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斑块作为动脉硬化的主要病理改变,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何有效防治斑块,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焦点。
斑块是动脉壁上的一种异常物质沉积,主要由胆固醇、脂质、细胞碎片等组成。斑块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斑块的形成会导致血管壁增厚、血管腔狭窄,甚至破裂,从而引发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严重后果。
那么,如何有效防治斑块呢?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至关重要:
1. 饮食控制:低脂、低盐、低糖的饮食有助于降低血脂、血压,减少斑块的形成。建议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少吃油腻、高热量食物。
2. 运动锻炼:适度的运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有助于降低血脂、血压,减少斑块的形成。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3. 药物治疗:对于已经患有动脉硬化的人群,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常用的药物包括降血脂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高血压药物等。其中,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防止血小板聚集,减少斑块破裂的风险。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措施,以下几种方法也有助于防治斑块:
1.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重斑块的形成。
2. 保持良好心态: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加重斑块的形成。
3.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可以及时发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并进行相应的干预。
总之,防治斑块需要从多方面入手,综合运用饮食、运动、药物等多种措施,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主动脉瓣钙化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心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主动脉瓣叶上出现钙盐沉积。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该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主动脉瓣钙化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以及日常护理等方面。
一、病因
主动脉瓣钙化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逐渐老化,血管弹性降低,导致钙盐沉积在瓣叶上。此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会增加主动脉瓣钙化的风险。
二、临床表现
主动脉瓣钙化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心悸、气短、乏力、胸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三、诊断方法
主动脉瓣钙化的诊断主要依靠心脏彩超检查。心脏彩超可以清晰地显示瓣叶的钙化情况,有助于确诊和评估病情。
四、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对于轻度主动脉瓣钙化,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控制病情,如使用强心、降脂、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
2. 手术治疗:对于中重度主动脉瓣钙化,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案。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瓣膜置换术、瓣膜成形术等。
五、日常护理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合理膳食。
2.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3. 避免剧烈运动,防止感冒和感染。
4.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总之,主动脉瓣钙化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心血管疾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至关重要。
近年来,冠心病这一曾经被认为是中老年人才会患上的疾病,却逐渐向年轻人靠近。尤其是中青年企业管理人员,成为了冠心病的高发人群。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年轻人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逐年上升。在北京、上海、河北和武汉等地,年龄小于40岁的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已出现,发病年龄最小的仅为16岁,主要集中在20-30岁之间,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高4.9个百分点。年轻人冠心病占总发病率的4.3%,且北方地区发病率高于南方。
临床统计资料表明,突发性心肌梗塞的冠心病患者中,40岁以下者已占到了13%。调查发现,中青年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多数是年轻的经理、厂长、企业家等管理人员和决策者。
那么,为什么中青年“当家人”更容易患上冠心病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导致中青年“当家人”工作繁忙、身体劳累、心理压力大;二是过量吸烟、饮酒、高脂食物摄入过多、体力活动过少等不良生活习惯。
专家指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心态,可以有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降低心梗的死亡率。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生活方式干预等活动,心血管病发病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其中冠心病死亡率下降达50%以上。因此,我们应努力做到精神舒畅、生活规律、避免紧张、防止过劳、严禁大量饮酒和大量进食油腻不易消化食物、防止过饱、防止严寒刺激等诱因。近年来,医生提倡服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冠心病和急性心梗的发生。
冠心病作为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应该积极了解冠心病的相关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和降低冠心病的发生。
(实习编辑:邝丽琼)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痴呆症(认知障碍症)已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据美国研究人员预测,如果不改变当前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到2050年,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将增加三倍。然而,幸运的是,科学家们也发现了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帮助降低老年痴呆症的风险。
英国斯特灵大学认知障碍症治疗发展中心的科学家们指出,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适度运动和积极心态,可以有效降低老年痴呆症的风险。以下是一些具体的预防措施:
1. 药物干预:长期服用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和维生素如B6和维生素E,可以帮助改善大脑血液循环,保护神经细胞免受损害,从而降低老年痴呆症的风险。
2. 补充Omega-3脂肪酸:研究表明,Omega-3脂肪酸对大脑健康至关重要。建议通过食用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类,或补充鱼油制剂来满足身体需求。
3. 绿茶和葡萄酒:绿茶和葡萄酒中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自由基,降低老年痴呆症的风险。
4. 适度饮酒:少量饮酒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但过量饮酒则会损害大脑,增加老年痴呆症的风险。
5. 适度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大脑功能,降低老年痴呆症的风险。
6. 积极心态: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抑郁,可以帮助降低老年痴呆症的风险。
7. 丰富的生活方式:参与社交活动、学习新技能、培养兴趣爱好等,可以刺激大脑,延缓认知功能下降。
8.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可能影响认知功能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老年痴呆症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近年来,关于喝茶的健康益处,越来越多的研究提供了证据。一项发表在《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每周喝茶3次以上,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甚至达到20%!
