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那一年高考

那一年高考
发表人:韩玉华

那年5月的一个深夜,我接到一个声音很微弱的电话。电话那头哽咽着说:韩老师,我不能写字了,我一写字,手就抽筋。通过会谈,我知道他是一个高三女生,再有20天就要高考了,这让她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

 
对于一个面临高考的高三学子,握笔抽筋对她来说就是一个天大的灾难。在心理学上讲,握笔抽筋显然是考试焦虑的一种反应。
考试焦虑与高考压力有着直接的关系。高考压力和动机过强烈,就会导致考生思维混乱,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丧失,还会伴随一些躯体症状,例如面红耳赤,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精神不定,静坐眉头,手足抽蓄等等。
 
距离高考,也只有20多天了,按照每周一次的常规的心理咨询,显然解决不了她现在的问题。所以当下缓解焦虑情绪,唯一的途径就是放松练习。在电话中我先教她336呼吸放松。第2天傍晚,在妈妈的陪同下她走进了咨询室。
 
这一次,我继续教她呼吸放松,陪她练习。10分钟后,她拿起笔写下她的名字,虽然手还在抽筋。然后我们开始做肌肉放松练习,在这一次咨询结束的时候,她感到手抽筋的程度有所降低,虽然写字还有些困难。
 
在随后的一周内,每天傍晚,她都会来我这里做放松练习,同时我也会给她讲一些有关考试焦虑的症状和原因,并做一些认知的调整。渐渐地,她握笔抽筋的程度也随之降低。这一点也让她又一次对高考充满了信心。
 
经过两周的放松练习,她终于可以如愿的握笔写字,虽然还有些不适。那一年她考上了心仪的大学,在步入大学的前一天傍晚,她又在妈妈的陪同下走进我的咨询室,含泪向我深深地鞠了一躬。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焦虑状态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作者 | 于晓云
    文章首发于 | 中医美容产后调养于大夫微博

     

    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是基本组成部分。

     

    父母越来越不懂如何去处理家庭情感问题,男人把生活的焦点放在工作上,女人把焦点放在孩子上,都属于焦点错位。

     

    男人往往以工作来逃避问题,女人则是以照顾孩子来掩盖问题,而这些掩盖会填满夫妻之间的嫌隙。看上去,男人变成工作狂,妈妈则沉溺于对孩子的爱。两个人都以理直气壮的态度拒绝处理夫妻间的嫌隙,更喜欢用孩子说事儿,因为用孩子说事儿,更冠冕堂皇——孩子是还小,你忽视我可以,但是不能忽视孩子。但其实,每个人都不能忍受自己被别人忽视、蔑视。

     

    沦陷在父教缺失的时代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而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缺乏“父亲的教育”。

     

    原始社会中,爸爸会带孩子出门打猎,去探索世界。而现在,爸爸没能成为家庭的重要角色,而是家庭关系中一个影子式的爸爸。对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沦为了旅馆。

     

    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这说明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并没有承担应尽的责任。

     

     

    焦虑的妈妈如影随形

     

    “祸不单行”,在中国式家庭的体现就是,当孩子拥有一个缺席的父亲的同时,老天还会给他一个焦虑的妈妈。

     

    丈夫主动或被动的成了家庭中的隐形人,在婚姻中的母亲对于婚姻的依赖、对于丈夫的依赖减弱了,于是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慢慢地把感情和注意力从丈夫身上抽离出来,而放在孩子身上。

     

    但,孤军奋战的女人会难以避免的陷入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中,又会不自觉的把家转化为她痛苦的工作场所,用让人窒息的爱和焦虑将孩子包裹起来,造成孩子和妈妈之间的过度依赖。

     

    孩子更多地生活在一个母亲的世界里,而不是家庭的世界。夫妻情感、亲子关系、孩子教育的问题也开始接撞而来。

     

    失控的孩子

     

    有多少孩子教育的问题,就有多少夫妻矛盾问题。

     

    一个在家庭中被疏离的丈夫,是一个没法回家的男人。一个没办法回家男人背后,必然有一个很寂寞孤独的女人。看似是亲子的问题,其实是夫妻情感的问题。

     

