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糖尿病一般可以用糖尿病治疗仪,但是只能够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无法真正治疗糖尿病。对于出现糖尿病的患者,还是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通过糖尿病治疗仪是通过特定强度的激光照射,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清除血液中的毒素、血栓等,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进而辅助降低身体血糖。不过只能够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达到降糖的效果。一旦出现糖尿病,还是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进行综合性的治疗,才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水平,缓解症状以及延缓病情的发展。一旦出现糖尿病,需尽快到医院就诊,不可盲目使用药物或者偏方等进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血液中的葡萄糖与白蛋白发生反应生成糖化白蛋白(GA),医学上检测的糖化血蛋白含量可以代表在白蛋白生命期内葡萄糖平均水平的高低。
白蛋白的半衰期约17-19天,糖化白蛋白可以反映患者近2-3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不受血清蛋白量、抗凝剂、非特异性还原物质等的影响,是判断糖尿病患者在一定时间内血糖控制水平的一个较好指标。
糖化白蛋白的3种作用
1.用于评价短期内血糖的控制情况
糖化白蛋白的正常参考值为:11%-17%。
糖化白蛋白在近期总体血糖水平的评估方面较糖化血红蛋白更有优势。糖化血红蛋白代表的是近2 ~ 3 个月的平均血糖状况,所以无法作为糖尿病治疗方案调整后短期疗效的评判指标。由于白蛋白与血糖的结合速度比血红蛋白更快,因此糖化白蛋白对于短期内血糖变化较糖化血红蛋白敏感。如果你调整治疗方案后,糖化白蛋白在正常值范围,说明血糖控制良好。
2.用于确定是否有应激性血糖升高
应激性高血糖指机体在应激(外伤、手术、感染等)情况下出现的血糖升高。有研究发现,糖化白蛋白判断应激性高血糖的切点为17.5%。糖化白蛋白与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测定有助于判断高血糖的持续时间,可作为既往是否患有糖尿病的辅助检测方法。
应激性高血糖血糖升高的程度常与疾病,或应激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3.用于筛查糖尿病
糖化白蛋白≥17.1%时,提示糖尿病的可能。
如果你是糖尿病高危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年龄≥40岁、肥胖、糖尿病前期、缺乏体力活动等),即使空腹血糖正常,仍需要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俗称“喝糖水”),明确是否患有糖尿病。
临床上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毛细血管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糖化白蛋白和持续葡萄糖监测,这4种血糖监测方法互相补充,并不能相互替代。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监测和综合管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定期复查是综合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糖尿病患者需要多久复查一次?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下面就来为大家详细介绍。
糖尿病患者的复查频次:
1.血糖监测: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常规的血糖监测是非常重要的。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每天需要监测多次;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周监测一次。血糖监测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过去2-3个月内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糖尿病患者一般每3-6个月需要复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3.其他检查:除了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患者还需要定期检查血脂、血压、肾功能、眼底等,一般每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
定期复查是为了帮助自己更及时地掌握疾病情况和进展。同时,也需要注意日常饮食控制、加强运动、注意药物治疗、预防并发症和心理调适等,以更好地综合管理自己的病情。
在进行血糖测试前一天,需注意饮食控制、运动控制、药物管理、身体状况等。
测血糖前一天注意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和个人状况进行,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示,可以确保获得更准确的血糖测试结果,并有助于更好地管理血糖水平。
糖尿病常常被人称为“甜蜜的负担”。它是一种慢性病,如血糖长期控制不好,身体各系统都会受到损害,也相对容易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
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一项针对55万余名中国人和新加坡华人的研究表明,即便是糖尿病遗传风险高的人,坚持健康生活方式也可显著降低风险。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告诉你让血糖变高的几个指标,并教你远离糖尿病。
受访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王世东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杨国庆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亚洲人糖尿病增长率直线上升。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更是呈爆炸式增长,近30年增长了10倍,已超过1亿,占全球1/4,已然成为全球糖尿病大国。
《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由北京大学等完成,针对55.8万余名成年中国人(51.29万人)和新加坡华人(4.54万人)进行了长达10年调查随访,研究包括体重指数(BMI)、饮食结构、体育锻炼、酒精摄入量、吸烟量。
结果发现,在糖尿病遗传高风险人群中,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人出现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降低了57%,10年标化发生率为2.45%,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则为7.11%。
与遗传风险高且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相比,遗传风险中等或低的人如果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低,降幅分别为66%和75%。
2019年,《中国流行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对我国近50万人进行调查,发现99%的中国人生活方式不健康,均在“慢慢养病”。
数据显示,91.3%的人饮食习惯不健康;47.4%的人体重不健康;41%的人体脂不健康;有吸烟、过量饮酒等不健康习惯的人分别占29.4%和7.4%。
吃得多、营养不均衡是饮食习惯不健康的主要表现。
今年4月,上海市公布“不良生活方式排行榜”。调查显示,上海市一般人群常见不良生活方式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
同时,“久坐不动”也是职业人群“生活方式病”的“第一名”。作为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最高的上海市尚且如此,其他省市可想而知。
此次社会调查特聘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王慧教授表示,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手机、电脑普及,导致人们久坐时间增加、体力活动减少,然而久坐不利于人体新陈代谢,会增加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患病风险。
王世东表示,家族遗传导致的糖尿病比例很低,吸烟、饮酒、缺乏锻炼、不良饮食和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糖尿病占到80%左右。
糖尿病可引发心、肾、眼、神经等部位多种并发症,需终身治疗,造成家庭和社会极大的经济负担。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又是如何导致糖尿病的呢?
