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太丧的人,大脑容易变傻!新研究喊你做好“情绪管理”

太丧的人,大脑容易变傻!新研究喊你做好“情绪管理”
发表人:京东健康

疾病的发生,很多时候是基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良情绪。人们往往注重调节生活习惯,却忽视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最近,伦敦大学学院团队领衔的一项新研究发现,长期消极思维与后续认知能力下降,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病理表现密切相关。

 

换句说话,情绪太丧的人,更容易变傻。

 

 

情绪低落是怎样引起一系列身体反应的?怎样做好“情绪管理”?《生命时报》结合该研究,并邀请权威专家,教你走出情绪陷阱。

 

受访专家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张侃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余淑君

 

新研究:“不开心”增加痴呆风险

 

研究发表在阿尔茨海默病协会旗下期刊《阿尔茨海默病和痴呆症》上。据研究团队介绍,这是“首次有数据支持了‘长期消极思维是痴呆症风险因素’的原理验证”。

 

研究对360名55岁以上,且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风险比普通人高的中老年人,进行了认知能力、抑郁和焦虑症状评估等多维度考量。

 

研究人员发现,更多表现出持续性消极思维的人群,在随访期间认知能力下降更明显,尤其是短期和长期记忆力下降,而这正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征兆之一。

 

而且,他们大脑中的tau蛋白和淀粉样蛋白沉积更多。这两种蛋白的异常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标志性病理表现。

 

同时,抑郁和焦虑也与后续的认知能力下降相关,但与tau蛋白或淀粉样蛋白的沉积无关。

 

论文的第一作者Natalie Marchant表示:“重复的消极思维,可能是患上痴呆症的一个新的风险因素,这可能解释了抑郁和焦虑的人更容易患痴呆。”

 

情绪消极引起一系列身体反应

 

除了损伤大脑,情绪消极还会引起一系列身体上的变化。

 

大量科学研究发现,70%的人会以躯体健康受损的方式来消化“有毒”的情绪,最终酝酿意想不到的大病。

 

 

心脏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刘健表示,当人极度愤怒后,2小时内发生急性心梗的风险将升高2.44倍;即使是轻度抑郁、焦虑或压力,也会使心脏病风险翻倍。

 

胃肠道

 

胃肠道是最能表达情绪的器官,很多人一焦虑就会胃疼或腹泻,压力大的时候根本吃不下饭。

 

长期负面情绪,还容易让胃功能失调,导致消化不良、便秘、胃肠道炎症及不明原因的腹痛等。

 

甲状腺

 

长期压力大、紧张焦虑的人容易患甲状腺疾病。有统计显示,70%的甲状腺疾病发病前有不良情绪刺激。

 

皮肤

 

荨麻疹、牛皮癣、湿疹、皮肤瘙痒等很多皮肤疾病,其病因、发病过程与情绪密切相关。

 

内分泌系统

 

美国著名的身心治疗师露易丝·海,从自己生病和痊愈的过程中,发现了身体与心灵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就提到,容易焦虑、生气的女性更可能内分泌失调,得乳腺、卵巢癌等疾病。

 

一份实用的「情绪管理手册」

 

想要拥有好情绪,其实并不难。个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缓解负面情绪:

 

 

1.接纳情绪

 

遇到问题,多想想别人会不会因此困扰,别人会如何解决。既然别人也会因困难而烦恼,那么这就是很自然的事,要试着接纳自己的情绪。

 

2.转移注意

 

有负面情绪时,不要沉浸其中,试着做些别的事,比如听音乐、运动、看书,或者参加公益活动,从中获取快乐和成就感。

 

3.主动倾诉

 

找亲友谈谈自己遇到的困难,通过倾诉把情绪发泄出来,也是缓解不良情绪的好方法。

 

4.重新定位

 

当看到别人获得成就时,我们难免产生比较心理。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看到别人成功,我们不应陷入焦虑,应该重新思考自我定位

 

5.充足睡眠

 

睡眠能通过缓解疲劳,降低坏情绪对人体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做梦对缓解情绪障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无论这些梦你醒来是否记得。

 

6.选择合适的颜色

 

颜色对情绪的作用,就像维生素之于身体健康。

 

如果你想控制愤怒,就远离红色;

 

如果你想对抗抑郁,就别穿黑色或深蓝色的衣服,它们会让你情绪更差;

 

如果你想缓解焦虑或紧张,就应该选择能让你冷静的颜色,如淡蓝。

 

7.深呼吸

 

当你处于压力状态时,要放慢呼吸,同时尽量往后卷舌。这一方法能在数秒钟内平衡任何情绪。

 

