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健康问题。但由于目前对精神健康知识的认识尚存在许多误区。
(1)精神病就是神经病:
受影视或小说等作品影响,社会上常把精神病误称为神经病,但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疾病。其主要区别在于精神病指精神活动有严重紊乱,精神状态有显著障碍,如精神分裂症。而神经病是指神经系统有器质性病变,如脑炎可表现为肢体瘫痪、疼痛、麻木、肌肉萎缩或意识不清等,二者明显不同。
(2)精神病都表现为胡言乱语、哭笑无常:
只有小部分精神病人有以上表现。有些患者只表现在感知、记忆力、注意力智力、情感反应或意志活动等某个方面的异常,而其他方面可以基本正常,特别是在疾病早期或恢复期,说话可以依然有条不紊,上班干活一如既往,待人接物也较礼貌、行为有序,不经深入了解,并不能发现有病。
(3)精神病人都有暴力倾向:
持这种观念的人不少,故对精神病人恐惧,怕接触,其实这是误解,实际上大部分病人都是怕事及畏缩的,只有少数患者在出现怀疑别人加害自己,即在“被害妄想”症状的驱使下,为了“保卫”自己才可能出现侵略性。一般都是安分守己的。
(4)精神病人都是愚钝及懒散:
精神病人的智力与正常人不分伯仲,有的智商还很高,并不愚蠢。只是在发病期受幻觉妄想等病态的影响,出现某些不可理解、荒诞的想法或怪异的行为,如扮鬼脸、行为幼稚、呆坐呆站、不知生活起居及个人卫生等,并不是智力问题。另外,部分患者的呆滞、迟钝也可能是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副反应,在减药或停药后就可以好转及消失,目前新型的抗精神病药物明显减轻了这种反应。
(5)精神病人都应该隔离:
精神病人在急性期有冲动、自杀行为时可以隔离。一般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便可逐渐康复。此时他们需要过正常人的生活,融入社会,采取人性化管理、半开放治疗,允许陪伴,适时假出院等措施,都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相反,此时继续隔离只会加重他们脱离现实生活及思维内倾化,而无法达到康复目标。
(6)心理障碍比精神障碍轻:
由于“心理”一词概念宽泛,人们在习惯思维中常倾向于指正常方面,而“精神”则容易使人联想为病态的心理行为,这就是在现实中,许多人可以接受“心理障碍”的诊断,而不能接受“精神障碍”的诊断,误以为前者比后者轻的原因。从广义上讲,“心理障碍”包含“精神障碍”;而狭义的“心理障碍”指轻性精神障碍,如神经症。
(7)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等于精神病:
“精神疾病”与“精神病”仅只一字之差,易误以为两者等同。精神疾病与精神障碍实质是一样,它的范围非常广泛,有轻重之别,包含有精神病之意,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人格障碍、神经衰弱、各类神经症、癔病、性心理障碍、失眠症、精神发育迟滞等。而精神病比精神疾病概念狭窄,属于严重的精神障碍,一般是指精神分裂症、妄想性障碍等疾病。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有可能有“精神障碍”,此时就因怕被认为是“精神病”而羞于就医,导致贻误病情,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期。
(8)心理咨询或治疗可解决所有精神障碍:
许多有精神障碍的人,到医院后希望单纯依靠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来解决问题。这是片面的观点,它夸大了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的作用,甚至造成了病情的延误。许多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等,发病不仅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还与脑内某些神经递质失调有关,因此,治疗上应以早期的药物治疗与后期的心理治疗相结合,单纯的心理治疗仅能起到部分的治疗作用,不会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9)中药可以根治精神疾病:
由于对精神疾病的病因研究仍不十分清楚,所以就无从根治可言。到目前为止尚未有系统的研究证实中药可以根治精神疾病,中药虽在治疗精神疾病中有一定作用,但不可相信一些夸大的宣传。现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主要依靠西药,可同时辅以中药治疗。
总之,希望人们应正确的认识精神疾病,如果您身边有人患有精神疾病应及时去精神科或临床心理科就诊,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争取较好的预后
文章 我朋友抑郁好了还吃西药,能不能打新冠疫苗?
