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百姓需要喝放心奶

百姓需要喝放心奶
发表人:许丽丽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牛奶行业也未能幸免。从碘超标奶粉、回炉奶到宁夏、山西奶农倒奶,一系列事件引发了人们对牛奶行业质量安全的担忧。本文将探讨牛奶行业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牛奶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部分企业在质量管理上存在漏洞,导致产品质量不达标;二是奶源基地建设滞后,奶农养殖水平参差不齐;三是产业链条不完善,奶农与加工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 加强企业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严格执行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2. 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提高奶农养殖水平。政府应加大对奶源基地建设的投入,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提高奶农的养殖水平。

3. 完善产业链条,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建立奶农与加工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奶农的利益得到保障。

4. 加强行业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政府应加强对牛奶行业的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

5. 加强科普宣传,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通过媒体等渠道加强科普宣传,提高消费者对牛奶行业质量安全的认识,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乳食伤胃证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乳制品行业的监管力度也在逐步加强。近日,国家质检总局通报,全国1176家乳制品企业中,仅有643家通过了生产许可重新审核,通过率不到55%,近半数企业未通过审核。这引发了对乳制品行业监管、企业发展以及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关注。

    那么,为什么会有近半数乳制品企业未通过审核呢?专家指出,主要原因在于高昂的检测设备费用。据了解,一套小型检测设备,少则200万元,多则600万元,大型检测设备更是上千万元。对于许多中小型乳制品企业而言,这笔费用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一些企业选择了主动退出乳制品加工领域。例如,杨敏(化名)和他的两位股东便决定将自己辛苦经营了8年的加工厂变卖。他们表示,虽然此次未通过重审的企业数量达到近一半,但其所占市场份额不足20%,因此对整个乳制品行业的影响并不大。

    然而,业内普遍认为,通过重审的企业,由于设备成本及检测成本的增加,以及原辅料价格的持续走高,企业成本增加的成本最终转嫁给消费者。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利的消息。

    那么,消费者应该如何应对这一局面呢?专家建议,消费者在购买乳制品时,应尽量选择知名品牌、正规渠道的产品,并注意查看产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同时,消费者也可以通过关注相关新闻报道、参与线上线下活动等方式,提高自身对乳制品行业的认知,维护自身权益。

    总之,乳制品行业监管力度的加强,对于提高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于中小型乳制品企业而言,高昂的检测设备费用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平衡监管与企业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 昨晚开始,我突然感觉恶心、反胃,不停地吐又泄,整个人都很不舒服。我赶紧在***互联网医院上找到了医生进行在线咨询。医生非常耐心地询问我的症状和病史,然后给出了专业的建议。

    医生建议我停止使用之前的药物,只使用复方黄连素片和保和丸,并且让我煮点生姜水喝。医生还特别提醒我在哺乳期间要慎重选择药物,以免影响宝宝的健康。

    经过医生的建议和药物治疗,我的症状逐渐好转。我对医生的专业和耐心表示感谢,也感谢***互联网医院为我提供了这么便捷的在线咨询服务。

  • 近年来,光明乳业在产品质量方面屡次出现问题,引发了消费者的担忧。从“宝宝奶酪”含禁放物质到优倍牛奶加热后出现疑似塑料片的现象,光明乳业的质量问题似乎越来越严重。

    近日,上海的张先生发现,自己在加热光明优倍牛奶后,放置一会儿就会在牛奶表面形成一层坚韧的薄膜,这让他怀疑牛奶中可能含有不合理的添加剂。对此,光明乳业负责人表示,优倍产品中没有任何添加剂。

    事实上,光明乳业近期确实多次曝出产品质量问题。今年6月,安徽颍上县两所小学部分学生在食用光明乳业配送的牛奶后出现不适症状;6月26日,优倍产品因渗入清洗液体而出现问题;7月20日,光明奶油和芝士片因菌落总数超标而召回;9月8日,光明小口瓶鲜奶出现酸败;9月19日,光明奶酪黄油公司生产的“小小光明宝宝奶酪”产品被查出添加乳矿物盐;10月19日,光明纯鲜牛奶出现蓝色固体颗粒物。

    这些问题的出现,让消费者对光明乳业的质量安全产生了严重质疑。那么,消费者应该如何保障自己的权益呢?首先,消费者在购买牛奶时,要选择正规渠道,注意查看产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其次,如果发现牛奶有异味、颜色异常或者出现其他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食用,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

    此外,牛奶作为日常饮品,消费者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 不要将牛奶加热至沸腾,以免破坏其中的营养成分。
    • 牛奶不宜与酸性食物同食,以免影响消化吸收。
    • 牛奶不宜长时间放置,以免变质。
    • 喝牛奶时,要充分搅拌,以确保均匀口感。

