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婴儿仰着睡才会安全

婴儿仰着睡才会安全
发表人:药事通

  婴儿的睡眠姿势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不正确的睡眠姿势不仅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甚至可能引发婴儿猝死。因此,选择正确的睡眠姿势对婴儿来说至关重要。

  美国科学家呼吁家长关注婴儿的睡眠姿势,并提倡仰卧睡眠。研究表明,婴儿仰卧睡眠有助于预防新生儿猝死综合征(SIDS),并降低感染、哮喘等疾病的发病率。在美国,每年约有3000名婴儿猝死,其中90%都是6个月以下的幼儿。尽管医生在尸检、调查婴儿病史及其家族病史后,无法找出猝死的直接原因,但猜测SIDS的原因可能不止一个。一种理论认为,部分婴儿的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在特定情况下,如俯睡时吸入过度的二氧化碳、室内空气不新鲜、吸入烟雾、接触过敏原以及温度过高时,可能出现呼吸暂停,导致死亡。

  包裹睡觉更安全

  医生还发现,将婴儿包裹在毯子中睡觉可以使婴儿睡得更安稳,并降低SIDS的风险。华盛顿大学的克罗蒂亚博士进行了一项实验,证明包裹睡觉使婴儿感到更安全,不易惊醒,睡眠质量更高。她选择了26名3到6个月大的健康婴儿,分成两组,一组包裹,一组不包裹,然后通过观察睡眠过程中的睡眠质量指标,如呼吸模式、眼球移动情况、脑电波等,来衡量他们的睡眠质量。结果显示,包裹的孩子一直是仰卧的,睡得更安稳,深度睡眠时间是不包裹的婴儿的两倍。

  在英国,每年约有500名婴儿死于SIDS。医生建议,一定要让婴儿仰卧睡眠,包裹要适当,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冷。婴幼儿死亡研究基金会发言人建议,包裹婴儿的被子最好是轻、薄的棉制品,包裹不要太紧。尤其不能把头包住,因为头部温度过高可能也是SIDS的原因之一。屋子里空气要新鲜,不能吸烟,不能用羽绒被和羊皮褥子。另外,因为细菌感染也可能是SIDS的原因之一,所以建议给婴儿的用品,如衣服、被褥等应该是新的。

  有人研究了131例SIDS病例,发现其中一半的父母给孩子用的是别人送的旧被褥。

  经常换个姿势喂奶

  仰卧的时间太长,就容易造成平头。在美国,自1994年“提倡新生儿仰卧睡眠”运动发起以来,新生儿SIDS率大大降低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平头的孩子比从前增加了5倍。婴儿的颅骨柔软,如果每天以同一个姿势躺着,经常枕在枕头上的部位会因持续受力而变得扁平。如果后脑有一点扁平,在大多数情况下,等孩子长大一点,平头会自动恢复成正常形状。另外,家长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对婴儿平头进行纠正,常用的办法有:白天在孩子醒着的时候,让他趴着,这样做可以使平头的部位不受压,同时还能锻炼颈部的肌肉。肌肉有力了,孩子睡觉时就可以自由转动脑袋,不会老用一个地方靠着枕头。可以在脑袋一边垫块小毛巾,也可以把挂在摇篮上的玩具或者摇篮本身换个方向,这样当孩子追着自己熟悉的东西看时,就自动改变了头在枕头上的方向。另外,喂奶的时候可以换个姿势抱。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猝死疾病介绍:
猝死,是指外观健康的人突然发生非暴力的死亡,即猝然死亡。引发猝死的原因,主要是心脏骤停,也就是各种心脏病导致的猝死,又称之为心源性猝死;其次还有近2成的非心源性猝死与肺、脑的急性病变有关,比如肺栓塞、急性中毒、触电等。猝死的治疗,主要是进行紧急的心肺复苏,以恢复心跳和呼吸,挽救生命。大部分猝死患者难以救回。
推荐问诊记录
猝死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猝死事件逐渐增多,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体中。猝死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其中以心脏性猝死最为常见。心脏性猝死是由于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导致脑部和其他重要器官供血不足而迅速死亡。了解猝死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对于降低猝死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猝死的原因

