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很多人知道不洁性行为会增加患艾滋病的风险,常常告诫自己要洁身自好,但很少有人警惕这些场景:
也许是怀着爱意,跟不了解健康状况的男/女朋友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
也许是被不明资质的小美容院诱惑,去纹了个眉毛;
也许是因为想佩戴漂亮的耳钉,在饰品店扎了个耳洞……
病毒却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人体。
免疫「破坏前锋」—— HI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亦称艾滋病病毒,它主要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体内免疫细胞——CD4和T淋巴细胞的数量不断减少,导致人体的免疫功能出现缺陷。
人的免疫功能就像是一堵森严的城门,保护着城内各种细胞、组织、器官的健康,当HIV这个「破坏前锋」把免疫功能攻陷之后,其它疾病「大军」就能轻易长驱直入,彻底破坏身体健康。
因此,HIV患者最后往往受各种细菌感染、真菌感染、肿瘤、心血管疾病、骨病、肾病和肝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折磨。
这些高危行为,可能感染HIV
HIV主要存在于传染源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胸腹水、脑脊液、羊水和乳汁等体液中,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感染和传播:
1. 性接触:无安全措施的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
2. 血液及血制品: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毒品)、不安全规范的介入性医疗操作、纹身(包括纹眉、纹唇)等。
3. 母婴传播:宫内感染、分娩时和哺乳传播。
艾滋病的表现
从初始感染HIV到终末期是⼀个较为漫长复杂的过程,根据感染后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三个阶段: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
● 急性期
急性期通常发生在感染6个月内,HIV患者出现病毒⾎症和免疫系统急性损伤相关的临床表现:
以发热为主,可伴有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多数都在1~3周自行缓解。
这些急性期的症状很有迷惑性,很可能直接把它当做一场普通的换季感冒或过敏,选择挨过去,因此很多人感染艾滋很久了,都不知道自己病了。
急性期可检查发现CD4+T淋巴细胞计数⼀过性减少,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倒置,并且血液中可检测到HIV的RNA和p24抗原。
● 无症状期
无症状期,顾名思义在此期间HIV患者并不会表现出症状,表面上跟健康人一样,但患者体内的病毒仍然在不断增加,CD4+T淋巴细胞计数逐渐下降,免疫系统不断遭到损坏。
无症状期一般持续4~8年。
● 艾滋病期
艾滋病期即感染HIV后的终末阶段,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往往小于200个/µL(成人正常值为500~1600个/µL)。
进入终末阶段的患者会出现HIV相关症状、体征及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艾滋病的诊断
● 成人、青少年及18月龄以上儿童
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HIV感染:
1. HIV抗体筛查试验阳性和HIV补充试验阳性 (抗体补充试验阳性或核酸定性检测阳性或核酸定量⼤于5000拷贝/mL)。
2. 有流⾏病学史或艾滋病相关临床表现,两次HIV核酸检测均为阳性。
3. HIV分离试验阳性。
● 18月龄及以下儿童
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HIV感染:
1. 为HIV感染母亲所⽣和两次HIV核酸检测均为阳性(第⼆次检测需在出⽣4周后采样进⾏)。
2. 有医源性暴露史,HIV分离试验结果阳性或两次HIV核酸检测均为阳性。
3. 为HIV感染母亲所⽣和HIV分离试验阳性。
平时为了方便可以自己购买HIV试纸进行自查,但还是要在疾控中心复查才能确诊。
今年4月,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2021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艾滋病发病60154例,死亡19623例——数以万计的人正被这个小到肉眼无法看到的病毒侵蚀身体,加快脚步走向死亡。
面对这样咄咄逼人的传染病,我们如何保护自己?
艾滋病可以预防
● 预防措施
正确的预防措施,可以帮助人们大大降低艾滋病传播风险:
1. 正确使用安全套,采取安全的性行为;
2. 不吸毒,不与人共用针具;
3. 推行无偿献血,对献血人群进行HIV筛查;
4. 控制母婴传播;
5. 对HIV感染者的配偶和性伴、共⽤注射器的静脉药物依赖者、以及所⽣的⼦⼥,进⾏HIV相关检测,并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
● 药物预防
对于感染HIV高风险⼈群,在知情同意以及高依从性前提下,提供抗病毒药物来进行暴露前预防(PrEP)和暴露后预防(PEP)。
暴露后预防的72小时,很可能是与艾滋病划清界线的最后72小时!
这个时候是无法通过检测确认是否被感染的,一旦出现暴露于高感染风险的情况,千万不要拖延、忽视、犹豫,立即向专业医生寻求帮助,根据医生评估是否服用阻断药物,帮助自己及时远离疾病。
如果您身边有人正处在这黄金72小时,请行动起来!
积极治疗很重要
感染HIV并非被判处死刑!
