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懵懵懂懂,不照常规养孩子

懵懵懂懂,不照常规养孩子
发表人:秒懂健康

      我常自叹与惭愧自已是个懵懂的母亲,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没有照常规养育女儿,理由主要有两个:不知道或选择性的置之不理。

      近来无意间找到一个精美的奶瓶,那是女儿出世后,一个叫悦子的日本朋友寄来法国的礼物。“我可以用吗?”女儿兴兴致勃勃。我知道女儿甚好奇,爽口说:“随你呀!”只是我声明不可以盛牛奶只许装水。

      一个5、6岁大的孩子,生平首次吮奶瓶,她觉得既新奇又有趣。她故意躺下喝,口里嚷着:“Baby喝奶啰!”我和她爹看了忍俊不禁。

      不仅是女儿首次用奶瓶,我也是首次洗。一直以来若替人看顾婴儿,我总是紧张兮兮的说:“我不会泡奶!”更不用说如何喂了。居然就有这么一个母亲如此好奇这两回事!在生女儿前,我就从书本中获知母乳是最好的,这是我在懵懂的育儿过程中,第一个做对的选择。

      从婴儿期开始,我也没有让女儿用奶嘴,因为书本说这是不正确的。坦白说,我搞不懂奶嘴有何功能,吮着入眠?为什么?我看女儿没有它也能好好入睡。“省点麻烦吧!”我如此想。此外,哭闹时似乎也派得上用场。我又纳闷了,“哭就哭嘛,迟早会停!干嘛要依赖奶嘴?”而且我想到要浪费时间找它,我就对奶嘴完全失去兴趣了。

      另一个所谓的婴儿必需品是学步车,一开始我就决定不让女儿用它了,因为,啊!又是书上说的,后来我自己观察女儿学习爬行后走路,我觉得这些技能是天生就会慢慢学会的,为何要用替代品让女儿在还不会走时就“逼”她依靠学步车乱冲乱撞呢?女儿在第十五个月才稳健行走,之前有母亲批评说太慢了,早就该学会,我不以为然。后来在女儿20个月大时,我们回大马过年,家婆问起女儿几时学会走路?我一回答,家婆就立刻应道:“啊!我们家的孩子都是在15、16个月大时才会走路的!”

      不照常规养育女儿是需要坚定不移的信心,即是说自信所作的一切是正确的,别人怎么做是个人选择,只求互不干涉。在我的个人孤独旅中,受争议的有自小不让女儿看电视、吃糖果零食汽水等,其中遭受抨击最深的是女儿茹素,而且是胎里素。不晓得在台湾,是不是较易令人接受?在马新呀,我们母女的遭遇可真是凄惨!

      朋友与外人的质疑,我可不理会,家人的攻击却令我流了许多眼泪。每一年回国过年如临大敌,在家的短短数天内战火连连。“小孩子需要营养,一定要吃肉!你会害了你的女儿发育不全!”我想我要被逼疯了!谁要故意与家人争吵,尤其是在新年期间?两方坚持己见,谁也改不了谁,既然如此,我能避就避!

      在不照常规养育孩子过程中,尽管议论纷纷,我最大的信心与肯定来源是女儿,她就是我的证明!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医院推荐专家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丽丽是一名销售员,在一家售楼中心担心营销经理职位已经3年有余。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所以她一个月只有3天的假期,平常都要朝九晚五的去上班。丽丽跟众多女孩一样,喜欢着装打扮,特别是爱穿各种高跟鞋。可是就在一个多月以前,丽丽感觉走路时总是“脚板子”疼,开始时痛感还很轻微,而且也只是偶尔性的疼痛。而最近,丽丽感觉疼的越来越厉害了,几乎都不敢走路,这才赶紧请了病假到医院就诊。

     

    经过大夫对其详细的问诊和检查,对她诊断为足底筋膜炎疾病。而医生推测,丽丽发生此病的原因跟她喜欢穿高跟鞋是有很大关系的。

     

     

    什么是足底筋膜炎呢?为什么穿高跟鞋就能引起这种病呢?其实,足底筋膜炎是属外科的一种常见病,我们又叫它为“跑步者足”。患这种病的患者,通常在发生位置感觉到疼痛且可能持续数个月甚至一年之余。足底肌膜炎可谓是一令人非常痛苦的病,可能让病人步步维艰,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足弓/底等处肌肉筋膜发生无菌性炎症是此病主要病理性变化。这种疾病的诱发因素通常有:肌肉、肌腱突然受到一定力度的牵拉,亦或者人体承载了高重量压力负荷。

     

    很多患有这种病的人可能会非常疑惑,自己怎么会得这种病。首先要对这种病好发部位得结构有定了解。我们知道,大部分人体肌肉以骨性结构为附着,而筋膜是包绕于部分肌肉外得又一种膜性结构。人体肌肉在正常情况下常需借肌纤维牵拉骨骼而发生运动,而筋膜可以辅助肌肉产生伸缩、牵拉等系列正常动作。之所以会发生此病,主要是因肌肉筋膜在运动过程中与附着点骨性结构间存在长期反复摩擦,从而使此处筋膜受到一定程度损伤才最终致使炎症发生。

     

     

    很多原因都可能引起此病发生,诸如:1、与前面提到的丽丽一样,长期穿高跟鞋,这会增加此病发生风险;2、长期进行的如登山、蛙跳或长途步行等的一些户外运动、旅游等;3、如肥胖等人,使易发病部位长期承受超负荷重量;4、患有足部疾病,亦或者足部发生某种畸形等;5、如扁平足等先天足弓结构得不正常。因此,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做好对足底筋膜炎疾病的预防,尽量避免或消除引发此病的危险因素。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 一些家长以为,抑郁症只是现代社会中大人们易患的疾病,自己的孩子还是个学生,怎么也得了这种病呢?其实抑郁症不分年长年幼,这些年更趋向低龄化,在大、中、小学生中都较为多见,而且又各有特征,与非病理情绪行为具有相似性,往往令人难以分辨。家长、老师及非专业人员,倘若发现孩子有下列情况,并持续了一定时间(3个月以上),脑子里就该多一个问号:他们是否患了抑郁症?

