建议。
癌变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段过程,包括肿瘤的启动或起始、促进、恶性转变和演进四个阶段。每个新阶段的启动都需要附加的遗传学或表遗传学改变,使得启动细胞具有了癌变倾向。癌变过程的多阶段性反映了在正常组织与高度恶性组织之间,存在处于不同恶性状态、具有特定表型的各个中间过渡阶段。癌变过程的复杂性还表现在癌变过程中存在多种可替代的遗传学途径,最终形成高度恶性的肿瘤。例如,大肠癌的发生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遗传学途径:CIN、MSI和CIN-MSI。
体细胞突变理论的形成是基于多方面的证据支持,包括肿瘤是单细胞克隆起源、肿瘤细胞存在大量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家族或遗传性癌综合征多为肿瘤抑制基因种系突变所引起等。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表遗传学异常同样可以引起基因组不稳定性,并可能是癌变过程之前的早期事件。单倍体不足与“两次击中”理论也为我们理解肿瘤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视角。近年来,癌基因成瘾性的研究受到关注,表明某些特定的肿瘤细胞需要很高活性的癌基因才能存活,这为研究和制定新的肿瘤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大肠癌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上海市的发病率居第二位。如果不幸患上大肠癌,首先要配合医生进行肿瘤评估。通常情况下,肠镜检查可以发现结肠癌。肠癌从肠腔内的粘膜层开始生长,逐渐向肠壁外浸润。因此,CT或磁共振检查是必要的,以确定肠壁外的情况。如果肿瘤伴有明显的肠壁外侵犯,可能需要进行术前放化疗等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再手术。直肠癌更需要注意这一点,大约一半的直肠癌患者需要进行术前放化疗后再手术。同时,排除是否合并远处转移也很重要,因为这可能会影响治疗方案的制定。
大肠癌总体来说是一个潜在可治愈的疾病,总体治愈率较高。根据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数据,2008-2017年间治疗的18364例大肠癌患者中,13721例经手术治疗。这些患者的总体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9.99%、73.76%和64.55%。其中,0-I期、II期、III期和IV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1.92%、87.15%、70.49%和27.70%。采用新辅助治疗的局部晚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66.69%。这些数据表明,大肠癌的治疗效果与国际最好的肿瘤中心基本一致,这是大肠癌规范化和精准治疗的结果。
如果条件允许,建议选择规范化做得比较好的中心进行治疗。因为大肠癌的治疗涉及多科协作,包括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等。只有充分认识大肠癌,才能更好地战胜它。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常见的恶性肿瘤,2019年全球新发病例达217万,死亡109万。该疾病的发病率与经济发展趋势一致,55%的病例发生在经济发达地区。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急剧上升,已成为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年新发病例达55.5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上海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结直肠癌是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年新发病例超过9600例,发病率以4.2%左右的速度递增。
肝脏是大肠癌血行转移的主要器官,45-50%的患者可能发生肝转移。手术联合化疗是治疗肝转移的主要手段,完全切除原发灶和肝转移灶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可达35个月,5年生存率可达30%~57%。然而,未经治疗的肝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6.9个月,无法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5%。此外,肠癌患者也可能发生肺转移、腹膜转移和卵巢转移等情况。
我国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欧美发达国家,这与中国的肠癌诊治水平地区差异明显有关。随着全国整体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改变以及社会老龄化,未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仍将显著上升。
我还记得那天,阳光明媚,微风拂面,仿佛世界都在为我庆祝生日。可当我看到镜子中的自己时,心情瞬间跌入谷底。我的脸色苍白,眼神空洞,仿佛被抽走了所有的生机。更糟糕的是,大便中出现了血丝,颜色发黑,像是一种不祥的预兆。
我知道这不是普通的消化问题。恐惧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我开始担心自己可能患上了大肠癌。这种想法让我彻夜难眠,第二天一早就匆忙赶往医院。
