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眼肿瘤系列科普:长在眼皮上的基底细胞癌

眼肿瘤系列科普:长在眼皮上的基底细胞癌
发表人:宋欣

一、眼睑基底细胞癌是什么?

基底细胞癌是眼皮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年龄通常为60-80岁。

二、基底细胞癌长什么样?

基底细胞癌形态多种多样,有的像小疙瘩、有破溃、或者像黑痣,红斑、疤痕等等。

形色各异,都是基底细胞癌

 

三、什么样的人容易得基底细胞癌?

肤色浅、年龄大、日晒多、长期发炎、溃疡、烧伤、瘢痕、有过放疗、免疫缺陷等,都更容易得基底细胞癌

四、听到癌症好害怕,是不是治不好了?

基底细胞癌及早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五、得了基底细胞癌不治疗,以后会怎么样?

基底细胞癌会越长越大,逐渐蚕食周围组织,比如上下眼皮、鼻子、眼眶深处、骨头、大脑。越晚治疗、效果越有限,最终也会危及生命。

六、年轻人会得基底细胞癌吗?

年轻人也可能发生基底细胞癌,多见于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 Jadassohn皮脂腺痣、着色性干皮病等。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基底细胞癌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眼睛周围莫名其妙出现了很多扁扁的小疙瘩,不疼也不痒,也不像粟丘疹,这很有可能是得了扁平疣。

    虽说扁平疣不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健康影响,但因为它有一定传染性,搔抓后容易引起其它位置的感染,影响皮肤美观。

    那这种影响颜值的皮肤病怎么就找上自己了呢,一起来看看吧。

     

    一种低危HPV感染——扁平疣

     

    扁平疣是由人乳头状瘤病毒(又称HPV)感染引起的病毒感染性疾病。

    当HPV入侵表皮后,在表皮细胞内进行病毒复制和播散,使颗粒层和棘细胞层细胞发生增生、空泡化。

    导致局部角质形成细胞体积增大,数量增多,在皮肤表面形成扁平丘疹。

     

     

    扁平疣多发于颜面、手背及前臂等处,表现为正常皮色或浅褐色的扁平丘疹,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

    正常情况下不会感到瘙痒,但爆发期的扁平疣往往伴有明显的瘙痒,若是暴力抓挠,不仅会出现更多的扁平疣,还会造成皮肤损伤。

     

    我怎么会感染扁平疣?

     

    扁平疣感染「三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是已经出现疣体的患者,也有可能是感染HPV后还没有出现症状的患者,这个更加隐匿。

     

     

    扁平疣具有传染性,正常人也可能感染HPV,但很多时候HPV感染不见得会引起疾病。当免疫力足够强大,就可以把HPV扼杀在摇篮里。

    传播途径

    扁平疣不仅可以自身传染,还可通过间接或直接接触传染给他人,如果有受到某些损伤、摩擦、刺激,扁平疣可能会伺机而动。

    ● 直接传染

    人与人直接传染。当扁平疣患者发作时,局部会有渗出倾向,若周围人群皮肤损伤且接触到了扁平疣或渗出物,便会导致感染。

    ● 间接传染

    通过污染物感染。与扁平疣患者共用生活物品,如毛巾、内衣等物品,可能会导致扁平疣的间接传染。

    易感染人群

    1. 年龄:可出现在任何年龄段,好发于青少年。

    2. 免疫力低下:机体免疫力低下的人比正常人更容易传染到扁平疣。

    3. 过度暴晒:过度日光暴露,如室外游泳者。

    4. 皮肤损伤:不注重日常皮肤护理,造成创伤或皮肤抵抗力下降,伤口感染,扁平疣病毒也会入侵发作。

     

    别慌,用药可治愈

     

    用药方法

    ●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最好、最快,除常用处方药外,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规范用药。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主要包括液氮冷冻疗法、电灼疗法、激光疗法。

    此类治疗方法一般适用于皮损数目较少或者病史较长且处于稳定期的患者,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数次治疗才能完全祛除疣体。

     

     

    预防扁平疣需要注意个人卫生和健康习惯。保持皮肤清洁、避免与感染者接触、增强免疫力都是预防扁平疣的有效方法。

    另外,一旦发现自己身上出现了扁平疣,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避免其扩散和恶化。千万不要尝试用手抠掉扁平疣,以免造成感染和伤口留疤等问题。

    如果有需要,一定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和指导。

     