    1. 心脏疾病: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心脏疾病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

    2. 高血压:高血压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增加猝死风险。

    3. 高血脂:血脂升高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脏负担。

    4. 吸烟: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担。

    5. 精神压力:长期精神压力大,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猝死风险。

    二、猝死的预防措施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2.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

    3. 控制体重: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增加猝死风险。

    4. 避免过度劳累:过度劳累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猝死风险。

    5. 学会急救知识:学会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以便在突发情况下进行自救或互救。

    三、猝死的急救

    1. 立即呼叫急救电话。

    2. 将患者平躺,解开衣领,清除口腔异物。

    3. 进行心肺复苏:按压胸部,每30次按压后进行2次口对口呼吸。

    4. 持续进行心肺复苏,直到急救人员到达。

  •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其中心绞痛是较为典型的症状之一。然而,并非所有冠心病患者都会出现胸痛这一症状。

    有些冠心病患者可能没有心绞痛的表现,这部分患者被称为“无症状性冠心病”患者。这类患者往往对自身的健康状况缺乏重视,认为没有明显不适就是健康的。然而,无症状性冠心病患者的风险程度实际上更高。

    无症状性冠心病患者往往在发病后以心肌梗死或猝死等严重情况就医,此时治疗难度较大,预后也相对较差。因此,对于这类隐匿性较强的冠心病患者,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疗。

    除了心绞痛之外,冠心病患者还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 胸闷、气短
    • 心悸、心慌
    • 头晕、头痛
    • 乏力、出汗
    • 恶心、呕吐

    为了预防冠心病,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 控制血压、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冠心病。
    • 遵医嘱服药,控制病情。

    当出现胸痛、胸闷等疑似冠心病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总之,冠心病并非都会表现为胸痛,无症状性冠心病患者风险更高。了解冠心病的症状和预防措施,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猝死,这个看似遥远的词汇,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每年,都有无数的人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突然离世,他们中的很多人,就是因为猝死。

      那么,什么是猝死呢?猝死是指因自然疾病或意外伤害而突然发生的、出乎意料的死亡。其中,心源性猝死是最常见的一种,约占猝死的80%以上。

      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往往与以下几种情况有关:

      1. 冠心病:冠心病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最常见原因。患有冠心病的人,心脏血管狭窄,血流受阻,容易导致心肌缺血,从而引发猝死。

      2.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无法将血液有效泵送到全身各部位,导致全身器官缺血缺氧,容易引发猝死。

      3. 严重心律失常:严重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不规律,可能导致心脏骤停,引发猝死。

      4. 家族史:有猝死家族史的人,患猝死的风险更高。

      那么,如何预防猝死呢?

      1. 积极锻炼:适当的锻炼可以增强心脏功能,降低猝死风险。

      2. 合理饮食: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有利于预防冠心病。

      3.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猝死风险。

      4.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脏病。

      5. 植入ICD:对于有猝死风险的患者,可以考虑植入ICD,这是一种可以自动纠正心律失常的设备,可以有效预防猝死。

      总之,猝死并不可怕,只要我们了解其高危人群,积极预防,就能有效降低猝死风险。

  • 丁秀兰医生,一位令人尊敬的殉职医生,她的生平事迹激励着无数医疗工作者。她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医生,为患者解除病痛。在多年的医疗生涯中,丁秀兰医生凭借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了广大患者的赞誉和尊敬。

    丁秀兰医生毕业于我国一所知名医学院校,毕业后分配到一所县级医院工作。她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医术,很快成为医院业务骨干。在工作中,她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丁秀兰医生擅长内科疾病诊疗,尤其对心血管疾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她曾成功救治过无数心脏病患者,为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然而,在一场突如其来的事故中,丁秀兰医生不幸以身殉职,永远离开了她热爱的医疗事业和患者。

