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警惕隐性冠心病

警惕隐性冠心病
发表人:医疗科普小站

隐性冠心病,一种潜伏在人们身边的‘隐形杀手’,常常悄无声息地侵害着人们的健康。许多患者平时并无明显症状,甚至自己都不知道已经患病。

然而,当患者在跑步、饮酒、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吸烟过度、严重失眠、遭遇雨淋、长途旅行或性生活时,隐性冠心病可能会突然发作,导致心脏停搏,甚至引起冠状动脉栓塞,造成大片心肌坏死,最终引发猝死。

据国外报道,近年来隐性冠心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美国,约有450万人患有冠心病。在中国华北地区,3473名中年人中,查出冠心病患者233例,其中79.4%的患者平时无症状。这些患者在安静时做心电图检查,异常现象不到1/3。因此,即使心电图正常,也不能排除患有冠心病的可能性。

隐性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缺乏运动、情绪紧张和过度激动等。为了预防和控制隐性冠心病,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1. 严格控制体重,多动比少食更重要。

2. 避免过度劳累,学会调节生活节奏,张弛有度。

3. 定期检查身体,尤其是心电图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疾病。

4.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合理饮食。

5.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情绪过度波动。

总之,警惕隐性冠心病,关注自身健康,才能远离这种‘隐形杀手’。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心源性猝死疾病介绍:
心脏性猝死是指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无论是否有心脏病,死亡的时间和形式未能预料。心脏性猝死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长QT间期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密切相关,常由过度劳累、情绪急剧变化、精神刺激等引发。在心脏性猝死前可有胸痛、呼吸急促、疲乏、心慌等症状,发作时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然后突然呼吸心跳停止。心脏性猝死的生存率很低,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和心脏复律可挽救生命。
推荐问诊记录
心源性猝死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冠心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在中医学中被归类为“胸痹”范畴。其病因复杂,主要包括思虑过度、劳伤心脾、饮食不节、痰饮内生、情志不畅、肝郁阴伤、年老肾气日虚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导致心阳不振、痰浊内阻,从而引发胸痛、胸闷、气短等症状。

    为了预防和治疗冠心病,中医学主张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涤痰逐瘀、活血通络、补益气血的治疗原则。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有效的食疗方法,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病情。

    首先,山楂桃仁蜜是一种很好的食疗方。将鲜山楂1000克和桃仁60克(打碎)一起水煎两次,去渣取汁,再加入蜂蜜250毫升,上锅蒸1小时后冷却备用。每次服用1勺(5毫升),每日服用2次。此方具有活血化瘀、消食润肠、降脂降压的功效。

    其次,人参大枣汤也是一种很好的食疗方。将人参10克(切片)和大枣50克一起水煎服,每日服用1剂。此方具有大补元气、益气生津、养血宁神的作用。

    此外,双耳汤、菊楂决明茶、三仁粥、丹参饮、薤白炖猪心等食疗方,都具有很好的降脂、活血、通络、养心的作用,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和病情选择适合的食疗方。

    除了食疗,患者还应该注意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适当进行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同时,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有助于病情的稳定和康复。

  • 心脏瓣膜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中心脏瓣膜的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血液流动受阻。据统计,在美国每年有40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SCD),其中心脏瓣膜病是导致SCD的第四位原因。心脏瓣膜病患者在换瓣术后持续的左室收缩功能障碍显着增加了SCD发生的机会。

    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是一种植入患者体内的设备,能够监测心脏节律并及时进行电击,以防止心脏性猝死。既往多项临床研究表明,ICD可有效地用于缺血性心肌病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SCD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然而,以往的研究往往将瓣膜性心脏病患者排除在外,因此ICD是否能预防瓣膜性心脏病患者SCD的发生目前还不清楚。一项最新的临床研究旨在证实ICD植入对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同样具有预防SCD的作用。

    该研究将瓣膜性心脏病换瓣术后植入ICD的患者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植入ICD的缺血性心肌病或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进行比较,同时将瓣膜性心脏病未植入ICD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显示,瓣膜性心脏病患者植入ICD预防SCD与扩张型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肌病相比,具有类似的死亡率和正确放电率。