  • 视网膜母细胞瘤经过治疗后,一般预后较好,是治愈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具体疗效取决于肿瘤的类型及分期,还要遵医嘱定期到医院进行眼部的复查,有利于延缓疾病的进展及预防并发症。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经过治疗后一般可以治愈,可以通过积极治疗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改善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预后、提高治愈率的重要前提,一般五年生存率可达90%及以上。使用化学治疗时,某些化学药物存在副作用,可能会造成脱发、嗅觉丧失等伤害。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治疗前期应至少每三天复查一次,达到预期时,可每周复查一次,病情稳定后可每月复查一次,逐渐至每半年复查一次。

     

     

    一、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饮食注意

     

    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多食用笋、罗非鱼等富含硒元素的食物,术后多吃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禁忌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补充营养,多食用富含硒元素的食物。高蛋白、高脂肪及可以增加免疫力的食物可以促进伤口愈合。禁忌食用辣椒、蒜等食物。

     

    二、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日常护理

     

    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护理旨在减轻患者的症状,促进疾病恢复,还需避免发生并发症或在发生时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

     

    建立良好生活习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用眼过度,减少对眼球的不良刺激,避免诱发因素。
    运动: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度运动,增强体魄,强身健体,避免进行容易影响眼压的激烈运动,如蹦极、跳水等项目。
    用药:按时按量遵医嘱涂抹眼药膏或滴眼药水,如果实行眼球摘除术,术后1个月可定制义眼片。
    病情监测:患者要定期到医院进行眼科检查,如有眼部不适应及时就医。

    心理护理:平常要注意精神愉悦、心情舒畅,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放松心情,调整心态,对视网膜母细胞瘤此种疾病及疾病特点有正确的认识,应积极检查,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尽早干预。

     

     

    特殊注意事项: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需尽早就医,医生会依据患者既往病史、表现及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制定治疗方案,可以通过化学治疗、放射治疗、手术治疗和其他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并对疾病进展情况进行日常监测,同时建议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及高发人群或家属积极学习疾病相关知识。

  •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是一种慢性疾病。视网膜母细胞瘤是来源于光感受器前体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有遗传性和非遗传性致病因素。主要发生于视网膜核层,容易发生颅内及远处转移。可采取化疗、放射治疗、手术治疗和其他治疗等治疗方法,经过早发现、早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一、视网膜母细胞瘤可以分为几类?


    根据发病机制分类:遗传性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为双眼发病,通常在1岁以前即可发病。非遗传性多为体细胞突变导致,也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多为单眼发病,发病较晚。

    根据病理学分类:分化型为细胞核形态大小不一,核染色深,核分裂相多见。未分化型为细胞形成菊花团样结构,即F-W菊花团。

    根据发病部位分类:单侧性仅表现为单眼发病。双侧性同时或先后出现双眼发病。三侧性除双眼发病以外,还合并有颅内松果体或蝶鞍区的原发性神经母细胞瘤。

    根据肿瘤进展程度分类:眼内期肿瘤局限在眼球以内,未侵犯眼周及身体其他组织,根据视网膜母细胞瘤国际分期(IIRC)可分为A、B、C、D、E五个分期。眼外期肿瘤已经侵犯眼球外的其他组织,伴或不伴中枢神经系统、骨髓和淋巴结的转移。

     

    二、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病原因


    视网膜母细胞瘤病因尚不明确,6%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余为散发病例,多是由于肿瘤抑制基因RB1突变或缺失而引起的,好发于有家族遗传疾病史者、有病毒感染者。

     

    1、主要病因:

     

    遗传性因素: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由于其父母为突变基因携带者,或是正常的生殖细胞因突变而引起的变异。
    非遗传性因素:自身的体细胞突变,或是某些病毒感染也可以引起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


    2、诱发因素:

     

    遗传:父母为突变基因携带者或是正常的生殖细胞突变都可以引起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感染:患者受到某些病毒的侵袭,可能会发生细胞变异,也可能会患有视网膜母细胞瘤。

     


    三、哪些人群好发视网膜母细胞瘤?


    有家族遗传疾病史者:视网膜母细胞瘤可通过遗传因素获得,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有病毒感染者: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获得可能与某些病毒感染有关,有病毒感染者也可以发生视网膜母细胞瘤。

  • 眼眶静脉性血管瘤由静脉血管组织发生的肿瘤,属于良性肿瘤,它的生长周期非常缓慢,一般情况下不会发展成恶性肿瘤的,但是,人的眼睛是极其重要的器官,有一点不适就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不便,尤其是儿童,发生静脉血管瘤更会带来很大精神和身体上的困难,所以一旦患病及时治疗很关键,那么,眼眶静脉性血管瘤如何诊断鉴别? 眼眶静脉性血管瘤易混淆疾病是什么呢?