只要用药进行抗病毒治疗(俗称鸡尾酒疗法)控制病情,大多数患者在治疗后的3~6个月,病毒载量都能够低于检测下(此时患者几乎不具有传染性),发病率和病死率⼤⼤降低,达到几乎不影响身体健康和寿命的状态。
因此一旦确诊HIV感染,均建议当天立即开始治疗,中途不可间断。
目前我们国家有为HIV感染者免费提供药物,也可以根据身体情况和医嘱选购更合适的药物。
12月1日是全球第35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的宣传主题为「共抗艾滋,共享健康」。
时至今日,全人类都在共同抗击艾滋病,生物医学不断进步,为治愈艾滋病创造更多可能。
我们每个人也都应该了解学习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积极防治艾滋病,对艾滋病不恐惧,对患者不歧视,相信终有一天,我们能够战胜艾滋病。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怎样才能保护自己不被艾滋病传染?
1.艾滋病的前言
其实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自从艾滋病在国内发现并开始传播,关于艾滋病的故事和传说便方兴未艾,艾滋病患者更是让人敬而远之,大家也是谈艾色变。
其实艾滋病也只是众多传染病中的一个,我们一起走进艾滋病,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所以,我们一起去揭开艾滋病的神秘面纱。
2.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又称艾滋病。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病毒可以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并发恶性肿瘤。该病病死率较高,而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患艾滋病以前,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使得不易识别,而一旦发病便难以控制。
3.传染病的传染条件
和所有的传染病一样,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大条件,才可以传播该传染病。而如同预防其他传染病一样,我们可以通过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种方法来组织艾滋病的传播。
4.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性传播、经血传播、母婴传播是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而正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染艾滋病,如握手、拥抱、一起吃饭工作、使用公共浴室浴池、蚊虫叮咬等也不具备传播能力,正常照顾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也不会传染。艾滋病感染者的体液,包括血液、精液、乳汁、阴道分泌物、羊水和宫颈分泌物、脓液等,均有HIV存在,泪液和唾液中也有HIV,但因为含量少,从而不具备传染性。艾滋病患者的粪便、鼻涕、痰、汗液、尿液、呕吐物均无传染性。
5.我们如何预防保护自己不被艾滋病感染?
没有传染源就没有感染的可能,所以,如果我们周围没有艾滋病,那么我们肯定不会被传播艾滋病,但事实是,我们身边真的有,所以,我们就需要从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着手,避免感染艾滋病。
既然了解了艾滋病的主要传播方式为性传播、经血传播和母婴传播,那么我们就需要避免以下行为,才能避免被感染艾滋病。
安全的性行为,需要我们树立健康的性观念,减少性伴侣和减少同性性行为,推广正确使用安全套,采取安全性行为,避免肛交,可以大大减少艾滋病的感染可能。
确保安全的血液接触,不管是献血还是受血,严格进行艾滋病筛查,科学进行献血和受血,防止经血液制品传播HIV。而吸毒者共用针具、针头、注射器等行为,也是血液传播的常见原因。
进行母婴阻断,避免艾滋病传染给下一代。HIV感染的女性应避免妊娠,如果妊娠生育,所生婴儿应避免母乳喂养。
6、如果确定HIV暴露该怎么办?
一旦怀疑艾滋病暴露,我们该怎么办呢?应充分评估风险,并正规的进行职业暴露进行处置,并在72小时内而且是越早越好,在职业病防治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抗HIV治疗。
艾滋病目前还不能治愈,这也是谈艾色变的原因之一,所以,科学的预防艾滋病感染,是我们能做的最好的防护。
当接触艾滋病毒时,感染初期,72小时内可以服用艾滋阻断药物,进行阻断。而且服用时间,越早越好。
发生在我们当地,一个真实的案例。曾经有一名警察,在抓捕犯罪嫌疑人的过程中,嫌疑人进行了激烈的反抗,警察受伤。对犯罪嫌疑人,常规体检时发现有艾滋病。这种情况下,警察属于职业暴露了。这名警察,抓紧到疾控中心领取了艾滋病阻断药物。规律服用一段时间,经历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和心里煎熬,最终检查结果显示艾滋抗体阴性,没有被传染,才松了一口气。
网络上关于警务人员抓捕嫌犯,职业暴露的报道也有屡见不鲜。及时的采取阻断措施,还是有很大概率避免感染。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虽然主要是三种: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①工作中接触到的感染者,绝大部分还是性传播。
②医务人员在诊疗艾滋患者时,如果抽血时针头弹出来不小心扎到了自己,或者艾滋患者刻意隐瞒病史,艾滋检测结果尚未出来,医护人员为了挽救病人生命,紧急手术,过程中手套破了,也有感染的风险。
前段时间,一名女性被紧急送往我们医院。急需手术。而艾滋检测结果,还没有出来。同事为了她的生命,紧急手术。手术完成后,检测结果出来艾滋阳性。手术过程中有职业暴露的风险,及时服用了艾滋病阻断药物。
生活中很多人并不了解高危性行为后,可能会感染艾滋,也不会想到尽早去找医生,服用艾滋阻断药物,不幸感染上艾滋。事实上,如果不小心接触艾滋后,早期服用9艾滋病毒阻断药物后,是可以避免被传染上艾滋病的。
1. 72小时之内应立即服用艾滋阻断药物。而且服用时间越早越好。
2. 艾滋阻断药物是几种不同的药物组合。应遵医嘱,连续服用,不可断断续续。
3. 阻断药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有资料显示,失败率在0.5%左右。
4. 艾滋阻断药属于处方药,虽然阻断效果明显,但副作用也很大。 意外暴露后,要尽早去疾控中心和专业的传染病医院,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不要盲目相信网络推销。
5. 除了疾控中心和专业的传染病医院,其他医院,不是所有的医院都有艾滋阻断药物。下面列了部分省市,有艾滋病阻断药的医疗机构的名单。
艾滋病是一种特殊的疾病,艾滋病和一般的疾病不一样的是它的传染性非常的强,但是迄今为止没有方法能够治愈,他怀疑自己得了艾滋病一定要第一时间做出决策,否则直到现在那种诚惶诚恐的猜测中,确实也是非常痛苦的。如果怀疑自己得了艾滋病该做哪些检查呢?