在等待医生的过程中,我不停地翻阅着各种医学资料,试图找到一些安慰。可每一篇文章都在强调大肠癌的严重性和治疗的复杂性。我的心情越来越沉重,仿佛被一块巨石压得喘不过气来。
终于,医生走进了诊室。他是一位中年男子,面容严肃,眼神却充满了温暖和关怀。他仔细询问了我的症状,并要求我做进一步的检查。他的专业和耐心让我稍微放下了一些心防。
几天后,我收到了检查结果。医生告诉我,我的大肠中确实有一个肿瘤,需要立即进行手术。听到这个消息,我感到一阵眩晕,仿佛世界都在旋转。医生安慰我说,手术成功率很高,只要我积极配合治疗,恢复的机会非常大。
手术那天,我被推进了手术室。麻醉剂开始起作用,我逐渐失去了意识。等我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病床上,周围都是陌生的面孔。医生告诉我,手术非常成功,肿瘤已经被完全切除。听到这个消息,我不禁流下了眼泪,感谢医生和护士们的辛勤工作。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康复过程。每天都要忍受疼痛和不适,但我从未放弃。因为我知道,只有坚持下去,才能重新拥有健康的生活。
现在,我已经完全康复了。每当我回想起那段艰难的时光,心中总是充满了感激和敬畏。感激医生和护士们的无私帮助,敬畏生命的脆弱和坚韧。从那以后,我开始更加珍惜每一天,努力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如果你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不要害怕,及时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记住,生命是宝贵的,我们都值得拥有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曾经或多次经历过大便出血的现象。俗话说“十人九痔”,因此很多人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痔疮的常见症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虽然大肠癌可能会引起便血,但并不是所有的便血都意味着患有大肠癌。其他肠道疾病也可能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
如果你发现自己有大便出血的症状,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应该立即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和相应的就诊科室:
总之,大便出血并不是一件小事,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就医可以帮助你更早地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
便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但其原因多种多样,特别是痔疮和恶性肿瘤的鉴别。患者往往对便血等症状不够重视,容易导致疾病的延误。
大肠癌引起的便血通常与大便混合在一起,难以区分,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其颜色大多数为暗红色,也可能是鲜红色或黑色,具体取决于出血量和血液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相比之下,痔疮引起的便血一般是鲜红色,且大便和血液可以区分开来,鲜血附着于粪便表面,呈现出“便是便,血是血”的特点。
除了便血外,大肠癌还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直肠刺激症状、大便变形、变细,甚至肠梗阻等。因此,对于出现便血的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以确定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大肠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患者常常面临着肠梗阻的风险。肠梗阻会导致患者出现腹痛、呕吐、便秘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那么,如何预防大肠癌患者肠梗阻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一、饮食方面
1.中医认为,大肠癌患者肠梗阻与气滞湿阻有关,因此,患者应多吃一些能够帮助消化、促进气血畅通的食物。如瘦肉、鱼虾、动物血、动物的肝肾等富含蛋白质及各种铁质的食物。
2.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半流质饮食,如面条、馄饨、小米、红枣粥、包子和面包等。此外,苏打饼干、烩豆腐以及清蒸鱼等食物也可以适量食用。
3.选择易于消化且能促进排便的食物,如蔬菜、海带、猪血、胡萝卜等。
4.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各种蔬菜、水果、糙米、全谷类以及豆类等。
二、生活方式
1.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2.适当进行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3.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三、定期复查
大肠癌患者应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肠梗阻等并发症。
四、寻求专业治疗
对于已经出现肠梗阻的大肠癌患者,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进行相应的治疗。
