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冠心病患者保健谨记七要点

冠心病患者保健谨记七要点
发表人:医疗新知速递

冠心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健康。除了常规的治疗手段,日常的护理和保健同样至关重要。以下七个要点,帮助冠心病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一、关注气候变化,做好保暖措施

寒冷的天气会刺激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增加心梗的风险。因此,冠心病患者在冬季要特别注意保暖,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做好防寒措施。

二、养成午睡习惯,降低冠心病风险

午睡有助于降低血压、减慢心率,对冠心病患者来说,午睡半小时可以减少30%的冠心病死亡率。

三、警惕“魔鬼时间”,合理安排生活

早晨6-11时是冠心病急性发作的高峰时段,被称为“魔鬼时间”。冠心病患者要避免在这个时间段进行剧烈运动,注意调整作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遵循“三个半分钟”原则,预防心脑血管意外

夜间醒来时,冠心病患者要遵循“三个半分钟”原则:先在床上躺半分钟,再坐起半分钟,最后站立半分钟,再缓慢下床活动,以预防心脑血管意外。

五、适度运动,增强体质

冠心病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六、定期复查,合理用药

冠心病患者要定期到医院复查,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治疗方案,合理用药,控制病情。

七、保持良好心态,预防心理因素影响

情绪波动是冠心病急性发作的诱因之一。冠心病患者要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猝死疾病介绍:
猝死,是指外观健康的人突然发生非暴力的死亡,即猝然死亡。引发猝死的原因,主要是心脏骤停,也就是各种心脏病导致的猝死,又称之为心源性猝死;其次还有近2成的非心源性猝死与肺、脑的急性病变有关,比如肺栓塞、急性中毒、触电等。猝死的治疗,主要是进行紧急的心肺复苏,以恢复心跳和呼吸,挽救生命。大部分猝死患者难以救回。
推荐问诊记录
猝死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脱阳,这个听起来有些神秘的词语,实际上是中医理论中描述的一种病状。它指的是人体阳气严重损耗,导致虚脱的现象。那么,究竟什么情况下会导致脱阳呢?女性是否也会出现脱阳的情况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脱阳的相关知识。

    在中医理论中,脱阳主要表现为阳气耗损,导致神志异常、大汗淋漓、手足逆冷等症状。古代医书《难经·二十难》中就有记载:“脱阳者见鬼。”可见,脱阳的严重程度。除了神志异常外,脱阳还会导致男子在性生活中出现虚脱的症状,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休克状态。

    现代医学认为,性生活时,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高度兴奋,容易出现憋气现象,这会让人产生梦幻般的性快感。但实际上,这可能导致脑缺氧,对心脑疾病患者来说,更易引发呼吸抑制、心跳骤停等严重后果。

    在中医治疗脱阳方面,独参汤是一种常用的急救药方。独参汤由大量人参一味煎制而成,具有很好的补气固脱作用。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以用人参粉末和附子粉的混合物进行急救。

    预防脱阳的关键在于节制欲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即使是正常的性生活,也应适度,避免纵欲过度。此外,女性也可能出现脱阳的情况,因此女性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心态。

    总之,脱阳是一种严重的病状,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通过了解脱阳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种疾病。

  • 麻醉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医学学科,在我国发展迅速。从1949年尚德延教授创建我国第一个麻醉科至今,麻醉学已经走过了65年的历程。

    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我国麻醉学科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麻醉技术不断革新,麻醉安全性不断提高,麻醉学科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临床二级学科。

    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国麻醉学科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麻醉学科人才短缺,麻醉医师数量不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麻醉需求。其次,麻醉学科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和医院麻醉学科建设滞后。此外,麻醉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协作有待加强。

    为了促进我国麻醉学科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加强麻醉学科人才培养,提高麻醉医师的素质和数量。

    2. 加大对麻醉学科建设的投入,改善麻醉学科的基础设施和设备。

    3. 加强麻醉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协作,提高麻醉学科的整体水平。

    4. 推进麻醉学科科技创新,提高麻醉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舒适性。

    5. 加强麻醉学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总之,我国麻醉学科发展前景广阔,但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只有不断加强学科建设,提高麻醉医师的素质,才能更好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中青年人猝死事件频发,这背后往往隐藏着心脏病的阴影。事实上,在心脏猝死发生之前,身体会发出一系列信号,提醒我们注意。那么,如何识别这些信号,预防心脏猝死呢?本文将为您一一揭晓。

    首先,我们要了解心脏病的七个危险信号:

    1. 肩颈臂疼痛:疼痛会转移。当心肌缺血时,疼痛信号会传递到水平相同的脊髓段区域,附近的器官如肩膀、脖子、下巴、手臂就会感到疼痛。这些疼痛的发作特点常常是今天脖子疼了,第二天改成下巴疼,或者今天疼,第二天又不疼了。出现这种疼痛转移的现象,就要引起注意去就医检查了。