这项研究纳入了10万名中国成年人,通过问卷收集了他们的茶叶消费信息。结果显示,与不喝茶或非习惯性饮茶的人相比,习惯性饮茶的人(每周喝茶≥3次)的ASCVD发病率、ASCVD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分别降低20%、22%和15%。
此外,研究还发现,绿茶、红茶和花茶等不同类型的茶都有益于健康。绿茶富含茶多酚,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红茶则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有助于降低血压和胆固醇;花茶则具有清热解毒、消暑解渴的功效。
除了心血管疾病,喝茶还有许多其他健康益处,例如:
当然,喝茶也要注意适量,过量饮茶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如失眠、胃痛等。
总之,喝茶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保健方式,可以带来许多健康益处。让我们一起养成喝茶的习惯,享受健康的生活方式吧!
脑卒中,这一听起来离我们很远的疾病,却已经成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很多人认为脑卒中只是大脑内部的血管问题,其实,据统计,大约30%-4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颅外血管引起的,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是主要原因。
颈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颈动脉狭窄、闭塞,从而影响血流,甚至导致脑缺血。据统计,在西方国家,由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卒中患者比例高达50%-60%。而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都高于西方国家,这需要我们更加重视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
那么,如何预防和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卒中呢?首先,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其次,对于高危人群,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以及有家族史的患者,要定期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及时发现颈动脉狭窄等问题。如果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血脂药物、抗高血压药物等。手术治疗主要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动脉支架术等。具体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此外,对于脑卒中的早期筛查也非常重要。陈忠教授指出,卒中筛查需要多学科间的联合协作,包括社区医生、神经内科医生、神经外科医生、血管外科医生等,从不同级别的医院,发现高危人群,并进行早期干预。
总之,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卒中,我们要重视预防和治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颈动脉狭窄等问题,才能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腹动脉硬化,又称为腹主动脉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它主要表现为腹痛、头晕、恶心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呕吐。这些症状与腹部动脉硬化导致的血液循环异常密切相关。
当腹动脉硬化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指导患者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和降脂药,如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等。同时,患者还需注意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避免摄入过多油腻食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腹动脉硬化患者应注重饮食调理,多吃蔬菜、水果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此外,患者还应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对于腹动脉硬化患者来说,戒烟戒酒至关重要。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加重血管病变,而酒精则会导致血压升高,加重病情。因此,患者应尽量避免吸烟和饮酒。
除了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腹动脉硬化患者还应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动脉内膜剥脱术、血管腔内成形术等,以恢复血管通畅,改善血液循环。
总之,腹动脉硬化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血管疾病。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并注重日常保养,以降低病情恶化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的健康差异也逐渐显现。一项由汤臣倍健发布的《2013汤臣倍健国民健康报告》显示,大城市女性的动脉硬化检出率低于中小城市女性,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
报告指出,动脉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表现,也是引起心脑血管突发事件的主要原因。动脉硬化是指动脉管壁增厚、缺乏弹性、管腔狭窄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超过1.73千万的人死于心血管疾病事件,预计到2020年,心血管疾病将成为全世界第一死因。
汤臣倍健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健康快车营养中国行”大型公益项目,通过对全国6大区域25省1个直辖市共164个市县举办了287场免费体检活动,现场共进行检测119496人次,收集了大量的人体成分、骨质密度、血压及动脉健康状况的数据。结果显示,中小城市男女动脉硬化检出率均高于同性别平均水平,大城市女性动脉硬化检出率低于同性别平均水平。
动脉硬化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不良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等。大城市女性动脉硬化检出率较低,可能与她们更加注重健康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相比之下,中小城市女性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可能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导致动脉硬化检出率较高。
