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25岁以后要预防急性心肌梗死

25岁以后要预防急性心肌梗死
发表人:生命之光传递者

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攀升,特别是35-44岁人群,发病风险增加明显。根据北京市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监测信息平台数据显示,自2007年至2009年,2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35-44岁人群发病率增长幅度最大,3年间增长了31.8%。

急性心肌梗死已成为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特点表现为年轻化、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龄患者增多以及高社会负担。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心血管内科陈韵岱教授指出,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始终位居居民死因首位,每年心血管病死亡人数高达300万人,其中约1/3死于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关键是时间,再灌注治疗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研究表明,1小时内再灌注死亡率仅为1.6%,而6小时后死亡率则上升至6.8%。因此,及时就医、开通闭塞血管至关重要。

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心血管内科金琴花副主任医师指出,患者就诊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院前、急诊、导管室。缩短患者获救时间的关键在于患者及时就诊、就诊流程通畅、绿色通道建设以及患者个人因素的改善。例如,老年患者心梗症状不典型,易被误诊,因此,提高公众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及时就医至关重要。

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为缩短救治时间,需要加强冠心病知识的普及宣传,提高公众急救意识,完善急救体系,改进急救设备,提高急救中心医护人员的医疗知识。同时,心电图的远程会诊和绿色通道的提前激活也将有助于缩短救治时间。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包括早期溶栓、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等。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以评估介入术后疗效,尽早发现和处理新症状和疾病,调整药物剂量,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cTnI增高疾病介绍:
急性心肌梗死大多是指患者原有冠状动脉(简称为冠脉,是给心脏供血的动脉)病变,冠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引发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的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随着春季的到来,气温变化无常,早晚温差较大,这对老年人来说尤其需要注意。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李自成教授指出,春季老年人血管老化,气温的波动容易导致血压变化,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李教授强调,血管就像水管一样,存在‘热胀冷缩’现象。在寒冷的冬季,血管收缩,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导致心脏病的发生。因此,春季老年人要特别注意保暖,并定期检测血压,预防中风和心脏病的发生。

    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家庭,了解心梗和脑中风的先兆症状非常重要。心梗的主要症状是剧烈心绞痛,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胸部不适、心悸、气急、烦躁等症状。脑中风则可能表现为突发头痛、头晕、视力模糊、肢体麻木无力等。对于这些症状,患者和家属要及时就医,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家庭常备急救药物非常重要。常见的急救药物包括硝酸甘油片、速效救心丸、阿司匹林等。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为及时就医争取时间。

    李教授建议,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家庭应定期进行体检,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并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此外,李教授还强调,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也至关重要。

  • 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最佳抢救时间在四分钟之内。

    当发生心肌梗死时,抢救人员应立即将患者置于坚硬的平面上,使其仰卧。将患者双侧上臂向上伸展,保护颈部,翻身后,救护人员跪在患者一侧,用仰头举颌法打开气道,判断呼吸。判断呼吸的时间不应少于五到十秒。接着进行人工呼吸,救护人员将拇指和食指放在患者前额,用双唇包住患者的口唇,缓慢吹气,以胸骨隆起为主,吹气频率为每五到六秒一次。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持续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患者常出现严重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和硝酸盐药物无法完全缓解。伴随血清心肌酶活性增加和心电图改变,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严重威胁生命。

    大多数心肌梗死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基础上。某些诱因导致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突然堵塞冠状动脉腔,导致心肌缺血和坏死。此外,心肌耗氧量急剧增加或冠状动脉痉挛也可能引起急性心肌梗死。

    超过一半的患者在发病前1到2天或1到2周出现前驱症状,如原发性心绞痛加重、发作时间延长或硝酸甘油作用恶化等。

    为了预防心肌梗死,建议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同时,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当发生心肌梗死时,时间就是生命。患者家属应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以便在第一时间进行抢救。

    心肌梗死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抗心肌缺血等。手术治疗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应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同时,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

    总之,了解心肌梗死的最佳抢救时间,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 随着气温的骤降,心血管疾病患者应提高警惕。近日,台湾门诊出现心肌梗塞求诊案例大幅增多,甚至有患者因轻忽症状,造成2次心脏麻痺,面临死亡威胁。本文将介绍心肌梗塞的常见症状、风险因素、预防措施以及如何应对。