     

     

    1.儿童抑郁症:

     

    主要见于小学生,年龄范围在7-12岁之间。诱发因素有:在学校受到某些小挫折和委屈,听见父母吵架,有的女生发病在月经初潮阶段。

     

    特殊表现:(1)情绪悲伤。变得经常哭泣,产生一些奇怪的念头,如“妈妈不要我了”,“老师不喜欢我了”,“没选上班干部”,“没得到小红花”,“我以前做过某某错事”等,有时会突然说出“活着有什么意思,死了算了”这种不着边际、令人费解的话来。(2)行为退缩。较长时间不去上学,对学校有种说不清理由的回避。无论家长如何做工作,孩子就是举步维艰。有的孩子也为耽误了课程着急,答应明天一定去上学,但到时还是不能去。(3)抑郁躯体化。孩子变得体弱多病,经常诉说头痛、胸闷、腹痛,不愿进食等,做检查没发现什么问题,按躯体疾病治疗或吃些补养品也不管用。

     

    2.少年抑郁症。

     

     

    见于初中学生,年龄范围在12-16岁之间。诱发因素有:自尊心受挫,家庭教育方式不良,父母离异,痴迷上网等。

     

    特殊表现:(1)过分自责。当一两次考试成绩下降,别人超过自己时,就持续郁郁寡欢,脑子钻进“自己很差,以后周围的人会瞧不起我”的牛角尖中,任凭家人如何劝说,始终不能从痛苦中摆脱出来。(2)情绪偏激。经常发脾气,见什么都烦。吃喝拉撒睡等生活节奏变得缓慢和杂乱无章,无论家长指出的对否,总是以对抗的姿态加以反驳。(3)心理闭锁。变得孤僻,无言无语,一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与家人谈话交流,其内心想些什么,为何这样,说也说不清楚。(4)节食减肥。开始注意自己的身体,原本体重正常却偏要减肥,每天三餐小心谨慎,斤斤计较,当减得面黄肌瘦、无法学习时也不思悔改,抑郁与厌食形成恶性循环。

  • 作者 | 李奇
    文章首发于 | 儿科李奇大夫

     

    冬季来临,流感肆虐,门诊患儿明显增加,很多宝宝出现高热的情况,部分患儿出现了抽搐,让家长非常担心,今天简单的跟大家说一下:热性惊厥。

     

     

    宝宝发生热性惊厥,家长应该怎么办?

     

    热性惊厥就是大家经常说的发热抽搐,家长看到孩子抽搐常常惊慌失措,忙中出乱,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第一、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大多数热性惊厥急性发作期呈短暂发作,持续时间1-3分钟,可自行缓解,不必急于使用止惊药物治疗。

     

    第二、要注意周围安全,挪开周围尖锐物品,防止跌落或受伤。

     

    第三、如果抽搐期间口鼻腔分泌物较多,可让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或侧卧位,及时温和地清理口鼻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室息。

     

    第四、记录好宝宝惊厥持续时间、体温、状态等,在抽搐停止后去医院,向大夫说明情况。足够镇静的家长可以录视频记录,便于医生诊断。

     

     

    特别注意,发生热性惊厥时,不要这样做:

     

    不要刺激患儿,不要按压或摇晃患儿,不要掐人中,不要撬嘴巴,不要塞勺子、压舌板,不要塞手指;这些都可能对患儿造成进一步伤害。

     

    在清除口腔异物的前提下,热性惊厥通常不会导致窒息,一般也不会咬伤舌头;但是撬嘴巴、塞勺子、塞手指等等反而可能导致牙齿松动或刺伤上颚,引起出血。

     

    患儿抽搐时牙关紧闭,一旦咬断塞入物,还可能导致下气道的损伤,诱发呛咳,甚至窒息。塞手指的家长也可能被咬伤手指。

     

    退热药可以预防惊厥吗?

     

    退热药不能有效地预防热性惊厥发作,也不能降低热性惊厥的复发。


    所以有热性惊厥的宝宝应常规使用退热药,不应过分积极。

     

    有惊厥史的宝宝应该如何防治呢?

     

    西医:需在儿童神经科大夫指导下,复杂性热性惊厥在发热开始即给予口服地西泮,可有效防止抽搐发生。

     

    中医:热性惊厥属于中医的急惊风,多因外感风邪,入里化热,热极生痰,化火动风,导致热性惊厥;治疗初期多选取清心泻火,凉肝息风的中药;后期选取补肝肾的中药调理,防止惊厥反复发作。

     

    热性惊厥史的宝宝可以接种疫苗吗?

     

    疫苗接种后发生热性惊厥的风险与其它发热疾病诱发的风险相似,故热性惊厥患儿原则上无预防接种禁忌。

     

    最后,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宝宝抽搐时,千万不要撬嘴巴,不要压舌头!

    宝宝抽搐时,千万不要撬嘴巴,不要压舌头!

    宝宝抽搐时,千万不要撬嘴巴,不要压舌头!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为人父母都知道,小孩只要安静准没好事!一位妈妈上网分享自家孩子的杰作,表示自己才看个手机,发现孩子突然变得好安静,一探究竟后却被“这一幕"吓到花容失色,照片发布后引发广大网友留言!

     

     

    这位妈妈当时与两个分别5岁、3岁的孩子在客厅,吃饱后她看手机,两个孩子则在一旁玩耍。突然间,原本很吵的两人安静下来,她好奇往沙发看过去后发现有个人脸"浮现"在上头,吓到放声尖叫!

