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温华

消化道早癌防治现状

消化道早癌防治现状

消化道肿瘤是指食管、胃和结直肠等部位的肿瘤总称。根据 GLOBOCAN2020 估计,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名中结直肠癌、胃癌和食管癌分别为第 3 位、第 5 位和第 7 位,它们是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由于消化道肿瘤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所以到医院就诊的患者基本都是中晚期肿瘤,临床治疗效果较差,预后不佳。而大部分消化道肿瘤是可以通过预防筛查、早诊早治得到有效控制甚至治愈的,因此,对于开展消化道早癌的防治是非常必要的。

1.早期食管癌

早期食管癌表现并不明显,多为进食时的不适感,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肿瘤侵及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 根据浸润深度的不同,可分为原位癌、固有层癌、黏膜内癌(MM),侵袭黏膜下层上 1/3(SM1),侵袭黏膜下层中 1/3 ( SM2 ),侵袭黏膜下层 1/3(SM3)[2]。许多研究现已证明对于早期食管癌进行内镜下微创治疗,其临床疗效与手术疗效基本一致,并且内镜下诊疗具有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减少肺部并发症的优势。目前,内镜和病理活检仍然是食管癌早期发现的重要筛查方法。《中国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专家共识意见(2019 年,新乡)》推荐食管癌筛查起始年龄为 40 岁,至 75 岁或预期寿命小于 5 年时终止筛查,同时加入了新的高危因素:热汤饮食、进食过快、空气污染、牙齿缺失。推荐将早期食管癌及上皮内瘤变(或异型增生)作为主要筛查目标。

2.早期胃癌

早期胃癌指癌浸润仅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根据胃黏膜表面组织的凹凸分为隆起型、浅表型和凹陷型,其中浅表型又细分为浅表隆起型、浅表平坦型及浅表凹陷型3个亚型。 绝大多数早期胃癌无明显症状,或仅仅出现上腹不适、反酸、嗳气、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严重者也有可能出现腹痛、呕血,黑便等。内镜下治疗早期胃癌预后良好,五年生存率可达 90%以上。 因而内镜检查对发现早期胃癌具有重要意义。除了胃镜作为常规筛查手段外,《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2017,上海)》提出了胃癌发生风险“精准分层”的概念,并总结出了相关风险量表评估法。该量表主要由性别、年龄、PG、G-17 和 Hp 抗体五个变量组成,并赋予相应分值。据统计该量表诊断胃癌的灵敏度为 70.8%,阴性预测值为 98.8%,准确率可达 75.7%。

3.早期结直肠癌

早期结直肠癌是指浸润深度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的任意大小的结直肠上皮性肿瘤,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其中局限于黏膜层的为黏膜内癌,浸润至黏膜下层但未侵犯固有肌层者为黏膜下癌。病理上,主要有两种类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也称作轻、中度异型增生,属于良性病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也称作重度异性增生、原位癌、原位癌可疑浸润以及黏膜内癌,属于恶性病变。结直肠癌早期在临床上常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的进展可有排便习惯及性质的改变,如便血、腹泻、局部腹痛、便频、排便不尽感等。结肠镜检查是结肠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措施,根据《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2017,上海)》,建议人群筛查和伺机筛查有机结合,推荐筛查对象为 50-75 岁人群,无论是否存在报警症状。推荐选用结直肠癌筛查评分/问卷进行结直肠癌风险评估,提高筛查参与率和检出率。

