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小儿清肺化痰颗粒的主要成分有什么?

小儿清肺化痰颗粒的主要成分有什么?
发表人:赵诸慧

小儿肺热感冒是婴幼儿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主要症状为咳嗽、痰多、喘息等。针对这一病症,小儿清肺化痰颗粒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具有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小儿清肺化痰颗粒的主要成分包括麻黄、黄芩、紫苏子、甘草、桑白皮、苦杏仁等。下面分别介绍这些成分的作用:

1. 麻黄: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适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喘息等症状。

2. 黄芩:具有清热燥湿、凉血安胎、解毒效果,适用于肺热咳嗽、痰黄稠、口渴等症状。

3. 紫苏子:具有降气消痰、平喘、润肠的作用,适用于咳嗽、痰多、喘息等症状。

4. 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作用,适用于咳嗽、痰多、喘息等症状。

5. 桑白皮: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适用于肺热咳嗽、喘息、水肿等症状。

6. 苦杏仁:具有宣肺止咳、降气平喘、润肠通便、杀虫解毒的作用,适用于咳嗽、喘息、便秘等症状。

小儿清肺化痰颗粒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可随意增减剂量。

2. 对于过敏体质的婴幼儿,使用前应咨询医生。

3. 服药期间,应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辛辣、油腻食物。

4. 若症状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佝偻病疾病介绍:
佝偻病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以钙磷代谢异常、骨生成障碍、骨骼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发生于儿童生长发育期,患儿症状以颅骨软化、方颅、鸡胸、X型腿、O型腿等骨骼改变为主。该病治疗主要是增加维生素D摄入量,若存在明显的X型腿、O型腿等严重骨骼畸形者需手术矫正治疗。本病无法根治,但大部分患者及时治疗后,一般恢复良好。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标题:坐月子怎么吃?哺乳期膳食指南告诉你!

    哺乳期是女性生命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母乳喂养对母亲和婴儿都有诸多益处。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婴儿6个月内应纯母乳喂养,并在添加辅食的基础上持续母乳喂养到2岁甚至更长时间。

    哺乳期妇女的营养状况对乳汁分泌量和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哺乳期膳食指南,帮助您科学地安排饮食,保证母乳喂养的顺利进行。

    一、增加富含优质蛋白质及维生素A的动物性食物和海产品,选用碘盐

    1. 优质蛋白质:乳母每天应在原基础上增加摄入蛋白质25 g,达到每天80 g,并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给。鱼、禽、蛋、瘦肉是优质蛋白质的最好来源,也同时提供多种重要的矿物质和维生素。

    2. 维生素A:增加乳母膳食维生素A的摄入量,乳汁中维生素A的含量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高。为满足婴儿对维生素A的需要,乳母需要多选择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富含视黄醇的动物肝脏、蛋黄、奶类,富含维生素A原的深绿色和红黄色蔬菜水果。

    3. 碘:乳母对碘的需要较孕前增加1倍,达到240 μg/d,仅依靠碘盐或海产食物均不能满足需要。因此,乳母除摄入碘盐外,还需要增加富含碘的海产品摄入,如海带、紫菜和鱼虾。

    二、产褥期食物多样不过量,重视整个哺乳期营养

    1. 产褥期饮食原则:食物多样但不过量,重视整个哺乳阶段的营养。

    2. 合理安排产褥期膳食:产后最初1~2 d可食用较清淡、稀软、易消化的食物,之后可过渡到正常膳食。

    3. 乳母一天食物建议量:谷类250~300 g,薯类75 g,全谷物和杂豆不少于1/3;蔬菜类500 g,其中绿叶蔬菜和红黄色等有色蔬菜占2/3以上;水果类200~400 g;鱼、禽、蛋、肉类(含动物内脏)每天总量为220 g;牛奶400~500 ml;大豆类25 g,坚果10 g;烹调油25 g,食盐不超过6 g。

    三、愉悦心情,充足睡眠,促进乳汁分泌

    1. 愉悦心情,树立信心。

    2. 分娩后尽早开奶,频繁吸吮。

    3. 合理营养,多喝汤水。

    4. 生活规律,保证8h以上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四、坚持哺乳,适度运动

    1. 产后6周可以开始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2. 对于剖宫产的产妇,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如贫血和伤口恢复情况,缓慢增加有氧运动及力量训练。