一胖毁所有
杨国庆表示,肥胖是中国糖尿病大幅增加的最主要原因,特别是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
这是由于肥胖会导致代谢紊乱,包括糖耐量低减、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引发糖尿病。
腹部脂肪堆积过多比单纯体重超标的危险性更大,也就是说,腹型肥胖者更易发糖尿病。
吃得太精细
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显示,精制谷物、加工肉类、红肉摄入较多是中国人主要的饮食危险因素。
杨国庆说,精白米面等精制食物会造成血糖急升,增加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素分泌和消解的效率,长此以往导致糖代谢系统紊乱,诱发糖尿病。
久坐不运动
研究发现,中国人的体力活动水平正急剧下降,1991年到2011年间,国人平均身体活动时间下降近50%,预计到2030年,仅体力活动不足这一项就会导致4240万中国人患糖尿病。
杨国庆指出,缺乏运动减慢脂肪分解,降低胰岛素受体数目,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胰岛素抵抗。与不良饮食一样,长期不运动也是糖尿病防治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之一。
烟酒不离手
研究表明,戒烟和禁酒都可降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
烟草会增加胰岛素抵抗,不仅提高糖尿病发病风险,还会导致糖尿病病情加重,诱发心血管、微血管病变等并发症。
过量饮酒影响糖代谢,引发胰岛损伤,与糖尿病发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及时戒酒可降低糖尿病发病,反之,则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杨国庆表示,近年来,我国居民健康素养一直在稳步提升。201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已升至17.06%,但很多理念并未真正落实在实际行动中。
希望大家对自己的健康负责,积极主动地减少和纠正不良健康生活方式,远离糖尿病。
1.控制腰围
《中国糖尿病防控指南》规定,成年人BMI应控制在18.5~23.9之间。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应每年至少评估2次体重指数,保证其在正常范围内。
另外,每个月要测量一下自己的腰围,男性腰围在85~90厘米为腹型肥胖前期,大于90厘米为腹型肥胖;女性腰围在80~85厘米之间为腹型肥胖前期,大于85厘米为腹型肥胖。
如有肥胖和超重情况,要及时调整饮食,多做运动。
2.饮食科学
合理饮食的原则是营养平衡、食材多样、控制热量、结构合理、高纤维素、低盐低糖。
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应保证蛋白质占全天热量的15%~20%,脂肪占20%左右,碳水化合物占50%~60%;
糖尿病前期患者可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量。
同时,要减少精制主食摄入,用全谷物或杂豆类代替白米白面等精制谷物,增加水果、蔬菜、坚果、低脂乳制品、鱼类和海鲜的摄入,减少加工肉类和含糖饮料摄入。
从中医养生保健角度讲,宜多食用益气健脾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鸡肉等。
平素畏冷、舌淡胖嫩的阳虚体质,宜多食牛羊肉等温补阳气的食品,少食梨、西瓜等生冷寒凉食物。
手足心热、舌红少津的阴虚体质,宜多食瘦猪肉、鸭肉、绿豆、冬瓜等滋阴润燥的食物,少食羊肉、韭菜、辣椒、葵花子等温热易“上火”的食物。
3.坚持运动
根据个人年龄、性别、体能等特点量力而行,进行有规律的适量运动,可进行每周3~5天,每天30分钟的慢跑、快走、游泳等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运动时,心率应控制在最大心率(运动时最大心率=220-年龄)的60%~70%,以全身发热、微微出汗为宜。
同时,坚持循序渐进原则,避免高强度、高对抗性运动。
4.禁烟限酒
糖尿病患者要远离烟酒,偶尔抽烟喝酒都不可取, 最好戒掉烟酒。
如因一些原因难免需要喝一点酒,男性和女性成年人每日饮酒应该不超过酒精25克和15克。
换算成不同酒类:
25克酒精相当于啤酒750毫升,葡萄酒250毫升,38°白酒75克,高度白酒50克;
15克酒精相当于啤酒450毫升,葡萄酒150毫升,38°白酒50克,高度白酒30克。
糖尿病眼病,也被称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一种。它是由于血糖控制不良,导致视网膜微血管病变,进而影响视力。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失甚至失明。因此,对于得了糖尿病眼病该怎么办,我们需要有清晰的认识和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糖尿病眼病的发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通常是随着糖尿病的病程逐渐发展的。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做好日常的血糖控制,这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眼病的关键。