4.消化道早癌的预防

长期烟酒摄入、高脂饮食、饮食不规律、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可导致消化道肿瘤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因此,对这些危险因素应进行重点关注和及时调整,如戒烟限酒、规律饮食、保持充足睡眠、加强体育锻炼、控制体重、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以及减少红肉摄入等。另外 H.pylori 感染也是消化道早癌的主要致癌因素之一,因此一旦有 H.pylori 感染应及时予以根除治疗。同时对于年龄大于 40 岁、消化道肿瘤高发地区人群、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及消化道息肉史等的高危人群,应每隔 1-2 年予以胃肠镜等检查。消化道早癌的治疗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一般认为正常上皮-单纯增生-异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被认为是肿瘤生长的经典过程,平均需要 3-4 年完成,有的需要 10-15 年甚至更长时间。癌前病变则是从正常组织到发生癌变的中间阶段,消化道肿瘤癌前病变一般有慢性炎症、恶性溃疡、息肉、腺瘤、腺瘤病及异性增生等。目前对于癌前病变及原位癌的处理主要通过内镜或者手术来完成。

5.内镜下切除:

内镜下病变组织切除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等优势现已成为常规疗法,除少数直径过大、镜下形态恶变及数目较多者外,大部分可通过内镜进行切除治疗。针对消化道息肉常用的内镜切除术包括常规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 ) 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 )等。

6.其他内镜下治疗技术:

包括氩离子凝固术(argonplasmacoagulation,APC )、热电极治疗法以及微波凝除法等,这些方法技术仅能去除较小的息肉等微小病变组织,无法明确病理诊断及是否根治,故处理微小病变前应对倾向癌变的组织类型予以病理活检。

7.手术治疗:

原位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一般采用 ESD、EMR 治疗。但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需追加外科手术:⑴切除标本侧切缘和基底切缘阳性;⑵黏膜下层高度浸润;⑶脉管侵袭阳性;⑷低分化腺癌、未分化癌;⑸癌瘤出芽分级 G2 以上。

7.小结

在《“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及《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 年)》等国家癌症防控的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通过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消化道早癌的防治工作已初显成效。这得益于诸多检测手段在临床上的普及,如电子胃肠镜、碳 13/碳 14 呼气试验、胶囊内镜及粪便隐血试验等。以及一些新方法、新技术的出现及应用,如粪便 DNA 甲基化检测、磁控胶囊内镜、高清胃肠镜及多维组学研究技术及基于生物计算的智能医学风险模型的使用,这些都可以较好的提高消化道早癌的检出率,从而做到“早防早治”。虽然早癌的防治前景乐观,但仍然存在许多困难,例如某些筛查方法较复杂、检测费用偏高、民众的健康意识不足、医疗资源的投入不够、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较大等。为此我们还需要在早癌防治这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努力提高民众健康意识,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进一步提高检测方法和技术。相信随着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我国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会逐年降低,民众的生命健康将更加得到保障。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痔疮的全科管理策略

