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在管理糖尿病的过程中,血糖监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血糖试纸是我们常用的一个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实时了解血糖水平,从而及时调整饮食和用药方案。然而,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血糖试纸出现错误读数的情况,这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血糖试纸出现错误读数的可能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试纸存储不当:如果试纸被暴露在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下,或者被湿气侵蚀,都可能导致试纸失效。
2. 使用过期试纸:试纸的有效期通常在生产后的一到两年内,过期的试纸可能无法准确测量血糖。
3. 试纸或血糖仪器被污染:如果试纸或仪器上有尘土、油脂等污染物,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
4. 操作不当:如果使用者在取血、滴血或读数等步骤中操作不当,也可能导致错误读数。
那么,当我们发现血糖试纸出现错误读数时,应该如何处理呢?
1. 重新测量:首先,你可以试着重新测量一次,看看是否还是同样的错误读数。有时候可能只是一次性的操作失误或仪器故障。
2. 检查试纸和仪器:检查试纸是否过期,是否存储在适宜的环境中;检查仪器是否清洁,是否正常工作。
3. 使用控制液进行校验:大部分血糖仪器都会提供控制液,你可以用它来检查试纸和仪器是否正常。控制液的浓度是固定的,如果测量结果在正常范围内,那么试纸和仪器就是正常的。
4. 联系医生:如果以上方法都无法解决问题,你可能需要联系医生或血糖仪器的生产商,寻求专业的帮助。
总的来说,血糖试纸出现错误读数并不常见,但我们还是需要了解可能的原因和处理方法,以便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正确地应对。同时,我们也要记住,血糖试纸只是监测血糖的一个工具,它不能替代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如果你在血糖控制上遇到困难,或者有任何关于糖尿病管理的疑问,都应该及时向医生求助。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血液中的葡萄糖与白蛋白发生反应生成糖化白蛋白(GA),医学上检测的糖化血蛋白含量可以代表在白蛋白生命期内葡萄糖平均水平的高低。
白蛋白的半衰期约17-19天,糖化白蛋白可以反映患者近2-3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不受血清蛋白量、抗凝剂、非特异性还原物质等的影响,是判断糖尿病患者在一定时间内血糖控制水平的一个较好指标。
糖化白蛋白的3种作用
1.用于评价短期内血糖的控制情况
糖化白蛋白的正常参考值为:11%-17%。
糖化白蛋白在近期总体血糖水平的评估方面较糖化血红蛋白更有优势。糖化血红蛋白代表的是近2 ~ 3 个月的平均血糖状况,所以无法作为糖尿病治疗方案调整后短期疗效的评判指标。由于白蛋白与血糖的结合速度比血红蛋白更快,因此糖化白蛋白对于短期内血糖变化较糖化血红蛋白敏感。如果你调整治疗方案后,糖化白蛋白在正常值范围,说明血糖控制良好。
2.用于确定是否有应激性血糖升高
应激性高血糖指机体在应激(外伤、手术、感染等)情况下出现的血糖升高。有研究发现,糖化白蛋白判断应激性高血糖的切点为17.5%。糖化白蛋白与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测定有助于判断高血糖的持续时间,可作为既往是否患有糖尿病的辅助检测方法。
应激性高血糖血糖升高的程度常与疾病,或应激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3.用于筛查糖尿病
糖化白蛋白≥17.1%时,提示糖尿病的可能。
如果你是糖尿病高危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年龄≥40岁、肥胖、糖尿病前期、缺乏体力活动等),即使空腹血糖正常,仍需要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俗称“喝糖水”),明确是否患有糖尿病。
临床上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毛细血管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糖化白蛋白和持续葡萄糖监测,这4种血糖监测方法互相补充,并不能相互替代。
糖尿病常常被人称为“甜蜜的负担”。它是一种慢性病,如血糖长期控制不好,身体各系统都会受到损害,也相对容易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
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一项针对55万余名中国人和新加坡华人的研究表明,即便是糖尿病遗传风险高的人,坚持健康生活方式也可显著降低风险。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告诉你让血糖变高的几个指标,并教你远离糖尿病。
受访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王世东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杨国庆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亚洲人糖尿病增长率直线上升。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更是呈爆炸式增长,近30年增长了10倍,已超过1亿,占全球1/4,已然成为全球糖尿病大国。
《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由北京大学等完成,针对55.8万余名成年中国人(51.29万人)和新加坡华人(4.54万人)进行了长达10年调查随访,研究包括体重指数(BMI)、饮食结构、体育锻炼、酒精摄入量、吸烟量。
结果发现,在糖尿病遗传高风险人群中,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人出现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降低了57%,10年标化发生率为2.45%,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则为7.11%。