1,艾滋病是一种传染性非常强的疾病,只要接触过艾滋病患者的血液或者是体液或者和艾滋病患者有过性接触,就会感染上艾滋病或者是具有感染上艾滋病的风险存在,因此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如果怀疑自己得了艾滋病或者是有过高危的接触就应该在第一时间吃阻隔的药物。
2,大多数人都说艾滋病是感染上就无法无法治愈的,但其实很多人忽视的是艾滋病,其实也是有方法可以第一时间阻隔的阻隔药的有效性是有一定期限的,一定要选择刚刚有过危险接触的时候,第一时间服下阻隔的药物,否则阻隔效率会变得非常的差。
3,很多人在怀疑自己得艾滋病之后,就第一时间去做检查,做了检查之后发现并没有传染艾滋病就会松了一口气,其实这时候还并不是最安全的时候,因为艾滋病也有漫长的潜伏期,在潜伏期内很有可能是检查不出来患病的,要过了潜伏期之后才能检查出来感染。
而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艾滋病的潜伏期有长有短一点的艾滋病潜伏期,大约是在半年左右,如果是比较长一点的潜伏期,甚至高达两年或者一年半,这个潜伏期是非常漫长的,在这个潜伏期内,我不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还和别人有过高危接触的话,就有可能把艾滋病传染给别人。大家还是应该及时的去做检查,并且洁身自好。
一、艾滋病如何诊断呢?
HIV感染的诊断:
①流行病学史:不安全性生活史、静脉注射毒品史、 输入未经抗HIV抗体检测的血液或血液制品、 HIV抗体阳性者所生子女或职业暴露史等。
②临床表现:各期表现不同,见下述。
③实验室检查:诊断HIV感染必须是经确认试验证实的HIV抗体阳性,而HIV-RNA和P24抗原的检测有助于HIV/AIDS的诊断,尤其是能缩短抗体“窗口期”和帮助早期诊断新生儿的HIV感染。
(一)急性期
诊断标准:病人近期内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80%左右HIV感染者感染后6周初筛试验可检出抗体,几乎100%感染者12周后可检出抗体,只有极少数患者在感染后3个月内或6个月后才检出。
(二) 无症状期
诊断标准:有流行病学史,结合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
(三)艾滋病期
原因不明的持续不规则发热38℃以上,>1个月;腹泻次数多于3次/日,>1个月; 6个月之内体重下降10%以上; 反复发作的口腔白念珠菌感染;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肺孢子虫肺炎(PCP);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活动性结核或非结核分支杆菌病;深部真菌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中青年人出现痴呆;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弓形虫脑病;青霉菌感染;反复发生的败血症;皮肤粘膜或内脏的卡波氏肉瘤、淋巴瘤。
二、关于艾滋病如何传播
1.传染源: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
2、HIV的传播途径
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
①性行为: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
②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
③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
④血液及血制品(包括人工受精、皮肤移植和器官移植)。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高危人群包括:男性同性恋者、静脉吸毒者、与HIV携带者经常有性接触者、经常输血及血制品者和HIV感染母亲所生婴儿。
4、HIV的传播途径条件
⑴有大量的病毒从感染者体内排出
⑵排出的病毒要经过一定方式传递给他人
⑶有足量的病毒进入体内
5、HIV不会经以下途径传播
⑴同室工作、学习、生活
⑵共同进餐
⑶日常生活接触(浅吻、拥抱、握手、游泳、共用马桶/浴盆/电话机,接触病人的衣/被/钱等一般生活用品)
⑷汗液、泪液、唾液、尿液
⑸蚊子叮咬
据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季节性病毒呈上升趋势发展,「甲流」、「诺如」病毒感染已经进入高发期,不少学生中招感染……
在细菌及病毒种类繁多的春季,气温多变使得人体免疫力下降,面对「甲流」、「诺如」两大病毒,我们要如何预防它们的侵害呢?
