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带宝宝去医院就诊,本应是件令人担忧的事情,不料在儿科诊室,家长们遇到了难题。
看着各种儿科疾病,宝宝要治这要治那,家长们断然拒绝。一件意料之中的事情发生了——宝宝开始当众哭闹起来,引得路人纷纷侧目。明知这是宝宝的“阳谋”,可家长们顿时无计可施。
这时除了满足他,或者采用强硬的手段把宝宝弄走外,好像别无他法,但这些都是“下下之策”,有什么方法既能不满足他的无理要求,又能让宝宝安静下来呢?机智的家长们当然有高招,就让我们看看几位家长的经验:
应急型家长
宝宝:李明 3岁
这个月,我们一家去医院做例行体检,在儿科诊室,医生给宝宝做检查时,他突然开始哭闹,机舱里本来静悄悄的,宝宝一哭弄得人人皱眉,医生纷纷过来帮着哄,依然不见效。情急之下,我把他抱到前面没人的座位上说:“什么时候不想哭了,妈妈再跟你说话。”不出3分钟,哭声渐渐小了。我马上问:“好了,告诉妈妈,为什么不开心?”“我不舒服。”他委屈地说,我这才明白,可能是因为宝宝不舒服,而我却没有及时察觉。我安慰宝宝:“如果需要妈妈帮忙,为什么不跟我说?大哭大闹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帮你。”在我的帮助下,我找到了宝宝不舒服的原因,并及时给予了处理。
耐心型家长
宝宝:王丽 2岁半
以前我带儿子去看病,看到什么疾病他都要治,乘我不注意,他就往就诊单上写东西,然后我就不停地挑出来再划掉。每次看到我划掉他想要的检查,他就开始耍赖,到了最后就是哭闹。后来我试着改变策略,看病时,我常常跟在他身边,他要治什么病或者对什么感兴趣的时候,我都悉心解释给他听,治或不治的理由,诸如此类。儿子渐渐开始懂事了,现在我带他看病时,他还会教育我,这个不要治,浪费。
计划型家长
宝宝:张华 3岁半
我的经验是,跟宝宝一起定个计划。在年初,我们都会定一个健康计划,让宝宝想想,她今年想要治什么病。通常,她可以拥有5个月的思考时间,疾病数量不能超过3个,每次她都会认认真真地想。因为数量有限,她会挑自己最担心的,每次上街都会在儿科诊室观察半天,我也会给她一些参考意见。因为知道自己有选择权力,并在以后一定会治好,所以宝宝从来不会哭闹。这样一来,她就能想好3样疾病,我在儿童节、她的生日和春节分别带她去看病,孩子喜欢,我也省心,因为那是我们商量得来的共识。需要注意的是,家长一定要守信用,孩子选择了什么,就得给她治好,不能食言。
机智型家长
宝宝:刘洋 3岁
如果孩子哭闹,在儿科诊室不走的话,可以试着用其他好吃的或者别的条件诱惑她,比如吃个棒棒糖之类。孩子其实是很聪明的,她知道你不会给她治病,但能吃到棒棒糖,东边得不到西边补,一般在坚持一会儿后就会妥协的。
专家提示
面对疾病,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曾经哭闹、耍赖,尤其是在他还不太会表达的时候,因为这是他仅有的几种表达挫折和生气的方法。无论他们闹得多么厉害,父母都应表示理解,因为这不仅仅希望得到你的反应,也是一种释放自己情绪的方式。
因此,我们首先应承认孩子的情绪;其次,批评他表达情绪的方式;最后,告诉他应该怎样做。如果父母因孩子哭闹而生气,对孩子大喊大叫,甚至挥起拳头,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使他将来更经常、更厉害地哭闹。我们的目的不是压制孩子的情绪,而是接受并且帮助孩子疏导,取得有建设性的效果。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新生儿的哭闹是许多新手父母面临的难题。据统计,大约有一半的新生儿每天哭闹时间超过2小时,其中五分之一的新生儿会反复啼哭。长时间的哭闹不仅让宝宝感到不适,还会影响父母的情绪,甚至导致产后忧郁症等心理问题。
为了帮助新手父母应对新生儿哭闹,美国儿科医生哈韦·卡普博士提出了“包、侧、嘘、摇、吮”五种安抚方法。这些方法基于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大量案例研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包裹:新生儿在母体内被紧紧包裹,这种安全感可以帮助他们平静下来。使用长宽1.5米的包布将宝宝包裹好,但要确保不影响宝宝的呼吸。
侧抱:竖直抱起或侧抱可以关闭新生儿的“莫洛反射”,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
声音:新生儿在母体内已经习惯了各种声音,包括心跳、肠胃蠕动等。使用吹风机、吸尘器、收音机等设备可以营造类似的声音环境,帮助宝宝平静下来。
摇晃:轻轻摇晃宝宝可以让他们感到舒适,但要注意幅度和速度,避免造成伤害。
吮吸:吮吸可以缓解宝宝的饥饿感,同时激活大脑深处的镇静神经,帮助他们放松。
新生儿虽然年纪尚小,但已具备感知和领悟能力,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宝宝的情绪。当宝宝出现烦躁不安的情况时,父母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安抚。
1. 模拟子宫法
襁褓是让宝宝感觉仿佛仍旧被紧紧包裹在子宫内的有效方法,能够安抚哭闹的宝宝。但使用襁褓时要注意,不要让宝宝裹得过热,也不要让宝宝趴着睡觉,以免造成安全隐患。
2. 侧卧法
侧卧是宝宝最佳的睡姿,但在安抚哭闹的宝宝时,侧卧的效果更好。因为宝宝在情绪愉快时并不介意睡姿,但在哭闹时,如果保持平躺,可能会让宝宝缺乏安全感。
3. 吮吸缓解法