    总之,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牛奶时,要增强食品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以确保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其中乳制品行业也备受关注。继“光明变质奶事件”之后,北京媒体再次曝光乳品业黑幕,引发公众热议。

    据悉,乳品厂普遍存在“回奶罐”现象,一些企业将过期或变质的牛奶回收后加工成奶粉、奶油等,再次出售。这一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

    专家指出,过期牛奶或变质牛奶中含有大量的细菌和有害物质,长期食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消费者在购买乳制品时应仔细查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避免购买过期或变质的牛奶。

    此外,有关部门也应对乳制品行业进行严格监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保障消费者权益。

    以下是关于食品安全的一些常见问题及解答,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食品安全知识:

    1. 食品安全是指什么?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在种植、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销售和消费等过程中,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不含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不造成危害。

    2. 如何判断食品是否安全?

    消费者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判断食品是否安全:

    (1)查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避免购买过期食品;

    (2)查看食品包装是否完好,避免购买破损或变形的食品;

    (3)查看食品标签,了解食品成分和营养信息;

    (4)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食品,避免购买来源不明的食品。

    3. 食品安全事件有哪些常见类型?

    食品安全事件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食品污染事件: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污染;农药、兽药、重金属等化学物质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2)食品添加剂滥用事件:如滥用食品添加剂、添加违禁添加剂等;

    (3)食品掺假事件:如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

    (4)食品加工过程中污染事件:如食品加工过程中交叉污染、环境污染等。

  •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其中劣质奶粉事件更是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近日,一起因销售劣质奶粉而引发的诉讼案件在江苏省海安县人民法院得以圆满解决,成为全国首例经销商在承担责任后再向供应商提起追偿诉讼的案例。

    2004年1月,个体户冯某从被告蒋某所经营的副食品批发部购买了内蒙古某企业生产的婴儿营养奶粉、中年补钙奶粉、老年无粮奶粉共5箱,并在其所开办的超市里进行销售。然而,不久后,消费者邢某食用了这些奶粉后出现了下肢畸形、烦躁哭闹、体质下降、生长缓慢等现象。经海安县中医院诊断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急性支气管炎和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面对消费者的投诉和索赔,冯某不得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004年5月25日,南通市海安工商行政管理局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责令冯某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20000元罚款。次日,冯某缴纳罚款12000元,其中10000元由蒋某代垫。邢某的监护人随后向海安县法院提起民事赔偿诉讼,经法院调解,冯某向邢某赔偿各项损失11000元。

    2004年7月9日,冯某又向海安县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蒋某赔偿因销售其提供的劣质奶粉所造成的各项损失共56000元。经法院调解,双方达成协议,扣除蒋某代垫的10000元罚款外,由蒋某再向冯某赔偿各项损失14000元。这起案件的圆满解决,既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警示了食品生产经营者必须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规,确保产品质量。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 近年来,我国乳业标准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有人质疑,我国乳业新国标中,原奶细菌数允许最大值为每毫升200万个,而此前的标准是50万个,这一标准是否过低?为什么中国人只能喝“世界最差”的牛奶?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一话题。

    一、牛奶的种类与标准

    牛奶分为巴氏奶和常温奶两种。巴氏奶采用低温杀菌,保留了牛奶的营养和口感;常温奶则采用高温杀菌,保质期更长,但营养流失较多。我国市场以常温奶为主流,而发达国家则以巴氏奶为主。

    二、乳业标准下降的原因

    1. 养殖水平落后:我国奶牛养殖以散户为主,养殖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生鲜乳质量难以保证。

    2. 乳业竞争混乱:我国乳业存在多个协会,主管部门协调混乱,导致标准难以制定。

    3. 政策失当:新国标过低,导致巴氏奶在我国液态奶中所占份额连20%都不到。

    三、如何提高牛奶质量

    1. 提高养殖水平:推广标准化养殖,提高生鲜乳质量。

    2. 完善冷链物流:保证巴氏奶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品质。

    3. 提高乳业标准:制定更高的乳业标准,确保消费者权益。

  • 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劣质奶粉事件也屡见不鲜。为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健康权益,安徽省消费者协会于近日发布“特别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严防劣质奶粉危害儿童。

    警示中提到,劣质奶粉可能含有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激素、抗生素等,长期食用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引发疾病。因此,消费者在选购奶粉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关注食品安全信息,拒绝购买列入“黑名单”的劣质奶粉。

    2. 购买奶粉时,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品牌信誉度较高的产品。

    3. 仔细检查奶粉包装标签,确保标签内容齐全、清晰。

    4. 婴幼儿奶粉应选择有“警句”标签的产品,避免误用。

    5. 购买具有“QS”标志的奶粉,确保产品质量。

    6. 购买奶粉时,注意保留购物凭证,以便维权。

    此外,家长在喂养婴幼儿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坚持母乳喂养,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

