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热!热!热!中暑猝死当提防

热!热!热!中暑猝死当提防
发表人:陈向明

随着气温的不断攀升,中暑猝死事件也进入高发期。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系统失衡,容易出现中暑症状,严重时甚至导致猝死。本文将介绍中暑猝死的原因、症状、预防措施以及应对方法,帮助大家了解如何应对高温天气带来的健康风险。

一、中暑猝死的原因

中暑猝死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 高温环境:高温环境下,人体散热困难,导致体温升高,引发中暑。
  • 体弱多病:年老体弱、慢性病患者、营养不良、过度疲劳、睡眠不足、肥胖等人群更容易发生中暑猝死。
  • 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患者在中暑后,更容易出现心衰、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症状,增加猝死风险。
  • 其他因素:如长时间户外作业、剧烈运动、饮酒、药物副作用等。

二、中暑猝死的症状

中暑猝死的症状主要包括:

  • 中暑前期症状: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全身无力、心慌等。
  • 中暑症状:体温升高、面色潮红、皮肤干燥、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
  • 猝死症状: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心跳停止等。

三、预防中暑猝死的措施

预防中暑猝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避免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活动,尤其是年老体弱、慢性病患者。
  • 保持室内通风,降低室内温度,避免直射阳光。
  • 多饮水,补充电解质。
  •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 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 注意药物副作用,避免饮酒。
  • 患有心血管疾病者,应定期体检,遵医嘱用药。

四、中暑猝死的应对方法

一旦发现中暑症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 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
  • 解开患者衣物,用冷水擦拭身体。
  • 给患者喝清凉饮料,补充电解质。
  • 如患者意识丧失,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 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专业帮助。

五、总结

高温天气,中暑猝死风险增加。了解中暑猝死的原因、症状、预防措施以及应对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高温天气带来的健康风险。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猝死疾病介绍:
猝死,是指外观健康的人突然发生非暴力的死亡,即猝然死亡。引发猝死的原因,主要是心脏骤停,也就是各种心脏病导致的猝死,又称之为心源性猝死;其次还有近2成的非心源性猝死与肺、脑的急性病变有关,比如肺栓塞、急性中毒、触电等。猝死的治疗,主要是进行紧急的心肺复苏,以恢复心跳和呼吸,挽救生命。大部分猝死患者难以救回。
推荐问诊记录
猝死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丁秀兰医生,一位令人尊敬的殉职医生,她的生平事迹激励着无数医疗工作者。她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医生,为患者解除病痛。在多年的医疗生涯中,丁秀兰医生凭借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了广大患者的赞誉和尊敬。

    丁秀兰医生毕业于我国一所知名医学院校,毕业后分配到一所县级医院工作。她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医术,很快成为医院业务骨干。在工作中,她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丁秀兰医生擅长内科疾病诊疗,尤其对心血管疾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她曾成功救治过无数心脏病患者,为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然而,在一场突如其来的事故中,丁秀兰医生不幸以身殉职,永远离开了她热爱的医疗事业和患者。

    丁秀兰医生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她的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成为全国医疗行业的楷模。她的无私奉献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医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为了纪念丁秀兰医生,医院为她树立了雕像,并设立了丁秀兰基金,用于奖励优秀医务工作者。丁秀兰医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医疗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 新生儿在睡眠中突然死亡,这一悲剧让无数家庭痛不欲生。这种常见于2-6个月大婴儿的异常现象,被称为婴儿猝死综合征,俗称‘摇篮死亡’。据统计,‘摇篮死亡’的发生率约为1.5-2/千人。尽管其成因尚无定论,但专家们已列出了一些可能导致‘摇篮死亡’的风险因素,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诱因:

    1. 过敏反应:婴儿可能对某些抗原(如牛奶、尘埃、聚酯气体、虫类等)产生过敏反应,或存在潜在的免疫机能缺陷,这可能导致‘摇篮死亡’。

    2. 过热中暑:婴儿穿戴过多、被盖捂得太严或气温过高,可能导致出汗增多,体液代谢紊乱,进而引发呼吸暂停而死亡。

    3. 食道反流:新生儿食道下端与胃相连的贲门括约肌功能尚未健全,一次性进食过多可能导致食物反流,刺激迷走神经,引发呼吸和心跳过缓,甚至窒息死亡。

    4. 上呼吸道阻塞:呼吸道感染、鼻腔分泌物过多、软腭松弛、舌后垂、下颌骨活动度较大等原因可能导致气道失畅,引发呼吸暂停而死亡。

    5.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各种原因导致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能导致体内缺氧应激反应低下,在气道失畅或低血氧时无法呼救,最终导致脑细胞受损和高碳酸血症,加速死亡。