    2. 胃疼恶心:没有胃病却胃疼。如果你在没有任何明显缘由的情况下有了这些反应,那么你极有可能是心血管出了问题,从而引发的肠胃不适。动脉由于脂肪沉积物堵塞将会减少甚至阻断血液传输给心脏,而这会引起心绞痛。这些症状在一些以为是小问题,从而避免去诊所或者医院的妇女身上最为常见。

    3. 焦虑失眠:无症状惊醒。持续几天、几周甚至几月的压倒性疲劳感,那么这宣告着你的心脏出了问题。超过70%的女性在确认患有心脏疾病之前的几周时会极度的疲劳。

    4. 心跳加剧:不规则且无缘由。突然、或者无缘由的心跳加剧,不规律的心跳都能在心脏病发作前几周或者一两个月提醒你:你要注意了。如果只是心律不齐,并没有伴随着心跳的加快,那么情况还稍微好一些,可一旦心跳不规律的同时还伴着每分钟心跳的加快(即医学上的心室性心搏过速),那么身体已经明确地指示,你该立马去医院了。

    5. 过度出汗:长期反复。当你在一段时间里并没有进行运动却会突然出汗的话,那么这常常是你心脏疾病发作前的一个信号。对女性而言,感觉上更像是更年期里的潮热或者盗汗。在心脏病发作前,身体上例如颈子、后背、头皮、手心或者脚掌都会大量出汗。过度出汗应警惕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心梗信号。

    6. 呼吸短促:头晕难深呼吸。当你感觉难以深呼吸的时候,你也许会以为是你的肺出问题了,但这同样可能是由于心脏虚弱而导致血液里氧过少的结果。持续性的哮喘或者肺部不适也同样可以让你怀疑是否是心脏的问题。

    7. 极度疲劳:没做什么就特别的累。疲劳是突如其来的,并没有激烈运动、缺少睡眠或者生病等诱因。通常,你会与往常一样迎来新的一天,但很快你就会陷入极度疲劳里,到了下午你就会完全提不起精神。此外,沉重的四肢也是另外一个信号。

    了解这些信号后,我们该如何预防心脏猝死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健康饮食: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

    2.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3.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

    4.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会增加心脏病的风险,所以要尽量避免。

    5. 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缓解压力,保持乐观的心态。

    6.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脏病。

  • 心脏支架植入手术后的患者,在情绪激动时可能会面临猝死的风险。冠状动脉支架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重要手段,它通过保持冠状动脉的通畅来缓解症状。术后患者需持续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定期复查。情绪激动可能导致心率加快和血压升高,进而增加心肌耗氧量,引发心肌缺血缺氧,可能引起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严重时甚至导致猝死。因此,患者需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情绪稳定,遵循低脂低盐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戒烟戒酒,以维护心脏健康。

  •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抗生素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抗生素的滥用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耐药性增加、不良反应等。因此,正确使用抗生素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抗生素的适应症。只有在感染性疾病中,且经过病原学检查证实为细菌感染时,才能使用抗生素。对于病毒性感染,如流感、普通感冒等,抗生素是无效的。

    其次,在使用抗生素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首次服用两倍剂量:抗生素进入血液,要达到一定浓度后才能发挥抗菌作用。为了迅速使抗生素发挥作用,可以在首次服药时按常规剂量的两倍剂量服药,起到尽早抗菌的效果。

    2. 严格掌握适应症:凡可用可不用者尽量不用;一种抗生素能奏效时,就不要同时用两种,以减少细菌接触药物(不对症药物)机会而产生耐药性;一种抗生素连续三天以上使用无效,即表明致病菌对该药可能已产生抗药性,应更换另一种敏感的抗生素或采取联合用药。

    3. 避免长期用药:长期使用抗生素,容易引起人体正常菌群死亡。对于较严重的炎症,易采用大剂量短期静脉给药或联合用药,以减少长期用药。另外,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和局部应用抗生素,也可引起菌群失调症的发生,应尽量避免。

    4. 联合用药时注意配伍禁忌:联合用药时存在抗生素之间或抗生素与其他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在不清楚使用方法前,应在医生指导下配合使用,切不可自行主张,以免发生毒副反应。

    此外,在使用抗生素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要自行增减剂量、更换药物或停药。

    2. 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如果在用药过程中出现皮疹、发热、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3.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有助于预防感染性疾病。

    总之,正确使用抗生素是保障人体健康的重要措施。只有遵循正确的用药原则,才能充分发挥抗生素的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风险。

  • 生命无常,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其中,心源性猝死是一种让人防不胜防的疾病,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心源性猝死的相关知识,帮助大家了解这种疾病,提高防范意识。

    首先,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以及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猝死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情况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一般猝死的时间是在发病的一个小时内。

    心源性猝死的特点主要有三点:①死亡急骤;②死亡出人意料;③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近年来,我国随着心血管病发生率的增高,心脏猝死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

