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尽管传统的治疗方法如手术、化疗、放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等不断改进,但晚期肺癌患者的预后仍然不理想。因此,寻找新的治疗策略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近年来,随着肿瘤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肿瘤的免疫治疗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在一些癌症的临床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2014年的第50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公布了四项关于Nivolumab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的研究结果。Nivolumab是一种完全人源化IgG4 PD-1抗体,能够选择性阻断PD-1与PD-L1/PD-L2的相互作用,恢复效应T细胞的抗肿瘤功能。这些研究表明,Nivolumab在NSCLC患者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和安全性。
此外,MK-3475(Pembrolizumab)也是一种anti-PD1单抗,在2014年的ASCO年会上公布的两项研究结果显示,Pembrolizumab在未经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中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并且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易于管理。对于PD-L1阳性患者,Pembrolizumab的应答率高达36%。
然而,在2014年的第37届欧洲临床肿瘤协会年会ESMO大会上公布的MAGRIT临床试验结果却令人失望。该试验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Ⅲ期试验,旨在评估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辅助化疗联合MAGE-A3肿瘤疫苗的疗效。试验结果显示,MAGE-A3的应用对治疗结果没有明显的影响,引起了专家们对肺癌疫苗的价值产生了极大怀疑。
总体而言,虽然肺癌免疫治疗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进展,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索其潜力和局限性。未来,免疫治疗有望成为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新方法,开启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新时代。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吸烟是其主要风险因素。然而,吸烟的危害并非立竿见影,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科学家已经发现,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生癌变的机率高10~20倍,但早期难以发现,确诊时85%均属晚期,失去最佳治疗时机。
那么,如何早期发现肺癌呢?最近的研究表明,使用自发荧光支气管镜检查可以有效地发现早期肺癌,治愈率达92%以上。这种方法可以检测到癌前病变和原位癌,为肺癌的早期诊断带来了希望。
哪些人应该进行荧光支气管镜检查呢?专家建议,以下几类人群适合进行此项检查:痰细胞学有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或6个月内胸片无病灶但怀疑有癌变者;肺癌高危人群,如吸烟年龄小于20岁,每天吸烟超过20支,吸烟年数超过20年,近期又有久治不愈的咳嗽、咯血和胸痛等症状;高度怀疑肺癌的患者,确定病变部位,指导活检;早期(I、II期)肺癌患者术后,怀疑复发者;监测气管内肿瘤的治疗效果,指导腔内肿瘤治疗的定位。
总体而言,每个患者的诊断率可提高37%~75%,每个活检区的诊断率可提高25%~67%。荧光支气管镜检查不但有助于发现早期病变,还有助于确定病灶部位,指导治疗。据研究报道,AFB检查所见的早期气管-支气管癌,用光动力治疗(PDT)治愈率可达92%以上。
在去年4月初,王先生因一系列症状就诊,医生诊断为右中央型肺癌并纵膈淋巴腺转移。由于癌细胞已转移,病人身体虚弱,无法进行开胸手术。医生预计生存时间约为6个月。王先生选择接受伽玛刀治疗,经过6次连续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CT复查显示肿块缩小并且转移淋巴腺消失。3个月后复查,肿块完全消失。伽玛刀是一种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技术,通过计算机控制,精确、安全、可靠地毁坏各种肿瘤病灶,避免损伤正常组织。治疗简便、省时,不需要输血、用药,也不受饮食和活动限制,患者一般不需要住院。
斑蝥是一种芫青科动物,主要分布在农作物区。其全虫被广泛用于中医药领域,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斑蝥素是其主要成分,能够抑制癌细胞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显示出抗肿瘤效果。同时,斑蝥还能刺激骨髓细胞DNA合成,引起白细胞升高,增强免疫功能,抗炎、抗病毒、抗菌,并具有一定的促雌激素样作用和局部刺激作用。
斑蝥的炮制方法主要有三种:生斑蝥、米炒斑蝥和甘草糯米制斑蝥。其性味辛寒,归肝、大肠、小肠经,功能主治攻毒蚀疮、逐瘀散结,适用于痈疽、瘰疬、顽癣、经闭、瘕瘕及肝癌、肺癌、皮肤癌、骨肿瘤、食道癌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在临床应用中,斑蝥被广泛用于原发性肝癌、食管癌、皮肤癌、肺癌和成骨肉瘤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例如,在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中,斑蝥素片、羟基斑蝥胺片和爱迪注射液等制剂都显示出一定的疗效;而在食管癌的治疗中,斑蝥与其他中药组合使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斑蝥具有一定的毒性,内服必须去头、翅、足、绒毛,外敷不可过久,涂布面积亦不宜过大。使用时应由小剂量逐步增加,避免引起副作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低剂量螺旋CT的普及,肺部结节的发现日益增多。然而,对于这些结节的性质(良性或恶性),临床医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即使进行了多种检查,包括高端的PET-CT扫描,也常常无法得出确切的诊断结果。这种不确定性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焦虑。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肺结节的诊断过程。通常情况下,人们会进行胸部CT扫描,获取70张5mm层厚的图像。然而,这样的图像往往模糊不清,难以做出准确的诊断。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也可能无法给出明确的结论。为了提高诊断的精度,需要进行更为详细的扫描,例如1mm层厚的薄层图像或专门针对肺结节的靶扫描和VR重建。这些高质量的图像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判断肺结节的性质。
