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
发表人:健康驿站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皮肤、巩膜等部位出现黄染。本文将介绍新生儿黄疸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帮助家长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新生儿黄疸的病因

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生理性黄疸: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在生后2~3天内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一般2周内可自行消退。

2. 病理性黄疸: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感染、溶血、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遗传性疾病等。

二、新生儿黄疸的症状

新生儿黄疸的主要症状是皮肤、巩膜等部位出现黄染,严重者可出现嗜睡、拒食、呕吐、发烧等症状。

三、新生儿黄疸的诊断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如血液胆红素测定、肝功能检查、B超检查等。

四、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取决于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生理性黄疸:无需特殊治疗,注意观察黄疸变化,保持新生儿充足的喂养和良好的睡眠。

2. 病理性黄疸:根据病因进行治疗,如感染性黄疸需使用抗生素治疗,溶血性黄疸需输血治疗,胆道闭锁需手术治疗等。

五、新生儿黄疸的预防

1. 加强孕期保健,预防感染。

2. 产后注意观察新生儿黄疸变化,及时就医。

3. 对于母乳性黄疸,可暂时停止母乳喂养一段时间,观察黄疸变化。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黄疸病疾病介绍:
黄疸是指血清胆红素(serumbilirubin,SB)增高致使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颜色变黄)的现象,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17μmol/L,当胆红素在17.1~34.2μmol/L(1~2mg/dl)时,肉眼难以发现,称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清胆红素超过34.2μmol/L(2mg/dl)时,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称为显性黄疸,即临床上常说的黄疸。黄疸的治疗需要在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受原发病严重程度影响,预后也会有所不同[1,3]。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胆囊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胆囊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首位。除了胆囊癌外,还有其他一些恶性肿瘤,如巨细胞腺癌、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类癌、肉瘤等。胆囊癌的病情发展迅速,晚期预后较差。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多见于50-70岁。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胆囊癌的预后至关重要。许多人对胆囊癌晚期的症状感到好奇,以下是胆囊癌晚期的一些常见症状:

    1. 黄疸:黄疸是胆囊癌晚期的常见症状之一,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色深黄。2. 疼痛:右上腹部持续性疼痛是胆囊癌晚期的常见症状,疼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3. 消瘦、乏力:晚期胆囊癌患者常伴有消瘦、乏力等症状。4. 腹水:晚期胆囊癌患者可出现腹水,表现为腹部隆起、腹胀。5. 消化不良、厌油腻:部分患者可出现消化不良、厌油腻等症状。

    胆囊癌晚期症状多样,患者可能还会出现皮肤瘙痒、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此外,胆囊癌还可能发生远处转移,如肝脏、肺、骨骼等部位。

    胆囊癌晚期的治疗主要包括姑息性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此外,患者还应注意日常保养,如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运动、保持乐观的心态等,以提高生活质量。

    胆囊癌的预防措施包括:

    1.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早期发现胆囊疾病。2. 健康饮食:保持健康饮食,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3. 适当运动:适当运动,增强体质。4. 戒烟限酒:戒烟限酒,减少致癌因素。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血液问题,其中溶血值过高或过低都是需要引起重视的症状。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本文将为您科普溶血值的正常范围及相关知识。

    一、溶血的定义及原因

    溶血是指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的过程。这可能是由于多种理化因素和毒素引起的,例如低渗溶液、机械性强力振荡、低温冷冻或化冻、过酸或过碱、酒精、乙醚、皂碱、胆碱盐等。

    二、溶血值的正常范围

    溶血值的正常范围因检测方法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成年人的溶血值在参考范围内波动。具体数值请参考实验室检测结果。

    三、溶血病的危害及预防

    溶血病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主要发生在孕妇身上,对孕妇和胎儿都有很大的危害。预防溶血病的关键是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孕妇在孕期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2. 遵医嘱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溶血病。

    3. 避免感染,如感冒、流感等。

    4. 饮食均衡,增强免疫力。

    四、溶血病的治疗方法

    溶血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手术治疗则适用于病情较严重的患者。

    五、溶血病的预后

    溶血病的预后与病情轻重、治疗方法等因素有关。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

  • 耳朵是人体重要的感官器官之一,负责接收声音并传递给大脑。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耳朵的护理存在一些误区,以下列举了五种常见的错误说法。

    1、音乐胎教有利于胎儿的听力发育

    许多准妈妈认为音乐胎教可以促进胎儿的听力发育,但实际上,音乐胎教对胎儿听力发育的影响尚无确凿证据。研究表明,音乐胎教对胎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准妈妈情绪的调节上,舒缓的音乐可以缓解准妈妈的焦虑情绪,间接促进胎儿的发育。

    2、听得见摇铃的声音就说明宝宝听力正常

    有些家长认为,如果宝宝能够听到摇铃的声音,那么宝宝的听力就是正常的。然而,听力正常并不意味着听力水平高,因为听力水平还受到听力损失程度的影响。例如,中度聋的宝宝可能无法听到正常交谈声,但可以听到较大的声音,如摇铃声。