其次,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每年至少应进行一次眼底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迹象。如果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得了糖尿病眼病后,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目前,糖尿病眼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激光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激光治疗是通过烧灼病变的视网膜组织,阻止其进一步恶化。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注射药物,抑制异常血管的生长。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的糖尿病眼病,如视网膜脱离或者玻璃体积血等。
在治疗的同时,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保持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适量的运动,都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糖尿病眼病的发生和发展。
最后,心理调适也是非常重要的。得了糖尿病眼病,可能会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会有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这时,患者应积极面对,保持乐观的心态,同时,亲友的支持和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的来说,得了糖尿病眼病,我们要做好血糖控制,定期进行眼部检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眼病,保护我们的视力。
发生肛裂症状的时候疼痛难忍,因此在日常排便过程中若产生了痛感,或是便纸擦拭时有血迹,当发生这些不正常现象时,一定要重视起来,尽量到专业医院进行全面检查,肛裂疾病往往伴随着疼痛以及便血,一定不能够错过治疗时机。
肛裂疾病发生的初期,疼痛现象就已经比较明显,虽然在排便之后疼痛现象会逐渐得到缓解,但是在进行下蹲或者是坐行时,疼痛感觉又会发生,甚至会因为排便过程中产生的剧烈疼痛,使患者们对于排便产生严重恐惧心理,就会刻意的减少排便时间或者是次数,从而诱发习惯性便秘,那么,肛裂会显示哪些症状呢?
第一,疼痛。肛周部位有明显的疼痛现象,在肛裂疾病初期就会发生,病情较轻的患者会出现间歇性的疼痛现象,在排便之后合理休息能够得到缓解,但是得不到治疗就会逐渐形成持续性的剧痛,有时会长达一两个小时甚至更久。
第二,便秘。因为肛裂患者在排便的过程中会出现剧烈的疼痛现象,为此很多患者们对于排便产生了严重恐惧心理,会刻意的减少排便次数和时间,最终造成粪便在直肠内停留时间较长,水分已经被完全吸收,导致大便干硬,一旦使裂口加重加深,排便时就会更加疼痛,如此形成恶性循环,病情将难以治愈。
第三,出血。在排粪时损伤的创面会通过裂口出血,这也是最基本的肛裂症状,轻度患者出血量不多,可见粪便上染有少许血丝或在手纸上发现少量血迹,但是比较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滴血的现象。
第四,出现分泌物。在临床上急性肛裂患者肛门部位可见分泌物,如果牵开臀部可明显观测到肛裂下端,用探针清楚裂口的下端,就会引起疼痛现象;即使是慢性的肛裂症状也比较容易诱发结缔组织外痔,会严重影响工作效率,所以大家要特别的注意观察有无分泌物。
温馨提示,肛裂疾病存在最大的特点就是疼痛难以忍受,所以人们一定要了解的足够清楚,在有轻微疼痛现象发生的时候,就及时到专业医院接受治疗,生活当中也要掌握有效的护理措施,并且注意饮食的合理性,不能够再吃一些辛辣刺激性的食物,特别是男性患者,应当严格戒烟禁酒。
到了快中午的时候,关节外科的门诊来了一位男子,他虽然不胖,但身体看着很壮实,拄着双拐就进来了,跟着男子的妹妹,手里拎着片子袋,医生简单的询问了男子的情况,得知男子两条腿的股骨头坏死了,现在不住拐根本走不了路。
大哥从妹妹手里拿过片子递给医生。“股骨头坏死已经Ⅳ期了啊,现在症状又这么重,只能换假的了(髋关节置换)”医生看了片子后又问:“经常喝大酒吗?还是曾经大量用过激素,比如地塞米松,甲强龙之类的”。大哥说:“唉,我都不喝酒,大概1年半前,我从我们县医院做过化验,然后我们村的赤脚医生看了说我是布病(布鲁氏杆菌病),连着给我输了3个月的地塞米松和青霉素”。“可惜了,才38,就这样了”医生一声叹息后说。
为什么输了三个月的激素,就股骨头坏死了呢?临床上股骨头坏死的最常见三大原因:
一,髋部骨折后的股骨头坏死,髋部骨折最常见的是股骨颈骨折和股骨转子间骨折,尤其是股骨颈骨折后,损伤股骨头血液的供应,发生股骨头坏死,这种多见于骨质疏松的老年人。
二,就是大量饮酒后的股骨头坏死,大量饮酒伤肝,这个大家都知道,酒精性肝硬化,最后发展为肝癌。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大量长期饮酒后,可能你的肝还很顽强,股骨头却先倒下了。
三,就是这位大哥这种情况,大量应用激素(老百姓说的激素一般特指糖皮质激素),大量应用激素后,易导致脂肪栓塞、血液高凝状态引起血管炎,骨小梁疏松,股骨头塌陷进而股骨头坏死。至于股骨头坏死的治疗,就很简单了,早期就是对症保守治疗,严重者髋关节置换。
股骨头坏死很常见,但是医生为什么说这位大哥很冤枉呢?原来是村医生只看了化验单就说他是布病。但是入院后进行相关检查后发现男子,布鲁氏菌抗体测定阴性;没有与羊、牛、猪、狗等携带布病病原体的动物的频繁接触史;也没有布病感染时发热、多汗、关节痛等表现。因此,这位大哥感染布病的可能性很小,也就是说,平白无故应用三个月的地塞米松,最后导致了才38岁股骨头就坏死的结果。
最后,想在这里提醒大家,如果身体哪里不舒服,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就诊。,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遗憾。
孩子性早熟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过多的摄入了营养物质,因此导致身体出现异常。
那么对于性早熟儿童,我们究竟要采取哪些治疗方法呢?现将治疗药物简介如下。