    心源性猝死者绝大多数患有器质性心脏病,主要包括冠心病、肥厚型和扩张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炎、非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异常、浸润性病变、传导异常(QT间期延长综合征、心脏阻滞)和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等。此外,洋地黄和奎尼丁等药物中毒也可能导致心源性猝死。大多数心脏性猝死是由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引起的。一些暂时的功能性因素,如心电不稳定、血小板聚集、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及缺血后再灌注等,也可能导致原有稳定的心脏结构异常发生不稳定情况。某些因素如自主神经系统不稳定、电解质失调、过度劳累、情绪压抑及使用致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等,也可能引发心源性猝死。

    为了预防心源性猝死,我们应该在生活中注意以下几点:①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少吃刺激性食物;②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③学会养生,每天早起晨练;④避免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⑤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压抑。

    心源性猝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了解其相关知识对于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出现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

  •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分为稳定性和不稳定性两种类型。不稳定冠心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具有猝死风险。许多冠心病患者由于忽视早期症状,导致病情恶化。以下是一些冠心病的相关信息:首先,冠心病患者中七成为不稳定性冠心病,这与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有关。其次,冠心病患者出现牙疼、头痛、胸痛等症状时,应警惕。此外,冠心病患者应避免高负担饮食和不规律作息,以降低猝死风险。最后,冠心病患者应定期检查,及时治疗。

  • 2024年9月4日晚上,徐汇区的李先生带着71岁的父亲来到京东互联网医院进行线上问诊。父亲最近数次晕厥,医院检查显示心脏有问题,需要动手术。李先生担心父亲的年龄和手术风险,决定先在线上咨询专业医生。

    医生详细询问了李先生父亲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告诉他主动脉瓣功能障碍是晕厥的主要原因,并且存在猝死的风险,建议进行瓣膜置换手术。李先生担心手术的危险性,医生解释说手术的风险与年龄关系不大,主要看身体状况,71岁是手术的常规年龄。李先生放心了,决定联系住院或门诊安排手术。

    这次线上问诊让李先生体验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便利和专业性。他感谢医生的耐心解答和建议,认为线上问诊为他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避免了繁琐的挂号和排队过程。李先生表示今后如果有其他健康问题,会优先选择京东互联网医院进行线上咨询。

  • 近年来,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美国每年因药物副作用致死的人数高达10万6千人,相当于每天坠毁一架747客机。而在台湾,过去一年多来,就有1146件药物不良反应通报个案,其中死亡个案达29件。

    这些药物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三大类:中枢神经用药、抗感染药和心脏血管用药,占总通报个案的72%。其中,29件死亡案例中,经专家会议评估确认与药品相关者共有2件,分别是服用过量止痛退烧药导致的肝脏衰竭和因使用麻醉药产生的恶性高热。

    此外,还有8件评估结果认为“极可能”与药品相关,包括服用治癫痫药物、肺炎药物、痛风药物等导致的史蒂文生-强生症候群,以及抗生素、抗癌药、抗凝血剂等导致的过敏反应、心律不整、肾毒性、心脏毒性等。

    卫生署药政处处长胡幼圃提醒,民众不应自行购买使用药品,以免不当用药引发致命危机。目前,卫生署已成立全国药物不良反应通报中心,以监视国内外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提供卫生署公布最新药品安全信息之参考。

    在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方面,以下几点建议值得关注:

    1. 了解药物说明书,了解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禁忌症等信息。

    2. 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要自行调整用药剂量或停药。

    3. 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就医,并向医生说明用药情况。

    4. 关注药品安全信息,及时了解最新药品安全动态。

    5. 积极参与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为药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 近年来,关于中国急救体系的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关注。与美国的911相比,中国的120急救中心在速度、效率等方面受到质疑。然而,这种比较是否公平?本文将从急救模式、急救知识普及、急救车辆出车速度、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中国的120与美国的911在急救模式上存在差异。美国911接到电话后,是指派急救员到现场;而中国120则是派医生到现场。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医生可以及时进行专业救治,节省一半的时间。此外,中国120在接到急救电话时,也会指导病人进行相关措施,如房屋通风、平躺、服用特效药等。

    然而,目前中国急救知识的普及程度较低。许多人面对紧急情况时,无法正确执行医生的指导,甚至无法清晰表达地址。因此,加强急救知识的普及刻不容缓,需要从小学阶段抓起。

    此外,急救车辆的出车速度也受到质疑。北京急救中心调度中心主任郭增勋表示,白天急救车辆出车几乎都会遇到堵车情况,即使急救车辆可以违反交通规则,但在道路拥堵时,急救车辆也无法通过。因此,需要各个系统甚至每个人的参与,共同解决这一问题。

    关于急救车辆出车收费问题,郭增勋表示,110和120不能相提并论。110是国家统治工具,而120是医疗服务机构。目前,中国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120急救服务,相信未来会逐步完善。

    急救医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工作条件艰苦,收入不高,工作压力较大。然而,急救事业的前途是光明的,需要国家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