与遗传风险高且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相比,遗传风险中等或低的人如果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低,降幅分别为66%和75%。
2019年,《中国流行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对我国近50万人进行调查,发现99%的中国人生活方式不健康,均在“慢慢养病”。
数据显示,91.3%的人饮食习惯不健康;47.4%的人体重不健康;41%的人体脂不健康;有吸烟、过量饮酒等不健康习惯的人分别占29.4%和7.4%。
吃得多、营养不均衡是饮食习惯不健康的主要表现。
今年4月,上海市公布“不良生活方式排行榜”。调查显示,上海市一般人群常见不良生活方式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
同时,“久坐不动”也是职业人群“生活方式病”的“第一名”。作为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最高的上海市尚且如此,其他省市可想而知。
此次社会调查特聘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王慧教授表示,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手机、电脑普及,导致人们久坐时间增加、体力活动减少,然而久坐不利于人体新陈代谢,会增加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患病风险。
王世东表示,家族遗传导致的糖尿病比例很低,吸烟、饮酒、缺乏锻炼、不良饮食和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糖尿病占到80%左右。
糖尿病可引发心、肾、眼、神经等部位多种并发症,需终身治疗,造成家庭和社会极大的经济负担。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又是如何导致糖尿病的呢?
一胖毁所有
杨国庆表示,肥胖是中国糖尿病大幅增加的最主要原因,特别是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
这是由于肥胖会导致代谢紊乱,包括糖耐量低减、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引发糖尿病。
腹部脂肪堆积过多比单纯体重超标的危险性更大,也就是说,腹型肥胖者更易发糖尿病。
吃得太精细
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显示,精制谷物、加工肉类、红肉摄入较多是中国人主要的饮食危险因素。
杨国庆说,精白米面等精制食物会造成血糖急升,增加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素分泌和消解的效率,长此以往导致糖代谢系统紊乱,诱发糖尿病。
久坐不运动
研究发现,中国人的体力活动水平正急剧下降,1991年到2011年间,国人平均身体活动时间下降近50%,预计到2030年,仅体力活动不足这一项就会导致4240万中国人患糖尿病。
杨国庆指出,缺乏运动减慢脂肪分解,降低胰岛素受体数目,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胰岛素抵抗。与不良饮食一样,长期不运动也是糖尿病防治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之一。
烟酒不离手
研究表明,戒烟和禁酒都可降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
烟草会增加胰岛素抵抗,不仅提高糖尿病发病风险,还会导致糖尿病病情加重,诱发心血管、微血管病变等并发症。
过量饮酒影响糖代谢,引发胰岛损伤,与糖尿病发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及时戒酒可降低糖尿病发病,反之,则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杨国庆表示,近年来,我国居民健康素养一直在稳步提升。201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已升至17.06%,但很多理念并未真正落实在实际行动中。
希望大家对自己的健康负责,积极主动地减少和纠正不良健康生活方式,远离糖尿病。
1.控制腰围
《中国糖尿病防控指南》规定,成年人BMI应控制在18.5~23.9之间。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应每年至少评估2次体重指数,保证其在正常范围内。
另外,每个月要测量一下自己的腰围,男性腰围在85~90厘米为腹型肥胖前期,大于90厘米为腹型肥胖;女性腰围在80~85厘米之间为腹型肥胖前期,大于85厘米为腹型肥胖。
如有肥胖和超重情况,要及时调整饮食,多做运动。
2.饮食科学
合理饮食的原则是营养平衡、食材多样、控制热量、结构合理、高纤维素、低盐低糖。
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应保证蛋白质占全天热量的15%~20%,脂肪占20%左右,碳水化合物占50%~60%;
糖尿病前期患者可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量。
同时,要减少精制主食摄入,用全谷物或杂豆类代替白米白面等精制谷物,增加水果、蔬菜、坚果、低脂乳制品、鱼类和海鲜的摄入,减少加工肉类和含糖饮料摄入。
从中医养生保健角度讲,宜多食用益气健脾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鸡肉等。
平素畏冷、舌淡胖嫩的阳虚体质,宜多食牛羊肉等温补阳气的食品,少食梨、西瓜等生冷寒凉食物。
手足心热、舌红少津的阴虚体质,宜多食瘦猪肉、鸭肉、绿豆、冬瓜等滋阴润燥的食物,少食羊肉、韭菜、辣椒、葵花子等温热易“上火”的食物。
3.坚持运动
根据个人年龄、性别、体能等特点量力而行,进行有规律的适量运动,可进行每周3~5天,每天30分钟的慢跑、快走、游泳等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运动时,心率应控制在最大心率(运动时最大心率=220-年龄)的60%~70%,以全身发热、微微出汗为宜。
同时,坚持循序渐进原则,避免高强度、高对抗性运动。
4.禁烟限酒
糖尿病患者要远离烟酒,偶尔抽烟喝酒都不可取, 最好戒掉烟酒。
如因一些原因难免需要喝一点酒,男性和女性成年人每日饮酒应该不超过酒精25克和15克。
换算成不同酒类:
25克酒精相当于啤酒750毫升,葡萄酒250毫升,38°白酒75克,高度白酒50克;