1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拟似剂
为目前治疗真性性早熟,特别是特发性性早熟最有效的药物之一。
它可以使垂体对内源性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失去敏感性,促性腺激素的分泌随之减少,从而使性激素总体水平下降,患儿性征得到消退。
并能有效地延缓骨骼的成熟,防止骨骺过早地融合,有助于提高患儿的最终身高,使患儿的成年期身高达到正常水平,是治疗特发性性早熟的首选药物。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拟似剂的抑制作用具有高度可逆性,如果停药2~3月,这种抑制作用会慢慢地自行消失,性腺功能即行恢复。所以,对患儿今后的青春期发育并无不良影响。治疗宜早,疗程宜尽可能延长,以期获得最佳效果。
早期的制剂往往需要采用每日皮下注射或鼻腔吸入的方式给药,患儿难于接受。
目前常用的几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拟似剂多为长效的控释制剂,肌肉注射后被缓慢地吸收,每月仅需注射一次,较为便捷。
疗程长短则需根据患儿的病情、病程及初始治疗时的年龄加以确定,一般需要连续治疗数月至数年,直至接近正常青春期发育时仍需用药,本类药物基本上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2安宫黄体酮
是一种高效的孕激素类药物。对于性早熟女孩虽然可以中止月经的来潮,但是对于骨骼成熟、骨骺生长加速等方面的疗效却较差,故而,经过治疗后患儿的身材仍旧矮小。
肌注的作用较口服给药要强4倍左右。长期使用安宫黄体酮可以使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正常分泌受到抑制。
3炔诺酮
是一种高效的孕激素。具有潜在的雄性化作用,相当于睾酮的1/16。对于月经过多的患儿具有较好的止血作用,应当根据病情来决定剂量的大小。一般采用每天6~8毫克,分次服用。严重的月经过多者(止血),则用药总量可至每次25毫克,每隔6小时服用一次,待血止后逐渐减量,以防止不良反应产生。
4酮康唑
大剂量可以抑制睾丸酮的合成,可用于假性性早熟的治疗。但要注意,在病情控制以后,假性性早熟可能会呈现出真性性早熟的一系列体征,此时可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拟似剂治疗。
上述是针对孩子性早熟常见的治疗方法,家长们一定要对这方面的疾病重视起来,毕竟该疾病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是相当大的,因此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性早熟现象,那么建议应立即采取治疗措施。
2型糖尿病腿肿的原因可能有很多,除了常见的下肢血管病变,心衰,肝衰竭,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原因外,还有以下几种可能:
1. 糖尿病肾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浆蛋白降低,引起水肿。此外,患者还可能伴有眼睑及颜面的浮肿。
2. 下肢静脉血栓:下肢静脉血栓是导致下肢水肿的常见原因之一,可能由于下肢动脉的粥样硬化导致,或者由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3. 心脏疾病:糖尿病患者容易合并冠心病等心脏疾病,心衰也可能导致腿肿。
4. 肝脏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或肝硬化等肝脏疾病也可能导致腿肿。
5. 肥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腿肿,因此控制体重对预防和治疗腿肿非常重要。
针对2型糖尿病腿肿的治疗,首先要控制饮食,减少高糖食物的摄入,多吃粗粮食品。其次,要进行适度运动,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此外,药物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2型糖尿病腿肿的患者,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同时,患者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也有一定比例的发病率。那么,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患有糖尿病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症状和表现:
1. 多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升高,导致尿液中渗透压增加,引起频繁排尿。
2. 体重下降:糖尿病导致身体细胞无法正常利用葡萄糖,导致能量供应不足,从而出现体重下降。
3. 饥饿感:由于身体能量供应不足,孩子会感到饥饿,但进食后血糖水平仍然很高。
4. 疲劳无力:糖尿病导致身体能量供应不足,孩子会感到疲劳无力。
5.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深长、昏迷等症状。
除了上述症状外,以下因素也可能增加孩子患糖尿病的风险:
1. 家族史: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孩子患糖尿病的风险更高。
