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广东:多数药品生产企业瞒报药品不良反应

广东:多数药品生产企业瞒报药品不良反应
发表人:未来医疗领航员

近年来,随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的不断完善,公众对药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然而,据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最新数据显示,广东地区多数药品生产企业存在瞒报药品不良反应的情况,这引发了公众对药品安全问题的担忧。

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份,广东省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754份,其中745份来自医疗机构,而来自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报告寥寥无几。这一现象与广东省庞大的医药产业规模、人口数量和用药人群相比,显得尤为突出。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然而,许多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甚至个别管理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不良反应必然是药品质量问题,导致责任推卸,不敢上报或采取私了等不负责任的态度。

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表示,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将依据新修订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对瞒报不良反应的企业进行处罚,包括通报批评、警告以及1000元至3万元的罚款。

为提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率,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要求全省药品生产企业成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领导小组,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相关工作,并于6月20日前上报机构人员名单。

此外,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还提醒公众,在用药过程中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向医疗机构报告,并保留相关药品信息,以便及时反馈给监管部门。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药物不良反应疾病介绍:
药物热是患者治疗疾病时因,使用一种或多种药物引起的发热,是一种药物不良反应,停药后发热可消失。发热原因不明确,无法用其他疾病解释时,应考虑为药物热。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较为常见。抗菌药物是导致药物热最常见的药物,其次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抗肿瘤药物和心血管药物。服药后出现发热的平均时间为7~10天,可合并过敏性皮炎的表现。停药后一般情况下,体温在48~72h内自行恢复正常。体温恢复正常后,无需特殊处理。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药物在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了解药物不良反应,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其发生,对于保障患者用药安全至关重要。

      一、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类型

      1. 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荨麻疹等。

      2. 消化系统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3. 神经系统反应:如头痛、眩晕、嗜睡、失眠等。

      4. 肝肾功能损害:如转氨酶升高、血肌酐升高、尿常规异常等。

      5. 其他:如光过敏、视力模糊、听力下降等。

      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措施

      1. 了解药物说明书:在用药前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禁忌症、用法用量等信息。

      2. 遵医嘱用药: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用药,不要自行增减剂量、更改用药时间或停药。

      3.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了解自己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避免与正在服用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

      4.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身体的变化,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

      5. 定期复查:在用药期间,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

      三、特殊人群的用药注意事项

      1. 儿童:儿童用药需谨慎,应选择儿童专用的药物,并严格按照说明书或医生的建议用药。

      2. 老年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代谢能力下降,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肝肾功能损害较大的药物。

      3. 妊娠期妇女:妊娠期妇女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

      4. 哺乳期妇女:哺乳期妇女用药需谨慎,避免药物通过乳汁影响婴儿健康。

  •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在遇到轻微不适时,往往倾向于自行购买非处方药(OTC药物)进行自我治疗,而忽略了家庭用药的潜在风险。

    OTC药物虽然方便快捷,但并非绝对安全。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家庭不合理用药现象占比超过30%,其中非处方药中毒和不良反应是主要原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家庭用药误区:

    1. “老毛病”现象:患者根据以往经验自行用药,可能导致耐药性增加,病情恶化。

    2. 随意增减药物用量:用药不规范,容易导致耐药菌增多,引发二重感染。

    3. 自诊不明,模仿他人用药:忽视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可能导致用药不当。

    4. 多药并用:增加药物副作用和不良反应风险。

    5. 家庭药品久备不常用:药物过期、变质,导致浪费。

    6. 忽略过敏体质:药物过敏反应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7. 认为中药没有不良反应:中药也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需谨慎使用。

    如何正确使用OTC药物:

    1.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注意药品标识。

    2. 了解自身症状,选择合适的药物。

    3. 仔细阅读说明书,按照规定剂量用药。

    4. 注意药物禁忌证。

    5. 妥善保管药品,避免误服。

    6. 如症状未缓解,及时就医。

  •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药物种类日益丰富,但与此同时,药物不合理使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据统计,全球有超过一半的药物被不合理使用,导致患者出现耐药性、药物不良反应甚至死亡的情况。我国药物不合理使用的情况也相当严重,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死亡的人数高达数十万。

    张女士两岁的女儿最近生病了,医生给开了感冒药片。为了方便喂药,张女士将药片捻碎、用水稀释,让女儿喝下。然而,专家指出,这种服药方法会对孩子的肠胃造成严重伤害。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调查显示,全球死亡病人中有1/3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错误服药方法:

    1. 将胶囊里面的药粉倒出来服用:许多胶囊属于缓释药物,在体内缓慢释放药物,使药物作用持久。若倒出来吃,破坏了原药设计,就会影响药品疗效。

    2. 将糖衣片压碎服用:糖衣片具有保护、遮味、隔离等作用,若压碎服用,会降低疗效,并可能对胃黏膜产生刺激。

    3. 将口服改外用:口服制剂在阴道中难以释放,疗效甚微,甚至还会出现不良反应。

    4. 针剂改口服:针剂直接进入人体,剂量一般比口服小,在胃中被胃液腐蚀,药效会大打折扣。

    5. 含片改口服:含片需要在口中含服,若直接吞服,会降低疗效。

    医生提醒患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按照说明书正确服药,以确保药品疗效和用药安全。

  • 药物不良反应(ADR)是药物治疗中常见的现象,了解其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对于保障患者用药安全至关重要。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药物本身、患者的个体差异、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等。其中,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和毒性反应。副作用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不希望出现的效应,而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剂量过大或长期用药导致的不良反应。

    为了预防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

    2. 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信息,并关注自身用药后的反应。

    3. 若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并向医生提供详细的用药情况。

    4. 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使用易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

    5. 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

    医疗机构也应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管理,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及时收集和分析不良反应信息,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

  • 儿童用药安全一直是家长们关注的焦点。为保障孩子的健康,家长们应充分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一般来说,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2%-5%。

    一、常见儿童用药不良反应

    1. 抗感染药: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异烟肼等。其中,四环素可导致牙齿变色和发育不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可引起听力损伤。

    2. 抗疟药:氯喹、伯氨喹等。可引起急性溶血性贫血、视网膜及视神经的损害。

    3. 驱虫药:哌哔嗪、阿苯达唑等。剂量过大可引起共济失调、眼震和反射减弱。

    4. 止痛药和解热药: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过敏性体质的儿童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发生哮喘、鼻炎和荨麻疹。

    5. 抗惊厥药:苯巴比妥、酰胺咪嗪、苯妥因钠、安定等。苯巴比妥可能导致嗜睡,苯妥因钠可能导致齿龈增生和多毛症。

    6. 止喘药:沙丁胺醇、茶碱等。沙丁胺醇可能导致震颤、头痛、头晕等。

    7. 激素类:地塞米松、泼尼松等。可能导致向心性肥胖、多毛、高血压等。

    8. 心血管药物:地高辛、硝苯地平、呋塞米等。地高辛可能导致心律失常、恶心、呕吐等。

    二、应对措施

    1. 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

    2. 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要自行增减剂量。

    3. 严密观察孩子的用药反应,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4. 与医生沟通,了解药物相互作用和禁忌症。

    5.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孩子的免疫力。

  • 在医疗领域,药品不良反应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近年来,一些药品不良反应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面对这些事件,患者们往往会产生恐慌和担忧。那么,面对药品不良反应,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任何药品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都可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这是药物本身的特性决定的,并不能完全避免。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担心不良反应而拒绝使用必要的药物治疗疾病。

    其次,我们要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医生在开具处方时会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并会根据药物的说明书和临床指南,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和剂量。他们会根据患者的用药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此外,患者自身也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如果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出现不适,应及时与医生沟通,以便医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以下是一些预防药品不良反应的措施:

    • 了解药物说明书,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信息。
    • 遵医嘱用药,不要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
    • 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体质。

    总之,面对药品不良反应,我们要保持理性,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积极配合治疗,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保障自身健康。

  •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身体有些疲惫,但更多的是疑惑。我注意到我的脚踝和小腿上出现了不少红点,而且脚有些浮肿。想起前一天晚上,我因为发烧服用了布洛芬和连花清瘟两种药,心里不禁有些担心。

    第二天早上,我决定向我的医生助理咨询一下。我是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预约了***医生的线上问诊。助理很热情,耐心地询问了我的病情,并告诉我医生正在忙,稍后会回复我。

    不久后,***医生回复了我。她详细询问了我服用的药物剂量、用药时间以及目前的症状。得知我之前身体一直很好,很少吃药后,她建议我停药并观察症状是否会有所缓解。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每天都会监测体温和症状。令我欣慰的是,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红点和浮肿也有所消退。期间,***医生也一直关注我的病情,给我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建议和安慰。