     

    原来,这两个孩子正在沙发玩躲猫猫,5岁长子躲进沙发套里面,把整张脸用力往外推挤,从外部看上去,就是一张浮在沙发上的脸孔,让妈妈直呼真的很可怕!

     

    虽然吓人,但5岁儿的"杰作"仍引来众多网友回应,"太吓人了"、"好可怕"、"如果是我,我一定会哭出来"、"我很久没这样尖叫了"、"看起来好像人面鱼"、"我内心可能会留下创伤"、"会吓到不敢睡"。

     

    有些网友则觉得"好可爱啊"、"半夜看到这个笑出来"、"妈妈还能冷静拍下照片,拍得很好啊"、"看起来可以在低预算的恐怖电影中使用"。

     

    不过,也有为人父母的网友感同身受,"孩子的行为果然都无法不可预测啊"、"我小孩也喜欢躲进沙发套"。

     

    居家安全不可忽视!儿科医生点出“10大危险处所”

     

    孩子通常好奇心重、天马行空、喜欢探索,常会有令人哭笑不得的行为!不过针对幼龄的孩子来说,即便是在家中玩耍,仍有许多地方有着潜在危险。

     

    为避免孩子受伤,需注意10个家中危险的地方,呼吁爸妈或照顾者留意居家安全:

     

     

    1. 浴缸、洗衣机

    即使浴缸的水深只有10厘米,也具有让婴幼儿溺毙的程度。平时要确定没有水在浴缸里头,并随手关浴室门。洗衣机周遭也不要放有垫脚物品,防止宝宝爬入。

     

    2. 门窗

    在开关门窗时,务必先确认孩子有无在门窗边,避免夹伤手指或撞到身体。

     

    3. 床铺、沙发

    不论宝宝在沙发或床上睡觉,只要孩子已会翻身,爸妈就必须要在一旁看顾,专家建议最好让孩子睡在“有装围栏的婴儿床”。

     

    4. 玄关

    家中若设有玄关,宝宝又正好处于‘喜欢四处爬’的阶段,建议可用围栏挡住玄关、防止孩子爬入。另外,也可在穿鞋区铺上材质松软的厚垫,以防宝宝不慎摔落。

     

    5. 柜子

    许多人会使用"玻璃装饰柜"摆放物品,建议最好能锁上柜子,避免宝宝被柜中物品吸引而打开柜子门、发生夹手意外。

     

    6. 插座

    婴幼儿常会把手指或其他物品插入插座孔,进而发生触电。建议爸妈可在插座插上安全挡板、或更换为安全插座(例如:插座安全防尘盖、电源插座保护盖、自动安全防护盖)。

     

    7. 楼梯

    会爬行的宝宝常会趁大人不注意时爬楼梯,要是一不留意可能就会滚落下来,因此建议,楼梯口最好能装置安全栏杆或围栏。

     


     
    8. 阳台

    阳台若未加护栏(或阳台门未上锁),甚至在阳台上堆放物品、让孩子有垫脚爬高的机会,恐容易发生意外。

     

    9. 厨房

    一般而言,厨房里的每样器具都有危险性,除了不要让孩子进入厨房之外,爸妈也切记不要带着孩子进厨房煮菜或洗碗。

     

    10. 桌子、桌巾

    婴儿幼容易撞到桌角而受伤,爸妈最好在每个桌角加上边角防护套,另外也不要铺桌巾,要是桌上有热食、重物或其他物品时,孩子可能会拉扯桌巾而使物品掉落,导致受伤。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者 | 黄圆媛
    文章首发于 | 黄圆媛医师

     

    ​​有个妈妈说自己家儿子四岁多,在家很厉害,就像一个小霸王,一句话不合孩子的心意,就会在那里大吵大闹,甚至还会动手打人咬人。跟他讲道理,不听,爸爸妈妈训的狠了,他就在那又哭又闹,一直哭闹到大人给他道歉才会停。但是一出门就跟一个小绵羊一样,见到陌生人,经常就躲大人身后,说话也不敢大声说了,别的小朋友欺负他,不敢说也不敢反抗。

     

     
    孩子在家里很任性,出门很胆小的原因是: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一个大家庭里四个老人宠一个孩子。平时能给孩子都给最好的,舍不得孩子受一点点委屈,对孩子简直是千依百顺的,但是你要知道啊,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以自己为中心,认为所有人就应该听自己的,特别是在家人面前,不懂得尊重老人长辈,在家横行霸道,必须听他的。不然就会耍脾气,甚至打人。但是当孩子出门以后反而会变得胆小,不想和其他孩子交流,别人欺负了他,他也不敢反抗,只敢回家和家里人耍脾气。

     

    孩子出现这种性格通常跟父母的教育脱不开关系,正是因为平时家人的娇宠溺爱才养成了孩子的这种无法无天、不懂得尊重长辈的性格。如果爸爸妈妈不早日纠正孩子的这种想法性格,孩子在外面会吃亏的,正如现在的一句话:如果你不好好教育自己家的孩子,到了社会别人会教给他怎么做人。千万不要等到那时候,等到哪一科刻,真正心疼后悔的还是父母自己。所以平时就要教会孩子尊重长辈,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也要讲清楚。

     

     

    建议:

     

    教育一定要提到首位,爸爸妈妈在家一定不能太过于以孩子为中心,让他认为自己是家里的老大,大家都应该听他的。同时也要和家里的老人打好招呼,做好沟通,在父母教育孩子时,让家里的老人不要护着孩子,让孩子认为自己有“后盾”可以依靠。不然一旦孩子出门在外,不懂的沟通交流,受到同龄小孩子的排挤欺负,自己没有能力和胆量,就会像皮球一样任人欺负。所以,爸爸妈妈在孩子的小时候就要让自己的孩子懂得规矩和道理,让他知道不是什么事情都会依着他。