2. 肥胖: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3. 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高糖、高脂肪的饮食习惯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4. 缺乏运动:缺乏运动会导致身体代谢减慢,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5. 慢性应激:长期处于慢性应激状态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如果怀疑孩子患有糖尿病,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如血糖、尿糖、糖化血红蛋白等。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饮食控制: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以低糖、低脂、高纤维为主,避免过量摄入热量。
2. 适量运动:适量的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血糖。
3.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需要,医生可能会给孩子开具降糖药物,如胰岛素、磺脲类药物等。
4. 监测血糖: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心理支持: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患者长期坚持治疗,因此心理支持非常重要。
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危害不容忽视。轻者表现为脚部麻木、冰凉,重者则可能出现溃烂、坏疽,甚至需要截肢致残。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须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因受冷受热而引发糖尿病足。
张老汉就是一名糖尿病足患者,他在日常生活中因为热水烫脚,险些酿成大祸。张老汉听说糖尿病足与血液循环不好有关,于是开始每天泡脚,希望能缓解腿脚麻木的症状。然而,由于水温过高,张老汉并未察觉到烫伤,直到烫伤严重才打电话求助儿子。
武警三院细胞治疗中心的王主任指出,张老汉的情况是典型的因热水烫脚导致的糖尿病足。老年人由于皮肤感觉异常,无法准确判断水温高低,再加上糖尿病患者的微循环障碍和血管病变,更容易发生烫伤。王主任提醒糖尿病患者,每天用39℃~40℃温水泡脚有利于血液循环,但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目前,张老汉已度过危险期,正在接受进一步治疗。武警三院细胞治疗中心拥有丰富的糖尿病治疗经验,设施齐全,专家团队实力雄厚,对糖尿病足、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治疗效果显著。
糖尿病足患者除了注意水温,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糖尿病足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需要引起广大糖尿病患者的重视。通过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积极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糖尿病足的发生。
血糖值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健康指标之一。然而,许多人对血糖升高可能带来的问题认识不足。血糖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糖尿病,还可能与其他多种疾病和因素有关。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血糖升高的原因:
1. 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等疾病会导致肝糖原储备减少,从而引起餐后血糖一过性升高。积极治疗肝脏疾病,恢复肝功能,有助于血糖恢复正常。
2. 应激状态:急性感染、创伤、脑血管意外等应激状态会导致胰岛素拮抗激素等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引起血糖升高。当应激状态解除后,血糖会逐渐恢复正常。
3. 饥饿和慢性疾病:饥饿状态下和慢性疾病患者体力下降时,糖耐量减低,导致血糖升高。积极治疗慢性疾病,改善体质,有助于血糖恢复正常。
4. 药物影响:一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烟酸等,可影响糖代谢,导致血糖升高。停药后,血糖会很快恢复正常。
5. 内分泌疾病: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等内分泌疾病可引起继发性血糖升高。控制原发病后,血糖可逐渐降至正常。
因此,当体检发现血糖升高时,切勿轻易给自己贴上糖尿病的标签。应及时就医,排除其他可能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血糖管理是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但并非越低越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童南伟指出,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不能急于求成,要慢慢来。这是因为血糖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患者的预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产生影响。
高血糖可造成多种不利影响,如胰岛素分泌减少、免疫紊乱、酮体、氧自由基和血小板聚集等,引起炎症播散、细胞凋亡和组织损伤等,从而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功能丧失甚至死亡。然而,严重的低血糖同样会增加死亡风险。因此,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病情分层和社会因素的差异设定相对合理、因人而异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目标。