这两份防治指南请收好↓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或称后天免疫缺乏综合征),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乏病毒(简称HIV)的反转录病毒感染后,因免疫系统受到破坏,逐渐成为许多伺机性疾病的攻击目标,促成多种临床症状,统称为综合征,而非单纯的一种疾病。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正确的预防艾滋病呢?
一、要直面现实,不要回避
艾滋病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是,在大多数老百姓心目中,仍然是一种遥远的、与自己毫不相干的疾病。人们羞于、耻于谈论艾滋病,更多的人则对艾滋病一知半解,抱着一种“回避”的心态。其实,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我们不能再回避,否则就悔之晚矣。
二、要预防为主,不要存侥幸心理
艾滋病的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艾滋病于1981年在美国首次发现和确认,我国于1985年首次报告艾滋病病例。现在,全球平均每天有6000人感染艾滋病。
近年来,我国艾滋病的感染与发病人数增长较快。据联合国驻华机构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84万人,加上已经染病死亡的24万人,总数应该在100万人左右。感染人数在亚洲位居第2位,在全球居第14位。所以艾滋病离我们并不遥远,并且,世界上还没有发明能治好该病的良药,预防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三、要洁身自爱,不要滥交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目前,我国的艾滋病感染率达千分之六。2015年新增患者中94.3%是通过性传播途径感染的,其中24%左右是同性传播造成的,2014年男女学生感染比率是9∶1,2015年是11∶1。
四、要珍爱生命,不要尝试吸毒
静脉吸毒是我国艾滋病病毒(HIV)传播的主要途径,而且传播速度快,范厨不断扩大,静脉吸毒者申平均HIV检出率20%,最高为78.5%。成为向一般人群传播艾滋病毒的主要渠道。
五、要安全用血,不要买卖血液
在HIV所有的传播方式中,血液传播由于直接进入人体,且病毒量较大,所以是几种传播途径中潜伏期最短、发病较快且最致命的一种方式。
血液传播的方式包括:输入被HIV污染的注射用具或手术器械等直接污染皮肤及黏膜创口;静脉药物依赖者共用针头、针管及有关器械;移植感染HIV者的组织器官或精液(人工授精)等。如果供血者感染HIV后,供血时处于窗口期,则查不出来HIV抗体,鉴于此,输血和输血液制品一定要慎重。
一、艾滋病的预后如何?
无症状长期稳定:见于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好,且未出现病毒耐药及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者。也见于感染后长期不进展者。
致残:部分患者因并发症未能治愈,可能导致失明或其它器官功能障碍。
死亡:见于晚期患者,未及时抗病毒治疗,常死于并发症或药物的副反应。
二、如何预防HIV感染?
传染源的管理: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测HIV抗体,医疗卫生部门发现感染者应及时上报,并应对感染者进行HIV相关知识的普及,以避免传染给其他人。感染者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应进行消毒。
切断传播途径: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禁止性乱交,取缔娼妓。严格筛选供血人员,严格检查血液制品,推广一次性注射器的使用。严禁注射毒品,尤其是共用针具注射毒品。不共用牙具或剃须刀。不到非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及治疗。
保护易感人群:提倡婚前、孕前体检。对HIV阳性的孕妇应进行母婴阻断。包括产科干预(终止妊娠,剖宫产)+抗病毒药物+人工喂养。
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医疗操作程序,避免职业暴露。出现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向远心端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的清水冲洗伤口;污染眼部等粘膜时,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对粘膜进行冲洗;用75%的酒精或0.5%碘伏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尽量不要包扎。
然后立即请感染科专业医生 艾滋病公益宣传进行危险度评估,决定是否进行预防性治疗。如需用药,应尽可能在发生职业暴露后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在2小时内)进行预防性用药,最好不超过24小时,但即使超过24小时,也建议实施预防性用药。还需进行职业暴露后的咨询与监测。
三、HIV并发症的预防
对于并发症最好的预防就是及时抗HIV治疗。
①CD4+T淋巴细胞<200/ mm3的患者,应口服复方新诺明2片/日预防肺孢子菌肺炎,至CD4+T淋巴细胞升至200/ mm3以上3-6个月。
②弓形体脑病:避免生食或食用未熟透的肉类,避免接触猫及其排泄物。弓形虫抗体IgG阳性、CD4+T淋巴细胞低于100/ mm3者可口服复方新诺明预防,至CD4+T淋巴细胞升至200/ mm3以上3个月。接触开放性结核的患者异烟肼预防。
四、HIV饮食及生活注意
每日摄取足够的能量,需肉、蛋、奶等高能量、高蛋白、好消化的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食多餐。注意饮食卫生,尤其不进食生冷肉食。对于腹泻及消化不良的患者应保持足够水分摄入,多进食液体食物。戒烟酒。适当锻炼。保持良好情绪,减轻心理压力。
五、HIV疾病护理
艾滋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致死性传染病,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除HIV外,还包括并发症的护理。除注意HIV的消毒隔离外,还应针对患者的并发症的不同病原,作好呼吸道、体液及接触隔离。要严格无菌操作,严格消毒隔离;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时,应带好手套、口罩或防护眼镜、穿好隔离衣,做好自我防护。
另外,针对艾滋病患者出现的不同临床症状,如发热、腹泻、皮肤疾病、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等进行不同护理。
心理护理:艾滋病患者不仅要面对疾病的折磨、死亡的威胁,还要承受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和歧视,因此常常出现情绪异常,甚至自杀倾向。这就需要加强心理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注意倾听患者诉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帮助他们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家庭护理:艾滋病是一种可控的慢性传染病,家属应了解关于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如何防治等基本信息,给患者精神上的支持,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同时注意自我防护,防止HIV的进一步传播。
虽然目前艾滋病是一种可控的慢性传染病,但在我国仍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患者也承受着很多痛苦和压力。目前传播途径以性行为为主,其中异性性行为致病率大于同性性行为致病率。建议高危人群固定性伴,避免不安全性行为。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体外生存能力极差,不耐高温,抵抗力较低,离开人体不易生存。只有通过直接接触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体内的某些体液(血液、精液和精前液、直肠液、阴道分泌液、母乳),才有可能被感染 。不涉及以上体液接触的普通接触,如同桌吃饭或共用餐具、水杯、脸盆、澡盆、马桶、毛巾等都不会造成艾滋病病毒传播和感染.