    6. 代谢失常:肝糖原代谢异常、维生素B1缺乏、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骤增等代谢失常可能导致猝死。

    7. 烟毒危害:母亲孕期吸烟或被动吸烟、婴儿睡眠环境密闭且被动吸烟过多,也是导致猝死的原因。

    8. 遗传因素:染色体显性遗传可能导致心律不齐,引发猝死,但此类猝死者都有家族心律不齐史。

    9. 宫内感染:胎儿在子宫内受到病毒感染,出生后感染持续发展,可能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淋巴组织增生或内毒中毒等,诱发猝死。

    10. 催产素催产:使用催产素促产的婴儿可能在宫内受到子宫动脉血管强烈收缩的挤压,长时间处于供氧不足环境中,出生后难以恢复血氧,导致猝死。

    11. 睡姿不当:趴着睡觉的婴儿猝死率是仰卧或侧卧者的4-5倍。

    12. 肾功能不全:英国科学家发现,2/3的猝死婴儿存在肾功能缺陷,这种发育缺陷在母体中就形成了。

    针对以上风险因素,及早发现猝死前的一些征兆,对预防‘摇篮死亡’有积极意义。例如,对体重增加缓慢、反射及肌张力异常、呼吸不平稳、爱哭及神经过敏的婴儿,应在医护人员的监护下喂养,待确认猝死风险降至最低时再让其回家。避免使用催产素、加强孕期保健、避免产程过长、定期进行肾功能测定、避免接触致敏物质、预防感染性疾病、每次不宜喂食过多、避免趴着睡觉、注意不要衣被捂热、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等,都是预防‘摇篮死亡’的一些要点。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相信未来能够完全揭示‘摇篮死亡’的成因,让这一悲剧不再发生。

  • 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心律失常,它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不适,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了解这些并发症对于预防和治疗室性心动过速至关重要。

    首先,心脏性猝死是室性心动过速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据统计,心律失常性心脏猝死中80%~90%由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引起。此外,10%以上的院外心脏性猝死患者以室性心动过速为特征,65%~85%在紧急救治时表现为心室颤动。

    阿-斯综合征是另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它是一种暂时性脑缺血、脑缺氧引起的急性而短暂的意识丧失,并伴有抽搐、面色苍白、发绀等症状。在接受临床电生理检查的晕厥患者中,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占晕厥原因的20%。

    长期心动过速还可能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这是一种心脏组织学和病理学发生类似于扩张型心肌病的变化,临床表现为心脏扩大和心功能下降。有学者推测,慢性心动过速发作时间超过每天总时间的10%~15%以上就有可能发展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而室性心动过速,包括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反复发作型连续的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并行心律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均可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此外,室性心动过速还可能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无论是持续性还是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都可能引发心力衰竭,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

    因此,对于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来说,及时就医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同时,患者也需要了解室性心动过速的并发症,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降低疾病风险。

  •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慢性病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其中,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高血压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遗传、饮食、生活习惯、心理等因素。长期的高血压会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引发各种并发症,如心脏病、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

    高血压的诊断主要依靠血压测量,通常以非同日三次测量血压值均超过正常范围为诊断标准。血压测量时,需要保持安静,放松,正确测量血压。

    高血压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利尿剂、ACE抑制剂、ARB类等药物,非药物治疗包括饮食调整、运动、戒烟限酒等。

    饮食方面,高血压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原则,适当增加蔬菜、水果和粗粮的摄入。运动方面,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除了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外,高血压患者还应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总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调整和积极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压,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 心跳加快并不总是直接导致猝死,但它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风险因素。生理性原因,如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可以导致心跳加快,通常不会造成严重后果。然而,病理性的心跳加快,如高血压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疾病,可能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因此,关注心率变化,定期体检,控制血压和血脂,以及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这些风险至关重要。

    心跳加快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原因。生理性原因包括运动、情绪激动、发热、脱水或贫血等。病理性原因可能涉及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心肌炎、心脏肿瘤、先天性心脏病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这些情况可能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影响血液循环,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快速型心律失常,如房颤或室颤,也是心跳加快的常见原因,它们可能导致心脏功能受损,增加猝死的风险。因此,对于心跳加快的情况,应进行适当的评估和治疗。

  • 猝死前兆可能包括胸痛、心悸、呼吸困难、意识丧失以及肢体抽搐,这些症状可能提示心血管问题,应立即就医。胸痛通常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悸可能由心脏结构异常或功能障碍导致,呼吸困难可能与肺栓塞或气道异物有关,意识丧失可能是电解质紊乱如低血糖症的表现,肢体抽搐则可能由电解质紊乱如低钙血症引起。针对猝死前兆,建议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以及血液生化检测。治疗取决于其原因,如急性心肌梗死需要紧急介入治疗。预防猝死应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合理膳食和规律作息。