建议在情绪产生时,深呼吸并耐住性子等6秒钟,等情绪平稳,思考能力恢复,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和行动。

 

8.多做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具有很好的抗抑郁和焦虑的作用,同时对缓解压力也有极大好处。

 

做家务等活动效果很一般,跑步、骑车、游泳等有氧运动才是最佳选择。建议坚持每周锻炼5次,每次20分钟。▲

 

本期编辑:郑荣华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抑郁状态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最近换季,早晚温差大,是脑中风的高风险季节。前阵子,音乐家袁惟仁因出血性脑中风,即脑溢血,紧急送医治疗。

     

     

    40岁以上的人,如果发生这些脑部问题,高血压的可能性很高。但是,如果是40岁以下的患者,没有3个高度的问题的话,很可能是脑的其他病灶。

    年轻时脑中风可能是这些原因。

    1.脑动静脉畸形。

    这是因为大脑先天性脑血管发育不良,本来应该生长清晰的脑血管,不巧会变得混乱,堵塞容易中风。在治疗方面,现在可以通过手术切除畸形的炉子,或者用血管栓塞术降低风险。

    2.毛样血管疾病。

    这种脑血管疾病的原因不太清楚,但观察到两侧脑半球供血的颈动脉逐渐堵塞。小血管为了弥补堵塞引起的脑供血不足,开始杂乱生长,异常毛细血管成团,形成烟雾状,因此也被称为烟雾病。

     

    这些微血管扩张到一定程度不会扩张,但像吹得很饱的气球一样,容易有冲突爆炸的风险。

     

    目前,毛状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是症状治疗,无法阻止疾病的进展。症状治疗侧重于脑血管重建手术,最常施行的是头皮浅颞动脉与脑表中脑动脉接合术。

    3.脑肿瘤。

    脑部肿瘤也可能是破裂出血引起脑中风的。除非压迫神经,否则发现脑瘤,主要取决于医疗检查。

    4.静脉系统疾病。

    大脑是高能耗的器官,能源的提供由脑动脉血管负责,能源运输结束后,血液从脑静脉系统返回心脏。因此,静脉血管堵塞或狭窄,容易引起脑中风。

     

     

    一般来说,如果静脉系统堵塞,可以通过手术取出血栓,避免脑中风险。

    5.外伤或不良习惯。

    此外,包括肥胖、熬夜、吸烟和饮酒,以及不正确的剧烈运动也可能导致脑中风。像健身快的人一样,举起过重的哑铃,用力不当的话脖子动脉就会撕裂,有可能引起中风。

    体检,早发现问题。

    由于这些脑卒中的原因,多与3高无直接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容易观察。因此,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尽快发现自己的身体有没有问题,有家庭病史,可以避免脑中风。

  • 中老年人要注意预防心律失常的出现。对此疾病,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方法,其中保证自己充足的睡眠质量非常的重要,同时也应该重视体检,哪怕患有了心律失常,也可以获得尽快的治疗,以免产生并发症。


    很多的心律失常患者其实在生活中并不会出现心慌或者是胸闷等这一些典型的症状,往往在体检的过程中才会发现自己已经患有了心律失常,所以说,为了让自身的健康获得保障,我们一定不可以忽视体检,那么对于中老年人群来说怎么样才能够预防心律失常的出现?

     


    1,很多的心律失常患者其实并不会出现典型的症状,所以说我们一定要重视体检。暂时没有症状的心律失常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也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很有可能会引起猝死,特别是在严重疲劳的状态下更加会引起心律失常。


    2,在发现心律失常之后,我们必须要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治疗,不可以随意的服用药物,或者是在看到自己病情有所好转之后也不可以停止药物服用。


    3,对于心律失常患者来说运动一定要适量运动量越大,其实对于身体也并不是拥有一定的好处,对于中老年人群来说,最好是选择散步或者是打太极拳,着一些比较柔和的运动。


    4,要想减少猝死的几率,那么一定要避免冷热的刺激,同时也应该小心感冒的出现,洗澡的时候不可以水温过高或者是过低。


    5,在生活中也应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减少喝咖啡或者是浓茶,同时也不可以出现暴饮暴食的现象。

     


    6,要想预防心律失常所引起的猝死几率,那么一定要减少过量的喝酒,同时也应该戒烟,因为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导致我们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的现象,让我们因此而出现心脏异常。