强生艾滋病疫苗的研发进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已经得了艾滋病的人确高兴不起来,而且更有甚着,病急乱投医,盲目蒸热自己,会导致不可逆的器官损伤甚至是过早死亡。今天,小编给大家说说这个问题
反驳这个错误的做法,主要有两点证据:
1、人是个恒温动物,有强大的体温调节系统,也就是说,身体的温度不会轻易的随着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应对高温时,人体可以通过排汗、加速呼吸等机能进行有效散热调节,以维持体内的恒温环境。
就拿好多人喜欢的蒸桑拿来说,桑拿房温度计显示七八十度,为什么人还是能承受?这里涉及到一个体感温度的问题。比如说你用大于37度的水直接泡澡,这个温度的水是直接接触到你的皮肤的,你会感觉到热度。而桑拿房蒸汽温度虽然很高,但是实际蒸汽比较稀薄,与皮肤的接触面积较小,不会感觉到有七八十度的温度。在人体的体温调节下,蒸桑拿时,体表温度也顶多会达到37~38度,人体可以耐受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这种高温环境中是安全的,人体的排汗、呼吸、血液循环等一切能参与降温的器官,会随着持续高温时间的增加而减弱,甚至丧失。所以在这种持续的高温下,你还没等“变熟”就已经发生了各种功能紊乱,进而会有生命危险。
2、HIV病毒对热很敏感,在56℃条件下30分钟即失去活性。
HIV虽然对热敏感,但是却需要56度才能杀死。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人体内不会达到56度这样的温度,这个温度足以使你身体的蛋白质发生变性,已经快“熟了”。
所以艾滋病患者应该进行积极的抗病毒治疗!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并获得长寿!切莫进行极端高温的尝试!
艾滋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流行性疾病,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都具有传染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虽然外表和正常人一样,在没有采取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与已感染艾滋病但下与已感染艾滋病但1他们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皮肤黏膜破损或炎症溃疡的渗出液里都含有大量的艾滋病病毒,乳汁也含有病毒,且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唾液、泪水、汗液和尿液中也有病毒,但病毒含量很少不足以传染。
不药博士曾经回答过一个HIV病毒体外存活时间的问题,获得众多网友的认可。看完本文,您就知道唾液能否传染HIV了。
母婴,性交,血液是HIV三大传播途径。唾液不属于传播途径。
像HIV这种病毒,对传播条件的要求非常苛刻。HIV几乎是离开体液不能存活的,更无法复制和感染。病毒还能否存活的关键取决于体液中的细胞是否还存活,像血液,精液等都是有活细胞的,因为HIV需要体液中的活细胞作为寄主。没有细胞,HIV病毒就没有寄主,即使有体液的环境,也不会存活太久。
有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少于1-5%的HIV感染者的唾液中能够检测到HIV病毒。这也印证了唾液不是HIV病毒良好载体的结论。而这非常小部分能检测到HIV病毒,可能是口腔唾液中有血细胞造成的。
即便艾滋病人的唾液里能检测到艾滋病毒,多数情况下,也不是活病毒,不具有感染能力。
人体皮肤,口腔粘膜,包括唾液,都是健康的第一道防线,阻隔细菌和病毒,防止它们的入侵。唾液中含有若干种能抗HIV病毒的活性蛋白,这些活性蛋白对于防止HIV病毒的复制,防止HIV传播起到重要的作用。
病毒必须经过破损的口腔黏膜才能进入到人体的血液中。若没有破损,基本不会感染。
接吻的特例,艾滋病人的口腔和健康人的口腔都有破损,这种情况就比较危险。艾滋病人口腔破损就会有少量活病毒随着血液进入口腔,而健康成人的口腔有破损,就可能使HIV进入血液而被感染。
HIV感染者的精液排放到健康人的口腔中时,因为含有病毒的量非常大,有获得感染的可能性。健康人口腔应对少量HIV病毒时,人体免疫系统会及时清除。但量很大的时候,会使一些病毒逃脱。
所以一般性接吻、共同进餐、咳嗽或打喷嚏都不可能感染艾滋病的,截止目前,尚无唾液感染艾滋病的病例报道!