    丁秀兰医生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她的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成为全国医疗行业的楷模。她的无私奉献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医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为了纪念丁秀兰医生,医院为她树立了雕像,并设立了丁秀兰基金,用于奖励优秀医务工作者。丁秀兰医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医疗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 在长途旅途中,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更容易出现意外情况。近日,一位80多岁的老人在乘坐民工专列时不幸猝死,家属认为列车员冷漠是导致悲剧的重要原因。

    老人张中远因脖子上长了一个鸡蛋大小的疮,需要搀扶上车。然而,在旅途中,由于车厢拥挤,老人只能蹲在过道里,受到寒风侵袭。当老人表示身体不适时,列车员未能及时提供帮助,导致老人最终不幸去世。

    这起事件引发了人们对老年人出行安全的关注。专家提醒,老年人出行时,应尽量选择宽敞舒适的交通工具,并随身携带常用药品。同时,家人应密切关注老人的身体状况,避免发生意外。

    以下是一些针对老年人的出行建议:

    • 选择宽敞舒适的交通工具,避免长时间乘坐拥挤的车辆。
    • 随身携带常用药品,如感冒药、止痛药等。
    •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饮食不规律。
    • 如有身体不适,及时向乘务员或工作人员寻求帮助。

    此外,针对列车员在处理此类事件中的不足,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乘客的出行安全。

  •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各种健康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一种名为‘肥胖型无意识瞌睡症’的疾病,因其严重的危害性而备受关注。

    ‘肥胖型无意识瞌睡症’并非民间说法,而是指肥胖者由于呼吸道狭窄,导致睡眠过程中呼吸暂停,进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这种疾病不仅会导致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可能引发交通事故,严重危害患者及他人的生命安全。

    那么,肥胖型无意识瞌睡症究竟是怎么回事?如何预防和治疗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肥胖型无意识瞌睡症的病因

    肥胖型无意识瞌睡症的病因主要包括:

    • 肥胖:肥胖者呼吸道狭窄,容易导致睡眠呼吸暂停。
    • 上呼吸道解剖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扁桃体肥大等。
    • 慢性炎症:如鼻炎、鼻窦炎等。
    • 其他因素:如吸烟、饮酒、服用安眠药等。

    肥胖型无意识瞌睡症的症状

    肥胖型无意识瞌睡症的主要症状包括:

    • 白天嗜睡: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等。
    • 夜间睡眠呼吸暂停:表现为打鼾、憋气、夜间觉醒等。
    • 白天情绪波动:表现为易怒、焦虑、抑郁等。
    • 心血管系统疾病:如高血压、心肌梗塞、脑梗塞等。

    肥胖型无意识瞌睡症的治疗方法

    肥胖型无意识瞌睡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 减肥:减轻体重,改善呼吸道狭窄情况。
    • 改善睡眠姿势:采取侧卧位睡眠,避免仰卧位。
    • 戒烟限酒: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
    • 药物治疗:如使用呼吸机、抗过敏药物等。
    • 手术治疗:如鼻中隔矫正术、扁桃体切除术等。

    总之,肥胖型无意识瞌睡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肥胖型无意识瞌睡症,保护我们的健康。

  • 猝死是一种突发性的心脏骤停,急救措施包括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和紧急医疗救援。心肺复苏术是一种紧急生命支持技术,旨在尽快恢复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在猝死发生时,时间非常关键,尽早开始心肺复苏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几率。紧急医疗救援则可以确保患者得到专业医疗干预,进一步评估病情。患有急性心脏疾病或严重电解质紊乱等基础病史的人,猝死风险更高,抢救成功的概率相对较低。预防猝死的关键在于定期体检、监测血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避免吸烟和过度饮酒。对于有潜在心血管风险的人群,应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以便及时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

