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压力大?减压事关六成疾病

压力大?减压事关六成疾病
发表人:数字健康领航者

年底,人们忙碌于总结工作、策划新项目、冲刺业绩,生活压力随之而来。此外,购物、抢票、探亲访友等琐事也让人应接不暇。过大的压力对身心健康产生诸多危害,甚至可能导致脑卒中。一项发表在美国《神经病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与工作压力较小的人相比,工作压力大的人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更高。

研究分析了6项关于工作压力和卒中风险的研究,涉及13.8万人,随访时间3-17年。研究人员将参与者根据工作压力分为四类:低要求、低约束的被动工作;低要求、高约束的低紧张度工作;高要求、低约束的高压力工作;高要求、高约束的主动工作。结果显示,高压力工作人群(如护士、服务员)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比低压力工作人群高22%,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高58%。

高压力工作人群承受的压力较大,经常面临爆发型压力,对健康不利。工作压力大的人往往睡眠、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并可能存在抽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这些因素都会增加卒中风险。

压力不仅会导致脑卒中,还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如损伤记忆、胃肠变弱、免疫力降低、容易痴呆、精子质量差、严重脱发、皮肤生病等。研究发现,人体60%-90%的疾病与压力有关。

为了缓解压力,建议人们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多吃蔬果、定期运动。单位也应定期安排出游、拓展训练等活动,帮助员工减压。此外,可以制定新年减压计划,如分清轻重缓急、做好消费预算、表达爱意和感激、每天留给自己20分钟、送自己一个小礼物、多补维生素C等。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脑卒中疾病介绍:
脑卒中,是指脑血管发生破裂或意外阻塞而导致的急性脑损伤,并引起损伤或坏死脑组织所支配的躯体功能异常表现的疾病。该病的发作与年龄因素、生活习惯因素、药物因素、原发疾病因素等有关,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包括头痛头晕、面瘫偏盲、麻木、意识障碍等。临床上有药物和手术疗法,及早治疗非常关键。预后情况总体而言不容乐观,若不及时接受正规治疗则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导致卒中面积的增大,继发脑疝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及时接受医学干预后部分轻症患者可治愈且无后遗症。重症患者不能完全治愈,且可能会遗留有偏瘫、失语等后遗症。该病有复发的可能,因此完全康复有一定的难度。影响正常生活质量。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670万人死于脑卒中,其中我国占一半以上。脑卒中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巨大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许多患者因延误治疗而付出惨痛的代价。研究表明,超过一半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4.5小时内未能得到及时救治,最终导致死亡或残疾。

    脑卒中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为了预防脑卒中,我们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慢性疾病,并定期进行体检。

    一旦出现脑卒中的症状,如突然出现头晕、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面瘫等,应立即就医。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大脑,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降低脑卒中死亡率、致残率的关键。

    此外,医院也应加强脑卒中救治能力建设,建立脑卒中绿色通道,提高救治效率。

  • 房颤,即心房颤动,是老年人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房颤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脑卒中,据统计,全美每年有75000到95000的脑卒中与房颤相关。因此,对于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预防治疗至关重要。

    目前,针对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预防治疗主要包括抗栓治疗和外科干预。抗栓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华法林是一种抗凝药物,可以降低脑卒中的风险,但需要定期监测INR值。阿司匹林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也可以降低脑卒中的风险,但效果不如华法林。

    外科干预主要包括迷宫手术和左心耳堵闭术。迷宫手术是一种通过经心房多个切口阻断折返并使窦性激动能经特定路径同步激动心房至房室结的术式。左心耳堵闭术是一种通过堵塞左心耳来预防脑卒中的术式。

    除了药物治疗和外科干预,房颤患者的日常保养也非常重要。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等。

    总之,对于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预防治疗,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并发症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类型。它不仅影响中老年人,近年来也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然而,很多人对中风的认识存在误区,以下列举了几个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中风是一种病

    中风并非单一疾病,而是对多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其中,脑梗死和脑出血是最常见的两种类型。

    误区二:中风是中老年人的专利

    虽然中老年人更容易患中风,但年轻人也不可忽视。高血压、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等都是中风的高危因素。

    误区三:瘦人不会得中风

    肥胖会增加中风风险,但瘦人并非没有风险。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都是中风的重要诱因。

    误区四:血压低或正常者不会得中风

    血压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增加中风风险。血压过低会导致脑部缺血,增加中风风险。

    误区五:中风治好后不会再发

    中风容易复发,复发率高达25%。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可以有效降低复发风险。

    误区六:父母患中风子女也会得

    中风并非遗传病,但具有遗传倾向。中风患者的子女应加强自我保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误区七:中风病人要静养

    中风病人应早期进行康复训练,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预防中风,需要纠正以上误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 入睡时突然惊醒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睡眠障碍、焦虑症、抑郁症、脑卒中和癫痫。睡眠障碍通常涉及生物钟紊乱和神经递质失衡,可通过改善睡眠环境和使用安眠药治疗。焦虑症和抑郁症可能导致入睡前担忧和情绪低落,抗焦虑和抗抑郁药物可能有助于缓解症状。脑卒中后遗症和癫痫可能改变睡眠模式,需要相应的康复治疗和抗癫痫药物。若突然惊醒症状持续,应及时就医。