请关注不药博士!
六、要正确使用避孕套,不要挂一漏万
正确使用安全套不仅能避孕,还能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安全套是预防艾滋病的最简便、最经济的首要武器。避孕套可以隔开精液和阴道分泌物,阻止性交时男女双方体液的互相接触,因此可以预防艾滋病。
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偶然一次婚外性行为没有带安全套或者安全套的质量不佳或使用不当引起破裂、滑脱而导致感染艾滋病的也时有发生。
七、要到正规的诊所(医院)诊治,不要涉足地下诊所
到不正规的医院及诊所手术、输液、查休、拔(补,洗)牙、针灸等都有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有研究发现,在医院一般条件下,使用被HIV污染的针头和针尖,单纯一次性刺入皮肤而感染HIV的概率为0.3%。同样的道理,如果被HIV污染的注射器,消毒不彻底,再给健康人使用,残存的血液就会进入人体造成感染。
因此,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进行输液或儿童预防注射,并主动要求“一人一针一管”。
八、要一人一用,不要与他人共享剃须刀、牙刷等物品
美容、纹身、用不消毒的公用器具修脚等行为既极易造成皮肤破损,被感染的风险又很大。我们每天都要用的刮脸刀、剃须刀、牙刷等个人卫生用具,一定要保证个人专用,不能共用或借用。因为我们在刷牙或刮脸的时候,也极易造成皮肤损伤,这些损伤可能轻微的察觉不到,而一旦借用者是HIV携带者,则有可能造成感染。
九、要及时检测,不是讳疾忌医
如果怀疑自己受到了艾滋病病毒感染,一定要到卫生机关批准的具有艾滋病病毒抗体检验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去检查。全国各大医院、卫生防疫站、性病防治机构均是获准的检验机构。千万不要找“游医”检查治疗。如果经实验检验证明抗体是阳性,说明你自己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但还不是艾滋病病人。该病的潜伏期很长,一般为5-8年,有的超过10年。
同时,请对医生坦白说明情形,告诉医生是否有任何症状,是否不只和一个人有性关系,是否有从事阴道、肛门性交或口交,是否在注射毒品,或认为已有了身孕等。不要因为尴尬而不肯据实相告,自行用药可能耽误治疗并可能加重症状。
十、要关爱病人,不要歧视
关心、帮助和不歧视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重要方面。艾滋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疾病的受害者,应该得到人道主义的同情和帮助,家庭和社会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友善、理解、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鼓励他们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改变危险行为,配合治疗,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延长生命,也有利于艾滋病的预防和维护社会安定。
与艾滋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工具、办公用具等)不会感染艾滋病,艾滋病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具、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室等公共设施传播,也不会经咳嗽打喷嚏、蚊虫呆咬等途径途径传播。
宫颈糜烂,这一常见的妇科疾病困扰着许多女性。它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其中病理性宫颈糜烂多由炎症或宫颈细胞恶变引起。那么,宫颈糜烂究竟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本文将为您一一揭晓。
首先,分娩、流产、产褥期感染、手术操作或性生活损伤等,都可能导致宫颈的防御功能下降,病原体侵入引发感染,从而引起宫颈糜烂。值得注意的是,性生活不洁是导致宫颈糜烂的重要原因之一。男性如果不注意生殖器卫生,容易将病菌带入女性体内,导致宫颈感染。
其次,未婚女性由于处女膜的屏障作用,阴道内微生态环境相对平衡,因此很少发生宫颈糜烂。然而,一旦开始性生活,阴道相对处于“开放”状态,容易受到病菌的侵袭。此外,性伴侣过多、性生活过频等,也会增加宫颈糜烂的发病率。
此外,宫颈糜烂与HPV病毒感染密切相关。性生活过早、过频、性伴侣过多等,都会增加感染HPV病毒的风险。对于HPV感染者来说,宫颈糜烂的发病率更高。对于轻度宫颈糜烂,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得到缓解;对于中重度宫颈糜烂,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除了治疗外,日常生活中,女性也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总之,宫颈糜烂的病因复杂,需要引起女性的重视。通过了解病因,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才能有效降低宫颈糜烂的发病率。
艾滋病对孕妇及其后代的影响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艾滋病,也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它不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还可能对孕妇及其胎儿造成严重影响。
对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而言,只要生殖器官没有异常,其生育能力并不会受到影响。然而,如果孕妇感染了HIV,则可能通过母婴垂直传播的方式将病毒传染给胎儿。这种传播方式主要包括胎盘传播、分娩时的母婴传播以及产后通过母乳喂养传播。
母婴传播是艾滋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据统计,未经治疗的孕妇,其母婴传播的概率约为30%。这种传播方式可能导致胎儿早产、低出生体重,甚至死亡。此外,感染了HIV的婴儿在成长过程中也更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如生长发育迟缓、智力发育障碍等。
为了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目前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除了母婴传播,艾滋病还可能通过其他途径对孕妇及其后代产生影响。例如,HIV感染可能导致孕妇出现免疫力下降、生殖道感染等问题,从而影响受孕和生育。
因此,对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而言,在准备怀孕前,应咨询专业医生,了解相关风险和预防措施。同时,也要加强自身健康管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感染风险。