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童南伟主任提出了以下血糖控制目标建议:
1. 非妊娠、非手术住院患者:新诊断、病程较短、无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病的非老年(<65岁)糖尿病患者,若降糖治疗无低血糖及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且有医疗条件和健康需求,依从性好,采用严格标准,即空腹血糖或餐前血糖4.4—6.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6—8mmol/L。
2. 重症监护单元(ICU)患者:采用宽松标准,即空腹血糖或餐前血糖8—10mmol/L。
3. 围手术期高血糖患者:普通大中小手术,术前糖化血红蛋白<8.5%即可;术前术中及术后采用宽松标准,即空腹血糖或餐前血糖8—1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或不能进食任意时点血糖水平8—12mmol/L,短时间<15mmol/L也可接受。
4. 妊娠期高血糖患者:糖尿病患者计划妊娠期间空腹血糖或餐前血糖控制在3.9—6.5mmol/L,餐后血糖在8.5mmol/L以下。
总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既要控制血糖水平,又要避免低血糖的发生,以确保患者的健康。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血糖控制不佳,2型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周围神经病变。这种病变主要表现为神经受损,导致肢体远端出现各种感觉异常和运动功能障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感觉异常和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异常包括针刺感、蚁行感、烧灼感、疼痛感等,通常从手指和脚趾的指尖开始,逐渐向上蔓延。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肌束颤动、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等。
除了感觉异常和运动功能障碍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还可能导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皮肤苍白、干燥、变冷、发绀、多汗或无汗、体位性低血压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主要包括严格控制血糖、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等。其中,严格控制血糖是最重要的治疗方法。
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还应注意日常保养。例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适当进行运动,增强体质;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需要综合治疗,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并定期进行随访。
糖尿病,一种曾经被认为是终身疾病的代谢性疾病,如今有了新的研究方向。研究表明,通过早期控制,糖尿病患者有可能实现病情逆转,甚至痊愈。
以往,糖尿病被看作是无法根治的慢性病,尤其是肥胖的早期轻度糖尿病患者,更是如此。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和药物治疗,这类患者完全有可能实现病情的逆转。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控制饮食和适量运动。控制饮食意味着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避免高热量、高升糖指数和高升糖负荷的食物。适量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同时,通过减重,将体重长期维持在理想范围,有助于改善病情。
药物治疗方面,应用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可以帮助患者将糖代谢指标长期维持在理想范围。此外,根据病因,糖尿病可分为四组:一型糖尿病、二型糖尿病、特殊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其中,二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是常见的临床类型。
除了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糖尿病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例如,少吃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多吃新鲜蔬菜、豆腐、木耳、蘑菇、山药等低糖、低热量的食物;适当运动,增强体质免疫力。
总之,糖尿病早期控制好,患者完全有可能实现病情逆转,甚至痊愈。这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医生,坚持治疗,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糖尿病,曾经被认为是老年人的专属疾病,然而,近年来,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儿童期糖尿病,顾名思义,是指15岁以前发生的糖尿病。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2型糖尿病则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
