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老年人用药有哪些特点?

老年人用药有哪些特点?
发表人:健康驿站

老年人由于器官功能逐渐衰退,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在给老年人用药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选用熟悉的药物品种:由于药物品种繁多,老年人对新的药物品种可能难以适应。因此,建议选用老年人及医生熟悉的药物品种,以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2. 尽量减少药物种类: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可能导致药物相互作用,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建议尽量减少药物种类,以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3. 使用最小剂量:老年人器官功能减退,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也可能发生变化。因此,老年人用药剂量应较成年人减少,一般为成人用量的1/3-1/2。

4. 关注药物副作用:老年人对药物的敏感性较高,容易发生药物副作用。在使用药物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

5. 定期复查:老年人用药期间,应定期复查相关指标,如肝肾功能、血常规等,以便及时了解药物对机体的影响,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老年人用药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药物特点、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以确保用药安全。

以下是一些与老年人用药相关的疾病、药品和科室:

  • 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骨质疏松等。
  • 药品: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抗凝药、抗生素等。
  • 科室:老年科、心内科、内分泌科、呼吸科、骨科等。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普鲁本辛[溴化丙胺太林]中毒 (X43.953)疾病介绍:
药物中毒,是指短时间内误服或服药过量、注射药物过量引起的药物累积导致的中毒。以服用和静脉注射中毒,最为常见。最常见的中毒原因是自杀。严重者会迅速危及生命,其主要中毒表现为呼吸困难、头晕、恶心、呕吐、发绀等症状。需要尽快处理,短时间内排出毒物,紧急情况需要心肺复苏。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药品电子监管码作为一项重要的药品监管手段,一直备受关注。然而,近日,国家药监总局宣布暂停执行药品电子监管码,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月20日,国家药监总局在其官网上发布《关于暂停执行2015年1号公告药品电子监管有关规定的公告(2016年第40号)》,明确指出,现决定暂停执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全面实施药品电子监管有关事宜的公告》(2015年第1号)中药品电子监管的有关规定。

    这一决定源于湖南养天和大药房因拒绝将所经营药品扫码上传到阿里健康运营的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被责令停止营业,取消经营资格。随后,养天和大药房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告上法庭,认为其推广阿里健康运营的电子监管网经营业务的行为,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反垄断法》的规定。

    此次事件引发了业内的连锁反应,A股三大药房连锁上市公司老百姓、一心堂、益丰大药房联合发布声明,反对现行的药品电子监管码。国家药监总局也紧急召开座谈会,与企业商讨实施药品电子监管码的纠纷解决方案。

    尽管国家药监总局已宣布暂停执行药品电子监管码,但这场风波并未结束。国家药监总局在发布《暂停执行药品电子监管码》公告的同时,也公开征求对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修订的意见。社会各界可于2016年3月23日前,向总局提出意见和建议。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为新修订药品GSP实施设置了3年过渡期。到2016年规定期限后,对仍不能达到新修订药品GSP要求的企业,将依据《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停止其药品经营活动。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将及时出台具体实施步骤,严格监督实施新修订药品GSP,进一步加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行为,切实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

    无论药品电子监管码是否执行,提高社会药店经营质量已势在必行。未来,药品流通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医疗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变革。近年来,四川省积极推进药品电子监管体系建设,为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川省食药监局在全省范围内推广药品电子监管码,目前已覆盖12个市州的两万多家药店,占比达到全省药店总数的一半。通过扫描药品包装上的电子监管码,消费者可以轻松查询药品的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等信息,有效辨别药品真伪。

    此外,四川省食药监局还督促药品生产厂家在出厂时严格附上身份条码,确保药品从生产到流通的每个环节都有可追溯性。在药品销售环节,药店工作人员通过扫描监管码进行核注和核销,实现药品销售全程可追溯。