    7,保持良好的睡眠对于心律失常患者来说非常的重要,因为如果长期的劳累就可能会增加心率失常出现的几率。


    8,和人接触的时候一定要宽容的对待,避免自己出现情绪波动的现象。如果处于过分紧张的状态就会增加心律失常的出现。


    9,要想达到预防心律失常的效果,那么首先一定要积极的治疗原发疾病,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阅读完全文,我们对于如何预防心律失常有了相应的了解,为了让自身的健康获得保障,那么我们一定要做好预防措施,特别是对于一些并没有出现典型症状的患者来说,也应该重视体检,因为这样的一种疾病,这是对于我们人体的生命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必须要及时接受治疗。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即便是在好不容易等来的周末,我们也越来越不能够放松地享受生活。

     

    经常感到疲惫,再也没有小朋友那种没心没肺的开心,好像压力和忙碌给我们带上了焦虑、失眠和疲惫等沉重的枷锁,一点点加重着我们身上的重担,步步紧逼、寸步难行。

     

    其中,这些重担的重要来源之一,可能来自于大脑中存满的负性记忆和消极情绪。尤其是消极情绪,正逐步危害着我们越来越多人的身心健康。

     

    年轻人「压力山大」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的压力不局限于基本层次的衣食住行,对生活的品质和精神世界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和更多的关注。

     

    同样,伴随巨大欲望而来的是更多的压力和挑战。

     

     

    例如,来自家庭的不和谐、人际交往的焦虑、学业压力以及就业难题等。这些问题充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常见且需要解决的问题。

     

    • 但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挑战带来的压力和消极情绪,如何在生活中保持情绪稳定,缓解消极情绪冲击,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情绪「病了」不是小事

     

    情绪,是我们作为正常个体在与周围客观环境互动中产生的短暂性情感体验,具有情境性、即时性和不稳定性。

     

    一般来讲,基本的情绪包含积极和消极两个部分。

     

    • 积极的情绪:有助于我们直面压力和挑战,并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
    • 消极的情绪:虽然存在有益的一面,比如,有助于我们反省深思和吸取经验教训,但是强烈和持久的消极情绪刺激,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巨大危害。

     

    消极情绪的伤害

     

    ● 对身体

     

    长时间持续的消极情绪会产生伴随一系列的躯体反应,如心慌胸闷、失眠健忘、无穷无尽的疲惫感和日益稀疏的头发等。

     

     

    身体的不适让我们减少了社交和运动,产生了很多继发的情绪病,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等,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

     

    同时,生活节律紊乱、植物神经过敏和内分泌失调长期的影响着个体的身体健康。一些常见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和甲状腺等相关疾病都和消极情绪密切相关。

     

    ● 对心理

     

    长期且剧烈的消极情绪,会破坏我们的心理健康,是多种常见精神心理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的消极情绪的产生,一方面,使我们丧失对自我客观的评价,更倾向于用消极悲观的视角看待问题,时常敏感和习惯性自我贬低,不利于自我发展。

     

    另一方面,容易灾难化思维、缺乏动力和勇气,为了避免结束,你拒绝了所有开始。

     

    消极情绪萦绕下的心情就像南方的梅雨季,我们并不能做到祈求上天不要下雨,但是,我们可以学会及时排遣掉这些消极情绪,给心理的罐子做清扫,撑开守护心理健康的「雨伞」。

     

    情绪「治疗」需及时

     

    觉察与宣泄

     

    原发的情绪都很直白,让我们做出本能的战逃反应,就算僵住也没有关系,不要为自己表现出攻击性或怂了而评判自己。

     

    因为自我评判而产生的继发情绪可能更复杂,难以自行消化,比如羞耻感、抑郁、焦虑等。

     

     

    所以情绪来了我们就要及时宣泄,给自己排毒,找朋友吐槽,出去嗨一下,痛快哭一场,还是打枕头、盘手串的都可以。

     

    安全的宣泄,不要让负面情绪陪自己过夜。

     

    接纳与寻求支持

     

    逃避和过分关注都会让我们更加深陷情绪泥潭,学着接纳情绪产生的合理性,在不能自我处理的时候及时向外界寻求支持。

     

    接纳情绪的较好的方式有正念练习、改变认知模式等。

     

    这些可以通过网上已有资源的利用,或者线上、线下通过跟心理咨询师沟通学习,来帮助纠正我们习惯性的负性认知模式,从而减少和缓解部分消极情绪的产生。

     

     

    向外界寻求社会支持也是处理消极情绪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

     

    来自家人、朋友以及周围人的善意和支持最能帮助我们走出消极情绪,可以尝试「麻烦一下别人」,也允许别人在不打乱你生活的情况下麻烦一下你。

     

    自我关怀

     

    主要包括规律作息、保持运动量、发掘和培养自己的爱好。

     

    运动不仅有助于身体机能的提升,而且本身能够促进分泌快乐物质,是消极情绪有效地排解手段。

     