15克酒精相当于啤酒450毫升,葡萄酒150毫升,38°白酒50克,高度白酒30克。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监测和综合管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定期复查是综合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糖尿病患者需要多久复查一次?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下面就来为大家详细介绍。
糖尿病患者的复查频次:
1.血糖监测: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常规的血糖监测是非常重要的。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每天需要监测多次;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周监测一次。血糖监测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过去2-3个月内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糖尿病患者一般每3-6个月需要复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3.其他检查:除了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患者还需要定期检查血脂、血压、肾功能、眼底等,一般每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
定期复查是为了帮助自己更及时地掌握疾病情况和进展。同时,也需要注意日常饮食控制、加强运动、注意药物治疗、预防并发症和心理调适等,以更好地综合管理自己的病情。
糖尿病一般可以用糖尿病治疗仪,但是只能够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无法真正治疗糖尿病。对于出现糖尿病的患者,还是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通过糖尿病治疗仪是通过特定强度的激光照射,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清除血液中的毒素、血栓等,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进而辅助降低身体血糖。不过只能够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达到降糖的效果。一旦出现糖尿病,还是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进行综合性的治疗,才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水平,缓解症状以及延缓病情的发展。一旦出现糖尿病,需尽快到医院就诊,不可盲目使用药物或者偏方等进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糖尿病眼病,也被称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一种。它是由于血糖控制不良,导致视网膜微血管病变,进而影响视力。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失甚至失明。因此,对于得了糖尿病眼病该怎么办,我们需要有清晰的认识和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糖尿病眼病的发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通常是随着糖尿病的病程逐渐发展的。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做好日常的血糖控制,这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眼病的关键。
其次,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每年至少应进行一次眼底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迹象。如果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得了糖尿病眼病后,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目前,糖尿病眼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激光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激光治疗是通过烧灼病变的视网膜组织,阻止其进一步恶化。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注射药物,抑制异常血管的生长。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的糖尿病眼病,如视网膜脱离或者玻璃体积血等。
在治疗的同时,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保持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适量的运动,都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糖尿病眼病的发生和发展。
最后,心理调适也是非常重要的。得了糖尿病眼病,可能会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会有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这时,患者应积极面对,保持乐观的心态,同时,亲友的支持和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的来说,得了糖尿病眼病,我们要做好血糖控制,定期进行眼部检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眼病,保护我们的视力。
作者 | 健康知识局
文章首发于 |健康知识局公众号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平时用的最多的姿势是什么?
观音坐莲式?老树盘根式?还是猴子捞月式?
其实正确答案是:垂帘听政式。也就是:坐着。
对于很多人来说,坐着几乎是件无法避免的事儿。
工作学习时要坐着,放松休息时也坐着,四舍五入算下来,一天中除了睡觉时是躺着的,其他时间几乎都是坐着的......