    1.发病部位以及发病年龄段是判定眼眶静脉性血管瘤的依据之一:顾名思义,眼眶静脉性血管瘤就是指的患者眼眶极其附近部位发生的血管瘤,包括眼眶边缘的肿胀瘤体,还包括患者眼结膜,眼睑等部位的血管瘤体,这些明显的发病部位,使眼眶静脉性血管瘤的鉴别诊断变的简单明了;再者,眼眶静脉性血管瘤的发病年龄段基本都处于儿童时期,这一明显的年龄段也给眼眶静脉性血管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眼眶静脉性血管瘤检查诊断时要与淋巴管瘤区别开来,二者不能混淆:因为两种疾病的外在表现尤其相似之处,别如发病时都有眼球突出厉害和病变时重复出血的现象,但是这两种疾病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眼眶静脉性血管瘤发病部位在眼眶及其周围的组织,而淋巴管瘤的发病部位则在淋巴上,所以只要仔细检查分析,还是能够区别诊断的。

    3.静脉性血管瘤与横纹肌肉瘤与炎性假瘤相鉴别,不能混淆:这种情况针对于静脉性血管瘤比较严重时,当肿瘤内出血时严重并且眼球突出突然增加的状况时,一定要在B超下仔细分析辨别,免得与横纹肌肉瘤与炎性假瘤相混淆而造成误诊。

    总之,以上就是对眼眶静脉性血管瘤如何诊断鉴别和眼眶静脉性血管瘤易混淆疾病的相关介绍,通过介绍希望患者能够正确认识眼眶静脉性血管瘤的症状,并根据血管瘤的外在表现配合医院影像学的检查结果,来做出准确地诊断,尤其要注意容易混淆的疾病,要认真配合医生仔细检查分析,以免混淆造成严重后果。

  • 对于视网膜母细胞瘤高危人群,应多注意自己的眼部情况,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对于有疑似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的患者,更应该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还要注意与眼内炎、Coats病、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先天性白内障、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相鉴别。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起重要作用,应该重视体检中的眼科检查,无论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体检中出现眼科的异常检查结果,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瞳孔散大、白瞳症、斜视、眼压升高等表现,高度怀疑视网膜母细胞瘤时,应及时就医。已经确诊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患者,若出现眼部剧痛、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应立即就医。

     

     

    一、需要做的检查

     

    眼科常规检查:注意眼睛瞳孔的大小、颜色、对光反射是否正常,观察是否有明显的外观改变,进行视力检测,检查是否有视力下降、斜视、散光等异常表现。
    眼部CT检查:检查眼球内部是否存在高密度肿块,是否有视神经增粗、视神经孔增大的现象,初步判断肿瘤的生长情况及是否存在远处转移。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可以清晰的表示出微循环的细微结构及眼底毛细血管水平,更为直观的看到眼底病变情况,且在早期,即可看到荧光标记的肿瘤,具有诊断价值。
    Retcam检查:可以发现眼底病变的情况,在散瞳之后进行,在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诊断和随诊中起着重要作用。
    眼科彩超检查:通过彩超检查可以发现呈现实性占位的肿瘤,也可以观察到视网膜受累的情况。
    MRI检查:比CT检查更为精准,对于软组织病变检查的分辨率明显高于CT。
    病理检查:该检查是确诊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金标准,通过该检查可以看到典型肿瘤细胞排布方式。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诊断标准:根据虹膜新生血管形成、瞳孔散大、白瞳症、斜视、眼压升高、眼部疼痛等临床表现,结合镜下检查结果看到肿瘤细胞呈轮辐状排列,综合分析可作出诊断。

     

    二、视网膜母细胞瘤可以治愈么?

     

     

    视网膜母细胞瘤如果在早期及时发现,经过治疗是可以治愈的,但如果肿瘤侵犯范围较广,甚至发生了眼外转移,此时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可能危及生命,目前发达国家已较少采取摘除眼球的治疗方法,而是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和范围,应用静脉化疗、眼动脉介入化疗及局部治疗(激光、经瞳孔温热治疗、冷冻治疗和放射性核素敷贴器)等保眼疗法,力争保存有用视力。目前普遍的做法是,当肿瘤转移风险高、肿瘤体积超过眼球的一半时,以上治疗无法控制时要考虑眼球摘除。

  •  

     

     

     

     

     

     

     

     

     

     

     

  • 作者 | 豌豆sir
    文章首发于 |  病痛挑战基金会公众号

     

    我叫阿蕾,得了一种小众的怪病:

    患病率极低,但名字倒有十几个。

    我经历了不知多少次手术,

    有过多少次期望之后的失望。

    我称呼它为“高林综合征”,

    不仅来自英文名称Gorlin的音译,

    也与我一路成长中的美好邂逅有关。


     小时候,我有了两大烦恼:

    有一颗乳牙掉落后,怎么也不长恒牙;

    还有,右眼下方长一个鼓包越来越大。

    10岁时,爸爸带我去北京求医,

    经过一系列检查后,

    医生怀疑……是骨癌!