    可妈妈那本应由丈夫承担的焦虑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各种情绪中如困兽一般压抑、挣扎、暴虐、伪装。

     

    成为妈妈“替代丈夫”的孩子,会过早的承担起成人的角色,家里会出现小大人,或者孩子会“永远做妈妈的好孩子”,而进入那种拒绝成长,依赖性强的状态,没办法探索社会,融入社会。

     

    但当孩子开始失控,“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又会使得家庭系统重新达到一种病态的平衡。因为教育孩子的矛盾会升级成家庭的主要矛盾,从而掩饰了很多问题,让婚姻能够维持。

     

    但是,这绝对不是一个有活力、有弹性、有生命力的婚姻。

     

     

    所以,我们不如理智的思考一下:一个男人为什么没办法执行父亲的角色?难道单纯地是由于男人工作太忙造成的吗?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1.应试教育的问题或者工业城市化问题

     

    农业文明中,孩子有很多的生存技能需要从父亲那里传承,比如说木匠是祖辈传下来的,必须要服从父式教育和管理,这是农业社会的特点。但是到了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孩子不再需要去父亲那儿学习,到处都可以获得知识,父亲的作用被削弱了。

     

    另外,应试教育导致在孩子早期、未成年前,父亲和孩子的交流无从下手,孩子整天就是学习,母亲照顾孩子的起居。还有,就是中国的家庭关系,西方国家夫妻关系是第一关系,所以丈夫和妻子对于孩子之间的距离是等同的。

     

    但中国不同,中国第一关系是亲子关系,第二关系才是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中,显然母亲对孩子更亲,本来就摇摇欲坠的父子关系,又挤了一下,父亲进一步退居二线。

     

    2.传统观念导致男人远离孩子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当中,本身父亲就不是重要的角色,男主外女主内是中国传统意义的家庭。

     

    家长制也是中国的传统,家长制就是父和孩子之间的这种关系,不仅仅是血缘、亲情关系,还有一种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就是父为子纲,即上下级关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父亲会不自觉的提醒自己“要保持威严”,“不能离孩子太近”,这是一条迈不过去的沟壑。

     

    3.男人害怕担当父亲

     

    从心理学角度讲,男人长大必须要期待一个重要契机,就是要摆脱对母亲的依恋,而这种摆脱的阶段对于他是痛苦、焦虑的。所以男人在潜意识里对于孩子的诞生和到来总是“悲喜交加”,男人一旦有了婚姻和孩子,他童年的焦虑和分离的痛苦会呈现出来,他会有些害怕,担心妻子有了孩子后,他又要面临分离。

     

    4.男人不愿被忽视

     

    对于男人影响更大的是情感,因为妻子的情感势必要转移到孩子身上去,所以丈夫会有被忽视感,这种被忽视感与他童年和母亲分离的痛苦会产生联系,等于放大了他的恐惧。因为每个人心里面都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那些早期受到的创伤和痛苦恐惧,让他经常在成人的角色与孩子的角色之间转换。

     

    男人是矛盾的动物,他既渴望爱,女人给他独一的专属;他又害怕,得到了太多的爱,又会受到束缚,没有了自由。他既想得到子嗣继承血脉,但是他又害怕孩子出生,他的爱会失去。

     

    系统地看问题,为中国式家庭寻找出路

     

    父亲缺席了,孩子可能出现问题,但这绝对不仅仅是男人的问题,如果你简单地认为是男人的问题,那么只能造成社会中男女之间彼此的仇视、孤立和怨气,只会导致孩子与父亲更大的隔离。

     

    问题的正解是:女性需要去发展除了家庭之外,作为一个女人的生活。女性的天空很大,如果单单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家庭主妇的角色,那么,她在浪费生命。男人如果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上,那么,他无法去面对一个核心的主题,即如何面对自己的情感,如何面对自己的脆弱,怎么去挑战一个女人。

     

    关于家庭教育这个话题,父母都要思考,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家庭恢复些乐趣与和谐。​​​​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人民日报组

    文章首发于 | 心理荷包蛋公众号

     

    最近一段时间,或许是一年之中最为舒适的一段时间了,气温刚好,阳光明媚,在这样的时节出去走走,感受一下自然风光,可以说是非常惬意的事情了。

     

    身处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我们都会不自觉地感到心情变得愉悦起来,于是,就有研究者开始思考:能不能通过亲近自然来提升人们的积极情绪?这也正是我们今天想要给大家介绍的Passmore和Holder在2016年发表的一项研究。

     

    亲近自然有理论依据吗?