发烧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一种表现,也是免疫系统启动的一种反应。对于孩子来说,反复发烧三天确实让人担忧,但并非一定是异常情况。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孩子反复发烧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支原体感染、EB病毒感染等。其中,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通常是自限性的,持续时间一般为3至5天。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则容易反复,因此查明原因至关重要。
针对反复发烧的孩子,首先要注意观察其病情变化。如果孩子除了发烧外,没有其他明显的症状,精神状态良好,食欲正常,那么可以暂时观察。但如果孩子出现咳嗽、流涕、呕吐、腹泻等症状,或者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应及时就医。
在就医过程中,医生会根据孩子的病情进行相应的检查,如血常规、CRP、胸部X光等,以确定病因。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发烧,医生会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案。例如,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烧,可以通过休息、补充水分、退热药物等方式进行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烧,则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孩子受凉。
2. 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
3. 给孩子多喝水,保持充足的水分。
4. 注意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总之,孩子反复发烧三天并不一定是不正常的,但家长仍需关注孩子的病情变化,及时就医,确保孩子的健康。
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其发生原因复杂多样。
一、感染因素
感染是导致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最常见的原因。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引起的各种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皮肤感染等。
二、物理和情绪刺激
强烈的物理刺激,如烧伤、烫伤、手术等,以及情绪激动、紧张等心理因素,也可能导致嗜中性粒细胞增多。
三、肿瘤因素
肿瘤细胞释放的某些物质,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可以刺激骨髓产生更多的嗜中性粒细胞。
四、内分泌及代谢紊乱
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以及代谢紊乱,如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等,也可能导致嗜中性粒细胞增多。
五、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真菌药、抗肿瘤药等,也可能导致嗜中性粒细胞增多。
六、血液系统疾病
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也可能导致嗜中性粒细胞增多。
七、其他因素
其他因素,如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因素等,也可能导致嗜中性粒细胞增多。
总结
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原因复杂多样,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宝宝腺病毒肠炎是一种常见的婴幼儿肠道感染疾病,主要症状包括发热、腹泻、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
宝宝感染腺病毒肠炎后,会出现频繁腹泻,每天可达10多次以上,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伴有黏液。同时,宝宝可能会出现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出现哭闹不止、刺激性干咳等表现。
腺病毒肠炎是一种病毒感染性疾病,常见的病毒有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和腺病毒等。腺病毒感染后,病毒主要在宝宝的扁桃体、增殖腺、肠系膜淋巴结等局部淋巴组织中增殖,不形成病毒血症。
针对宝宝腺病毒肠炎的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抗病毒治疗。对症治疗主要是针对宝宝的发热、腹泻、脱水等症状进行对症处理,如退热、止泻、补液等。抗病毒治疗则是使用抗病毒药物来抑制病毒的复制。
为了预防宝宝腺病毒肠炎,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宝宝的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
2. 加强宝宝的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
3. 增强宝宝的免疫力,多参加户外活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4. 及时接种相关疫苗,预防病毒感染。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患者对医疗行业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质疑。近期,卫生部相关人员强调“输血有风险,能不输血就不输血”,却引发了部分患者的愤怒和质疑。他们表示,虽然拥有知情权,却缺乏选择权,甚至被迫承担输血感染疾病的风险。
患者的疑虑并非空穴来风。在输血过程中,确实存在过敏、发热、感染肝炎、艾滋病、梅毒、疟疾等风险。然而,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患者往往难以判断何时需要输血,何时可以采取其他治疗手段。这使得患者在面对医生的建议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只能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签字输血。
此外,根据卫生部2000年印发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医院的《输血治疗同意书》却成为医院的“免责书”,让患者承担输血感染疾病的风险。
当患者怀疑因输血感染疾病时,维权之路却异常艰难。由于血液质量、输血过程等因素的复杂性,患者往往难以提供确凿的证据。这使得患者在医院与血站之间被踢来踢去,最终只能无奈接受。
因此,对于卫生部的“善意”提醒,许多患者表示质疑。他们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关注患者的权益,完善相关制度,让患者在医疗过程中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话语权。
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一种常见的病毒,与多种生殖系统疾病相关,包括生殖器疣和宫颈癌。许多人对HPV了解有限,尤其是低危型HPV6是否会影响到怀孕的问题。