  • 近年来,随着手机和网络的普及,年轻人猝死的案例层出不穷,甚至有些患者年仅20岁。目前,医学界对于猝死的病因尚无明确的解释,但普遍认为恶性心律失常是导致猝死的最常见原因,即心源性猝死。本文将结合国外一项针对年轻人猝死的尸检研究,从基因层面探讨猝死的成因。

    该研究由美国进行,纳入了多个种族的猝死患者,数据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可信度。研究发现,在40岁前猝死的患者中,有10%~25%存在影响心律和心脏功能的致病或可能致病基因变异。

    研究纳入了2015年5月至2019年3月间死亡的103名患者,年龄在1岁到45岁之间。排除患有潜在致命性心脏病、心外死因以及药物或毒素中毒的病例后,最终纳入了103例猝死患者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死亡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3.7岁,其中33例(32%)的患者年龄在18岁以下。大多数死者为男性,死亡时的活动包括睡眠、休息、剧烈活动、轻微活动等。

    研究共收集了118个与遗传性心肌病和心律失常有关的基因,发现其中13名(12.6%)患者存在致病/可能致病基因变异。这些变异均匀分布于各个年龄段,且所有变异均经Sanger测序确认,并由独立临床遗传学实验室根据ACMG标准判定为致病/可能致病。

    研究发现,猝死患者的后代存在更高的致病/可能致病基因变异体负担和不确定意义的选择变异体。此外,研究还发现了一些罕见变异体,可能与猝死有关。

    总之,这项研究揭示了基因变异与猝死之间的关联,为预防和治疗猝死提供了新的思路。

  • 肥厚性心肌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症状主要包括心慌、胸闷、心悸、乏力等。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猝死。这种疾病是由于心脏肌肉肥厚导致的,具体表现为心室壁肥厚、心室腔缩小、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这些变化会导致心脏舒张功能异常,进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除了上述常见症状外,肥厚性心肌炎还可能引起肺淤血,导致活动后出现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身体不同部位的肿胀。此外,肥厚性心肌炎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诱发猝死。

    针对肥厚性心肌炎的治疗,首先需要明确诊断,可以通过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手段进行。治疗措施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方面,常用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对于肥厚性梗阻性的心肌病,可能需要通过外科手术切除肥厚的心肌,解除梗阻,从而保护心脏功能,预防猝死等并发症。

    对于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如果室间隔的肥厚不明显,没有造成左室流出道的梗阻,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可以继续观察。同时,应避免剧烈运动,如竞技性体育项目,以降低猝死风险。此外,应避免使用洋地黄类药物、硝酸甘油等药物进行治疗,首选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进行治疗。对于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可以选用利尿剂和扩血管药物进行治疗。对于存在有心律失常的患者,需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室间隔的切除术或者是心肌的化学消融术,可以考虑心脏的双腔起搏器治疗。对于有猝死病史的患者或高危患者,还可以考虑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

    在日常生活中,肥厚性心肌炎患者应注意饮食以清淡为主,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疾病的控制和康复。

  • 近年来,心肌梗死这一心血管疾病不再只是中老年人的专利,40-60岁,甚至更年轻的群体也成为了这一疾病的潜在受害者。以33岁的林旭为例,他是一名网络游戏公司的高管,由于长期熬夜加班,最终因突发心梗不幸离世。林旭的案例反映出,尽管年轻人普遍没有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但由于工作压力过大、缺乏锻炼等原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仍在上升。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医生提醒我们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学会放松精神,并关注心肌梗死的先兆症状。

  • 近年来,青少年心脏病发病案例逐渐增多,令人担忧。近日,吉林市松花江中学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6名学生在短短1小时内相继突发心脏病,其中一名女学生不幸去世。这一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关注青少年健康,尤其是心脏健康,刻不容缓。

    那么,什么是心脏病?心脏病是指心脏及其血管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心脏病发病的原因有很多,如遗传、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等。青少年时期是心脏病的高发期,这主要是因为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和心理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心脏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胸痛、胸闷、气短、乏力、心悸等。当出现这些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目前,治疗心脏病的方法有很多,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血压药物、降血脂药物等。

    预防心脏病的关键在于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此外,定期体检也是预防心脏病的重要手段。对于有心脏病家族史或自身有心脏病症状的青少年,应更加重视心脏健康的维护。

    吉林市松花江中学发生的心脏病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学校和家长应共同努力,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