     

    亲近自然能够让人变得快乐,这是我们通过日常体验发现的一个现象,那么这一现象背后有哪些理论依据呢?有研究者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理论:

     

    注意力恢复理论(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认为自然环境存在丰富的刺激,因此可以调动我们的非自主注意(involuntary attention),从而使我们的集中注意得到修复;

     

    亲生命假说(biophilia hypothesis)认为我们有亲近自然的本能,并且自然会本能地唤起我们的情绪;

     

     

    生态存在积极心理学(Eco-Existential Positive Psychology)则认为与自然接触能够减少我们的焦虑感和孤独感,从而使我们感到幸福。

     

    亲近自然真的能带来益处吗?

     

    说了这么多理论,那么亲近自然是不是真的能够带来益处呢?

     

    为了解答这一问题,Passmore和Holder(2016)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自然干预,他们将被试分成自然干预组、人造物干预组和控制组,各个组别的操作如下:

     

    自然干预组:观察日常碰到的自然景物,拍照上传并附上一段简短的情绪性描述;

    人造物干预组:观察日常碰到的人造景物,拍照上传并附上一段简短的情绪性描述;

    控制组:与以往的日常生活保持一致。

     

     

    研究者对参与者的净积极情绪、提升体验、意义感、联结感和亲社会倾向均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与人造物干预组和控制组相比,自然干预组的净积极情绪、提升体验、联结感和亲社会倾向均显著更高。这表明为期两周的自然干预的确带来了益处。

     

    更为有趣的是,研究者还统计了三组被试过去两周在自然环境中的时间,结果显示并无显著差异,这表明自然干预组并没有在自然环境中待更长的时间,而仅仅是对自然景物加以关注就使他们更加快乐、联结感和亲社会倾向更高。

     

    研究还发现了什么?

     

    除了干预效果外,研究者还对照片的描述进行了情绪分析,他们对自然照片和人造物照片的描述进行了情绪编码之后,提取出了对应的情绪词汇图(如图1、图2所示)。

     

     

    可以看到,自然照片的描述中更多出现敬畏、自由、希望、平静、活力等词汇,这些词汇全都是积极情绪相关的词汇;

     

    而人造物照片的描述中则更多出现时尚、安全、自豪、厌恶、嫉妒、压力、疲惫、羞愧、愤怒等词汇,这些词汇更多以消极情绪为主。这进一步表明自然景物会更多地唤起我们的积极情绪。

     

    另外,研究者还调查了参与者的感受。有许多参与者提到通过这项实验,他们认识到了周围的环境是如何影响自己的情绪的;一些自然干预组的被试提到自己之前就意识到自然可以带来积极情绪,因此这项实验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而另一部分的被试提到他们没有想到自然会给情绪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人造物干预组也有部分被试提到认为相比于人造物,自然景物或许可以给情绪带来更大的影响,尽管这一组被试的指导语中并没有任何与自然有关的信息。

     

    为什么要选择自然干预?

     

    这项研究表明,自然干预能够提高积极情绪、增强联结感和亲社会倾向,因此是一种有效的积极心理干预方法,除此之外,相比于其他干预方法,自然干预还有两个明显的优点:

     

    ①自然干预具有更好的依从性。

     

    研究发现在人造物干预组中,也有被试主动提到了自然景物会给情绪带来更大的影响,这表明人们更容易被自然所吸引,因此相比于其他干预方法,自然干预或许是被试更加喜欢也更容易坚持下去的干预方法;

     

    ②自然干预非常方便。

     

    自然干预并不要求人们花更多时间待在自然中,也不需要对生活方式做出很大的改变,被试需要做的仅仅是“注意”他们身边的自然景物并拍照上传,因此自然干预是一种非常方便的干预方法。