     

    在平时也可以多带孩子出去玩,在玩的时候可以碰到什么事情就教他应该怎么去做,让他自己动手,等他能理解你的意思以后,那就只要告诉他,那些事情是不能商量的,那些红线是不准碰的就行,其他的不太重要不危险的事情让他自己处理。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多出去玩。​​​​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假如你有一个孩子的话,假如我是你那孩子的爸,我知道有种的男人不能拖拖拉拉,干脆我们结婚吧。”

      ———十多年前,台湾歌手郑智化的这一首《未婚爸爸》,非常传统地把“干脆我们结婚吧”,作为解决未婚先孕问题的最好途径。但是,当一段爱明明已成往事,作为爱的结晶———还未出世的孩子,又该被如何“处理”呢?把孩子当作捆绑未婚男女的一根绳索?干脆扼杀掉他出生的权利?还是独自承担生育抚养的责任?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种选择,都各有为数不少的案例存在。与正常家庭相比,未婚妈妈的出现,也已经不再是人们眼中“伤风败俗”的咄咄怪事了。

      但是,就在“地瓜猪”以坚强独立的未婚妈妈形象现身网络之后不久,一位网名“意悠然”的未婚妈妈,却在网上遍发“通缉令”,通缉通过网络与自己相识并生下女儿的某男性,还公布了该男性的姓名、身份证号、照片、毕业学校等具体情况。两相对比,让这场关于未婚妈妈的大讨论更趋白热化。女性周刊在采访社会学者和普通市民时发现,虽然人们对未婚妈妈不再大惊小怪,但最普遍的想法,是表示可以理解,但绝对不会加以鼓励。

      自主型未婚妈妈增多

      本市社会学者、心理咨询师何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婚妈妈”以前也不是完全没有,之所以在今天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第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观念日趋开放和宽容,可以理解相对多元的生活方式;第二,女性的社会地位尤其是经济地位的提高,让她们比以往更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见行事。“人们身份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女性独立的经济和社会人格的展现,社会分工的越来越明细化,这一切,都使人们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和欲望得到了彰显。尤其是现在的很多未婚妈妈,都是大中城市里的白领女性,她们有这个信心和能力,把工作、生活和孩子的关系处理妥当,她们比以往的未婚妈妈更阳光、独立、成熟,因此我们不妨称之为‘自主型未婚妈妈’。我曾遇到一个未婚妈妈,她就这样说———现在,生孩子没有男人不行,那是科学问题;但养孩子,没有男人也行,这是观念问题。”

      据悉,由于离婚率上升和婚姻观念的开放,很多国家都出现了单身妈妈(包括未婚妈妈)队伍不断增加的趋势,美国的单身母亲人数已多达1300万,她们抚养着2000万个儿童。在全世界范围内,把“未婚妈妈”这一角色实践得最彻底的,当属好莱坞大牌女星茱迪·福斯特了。她分别于1998年、2001年通过人工受孕生下两个孩子,她曾说过:“我选择的银幕角色,都是男人世界里的女英雄,都是单枪匹马为真理、自由和知识去奋斗,从不妥协的女人。”———以她的知名度和片酬,她确实也有足够的底气来实践这样的角色,这种智慧和功力,自非一般女性所能及。

    页次:[1] [2] [3] [4] [5]      下一页

      对未婚妈妈不再一味同情

      即便有了全社会的高宽容度,曾接触过不少未婚妈妈的何风告诉记者:全社会在对未婚妈妈们表示理解的同时,对她们的“要求”其实也在相应提高;而在现实生活当中,由于来自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压力,能够将自己当初的决心、信心和爱心贯彻到底的未婚妈妈,仍然寥寥无几。“有句广东话叫‘食得咸鱼抵得渴’,你不是未成年少女,你有辨别力和分析力,那么你就要为你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包括要承受一定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如果你已经做了要孩子的决定,后来发现自己不能执行这个决定,再出来寻求公众的同情时,公众就不会那么盲目了。”当年吴绮莉声称怀上“小龙女”时,就曾遭到前辈女星甄妮毫不留情的批评:“当初是你情我愿的事嘛,现在有什么道理站出来口罗嗦!

      前不久,网名“意悠然”的未婚妈妈就张贴出一纸“忍辱生下孩子,奢望宝宝能见父亲一面”的“网络通缉令”,声称自己与某男性网友相恋怀孕,对方答应与自己结婚,但就在她怀孕期间,对方却不知去向;她现在已生下孩子,由于父母和自己的经济能力有限,希望该男性能担起做父亲的责任。在同情“意悠然”目前境遇的同时,也有很多网友对她公然张贴男方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甚至男方亲友身份的做法表示不敢苟同。

      很多网友认为“某些人的玩世不恭、生活随便、不负责任,才是这一事件的根本原因”,另外,未婚妈妈的这种做法,更会伤害到孩子。“在你决定要将你孩子的照片公布在网上的时候,你有设身处地为孩子的将来打算过吗?这个孩子从一生下来就成为别人的焦点,父亲的隐私被母亲挖掘,母亲的隐私被千万人挖掘,而一个不懂事的无辜孩子,他的隐私……对不起,他从生下来就再没有隐私了!我支持你讨回你应该得到的东西,可你所用的办法,实在不是一个理智母亲的做法。”

    页次:[1] [2] [3] [4] [5]      上一页  下一页

      未婚妈妈绝非一种“时尚”

      近年来以“未婚妈妈”面貌出现最频繁的,当属娱乐圈明星们。成龙的“小龙女事件”、那英高峰的生子风波,都曾在普通市民当中引起过很多争议。何风提醒说:“我看到很多媒体的报道,都对这些明星未婚妈妈的做法表示支持甚至欣赏,认为她们勇敢率性,走在时代尖端。这可能会在某些年轻女孩当中造成一种假象,认为敢当未婚妈妈,就是纪念爱情、表现个性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最新的时髦,但实情绝非如此简单。”

