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冠心病的防治应“稳”字当头

冠心病的防治应“稳”字当头
发表人:医疗趋势观察站

冠心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趋向年轻化。

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是冠心病最严重的表现,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据统计,超过一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没有明显的先兆症状,这使得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变得尤为重要。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冠心病的最主要原因,其中易损斑块的存在是冠心病发病的关键。易损斑块容易破裂并堵塞血管,导致心肌梗死。因此,稳定易损斑块,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是冠心病防治的关键。

除了药物治疗,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防治冠心病的重要手段。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心态等。此外,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也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措施。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梁春表示,冠心病防治应‘稳’字当头,既要关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斑块的消退,更要注重稳定易损斑块,以成功减少或避免心梗的发生。

在药物治疗方面,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以及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西药和中药通心络胶囊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稳定斑块的作用。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心外膜斑疾病介绍: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累及周身动脉的慢性病变,病因尚不明确,与年龄、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相关。病变从血管内膜开始,逐渐在血管内形成黄色粥样的脂质沉积,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动脉血管失去弹性、脆性增加并出现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病变累及冠状动脉、颅内动脉、主动脉、肾动脉、肠系膜动脉、四肢动脉时,可出现胸闷、胸痛、头晕、水肿、肢体疼痛等症状。动脉粥样硬化应积极改变生活方式,配合药物治疗,可获得较好的预后,如未进行控制,病变涉及心、脑、肾等重要脏器者,一般预后不良。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主动脉弓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治疗方式多样,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方面,患者需要积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如戒烟限酒、规律作息、保持乐观心态以及适量运动。此外,推荐采用DASH饮食模式,以低钠低脂饮食为主,多摄入全谷物、蔬菜和水果,有助于降低胆固醇。

    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调节血脂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调节血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等,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稳定或消除粥样硬化斑块。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防止血栓形成,预防血管阻塞性病变。

    手术治疗方面,对于出现明显管腔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可行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放置支架,以恢复血流。

    除了上述治疗方式,患者还需要定期进行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并根据医生建议调整治疗方案。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成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近日,一项美国临床试验显示,一种新型药物在短短几周内即可有效降低冠状动脉斑块含量,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冠状动脉斑块是血管内壁的一种沉积物,主要由胆固醇等脂质物质组成。这些斑块会导致血管狭窄,影响血液流动,进而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疾病。传统的治疗手段主要着眼于降低血液中的“坏”胆固醇水平,而新型药物则通过提高“好”胆固醇水平,清除血管斑块,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这项临床试验由美国密歇根州的Esperion公司研发,其新药源自25年前的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发现,意大利北部一个村庄的村民体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较低,但冠心病发病率却很低。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村民体内编码高密度脂蛋白的关键蛋白质基因发生了变异,从而提高了清除血管斑块的能力。基于这一发现,Esperion公司研制出了新型药物。

    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对47名心脏病和心绞痛患者进行了试验。其中36名患者接受了新型药物的治疗,另11名患者则接受了安慰剂治疗。经过5周的治疗,接受新型药物治疗的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平均减少了4%,而安慰剂治疗组则没有明显变化。这一结果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

    这项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新型药物在降低冠状动脉斑块含量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这种药物是否适用于所有患者,还需要进行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

    除了药物治疗,预防心血管疾病还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做起。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都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

  • 化脓性盆腔血栓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饮食调理也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化脓性盆腔血栓静脉炎患者的饮食注意事项,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

    一、饮食原则

    1. 丰富营养:患者应保证摄入充足的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低脂的食物,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2. 清淡饮食:患者应选择易消化、清淡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豆腐等,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3. 保持水分:患者应多饮水,以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排出体内毒素。

    二、食疗方案

    1. 清蒸鲈鱼:鲈鱼富含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补气养血、润燥通乳的功效。

    2. 树蛙肉饼:树蛙肉具有消炎止痛、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适用于盆腔血栓静脉炎患者。

    3. 番茄三文鱼:番茄富含维生素C,三文鱼富含ω-3脂肪酸,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