    一、认识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是指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进而引起心肌坏死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胸闷、心悸、胸痛、恶心、呕吐等。若未能及时救治,死亡率高达30%至60%。

    二、心肌梗塞的风险因素

    1.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高)

    2. 吸烟、肥胖、缺乏运动

    3. 年龄:5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

    4. 家族史: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

    三、如何预防心肌梗塞

    1. 控制血压、血脂、血糖

    2. 戒烟限酒

    3. 增加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4. 健康饮食,低盐低脂

    5. 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四、如何应对心肌梗塞

    1. 保持冷静,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2. 不要自行服用药物,如硝酸甘油等

    3. 平躺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4. 到达医院后,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五、结语

    心肌梗塞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了解其症状、风险因素和预防措施对于保护我们的心脏健康至关重要。如有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   近年来,医疗纠纷事件频发,其中用药错误成为一大焦点。近日,一起因用药错误引发的医疗纠纷案件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61岁的曲女士因怀疑老伴在心脏手术后死亡是由于医院用药错误,将北京天坛医院告上法庭,索赔500万元。

      2003年11月,曲女士的老伴因胸部疼痛入住天坛医院,经过检查诊断为心肌梗塞。11月17日,医院为其进行了心脏动脉支架手术。然而,手术后的病情却急转直下,最终不幸去世。尸检结果显示,其死亡原因为心肌梗塞引发的心脏破裂,同时伴有5根肋骨骨折。

      曲女士认为,医院在抢救过程中存在过错。首先,她质疑医院在心脏破裂时未采用缝合方式进行救治,而是以“没有胸外医生和手术器械”为由拒绝了她。其次,她怀疑医院在使用了一种能松弛下颌的药物,该药物会导致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而老伴患有心脏病,是禁用该药物的。此外,她还认为老伴的5根肋骨骨折是医生抢救过程中造成的。

      然而,医院方面则认为,王先生心脏破裂并非医院过失,而是手术并发症之一,也是医院在术前明确告知患者可能遭遇到的手术风险。至于5根肋骨骨折,院方表示,是因为患者家属强烈要求抢救,医生以全身之力进行胸外心脏按压达数千次所致。至于是否使用了曲女士怀疑的药物,医院申请进行鉴定。

      目前,该案仍在审理中。这起案件再次引发了社会对医疗用药安全的高度关注。如何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支架手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然而,近年来,支架手术的滥用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教授指出,我国普遍存在支架不合理使用的情况。其中,药物支架的使用率几乎达到100%,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药物支架虽然可以防止血管再狭窄,但也存在血栓风险,并且费用是金属裸支架的两倍。这种不合理的使用导致医疗成本提高和治疗风险增加。

    胡教授通过对比国内外数据指出,美国支架的使用数量在经过研究后减少了25%~30%。美国支架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急性心肌梗死或高危心脏病患者身上,而我国支架的使用则大部分集中在稳定状况下的心脏病患者。这种不合理的使用,不仅增加了医疗成本,也增加了治疗风险。

    胡教授还指出,放置药物支架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这不仅增加了术后成本,还可能增加其他风险,如肿瘤或需要手术的患者。因此,支架手术不能只图眼前利益,而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

    为了解决支架滥用问题,胡教授建议医务人员应该从患者实际情况出发,合理使用支架。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宣传,让他们了解支架手术的利弊,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心血管疾病。

  • 夏季高温天气,人体血管扩张,血压波动较大,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为了预防和应对心脑血管疾病,了解常见心脑血管药物的使用方法和保存方法至关重要。