  •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脑卒中二级预防是指在首次脑卒中发生后,采取积极措施降低再次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做好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脑卒中二级预防主要从两方面入手:控制危险因素和进行可靠持续的药物治疗。

    一、控制危险因素

    1. 生活方式干预: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心态等。

    2. 降压治疗: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患者应遵医嘱进行降压治疗,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3. 调脂治疗:血脂异常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患者应遵医嘱进行调脂治疗,将血脂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4.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预防血栓形成,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

    二、药物治疗

    1. 抗高血压药物:如ACEI、ARBs等,可降低血压,预防脑卒中复发。

    2.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预防血栓形成,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

    3. 调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4. 其他药物:如抗凝血药物、神经保护药物等,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脑卒中二级预防提倡“双有效”原则,即有效药物、有效剂量。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可随意停药或换药。

    总之,做好脑卒中的二级预防,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生的共同努力。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再次发生脑卒中的风险。

  • 为响应国家政策,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联合多家医院,依托国家工程实验室和远程卒中中心,推动脑卒中同质化防治进程。通过举办培训班,提升医生诊治能力,培养专业人才。培训班内容丰富,包括神经病学基础与诊断技能、脑卒中防治实用技术等。此外,还介绍了国家Estroke人工智能公益诊断平台和缺血预适应训练仪。全国互联网+脑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计划在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建立合作,实现医疗同质化,助力解决看病难问题。

  • 那天,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踏入了这所名为“我武生物”的互联网医院。自从患上了脑卒中,我的生活变得举步维艰,而这次线上问诊,是我寻求帮助的第一步。

    与医生的沟通让我感到非常亲切,他耐心地听我讲述病情,并详细询问了我的日常症状。我告诉他,我的MRS评分从1改善到了0,他微笑着告诉我,这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然而,我仍然担心这种改善是否具有临床意义。

    医生详细解释了MRS评分的意义,并告诉我,如果只是前后对照,还需要排除病人自愈的可能。但是,由于我接受了治疗并有了对照组,这种10%的改善已经具有了统计学上的意义。

    在询问了关于神经保护剂的应用情况后,医生告诉我,丁苯酞、依达拉奉等药物在临床上应用较多,而尼莫地平等药物主要用于预防脑血管痉挛。这让我对目前的治疗方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与医生的这次线上问诊让我感受到了医者的仁心仁术,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我相信,在医生的帮助下,我的病情一定会得到改善。

  •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近年来,研究发现,蔬菜水果的摄入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本文将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探讨蔬果摄入不足如何增加脑卒中风险,以及如何通过调整饮食习惯来降低这一风险。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蔬果摄入不足为何会增加脑卒中风险。蔬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E、叶酸、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这些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降脂等多种生理功能,有助于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而蔬果摄入不足,则会导致这些有益成分的缺乏,从而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英国伦敦大学的研究表明,每日摄入5个水果或5份蔬菜的人群,脑卒中的发病率比不爱吃水果蔬菜的人群低约26%。这表明,增加蔬果摄入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那么,如何通过调整饮食习惯来降低脑卒中风险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增加蔬果摄入量:每天摄入至少300-500克蔬菜,选择颜色深的绿叶蔬菜,如菠菜、胡萝卜、西红柿等,以及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柠檬等。

    2. 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红肉、油炸食品等。

    3.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禽、蛋、豆制品等。

    4.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5. 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

    总之,蔬果摄入不足会增加脑卒中的风险,而调整饮食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则可以有效降低这一风险。让我们共同努力,从现在开始,关注自己的饮食健康,预防脑卒中。

  • 2019年4月11日,百裕制药在南京举办了金阁莱银杏内酯最新循证医学研究成果发布会。会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董强教授介绍了GISAA临床研究的成果,指出我国脑卒中死亡人数每年达165万,而金阁莱银杏内酯注射液在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方面表现优异。研究显示,使用金阁莱银杏内酯注射液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改善,临床结局得到改善。该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由61家临床科室参与,入组949例患者。金阁莱银杏内酯注射液通过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及保护神经血管单元,在治疗急性期和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中展现出良好的疗效。

  • 心脑血管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心脑血管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等。这些疾病的发生往往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遗传因素: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增加患心脑血管病的风险。
    2.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增加患心脑血管病的风险。
    3.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血管弹性下降,容易形成动脉硬化斑块,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病。
    4.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易并发心血管病变。
    5. 高血压:持续的高血压状态会损害心脏和血管,增加心脑血管病的风险。
    6. 肥胖:肥胖者患心脑血管病的风险较高。
    7. 压力过大: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增加患心脑血管病的风险。

    预防心脑血管病,除了要改善生活方式外,还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态也非常重要,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过大。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