    三、适宜食物

    1. 香菇、木耳:具有降低血胆固醇、抗凝血作用。

    2. 洋葱、大蒜:具有降脂、抗凝血作用。

    3. 海带、紫菜:具有降血脂、抗凝血作用。

    4. 茶叶:具有降低血胆固醇、降血压、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

    5. 生姜:具有促进血液循环、净化血管、稳定血压的作用。

    四、不适宜食物

    1. 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大蒜、胡椒等。

    2. 辛甘肥厚之品:如油腻、煎炸食物、盐腌食物等。

    3. 乳制品、生冷食物:如牛奶、冰淇淋、冰棍等。

  •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中,饮食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将详细介绍哪些饮食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并探讨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继发性载脂蛋白异常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植物油中的亚油酸虽然能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但对甘油三酯的影响较小。相比之下,鱼类脂肪中的亚麻酸在降低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方面效果更佳,且能降低血小板凝聚和血液凝固的作用,预防血栓形成。

    此外,以下因素也可能影响血胆固醇含量:食物中胆固醇含量高、蔗糖摄入过多、粗纤维摄入不足、酸奶因子或牛奶因子缺乏、维生素C摄入不足、食物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等。

    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胆固醇高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重要因素,因此,减少胆固醇的摄入量可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此外,饱和脂肪酸可增加血小板的活性和血栓形成倾向,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最终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此外,高盐饮食也是引起高血压病的饮食因素之一。代谢研究表明,健康成长每天钠的需要量仅为200毫克(相当于0.5克食盐),而一般西方人日常摄入量为生理需要量的5—20倍(相当于2.5—10克食盐),中国人食盐的摄入量颇高,为15克左右。因此,从早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角度出发,应从儿童乃至婴儿开始,养成少盐、清淡的饮食习惯。

    针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应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风险因素。

  • 脑中风、眼中风是我们熟知的疾病,但实际上,中风也可能发生在肠道,这就是所谓的“肠中风”,在医学上称为肠系膜动脉阻塞。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动脉粥样硬化问题日益严重,腹腔内的动脉血管也会受到影响。其中,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是供给肠道血液的主要血管。当这两根血管发生硬化并形成血栓时,就会导致肠道血液供应不足,引发肠坏死、出血等严重后果。

    肠中风的主要症状包括剧烈腹痛、便血、恶心、呕吐、腹泻、便秘、消瘦等。与脑中风和眼中风类似,肠中风的治疗也强调早发现、早治疗。一旦出现突发性剧烈腹痛和血便,应立即就医。

    预防肠中风的关键在于控制动脉粥样硬化,包括合理膳食、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适度运动等。同时,提高对肠中风的认识,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

    除了药物治疗外,肠中风的治疗还可能包括手术治疗,如切除坏死肠段等。因此,了解肠中风的相关知识,对于老年人来说至关重要。

  •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慢性并发症中,心血管并发症尤为突出,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的血管病变,尤其在肥胖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较高。

    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缺乏,导致脂肪代谢紊乱,血脂升高,血小板黏附性增加,最终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值得注意的是,肥胖型糖尿病患者虽然胰岛素水平较高,但胰岛素受体数量稀少,导致胰岛素与受体结合效率降低,从而诱发糖尿病。

    胰岛素具有抑制脂肪分解、促进脂肪合成的功能。肥胖型患者的高胰岛素血症会导致动脉管壁中的脂肪和脂肪酸增加,加速动脉内皮细胞与血脂结合,进一步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有时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也会出现胰岛素血症,这可能是由于医生给予患者过量的胰岛素所致,产生与肥胖型患者相似的反应。

    动脉粥样硬化容易引发冠心病,糖尿病患者因冠心病死亡率高达50%左右。动脉硬化还容易导致脑血管意外,其发生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两至三倍。糖尿病患者的中风主要由脑血栓形成所致,脑溢血则较少见。肢体的动脉硬化常出现在下肢,可引发闭塞性脉管炎,初期表现为皮肤温度下降、肢体疼痛,严重时血管可完全阻塞,导致坏疽。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降血压的好处是降血糖的两倍。以往,无论是临床医生还是糖尿病患者,都认为降低血糖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而血压控制则被忽视。实际上,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来说,降血压可能比降血糖更为重要。

    据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结果显示,严格控制血压,可以使任何糖尿病相关的终点事件(即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并发症)降低24%,糖尿病相关病死率降低32%。其中,脑卒中发病率降低44%,微血管病降低37%,心力衰竭降低56%。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压控制的目标应该比一般高血压患者更低,即血压必须控制在目前国际公认的130/80~85毫米汞柱。