     

    睡眠节律的紊乱是多种精神心理疾病发生的前期表现,由此,保持睡眠节律是极为重要的。

     

    不一定要早睡早起,但绝不可以昼夜颠倒,尽量保持规律作息习惯和充足时长的睡眠。

     

    学习新东西、培养新爱好也是刺激多巴胺产生的过程,尤其是在得到一定的正反馈之后,有利于我们树立正向的自我形象,提升自信心。

     

    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当消极情绪占据了你的大部分生活,严重影响工作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而无法排解时,可以尝试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高压的生活下,消极情绪就如同感冒,要及时进行线上或线下就诊,从而做出准确的心理评估和对症处理。

     

    这样如同是在教练的指导下,科学安全地锻炼我们的心理肌肉,提升心理灵活性和复原力。

     

     

  • 心脏病也属于身边的“定时炸弹”类型的疾病,很多朋友在确诊心脏病之后,每天都数着日子过,其实倒也不必这么悲观,但心脏病患者的性命随时都可能被“死神”夺走倒是真的,主要还是因为心脏病患者有太多“禁忌”,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触及“雷区”,诱发疾病。

      


    冬天气温低,血管易收缩,血液循环不畅,心脏压力大,是心脏病的高发时节,很多朋友都调侃心脏病患者行动受限,但这些“限制”,其实都是为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众所周知,人在生气时,血压也会升高,这对心脏病患者而言其实十分危险,很多心脏病突发的案例,其实都跟情绪波动有关,我们也经常在电视剧里看到演员在暴怒之下引发心脏病的情景,这都是有根据的。所以我们经常强调,对于心脏不好的人来说,平心静气才是守住健康的关键。

      
    但除了生气之外,这5件事,心脏不好的人也不能随便做

     

    过度劳累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背负着很多压力,有工作上的压力,也有家庭的压力。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很多朋友都被迫加班,经常身心俱疲。其实在这种状态下,人是很容易生病的,不仅是因为免疫系统遭到了破坏,更是因为过度劳累导致心肌劳损,给心脏病留下了可乘之机。

     

    经常熬夜

     

    虽然现在大家对熬夜已经见怪不怪了,但熬夜这种行为的危害性,依然不会被抹去。很多上班族白天工作量大,任务重,已经很累了,晚上继续熬夜,会加重身体包括心脏的负担,让心脏超负荷运转。睡眠不足会增加心脏病的发作风险,并不是开玩笑,如果你一直有熬夜的习惯,希望你趁早纠正,别等到心律失常才后悔。

      
    高强度运动

     

    产生运动的想法,是对健康负责的表现,但大家在运动前,也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权衡,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因为不同人群能承受的运动强度也不同。一名运动员跟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年人,运动强度当然不在同一个水平。对于心脏病患者而言,运动可以,但要避免高强度的运动项目。

     

     

    在高强度运动的过程中,我们全身的血液都会加速循环,身体的耗氧量也会增加,这个时候心脏的负担也很重,心跳也会加速,如果心脏不好的话,很容易出现心肌严重缺血的情况,甚至诱发心肌梗死。

      
    吃得太饱

     

    可能大家也很疑惑,怎么连吃得太饱也成了诱发心脏病的因素之一了?其实,吃得饱并不会直接导致心脏病发作,但却是诱发心脏病的间接原因。人在吃饱的时候,肠胃的消化负担加重,全身大部分的血液就会被分配到胃肠附近,为消化“助力”,这个时候心脏自身供血就会减少,心脏本身就不太好的人,就会出现不适症状。

     

    搬、抬重物

     

    心脏病患者一般是不能从事于体力劳动的,因为在进行体力劳动时,体内血压会经历两次升高,在搬抬重物的同时,血压也在升高——下降——升高,这个过程也会给心脏造成很大的负担,甚至会加重心肌缺血的症状。心脏不好的人,尽量不要逞强,因为这些动作很有可能导致心脏病突发。

      
    总结:心脏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要重视心脏保养,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轻易生气、动怒、逞能,保护好心脏健康。

  • 老痴缓慢而痛苦地带走一个人的认知、思考和行动能力,无法正常说话、吃饭以及找到回家的路。目前,还没有根治的办法,所以从年轻开始预防患病诱因很重要。

     

    近日,《柳叶刀·健康长寿》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了胆固醇与患老痴的关系。

     

     

    《生命时报》结合新研究并采访专家,分析胆固醇是如何影响老痴患病率的,并教你如何管好它。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张海澄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 余国龙 

    河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 郭艺芳

     

    胆固醇异常,增加老痴风险

     