    猝死急救的关键在于迅速行动,通过心肺复苏术和紧急医疗救援来挽救生命。预防措施同样重要,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和及时医疗干预,可以有效降低猝死风险。

  • 近年来,随着手机和网络的普及,年轻人猝死的案例层出不穷,甚至有些患者年仅20岁。目前,医学界对于猝死的病因尚无明确的解释,但普遍认为恶性心律失常是导致猝死的最常见原因,即心源性猝死。本文将结合国外一项针对年轻人猝死的尸检研究,从基因层面探讨猝死的成因。

    该研究由美国进行,纳入了多个种族的猝死患者,数据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可信度。研究发现,在40岁前猝死的患者中,有10%~25%存在影响心律和心脏功能的致病或可能致病基因变异。

    研究纳入了2015年5月至2019年3月间死亡的103名患者,年龄在1岁到45岁之间。排除患有潜在致命性心脏病、心外死因以及药物或毒素中毒的病例后,最终纳入了103例猝死患者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死亡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3.7岁,其中33例(32%)的患者年龄在18岁以下。大多数死者为男性,死亡时的活动包括睡眠、休息、剧烈活动、轻微活动等。

    研究共收集了118个与遗传性心肌病和心律失常有关的基因,发现其中13名(12.6%)患者存在致病/可能致病基因变异。这些变异均匀分布于各个年龄段,且所有变异均经Sanger测序确认,并由独立临床遗传学实验室根据ACMG标准判定为致病/可能致病。

    研究发现,猝死患者的后代存在更高的致病/可能致病基因变异体负担和不确定意义的选择变异体。此外,研究还发现了一些罕见变异体,可能与猝死有关。

    总之,这项研究揭示了基因变异与猝死之间的关联,为预防和治疗猝死提供了新的思路。

  • 近年来,心脏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杀手’。许多名人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令人惋惜。那么,心脏病究竟是什么?如何预防和治疗?本文将为您揭秘心脏病的奥秘。

    什么是心脏病?

    心脏病是指心脏及其相关血管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心律失常等。心脏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

    心脏病的常见症状

    心脏病的常见症状包括胸痛、胸闷、气促、心悸、晕厥等。这些症状可能持续数秒至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如何预防心脏病?

    1. 健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和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少吃油腻、高盐、高糖的食物。

    2. 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3.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心脏病的风险。

    4. 控制体重:肥胖是心脏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5. 管理压力: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会损害心脏健康。

    心脏病如何治疗?

    心脏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法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总之,心脏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预防胜于治疗。我们要关注心脏健康,积极预防心脏病的发生。

  • 近年来,心肌梗死这一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年轻化趋势,给年轻人带来了巨大的健康威胁。与老年人相比,年轻人发生心肌梗死往往起病急骤,症状凶险,且多无先兆不适,易出现致死性心律失常,早期猝死率高。

    年轻人心肌梗死的高发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现代中青年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和生存压力增大,导致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易引发心血管疾病。其次,缺乏体力劳动和运动,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环境污染,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此外,年轻人缺乏“心肌缺血预适应”的保护机制,一旦发生血管完全闭塞,心肌梗塞面积会更大,严重并发症和猝死风险更高。

    那么,哪些年轻人需要防范心梗的“突袭”呢?研究表明,中青年心肌梗死多发生于男性,尤其以从事脑力劳动者居多。长期吸烟、具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及冠心病家族史等危险因素的年轻男性,更应警惕心梗的发生。

    对于年轻一族,一旦出现典型心肌梗死的表现,如持续胸痛、胸闷、冷汗等,应高度警惕。如果突然发病,周围的人或家属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采取以下措施:平卧休息、给予急救药品、吸氧、人工呼吸等,并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

    为了预防心肌梗死,年轻人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保持良好的心态、规律作息、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合理饮食等。此外,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也是预防心肌梗死的重要措施。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