吮吸不仅能缓解宝宝的饥饿感,更重要的是能够启动宝宝的安抚反射,让宝宝在几分钟内感觉松弛。因此,当宝宝哭闹时,可以在其口中放置安抚奶嘴,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要注意,这种方法不宜经常使用,以免宝宝产生依赖。
4. 摇晃安静法
摇晃可以安抚哭闹的宝宝,但要注意掌握正确的方法。摇晃的力度要轻,幅度要小,以免对宝宝的头部和脊柱造成伤害。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父母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安抚宝宝:
1. 与宝宝进行眼神交流,给予宝宝关爱和安全感。
2. 轻轻拍打宝宝的背部,让宝宝感受到温暖和安慰。
3. 放松自己的情绪,保持平静,以免给宝宝带来不良影响。
哭,是人类情绪的表达方式之一,哭泣也历来被看做减压的方式。“号哭族”就是通过哭泣来减压的。研究显示,哭泣能够缓解人们紧张、焦虑的情绪,于是很多职业女性面对压力时,会通过大哭一场来释放压力,也有人表示,边看悲情电影边哭泣后,会睡得特别香,以往的失眠症也消失了。可是,哭泣真的能够解除压力吗?这样定期的哭泣究竟好不好?
心理健康与哭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哭泣是一种有效的情绪宣泄方式。在压力过大或情绪积压时,哭泣可以帮助人们释放情绪,缓解焦虑和紧张。然而,哭泣并非万能的减压方法,过度依赖哭泣可能导致情绪问题。
生理反应与哭泣:哭泣还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呼吸加快等。这些生理反应有助于缓解压力,但同时也可能导致身体疲劳。因此,哭泣应该适度进行。
哭泣的副作用:过度哭泣可能导致以下副作用:
如何正确哭泣:为了充分发挥哭泣的减压作用,建议采取以下方法:
其他减压方法:除了哭泣,还有许多其他有效的减压方法,如运动、冥想、听音乐、与朋友聊天等。
一直以来,关于男女谁更爱哭的争论从未停止。如今,德国科学家为我们提供了确凿的数据支持。根据德国眼科协会公布的研究结果,女性不仅哭泣次数多于男性,甚至哭泣的时间更长,哭法也更加戏剧化。
研究显示,女性每年平均哭泣次数在30次到64次之间,而男性则仅为6次到17次。在哭泣时间方面,男性平均每次哭泣仅2到4分钟,而女性则至少持续6分钟。此外,65%的女性会从抽泣转变为号啕大哭,而从小哭到大的男性仅有6%。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差异仅适用于成年人。对于青春期之前的男女来说,哭泣的差异并不明显。
除了哭泣次数和时间,哭法也是男女之间的一个显著差异。女性的哭泣往往更加戏剧化,而男性则相对较为克制。
那么,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哭泣呢?这可能与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生理上,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可能导致情绪更容易受到影响。心理上,女性在情感表达方面更加开放,更容易将自己的情绪宣泄出来。
了解男女哭泣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彼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情绪表达,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以下是一些与哭泣相关的医学知识:
1. 哭泣有助于缓解压力:哭泣可以释放身体内的压力激素,有助于缓解压力。
2. 哭泣有助于情绪宣泄:哭泣可以帮助人们宣泄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3. 哭泣有助于身体健康:哭泣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身体健康。
对于新手妈妈来说,如何判断宝宝是否吃饱,是许多新手妈妈头疼的问题。其实,通过观察宝宝的体重、大小便、精神状态以及妈妈们喂奶时的感觉,可以初步判断宝宝是否吃饱。
一、宝宝吃饱的四大表现
1. 体重增长是关键
宝宝的体重增长是判断其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宝宝出生后前三个月,每周体重增长约200-300克,之后逐渐减慢。宝宝出生后,由于生理性体重下降,大约一周后体重会恢复至出生时的水平。
2. 精神状态好
宝宝吃饱后,精神状态会很好,表现为活泼、反应灵敏。如果宝宝吃奶后仍然哭闹,可能是奶量不足或者宝宝不舒服。
3. 大小便规律
宝宝吃饱后,大小便次数和量都会增加。一般来说,宝宝每天会尿湿6-8块尿布,大便4-5次,呈金黄色稠便。
4. 妈妈喂奶时有感觉
母乳喂养的妈妈可以通过乳房胀满情况和宝宝吸吮奶汁的声音来判断宝宝是否吃饱。
二、宝宝饿了的四大表现
1. 哭闹不止
宝宝饥饿时,会表现出哭闹不止,这是宝宝的一种本能反应。
2. 体重不增
如果宝宝长时间体重不增,可能是营养摄入不足。
3. 大小便次数减少
宝宝饥饿时,大小便次数和量都会减少。
4. 睡眠质量差
宝宝饥饿时,睡眠质量会变差,表现为睡眠不安、易醒。
三、如何判断宝宝吃多少
宝宝的奶量是每公斤体重每24小时100-200毫升。一般来说,100毫升已经足够满足宝宝的正常需求。
宝宝自己也会控制食量,如果宝宝很快喝完奶后仍然哭闹,可能是奶量不足;如果宝宝喝了一点点就不喝了,可能是宝宝不舒服或者被其他事物吸引了注意力。
儿童肚脐突出是许多家长关心的问题,这可能是由于脐疝引起的。脐疝是儿童常见的疾病,通常无需过度担心,因为大多数脐疝可以自愈。