     

    保守方案是只割除这个瘤,

    但如果是恶性的,以后可能会转移;

    另一方案是连骨头一并切掉,更彻底,

    但几乎要去掉半边脸,无异于毁容。

    突如其来的噩耗和两难的抉择,

    让爸爸的眼泪都掉了下来。



    我在一无所知中告别北京,

    回家后发现,爸爸妈妈叔叔伯伯……

    一大家人突然对我宠爱得不得了,

    还为我举办了一次盛大的“十岁大寿”——

     

    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吃蛋糕吹蜡烛,

    欢歌笑语,别提有多开心了!

    奇怪的是,大人们为什么都愁眉不展呢?

     原来,爸爸他们开了家庭会议

    选择了“要脸不要命”的保守方案,

    担心这是我最后一次过生日了。



    生日后不久,我再次进京手术,

    万幸,术中术后病理检验都显示良性。

    一场虚惊,我们欢天喜地回家了。

     

    到了初二,我的脸又开始莫名其妙肿胀,

    嘴里经常流脓水,发臭、疼痛难忍。

    最初怀疑是牙周炎、腮腺炎等,

    用上消炎药会好,但不久又反复。

    到了高中,消炎药、消炎针就都不管用了。

     

    我在本地医院口腔科做了全面检查,

    被诊断为“上下颌骨多发性角化囊肿”。

    (编者注:上下颌骨多发性角化囊肿

    其实是Gorlin综合征的症状之一。)


     

    这次,我依然幸运——

    从北京请来的专家完成了难度极大的手术,

    连疤都没有留下。

    专家叮嘱我:囊肿还会出现,要定期复查,

    发现越早,越容易处理。

     

    果然,此后囊肿频发、手术不断,

    有时肿块比较小,门诊小手术就能搞定;

    有时在三四个部位同时出现,

    我不得不接受全麻手术。

    多亏了一位位可爱的白衣天使,

    让我有勇气面对这种反复折磨——


    一次大手术,嘴里创面比较大,脸也特别肿。

    为了塑形,不得不用纱布把整个头紧紧缠住。

    当时麻药劲儿刚过,正是最疼的时候。

    管床的高医生小心翼翼,缠得又轻柔又稳。

     

    他站在灯下,我逆光而望,

    仿佛一轮佛光环绕着他,

    这温暖的光芒,伴随他鼓励的话语,

    让我竟一时忘了术后的伤痛,

    我们的友情,也由此开启。



    高医生不苟言笑,但面冷心热——

    在门诊,他经常把我作为正面典型:

    “你看人家小姑娘,每次都是自己来,

    你们家属未经允许不要进入。”

     

    在病房里,我说,我特别怕死,

    理性的他一本正经地道:“人都是要死的。”

    我脑海里飘过“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在微信那端,感性的他会开导我:

    “夫妻一场一生相伴最难得;

    孩子带来的快乐,远比痛苦多。”

     

    在手术室,他和李医生一样会体贴地安慰我:

    “这个病过了青春期就会好,

    这次是最后一次了……”


     

    “是啊,这会是最后一次手术吧?”

    我一次次充满希望,又在复发后深深失望。

    不过医生们没有完全说错——

    走过青春期,反复囊肿的情况真的消失了。

     

    我顺利地考入大学、步入社会,

    还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爱情,

    他竟然是……我的初中同桌!

     

    我们原本是无话不谈的“哥们”,

    我只当他作为兄弟很够意思,

    从没想过这哥们对我有点意思。

     

    关系“升级”后,我们谈婚论嫁,

    我坚持要做婚前体检,

    虽然他一再表示不在乎我的疾病,

    但我还是想对我们的爱情负责。


    不料婚检B超检出卵泡膜细胞瘤需要手术。

    我知道,中学时代的梦魇可能又来了。

    在我25岁生日当天,他与我如约领了证,

    然后就迅速进入陪床家属的角色。

     

    手术后他问我:“疼吗?”我轻轻点了点头。

    “疼,为什么不哭啊?”

    我说:“家有家规,要坚强,不流泪。”

    他握住我:“哪儿那么多规矩,

    我老婆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从小到大历次手术几乎没落泪的我,

    “哇”地一声哭了起来,不是因为病痛,

    而是因为共度余生的伴侣,我没选错。



    婚后,我又经历过两次颌骨囊肿手术。

    高医生已经升任科室主任;

    看到老公的陪床表现,

    他赞不绝口,还鼓励我们早点要宝宝。

    婚前曾有丁克计划的我,

    越来越想和老公有一个宝宝。

     

    我清楚这个综合征属于遗传病。

    但三代试管技术的日益成熟

    给了我拥有健康宝宝的底气。

     

    为了找到致病基因,我辗转多家医院,

    直到慕名找到北京的林医生。

    第一次推开门见到他,

    同行们交口称赞的林医生竟这么年轻!