痔疮(haemorrhoids),俗称肛肠痔瘘病,是人体直肠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扩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它是最常见的直肠肛管良性疾病。痔疮是全球性的最常见肛肠疾病之一,其症状及并发症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美国 90 年代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痔疮的患病率可高达 50%以上,其中 45~65 岁人群患痔疮的风险最高。最新全国肛肠疾病流调结果显示,我国 18 周岁以上城镇及农村居民中的常住人口中,肛肠疾病患病率高达 50.1%,其中痔疮占 98.09% 。 痔疮中内痔发病率最高(52.23%),其次为混合痔(21.05%)和外痔(14.04%)。痔疮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其中 35~59 岁年龄段患病率最高,目前关于性别与痔发生率的关系尚无定论。 1.痔疮的发病机制 痔疮的病因有很多,纵观人类认识痔疮的历史,产生了多种学说,比如:静脉曲张学说、血管增生学说、细菌感染学说以及肛垫下移学说等。但迄今为止,痔的病因尚未明确,人们只是认识到便秘、腹泻、低纤维饮食、妊娠、年龄因素和久立/久坐/久蹲等均为危险因素。目前认为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的病理性改变或移位。根据内痔的脱垂程度将内痔分为 4 度:Ⅰ度:排粪时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排粪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Ⅱ度:常有便血;排粪时有痔脱出,排粪后可自行还纳;Ⅲ度:偶有便血;排粪或久站、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Ⅳ度:偶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偶伴有感染、水肿、糜烂、坏死和剧烈疼痛。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混合痔是内痔和外痔混合体。肛垫由血管组织(小动脉、小静脉和它们之间直接汇合形成的血管窦)、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肛垫的扩大、远端移位,肛垫内支撑结缔组织的破坏性变化以及血管的异常扩展扭曲、血液停滞是形成痔的重要原因。 2.痔疮的症状 痔疮的症状有: (1)便血:是痔疮常见的症状,痔疮引起的便血与肛垫微循环异常及肛管静息压升高等有关。 (2)肛门坠胀:以自觉肛门坠胀不适为主,或伴有肛门异物感、阻塞感、便意频频等症状,可伴有多疑、烦躁和焦虑等精神症状。 (3)肛门疼痛:表现为肛周疼痛不适,疼痛性质表现为灼痛、刺痛、胀痛等,可发生在排便时、便后甚至任意时间。 (4)脱垂:脱垂的肛垫和痔块持续出现在肛门外并引起脱垂感是内痔的主要症状之一,可伴有轻度大便失禁、黏液排出、肛周充盈感和肛周皮肤刺激。 (5)肛门异物感:痔体积变大会刺激直肠下端,导致患者产生肛门内的异物感,有时也会伴有肛门坠胀不适。 (6)肛周分泌物:痔块脱出或肛门括约肌松弛时,常有分泌物流出而刺激肛门皮肤从而产生肛门瘙痒不适感。其中外痔有时也会有肛门瘙痒的表现。一般而言痔疮越严重其分泌物也就越多。 (7)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排便干结、排便费力。便秘可与痔疮互为因果并互相加重,便秘亦可作为独立症状出现在肛肠疾病中。 (8)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多,超出原有的习惯频率,粪质稀薄,容量或重量增多,或带有黏液、脓血、未消化的食物,以大便稀薄、大便急迫或大便频率增加为特征。腹泻可以加重对痔疮组织的刺激,导致痔疮的发作、出血或者脱出,也有一部分患者的痔疮发作往往以腹泻为主要症状。 (9)肛门失禁:是指肛门对气体、液体及固体的控制能力部分丧失或完全丧失,分为完全性(全失禁)和不完全性(半失禁)。 3.痔疮的治疗 相关指南建议首选保守治疗以改变患者的生活习惯及行为方式为主如调整饮食结构,包括摄入足量的水分,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忌口烟酒、辛辣刺激食物;加强肛门收缩运动保持肛门清洁卫生;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等。保守治疗无效的Ⅰ~Ⅲ度内痔患者和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或存在手术禁忌证的Ⅳ度内痔患者,可以采用胶圈套扎法,也可考虑注射疗法等。经保守治疗和/或器械治疗没有取得可接受结果的Ⅰ~Ⅲ痔患者或愿意接受手术治疗的Ⅳ度痔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4.痔疮的全科管理策略 全科医生是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具有连续性、主动性、互动性的医务人员,可管理常见病、识别危重症,并处理大多数急、慢性病。而痔疮作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基层医院管理具有明显的优势,患者不需要到各个专科去分别就诊,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患者的依从性也会更好。痔疮治疗遵循的无症状的痔疮无需治疗;有症状的痔疮重在减轻症状,而非根治;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因此改变患者的生活习惯及行为方式的健康教育变得愈发重要。既往已有许多研究显示健康教育能有效降低痔疮发作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需求,采取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可以极大提高患者的接受度和依从性。一般来说痔疮的易患人群可分为以下几种:①久站、久坐和长期便秘的人,比如司机、脑力劳动者、白领等。②大便时有不良习惯的人,如蹲厕所喜欢玩手机、看书看报的人。③生活起居没有规律的人,比如经常暴饮暴食、喜欢吃辛辣刺激的东西,酗酒。④妊娠妇女,由于肛门直接受胎儿的压迫会使血液回流出现障碍,再加上分娩时长时间用力,引起肛门静脉充血。针对以上痔疮高危人群引导其调整饮食结构,忌烟酒、辛辣刺激食物,平时加强缩肛运动,保持正确的排便习惯,消除紧张情绪。有痔疮症状的患者建议温盐水/高锰酸钾溶液/中药熏洗剂等坐浴清洁肛门,促进创面愈合和消炎止痛。再予以局部外用药物包括栓剂、软膏和口服药物等综合治疗。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处理,一般 90%以上痔疮症状会得到缓解,痔核也会逐步缩小。以后再针对这些人群及时予以随访和加强健康教育,可举办一些相关的科普知识讲座,进一步加深患者对痔疮的认识和了解。此外除了上述易患人群之外,人群中合并多种疾病并伴发内痔出血的比例越来越高。因此针对一些已患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例如一些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的内痔患者等,及时进行痔疮的相关健康教育和科普并给予一定的治疗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小结: 痔疮对人们的影响是长期、终身的,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通过加强全科管理策略,探索出合适的健康管理模式,帮助患者树立健康意识。促使大众自己践行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提高患者心理满意度及自信心,以达到预防和缓解患者病痛减轻经济负担的目的。

