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当今世界上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全球每6个人中就有1人可能罹患卒中,每6秒就有一人死于卒中,1人因卒中永久残疾。在我国,脑卒中已成为第一致病死因,致死者占死亡总数的22.45%。为了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的认知和防控意识,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采取措施,推动脑卒中的筛查与防治工作。
那么,脑卒中的病因有哪些?如何预防和治疗脑卒中呢?首先,脑卒中的主要病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其次,脑卒中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慢性疾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体检等。在治疗方面,脑卒中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在脑卒中的治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语言能力、认知能力等,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康复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
为了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的认知和防控意识,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采取措施,推动脑卒中的筛查与防治工作。例如,开展脑卒中筛查活动、加强脑卒中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医疗机构的脑卒中诊疗水平等。
总之,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为了预防和治疗脑卒中,我们需要提高对脑卒中的认知和防控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治疗慢性疾病,并及时就医。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在我国,每12秒钟就有一人发生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家庭护理至关重要。
一、脑卒中常见并发症及护理
1. 痉挛:痉挛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肌肉紧张、抽搐等。预防痉挛的关键是保持患者处于合适的肌张力状态,并在肌张力增高后及时采取抗痉挛措施。
2. 废用综合征:脑卒中患者因瘫痪而长时间卧床,容易出现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神经系统功能退化等废用综合征。预防废用综合征的关键是鼓励患者进行主动运动,避免长期卧床。
3. 误用综合征:错误的康复训练会导致误用综合征,表现为关节变形、肌肉萎缩等。预防误用综合征的关键是在专业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
4. 上肢容易肩关节半脱位和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和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肩关节疼痛、手部肿胀等。预防的关键是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恢复肩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
5. 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长期卧床的脑卒中患者容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严重时可导致肺栓塞。预防的关键是保持适当的活动,必要时佩戴弹力袜。
二、脑卒中康复护理要点
1. 情志护理:保持患者情绪稳定,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 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制定连续不断的训练计划,鼓励患者进行主动运动。
3. 加强语言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语言交流能力。
4. 注意饮食调护:饮食宜清淡,避免肥厚之品及辛辣刺激食物。
5.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许多患者即使注意控制血压,仍无法避免脑卒中的发生。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元凶——蔬果摄入不足。
研究表明,每日坚持摄入5个水果或5份蔬菜,可以有效降低26%的脑卒中风险。这是因为蔬果中富含丰富的维生素C、膳食纤维、钾、镁、叶酸等营养成分,它们具有以下作用:
1. 抗氧化作用:蔬果中的维生素C和类黄酮等物质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保护心脑血管。
2. 降低胆固醇:膳食纤维可以抑制总胆固醇的升高,从而降低动脉硬化和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3. 保护血管:钾、镁等矿物质可以保护血管,降低血压,预防脑卒中。
4. 降低血液黏稠度:叶酸可以降低血液中半胱氨酸的浓度,从而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脑卒中。
然而,并非所有蔬果都适合心脑血管病患者。例如,正在服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患者应避免食用柑橘类水果,以免影响药效。
除了蔬果,其他食物如燕麦、糙米、芹菜、梨等也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帮助降低胆固醇,预防脑卒中。
因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注重饮食结构调整,多吃新鲜蔬果,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脑卒中风险。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当前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为应对这一严峻挑战,我国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和中华预防医学会于5月8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2015中国脑卒中大会,并正式发布了由脑防委专家编订的《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等9本手册在内的“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范”。
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第三次全国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脑血管病是目前我国国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卒中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
为提高脑卒中防治水平,国家脑防委自2009年起启动了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并致力于制定最适合我国国情的脑卒中诊疗指导规范。2013年,数十位专家学者历时2年编写的《脑卒中筛查与防治技术规范》对外公布,为我国脑卒中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次发布的《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范》包括9个指导规范,涵盖了脑卒中不同病种、诊疗技术、管理流程等方面,旨在为基层医生提供更全面、更实用的指导。
以下为9本指导规范的具体内容:
1. 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
2.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指导规范
3. 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防治指导规范
4. 中国脑卒中血糖管理指导规范
5.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血脂管理指导规范
6. 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
7. 中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指导规范
8. 中国颈动脉狭窄诊疗指导规范
9. 中国脑卒中血管超声检查指导规范
这9本指导规范的发布,将为我国脑卒中防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持,有助于提高脑卒中诊疗水平,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