    聊起疾病来却条理清晰,儒雅自信,

    我想,也许有希望了。


    果然,林医生成功找到了“罪魁祸首”——

    我的致病基因是PTCH1,

    他也将这种病称为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NBCCS)。

     

    我几十年来的困惑有了答案:

    儿时脸上长了几颗痣,平衡感不好,

    手脚上的皮肤缺损,肋骨分叉,反复囊肿、

    卵泡膜细胞瘤,原来都是拜它所赐。

     

    林医生说,我的病症相对较轻,不影响寿命。

    理论上,三代试管可以帮助我生育健康宝宝。

    尽管,经过三轮尝试,还没有成功。

    但我淡然了许多:成不成,就随缘吧。



    与林医生结缘,还为我打开了新的大门,

    接触到了罕见病领域的公益事业。

    我决定发起自己的病友组织,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虽是官方名称,

    但难理解也不好记,还容易与癌症混淆。

    因此,我想为NBCCS确定一个常用名称。

     

    在国外,NBCCS也被称为Gorlin综合征,

    以纪念最早发现它的Gorlin医生。

    我将其译为“高林综合征”,

    既致敬我所遇到的高、林两位好医生,

    也期待出现更多医者“高手如云,誉满杏林”。

     

    NBCCS的症状复杂多变——

    骨骼畸形如肋骨分叉,好像分叉的莲花茎;

    累及卵巢,好似并蒂的莲蓬;

    肿瘤多发,好像数众的莲子。

     

    因此,我为病友组织正式取名

    “并蒂莲高林综合征联盟”,

    希望找到并帮助更多病友,联系更多医生,

    组成高林益生军,并肩作战。



    我很喜欢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

    小哪吒还有几分我们病友的特点呢:

    眼距宽、额头大,牙齿都不大好,

    我们都在苦难中体会着人生冷暖,

    在周围人的爱与支持下获得新生。

    我愿不断传递着这份浓浓真情,

    罕若并蒂莲,终有盛开时!

     

     

     

  • 视网膜母细胞瘤在我国每年新增患者约1100人,该病患者多数都为晚期高风险患者,并且本病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常发生于3岁以下儿童,成人罕见,患儿单眼发病率约为70%~80%,双眼发病率为20%~30%。视网膜母细胞瘤主要有虹膜新生血管、瞳孔散大、白瞳症、斜视等表现,具体特点因人而异,不同发病时期有不同的发病特点,可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等疾病。

     

     

    一、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症状表现

     

    1、典型症状

     

    眼内生长期:早期一般无外眼异常表现,疾病进一步进展可出现瞳孔散大、白瞳症、斜视等表现,眼科检查时可见新生血管或出血点。
    青光眼期:疾病进展,肿瘤体积增大,可引起眼压升高,出现眼部疼痛、呕吐等表现,即引发继发性青光眼。
    眼外期:肿瘤生长,穿破虹膜进入眼眶内,可导致眼球突出,或突出眼睑之外,形成巨大肿瘤。
    全身转移期:可经血行转移、淋巴管转移或通过视神经转移至身体其他部位或脏器。


    2、其他症状

     

    因病毒感染获得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还可以出现流涕、发热等病毒感染的症状。在少数情况下患者可能还会有眼睑红肿、无菌性眼眶蜂窝织炎等。

     

    3、并发症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肿瘤生长,侵袭虹膜,引起眼底新生血管的形成,进一步引起眼压升高,导致青光眼的发生。
    视网膜脱离:肿瘤反复刺激,可以引起睫状体膜性变,收缩与牵拉的过程导致视网膜脱离,严重时可引起失明。
    斜视: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斜视,患者视力显著降低,长此以往造成患者出现斜视。


    二、视网膜母细胞瘤需要和哪些疾病相鉴别?

