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聊聊如何减停“黛力新”?

聊聊如何减停“黛力新”?
发表人:主任医师杨媛

前面的文章介绍过,黛力新长期使用后会出现很多可怕且不可逆的不良反应,减停过程也非常痛苦。

那么如何顺利减停黛力新呢?
 
如果您刚刚服用黛力新时间未超过6个月,那么减停黛力新相对容易一些。
 
一般每周减掉目前服用总量的1/4,大约4周时间可以逐渐减停。
 
当然,一定要同时服用一种抗焦虑抗抑郁的药物,一般是SSRI类和SNRI类。
 
这两大类药物一般需要2-3周起效,完全起效后黛力新是能够顺利减停的。
 
如果您服用黛力新时间已经数年甚至数十年,那么减停的难度就非常大了。
 
这类患者在减黛力新之前首先要充分做好心理准备,准备忍受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痛苦。这个痛苦体验甚至要超越发病初期。
 
其次到专科医院找专科医生指导用药。
 
简单介绍一下我个人在临床上指导这类患者减停黛力新的经验。
 
第一,每周减掉目前黛力新服用总量的1/8,大约用8周时间逐渐减停黛力新。
 
减的过程中如果病人不能耐受,可适当延长减药间隔时间。
 
第二,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躯体疾病特征、年龄性别、病程长短等个体化特征选择一个目前指南上推荐的抗焦虑抗抑郁的一线用药。
 
从低剂量开始滴定逐渐增加到患者能耐受的最低有效剂量,一般用时2周。
 
第三,小剂量合并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劳拉西泮常用),可大大降低患者减停黛力新的躯体不适。
 
相信这个时候有些患者会提出疑问,苯二氮卓类药物也容易成瘾,为什么要依靠一个成瘾的药物替代另一个成瘾的药物呢?
 
之所以选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是为了减轻患者痛苦,如果能够耐受可以不加苯二氮卓类药物(一般没有人能够忍受)。
 
而后黛力新逐渐减停,新加的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充分起效,再逐渐减停苯二氮卓类药物。
 
由于苯二氮卓类药物使用时间短且剂量小,因此相对容易减停。
 
总之,要想减停黛力新,就一定要有必胜的决心和坚强的意志。
 
同时还要充分信任和配合医生,做到这些,相信绝大部分患者都能够顺利减停黛力新。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老年抑郁症是发病于老年期(年龄≥65岁),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临床特征以情绪低落、焦虑、迟滞及诸多的躯体不适症状为主。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老人占老年人口7%~10%,患有躯体疾病的老年人,发生率可达50%。老年抑郁症是老年人精神疾病中发病率最高(16%-26%)的,其次才是老年痴呆症。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老年性疾病发病率逐渐增高,老年人抑郁症的患病率也相应增高,严重危害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一、老年抑郁症有什么表现

     

     1、情绪低落:不开心,高兴不起来,整日愁眉苦脸、忧心忡忡、流泪叹气。有的则否认心情不好,甚至强装笑脸。

    2、悲观自责,认为自己做错了事情,拖累了子女,严重者觉得活着没意思,有自杀的想法和行动。

     3、莫名担心:表情紧张、坐立不安、来回踱步,有诸多担心,惶惶不可终日。

    4、反应迟缓:觉得脑反应迟钝,判断力下降、记忆力衰退,言语少、语调低、语速慢。自觉“脑子较前明显的不好使”。常结结巴巴的说:“我不知道”,“我不会”。

    5、少语少动:行动缓慢,生活懒散,不想做事,不愿与周围人交往,丧失以往生活的热情和乐趣,感到精力不足,疲乏无力,甚至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重者终日卧床,达到不语、不动、不食的地步。

    6、睡眠困难:严重失眠,难以入睡,容易醒,早醒,醒后无法继续入睡。

      7、食欲减退:吃饭没有胃口,腹胀、便秘,体重减轻。

    8、各种身体不适:如头痛、腰背痛、关节痛、心慌、胸闷胸痛、出汗、恶心、呕吐等。

     

    二、老年抑郁症应该怎样治疗

     

    自我调整

     

     1.自我心理护理:参加社会活动,参加文体活动,多听音乐等;减少卧床时间,多交朋友,常谈心互助。

     2.家庭和睦:家庭成员间要多关心、支持、互相鼓励,尽力保持家庭和谐气氛。

    3.坚持锻炼:尤其是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跳绳、做健身操、健身舞等,每周至少做3次,每次持续15至20分钟。

    4.营养疗法:多吃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如粗粮、鱼等,或服一定剂量的复合维生素B。

    5.阳光疗法:坚持每天早晨连续散步30至60分钟,让脸好好晒晒温暖的阳光。

     

    精神专科治疗

     

     

    当自我调节无效或效果不佳时,应迅速寻求正规专业机构如老年精神科、心理科治疗。服用药物治疗;进行心理治疗以及其他如支持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光照治疗等。