低危型HPV6指的是病毒的一种类型,虽然它本身不会直接导致宫颈癌,但感染后可能会引发生殖器疣。由于HPV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因此在感染HPV后不建议怀孕。即使是低危型HPV6,也存在传染给胎儿的风险。
然而,低危型HPV6感染通常是可以治愈的。在彻底治愈后,女性可以安全怀孕。治愈后怀孕对胎儿的影响微乎其微。但如果HPV感染导致尖锐湿疣,则可能存在反复发作的风险。因此,在治疗尖锐湿疣后,建议至少观察3至6个月,确保没有复发,才能考虑怀孕。
为了预防HPV感染,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 使用安全套,减少性行为传播的风险。
3. 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发现HPV感染。
4. 接种HPV疫苗,预防HPV感染。
总之,低危型HPV6感染并不会直接导致怀孕风险,但为了确保母婴健康,建议在彻底治愈后怀孕。
肋骨骨髓炎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其症状主要包括红肿、发热、食欲减退等。
肋骨骨髓炎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胸部区域出现红肿、热痛,严重患者可能会出现皮肤破溃或窦道。此外,患者还可能伴有高热、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肋骨骨髓炎的发生与感染、手术、创伤、放射等因素有关。葡萄球菌和结核分枝杆菌是肋骨骨髓炎的主要病原体。肺部和肋骨血液循环中葡萄球菌感染,如肺结核和心包炎。术后刀口易感染,导致肋骨感染。创伤导致胸部损伤,伤口感染可导致肋骨感染。
肋骨骨髓炎的发病率较低,早期诊断是主要的预防措施。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避免因食用辛辣食物而引起感冒、喉咙痛、咳嗽等症状,防止上呼吸道感染。避免创伤感染,组织损伤和骨损伤后的感染可能导致骨髓炎。创伤后应及时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
在治疗方面,早期患者主要应用足量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果存在肋骨坏死的症状,应及时进行手术切除治疗。对于严重患者,可能需要做肌皮瓣移植。通过合理对症治疗,多数患者预后效果较好。
肋骨骨髓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肋骨骨髓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患者应及时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预防措施,避免病情恶化。
牙龈肿痛是生活中常见的口腔问题,许多人都经历过。上火是导致牙龈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那么,上火引起的牙龈肿痛怎么办呢?本文将从疾病原因、治疗方法、预防措施等方面为您详细介绍。
一、牙龈肿痛的原因
1. 上火:上火是导致牙龈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上火会导致口腔黏膜和牙龈出现炎症,从而引起牙龈肿痛。
2. 牙龈炎:牙龈炎是导致牙龈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牙龈炎是牙龈组织的炎症,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
3. 牙周炎:牙周炎是牙龈炎的进一步发展,会导致牙齿松动、牙龈退缩等症状。
4. 口腔卫生不良:口腔卫生不良会导致牙菌斑和牙结石堆积,刺激牙龈,引起牙龈肿痛。
二、治疗方法
1. 降火药物:上火引起的牙龈肿痛可以服用一些降火药物,如板蓝根冲剂、金银花颗粒等。
2. 抗生素: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牙龈肿痛,可以服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等。
3. 牙龈冲洗:使用生理盐水或漱口水冲洗牙龈,可以缓解牙龈肿痛症状。
4. 口腔清洁: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刷牙、使用牙线、漱口水等,可以有效预防牙龈肿痛。
5. 口腔治疗:对于严重的牙龈肿痛,如牙周炎等,需要及时到口腔科就诊,进行专业治疗。
三、预防措施
1. 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卫生是预防牙龈肿痛的关键。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定期使用牙线清理牙缝。
2. 饮食调理: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助于牙龈健康。
3. 定期检查:定期到口腔科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口腔问题。
4. 避免吸烟:吸烟会加重牙龈炎症,增加患牙周病的风险。
5. 适量运动:适量运动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有助于预防口腔疾病。
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其引起的肺部感染症状主要包括发热、咳嗽等。
肺部感染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由以下几种病原体引起:
1. 肺孢子菌肺炎:这是一种由肺孢子菌引起的肺部感染,主要症状为发热、干咳、呼吸困难等。
2. 肺结核: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肺部感染,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乏力、体重下降等。
3. 细菌性肺炎:细菌性肺炎是由细菌引起的肺部感染,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咳痰、胸痛等。
4. 真菌性肺炎:真菌性肺炎是由真菌引起的肺部感染,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胸痛等。
针对艾滋病肺部感染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抗菌治疗:针对细菌性肺炎,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2. 抗真菌治疗:针对真菌性肺炎,需要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3. 抗病毒治疗:针对肺孢子菌肺炎,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4. 支持性治疗:针对肺结核,需要使用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艾滋病患者应注重以下保养措施: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2. 加强营养摄入,增强免疫力。
3.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肺部感染。
4. 遵医嘱,按时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