     


    眼内炎:眼内炎在儿童眼病中也较为常见,并且在疾病进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也可以出现瞳孔区发生黄色反射的现象,与视网膜母细胞瘤表现相似。但眼压多为正常水平,可以通过眼压测量进行鉴别。


    Coats病:此病为视网膜外层出血合并渗出性改变引起的,病变范围交广泛,多累及单侧眼球,发生于6岁以上的男性青少年,也可发生视网膜脱离,一般无实质性改变。通过镜下观察可以与本病进行鉴别。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部分早产儿可因视网膜发育不全导致眼部发生增值性病变,出现白瞳症等表现,严重时也可以出现视网膜脱离,需与视网膜母细胞瘤进行鉴别。患者有早产史,通过这一点可以与视网膜母细胞瘤进行鉴别。


    先天性白内障:本病表现为晶状体混浊,瞳孔区发白,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彩超和CT检查未见实质性病变,由此可以进行鉴别。
    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此病是由于原始玻璃体未退化,在晶体后方增值导致的疾病,是一种先天性的眼部异常,在出生时即可出现,也可以表现为白瞳症。但彩超和CT检查不见实质性病变,由此可以鉴别。

  • 泪腺多形性腺瘤一例
    一、术前情况
    这是一位女性患者,39岁,发现右眼球突出移位1年多,双眼矫正视力1.0。

    右眼突出并向下移位

     

    CT显示右眼泪腺区类圆形占位,肿瘤深度超过了眼球后面,骨壁受压凹陷、变薄

    水平位,黄线交界处为肿瘤

    冠状位,黄线交界处为肿瘤

    矢状位,黄线交界处为肿瘤

     

    MRI显示病灶内密度不均。

    二、手术过程

    术前检查排除全身病变,入院手术。

    1. 手术设计

    从重睑延长切口开眶,完整摘除了肿瘤。

     

     

    2. 病理结果

    (1)术中冰冻病理

    (右眼眶肿物)上皮肌上皮源性肿瘤,倾向混合瘤,待石蜡广泛取材明确包膜累犯情况,另送“腺体”未见肿瘤累及。

    (2)术后一周正式石蜡病理报告

    (右眼眶)多形性腺瘤,送检组织镜下未见明确包膜侵犯。另送“腺体”镜下示小叶结构清楚,腺体小叶间血管轻度扩张充血伴少量淋巴细胞灶性浸润,未见肿瘤累及。

    3.术后情况

    (1)手术后第二天

    看上去右眼肿胀无法睁开。会不会以后一直这样了?还能不能恢复?让我们继续看下去。

    术后第二天

    2)术后一年半复诊

    患者恢复良好,双眼矫正视力1.0,睑裂大小及各方向运动无受限。

    平视前方

    向上看

    向下看

    向右看

    向左看

    CT :没有肿瘤复发迹象

    术后冠状位,眶外侧壁见钛板影

    术后水平位

     

    之后患者仍然需要定期复诊,监测局部和全身情况。

    泪腺多形性腺瘤

    泪腺位于眼眶外上方泪腺窝内,是各种良性和恶性病变的好发位置。不同类型的泪腺区占位性病变临床特点存在差异,处理方法不尽相同,尤其泪腺上皮性肿瘤,若治疗前评估不全或诊断有误,将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即使术前诊断正确,错误的手术方法也将导致术后肿瘤复发、播散甚至远处转移,影响患者预后。

    泪腺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良性泪腺上皮性肿瘤。

    1. 泪腺多形性腺瘤有什么表现?

    泪腺多形性腺瘤多见于中青年人。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单眼多发,临床常以缓慢进行性无痛性眼球突出就诊。患者多表现为单侧眼球突出并向内、下方移位,严重者可表现为上睑下垂,多不伴有自发疼痛感。在眼眶外上方常可触及肿物,质地较韧、固定,表面多较为光滑,触痛者少见,正常泪腺组织受肿瘤推挤常可在皮下触及。肿瘤体积较大者可压迫眼球变形出现散光,导致视力下降。眼底可见局部脉络膜皱褶。

    2. 泪腺多形性腺瘤怎么治疗?

    手术切除是治疗泪腺多形性腺瘤的主要方法。手术重点在于充分外科暴露,切除眶骨膜,精细操作避免肿瘤术中破裂。尽量一次性整体切除肿瘤,且术中不破坏肿瘤假包膜,以预防术后复发。

    3. 泪腺多形性腺瘤会复发吗?

    切除的肿瘤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即使是泪腺良性肿瘤也有复发和恶变风险,对于提示肿瘤侵犯包膜或包膜不完整者,进行局部放射治疗对于减少复发具有意义。注意定期复查,及时发现问题。根据临床统计,泪腺多形性腺瘤首次手术完整切除者,5年的复发率约为3%;手术切除不完整者,术后复发率可高达32%。因此,应强调首次手术整体摘除肿瘤的重要性。

  • 什么是血管痣? 