    通过这次线上问诊,我深刻感受到了互联网医疗的便利。不仅节省了去医院的时间和精力,还能得到专业医生的及时指导和帮助。更重要的是,***医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让我倍感温暖。

  •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药的不断涌现,药品在治疗疾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任何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不良反应。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的意义,对于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了解药品不良反应有助于医生更好地进行临床用药。通过对药品不良反应的了解,医生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适合使用某种药物,避免因药物不良反应导致的医疗事故。

    其次,了解药品不良反应有助于患者正确认识和使用药物。患者通过了解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可以更加理性地对待药物治疗,提高用药依从性,从而更好地控制病情。

    此外,了解药品不良反应还有助于提高药品监管水平。药品监管部门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及时发现问题药物,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以下是一些与药品不良反应相关的拓展内容:

    1. 药品不良反应的类型: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等。

    2. 药品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包括个体化用药、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处理不良反应等。

    3.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包括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地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等。

    4.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鼓励医务人员和患者积极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为药品监管提供依据。

    5. 药品不良反应研究与评价:通过研究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等,为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注意食物之间的搭配,还要注意药物与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下列举了十种常见的药品与食物冲突的情况,提醒大家注意。

    1. 阿司匹林与酒冲突

    阿司匹林是一种常见的解热镇痛药,但与酒精同时服用会加重肝脏负担,导致肝损伤,并可能加重发热和疼痛等症状。

    2. 黄连素与茶冲突

    黄连素是一种常用的清热解毒药,但与茶水同服会降低药效,因为茶水中的鞣酸会与黄连素中的生物碱结合,影响其吸收。

    3. 布洛芬与咖啡、可乐冲突

    布洛芬对胃黏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而咖啡和可乐中的咖啡因和古柯碱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胃黏膜损伤,甚至诱发胃出血、胃穿孔。

    4. 抗生素与牛奶、果汁冲突

    抗生素在服用前后2小时内不宜饮用牛奶或果汁,因为牛奶会降低抗生素的活性,而果汁中的果酸会加速抗生素的溶解,降低药效并增加毒副作用。

    5. 钙片与菠菜冲突

    菠菜中含有大量的草酸钾,会影响钙的吸收,因此服用钙片前后2小时内不宜食用菠菜。

    6. 抗过敏药与奶酪、肉制品冲突

    抗过敏药与富含组氨酸的食物如奶酪、肉制品等同时服用,可能导致组氨酸在体内转化为组织胺,加重过敏症状。

    7. 止泻药与牛奶冲突

    止泻药与牛奶同时服用会降低止泻药的药效,并可能加重腹泻。

    8. 利尿剂与香蕉、橘子冲突

    利尿剂与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橘子等同时服用,可能导致钾在体内蓄积,诱发心脏、血压等方面的并发症。

    9. 维生素C与虾冲突

    维生素C与虾同时服用会导致维生素C氧化,降低其药效,并可能产生有毒物质。

    10. 降压药与西柚汁冲突

    降压药与西柚汁同时服用会影响降压药的代谢,导致药物浓度过高,增加副作用。

  • 药物不良反应是我们在使用药物时需要时刻警惕的问题。它不仅包括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依赖性、成瘾性、继发性反应以及引起后代畸形、癌症等作用。许多药物即使经过严格的检验,在应用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不良反应。那么,我们如何判断药物是否出现了不良反应呢?

    首先,我们可以从出现反应的时间来进行判断。例如,过敏性休克等反应可能在数秒钟或数小时内发生;胃肠道反应可能在用药后半小时至2小时内出现;血清病样反应可能在用药后1—2周发生;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可能在停药后较长时间才出现。

    其次,我们可以从出现的症状来判断。例如,药物过敏性休克、药物性皮疹等反应可能与原发疾病的表现完全不同;而反跳性高血压、水肿加重等反应可能与原发疾病症状相同,但表现却截然不同。

    为了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我们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并在出现不适反应时及时就医。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以下一些与药物不良反应相关的知识:

    1. 常见的不良反应: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皮疹、瘙痒、头痛、头晕等。

    2. 药物相互作用:某些药物之间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在使用多种药物时,需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3. 特殊人群用药: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对药物的反应较为敏感,因此在用药时需要更加谨慎。

    4. 药物过量:药物过量可能导致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使用药物时,需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或医生的建议进行。

    总之,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