    这项研究对超过180万名40岁以上的英国成年人在1992年至2009年间进行了血液胆固醇测量。研究员根据首次测量时的年龄(<65岁或≥65 岁)和随访时间(<10年或≥10年)对分析进行分层。

     

     

    研究结果发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痴呆症之间存在适度的正相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越高,患痴呆症风险越大。

     

    在基线年龄<65岁的人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每升高1.01毫摩尔每升,未来10年内及10年后诊断痴呆的风险分别增加10%和17%。

     

    在基线年龄≥65岁的人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痴呆之间的关系相对较弱,每升高1.01毫摩尔每升,未来10年内及10年后诊断痴呆的风险分别增加3%和7%。

     

    “坏”胆固醇有个最理想数值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病发生发展的公认风险因素,与死亡风险增加有关,因此被称为“坏”胆固醇,但坏胆固醇控制水平因人而异,并非越低越好。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院研究团队曾对近10万人展开长达10年的随访发现,坏胆固醇水平与全因死亡率之间呈U型关联,坏胆固醇过高或过低都会增加全因死亡风险。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9)》建议,大多数人和冠心病中低风险人群,坏胆固醇应控制在3.4毫摩尔/升以下。

     

    鉴于胆固醇水平升高是导致心脑血管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正在接受降脂治疗的人群,要做危险分层,比如冠心病高风险人群要<2.6毫摩尔/升,极高危险人群要<1.8毫摩尔/升。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近二三十年,我国冠心病死亡率不断增加,77%的原因与胆固醇水平升高有关。而坏胆固醇每降低1毫摩尔/升,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就可降低21%。

     

    张海澄认为,尽管控制胆固醇的标准趋势越来越低,但胆固醇对人体的重要作用不能忽视,它是大脑最主要的营养物质,也是身体各种激素生成的原材料。年轻人和老年人胆固醇水平都不能降得太低,以小于3.4毫摩尔/升为宜。

     

    做好3件事,管好胆固醇

     

    人体内的胆固醇主要有两个来源:1/4是吃进去的,3/4是自身肝脏合成的。所以,降低胆固醇也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减少饮食摄入

     

    在饮食方面,要限制食盐摄入量,少吃腌制食物、油炸食品等,多吃果蔬。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发布的《中国食物成分表》中提到,在常见食物中,每100克可食用部分中胆固醇含量里排在前列的有:猪脑(2571毫克)、鸭蛋黄(1576毫克)、鸡蛋黄(1510毫克)、猪肝(1017毫克)、鱿鱼干(871毫克)、咸鸭蛋(647毫克)、鸡蛋(648毫克)、虾米(525毫克)、鸡肝(476毫克)、猪腰子(430毫克)。

     

    要控制这些食物的摄入量,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要尽量少吃。

     

    减少胆固醇合成

     

    对普通人来说,增加运动、保持饮食均衡、作息规律是控制胆固醇水平最有效的办法。对于已患有高胆固醇血症的人,则需要额外用药。

     

    他汀类药物是血脂异常药物治疗的基石,推荐将中等强度的他汀作为血脂异常人群常用药物;他汀不耐受者、胆固醇水平不达标者、严重混合型高脂血症者,应考虑调脂药物的联合应用。

     

    他汀是降胆固醇的首选药物,如果吃1片效果不好,也不要自行加量。因为增加他汀剂量后,疗效增幅并不显著(约6%),副作用风险却大大增加。最好的办法是在医生指导下,联合使用其他类型的降胆固醇药物。

     

     

    定期体检

     

    尽早发现胆固醇水平异常才能尽快干预。建议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一次空腹血脂;具有危险因素者,如男性超过45岁、女性绝经后、吸烟、肥胖、有家族史者,应每半年到1年检测一次;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等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测一次血脂。

  •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大脑经常在不停工作,即使我们身体睡着了,大脑可能还没有休息。大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维持生命体征上,还体现在人类拥有无穷的创造力、想象力上。

     

     

    很多朋友平时的工作需要经常用脑,我们都知道,汽车如果长时间奔驰,是需要及时加油的,大脑也一样,光工作不进补也不太合适。所以补脑也成了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大部分人对补脑的方式都停留在吃补品上,其实做好了以下5件事,不花钱也能补脑。

     

    经常用脑的人,5件事要做好,或许不用花大价钱补脑

     

    勤用脑

     

    众所周知,大脑和其他器官不太一样,它是越用越灵敏,如果真的一段时间不用脑,你就会发现自己“脑子不够用”了。不论是在记忆力、判断力还是反应力、创造力上,都变得迟钝了。所以平时勤用脑,让大脑处于一个运转的状态,才不会让它老化。