针对动脉硬化,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但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药物治疗等手段,可以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建议广大民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膳食,适度运动,定期体检,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
此外,汤臣倍健作为我国膳食营养补充剂领导品牌,也一直致力于国民健康事业。未来,汤臣倍健将继续关注国民健康问题,为提升国民健康水平贡献力量。
饭后心跳加快并非心气不降所致。
当食物进入胃部后,胃部需要进行消化,因此会进行蠕动。在这个过程中,血液会加速流动,心脏也会进入高频供血状态。因此,很多人在进食后会感到明显的心跳加速。进食后,大量的食物会在胃肠系统中被分解消化,然后被小肠吸收。饭后的时间是胃肠道工作负荷最大的时候,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来保证胃肠道能够充分工作。体内大量的血液会集中在胃肠道,而周围的血液会相对减少,胃肠道外的血压会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会很大,属于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存在广泛的动脉粥样硬化,血压下降会导致重要器官灌注不足。此时人体会启动一种生理反馈机制,通过提高心率来弥补重要器官的供血不足,这时就会感到心跳加快和心慌。生理性心跳很常见,如体力消耗过大、情绪波动、紧张、恐惧、怀孕、食物消化等。生理性心跳通常恢复较快,可在短时间内恢复到正常心跳水平。
如果出现明显的心跳加速现象,如果排除了病理原因,就应该逐渐放慢生活节奏,甚至可以选择旅游,远离城市的喧嚣之后,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亲近。如果是病理性的,需要在短时间内进行治疗,否则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遗症。很多人会发现自己心跳加快。主要有两个不同的原因。比如可能是生理原因,也可能是病理原因。所以,当这些现象发生时,应尽快改善,有效降低危害。心率过高时,可用手指刺激喉咙催吐,刺激迷走神经反射性减慢心率,对缓解心率过高症状有很大帮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导致饭后心跳加快的原因:
1. 饮食不当:过量进食、进食过快、进食过于油腻的食物等都可能导致饭后心跳加快。
2. 情绪波动:情绪激动、紧张、焦虑等都可能导致饭后心跳加快。
3. 肥胖:肥胖者由于体内脂肪过多,心脏负担加重,可能导致饭后心跳加快。
4.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可能导致饭后心跳加快。
5. 胃肠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肠炎等疾病也可能导致饭后心跳加快。
以下是一些建议,可以帮助降低饭后心跳加快的风险:
1.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量进食、进食过快、进食过于油腻的食物。
2. 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情绪激动、紧张、焦虑。
3. 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肥胖。
4. 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饮食和药物治疗。
5. 及时治疗胃肠疾病,避免饭后心跳加快。
鸡蛋作为常见的营养食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过量食用鸡蛋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本文将探讨鸡蛋过量摄入的危害,以及如何科学地食用鸡蛋。
首先,鸡蛋中含有丰富的胆固醇,过量摄入会增加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对于产妇来说,过量食用鸡蛋会导致胆固醇摄入量过高,增加患病风险。
其次,过量食用鸡蛋容易导致营养过剩,引起肥胖。产妇在哺乳期间,每天的热量需求较高,过量摄入鸡蛋会导致热量摄入过多,增加肥胖风险。
此外,过量食用鸡蛋还会导致体内营养素不平衡,影响健康。鸡蛋虽然营养价值高,但并不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长期过量食用鸡蛋会导致其他食物摄入量减少,造成营养素不平衡。
为了保持身体健康,我们应该科学地食用鸡蛋。根据营养学观点,老年人每天食用1-2个鸡蛋为宜;青年和中年人,从事脑力劳动或轻体力劳动的,每天食用2个鸡蛋比较合适;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每天可食用2-3个鸡蛋;少年和儿童,由于生长发育快,每天也可食用2-3个鸡蛋;孕妇、产妇、乳母以及手术后恢复期的病人,每天可食用3-4个鸡蛋,但不宜过多。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近年来,研究发现SLE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AS)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正常人明显增加。
一项国外调查研究发现,SLE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平均年龄为49岁,而一般人群发生心肌梗死的高峰年龄在65-74岁之间。心血管疾病仍然是导致SLE患者预期寿命减少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SLE患者过早发生AS呢?研究发现,SLE系统性炎症可促进AS过早发生,导致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除了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外,SLE相关因素在AS的发病和进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如SLE病程、炎症及细胞因子、自身抗体、血脂的氧化与抗氧化平衡失调、治疗药物等。
SLE患者过早发生AS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呢?研究发现,SLE疾病本身就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独立危险因素,甚至与1型糖尿病相当。其中,自身抗体、疾病活动、其他因素等都是SLE患者过早发生AS的危险因素。
例如,抗磷脂抗体阳性的SLE患者不仅血栓性升高,而且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比抗磷脂抗体阴性者更厚。临床中常用的SLE的病情活动评分,如欧洲共识狼疮活动性评估(ECLAM)、系统性狼疮活动性评估(SLAM)、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评分(SLEDAI)等,都与CIMT或颈动脉斑块相关。
总之,SLE相关AS的病理生理基础是疾病的炎症反应。SLE和AS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目前我们对SLE相关AS的认识仍然存在局限。探讨SLE相关AS的病理机制对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