      在何风看来,做一个好妈妈需要学习,做一个好的未婚妈妈,更需要严格的自我修炼。这种修炼包括:独立的人格———无论是否有婚姻的机会,这是保护自己和孩子的底限;自我的了解———清楚认识自我是清楚认识世界的基础,基于这一点,以为“别人能做,自己也可以做”便是极大的不成熟;创造经济的能力———未婚妈妈必须做好一个人把孩子抚养长大的物质准备;不断学习的勇气———不但是如何学做妈妈,你还要学会如何做爸爸,如何确保孩子的身心健康。“如果从这些方面来综合考核,能够有资格做未婚妈妈的女性是极少数的。所以说,在可预见的将来,未婚妈妈绝对不会成为一种时尚,它只是存在而已,而且是极少数的存在。”

      网友“云上的日子”的发言,可能代表了大部分人的心声:“像‘意悠然’、‘地瓜猪’这样的故事,我在生活中也见到过。我的做法是,可以理解,但坚决不鼓励。既然孩子的形成不是女性个人能完成的事,那么在生育问题上,最好也由男女双方共同决定。既然爱孩子,就尽量给给孩子一个优质的成长环境吧。”

    页次:[1] [2] [3] [4] [5]      上一页  下一页

      女性应学会自我保护

      对目前未婚妈妈引发的话题,何风告诉记者,我们普遍还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女性的自我保护意识。“在我接触到的未婚妈妈当中,大多数人都将她们的怀孕解释成一个‘意外’,这点是让我个人非常不满意的。首先这对孩子来说就不公平,不符合基本的优生优育政策,很少有人真正考虑过之前男女双方是否喝过酒、是否可能有遗传疾病、女方身体状况是否合适怀孕等因素。其次,虽然社会已经有了这方面的宽容度,但身体和尊严都是要自己负责的,不管是情侣还是夫妻,如果近期没有要孩子的打算,就一定要采取安全合理的避孕措施,尽可能避免这种‘意外’发生。因为一旦怀孕,不管你要不要这个孩子,势必都会造成对女方的心理负担。我见过有的未婚妈妈生活艰难,对孩子连打带骂,后悔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也有一些选择了放弃孩子的女性,会做梦梦到未出世的孩子前来责备自己,甚至因此精神抑郁。”

      此外,作为心理咨询师,何风也对目前很多年轻男女对两性关系的轻率态度表示担忧。“社会开放如果被滥用,那后果只会是伤己伤人。尤其是生理状况上的差异,直接决定了女性受到身心伤害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更需要自爱、自重。”

    页次:[1] [2] [3] [4] [5]      上一页  下一页

      新/闻/链/接

      给孩子一个“精神义父”

      未婚妈妈们要面对的问题,显然比那些先结婚后离婚的单身妈妈们复杂得多,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孩子长大后必然会有对父亲始终缺席的疑问。在给“地瓜猪”的各种建议中,最引人瞩目的一个帖子,当属童话大王郑渊洁的了。他在看了“地瓜猪”的博客后,声称自己愿意做这个孩子的“精神义父”。“我给中国的孩子写了近30年童话,说句不要脸的话,从广义上说,我是很多孩子的‘精神义父’。如果我能成为单身妈妈‘地瓜猪’的孩子的义父,我就可以送给他我所有的书,让他从小就和皮皮鲁们成为朋友,不孤单寂寞。”

      郑渊洁自信满满地告诉记者,除了写过著名的皮皮鲁和鲁西西,他还有个更具说服力的王牌:他的亲生儿子郑亚旗。1996年,郑亚旗小学毕业,因为不能适应学校刻板的教育方式,经常受到老师们的批评。在倾听了儿子的心声之后,郑渊洁将儿子领回家亲自教育。在儿子13-18岁这5年当中,郑渊洁一共给儿子编写了五六十部、总共三四百万字的家庭教材。目前,郑亚旗是一家网络公司的老板,同时还是爸爸郑渊洁的经纪人。



    5

  • 夜半哭声

     

     对小孩子来说,哭闹是家常便饭,家长对此也早已做好了应对,掌握了各种“哄娃妙招”。

     

    但总有一些时候,孩子的“哭闹”有点不大对劲——

     

    比如,5岁的小樱桃最近就好像有些奇怪:有好几天夜里,睡着睡着就突然惊叫一声坐起来,大哭大叫、呼吸急促、出了很多汗,有时候还会说一些大人听不懂的话,特别奇怪的是,对周围好像完全没反应,大人怎么哄都好像没听见一样,只能等几分钟后他自己恢复,重新睡过去。第二天早上起来问,却好像完全不记得一样。而且不止一次,已经持续了好几天了,实在令人感到难以解释。

     

    家里老人说,这可能是什么“脏东西”在作祟,还打算要找“神婆”来给孩子看看。

     

    但孩子爸妈都表示不信,于是来问Dr.京,其实这很有可能是“夜惊症”

     

     

    夜惊症

     

    所谓“夜惊症”,是睡眠觉醒障碍的一种。顾名思义,也就是睡眠周期的转换过程出现了障碍——

     

    我们知道:人类的睡眠过程分为“非快速眼动期(NREM)”与“快速眼动期(REM)”,整个睡眠过程中,二者会交替出现,而夜惊症就通常发生在非快速眼动期。

     

    通过文章开头的描述,相信大家也看出来了:同属睡眠障碍类疾病,夜惊症与梦魇、梦游、等有点像。通常,如果满足以下几个条件,那基本可以断定为夜惊症:

     

    常见于4~12岁的孩子。在排除其他疾病(如癫痫)的情况下,孩子在入睡2~3小时后突然表现出惊醒,哭泣、尖叫,通常还会伴有出汗、心跳加快,但本人却似乎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对周遭毫无反应,持续时间约10分钟左右,第二天早上还回想不起来。