    不熬夜

     

    大部分人都认为熬夜会危害肝脏的健康,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熬夜对大脑的影响。如果你曾有过熬夜的经历的话,就会发现,熬一段时间之后,不仅身体变差了,经常会腰酸背痛,精神萎靡,连反应力也变慢了,工作效率急剧下降。平时早点睡,给大脑一个自我调整的时间,比补药管用。

     

    不抽烟

     

    很多男性都有抽烟的习惯,或许是因为工作应酬,或许是因为精神压力大,总是改不了抽烟的恶习。但是抽烟对大脑的危害也非常大,烟草中的有害物质进入人体,会参与到血液循环中,随着血液流向大脑,刺激脑部神经,影响大脑健康。长期抽烟的人,脑部发生疾病的几率更高。

     

     

    不喝酒

     

    除了抽烟以外,饮酒也是伤脑的一大恶习。虽然在这个社会上,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法避免饮酒,但是在这些状况之外,能不喝还是别喝了。因为酒精对脑部神经的影响或许超出你的想象,经常喝酒的人,记忆力也容易变差。不想过早出现健忘的症状,趁早改掉过量饮酒的习惯吧。

     

    常吃鸡蛋

     

    许多朋友说到补脑食物,一般都会想到核桃、鱼、牛奶等,其实生活中还有一个非常常见并且价格低廉的补脑佳品,那就是鸡蛋。营养专家建议每天摄入一个鸡蛋也是有科学依据的。像鸡蛋黄中的卵磷脂、卵黄素以及甘油三酯等营养物质,可以促进大脑神经的发育,平时需要用脑的朋友可以常吃。


    相信对于大家来说,补脑也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在意的事,不论是家里有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还是需要补充营养的老人,或者自己需要经常用脑,都比较重视补脑。除了把心思放在那些所谓的“补品”上,更要把重心放在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上,毕竟,不伤害大脑就是最好的补脑方式。


    有些朋友一味地追求那些补脑食物,却忽视了自己平时“伤脑”的坏习惯,这就像杯子破了一个洞,再怎么加水也加不满是一个道理。所以想要更好地补脑,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坏习惯抛弃。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容易生气的人,而很少看到能够很好地控制情绪的人。愤怒是一种很难排解和控制的情绪,很多人在愤怒的情况下,往往会做出一些让自己后悔不已的决定。除了这些以外,容易生气、爱发脾气,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也有着不少危害。

     

     

    经常发脾气,皮肤越来越差

     

    仔细观察身边爱乱发脾气的人,他们的皮肤状态一般都不太好。这其实是因为人在生气的时候,体内血液的流动速度会变快,而这个时候,血液中含有大量的毒素,被运送到身体的各个角落后,会影响我们的皮肤健康,导致色素沉着,皮肤粗糙。

     

    同时,生气对肝脏也有一定的伤害,影响肝脏正常的排毒功能,毒素在体内淤积,表现在脸上就是脸色暗沉、暗黄,容易出油,痘痘、粉刺增多等,皮肤变差。

     

     

    经常发脾气,容易猝死

     

    在暴怒的时候,全身的血液会迅速聚集在我们的脑部,血流速度加快。而大脑无法适应这种异常的血液流动,容易引起大脑血管发生破裂的现象,诱发脑梗,甚至导致猝死。

     

    经常发脾气,易得抑郁症

     

    容易生气、爱发脾气的人,身边的朋友、家人都被伤透了心,渐渐远离了。失去朋友的人,心里有话无处说,没有可以聊天的对象,有压力也只能自己排解,越来越孤独。久而久之,就会变得沉默冠寡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患抑郁症。

     
    经常发脾气,更容易生病

     

    别看有的人爱生气,发脾气的时候好像很厉害的样子,其实他们可能很容易生病。因为人经常生气的话,对自己体内免疫细胞是有不利影响的,导致免疫力下降,对于一些疾病的抵抗能力减弱,更容易被病魔侵扰。

     

    经常发脾气,容易得胃病

     

    我们在生气的时候,常常会觉得吃不下饭,或者吃完饭后消化不良,其实原理就是,在暴怒的时候,体内的胃酸分泌变多,损伤胃粘膜,容易引起胃粘膜出血、糜烂,容易发生胃溃疡,诱发胃部疾病。


    经常发脾气,容易得乳腺增生

     

    这个说法很多人应该都听过,尤其是女性自己,因为相比于男性,女性朋友其实更容易生气,一点小事都能生半天的气。而经常生气对于女性的健康危害是很大的,比较典型的就是危害乳腺的健康,导致乳腺增生。

     

    如何有效控制情绪呢?