脐疝的形成与脐部解剖特点有关。在胎儿期,脐环是脐带与胎儿相连的部分,出生后逐渐闭合。如果闭合不完全,就可能导致脐疝。当儿童出现剧烈哭闹、咳嗽或腹泻等情况时,腹内压升高,腹腔内的组织会通过脐部突出,形成肿块。这个肿块通常在哭闹或用力时出现,在安静状态下消失。
大多数脐疝可以自愈,不需要特殊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脐环会逐渐闭合,脐疝也会随之消失。如果脐疝较小(小于1厘米),通常在1-2岁内自愈。对于较大的脐疝,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胶布固定法来加速愈合。但如果脐疝较大(2-5厘米),且在两岁后仍未闭合,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除了手术治疗,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脐疝愈合。例如,避免剧烈哭闹、保持大便通畅、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等。此外,避免剧烈活动,尤其是避免过度用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肚脐突出,应该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是否需要治疗,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如何对孩子说“不”是许多家长头疼的问题。
一、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父母首先要冷静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寻求关注、还是想要试探父母的底线?了解原因后,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沟通。
二、明确表达拒绝的态度
在拒绝孩子时,父母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态度,让孩子知道不合理的要求是不被接受的。同时,要注意语气和措辞,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三、提供合理的解释
在拒绝孩子时,要提供合理的解释,让孩子理解为什么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例如,可以告诉孩子家里经济条件有限,或者某些行为对他们的健康有害。
四、引导孩子自我反思
在拒绝孩子后,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反思,思考为什么自己的要求不合理,以及应该如何改正。
五、建立规则和界限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父母的立场,父母需要制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并让孩子参与到制定过程中,增强他们的认同感。
六、以身作则
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当孩子看到父母也能遵守规则时,他们会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导。
总之,对孩子说“不”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父母付出耐心和智慧。通过有效沟通和引导,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康成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孩子的哭声,也会听到孩子的笑声。然而,你知道吗?孩子的笑声比哭声更能反映出他们的健康状态。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笑声和哭声的生理机制。笑声是由大脑皮层和边缘系统共同控制的,它能够促进人体分泌多巴胺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从而让人感到愉悦和放松。而哭声则是由脑干控制的,它通常与不适、痛苦或恐惧等负面情绪相关。
因此,孩子的笑声比哭声更能反映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当孩子发出清脆的笑声时,说明他们可能处于快乐、满足和安心的状态。而孩子哭泣可能意味着他们感到不适、饥饿、困倦或害怕等。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笑声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增加亲子互动:多陪伴孩子,和他们一起玩耍、唱歌、跳舞,这些活动能够让孩子感到快乐和被关爱。
2. 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家人的关爱和支持。
3.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孩子尝试不同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找到快乐和成就感。