    3、出生时宝宝的听力筛查通过了,以后宝宝的听力也不会有问题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听力障碍的重要手段,但筛查结果并不能保证100%准确。此外,宝宝的听力发育是一个动态过程,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疾病、药物等,因此,即使出生时听力筛查通过,家长也不能掉以轻心。

    4、出生时听力筛查没有通过,就意味着宝宝一定存在听力障碍

    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并不意味着宝宝一定存在听力障碍。筛查未通过的原因可能很多,如耳道狭窄、羊水堵塞等。因此,家长需要保持冷静,及时带宝宝进行复查。

    5、要及时给宝宝清理耳垢,让小耳朵越干净越好

    耳垢是外耳道的一种正常分泌物,具有保护耳朵的作用。过度清理耳垢可能会损伤外耳道皮肤,甚至导致感染。因此,家长不需要频繁清理宝宝的耳垢,保持耳朵的清洁即可。

  • 新生儿黄疸是新手父母们常常会遇到的问题,了解其成因和应对方法对于呵护宝宝的健康至关重要。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三种类型。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现象,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成熟,无法有效代谢胆红素,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从而出现皮肤和巩膜黄染。通常情况下,生理性黄疸无需特殊治疗,随着新生儿肝脏功能的逐渐成熟,黄疸会自然消退。

    母乳性黄疸则是因为母乳中的某些成分抑制了新生儿肝脏中胆红素的代谢,导致黄疸持续存在。如果暂停母乳喂养后黄疸明显改善,可以判断为母乳性黄疸。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暂时用配方奶替代母乳喂养,待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导致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过多,产生大量胆红素。溶血性黄疸需要及时治疗,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光照疗法和换血治疗。

    预防新生儿黄疸的关键在于做好产前检查和产后护理。产前,医生会通过检测母婴血型来判断是否存在溶血风险。产后,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宝宝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黄疸症状,应及时就医。

    总之,了解新生儿黄疸的成因和应对方法,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呵护宝宝的健康。

  • 溶血性贫血,这一听起来有些陌生的疾病,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它是一种由于红细胞破坏速率增加,寿命缩短,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那么,溶血性贫血有哪些症状呢?

    溶血性贫血的症状主要包括头痛、贫血等。头痛可能是由于贫血导致的脑组织缺氧所致。贫血则是由于红细胞数量减少,携氧能力下降,导致全身各器官组织缺氧,从而出现乏力、头晕、心慌等症状。

    除了头痛和贫血,溶血性贫血还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 黄疸:由于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的胆红素无法及时代谢,导致皮肤、黏膜黄染。
    • 尿色改变:溶血性贫血患者的尿液可能呈现浓茶色或酱油色。
    • 脾大: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脾脏需要承担更多的清除工作,从而导致脾脏增大。
    • 发热:溶血性贫血患者可能出现不规则发热。

    那么,如何诊断溶血性贫血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常见的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

    溶血性贫血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输血治疗和骨髓移植等。药物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输血治疗适用于严重贫血、有生命危险的患者。骨髓移植则是治疗溶血性贫血的一种根治性方法。

    对于溶血性贫血患者来说,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 避免劳累,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心情愉快。
    • 防寒保暖,避免感冒。
    • 不吃不洁净和来历不明的食物,防止肠道感染。
    • 蚕豆病患者不能吃蚕豆、黄豆、豆腐、酱油等豆制品。
    • 不自行使用民间偏方,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

    总之,溶血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应及时就医,积极配合治疗,并注意日常保养,以改善预后。

  • 完全阻塞性黄疸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症状包括皮肤和眼白发黄、尿色深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针对这种疾病,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治疗方法,以减轻症状、缓解病情。

    首先,支持治疗是治疗完全阻塞性黄疸的基础。这包括饮食调整、营养补充、适当运动等。患者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等,以提高免疫力,促进康复。

    其次,药物治疗也是治疗完全阻塞性黄疸的重要手段。常用的药物包括保肝利胆药、利胆药物、清热解毒药等。例如,牛黄解毒片、茵陈五苓散等药物可以帮助改善胆汁淤积,缓解症状。

    对于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接受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胆管空肠吻合术、肝移植手术等。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恢复胆汁的正常流通,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这包括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等。此外,患者还应该定期到医院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完全阻塞性黄疸的治疗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支持治疗和日常保养。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疾病。

  • 戊型肝炎,作为一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其传染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戊型肝炎的传染性究竟有多强,传染期又是多久呢?接下来,我们就来为大家详细解答。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戊型肝炎的传染性主要存在于发病初期,尤其是在潜伏期和急性期。据相关研究显示,在潜伏期,病人体内的戊肝病毒含量最高,此时戊肝的传染性较强。但随着病情的发展,传染性会逐渐减弱。