消化道癌症,包括食管癌、胃癌和大肠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居前的恶性肿瘤。了解这些癌症的高危人群、早期发现方法以及相应的预防策略,对于预防和早期治疗消化道癌症至关重要。
食管癌
高危人群包括:在食管癌高发区,年龄大于35岁的人群;有食管癌家族史的人群;长期接触致癌物质的人群;患有食管癌前期病变和癌前疾患的人群;以及食管癌手术后的患者。早期发现方法主要是胃镜检查,重视食管癌的报警症状,如咽食物时有哽噎感、胸骨后疼痛等。预防建议包括加强饮用水的卫生管理、做好粮食防霉、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重视家族聚集现象、补充核黄素和烟酸、以及正规治疗食管癌前疾病并定期胃镜检查。
胃癌
高危人群包括:40岁以上的人群;中重度萎缩性胃炎、慢性胃溃疡、胃息肉、良性胃病手术后残胃、胃癌术后残胃、异型增生(轻、中、重)、中、重度肠化生、明确家族史、胃黏膜巨大皱褶征等病变的人群。早期发现方法主要是胃镜检查,对于有上腹部不适症状、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胃息肉、残胃、胃巨大皱褶征、慢性胃溃疡和胃上皮异型增生等病变以及有肿瘤家族史者,应定期做胃镜检查。预防建议包括积极防控幽门螺杆菌感染、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定期体检并及时处理癌前病变、戒烟戒酒、不暴饮暴食和进食过烫的食物、少喝或不喝酒。
大肠癌
高危人群包括:40岁以上有两周以上肠道症状的人群;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族史的20岁以上直系亲属;以及50岁以上无症状人群。早期发现方法主要是大肠镜检查,对于40岁以上有症状的高危对象,经两周对症治疗症状没有缓解者,建议做大肠镜检查。预防建议包括运动、健康膳食、适当膳食补充剂、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对预防肠癌有效、戒烟戒酒、避免烟酒对消化道的长期毒性和炎性刺激。
根据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结直肠癌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五,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数量都在上升。多数患者在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早期结直肠癌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改变、腹痛或腹部不适、腹部肿块、肠梗阻相关症状、贫血及全身症状等。
结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是结直肠癌最重要的癌前病变。正常息肉发展到结肠癌通常需要至少10年时间,因此通过肠镜检查筛查息肉可以更早地发现结肠癌并进行早期治疗,提高治愈率。近年来,欧美国家的大肠癌死亡率逐年下降,这主要得益于肠镜检查等大肠癌筛查项目的广泛开展。相比之下,我国的大肠癌发病率却在逐年升高。
肠镜检查可以发现大肠息肉,在癌变之前就切除,或者可以及时发现早期肠癌。规律的肠镜检查是大肠癌早期发现和治疗的有效方法。由于结肠癌平均发病年龄在50岁,我们建议40岁以上的人无论有无症状都应该进行一次肠镜检查。
许多人担心肠镜检查会非常痛苦,但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现代结肠镜镜身更细、更柔韧,图像更清晰。有经验的内镜医师通常可以在10分钟内进到盲肠,退镜仔细观察时不会有疼痛感。现在各大三甲医院甚至二甲医院都广泛开展了无痛肠镜检查,更加舒适无痛苦。
肠镜检查能发现息肉并将其切除,杜绝了息肉继续向癌变的方向进展。研究显示,切除息肉后,结直肠癌死亡率明显下降。
如果你想进行肠镜检查,首先需要在检查前3天进行饮食准备,选择少渣饮食,避免纤维素过多的蔬菜和肉类、油腻浓汤以及带籽水果。其次,需要服用清肠剂,并在规定时间内将配好的液体及时喝完,然后来回走动以清理肠道。最后,拉清后可以进行自我评估,理想状态是拉到无色透明水样便。
如果你超过40岁,或者有大便习惯改变,不管有空没空,都应该找消化内科医生看看,不要讳疾忌医。
肠道息肉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科疾病,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然而,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腹泻、血便或黏液便等症状。肠道息肉有多种类型,包括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有家族遗传倾向,并且可能发展成大肠癌。
如果你在40-45岁之间,建议将肠镜检查纳入体检项目,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肠道息肉。对于那些已经被诊断出肠道息肉的人来说,手术后需要注意饮食和避免剧烈运动。同时,定期进行肠镜复查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高脂肪饮食、久坐不动、缺乏运动、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不按时排便或习惯性便秘、吸烟和嗜酒等,都可能加速或诱发癌变。因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大肠癌至关重要。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异常的粪便形态(如变细或呈扁形)或附着有血痕,或者出现不明原因的消瘦和贫血等症状,应该及时去医院进行肠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