我朋友小李最近抑郁好了,但仍然在服用一些西药。我们都知道,新冠疫苗的接种有一些禁忌症,尤其是对于有精神病史的人。小李很担心自己是否可以接种新冠疫苗,于是我们决定向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医生寻求帮助。
在与医生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抑郁症患者如果已经痊愈,且没有过敏体质和备孕计划,通常是可以接种新冠疫苗的。医生还提醒我们,在接种疫苗时,需要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用药情况,以便医生判断是否适合接种疫苗。
除了关于新冠疫苗的疑问,医生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日常保健的建议。例如,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和懒床;饮食上要注意七八分饱,少吃晚餐,多吃素食,少盐少油;适量运动,每天走路加以念数,身心兼养;不妄劳作,房事有节,少用手机和电脑,避免耗气耗神。
中医养生之道
文章 焦虑状态算不算精神病史?会影响考公吗?
我曾经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直到那一天,焦虑如同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抓住了我。起初,我只是因为一些小事而感到不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甚至影响到了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我决定寻求专业帮助,于是来到了当地的一家医院。医生听完我的描述后,直接给我确诊为焦虑症,并开了一些药物给我。然而,第二天我又去了省人民医院做了心理测试,结果却显示我只是处于焦虑状态而已。这个结果让我感到非常困惑和无助。
我开始担心这个诊断是否会影响我的考公计划。于是我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发现焦虑症可能会被视为精神病史,而这可能会对我的考公产生影响。为了寻求更专业的意见,我决定使用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服务。通过与医生的交流,我了解到焦虑状态虽然属于轻度神经症,但并不等同于重度精神疾病。医生建议我详细了解当地的政策,并找线下医院医生进行进一步的问诊和确认。最终,我决定遵循医生的建议,去当地的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和咨询,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况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医疗新知速递
文章 59岁女患者,糖尿病、精神病史,甲减,需要长期用药吗?
我是59岁的女性患者,患有糖尿病和精神病史,长期住院在精神病院。由于精神病院没有内分泌科,我只能通过互联网医院来寻求帮助。我的情况很复杂,既要控制血糖,又要维持精神状态的稳定。每天的生活都充满了焦虑和不确定性,尤其是当我看到检查单上的异常值时,心中更是充满了恐惧和无助。
幸运的是,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服务,我得到了专业的医生的帮助。他们详细地解释了我的检查结果,并给出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他们告诉我,我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需要长期服用优甲乐来控制,且没有副作用。同时,他们也建议我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和彩超,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便利性和高效性。无论我身在何处,只要有网络连接,就可以随时随地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这种模式不仅节省了我的时间和精力,也极大地缓解了我的焦虑和恐惧。
家庭医疗小助手
文章 妈妈有精神病史,总担心害怕,情绪低落,头疼,如何处理?
我妈妈有精神病史,总是担心害怕,情绪低落,头疼。这些症状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影响了她的日常生活。我们一家人都很着急,但她不愿意去医院看病,尤其是神经内科。我们曾经尝试过多种方法来帮助她,包括给她买抗抑郁焦虑的药,但她总是怀疑我们瞒她病情,不相信医生。这种情况让我们感到非常无助。
有一天,我在网上搜索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24小时电话,希望能找到一些专业的帮助。通过这个热线,我联系到了一个医生,详细描述了我妈妈的情况。医生非常耐心地听完了我的描述,并进行了初步的诊断。根据我妈妈的症状,医生认为她可能患有疑病障碍,需要就诊精神心理科,而不是神经内科。医生还推荐了一种叫做度洛西汀的药物,用于治疗抑郁和焦虑症状,并详细说明了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
我非常感激医生的帮助,虽然我妈妈仍然不愿意去医院看病,但我们至少有了一个明确的治疗方向。我们会继续努力,希望能帮助她走出困境。
数字健康领航者
文章 产后精神病:易感人群、原因、症状及治疗
生命之光传递者
有精神病史,想戒烟,担心戒烟药对精神病史有影响。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13
我去年暑期体重下降,担心得了癌症,去医院看了医生说我是焦虑性神经证,第二天去别的医院做了检查说我是焦虑状态,过了两三天我就恢复正常了。请问这两种诊断有什么区别?患者男性27岁
就诊科室:精神科
总交流次数:23
73岁老人有精神病史和抑郁症,近期发热,想预防新冠病毒,询问合适的药物。患者女性73岁
就诊科室:消化内科
总交流次数:24
白玉焕
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患者咨询购买利培酮药物事宜,患者父亲有精神病史,之前在医院开的药已吃完。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21
精神病史患者,服用布南色林,询问奈玛特韦是否可以与布南色林同时使用。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23
张淑芳
副主任医师
临床心理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汤珺
主任医师
青少年儿童心理科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陈旭东
主治医师
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