     

    学会自我调节

     

    遇到事情时,首先要放平心态,不要过于激动,不被情绪操控。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压力,平时多出去走一走,散散步,多看一看自然风光,不要把自己放在工作和学习压力之中,多练习深呼吸,想要发脾气时,在心里默念100个数。


    学会转移注意力

     

    在想生气的时候,可以通过运动、玩手机、看笑话、看电视等事情来转移我们的注意力,不要把心思放到惹你生气的事情或人上面,多去找一些不相干的事情做。

     

    不论年龄和性别,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少发脾气不仅对人际关系有好处,还有利于身体健康。

  • 谈到心律不齐,大家都不陌生,我们以前的文章也讲了很多次。然而,对于心律不齐具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许多人可能还不太清楚。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心律不齐的病因吧。

     

     

    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会出现心律失常,只是有些症状较轻,有些症状较重;有些症状较短,有些症状较长;有些症状有时会发生,有时会经常发生。如果症状轻,持续时间短,偶尔出现,对健康可能没有任何影响;如果症状重,持续时间长,频繁出现,则可能危及生命。

     

    心律失常可发生在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中,其中冠心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较为常见,在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死的情况下也会发生,基础健康人群或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患者中也有可能发生。

     

    此外,情绪也会导致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根据发作时心率的快与慢,可分为快与慢两大类,前者见于早搏、房颤、室颤、心动过速等,后者常见于窦性慢与各种传导阻滞。

     

    喜、怒、哀、乐、惊、恐、悲是人的七情,对于有心脏病基础的人来说,哪种情绪都可能引发心律不齐,甚至猝死。

     

    所以,如果一个人的情绪特别激动,肯定会影响他的心率。有些人的心律对情绪非常敏感,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对于无基础疾病的健康人来说,悲喜交集一般不会导致心律失常。

     

    对于患有基础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炎等)的人群。任何一种过度的情绪都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导致猝死。

     

     

    然而,情绪是人的正常情感流露,心律失常病人应多注意病因,从源头上加以治疗和解决,而不应只注重情绪带来的消极影响。日常生活中,多做心电图自测,如有明显心脏不适,如胸闷、心跳过快等症状,请及时就医。

     

    常保持愉快情绪,可避免情志伤害,减少发病。因此,人生应尽量乐观豁达,怡情悦志,修身养性,使心境保持平静。患者应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念。

     

    轻度心律不齐的患者可以适当运动,避免高强度运动和剧烈运动。重病患者应卧床休息,或进行简单的轻度保健锻炼。只有从生活中入手,以小见大,一点一点的去改变,相信科学,患病及时治疗,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进而摆脱疾病。

     

  • 精神紧张一般分为弱的、适度的和加强的三种。


    人们需要适度的精神紧张,因为这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

     

    但是过度的精神紧张,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过度紧张的危害


    过度精神紧张还容易造成情绪消沉、悲观、厌世、自我封闭。

     

    一个人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心理状态,发展下去就会导致一系列心因性疾病的发生,严重的可导致性格变态,少数人还会自杀。

     

    过度精神紧张给人身心健康带来的威胁是明显的、严重的,那么应怎样做才能解除人的过度精神紧张而达到心理平衡呢?


    1.提出合理期望

     

    俗语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每个人都应对自我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正确地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据此提出适合自己的合理期望,不要事事想成,也不要每一事都要求完美。你的一生可能不很伟大,但却活得有价值。

     

    各行各业的能手之所以能成功,就因为他们认识到了自我的势,根据优势提出合理期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2.养成宽容习惯

     

    只有心胸似海的人,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特别是在挫折面前表现出大度。

     

    不应一遇挫折就自無自艾,或在别人身上泄忿,学会宽容,这样,你会生活得比以前更轻松、愉快。

     

     

     

    3.对自己说“我行”

     

    只有自信,才会抓住成功的机会。

     

    要善于挖掘自身的潜能,改善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以提高自己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和调节能力。

     

    克服自卑心理,生活中一个自我感觉强大的人,要比一个自我感觉渺小的人精神负担要少得多。

     

    因此,认准了的事就去做,大声对自己说“我行!”那么你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4.建立支持系统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每个在困境中的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

     

    因为这要求我们必须建立相互支持系统。亲友、同学、同事、邻里都可成为你的支持者,它可为你在挫折时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持,而减少孤独或紧张。

     

     

     

    5.走出自我封闭

     

    自我封闭有两种:一是以自己为圆心,多是自卑心重或曾受到大的挫折;这只要加强自信,正视现实,就会逐步迈出自己纺织的小圈子。

     