    2. 按照奶粉说明书进行冲泡,不要随意添加其他成分。

    3. 定期带婴儿进行体检,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

    4. 如发现婴儿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 我是一位年轻的妈妈,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上线上问诊,向匿名医生咨询宝宝吐奶的问题。宝宝出生不久,吐奶的情况让我非常担心,尤其是吐奶从鼻子里涌出来,让我吓了一跳。我向医生描述了宝宝吐奶的情况,医生很耐心地询问了宝宝的饮食情况和体重增长情况。医生告诉我,宝宝吐奶是胃食管返流引起的,建议我可以少量多次进食,避免过饱过饥。医生还提醒我,吐奶不需要益生菌,而是需要调理饮食,尤其是妈妈的饮食。

    在和医生的交流中,我逐渐明白了宝宝吐奶的原因和处理方法。医生给予了我很多宝贵的建议,让我对宝宝的健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虽然宝宝吐奶依然让我担忧,但我知道只要注意体重增长情况,少量多次进食,宝宝就会慢慢好转。

    和医生的交流让我感到很放心,医生的专业知识和耐心让我对宝宝的健康问题更有信心。我相信在医生的指导下,宝宝会健康成长,吐奶的问题也会逐渐好转。

  •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牛奶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营养饮品,其品质和安全问题备受关注。然而,我国牛奶标准却一度引发争议,甚至被指责为“全球最差”。本文将从牛奶标准、生乳品质、消费者权益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提高人们对牛奶品质的重视,共同守护食品安全。

    一、牛奶标准调整引发争议

    去年,我国发布了新的国家牛奶质量标准,将每毫升细菌总数和蛋白质含量分别调整为200万个和2.80克。这一标准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质疑,甚至被指责为“全球最差”。有人认为,这一标准降低了牛奶的品质,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二、生乳品质与标准制定

    实际上,牛奶标准的制定并非随意而为,而是基于生乳品质的实际情况。据农业部调查,2008年,我国某大型乳品加工企业收购区域内的小规模养殖户和奶牛小区的生乳蛋白质平均为2.84克。因此,将蛋白质含量设定为大于等于2.80克,既避免了低于2.95克的生乳出现监管缺失问题,也有利于避免由于达不到2.95克的指标造成奶牛倒奶。

    三、消费者权益与食品安全

    在保证消费者安全喝奶的前提下,同时保证生产者的利益,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牛奶作为食品,其安全性和品质至关重要。降低牛奶标准,虽然可能带来短期利益,但长期来看,会带来更大的食品安全危机和更多的经济损失。

    四、加强监管,提高牛奶品质

    为了保障消费者权益和食品安全,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牛奶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监管,提高牛奶品质。同时,消费者也应提高自身防范意识,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牛奶,确保喝上安全、健康的牛奶。

    五、牛奶品质与民族健康

    牛奶作为重要的营养饮品,对人们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提高牛奶品质,不仅关乎食品安全,更关乎民族健康。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我国乳业发展贡献力量,让牛奶真正强壮我们的民族。

  • 近年来,奶粉安全问题频发,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不断下降。为保障婴幼儿食品安全,国家积极推动奶粉进药店政策,旨在通过药店这一渠道,严控奶粉质量,恢复消费者信心。然而,奶粉进药店新渠道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仍需经受四大考验。

    考验一:政府行为能否持久?

    国家九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意见》明确提出,国家将对婴幼儿配方奶粉实施药品监管办法,试行药店销售婴幼儿奶粉。然而,奶粉安全问题大多出现在生产环节,药店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公众对奶粉的信任问题。此外,药店对奶粉的把关能力也受到质疑。若政府监管不到位,则“药店卖奶粉”和“超市卖奶粉”两者并无实质性区别。

    考验二:强推渠道能否顺畅?

    奶粉进药店试点企业反映,药店对奶粉的毛利率要求较高,而奶粉的毛利率较低,两者矛盾难以调和。此外,药店售货机操作不便,退换货环节不完善,奶粉进药店项目面临诸多挑战。

    考验三:不同模式监管能否有效?

    奶粉进药店项目将参照药品管理办法来管理奶粉,但相关监管细则尚未出台。对药店奶粉如何监管,将是一个尴尬的话题。奶粉物流、仓储、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运行显然不能和药品相同。

    考验四:乳企心态能否平和?

    奶粉进药店不是恢复消费者信心的立竿见影的良方,而只是一个新鲜的流通渠道。企业、政府、消费者都需要有一个耐心平和的心态,努力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培育药店这个新的流通渠道。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