    电子监管码的推广,不仅方便了消费者购买安全放心的药品,也为药品监管部门提供了有力手段。通过电子监管系统,监管部门可以实时掌握药品的生产、流通、销售情况,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未来,四川省将继续完善药品电子监管体系,推动药品监管工作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人民群众用药安全保驾护航。

  •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用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下降,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减弱,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因此,提高老年人用药安全意识,预防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至关重要。

    一、密切观察药物副作用

    老年人用药后,家属应密切观察其身体反应,特别是用药后可能出现的皮疹、瘙痒、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恶化。

    二、注意药物矛盾反应

    老年人用药后,可能出现与用药目的相反的不良反应。例如,使用硝苯地平治疗心绞痛时,可能会加重心绞痛症状。因此,在使用药物时,家属应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和不良反应。

    三、从小剂量开始用药

    老年人用药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同时,要注意个体差异,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调整剂量。

    四、选用便于服用的药物剂型

    对于吞咽困难的老年人,应选择液体剂型或咀嚼片剂。对于胃肠功能不稳定的老年人,应避免服用缓释剂。

    五、规定适当的用药时间和用药间隔

    根据老年人的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合理安排用药时间和用药间隔。避免因用药时间不当而影响治疗效果或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六、定期监测血药浓度

    长期服用某一种药物的老年人,应定期监测血药浓度,确保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保持在有效范围内。

    七、认真记录用药情况

    老年人应详细记录用药情况,包括用药时间、用药剂量、用药后反应等,以便于家属和医生了解用药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那天,阳光明媚,我像往常一样坐在家里,心情愉悦地泡了一杯茶。突然,一阵剧烈的恶心袭来,我忍不住吐了出来。这让我感到很惊讶,因为我之前从未有过这样的经历。我意识到,这可能与今天早上吃的中药有关。

    于是,我立刻拨打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服务热线,希望能够得到医生的帮助。接通电话后,一位和蔼可亲的医生询问了我的症状,并告诉我需要详细描述我的病情,以便他们能够给出准确的建议。

    在详细描述了我的症状后,医生询问了我吃的药物剂量,我告诉他是120克。医生听后,立刻提醒我,这个剂量对于我这样的患者来说实在是过大。他还告诉我,之前吃都没啥事,但这次的反应可能是因为药物中毒。

    医生建议我先煎了药物两小时,然后告诉我,这个做法并不正确。他解释说,煎煮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药物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增加中毒的风险。医生建议我立刻停止服用这种药物,并告诉我可以尝试喝绿豆水解毒。

    然而,我并没有绿豆,医生又建议我去医院进行检查。我觉得这个建议非常合理,于是决定下午就去医院。在去医院的路上,医生一直通过电话指导我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症状。

    到达医院后,医生为我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并告诉我,虽然目前症状并不是很严重,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他为我开具了一些药物,并告诉我如何服用。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和线上问诊的便利性。在无法去医院的情况下,我能够及时得到医生的帮助,这让我感到非常安心。

  •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药品广告市场也日益繁荣。然而,在这片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违法药品广告的问题。据报道,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广告审查监督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蓝煜透露,2004年1月到9月对全国部分药品电视广告监测检查发现,违法率高达62%;而同一时期药品报纸广告的违法率更是高达95%。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违法药品广告的横行,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还可能给患者的健康带来极大的风险。那么,是谁给了违法药品广告“绿灯”?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广告商家和广告经营单位只是违法药品广告的“执行者”,而真正的“幕后推手”则是监管不力。一些执法机关对违法药品广告的打击力度不够,导致违法成本过低,使得违法者肆无忌惮。此外,一些执法机关工作人员存在失职渎职现象,也为违法药品广告提供了可乘之机。

    其次,一些药品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铤而走险,制作、发布违法药品广告。他们利用消费者对药品的盲目信任,夸大药品的功效,误导消费者。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那么,如何有效遏制违法药品广告的蔓延呢?首先,政府要加强监管力度,加大对违法药品广告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其次,要加强对药品企业的监管,严格审查药品广告内容,确保广告真实、合法。此外,消费者也要提高自身辨别能力,不要轻信违法药品广告,以免上当受骗。