1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但研究表明,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等可能是诱发因素。这类患者体内胰岛细胞受损,无法正常分泌胰岛素,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水平。
2型糖尿病则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肥胖、不合理饮食、缺乏运动等因素都可能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研究表明,肥胖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明显增加。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儿童肥胖问题日益严重,这也导致了儿童2型糖尿病发病率的上升。为了预防和控制儿童糖尿病,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控制饮食热量摄入,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2. 增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预防肥胖。
3.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糖尿病前期症状。
4. 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注射胰岛素或服用降糖药物。
5. 增强心理素质,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总之,儿童糖尿病并非不可战胜。只要我们及时发现、积极治疗,相信孩子们一定能够战胜病魔,拥有一个健康的未来。
你是否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调味品——醋,竟然有着如此神奇的健康功效?醋中含有的醋酸,被誉为解决代谢问题的“优等生”,每天喝一大勺醋,不仅能促进新陈代谢,消除疲劳,还能带来诸多健康益处。本文将为你揭秘醋的养生秘密,让你对这小小的调味品刮目相看。
首先,醋酸能够有效减少内脏脂肪,帮助肥胖和有肥胖倾向的人群改善身材。研究发现,坚持每天饮用一大勺醋三个月,内脏脂肪、体重和腰围都能得到明显改善。这是因为醋酸能够促进肝脏代谢过程中名为AMPK的酶活性化,抑制糖分合成为脂肪,并同时促进脂肪燃烧。
其次,醋酸能够保证血管健康,降低血压。研究发现,每天坚持饮用一大勺食醋能够降低血压,原因可能与醋酸代谢过程中生成的扩张血管物质AMP有关。此外,醋酸还能作用于血管细胞,激活促进一氧化氮生成的酶eNOS,从而保证血液循环通畅,降低血压。
此外,醋酸还能延缓血糖升高速度,预防糖尿病。饮食时搭配醋一起食用,能够有效减缓血糖的上升速度,这对于控制血糖水平、预防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上述功效,醋还有以下益处:
1. 消除疲劳:当人体感到疲劳时,大脑会本能地对甜食产生需求。此时,搭配食醋一起食用甜食,能够促进肌糖原的恢复,缓解疲劳。
2. 促进钙质吸收:在烹饪带骨的肉类和鱼类时,加入一些食醋,能够帮助钙质从骨骼中溶出,促进钙质吸收,预防骨质疏松。
3. 控制食盐摄入量:醋与食盐是互补的调味料,在烹饪食材时适当加一些食醋,能够减少食盐的摄入量,降低血压。
总之,醋是一种极具养生价值的调味品。每天喝一大勺醋,不仅能带来健康益处,还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其中,食欲不振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那么,为什么糖尿病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呢?本文将从精神因素、胃肠植物神经病变以及药物影响三个方面为大家详细解析。
首先,精神因素是导致糖尿病患者食欲不振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患者在被诊断为糖尿病后,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担心病情恶化,这种心理负担会影响食欲。
其次,糖尿病胃肠植物神经病变也是导致患者食欲不振的常见原因。糖尿病会引起神经病变,其中胃肠神经病变较为常见。胃肠神经病变会导致患者出现胃轻瘫、消化不良等症状,从而影响食欲。
此外,药物因素也会影响糖尿病患者的食欲。许多降糖药物具有抑制食欲的作用,如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葡萄糖的吸收,达到降糖的效果,但同时也可能引起食欲不振。
针对糖尿病患者的食欲不振问题,治疗措施应针对不同原因进行。对于精神因素导致的食欲不振,患者需要调整心态,减轻心理压力。对于胃肠植物神经病变导致的食欲不振,可以通过改善饮食、适当运动等方式缓解。对于药物因素导致的食欲不振,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除了治疗,糖尿病患者的日常保养也至关重要。首先,患者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搭配膳食,控制摄入的总热量。其次,患者应保持适当的运动,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身体免疫力。此外,患者还应注意监测血糖,按照医生的建议服用降糖药物,以控制病情。
总之,糖尿病患者食欲不振的原因多样,治疗和保养措施也需要因人而异。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