温华

住院医师

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101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早期食管癌的预防及治疗

1.食管癌的现状 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恶性肿瘤中排第7位,死亡率排第6位 。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每年新发病例约占全球的一半,其在男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于第 5 位和第 4 位,健康形势不容乐观。而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大部分可通过内镜下微创治疗达到根治效果,5年生存率可达95%。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生存质量低,预后差,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20%。我国食管癌早诊率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早期食管癌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是因进行性吞咽困难或发生转移性症状后就诊而发现,此时肿瘤往往已达中晚期。所以对早期食管癌进行预防和治疗,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2.食管癌的筛查与预防 2.1适用人群及筛查目的:符合表1中任一高危因素者,应列为食管癌高危人群,建议筛查,目的是促进食管癌的早期发现,提高食管癌早诊早治率。 2.2预防措施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预防食管癌:1)远离亚硝胺与霉菌:亚硝胺与食管癌的关系密切,霉菌能增强亚硝胺的致癌作用。要禁食隔夜蔬菜、腐烂水果、发霉的粮食、市售的咸鱼咸肉和腌菜,以及煎、炸、烤的食品。2)禁烟限酒:吸烟的致癌面广,自不必说。有的酒含亚硝胺、黄曲霉素等致癌物,还有醛醇等间接致癌物。同时酒精对食道粘膜长期刺激也是促进粘膜异形改变的主要诱因。3)改善营养不良:长期蛋白质缺乏会出现食管粘膜增生,容易恶变;脂肪缺乏时有碍必需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影响健康和降低免疫功能。4)适当补充微量元素:食管癌的病人常缺乏铁、钼、锌、锰、硒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A、B2、C,故高危人群可在医师的指导下,适当补充相关微量元素、维生素等。5)忌粗糙、过烫:颗粒粗糙、温度较高的饭菜,很容易损伤脆弱的食管黏膜上皮,使其破溃,进而发生形变而致癌。6)积极诊治食管疾病:反流性食管炎、白斑、息肉、憩室、贲门失弛缓症等,由于组织学改变、功能变异、局部受刺激,容易恶化形成癌症。3.食管癌的早期识别 3.食管癌的早期症状 绝大多数食管癌患者都经历过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自觉症状,如果发现有以下症状就应引起警觉:1)吞咽哽噎感:这是最常见的症状。患者常能清楚记忆第一次发生的时间和引起的原因,多因进食不易咀嚼完全的食物引起。第一次出现梗噎后,不经治疗而自行消失,隔数日或数月再次出现。患者对这种症状的形容为咽下食物时食管内有气体阻挡,故主诉为“噎气”。2)胸骨后疼痛:患者常诉咽下食物时胸骨后有轻微疼痛,并能说明疼痛的部位。疼痛的性质,可为烧灼样疼、针刺样疼痛或牵拉摩擦样疼痛。3)食管内异物感、胸口烧灼感:患者常诉因某次进食粗糙食物将食管擦伤,或疑为误咽下异物存留于食管内,经常感觉有类如米粒或蔬菜碎片贴附于食管壁,吞咽不下,但不疼痛,与进食无关,即使不作吞咽动作,也有异物感,异物感的部位多与病变部位一致。4)食物通过缓慢并有滞留感:患者常诉食管口变小、紧缩,食物下行缓慢,并有停留的感觉。该症状只出现在咽下食物时,食后消失,与食物性质无关,饮水也有相同感觉。患者常感觉咽下食物时食管内似有阶梯样,食物缓缓“顿挫”下行。5)剑突下疼痛:患者多诉为烧灼样刺痛,轻重不等,多在咽下食物时出现,食后减轻或消失,也有的为持续性隐痛,与进食关系不大。6)咽喉部干燥与紧缩感:患者常诉咽喉部干燥发紧,或形容为“脖子”发紧,咽下食物不利,并有轻微疼痛,吞咽干燥与粗糙食物时明显。这种症状的发生也常与患者情绪波动有关。 4.食管癌的检查 目前常见的食管癌检查方式有:1)食管脱落细胞学检查:这是食管癌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经过实践证明在食管癌高发区进行大面积普查切实可行,总的准确阳性率可达90%以上,该方法简便痛苦小,假阳性率低。2)X线钡餐造影:该方法能早期发现食管黏膜、结构及功能的变化,能够帮助较早判断食道癌前病变。且痛苦小,易耐受。3)内镜及病理检查:该方法已成为检查上消化道疾病(食管癌、胃癌等)常规的临床诊断、术后随访、疗效观察的最可靠方法。在早期食管癌中,内镜的检出率可达85%以上。4.早期食管癌的治疗 早期食管癌一般采用内镜治疗,癌症分期不同治疗方法也有所差异。对于低级别的上皮内瘤变或异型增生随访观察即可;而对于高级别的上皮内瘤变或异型增生以及癌组织侵犯粘膜则需要内镜下切除,内镜下切除的方法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以及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MBM)。另外,射频消融和冷冻治疗对于低级别和高级别的上皮内瘤变或异型增生也有不错的效果。在内镜切除后的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需各复查一次内镜,若无残留复发,此后每年复查一次。复查时需检测肿瘤标志物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