    总之,违法药品广告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其蔓延。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消费者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药品广告环境。

  • 随着社会的发展,药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而假药问题更是让许多患者苦不堪言。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识别假药,本期我们将从多个角度为您揭秘假药的‘马脚’。

    首先,我们要从药盒本身入手。药盒是药品包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识别假药的第一步。以下这些‘马脚’可以帮助您辨别假药:

    1. 药名暗示:一些假药药名往往带有夸张的暗示性,例如‘抗癌胶囊’、‘皮癣一扫光’等,这些药名暗示能根治某些疾病,而正规药品名称不会含有这些内容。

    2. 文号不规范:假药的批准文号往往不规范,例如‘药卫监字000000号’、‘药消准字000000号’等,而正规药品批准文号格式为‘国药准字—字母—八位数字’。

    3. 没有有效期:如果从药盒上找不到生产日期和有效期,那么这个药品很可能是假药。正规药厂批号规范,有效期标注准确。

    4. 说明书混乱:假药的说明书往往表述混乱,例如将中成药的‘功能主治’误称为‘适应症’等。

    5. 标记不明确:正规药品会标注药品分类,如处方药、非处方药(OTC)、特殊药品(外用药品、精神药品等),而假药或者没有标注,或者标注文字图案模糊、色彩运用不规范。

    6. 包装喊口号:药品包装上是不允许随意标注其他内容的,例如广告性质的口号、标题等。如果遇到有宣传以上情形的,可以怀疑为假药。

    除了以上‘马脚’,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识别假药:

    1. 药品价格异常低廉:假药往往价格异常低廉,与正品药品价格相差悬殊。

    2. 药品外观异常:假药外观可能与正品药品存在明显差异,例如颜色、形状等。

    3. 药品口感异常:假药口感可能与正品药品存在明显差异,例如苦涩、异味等。

    4. 药品效果不明显:假药往往效果不明显,甚至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为了您的健康,请务必提高警惕,避免购买和使用假药。如果您发现假药,请及时向当地药监部门举报。

  •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成为保证药品安全性的重要环节。然而,一些药品企业为了追求利益,不惜篡改试验数据,给患者带来潜在风险。近期,诺华公司旗下的抗高血压药“代文”也卷入了一场数据造假丑闻,引发广泛关注。

    日本京都府立医科大学于7月11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该校松原弘明教授参与诺华公司抗高血压药“代文”的研究涉嫌造假。据悉,该研究存在数据操纵等问题,导致至少有8家日本医院停用该药物。

    据悉,此次涉嫌造假的试验涉及223个病例,其中34人没有患中风等疾病,却被记录为“患病”。此外,还有明明患病却被记录“未患病”的情况,明显存在人为操纵改动。诺华公司对此表示道歉,并承认一名前雇员参与了所有5项试验,其行为超出了公司的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代文又名缬沙坦,1999年于中国上市,目前已成为抗高血压领域的领军品种。然而,此次丑闻引发了对该药物安全性的担忧。据报道,日本厚生劳动省正在调查代文是否与可溃疡和水泡的皮疹有潜在联系。诺华公司表示,目前国内并未接到关于服用代文后会导致皮肤问题相关不良反应报告,但若发现相关风险,将立即停止使用相关临床研究数据进行推广。

    这起事件再次提醒我们,药品安全至关重要。患者在使用任何药物前,都应充分了解其适应症、禁忌症和不良反应等信息,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药品研发和临床试验的监管,确保药品安全有效。

    此外,我们也要关注医疗行业的道德伦理问题。药品企业应以患者为中心,秉持诚信原则,保证药品质量和临床试验数据的真实性。只有这样,才能让患者放心使用药物,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通过网络渠道购买药品。然而,一些不法商家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布虚假信息,销售假劣药品,严重危害公众健康。为了净化网络环境,保障消费者权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近期对互联网药品信息进行了专项检查,共曝光了8家发布虚假信息的网站。