    五、忌烟酒,避免浓茶和咖啡

    1. 吸烟、饮酒会抑制乳汁分泌,并影响婴儿健康。

    2. 浓茶和咖啡中的咖啡因会影响婴儿睡眠及精神运动发育。

  • 罗圈腿,医学上称为O型腿,是一种常见的儿童骨骼发育异常情况。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如何判断宝宝是否患有罗圈腿,以及相关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一、罗圈腿的判别方法

    1. 观察外观

    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宝宝的双腿外观来判断是否患有罗圈腿。一般来说,2岁以下的宝宝可能会有一些O型腿,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因为下肢还没有完全发育。但如果宝宝在5岁以后站立时膝盖之间仍有较大的间隙,则可能患有O型腿,建议及时就医。

    2. 尺子测量

    用直尺测量宝宝是否有O型腿,让宝宝的腿紧贴在一起,然后用尺子测量两腿之间的间隙。如果间隙小于3cm,则为生理正常现象;如果间隙大于3cm,则视为O型腿。

    二、罗圈腿的治疗方法

    1. 营养补充

    有些宝宝的双腿畸形是由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引起的。及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可以改善症状。常见的补钙药物有牡蛎钙片、乳糖酶生片等。

    2. 手术治疗

    如果宝宝罗圈腿严重,影响行走姿势,可以考虑手术治疗。通常,手术适用于3岁以上的宝宝。

    三、罗圈腿的预防方法

    1. 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

    给宝宝提供均衡的饮食,确保摄入足够的维生素D和钙。

    2. 避免过早站立和行走

    不要让宝宝过早站立或行走,以免造成骨骼过度受力。

    3. 定期检查

    定期带宝宝去医院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罗圈腿等问题。

    总之,罗圈腿是一种常见的儿童骨骼发育异常情况。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外观、尺子测量等方法判断宝宝是否患有罗圈腿。如果宝宝患有罗圈腿,要及时进行治疗和预防,以保证宝宝的正常发育。

  • 在当今社会,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健康问题格外关注,其中微量元素检测便是众多家长的选择之一。然而,微量元素检测是否真的能全面反映孩子的健康状况呢?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结合实际案例,为家长们提供三个重要的提醒。

    首先,我们要明确,微量元素检测只能作为孩子健康状况的一种参考。许多家长误以为,只要微量元素检测结果正常,孩子就不会出现健康问题。然而,实际上,微量元素检测只能反映血液中游离钙的含量,并不能反映骨骼中沉积的钙量。此外,引起佝偻病的常见因素是缺乏维生素D,而非单纯的缺钙。

    其次,对于确诊某种疾病,家长应遵医嘱用药。有些家长认为食补比药补好,如果孩子确实缺乏某种微量元素,家长应遵医嘱给孩子用药。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尽快恢复健康,以减少缺乏微量元素带来的损伤。一味地拒绝用药是一种误区。

    此外,长期服用保健品也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保健品的特点就是含有微量元素品种全、剂量少,如果孩子缺乏某种微量元素,光靠吃保健品进行补充既没有针对性,效果也不好。多种微量元素相互作用会影响吸收,长期服用会刺激孩子的肠胃,还有可能引起中毒。

    最后,家长在关注孩子健康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保证孩子摄入充足的维生素D和钙质,鼓励孩子多晒太阳,多参加户外活动,这些都有助于预防佝偻病的发生。

    总之,微量元素检测只能作为孩子健康状况的一种参考,家长在关注孩子健康问题时,应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判断,切勿盲目追求检测结果。

  • 孩子软骨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骨骼疾病,主要症状包括睡眠不宁、哭闹、易出汗、轻微骨变形等。这些症状可能与其他疾病相似,因此家长需要提高警惕。

    软骨病的原因主要与阳光照射不足、维生素D摄入不足、钙含量低或钙磷比例不当有关。阳光是维生素D的重要来源,如果孩子长时间待在室内,或者生活在阳光不足的地区,就需要通过饮食补充维生素D。

    除了上述症状,软骨病还可能引起骨骼发育问题。早期表现为精神神经症状,如睡眠不安、好哭、易出汗、枕部秃发等。随着疾病进展,会出现骨骼改变和运动机能发育迟缓,如头颅呈方形、前囟大、闭合延迟、肋骨串珠、鸡胸、漏斗胸、O型或X型腿等。

    治疗软骨病的关键在于补充钙和维生素D。对于婴儿,坚持母乳喂养是重要的。对于较大的孩子,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口服维生素D和钙剂。必要时,还需要矫正骨骼畸形。

    预防软骨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保证孩子充足的阳光照射,每天至少户外活动1-2小时。