温华

住院医师

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101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内镜下表现为食管黏膜的破损,即食管糜烂和(或)食管溃疡。RE属于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范畴,约1/3的GERD患者存在RE。一项全球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具有GERD症状的全球总患病率为14.8%,我国上海的一项基于人口的调查研究显示RE患病率为6.4%,由此可见RE算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RE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群,成人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饮酒、肥胖、吸烟、中老年人、压力及紧张焦虑情绪是RE的高危因素。 1.病因和发病机制 RE病因及发病机制均是胃内容物越过下食管括约肌(low esophageal sphincter,LES)反流到食管内,而食管本身不能将反流物尽快的清除,造成胃内容物在食管内的长时间滞留,胃内容物中的胃酸、胆汁酸、胃蛋白酶及胰酶等对食管黏膜的损伤而导致RE(图1)。其病理生理基础是食管胃动力障碍,包括食管体部的运动功能、LES功能及胃功能障碍。引起这些功能障碍的原因除了解剖结构的异常(如食管裂孔疝)外,某些疾病(如糖尿病、疝气)、食物(如高脂食物、巧克力、咖啡)都可能导致LES功能障碍,引起反流。近年也有许多学者认为RE发病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心理因素等有关。如焦虑、抑郁、强迫症的人群RE的发病率显著升高,这可能是由于内源性身心因素导致胃肠敏感性增加以及免疫和内分泌系统激活有关。 2.临床表现 RE的临床表现多样、轻重不一,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表现(图2)。食管刺激症状:烧心、胸痛、吞咽困难等,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为本病的主要症状,多在食后1小时出现,半卧位、躯体前屈或剧烈运动可诱发和加重。反流症状:反酸、反食、反胃、嗳气等,多于餐后明显或加重,平卧或躯体前倾时容易出现。(3)食管外刺激症状:咳嗽、哮喘、咽喉炎等,目前研究已表明反流的胃液可侵蚀咽部、声带和气管而引起慢性咽炎、慢性声带炎和气管炎,临床上称之Delahunty综合征。同时RE与部分反复发作的哮喘、咳嗽、夜间呼吸暂停、心绞痛样胸痛也有关。(4)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有食管狭窄、食管溃疡、上消化道出血、Berrett食管等。 3.诊断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只要有典型RE的症状则可考虑诊断为RE,并可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和(或)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otassium competitive acid blocker,P-CAB)经验性治疗,即双倍标准剂量的PPI和(或)P-CAB治疗,症状多会在1-2周内得到改善,若给予治疗后症状消失,可确立RE的诊断。对于症状不典型,特别是合并食管外症状的患者,常需结合多种检查手段如24小时食管PH监测以及胃镜等进行综合分析来作出诊断。 4.治疗 RE治疗的目的是愈合食管炎、缓解症状、预防复发及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具体包括基础治疗、药物治疗、心理干预治疗、内镜下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治疗等。 (1)基础治疗: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改变作为治疗的首要前提。RE患者餐后保持直立位,躺下时抬高床头,避免右侧卧位,睡前3小时不再进食,旨在减少食管黏膜的酸时间。患者应戒烟酒、降低腹压、避免系紧身腰带、肥胖者减轻体重、避免进食高脂肪、巧克力、咖啡、刺激性食品等,从而减少胃酸分泌,防止LES压力下降。(2)药物治疗:目前药物治疗RE仍是主要手段,主要药物包括:①制酸剂,如氢氧化铝、铝碳酸镁、铝镁加等。②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枸橼酸铋钾、果胶铋等。③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包括H2受体拮抗剂、PPI和P-CAB;前者有西米替丁,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等;PPI有奥美拉唑、艾斯奥美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P-CAB有伏诺拉生等。其中PPI和P-CAB是目前治疗RE的首选药物。共识意见建议,单剂量治疗无效可改用双倍剂量,一种抑酸剂无效可尝试换用另一种,一般疗程为4~8周。④促胃肠动力药,如吗丁啉、西沙必利、莫沙必利等。(3)心理护理干预疗法:解决精神心理异常在RE治疗中起重要性作用,因此积极地对RE患者进行精神心理因素方面的疏导与干预,可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疗效。有研究认为联合抗焦虑、抑郁治疗,可以明显提高RE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4)内镜下治疗:内镜下治疗是近几年新兴起的治疗技术,主要包括射频治疗、热损伤、内镜下胃腔内缝合/折叠治疗、内镜下注射或植入等[1]。内镜下治疗具有创伤小、副作用少、恢复快等特点,但其长期疗效及并发症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5)外科手术治疗:对于食管狭窄扩张治疗无效、反流症状严重且内科治疗3个月无效、不能治愈的食管溃疡出血、中度以上异型增生等患者,宜选用外科手术治疗,术式主要有抗反流术、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等[12]。表1 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治疗方式。 5.小结 RE是一种慢性疾病,目前的治疗手段能有效的缓解症状,愈合食管炎。所以RE患者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恒心,积极配合并坚持治疗。同时良好的心态、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战胜疾病的重要法宝。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饮食规律,少食多餐,每餐吃6-8分饱为宜。避免进食过酸、过热、高脂肪、巧克力、咖啡、刺激性食品等。②夜间或平躺时可适当抬高床头15~20cm,睡前不宜进食,白天进餐后不宜立即卧床。③戒烟限酒,降低腹压、避免系紧身腰带、肥胖者可减轻体重。④适当增加运动量,减少便秘促进肠胃蠕动,减少反流。⑤保持愉悦放松的心情。

温华

住院医师

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1002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