根据研究统计,我国43%的人,每天至少坐8个小时。很多人都知道久坐伤身,但不知道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把久坐列为了“十大致死原因”之一,全球每年有200多万人因为久坐死亡。
久坐就是在“慢性自杀”
在很多人的概念里,久坐没啥大不了的,无非就是腰酸背痛。
但其实,久坐的危害远比我们认为的要大得多的多,外在的颈椎病、腰间盘突出都算小事,还有很多其他病都是久坐导致的。
糖尿病
长期久坐后,很多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运动量少了,食量没减,脂肪容易在腹部堆积出现腹型肥胖,这也是2型糖尿病的高发人群的典型特征。
腰围大小主要反映的就是腹部内脏脂肪堆积,过多的内脏脂肪会对肝脏等器官造成损害引发糖尿病等病症。
冠心病
美国多家研究机构的研究团队发现,每天久坐数小时会增加冠状动脉钙化风险,标志着心脏病发作风险会增加,如冠心病。
结肠癌
长期久坐着会导致血液循环不通畅,如果肠道长时间处于淤血状态,肠道蠕动就会变慢,粪便中有害成分在结肠内滞留的同时刺激肠黏膜,诱发结肠癌。
根据统计,久坐不动的人患结肠癌的概率比经常运动的人要高出50%。
血栓
刚才说了,久坐会导致血液循环不通畅,容易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就会随着血液在体内流动,说不定就把哪的血管堵住了。堵住肺部血管就是肺拴塞;堵住脑血管就是脑血栓;堵住心血管就是心肌梗塞......
最终带来的后果很可能就是:猝死。
因此,久坐还被称为“最温柔的慢性自杀”,甚至被称为“离死亡最近的方式”。
坐多久才算“久坐”
既然久坐危害这么大,那么问题来了,坐多久才算久呢?
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世界公认的标准答案。
加拿大公共卫生局的一项研究指南给出的答案是:每天有8~12小时以上坐着不动。
美国糖尿病学会发布的2016版指南中指出:所有人都应该减少久坐时间,特别是避免连续久坐超过90分钟。
所以各位老板在开会时,饼不要画的太大,注意控制时长;老师们上课不要连堂。
如何消除久坐危害?
既然久坐危害这么多,那就得赶紧想办法避免久坐危害,于是很多人这时候会想到,用运动来抵消久坐的危害!
然而,久坐的危害是无法完全消除的。
即使你热爱运动,每天的运动时间都达标了,也弥补不了久坐已经造成的健康损害,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从现在起及时止损。
最好的方法就是——站!起!来!
每过一个小时,就站起来活动5-10分钟,给自己接杯水喝。
然后你就不得不每过1个小时就从座位上起来开闸放水。这样来来回回,无形之中便达到了运动的目的。
而且站立时,人体每分钟会比坐着多燃烧0.7千卡的热量。
英国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如果能长期坚持每周5天、每天累计3小时的站立,效果堪比跑了10趟马拉松。
如果你的工作不允许你动不动就起来活动一下的话,坐着也可以做些运动,防止血栓。
别总坐着,没事儿走两步!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有一位阿姨问我:为什么我们都是夫妻同时患糖尿病?糖尿病会传染吗?
夫妻对拜,送进“糖”房
呵!好多年没听过这个问题了。答案是肯定的:糖尿病不会传染。那为什么夫妻会同时患上糖尿病?