     

    说了这么多,不如行动起来吧。趁着天气正好的时候,抓住春天的小尾巴,多多亲近自然吧~

     

    参考文献:

    Passmore, H. A., & Holder, M. D. (2016). Noticing nature: individual and social benefits of a two-week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10.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什么是健康?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包含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2018年,国家卫健委疾控局结合中科院心理健康素养网络调查结果,针对社会对心理健康的主要关注,并经过多方专家论证,编制了“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第一条:身心健康密切关联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一方面,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例如,消极情绪会导致个体的免疫水平下降。癌症、冠心病、消化系统溃疡等是与消极情绪有关的心身疾病。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受到身体健康的影响。例如,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更高。长期处在较大的压力下而无法有效疏解,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第二条:适量运动

     

     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和益处。

     

    有氧运动时,大脑释放内啡肽又称快乐激素,具有止痛的效果,还是天然的抗抑郁药。

     

    太极拳、瑜伽等,有助于平静情绪、缓解焦虑。

     

    此外,运动还可以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坚持适量运动,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30分钟以上,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更为有效。如有必要,可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员的帮助,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

     

     

     

     

    第三条:积极求助

     

    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相反,出现心理问题却不愿寻求专业帮助是常见而有害健康的表现。

     

    求助于专业人员既不等于有病,也不等于病情严重。相反,往往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更能够积极求助,他们更勇于面对问题、主动做出改变、对未来有更乐观的态度。

     

    出现心理问题可求助于医院的相关科室、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社工机构等。

     

    求助的内容包括:寻求专业评估和诊断、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等。

     

     

     

    第四条:关注睡眠质量

     

    睡眠质量是心身健康的综合表现。常见的睡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早醒、夜间醒后难以入睡、经常噩梦等。

     

    睡眠不良提示着存在心理问题或生理问题,是心身健康不可忽视的警示信号。多数睡眠不良是情绪困扰所致,抑郁、焦虑等常见情绪问题都可能干扰睡眠。

     

    焦虑往往导致入睡困难,抑郁则常常伴随着失眠早醒等问题。

     

    另一方面,睡眠不良会影响心理健康,加重心理疾病。睡眠不足会损害情绪调控能力,使负面情绪增加。 

     

     

     

    第五条:及早评估,积极治疗

     

    抑郁症和焦虑症都是常见的心理疾病。如果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缺乏持续两周以上有可能患上抑郁症。

     

    抑郁症可导致精神痛苦、学习无效、工作拖延,甚至悲观厌世。抑郁患者具有较高的自杀风险,需要及时防范。

     

    焦虑症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并伴有心跳加速、手抖、出汗、尿频等症状。

     

    我们要提高对自身情绪健康的觉察能力,及时寻求科学的评估方法,尽早求治,防止问题加重。抑郁症、焦虑症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两者相结合而治愈,及时治疗有助于降低自杀风险,预防复发。 

     

  • 很多人的高血压与焦虑、压力有着紧密的关联。治疗建议采取综合性的方法。首先,应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应对焦虑和压力。认知行为疗法、放松技巧、冥想和心理辅导等方法可以帮助改善情绪状态。

    同时,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调整,包括定期锻炼、健康饮食、足够的睡眠,以及寻找适合个人的应对策略,都有助于减轻焦虑和压力。药物治疗也可能是一个选择,医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是否需要药物干预。

  •  

    人生是由大大小小的选择构成的,何时何地都在选择,所以很多人认为最艰难的也就是它了,由此出现了大批的“选择困难症”者,不信你看Dr.京办公室里的这几位同事:

     

     

    他们几个人都是典型的“选择困难症”者,或许大家伙儿在生活工作中也总是出现类似的情况,每次做选择都是一场对身心的考验,这是为啥呢?