在面对肺部结节时,患者首先应该寻找专业的影像科医生,获取高质量的图像并进行精准的诊断。其次,需要找到经验丰富的胸外科医生,共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记住,肺结节的诊断和治疗是一项高精度的工作,需要专业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有很多人在体检或其他检查中发现了肺磨玻璃结节,但并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这种情况下,人们常常感到心理压力和不安,尤其是当结节在复查中显示增大趋势时。以下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一位60多岁的男士两年前被诊断出肺部有一个直径不到一厘米的磨玻璃结节。起初,他选择了观察的方案。但最近在另一家医院的复查中,发现结节已经增大到11毫米。医生建议他去另一家医院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他找到了刘懿博士,通过查看他的CT扫描,刘懿博士认为这个结节的恶性概率较高,并建议进行手术切除。手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这是一个早期的肺腺癌,直径为11毫米。幸运的是,手术后不需要辅助治疗,患者的精神负担得到了解除。
肺癌患者是需要特别关注和照顾的特殊人群。他们的康复过程不仅依赖于医疗手段,还与身边人的照顾密切相关。以下是关于如何照顾肺癌患者的三大注意事项。
心理支持
在向肺癌患者传达病情时,需要考虑到患者的年龄、性格和文化背景。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晚期患者,尤其是那些精神状态较脆弱的,可以适当隐瞒或安抚,以帮助他们平静地度过余生。然而,最明智的做法是逐步在患者思想有所准备的情况下,选择性地告知病情。
治疗选择
中医治疗在癌症治疗全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认可。无论是传统的手术还是放化疗,中药介入都能起到短期减毒增效的作用,并在长期中抑制癌细胞,预防转移和复发。肺癌的治疗强调个体化,医生会根据肿瘤的位置、病理类型、分期和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日常护理
在化疗期间,患者每天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通常不少于8小时。饮食方面,应遵循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低脂肪的原则,注意菜肴的色香味调配,力求多样化,多食用水果和蔬菜,少吃油煎类及刺激性食物。出院后,需要注意排便、排尿的次数、量及性状,留置引流管的病人要注意胸水的量及性状,引流管的通畅性,术后病人伤口未能完全愈合的不能进行盆浴,保持口腔清洁,注意居住环境的卫生和空气的新鲜,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生活。
在进行胸部CT检查时,很多人会发现肺部出现磨玻璃结节或磨玻璃密度影。这种情况经常让人感到担忧,尤其是当医生无法立即确定病灶的性质时。最近,一位29岁的女士就因为胸口疼痛而进行了CT检查,结果显示左下肺有一个磨玻璃密度影。虽然她先去其他科室看病,但最终还是找到了肺癌专家刘懿博士进行咨询。
刘懿博士在查看了女士的CT片子后,发现磨玻璃密度影像并非肺癌的典型表现,而更像是肺炎的症状。这种区分对于患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如果误诊为肺癌,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焦虑和治疗。
那么,如何区分肺癌和肺炎呢?首先,需要注意的是,磨玻璃密度影像本身并不能确定病灶的性质。其次,医生通常会根据病灶的大小、形状、边界清晰度等因素来进行初步判断。最后,可能需要进行活检或其他进一步检查来确定病灶的确切性质。
如果你也发现自己有类似的症状,不要过于担心。请及时就医,并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充足的休息也非常重要,以帮助身体更好地抵抗疾病。
一项大型III期临床研究证实,肺癌术后辅助治疗中,靶向治疗可显著延长患者无瘤生存期,并降低复发和死亡风险。这一成果首次强有力地证明了靶向治疗可以从肺癌晚期提前至中早期,手术切除肿瘤后立即进行EGFR-TKI辅助治疗2年,相比于术后化疗,能够延长患者无瘤生存期10.7个月,复发和死亡风险降低40%。该研究结果发表在顶级肿瘤学杂志《The LANCET Oncology》上。
肺癌精准治疗的引领者们,随着他们的成果不断在临床应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从最初的平均9个月提升至今的40多个月。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肺癌可能成为“用药控制的慢性病”。具体来说,术后2年内使用吉非替尼治疗,与辅助化疗相比,足足增加了10.7个月的“无瘤生存”,靶向用药中位数为28.7个月,辅助化疗为18个月。而且吉非替尼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既往报道一致,未出现间质性肺病。
这项研究是全球范围内第一次强有力地证明术后靶向药辅助治疗是可取、可行的,为患者提供了化疗、放疗之外的第三条路,也是首次成功将靶向治疗从肺癌晚期推前至早期。该成果明年将改变中国肺癌临床治疗方案,标志着吉非替尼或将成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重要选择之一,再也不单只“手术-化疗/放疗一条龙”。展望未来,明年起将多一种术后方案!
在过去,对于疑似肺癌的患者,通过纤支镜、肺穿刺等检查确诊后,通常会根据分期选择手术、放化疗等治疗方案。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这种方法远远不够,特别是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来说。为了更好地制定后续的治疗计划,必须进行基因突变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敏感型基因突变。
如果基因突变检查结果为阳性,建议使用靶向药物治疗,有效率高达70%,且总生存期也比传统的化疗等方法长;如果检查结果为阴性,则只能选择化疗或放疗等治疗方式。因此,仅有病理诊断是不够的,肺癌患者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基因突变检查等,以便更好地指导治疗。
肺段是肺叶下一级的解剖结构,由多个肺段组成。肺段切除是一种局限性肺切除手术,通常用于治疗肺良性疾病,但也适用于肺转移瘤和肺储备功能较差的肺癌患者。与传统的肺叶切除相比,肺段切除具有创伤小、正常肺组织切除少、肺功能保留多等优点。
肺段切除术的适用范围包括肺良性疾病、早期肺癌和其他肺恶性疾病。完全胸腔镜下的肺段切除术是微创胸外科的高难度标志性手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肺功能保存好等优点。然而,这种手术对手术者的技术水平要求非常高,需要具备熟练的传统开胸技术和高超的胸腔镜技术和丰富的胸腔镜手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