用丁香医生的话说,原因有三:
一拜天地,即拜基因所赐;
二拜高糖,拜不良生活方式所赐;
三夫妻对拜,拜相同不良生活方式所赐。
三拜结束后,就送进“糖”房。
这种看起来像传染的糖尿病包括3类人:
1、 有血缘关系的人:如北京有一门5朵金花全部患上2型糖尿病,属于遗传性质;
2、 有相同生活方式的人:比如夫妻同时患上糖尿病,这是因为有相同的不良生活方式,另外到了一定的年龄,比如50岁以上了,也是患糖尿病的高发年龄。
曾经有媒体报道的“糖尿病村”,是因为整个村里以前很落后,后来开矿了,村里有钱了,吃得多动得少,因此一个接一个患上糖尿病了。当时村里人也以为糖尿病会传染。
3、 到了50岁以上的人,50岁以上的年龄本来就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瑞典研究:糖尿病真的像会“传染”
关于这种说法,瑞典的科学家曾经做过研究,主要观察 15 万名 2 型糖尿病患者及其 2 万名子女,结果发现:
如果某个家庭中有人得了糖尿病,那么他家里人得糖尿病的风险大约是一般人的 2~30 倍。
如果某人有两个兄弟姐妹都得了糖尿病,那么这个人得糖尿病的风险是一般人的 30 多倍。
这也说明,兄弟姐妹之间相同的那一部分基因,在糖尿病发病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上海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王卫庆教授在大众医学上也指出,我们中国的研究团队在2011~2012年选取全国25个社区中34 805对年龄在40岁或以上的夫妻开展调查。
研究结果显示,与配偶为非糖尿病的调查对象相比,配偶罹患糖尿病的调查对象具有更高的概率罹患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
在没有血缘关系的夫妻之间,若有一方患有糖尿病,那么另一方夫唱妇随地患糖尿病的风险是一般人的 1.3 倍。
5个方法杜绝“传染”
看到这里,很多已患糖尿病的就紧张了:你说影响老伴也就罢了,毕竟都老了,相互扶持;但万一遗传给孩子可怎么办?
莫怕!虽然2型糖尿病有遗传因素,但想要预防它,其实也没那么难。而且自己患糖尿病,给身边亲人敲响警钟,这也算是舍己为人、大公无私了。
1、 防止太胖
一胖毁所有!说的不只是视觉,还有健康。胖,真的会容易让人生病。努力保持BMI在18.5-23.9之间,最好能在22左右。
男性腰围控制在90厘米以内,女性腰围控制在85厘米以内(记住这个腰围“985工程哦”)
2、 健康饮食
多选择新鲜的全谷物、蔬菜,避免太甜、太油、太咸、深加工、高热量油炸食物,适当吃一些杂粮、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3、 养成运动的习惯
不只是要运动,还要把运动当做一种习惯。
你以为运动的人表面上很风光,实际上……他们内心和表面一样阳光。运动给人带来的好处是你想象不到的。
4、 定期体检
如果你已经患糖尿病,可以定期给身边的亲人也测测血糖(视情况而定,比较肥胖、不爱运动人,可以每周或每个月测一次),一旦发现血糖偏高,及时干预;
糖尿病发现得越早、干预得越早,花钱越少,受罪越少,健康越多。
5、 放轻松
别给自己太多压力,如果你和亲人做到了以上几点,一般会离糖尿病比较远。而且你会发现,与家人一起预防糖尿病,全家人越来越健康,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
诺诺不打诳语,前不久就有这样一个故事,详情请阅读:没吃药,3个月通过饮食运动帮老公血糖达标,所有糖友都应该这样做
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一定是你想象不到的!