  • 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硬化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五十多岁的人群中,动脉硬化较为常见。

    五十岁之后,人体动脉壁开始出现脂质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动脉硬化的风险更高。

    动脉硬化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胸闷、胸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通过B超等检查,可以发现动脉内膜增厚、中膜增厚等异常情况。

    针对动脉硬化,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等措施控制病情发展。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等。

    除了药物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预防动脉硬化的重要措施。建议患者保持健康饮食,增加运动量,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

    动脉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可累及全身各个部位的动脉。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和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较为常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中最严重的类型,可导致心肌梗死、心绞痛等严重后果。

    预防动脉硬化,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饮食,增加运动量,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其次,要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基础疾病。最后,要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动脉硬化。

  • 早衰症,又称早老症,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遗传性疾病。这种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早衰症状,包括皮肤松弛、发黄、能量丧失、记忆力减退和反应缓慢。男性患者还可能出现阳痿、早泄现象,女性患者则可能出现乳房下垂等衰老现象。

    早衰症患者常常表现出精力不足,对外界世界缺乏兴趣。他们的记忆力明显退化,很多事情容易被遗忘,反应速度也明显变慢,这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早衰症的发病原因主要与遗传有关。一些儿童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身体过早出现老年化症状。这些儿童可能会出现骨骼、牙齿、指甲、头发和脂肪发育不良等问题。一般来说,这类症状会在儿童期出现,表现为老年人和动脉硬化的症状。

    目前,早衰症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治疗主要针对症状进行对症治疗。例如,内分泌功能低下的患者需要补充激素治疗,高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可以使用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皮肤干燥和坚硬的患者可以使用维生素B族等。

    除了药物治疗外,早衰症患者还应注意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有助于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早衰症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遗传性疾病,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对于疑似患者,应及时就医,以便尽早诊断和治疗。

    早衰症的症状有哪些?如何预防早衰?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

  • 脑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症状表现多样,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本文将详细介绍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病因、治疗方法及日常保养措施,帮助患者了解这种疾病,提高防治意识。

    一、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

    1. 肢麻、震颤

    脑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起肢体麻木、震颤等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手脚麻木、无力,甚至出现肌肉萎缩的情况。

    2. 失眠

    脑动脉粥样硬化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导致患者出现失眠、多梦、睡眠质量差等症状。

    3. 头痛头晕

    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情况。

    4. 注意力不集中

    脑动脉粥样硬化会影响大脑的注意力,导致患者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降低等症状。

    5. 情绪不稳

    患者可能会出现情绪波动大、易怒、抑郁等症状,甚至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

    二、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

    1. 高血压

    高血压是导致脑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2. 高血脂

    高血脂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从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

    3. 高血糖

    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三、脑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治疗脑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降血压药、降血脂药、降糖药等。

    2. 生活方式干预

    患者需要调整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控制饮食、加强锻炼等,以降低疾病的发生风险。

    四、脑动脉粥样硬化的日常保养

    1. 定期体检

    患者需要定期进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治疗。

    2. 合理饮食

    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食物。

    3. 适度运动

    患者应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4. 保持良好的心态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以免加重病情。

    五、总结

    脑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患者应重视疾病的防治,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定期体检,以降低疾病的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忽略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但它们却可能成为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导火索。

    例如,一位70岁的黄老太在庆祝生日时,因为过度进食和饮酒,导致急性肠炎,频繁腹泻。这看似普通的肠胃问题,却最终引发了急性心肌梗死。医生解释说,腹泻导致脱水,进一步影响了心脏的血液供应,尤其是对于本身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老人来说,风险更大。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李杰身上。因为便秘导致用力排便,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医生指出,便秘时用力排便会增加腹内压、胸内压和血压,影响血液流动,增加心脏负担,从而引发心肌梗死。

    这些案例提醒我们,老年人要特别注意日常生活习惯,避免过度进食、饮酒,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预防便秘,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此外,以下是一些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建议: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2. 控制血压、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3. 预防便秘,保持大便通畅。

    4.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心血管疾病。

    5. 如果出现胸痛、胸闷、气促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