     

    如果情况和以上描述类似,那很有可能就是夜惊症。当然,最终的诊断还是需要去医院咨询医生。

     

     

    儿童夜惊症的发作,通常有以下这些诱因:

     

    首先是遗传因素:约一半的夜惊症儿童有家族史,即父母当中的某一方也存在过这种情况。

     

    还有环境因素:如家庭环境方面,家人关系比较紧张;又如睡眠环境比较差,室内温湿度过高或过低等,都可能是诱因之一。

     

    不过最常见的,还要数心理因素:比如孩子看到或听到了比较刺激或恐怖的事,或者受到了严厉的批评或恐吓等。小孩子通常不像成年人那样会有很强烈的焦虑,所以像这些能引起强烈心理刺激的事也就成了夜惊症最常见的诱因。

     

    生活中应该如何预防?

     

    如前所言,夜惊症常诱发于心理因素,而“心病还须心药医”,所以此病通常应当从心理方面入手——

     

    医生方面,最好能够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讲清楚相关的心理知识,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而作为家属,保证孩子睡眠环境的安静、舒适,平时也应该注意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并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采取健康、平等的观念,特别是不要打骂,避免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过大压力。在孩子太小的时候,尽量不要让孩子接触恐怖片、恐怖故事,或是风格比较另类、刺激的文艺作品。如果在夜里偶然遇见孩子发作,那也不必感到恐惧,也不必叫醒,安抚孩子继续入睡继续。

     

    通常来说,在排除了心理方面的可能诱因之后,夜惊症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到了青春期基本就会完全恢复。

     

    而如果情况比较严重,比如发作过于频繁、程度过于强烈,甚至影响到了白天的正常生活的话,可考虑短期内服用一些抗焦虑的药物,如阿普唑仑。不过前提是不要自行服用,而应该严格遵循医嘱。另外也要避免长期用药,否则有可能产生药物依赖。

     

    但归根结底,尽量保证孩子心情的轻松、愉快,才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之道。

     

    这不只是为了避免睡眠障碍,也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谢薇薇.老年人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
    [2]梁小利;杨玲娜;曹俊;付梦雪;李燕;林琴.老年人心理健康评估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
    [3]滕丽新;王健瑜;赵娟;王国威;卫丽;黄希庭.中国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
  • 作者 | 李瑛
    文章首发于 | 李瑛主任微博

     

     

    最近一个3岁的「小网红」佩琪因为她夸张的体重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今年只有3岁的佩琪体重高达70斤,而3岁女孩的标准体重为30斤,小佩奇足足翻了一倍还要多。

     

    在视频平台上有不少网友留言,建议家长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平衡,但佩琪的爸妈视若无睹,继续让孩子吃烤肉、烤串、烤肠,还经常兴奋地宣布:“马上突破100斤!”

     

    事件发酵后,小佩琪的父母说小佩琪就是喜欢吃东西,他们并没有强迫孩子进食。然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有细心网友发现,某个视频中,在大人添食物的时候,小佩琪用稚嫩的声音反复央求:“别弄了别弄了。”她父母一边嘴上答应,一边把她刚吃空的盘子加满。

     

    且不说3岁的孩子能不能吃烤肉、烤串(从儿科医生角度出发,我并不建议家长给小孩子吃这些食物),镜头中所展现出的食物数量也绝不是3岁孩子能吃下的。一次次在镜头前的「表演」,导致这个孩子的体重远远超出正常范围,其所带来的后果更是难以想象。

     

    长不高!性早熟!运动智力水平落后,代谢紊乱,成年期更是三高的高危人群!我真想问问这位家长知不知道超重肥胖会给孩子的健康造成多大危害。

     

    作为一个母亲,我看到这些视频的时候除了愤怒,还有匪夷所思——到底是什么样的金钱诱惑,才让父母对自己的女儿「下此狠手」?孩子本应是父母的宝贝,不是父母的赚钱工具!

     

     

    情绪有点激动了。作为儿科医生,还是要和大家好好讲讲「怎么养孩子」。

     

    中国营养学会专家委员会制定了《中国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针对这个阶段的生长发育状况从进餐时间、零食、烹饪方式以及合理运动等方面给出了明确的建议。

     

    儿童每天应安排早、中、晚三次正餐和上下午各一次加餐,零食以不影响正餐为前提,应选用营养密度高的食物,如乳制品、水果、蛋类及坚果类等,不宜选用能量密度高的食品如油炸食品、膨化食品。

     

    建议每天摄入奶制品300~400ml,除奶类和其它食物中摄入的水外,建议每天饮水600~800ml,且应以白开水为主。家长要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并告诉孩子多喝含糖饮料对健康的危害,同时家里常备凉白开水,提醒孩子定时饮用,家中不购买可乐、果汁饮料,避免将含糖饮料作为零食。

     

    在烹调方式上,宜采用蒸、煮、炖、煨等烹调方式,尽量少用油炸、烤、煎等方式,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味精或鸡精、色素、糖精等调味品,每人每次正餐烹调油用量不多于10ml,从小培养儿童清淡口味,以利于形成终生的健康饮食习惯。

     

     

    每天应进行至少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最好是户外运动,以保障健康生长。同时必须定期监测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及时调整其膳食和身体活动,以保证正常的生长发育,避免消瘦或超重肥胖。

     

    对于肥胖儿,特别是类似小佩奇那样严重超重的儿童,必须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制定减重计划。包括饮食,运动,心理帮助,并严密检测心肺功能、代谢等问题,避免因超重导致的疾病危及儿童健康。

     

    最后还是要说一句,不是你生了孩子,他们就是你的私产!父母和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爱护孩子才是父母该做的事!