4. 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5.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总之,孩子的笑声比哭声更能反映出他们的健康状态。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
宝宝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将针对宝宝常见的七种不良行为,如咬人、偷拿玩具、无理取闹、作息不规律、不整理衣物、沉迷游戏、说谎等,从医疗角度出发,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帮助父母更好地引导宝宝健康成长。
一、咬人
咬人是一种攻击性行为,常见于1-3岁的宝宝。这可能与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足、情绪管理能力差、寻求关注等原因有关。父母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干预:
1. 教育宝宝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2. 引导宝宝学习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分散注意力等。
3. 给予宝宝足够的关注和陪伴,满足其情感需求。
二、偷拿玩具
宝宝偷拿玩具可能是因为好奇、模仿、寻求关注等原因。父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教育宝宝学会尊重他人的物品。
2. 培养宝宝的物权意识,让他明白物品的归属。
3. 及时归还物品,并引导宝宝向失主道歉。
三、无理取闹
宝宝无理取闹可能是因为缺乏耐心、寻求关注、情绪不稳定等原因。父母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 保持冷静,避免与宝宝争吵。
2. 转移宝宝的注意力,让他专注于其他事物。
3. 培养宝宝的自控能力,学会等待和忍耐。
四、作息不规律
宝宝作息不规律可能导致睡眠不足、免疫力下降、情绪不稳定等问题。父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如早睡早起。
2. 避免宝宝在睡前过度兴奋。
3. 为宝宝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五、不整理衣物
宝宝不整理衣物可能是因为缺乏自理能力、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父母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 教育宝宝学会整理衣物。
2. 将衣物分类存放,方便宝宝整理。
3. 定期与宝宝一起整理衣物,培养他的责任感。
六、沉迷游戏
沉迷游戏可能导致宝宝视力下降、睡眠不足、学业成绩下降等问题。父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规定宝宝玩游戏的时间,如每天不超过1小时。
2. 引导宝宝参与户外活动,分散其对游戏的注意力。
3. 与宝宝一起玩游戏,增进亲子关系。
七、说谎
宝宝说谎可能是因为害怕惩罚、逃避责任等原因。父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建立信任感,让宝宝敢于向父母说实话。
2. 与宝宝沟通,了解他为什么说谎。
3. 教育宝宝学会承担责任,勇于承认错误。
母乳喂养是宝宝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许多新手妈妈都担心自己的奶水是否充足,宝宝是否吃饱。那么,如何判断宝宝是否吃饱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观察方法,帮助妈妈们更好地了解宝宝的需求。
首先,观察宝宝吃奶的频率和持续时间。一般来说,宝宝每天需要吃8-12次母乳,每次喂奶后,妈妈至少有一侧乳房已经排空。此外,宝宝在吃奶时会发出有节奏的吸吮声,并伴有吞咽的声音。
其次,观察宝宝的大小便情况。出生后的头两天,宝宝至少排尿1-2次,出生后第3天,每24小时排尿达到6-8次。出生第3天后,每天可排软黄便达4(量多)~10(量少)次。
如果宝宝出现以下情况,可能说明宝宝没有吃饱:
1. 出生3天后,每24小时排尿少于6次。
2. 出生3天后,仍然排黑色、绿色或棕色大便。
3. 出生后4天~4周,每天排便次数少于3~4次。
4. 母乳喂养次数在24小时内少于8次。或者虽然喂养次数不少,但宝宝总是哭闹和不安。
5. 宝宝表现得异常“乖”,极少哭闹,连续睡眠超过4~6小时。
6. 宝宝在吸吮时听不到吞咽的声音。
7. 宝宝出生5天后,乳房仍不能很轻松地挤出乳汁。
8. 宝宝在吃奶时,妈妈都会感觉到乳头疼痛,而且乳头充血明显。
9. 出生5天后,宝宝每天体重增长少于15~30克,生后10天,宝宝的体重还不能恢复到出生时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宝宝一哭并不意味着一定是饿了。有些新妈妈认为宝宝一哭就是饿了,赶紧喂奶。其实,很多时候,宝宝是因为尿布湿了、需要爱抚、困了或不舒服而哭的。要先搞清楚宝宝究竟为什么哭,不能一哭就喂,否则很容易造成喂养过度。
此外,要给乳房足够的刺激,宝宝出生24小时后,最好每隔2~3小时进行母乳喂养一次。否则,妈妈的乳房得不到足够的刺激,会影响乳汁的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