(注:1型糖尿病遗传因素较少,更不存在“传染”,请那些自责“没有照顾好孩子导致他患1型糖尿病”的家长们摆正心态:我们不要后悔过去,要做的是认清疾病,照顾好他们的未来)
膏贴,作为一种传统的外用治疗方式,因其使用方便、效果直接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疼痛和局部疾病的治疗中。无论是肌肉酸痛、关节炎症还是跌打损伤,适当使用膏贴都能带来不错的舒缓效果。然而,正确的使用方法是确保膏贴发挥最大功效的关键。
1. 选择合适的膏贴
市面上的膏贴种类繁多,选择适合自己症状的膏贴至关重要。根据膏贴的主要成分和作用,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 镇痛消炎膏贴:适用于关节炎、肌肉疼痛等症状。
- 活血化瘀膏贴:适用于跌打损伤、血瘀疼痛等。
- 温通膏贴:适用于风湿性疼痛、寒湿引起的关节痛等。
- 凉散膏贴:适用于热性疼痛、炎症等。
选择膏贴时,还需注意其适应症、禁忌症以及是否有过敏成分。
2. 清洁和准备皮肤
在贴用膏贴之前,确保贴敷区域的皮肤干净、无油无汗。可以用温水清洁,然后彻底干燥。这样不仅可以防止细菌感染,还能增加膏贴的粘性,确保其能紧密贴合在皮肤上。
3. 正确贴敷
- 在贴敷前,仔细阅读膏贴的说明书,了解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 适当剪裁膏贴,使其大小适合需要治疗的区域,避免对周围健康皮肤造成不必要的刺激。
- 轻轻揭开膏贴的保护膜,避免触碰膏药面,以保持其完整性和有效性。
- 将膏贴平整地粘贴在目标区域,轻轻按压几秒钟,确保其与皮肤充分接触。
4. 注意使用时间
- 一般来说,每片膏贴的持续使用时间不宜超过 12 小时,具体时间应根据产品说明和个人皮肤敏感度而定。
- 使用膏贴期间,如出现皮肤红涩、瘙痒、刺激等不适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 避免在同一部位连续使用膏贴过长时间,以免造成皮肤损伤。
5. 存放与注意事项
- 将膏贴存放在干燥、避光、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
- 避免将膏贴用于开放性伤口、湿疹等皮肤病变部位。
-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以及对膏贴成分过敏的人群使用前应咨询医生。
复合维矿物质补充剂是市面上常见的保健品,它们通常包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旨在帮助人们补充日常饮食中可能缺乏的营养素。然而,长期服用这些补充剂是否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呢?
一、长期服用复合维矿物质补充剂的潜在风险
1. 营养过剩:部分维生素和矿物质是脂溶性的,如维生素 A 、 D 、 E 和 K ,它们在体内不易排出,过量摄入可能导致积累和中毒。
2. 干扰营养平衡:摄入过量的某些矿物质可能会干扰其他营养素的吸收,例如,过量的钙可能会影响铁和锌的吸收。
3. 慢性健康问题:长期过量摄入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可能与一些慢性健康问题相关,如肾结石、心脏病等。
二、如何合理使用复合维矿物质补充剂
1. 评估个人需求:在开始服用任何补充剂之前,最好咨询医生或营养师,了解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补充,以及需要补充哪些营养素。
2. 遵循推荐剂量:购买补充剂时,应选择信誉良好的品牌,并严格按照包装上的推荐剂量食用,避免超量摄入。
3. 平衡饮食:补充剂不能替代均衡饮食,应以丰富多样的食物为主要营养来源,补充剂只作为辅助。
4. 定期检查:如果需要长期服用补充剂,建议定期进行血液检查等身体检查,监测营养素水平,以便及时调整剂量。
5. 注意交互作用:某些药物和补充剂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服用前应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所有补充剂和药物。
总体而言,复合维矿物质补充剂在适当使用的情况下,可以帮助补充营养素,改善营养状况。然而,长期或不恰当的使用可能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合理评估个人需求、遵循专业建议、维持均衡饮食、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是确保安全和有效补充营养的关键。
避孕套是一种非常普遍且有效的避孕方式,它不仅能有效防止意外怀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性病的传播。然而,如果使用不当,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避孕套的正确使用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避孕套。市面上的避孕套种类繁多,如普通型、超薄型、果味型等,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舒适度来选择。另外,避孕套的尺寸也很重要,太大可能会在性行为中脱落,太小则可能会在使用中破裂。
在使用避孕套之前,我们要检查避孕套的包装是否完整,是否过期。过期的避孕套可能会变脆,容易破裂,而破损的包装可能已经让避孕套受到污染。
打开包装后,我们需要正确的戴上避孕套。避孕套应该在勃起的阴茎上使用,而不是在性交中途或性交后才戴上。在戴上避孕套之前,应该先挤掉避孕套尖端的空气,以防在性交过程中避孕套破裂。然后,从尖端向下卷开避孕套,直至完全覆盖阴茎。
在性行为过程中,如果避孕套滑落或破裂,应立即停止性行为,取下脱落或破损的避孕套,再戴上新的避孕套。
性行为结束后,阴茎在尚未变软之前就应该从伴侣体内抽出,同时用手握住避孕套的底部,防止精液流出。然后,将避孕套从阴茎上滑下,包好丢进垃圾桶,不要冲进马桶,以免堵塞下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