  • 作者 | 于晓云
    文章首发于 | 中医美容产后调养于大夫微博

     

    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是基本组成部分。

     

    父母越来越不懂如何去处理家庭情感问题,男人把生活的焦点放在工作上,女人把焦点放在孩子上,都属于焦点错位。

     

    男人往往以工作来逃避问题,女人则是以照顾孩子来掩盖问题,而这些掩盖会填满夫妻之间的嫌隙。看上去,男人变成工作狂,妈妈则沉溺于对孩子的爱。两个人都以理直气壮的态度拒绝处理夫妻间的嫌隙,更喜欢用孩子说事儿,因为用孩子说事儿,更冠冕堂皇——孩子是还小,你忽视我可以,但是不能忽视孩子。但其实,每个人都不能忍受自己被别人忽视、蔑视。

     

    沦陷在父教缺失的时代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而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缺乏“父亲的教育”。

     

    原始社会中,爸爸会带孩子出门打猎,去探索世界。而现在,爸爸没能成为家庭的重要角色,而是家庭关系中一个影子式的爸爸。对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沦为了旅馆。

     

    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这说明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并没有承担应尽的责任。

     

     

    焦虑的妈妈如影随形

     

    “祸不单行”,在中国式家庭的体现就是,当孩子拥有一个缺席的父亲的同时,老天还会给他一个焦虑的妈妈。

     

    丈夫主动或被动的成了家庭中的隐形人,在婚姻中的母亲对于婚姻的依赖、对于丈夫的依赖减弱了,于是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慢慢地把感情和注意力从丈夫身上抽离出来,而放在孩子身上。

     

    但,孤军奋战的女人会难以避免的陷入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中,又会不自觉的把家转化为她痛苦的工作场所,用让人窒息的爱和焦虑将孩子包裹起来,造成孩子和妈妈之间的过度依赖。

     

    孩子更多地生活在一个母亲的世界里,而不是家庭的世界。夫妻情感、亲子关系、孩子教育的问题也开始接撞而来。

     

    失控的孩子

     

    有多少孩子教育的问题,就有多少夫妻矛盾问题。

     

    一个在家庭中被疏离的丈夫,是一个没法回家的男人。一个没办法回家男人背后,必然有一个很寂寞孤独的女人。看似是亲子的问题,其实是夫妻情感的问题。

     

    可妈妈那本应由丈夫承担的焦虑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各种情绪中如困兽一般压抑、挣扎、暴虐、伪装。

     

    成为妈妈“替代丈夫”的孩子,会过早的承担起成人的角色,家里会出现小大人,或者孩子会“永远做妈妈的好孩子”,而进入那种拒绝成长,依赖性强的状态,没办法探索社会,融入社会。

     

    但当孩子开始失控,“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又会使得家庭系统重新达到一种病态的平衡。因为教育孩子的矛盾会升级成家庭的主要矛盾,从而掩饰了很多问题,让婚姻能够维持。

     

    但是,这绝对不是一个有活力、有弹性、有生命力的婚姻。

     

     

    所以,我们不如理智的思考一下:一个男人为什么没办法执行父亲的角色?难道单纯地是由于男人工作太忙造成的吗?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1.应试教育的问题或者工业城市化问题

     

    农业文明中,孩子有很多的生存技能需要从父亲那里传承,比如说木匠是祖辈传下来的,必须要服从父式教育和管理,这是农业社会的特点。但是到了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孩子不再需要去父亲那儿学习,到处都可以获得知识,父亲的作用被削弱了。

     

    另外,应试教育导致在孩子早期、未成年前,父亲和孩子的交流无从下手,孩子整天就是学习,母亲照顾孩子的起居。还有,就是中国的家庭关系,西方国家夫妻关系是第一关系,所以丈夫和妻子对于孩子之间的距离是等同的。

     

    但中国不同,中国第一关系是亲子关系,第二关系才是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中,显然母亲对孩子更亲,本来就摇摇欲坠的父子关系,又挤了一下,父亲进一步退居二线。

     

    2.传统观念导致男人远离孩子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当中,本身父亲就不是重要的角色,男主外女主内是中国传统意义的家庭。

     

    家长制也是中国的传统,家长制就是父和孩子之间的这种关系,不仅仅是血缘、亲情关系,还有一种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就是父为子纲,即上下级关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父亲会不自觉的提醒自己“要保持威严”,“不能离孩子太近”,这是一条迈不过去的沟壑。

     

    3.男人害怕担当父亲

     

    从心理学角度讲,男人长大必须要期待一个重要契机,就是要摆脱对母亲的依恋,而这种摆脱的阶段对于他是痛苦、焦虑的。所以男人在潜意识里对于孩子的诞生和到来总是“悲喜交加”,男人一旦有了婚姻和孩子,他童年的焦虑和分离的痛苦会呈现出来,他会有些害怕,担心妻子有了孩子后,他又要面临分离。

     

    4.男人不愿被忽视

     

    对于男人影响更大的是情感,因为妻子的情感势必要转移到孩子身上去,所以丈夫会有被忽视感,这种被忽视感与他童年和母亲分离的痛苦会产生联系,等于放大了他的恐惧。因为每个人心里面都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那些早期受到的创伤和痛苦恐惧,让他经常在成人的角色与孩子的角色之间转换。

     

    男人是矛盾的动物,他既渴望爱,女人给他独一的专属;他又害怕,得到了太多的爱,又会受到束缚,没有了自由。他既想得到子嗣继承血脉,但是他又害怕孩子出生,他的爱会失去。

     

    系统地看问题,为中国式家庭寻找出路

     

    父亲缺席了,孩子可能出现问题,但这绝对不仅仅是男人的问题,如果你简单地认为是男人的问题,那么只能造成社会中男女之间彼此的仇视、孤立和怨气,只会导致孩子与父亲更大的隔离。

     