    这项研究为瓣膜性心脏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并有助于降低心脏性猝死的风险。然而,ICD植入并非适用于所有瓣膜性心脏病患者,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个体化治疗。

    除了ICD植入,瓣膜性心脏病患者的治疗还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等。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症状,控制病情进展;手术治疗包括瓣膜修补或置换等;生活方式调整包括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心脏瓣膜病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随访检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ICD植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帮助患者降低心脏性猝死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 心脏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脏疾病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第27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的闭幕式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会议展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治疗技术。

    本届长城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7300名参会代表,其中包括24家国外学会的代表。会议共设置了67个学术论坛,包括22个联合论坛,共有2107个学术报告,其中外宾讲课236个。会议还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会议内容,累计直播时长达到59小时39分钟。

    会议的重点之一是手术示教演示,共有13家国内中心和2家国外中心参与了手术展示,共展示了59台手术,涵盖了冠脉介入、结构性心脏病和心脏电生理等多个领域。此外,长城会“第一直播间”邀请了98位专家进行圆桌讨论,涵盖了互联网医疗、心脏康复、抗栓治疗、电生理等多个热点话题。

    长城会不仅是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也是一个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技术的平台。会议的举办,有助于推动我国心脏病学的发展,提高我国心脏病学的治疗水平。

    除了学术交流,长城会还注重患者的教育和关爱。会议期间,举办了多种患者教育活动,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第27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的成功举办,展示了我国心脏病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技术,为我国心脏病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听到关于猝死的新闻,这类事件往往令人唏嘘不已。猝死通常是由于心脏疾病导致的,对个人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心悸作为猝死的先兆之一,常常伴随一系列不良症状,如头晕、乏力等。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熬夜、压力过大等问题日益突出,猝死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尤其在年轻人中。了解猝死的先兆,对于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心悸作为猝死的前兆,主要表现为心跳加快、心慌等症状。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等不适感。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预示着心脏疾病的可能性,需要引起重视。

    针对心悸等先兆症状,以下是一些预防和治疗建议:

    1.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

    2. 增加运动量,增强体质。

    3. 保持心态平和,减轻压力。

    4. 定期进行体检,关注心脏健康。

    5. 如出现心悸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此外,针对心悸等心脏疾病,药物治疗也是重要手段。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可以有效缓解症状,降低猝死风险。

    总之,了解心悸等猝死先兆,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脏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自身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猝死威胁。

  • 刘先生因为工作压力过大,长期加班导致心源性猝死。事件发生后,他开始关注睡眠健康,但由于对早睡和睡眠时长存在误解,感到焦虑。文章通过分析研究,指出早睡不一定缩短寿命,睡眠时长因人而异,并提醒人们在睡眠中出现异常症状时,应提高警惕,及时就医。

  • 近日,一则关于36岁IT男猝死的新闻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位年轻的程序员因长时间加班,最终在工作岗位上离我们而去,令人惋惜。

    猝死,又称急死,是指健康人在出乎意料的时间内突然发生的死亡。猝死可以分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两大类,其中心源性猝死是由于心脏疾病导致的,如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非心源性猝死则包括脑出血、肺栓塞、哮喘、过敏等。

    那么,为什么猝死会突然夺走人的生命呢?以下是一些导致猝死的原因:

    1. 心肌梗死: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严重时可引起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最终导致猝死。

    2. 脑出血: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可导致脑出血,出血量过大时,可压迫脑组织,引起呼吸、心跳停止。

    3. 肺栓塞:肺动脉栓塞可导致肺动脉阻塞,引起急性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导致猝死。

    4. 哮喘:哮喘发作时,呼吸道强烈收缩,导致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引起窒息。

    5. 过敏:某些药物或食物过敏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导致心跳骤停。

    如何预防猝死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2. 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中老年人,要关注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

    3.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

    4. 注意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

    5. 学习急救知识,以便在突发情况下进行自救或救助他人。

  • 近年来,运动猝死已成为大学生群体中非正常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自杀。许多人认为运动有益健康,却忽略了自身健康状况,对自身能否承受高强度运动知之甚少。

    运动猝死主要分为心源性猝死和脑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常见病因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和心力衰竭等;脑源性猝死则与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脑动脉硬化等相关。运动猝死虽不如运动损伤常见,但其发生突然且后果严重。