    二是以别人为圆心的自我封闭。中国人最能忍辱负重,有些人是为别人而活着,有的为父母,有的为儿女,有的为家庭,

     

    有的为事业,等等。走出去,做你喜欢的一切,你将发现外面的世界的确很精彩,你的紧张、烦恼也将随风消散。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者 | 黄圆媛
    文章首发于 | 黄圆媛医师

     

    小孩子们对糖分仿佛有天生的亲近——总是执迷于各种甜食,吃不到就会哭闹。

     

    长期不吃甜食、不吃碳水化合物,心情会变得很差,会忍不住发脾气,情绪在低谷徘徊——有过减肥经历的人对这种情况应该不陌生。

     

    长期处在压力之下的人特别容易暴饮暴食。

     

    情绪激烈变化的时候,肠胃也有相应的反应,有的人一紧张就拉肚子。

     

    ……

     

    你知道吗,你的情绪被肠胃“绑架”了。

     

     

    每一个孩子的生长过程中,都伴随着这样那样的情绪问题。下面是我看诊过程中遇到的两个典型案例。

     

    第一个孩子是个男孩,8岁,生长发育迟缓,不长个也不长肉,最近8个月才长1公分,平常胃口特别好,喜欢翻东西吃。快到饭点的时候,无论是在做作业还是玩耍,都会分心,时不时地跑到厨房探头探脑,看看有什么好吃的,问问什么时候可以吃。待到饭菜上桌时,小家伙吃饭的速度特别快,用妈妈的原话讲“看他都没怎么嚼”。但稍微吃多一点就消化不良,腹胀、反酸,晚上翻来覆去的睡不着,入睡后也不安稳,梦话多、容易惊醒。

     

    第二个是女孩,6岁8个月。在学校静不下来,喜欢疯跑打闹,表现欲强烈,争强好胜,和小伙伴在一起玩耍时喜欢争第一,做游戏要先玩,参加比赛要拿冠军。脾气急躁,特别情绪化,性格倔强,做错事情要她认错特别难。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讲小话,是老师点名最多的学生。同之前的男孩一样,女孩也存在饭量大、吃饭快,但是不长个、不长肉的情况。

     

    这两个孩子的症状表现都属于中医学“胃强脾弱”的范畴。

     

     

    在消化系统方面,其主要表现有食欲异常旺盛,饭量很大,吃东西的时候“狼吞虎咽,风卷残云”,食物入口没嚼几下就进肚了。孩子食量虽大,仍常有饥饿感,正餐之外需要加餐。可是孩子每天吃下去这么多东西,生长发育还不如同龄小朋友——个头不见长,体型也偏瘦,肌肉还不结实。不仅如此,消化系统还经常出状况,如腹胀、腹痛,排气多,大便异常:干结成粒,或便溏不成型、夹杂未消化的食物,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有些孩子还饱受反复发作的湿疹、口腔溃疡、鼻出血等疾病困扰。

     

    在情绪、性格方面,这类孩子往往脾气急,性格倔强、要强、执拗,遇到不顺心的事,或是受了委屈,特别容易生气、哭闹。孩子的睡眠也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如入睡慢,睡觉不安稳、在床上翻来覆去,磨牙、说梦话、打呼噜。有的孩子入睡后会出现盗汗,有的会出现睡梦中突然惊醒,醒后入睡困难。

     

    儿童正处于旺盛的生长发育期,新陈代谢旺盛,对营养的需求高,神经、内分泌系统处在不断的发育和成熟中。这一系列症状的发生很可能与代谢过分旺盛、内分泌亢进相关,有证据表明部分食欲亢进的患者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的活动处于增强状态,而下丘脑正是是进食调控的主要脑区,与食欲调控密切相关。大部分“胃强脾弱”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大系统的发育成熟,相关症状会逐渐消退。但一部分孩子的症状难以消除,甚至随年龄增长逐渐加重,很有可能是儿童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儿童糖尿病引起的,需要及时确诊治疗。

     

    中医非常重视脾胃功能,认为“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出生之后,身体需要的物质和能量都仰赖于脾胃对饮食的消化、吸收。脾胃这对好兄弟分工明确,“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负责接纳、传导饮食,脾负责从食物中提取精微的营养物质,并输送给全身。胃强脾弱的孩子,胃火旺,食欲亢,胃接纳、传导食物的能力过强,导致摄入超量的食物,但脾的消化吸收能力不足,两兄弟在工作上不能协调,形成了“食物穿肠过,营养没留住”的局面。这种脾胃功能的不协调,导致孩子饭量不小,但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物质却很有限,难以满足旺盛的生长发育需求。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