近年来,脑卒中已成为我国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脑卒中,2014年5月17日,“2014中国脑卒中大会中西医结合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全国近20个省份的近400名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中西医结合在脑卒中防治领域的最新进展。
论坛上,各位专家分别就中西医结合对脑卒中的早期干预、卒中相关抑郁、认知障碍、帕金森、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防治思路及临床用药等相关领域进行了深入研讨。例如,东方医院张允岭教授介绍了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系列研究,指出中医综合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东直门医院高颖教授则详细介绍了中医药防治脑卒中的战略平台建设思路。
此外,论坛还就中医药在脑卒中防治中的应用进行了广泛探讨,例如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药标准化研究、大数据时代的中医药网络药理学研究等。通过此次论坛,与会专家们对中西医结合在脑卒中防治领域的应用前景充满信心。
本次论坛的成功召开,不仅为我国脑卒中防治事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推动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起到了积极作用。
脖子,这个看似平凡的部位,却承担着连接头颅和躯干的重要使命。它不仅关乎美观,更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首先,脖子是大脑供血的重要通道。颈动脉和椎动脉为大脑提供80%以上的血液供应,而颈部的淋巴结则是人体免疫防线的第一道关卡。此外,脖子还分布着密集的神经,调节着呼吸、心跳、血压等重要生理功能。
然而,颈椎病等颈部疾病却成为了现代人的常见病。长期低头、不良坐姿、颈部受凉等都可能导致颈椎病的发生。颈椎病不仅会引起颈肩疼痛、手臂麻木等症状,还可能引发头痛、眩晕、失眠、消化不良等一系列全身性疾病。
为了保护脖子的健康,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低头。
2. 定期进行颈部锻炼,增强颈部肌肉的力量。
3. 注意颈部保暖,避免颈部受凉。
4.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5.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颈椎病。
此外,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缓解颈椎病症状:
1. 按摩颈部穴位,如风池、风府、大椎等。
2. 热敷颈部,促进血液循环。
3. 进行颈椎牵引治疗。
4. 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
脖子是人体的重要部位,保护好它,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
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诊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有时即使患者的病史、体征和CT检查结果都符合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诊断,DWI检查结果却为阴性。
那么,DWI阴性脑卒中该如何治疗?是溶栓还是不溶?本文将为您解答。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DWI信号的变化规律。
表观扩散系数(ADC)反映组织内的水分子弥散运动。DWI信号强度受ADC和T2透过效应的影响,DWI高信号、ADC低信号代表水分子移动受限,即低灌注。
研究发现,急性缺血性卒中病灶的DWI信号强度随时间而演变。
在卒中后40小时内,DWI信号强度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至57天恢复正常。
在急性期(0-7天),ADC值降低,DWI信号显著高信号,ADC图像上低信号;
在亚急性期(1-3周),ADC假性正常化,DWI信号仍保持高信号;
在慢性期(>3周),ADC高信号,DWI信号多样。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DWI阴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一项Meta分析显示,DWI阴性卒中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比例约为6.8%,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DWI阴性发生率是前循环缺血的5倍。
那么,DWI阴性脑卒中该如何治疗呢?
对于DWI阴性疑似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即使初始DWI扫描为阴性,也应考虑紧急再灌注治疗。
研究表明,DWI阴性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具有以下特点:NIHSS分值低,症状轻,多为小卒中。
对于这些患者,医生应考虑其他诊断,并尽量避免延误溶栓治疗。
此外,PWI和MRA等检查可以帮助筛选出适合溶栓治疗的患者。
总之,对于DWI阴性脑卒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高血压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同时也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我国高血压患者数量每年以350万人的速度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高血压的危害主要在于对心脏、大脑、肾脏等器官的损害,会导致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和尿毒症等严重并发症,其死亡率占人类死亡的首位。
老年人高血压的临床特点主要包括:①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即单纯收缩期高血压;②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增高的混合型;③心、脑、肾器官常有不同程度损害,并发症较为常见;④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退,易造成血压波动及体位性低血压。
老年人高血压的发生与主动脉壁弹力纤维减少、胶原纤维含量增多、中层和内膜变厚等因素有关,导致大动脉弹性减退,外周阻力增加,收缩期血压增高。近年来,研究表明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越高,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就越多,死亡率也越高。
针对老年人高血压的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②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③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血压。
在治疗老年人高血压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ACE抑制剂、ARBs、钙通道阻滞剂等。同时,患者还需注意监测血压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老年人高血压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努力,通过合理的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降低血压,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一大威胁。北京天坛医院急诊介入科缪中荣主任深感脑卒中科普知识普及的重要性,于是创作了一本名为《漫话脑卒中》的科普读物。
这本书以漫画形式,生动形象地解答了关于脑卒中的500个常见问题。例如,很多人会问:‘我没有任何危险因素,怎么会得脑血管硬化呢?’缪中荣主任在书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解答了这个问题。
脑卒中发病人群逐渐年轻化,这与高血压、糖尿病、不良生活习惯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在我国,年轻人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国外,这令人担忧。为了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缪中荣主任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人了解脑卒中的危害,从而做好预防措施。
缪中荣主任表示,这本书主要面向患者、基层医生和社区医生。通过漫画的形式,让医患双方都能轻松理解脑卒中的相关知识。书中涵盖了脑卒中的出血、缺血、手术、介入、并发症、护理和康复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脑卒中。
此外,缪中荣主任还强调了提高基层医疗水平的重要性。医生不仅要做好宣传和科普工作,还要掌握如何进行有效的宣传和科普。只有让更多老百姓了解脑卒中的危害,才能提高公众对脑卒中预防的重视。
《漫话脑卒中》将于十月份正式发布,相信这本书将为公众了解脑卒中提供有益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