    问题的正解是:女性需要去发展除了家庭之外,作为一个女人的生活。女性的天空很大,如果单单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家庭主妇的角色,那么,她在浪费生命。男人如果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上,那么,他无法去面对一个核心的主题,即如何面对自己的情感,如何面对自己的脆弱,怎么去挑战一个女人。

     

    关于家庭教育这个话题,父母都要思考,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家庭恢复些乐趣与和谐。​​​​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咨询者来信

     

    我儿子今年23岁,去年大学毕业。他一直很内向,不喜欢和别人沟通,甚至多讲话,和家人亲戚朋友都一样。自己很不自信,没有什么让他很想做的事,对我们说他什么都非常反感,更是无法沟通。

     

    而且他的想法不靠谱,比如:在网上看到一个人买个面包车自驾去草原,他自己都沒怎么开过车就想也一个人岀去,什么都不考虑,感觉像个小孩子。

     

    每天就是泡在电脑上,偶尔看看电视,完全把自己孤立起来了,对他我们是毫无办法。

     

     

    特喜欢钻牛角尖,感觉别人说什么就是针对他,而且谁说什么他也听不进去,更不给别人和他说话的机会。

     

    他就感觉都是别人不理解他,所以一个人活在他的世界里。我也和他谈过找个医生开导一下,他也不反感,他偶尔自己感觉有点意识到错了,但是他就是控制不了自己。我感觉他真是心里出了问题,这个怎么办医生?

     

    医生答复

     

    我看到了一个为儿子担忧和焦心的父亲,你觉得他跟人沟通存在问题:内向、反感说教、钻牛角尖,他的想法也不靠谱,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你不知道该怎么改变他?

     

    你发现了吗?其实你们的问题主要沟通上,你觉得他内向不多讲话,想法不靠谱,喜欢钻牛角尖,他觉得你们不理解他,针对他,对你们说的话反感,这是由于想法、性格等的不同,沟通存在障碍。

     

    你们之间关系出现问题了,其实亲子关系是别的一切关系的基础,只要你们之间和谐了,沟通顺畅了,孩子的别的人际关系才会逐步好起来,性格自然不那么内向了。

     

    想要有效沟通,建立一个健康融洽的家庭氛围和关系,需要父母和孩子双方的努力。

     

    对于父母来讲,你需要:

     

    1.以孩子为中心,尊重他的想法和感受。

     

    以孩子为中心不是说要满足他的所有需求,他说什么就是什么,而是他要开始独立过他的生活了,在物理空间和心灵空间上都需要有更多的自由,父母不能再一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他身上,觉得他应该怎么去做才是对的。

     

     

    以孩子为中心是你要把他看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学着放手,耐心的去倾听他的真实需要和感受,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下一步的行动。

     

    你可能觉得他的想法不靠谱,他什么都不想做,他自己也没有清楚的认识,其实这也是很正常的,他23岁,去年刚大学毕业,很多学生都会在这个阶段 遭受迷茫和困惑,你要理解这种阶段性的感受,然后试着去引导和鼓励他。

     

    2.耐心沟通,多互动,避免指导和说教

     

    亲子之间沟通不畅,很多都来自于这一点——说教,没有人喜欢听别人说教,更何况,你的孩子现在大了,有他自己的想法,

     

    一味地说教只会让他越来越反感,因为他可能也不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跟父母沟通,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他就只会觉得说教很烦,更不愿意说话。

     

    这需要父母心态上的转变,你跟孩子是平等的,而不是你是对的,你指导他,他听你的话去做,这样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具体怎么做呢?我们可以以他想自驾去草原为例,你听到他这么说可能直接就说,“你这想法太不靠谱了,你就不能想点正经事儿做嘛”“你都没开过几次车,你咋自驾?”“你像个小孩子一样,啥也不考虑,就乱想”。

     

    我们现在换一种方法试试,

     

    父亲:“你怎么会想到要自己自驾去草原呢?”

     

    孩子:“我在网上看到有个人这么做了,我觉得他很酷,我喜欢草原,我也想要这么做。”

     

    父亲:“那你需要一辆面包车,这个咋解决呢?”

     

    孩子:“我可以租一辆车,或者自己去工作买一辆”

     

    父亲:“自驾去草原需要做哪些准备,有可能发生哪些危险,这些你都了解过了嘛?你想一个人去呢还是约小伙伴?”

     

    孩子:“我暂时还不知道,你提醒我了,我这就去了解下”

     

    父亲:“你现在已经长大了,我不过多干涉你自己的想法和选择,但你也要自己去承担你的责任,比如自驾的费用你自己想办法。

     

    我不太理解你自驾的这个想法,我也有点担心你的安全,但我仍然支持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只是如果你要出发,在你出发之前我们要商量一下具体的行程,你每天要跟家里打电话好嘛?”

     

     

    你看,这么说了之后,你充分尊重他的想法,顺着他的话说,但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如果自驾需要他去赚取费用。那就会有两个结果,一是他放弃自驾,二是他努力工作赚钱实现自己的想法。

     

    在这个过程中,你们良好地沟通了,彼此都很愉快和谐;你尊重他想法,给了他建议,他之后如果有什么问题也会愿意来找你;他开始独立地思考和去做一些事情,再者,如果能完成自驾,这也是一件很厉害的事情。

     

    最后,如果你还是觉得是你的孩子心理的问题,而他也愿意接受心理咨询,那你可以给他找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相信会对他有一定帮助的。

     

    其实,跟子女沟通,没有父母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孩子是很容易改变的,只要你改变你的态度和做法,他们会很愿意和你们说心里话,

     

    有这么几点小建议:

     

    1、挖掘孩子的闪光点,多鼓励他,夸奖也是一门学问

     

    2、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去说教

     

    3、耐心倾听和沟通

     

    4、引导孩子成长,自己承担责任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