    2. 饮食中多摄入富含维生素D和钙的食物,如鱼肝油、牛奶、豆制品等。

    3. 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及时发现软骨病症状。

    4. 对于已经患有软骨病的孩子,应加强体育锻炼,如游泳、骑自行车等,避免关节损伤。

    5.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和矫形矫正。

  •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系统疾病,也是导致儿童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脑瘫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我国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小儿脑瘫的患病率约为1.92‰,严重影响了我国的人口素质。

    由于对脑瘫的认识不足,许多家长将脑瘫误诊为缺钙导致的佝偻病,导致患儿错过了早期治疗的最佳时机。事实上,脑瘫和佝偻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脑瘫是由于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引起的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而佝偻病则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钙磷代谢异常,主要表现为哭闹、易惊、多汗等症状。

    脑瘫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半岁以内的婴儿正处于脑细胞发育和脑功能成熟最快的时期,此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和智力水平。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和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促进脑代谢、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如脑复康、脑活素等。康复治疗主要包括按摩、理疗、针灸等,旨在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和姿势异常。手术治疗则适用于部分严重的脑瘫患儿,如脑积水、脑瘫合并癫痫等。

    除了早期治疗外,家庭护理也是脑瘫患儿康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家长应该为患儿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避免跌倒和碰撞。同时,要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此外,家长还要注重患儿的营养和心理健康,鼓励患儿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总之,脑瘫是一种严重的儿童神经系统疾病,需要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通过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和家庭护理,可以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预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 肋骨串珠是一种常见的儿童骨骼疾病,尤其在佝偻病患儿中较为常见。

    这种症状表现为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出现异常的钙盐沉积,形成串珠状隆起。

    肋骨串珠的发生与维生素D缺乏密切相关,常见于营养不均衡、日照不足的儿童。

    除了肋骨串珠,佝偻病还可能导致颅骨畸形、脊柱畸形、骨盆畸形、四肢畸形等骨骼问题。

    对于肋骨串珠的治疗,首先需要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改善营养状况。

    此外,鼓励患儿进行户外运动,增加日照时间,有助于促进骨骼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骨骼发育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对于佝偻病患儿,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避免误诊误治。

    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膳食、充足睡眠等,也有助于预防佝偻病的发生。

  • 宝宝1岁后,身体和智力发育进入关键时期,家长们需要关注宝宝的饮食营养,以确保他们健康成长。

    首先,1岁后宝宝可以逐渐尝试各种食物,但要注意食物的切割方式,避免宝宝呛噎和窒息。葡萄、樱桃等小圆水果需要小心喂食。同时,有些水果如菠萝、芒果等在喂食前可以煮一煮,以减少过敏风险。

    宝宝1岁后,深海鱼如马哈鱼、三文鱼、鲑鱼等富含DHA和EPA,对宝宝神经系统发育有益。家长们无需额外添加鱼油,而是让宝宝多吃深海鱼即可。

    鱼肝油富含维生素A和D,可以预防佝偻病等疾病,但过量摄入会危害健康。因此,鱼肝油不宜过多食用。

    水果含糖量较高,过量食用会影响宝宝喝奶和吃饭。因此,喂水果最好在喂奶或吃饭后进行。

    动物肝脏富含维生素A,但过量摄入会影响健康。1岁至1岁半的宝宝每天摄入12克动物肝脏即可。

    鸡蛋虽营养丰富,但过多摄入会增加宝宝胃肠负担。婴儿时期最好只添加蛋黄,1岁至2岁的宝宝每天或隔天摄入1个全鸡蛋,2岁以上的宝宝可每天摄入1~2个鸡蛋。

    以下是一岁半宝宝的营养餐食谱:

    1. 疙瘩汤:将1/4个鸡蛋和少量水放入面粉中,搅拌成小疙瘩。将切碎的胡萝卜、圆白菜放入肉汤中煮软后,再将面疙瘩放入肉汤中煮。

    2. 蒸鱼饼:将鱼去皮去骨后研碎,与豆腐泥混合均匀后做成小饼,放入蒸锅内蒸。将鱼汤煮开后加少许盐,最后将蒸过的鱼饼放入鱼汤内煮熟。

    3. 蛋奶摊饼:将面粉、牛奶、鸡蛋、白糖搅匀,打成糊状。将平底锅烧热,倒入面糊摊成薄饼。

    4. 蒸蛋糕:将油、白糖、鸡蛋、面粉搅匀,加入适量切碎的果料,将面糊倒入模中蒸熟。

    5. 藕块银耳汤:将银耳发好,洗净,放入沙锅用小火煨。鲜藕洗净去皮,切块,用水焯后捞出,放入银耳汤内,用小火煮,放白糖,离火晾凉。

    6. 虾豆腐:将虾去皮去壳,豆腐切块,豌豆苗和香菇切碎,放入锅内,加入海味汤煮,熟时薄薄的勾一点芡。

    7. 煎面包:将面包切成2厘米厚的片,每片中间再切条缝(不切断),在缝内抹一层果酱。将鸡蛋打入牛奶中搅匀,将夹果酱的面包放入牛奶中泡。平底锅放适量的油烧热,放入面包片煎成两面金黄色即可食用。