     

     

    选择困难症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完美主义的非正常心理,大家对自己过于严格要求,甚至达到了极度苛刻的程度,希望自己的决定必须是最理想化的选择。

     

    比如最美的、最合适的、最好吃的、最划算的,于是本来一些很简单的东西也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导致难以选择。

     

     

    从小到大,任何事情都被安排得妥妥帖帖的年轻人,很少自己做主,凡事都由爸爸妈妈安排好,遇事不决的时候,第一时间也是让别人帮下决定,自己逃避这个过程。

     

    已经是成年人的她却没有成年人的心智,依旧像个小孩子。

     

     

    有些小事情,如何选择无关紧要;有些大事情,如何选择却可能会影响人生轨迹或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像读哪所大学,做什么工作。

     

    由于实在太重要,选择者害怕承担抉择后导致的错误后果,这就让他陷入无限的焦虑之中。

     

     

    以前没得选择,后来......选择实在是太多了!自从进入了现代化社会,各种各样的产品极大程度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却也为选择带来了困难。

     

    同一品牌口红竟然有那么多种颜色,同一类型餐厅竟然有那么多家,古代人到了现代估计也会挑花眼。

     

    上面是四种容易导致“选择困难症”的原因 [1],不知道哪一种更符合你自己的情况呢?

     

    不过即使全中也不用担心,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选择困难,严格意义算起来,它并不是“症”。

     

     

    选择困难症又叫选择恐惧症,但无论在中国还是国际上都没有对它进行医学上的定义和分类。

     

    在最新版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的焦虑障碍分类下,包含了特定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和广场恐惧症,并没有选择恐惧症 [2]

     

    我们说的恐惧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病理性的恐惧,有严格的诊断标准,比如说特定恐惧症就是对一个或少数特定事物、情景或活动存在不合理的恐惧。

     

    这种恐惧存在明确的恐惧对象,包含动物、自然环境、血液-注射-损伤、场景和其他刺激物。 

     

    另一类就是“原来你也恐惧这个”的流行恐惧,尴尬抠地恐惧症、选择恐惧症、周一恐惧症、花生糖沾到上颚恐惧症......这些都是创造出来的词语。

     

    一旦你听说了这个“症”,自己又很符合,然后就自动归为其中一员了。

     

    人生在世,多多少少会害怕点儿什么,害怕选择也是正常的,所以选择困难症并不是医学意义上的疾病,只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习惯。

     

    只有当它影响了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时候,才需要把它当作病来看待,看其是否有焦虑症和强迫症等心理问题掺杂其中。

     

    医学上对疾病的了解也是有限的,很多情况下都是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疾病的定义、诊断、治疗也有所改变。

     

    或许以后对选择恐惧了解得更深入,它可能真的会成为一种真的恐惧症。不过以后是以后,现在对于折磨人的选择恐惧,要靠什么来帮助自己做选择呢?

     

     

    每个人都是非常独特的存在,会有自己的性格和喜好,如果连自己都了解不清,何谈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所以在清楚自己的适合以及所需后,记住它,每次多选时都依据它来做出选择,这样既轻松又不留遗憾。

     

     

    采用罗列优缺点的方式来帮助自己做选择,比如存在多个选项的时候,在手机或笔记上写上这几个选项,尽可能完善地写下每一个的优缺点,相互对照比较,可以帮助自己更加清晰直观地下决定。

     

     

    要自己为自己做决定,要自己对自己负责任,从审视到评估,从主动选择到勇敢面对,必要时可以像恐惧症患者的暴露治疗一样,迫使自己快速做决定,坦然面对结果。

     

     

    评估型的决策者要苦苦找到 100 分最优解才做决定,行动型的决策者则会少一些思考多一些行动,有 70 分的满意解就果断决策。如果为了选择而踌躇不前,不如先选一个向前走着 [3]

     

    以前是没得选,现在选择多了就容易选择困难,在不影响身心健康的情况下,“选择困难症”其实没啥事,不要给自己压力,免得因此发展成焦虑。

     

    大家在选择和取舍的时候围绕自己想要的和喜欢的就行,选错了也没关系。

     

    参考文献:

    [1] 方晓. 走出选择恐惧症[J]. 双足与保健,2016(5):57-58.

    [2]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DSM-5),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rlington 2013.

    [3]杨剑兰.做到这三点,你的选择困难症就有救了[N]. 科技日报,2020-01-08(008).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