    这些违法网站通过虚假宣传、夸大疗效等手段,诱导消费者购买其销售的药品。CFDA已将这些网站移送相关部门依法查处,并正在对相关违法产品进行追查。

    为了维护公众饮食用药安全,CFDA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购买药品时,一定要选择正规渠道,并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以下为被曝光的8家违法网站名单:

    1. 网站一
    2. 网站二
    3. 网站三
    4. 网站四
    5. 网站五
    6. 网站六
    7. 网站七
    8. 网站八

    此外,CFDA还提醒消费者,在购买药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购买药品时,一定要选择正规药店或官方网站;
    2. 查看药品包装上的生产日期、有效期等信息;
    3. 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品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等;
    4. 如有疑问,请咨询医生或药师;
    5. 不要轻信虚假广告,切勿购买来历不明的药品。

  • 儿童时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但由于年幼无知,对药物的认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有限,容易发生药物中毒事件。据相关资料显示,儿童急性中毒事件中,约75%为药物中毒。因此,了解儿童药物中毒的常见原因、症状以及急救处理方法,对于保障儿童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儿童药物中毒的常见原因

    1. 家长药物保管不当:将药物随意放置在儿童可触及的地方,如床头柜、茶几等。

    2. 监护不到位:家长疏于看管,让儿童有机会接触到药物。

    3. 不恰当用药:家长盲目为儿童使用药物,或过量用药。

    4. 药物误服:儿童误将药物当糖果吞食。

    二、儿童药物中毒的常见症状

    1. 神经系统:嘴唇及全身麻木、眩晕、无力、看不清、烦躁不安、抽搐、嗜睡、意识不清或昏迷等。

    2. 消化系统: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胃出血、黑便、肝痛等。

    3. 循环系统:心悸、面色苍白、四肢发冷、心率改变、血压波动、心律失常等。

    4. 听觉系统:耳聋、耳鸣。

    三、儿童药物中毒的急救处理方法

    1. 确定药物类型和剂量:尽快弄清儿童误服的药物类型、剂量和服用时间。

    2. 首先进行催吐:对于误服一般性药物,如中成药、维生素等,可先给予大量清水,刺激喉部催吐,减少药物吸收。

    3. 及时就医:对于误服毒性药物或剂量较大的药物,应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4. 保留呕吐物和排泄物:便于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5. 保护胃肠黏膜:对于误服刺激性或腐蚀性药物,可给予牛奶、豆浆、鸡蛋清等保护胃肠黏膜。

    四、预防儿童药物中毒的措施

    1. 家长应妥善保管药物,将其放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

    2. 加强对儿童的监护,避免儿童接触药物。

    3. 儿童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盲目用药。

    4. 教育儿童识别药物,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5. 家庭常备一些常用药物,如创可贴、消毒液等,但要妥善保管,避免儿童误服。

  • 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药品市场日益繁荣,但也随之而来的是假药问题的日益严重。3月15日,北京市药监局在昌平区集中销毁了50余吨假冒伪劣药品,货值高达3000余万元。这些假药涉及协和降糖胶囊、中华怡康宝、极品伟哥等多种知名药品,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此次销毁的假药均为近两年来药监部门查处没收的,其中包括50余吨假冒伪劣药品,涉及200余种假药。这些假药不仅成分不明确,甚至含有西药成分,严重危害了患者的健康。

    当前,制售假药行为呈现出专业化、团伙化、跨区域化的特点,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也成为了制售假药的有力“帮手”。一些违法分子利用互联网发布虚假广告,通过邮政信箱、快递等渠道销售假药,甚至形成了完整的生产、宣传、销售、寄送链条。

    为了打击假药犯罪,药监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方面加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药行为;另一方面,也提醒广大消费者要提高警惕,购买药品时要选择正规渠道,切勿贪图便宜购买来历不明的药品。

    同时,我们也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假药问题,共同维护药品市场的安全。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