     

    血管痣是好发于婴儿期的一种良性肿瘤,包括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是由胚胎期血管网增生所形成。血管瘤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所致。临床上以草莓状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较为多见。

     

    血管畸形则为血管发育不良,可终生不消退。一般认为,血管瘤的自然病程可分为:增生期、稳定期、消退期。血管瘤在新生儿期,也就是出生28天以内生长快速,一般不会威胁生命。

     

     

    在1岁至1岁半进入稳定期。75%~80%的患儿在岁时,血管瘤有可能完全自行消退。所以如果血管瘤生长速度不是特别快,可以先不予治疗。如果有治疗需求完全可以等到3岁以后治疗。如果生长速度特别快,而且影响部分功能,就需要及时治疗。

     

    对于血管瘤的治疗,一般应树立积极的治疗观念,可以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法。

     

    几种治疗方法

     

    1、激光治疗

     

    近几年应用激光治疗浅表的血管瘤,疗效好,已经普及。选择的激光波长一般是590nm的,这种波长一般是作用于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热凝固,导致血管闭塞,而使血管痣停止生长最后消失。

     

    2、激素治疗

     

    局部注射激素治疗及口服皮质类固醇治疗。

     

    3、口服普萘洛尔治疗

     

    近年来小儿皮肤科通过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小儿血管瘤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4、放射治疗

     

    疗效好,偶有瘢痕,一般不主张小孩应用。

     

    5、冷冻治疗

     

    一般对浅表的、面积较小的血管瘤可以选择这种方法。

     

     

    6、手术治疗

     

    对于血管瘤较大,情况比较复杂的可以选择手术治疗。

     

    7、介入治疗

     

    现在有些机构在B超定位下对血管瘤的供血血管用微波或是电凝进行凝固。血供消失后,血管瘤可以坏死脱落。而且这种方法不留疤痕。

     

    8综合疗法

     

    很多情况下这几种方法综合应用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 基底细胞瘤,作为一种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基底细胞瘤的成因。

    首先,日光照射是导致基底细胞瘤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暴露在阳光下,尤其是紫外线辐射较强的环境中,会损伤皮肤细胞DNA,降低其修复能力,从而引发皮肤癌。研究表明,白种人比有色人种更容易患皮肤癌,这与皮肤中的黑色素含量有关,黑色素可以吸收紫外线,保护皮肤免受损伤。

    其次,化学射线也是基底细胞瘤的诱因之一。长期接触无机砷、放射性射线等化学物质,会增加患皮肤癌的风险。例如,长期从事放射线工作的人员,以及接受过放射线治疗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基底细胞瘤。

    此外,一些物理因素也可能导致基底细胞瘤的发生。如皮肤烧伤、慢性溃疡、慢性肉芽肿等,都可能导致皮肤癌变。

    需要注意的是,基底细胞瘤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年龄、性别等也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基底细胞瘤的风险会逐渐增加。此外,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基底细胞瘤。

    虽然基底细胞瘤是一种恶性肿瘤,但经过及时治疗,预后良好。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降低复发风险。

  • 基底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癌,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特别是头、面、颈和手背等暴露部位。

    复发症状主要包括手术切口变硬,以及皮下和皮肤糜烂处形成新的硬结。这种癌症的早期症状可能表现为皮肤上的小结节,颜色从皮肤色到暗褐色不等,边缘高起、卷曲。随着时间的推移,结节可能破溃,形成黑色、坏死性痂,并向深部组织扩展蔓延。

    基底细胞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可以有效切除肿瘤。放疗适用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化疗则用于晚期或转移性基底细胞癌的治疗。

    为了预防基底细胞癌的发生,应减少户外活动,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外出时,应涂抹防晒霜,穿着长袖衣物和宽边帽进行防晒。此外,避免接触电离辐射和致癌物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均衡饮食等,也是预防皮肤癌的重要措施。

    基底细胞癌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如果出现皮肤上的异常变化,如结节、红斑、溃疡等,应及时就医,以便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应关注皮肤变化,定期进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基底细胞癌。

  • 血液中的幼稚细胞,是许多疾病诊断的重要指标。那么,什么是幼稚细胞?它们在临床上有何意义?本文将带您了解幼稚细胞的类型、临床意义以及与之相关的疾病。

    幼稚细胞,顾名思义,是指血液中尚未发育成熟的细胞。它们包括原始粒细胞、原始红细胞、分叶核细胞和红细胞等。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幼稚细胞数量很少,如果出现大量幼稚细胞,则可能是疾病的信号。

    幼稚细胞的类型多种多样,其中常见的包括幼稚红细胞、幼稚粒细胞、幼稚淋巴细胞和幼稚单核细胞。这些细胞在不同疾病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幼稚红细胞常见于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幼稚粒细胞则多见于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等疾病。幼稚淋巴细胞和幼稚单核细胞则与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密切相关。