    一、常见心脑血管药物

    1. 硝酸甘油:用于心绞痛发作,舌下含服,每次0.5-1mg,每5-10分钟可重复一次。

    2. 速效救心丸:用于心绞痛发作,每次15-30粒,舌下含服。

    3. 镇静药:如安定片,用于心绞痛发作伴血压升高,每次2.5-5mg口服。

    4. 心痛定:用于心绞痛发作伴高血压,每次5-10mg舌下含服或嚼碎服用。

    5. 阿司匹林: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每次300mg嚼服。

    二、心脑血管药物保存方法

    1. 速效救心丸:密封,并置阴凉干燥处保存。

    2. 硝酸甘油:用小药瓶密封装好随身携带,避免直接放进衣袋,导致体温促使药性挥发。家庭备用硝酸甘油应放置冰箱冷藏层,或者室外遮光、阴凉的地方。

    3. 复方丹参滴丸:密封,在10 ~ 30℃环境中保存。

    三、心脑血管疾病预防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

    2. 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

    3.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4.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 近年来,年轻人发生心肌梗塞(心梗)的案例越来越多,这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黑手’呢?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年轻人心梗的成因、风险因素以及预防措施。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心梗的成因。心梗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种严重心血管疾病。年轻人心梗的成因与老年人有所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熬夜、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 高危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高危因素会增加心梗的发生率。

    3.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更容易发生心梗。

    4. 情绪波动:情绪波动过大,如过度紧张、焦虑、愤怒等,也可能诱发心梗。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年轻人心梗的常见风险因素:

    1. 吸烟:吸烟是心梗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吸烟者发生心梗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3-4倍。

    2. 高血脂:血脂异常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心梗。

    3. 高血压: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心梗风险。

    4. 糖尿病:糖尿病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增加心梗风险。

    5. 肥胖:肥胖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那么,如何预防年轻人心梗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

    2. 控制高危因素: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高危因素。

    3.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血管疾病。

    4. 关注身体信号:出现胸痛、胸闷、气短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5. 学习急救知识: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进行自救或互救。

    总之,年轻人要重视心梗的预防和治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自身健康,才能远离心梗的威胁。

  • 急性心肌梗死,简称急性心梗,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它指的是心脏的血管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而出现堵塞,导致心脏供血不足,进而引发心肌缺血、坏死。虽然患者经过抢救得以脱离生命危险,但并不意味着已经完全康复,因为急性心梗患者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

    急性心梗的并发症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乳头肌断裂、室间隔穿孔、心脏破裂、恶性心律失常等,这些并发症都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此外,慢性并发症如室壁瘤和心力衰竭也可能发生,它们可能导致血栓栓塞事件、反复心衰发作甚至心源性休克。

    为了确保患者康复,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坚持用药、定期复查。以下是一些建议:

    1. 饮食方面:采用低盐、低脂肪、低热量饮食,初期可以采用半流质或流质饮食,病情稳定后再过渡到正常饮食。

    2. 心理方面: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紧张、激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必要时,可以适当使用镇静药物,保证患者有充分的休息。

    3. 早期治疗:心梗发作后,应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诊断,并尽快进行介入治疗,如植入支架,以减少心肌坏死范围,保护心脏功能。

    4. 定期复查: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

    总之,急性心梗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治疗,注意日常保养,以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 心肌梗死,又称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它指的是心脏供血血管——冠状动脉发生急性阻塞,导致血管远端心肌缺血坏死。由于心肌细胞一旦坏死就无法再生,因此心肌梗死无法被彻底治愈,只能通过控制症状和改善预后。

    导致心肌梗死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当冠状动脉内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就会阻塞血管,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心肌梗死的主要症状包括胸痛、胸闷、气短、恶心、呕吐等。

    治疗心肌梗死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ACEI类降压药物等,目的是防止血栓形成,减轻心肌缺血。介入治疗包括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可以恢复心肌血流。手术治疗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适用于冠状动脉病变较严重的患者。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复也非常重要。康复治疗包括康复训练、健康教育、心理支持等,目的是帮助患者恢复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心肌梗死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2. 戒烟限酒。

    3. 适量运动,避免剧烈运动。

    4.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

    5. 定期复查,遵医嘱服药。

    总之,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积极的治疗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可以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 心肌梗死,又称心肌梗塞,是一种严重的急性心血管疾病。其发生是由于心脏血管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心梗患者如出现突然抽搐,可能是由于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可能导致心室颤动,危及生命。

    一旦心梗患者出现抽搐,应立即就医。在等待救援的同时,可采取以下措施: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避免误吸;进行心肺复苏;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

    预防心梗,首先要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等危险因素。建议进行以下生活方式的调整: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规律运动、保持良好心态。

    心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降脂药物等,并定期进行随访。此外,患者应积极进行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质量。

    心梗患者一旦出现抽搐,切勿慌张,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并及时就医。同时,患者应加强自我管理,预防心梗复发。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