    心源性猝死在运动猝死中占比最大,其次是脑源性猝死。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或比赛,还可能导致中暑甚至死亡。

    大学生运动猝死的特点:1. 春秋两季和下午是运动猝死高发期,可能与开学和体育比赛有关;2. 女性运动猝死比率低于男性;3. 心理应激是重要因素,考试压力、过度兴奋等均可能导致运动猝死;4. 我国运动猝死年龄峰值在20岁左右,低于国外;5. 田径、篮球、排球、足球和慢跑是运动猝死高发运动项目。

    心源性猝死的主要诱因包括:1. 运动时体内代谢速率加快,心肌需氧量增加,易出现心肌缺血缺氧;2. 运动中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或栓塞,使其灌注不良;3. 运动时体内电解质、激素内分泌的改变和代谢产物的堆积,可引起血液理化特性的改变,诱发心律失常。

  • 心源性猝死(SCD)是一种突发性死亡,其背后原因复杂多样。据研究,约50%的心源性猝死与心肌梗死有关,而其中一半的心肌梗死为无症状型心肌梗死(SMI)。

    无症状型心肌梗死,顾名思义,患者并无明显症状。这种心肌梗死的发生与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疾病密切相关。由于缺乏典型症状,患者往往难以察觉,导致病情延误,增加了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症状型心肌梗死的诊断方法也日益完善。心电图、心脏彩超、心脏核磁共振等检查手段可以帮助医生早期发现SMI,从而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降低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对于无症状型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血脂药物、抗高血压药物等,可以帮助控制病情,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以帮助恢复心脏血供,改善心肌功能。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外,患者还应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度运动等,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总之,无症状型心肌梗死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病因之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预防心源性猝死至关重要。

  • 猝死是一种突如其来的心脏骤停,其发生往往毫无征兆,且救治时间极为有限。据研究表明,猝死患者进行急救的最佳时间是在4~6分钟内。在这段时间内,如果能够及时进行有效的急救措施,如心肺复苏,则患者生存的几率相对较高。然而,如果超过6分钟仍未得到及时救治,则脑死亡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猝死急救的关键在于迅速恢复患者的呼吸和循环功能。一旦发现有人发生猝死,首先应立即将患者平躺在地上,清除口腔内的异物,确保呼吸道通畅。随后,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即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的频率应保持在每分钟100次,按压深度至少达到5厘米。同时,每30次胸外按压配合2次人工呼吸,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足够的氧气。

    值得注意的是,有效的心肺复苏是成功救治猝死患者的关键。如果在6分钟内能够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则患者有较大的几率被救回。然而,一旦超过6分钟,患者死亡的风险将显著增加。

    专家提醒,猝死急救的黄金时间只有4~6分钟,一旦超过这个时间,患者发生脑死亡的风险将大大增加。因此,一旦发现有人发生猝死,应立即采取行动,争取在黄金时间内进行救治。

    为了提高公众对猝死的认识,普及急救知识,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积极开展猝死急救知识的普及工作。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能够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技能,为挽救更多猝死患者的生命做出贡献。

  • 心脏隐隐作痛,是否意味着猝死风险?这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心脏疼痛的原因。事实上,心脏隐隐作痛的病因多样,包括情绪波动、神经因素以及器质性病变等。例如,肋间神经炎、肋软骨炎、突发气胸、胸膜炎等疾病都可能引起心前区疼痛,但通常不会导致猝死。

    然而,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等心血管疾病则可能引发短暂的心脏隐隐作痛,经过休息或使用速效救心丸后,疼痛可能会有所缓解。但如果疼痛反复发作,持续时间延长,程度逐渐加重,且药物无法缓解,那么就需要警惕心肌梗死的风险,这可能导致猝死。

    为了明确病因,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电图、心脏彩超、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同时,保持心情舒畅、注意饮食、合理安排作息也是预防猝死的重要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速效救心丸作为一种常用的急救药品,可以在心脏疼痛发作时迅速缓解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速效救心丸并非万能,对于冠心病等疾病的治疗仍需遵医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降低猝死风险:

    •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肺功能。
    • 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 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避免滥用药物。

    总之,心脏隐隐作痛并非小事,我们需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猝死风险。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