    一般来说,在戊型肝炎发病两周后,病人体内就检测不出戊肝病毒,此时戊肝病人已经不具有传染性。因此,对于戊型肝炎患者来说,在发病初期要注意隔离,避免传染给他人。

    除了传染性外,戊型肝炎的病情特点也需要我们了解。戊型肝炎属于病毒性肝炎之一,是国家法定的乙类传染病。其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途径,以水型流行最为常见。此外,戊型肝炎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雨季或洪水之后;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孕妇易感性较高,病情重且病死率高。

    在治疗方面,戊型肝炎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包括加强保肝护肝、降酶等治疗。必要的时候,还可以配合白蛋白来进行治疗。通过积极的护肝降酶等处理,大部分患者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为了预防戊型肝炎,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加强食品卫生管理,避免病从口入。
    • 改善卫生设施,提高公共卫生水平。
    • 讲究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提高对戊型肝炎的认识,做好预防工作。

  •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主要表现为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的黄疸症状,其特点为症状严重、面积广泛、进展迅速。

    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多样,包括新生儿溶血症、感染、胆道畸形、新生儿肝炎等。其症状表现为全身皮肤、黏膜、眼球发黄,严重者可出现精神萎靡、吃奶困难、高声尖叫、惊厥等症状。

    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方法包括光疗、药物治疗、换血治疗等。光疗是治疗病理性黄疸的首选方法,通过蓝光照射分解血液中的胆红素,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药物治疗包括静脉注射C球蛋白等,用于抗免疫治疗。对于严重病例,可能需要换血治疗。

    为了预防病理性黄疸的发生,建议孕妇定期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可能引起黄疸的疾病。新生儿出生后,应密切关注黄疸症状,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此外,新生儿日常护理也很重要。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划伤皮肤。选择柔软、吸水性好的棉质衣物,避免摩擦皮肤。定期给新生儿洗澡,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黄疸消退。

    病理性黄疸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因此,家长应提高对病理性黄疸的认识,关注新生儿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 一、肤色发黄的原因

    1. 睡眠不足:晚上是皮肤细胞更新的活跃时期,睡眠不足会导致新陈代谢减慢,角质层增厚,肤色暗沉。

    2. 压力: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会导致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良,脸色暗沉。

    3. 饮食不当:过多摄入油腻、辛辣食物,会导致身体内热,肤色暗黄。

    4. 缺乏运动:缺乏运动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新陈代谢减慢,肤色暗沉。

    5. 肠胃功能紊乱:肠胃功能紊乱会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肤色暗黄。

    二、调理肤色发黄的方法

    1.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2. 调整饮食:多吃清淡、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

    3. 运动锻炼:适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

    4. 保持心情愉快:情绪波动会影响肤色,保持心情愉快有助于改善肤色。

    5. 使用护肤品:选择适合自己肤质的护肤品,进行日常护理。

    三、预防肤色发黄的措施

    1. 避免熬夜:熬夜会导致肤色暗沉,尽量保证充足的睡眠。

    2. 减少压力:学会缓解压力,保持心情愉快。

    3. 健康饮食:保持饮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

    4. 适当运动:每周至少进行3次运动,提高新陈代谢。

    5.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症状,几乎每个新生儿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那么,孩子黄疸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

    一、新生儿黄疸的原因

    1. 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黄疸最常见的原因之一,通常发生在出生后2-3天内,表现为皮肤和眼白发黄。生理性黄疸通常是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完善,无法及时处理血液中的胆红素导致的。大部分生理性黄疸会在出生后1-2周内自然消退。

    2. 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是指母乳喂养的婴儿出现的黄疸。母乳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会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导致黄疸。母乳性黄疸通常发生在出生后4-5天内,症状较轻,停喂母乳后黄疸会逐渐消退。

    3. 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引起的。溶血性黄疸可能由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等原因引起。溶血性黄疸症状较重,需要及时治疗。

    4. 感染性黄疸

    感染性黄疸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的感染性黄疸包括新生儿肝炎、尿路感染等。感染性黄疸症状较重,需要及时就医。

    5. 其他原因

    除了上述原因外,新生儿黄疸还可能由以下原因引起: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溶血病等。

    二、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

    1. 蓝光治疗

    蓝光治疗是治疗新生儿黄疸最常用的方法。通过蓝光照射新生儿皮肤,使胆红素分解,从而降低血液中胆红素水平。蓝光治疗通常在新生儿科进行。

    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治疗溶血性黄疸和感染性黄疸。常用的药物包括苯巴比妥、抗生素等。

    3. 生活方式调整

    对于母乳性黄疸,可以尝试调整喂养方式,如增加喂奶次数、缩短每次喂奶时间等。同时,注意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三、新生儿黄疸的预防

    1. 做好产前检查

    孕妇在产前应进行全面的检查,了解胎儿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

    2. 注意孕期保健

    孕妇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感染等疾病。

    3. 加强新生儿护理

    新生儿出生后,家长应加强护理,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