  • 在门诊经常碰到这样的患者,身体检查未见异常或者问题不大,但是总感觉自己患有某种疾病,情绪上比较焦虑,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出现这种情况可分为一下几种原因:

     

    1、患者以前有过某种疾病,以我所见到消化门诊的患者为例,很多胃肠疾病患者因为长时间受到病痛的折磨导致思想比较紧张,易焦虑,加之患者本人“心眼小”,总是总爱胡思乱想,在疾病治愈之后只要身体稍微一不舒服,就怀疑自己又得病了。

     

     

    2、体质差异。有个别患者对疼痛或者疾病的耐受能力比正常人差,正常人感觉不是什么大事的异常感觉出现在这部分人身上则会让他们异常难受。不是因为这部分人娇气,而是他们疼痛中枢比较敏感。

     

    3、精神处于焦虑抑郁状态。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加使很多人精神上比较紧张,很多人处在焦虑抑郁的状态之中,旁人可以清晰的感觉到其焦虑抑郁,但是患者本人却从不承认。总是怀疑自己得病了,各种检查却没有异常的提示。这种情况下则需要及时采取心理或者药物治疗。

     

    生活上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改善这种情况:

     

    1、多从事一些劳动,不管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这样能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使之不要过分的关注自身感觉。在门诊碰到这样的患者我们也是建议她多干活,让自己忙碌起来,问题就迎刃而解。

     

    2、适当的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对于退休在家的老人因为突然的闲了下来总是会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闲下来了总爱胡思乱想,问题就会随之而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下棋、跳舞、养花和动物等都有助于注意力的分散。

     

     

    3、家人给予足够的关心,多开导患者,尽量不要激惹他们。

     

    4、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人无完人,不要对自己要求太过苛刻,试着去享受生活。

     

    5、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心宽,凡事想的开,要使自己的主观思想不断适应客观发展的现实。要注意“制怒”,不要发脾气。

     

    6、当你感到焦虑不安时,可以运用自我意识放松的方法来进行调整。如果处在焦虑抑郁状态比较严重的患者,一定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耐心治疗。

  • 一、什么是焦虑抑郁状态呢?

     

    焦虑抑郁状态是一种持续担忧、焦虑和压抑、少愉快感的状态,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往往是过度和不恰当的,但不能控制,对社会生活和或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该描述狭义包括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焦虑障碍伴抑郁情绪、抑郁障碍伴焦虑情绪、躯体疾病伴焦虑抑郁情绪等。因焦虑障碍与抑郁障碍谱系复杂,有许多重叠症状和共病现象,而大部分患者是到综合医院首诊,对综合医院非精神科医师规范诊断难度较大,因此广义上焦虑抑郁状态包括所有伴或不伴躯体疾病的焦虑障碍(状态)和抑郁障碍(状态)。此称谓是一种症状状态描述,不是疾病诊断名称。主要见于综合医院医师对患者的初步印象中。

     

     

    二、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表现:

     

    患者存在焦虑和或抑郁的情绪,常伴有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和睡眠障碍等症状,患者常常因自主神经症状如疼痛、多汗、心悸、胸闷、腹胀等就诊于综合性医院,进行过多的检查和治疗。以下为本病的具体表现:

     

    (1)担忧:患者常常处于心烦意乱和忧虑之中。

     

    (2)躯体症状:以疼痛、疲劳较突出,症状可累计呼吸、心血管、消化、泌尿、神经等各个系统,常见心慌、胸闷、气促、头晕、头闷、多汗、口干、口苦、咽部异物感、胃部不适、恶心、腹痛、腹胀、便秘、尿频、颈肩背腰困痛、肌紧张、躯体麻木、游走感、烧灼感等,有的患者可出现阳痿、早泄、月经紊乱等。而上述躯体症状不能用各种临床检查证明有明显的器质性疾病,或者虽然有一部分患者查出器质性问题,但其严重程度与患者主观症状不符。

     

    (3)敏感性增高:对小事易发脾气(明知没必要)、好抱怨、注意力不集中、常感记忆力下降。睡眠障碍较为突出,常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难再睡、醒后心慌紧张、梦中喊叫等。

     

     

    (4)抑郁:患者情绪低落、反应迟缓、显著而持久的抑郁悲观、发愁做事、整日卧床懒动。程度较轻的患者感到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凡事缺乏兴趣,愁眉苦脸,感到“心里有压抑感”、“高兴不起来”;程度重的可悲观绝望,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患者常诉说“活着没有意思”、“心里难受”等。

     

    (5)其他:焦虑与抑郁有较高的共病率,此类患者也常合并酒精和物质依赖。还有的患者合并躯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肤过敏、哮喘等,而躯体疾病与焦虑抑郁问题互相影响,使疾病复杂化,从而延迟康复,甚至明显增加自伤自杀企图与行为。共病患者往往有更多的社会功能损害,对治疗的反应也较差,是医疗资源的高消耗人群。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