  • 近期广州持续多雨,市民难得享受到阳光,这种潮湿的天气却让儿童佝偻病有所抬头。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保健科主任医师谭美珍指出,多雨天气导致儿童出汗增多,影响锌元素吸收,进而引发厌食、挑食等问题。此外,缺乏阳光照射也会导致维生素D摄入不足,影响钙质吸收,进而引发佝偻病。

    谭美珍主任表示,3岁以下婴幼儿胃肠消化功能不完善,对气候变化敏感,因此更容易受到多雨天气的影响。她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几点:

    1. 增加儿童户外活动时间,接触阳光,促进维生素D合成。

    2. 注意儿童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锌元素的食物,如猪肝、牛肉、生蚝、扇贝等。

    3. 如果孩子出现厌食、挑食等问题,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指导。

    4. 针对夜间出汗多的情况,家长不要自行给孩子使用止汗药,应在医生指导下科学补充钙和维生素D。

    5. 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避免孩子夜间睡眠不安稳。

  • 宝宝出汗多,是让许多新手父母头疼的问题。那么,宝宝多汗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宝宝出汗的两种类型:生理性多汗和病理性多汗。

    生理性多汗是指宝宝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由于新陈代谢旺盛、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导致的出汗。例如,宝宝在炎热的天气、剧烈运动后,或者刚入睡时,都可能出现生理性多汗。这种情况下,宝宝的精神状态良好,饮食睡眠正常,无需过分担心。

    而病理性多汗则是指宝宝出汗过多,且伴随其他症状,如睡眠不安、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常见引起病理性多汗的疾病包括:

    • 佝偻病:宝宝缺乏维生素D和钙,导致骨骼发育不良,从而引起多汗、夜惊、枕秃等症状。
    • 结核病:宝宝感染结核杆菌后,可能会出现盗汗、午后低热、消瘦等症状。
    • 低血糖:宝宝血糖水平过低,导致出汗、头晕、乏力等症状。
    • 甲状腺功能亢进:宝宝甲状腺功能亢进,导致出汗增多、情绪激动、食欲亢进等症状。
    • 其他疾病:如心脏病、肾病、肝病等也可能导致宝宝多汗。

    针对宝宝多汗的问题,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护理:

    •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过热或过冷。
    • 给宝宝穿宽松透气的衣物,避免过度保暖。
    • 给宝宝补充足够的水分,避免脱水。
    • 定期给宝宝洗澡,保持皮肤清洁。
    • 发现宝宝多汗伴随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

    总之,宝宝多汗是一个常见问题,家长不必过分担心。只要了解宝宝出汗的原因,做好护理工作,就可以保证宝宝的健康成长。

  • 宝宝出生后,家长们都希望他们拥有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然而,有些宝宝却出现了头发稀疏或枕秃的情况,这让家长们十分担忧。本文将为您解析新生儿发稀和枕秃的原因,并提供预防和治疗方法。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枕秃。枕秃是指婴儿枕部头发稀疏或脱落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婴儿头部与枕头接触的部位容易出汗,导致皮肤瘙痒,婴儿通过摩擦头部来缓解瘙痒,从而使头发脱落。

    那么,导致枕秃的原因有哪些呢?

    1. 环境因素:婴儿枕头过硬、过软或高度不合适,都可能导致枕秃。

    2. 生理因素:婴儿头部出汗较多,头发容易被汗水浸湿,导致头发脱落。

    3. 营养因素:缺乏维生素D和钙等营养物质,也可能导致婴儿出现枕秃。

    那么,如何预防和治疗枕秃呢?

    1. 选择合适的枕头:选择柔软、透气、高度适中的枕头,避免过硬或过软的枕头。

    2. 保持头部清洁:经常给婴儿清洗头部,保持头皮的清洁和干燥。

    3. 补充维生素D和钙:在医生指导下,为婴儿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和钙剂。

    4. 多晒太阳:带婴儿到户外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

    5. 注意营养均衡:为婴儿提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保证营养均衡。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