    幼稚细胞在临床上的意义非常重大。它们是诊断许多疾病的重要依据,例如急性白血病。在急性白血病患者治愈后,定期检查幼稚细胞数量可以评估复发风险。

    除了诊断疾病外,幼稚细胞还与治疗选择和疗效评估密切相关。例如,某些药物可以抑制幼稚细胞的增殖,从而治疗白血病。因此,了解幼稚细胞的特点和临床意义对于患者和医生都非常重要。

    总之,幼稚细胞是血液中尚未发育成熟的细胞,它们在临床上有重要的诊断和预后意义。了解幼稚细胞的类型和临床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 皮肤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其病理类型可分为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两大类。这两类皮肤癌都具有恶性程度低、发展缓慢、容易发现及方便活检的特点,因此容易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多发生于长期不正常状态的皮肤,往往是由角化病、粘膜白斑病或其他癌前疾病转变而成。初起皮肤损害往往是一个干燥的、如小米粒至黄豆大坚硬之丘疹或小结节,表面呈黯红色或有毛细血管扩张,粗糙不平,中央有紧密附着的角质物,不易剥离,用力剥离则易引起出血,剥离后将再长出角质性物质。以后中央可发生溃疡,溃破面不断增大,其发展较基底细胞癌为快。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个乳白色颗粒或坏死组织的癌性溃疡。

    有时形成相当深度的溃穴,状似火山喷口,合并感染则有粘稠脓液,臭味异常,自觉疼痛,有的鳞状细胞癌向外发展,可与深部组织粘连,形成基底广阔的赘生物,外表像乳状或菜花样肿瘤。

    本病发展较快,破坏性大,可伸入结缔组织、软骨、骨膜及骨骼,常可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晚期可发生内脏转移。尤其是粘膜的鳞状细胞癌往往容易转移。

    基底细胞癌

    一般分为4型,最常见的是结节溃疡型。

    (1)结节溃疡型:初起是表皮出现一个小米粒至豌豆大小的蜡样小结节,一般表皮相当硬,表面上常有小数扩张的毛细血管,略高于皮肤表面,或仅似红斑而并不显隆起,或略呈结节状,表面的皮肤轻度向下凹陷。结节可逐渐扩大或新的损害在附近出现,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蜡样光泽的盘形斑块,中央往往结成棕色、黄褐色或黯灰色痂,继而痂下发生溃疡,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椭圆形或不整形溃疡,大小自指甲盖至铜钱大小不等,溃疡边缘坚实及卷起,往往呈半透明状并凸凹不平,周围皮肤无炎症,底部呈珍珠样或蜡样外观,有时损害表面完全为痂所覆盖。

    溃烂缓慢向四周及深部扩展,有如鼠咬状,形成基底细胞癌的一种典型临床形态,名为侵蚀性溃疡。溃疡可部分愈合而发生瘢痕,亦可扩展至皮下组织甚至软骨及骨骼。各种组织可被摧毁而成深坑状。发生于面部能破坏鼻、耳、眼眶及上颌窦等部位的软骨和骨组织,引起出血或颅内侵犯或毁形。基底细胞癌损害发展缓慢,一般极少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也不转移到别处。

    (2)浅表型:皮损表浅,多发生于躯干,呈一片或数片浸润性红斑,表面脱屑或结痂,边缘或整个皮损稍隆起,至少有一部分边缘呈细小珍珠样或线条样堤状。本型最后可纤维化。类似银屑病、湿疹或脂溢性皮炎。

    (3)硬斑状或纤维化型:常见于头颈部,为坚硬淡黄色或黄白色斑块,略微隆起,边界不清,似硬斑病样,可长期保持完整,最后发生溃破。

    (4)色素型:结节较平面浅,损害与结节溃疡型相同。由于含有较多色素,损害边缘除有珍珠色光泽外,还点状或网状黯棕色或黑褐色的色素斑,中央部分亦可见有色素沉着,结痂后揭痂容易出血,痂下可呈黯棕色甚至炭黑色颗粒状,与恶性黑色素瘤类似,容易误诊。

  • 儿童时期过度暴露于阳光下,容易导致皮肤癌的发生,因此预防皮肤癌应从娃娃抓起。防晒只是预防皮肤癌的手段之一,还需要从其他方面进行综合防护。

    皮肤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分为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是最常见的皮肤癌类型,约占所有皮肤癌的80%。基底细胞癌相对较少见,约占20%。

    除了阳光照射,皮肤癌的发生还与以下因素有关:

    •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皮肤癌病史的人,患皮肤癌的风险更高。
    • 皮肤类型:白皮肤、红头发、蓝眼睛的人更容易患皮肤癌。
    • 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人更容易患皮肤癌。
    • 化学物质:长期接触沥青、焦油、砷等化学物质的人,患皮肤癌的风险更高。
    • 电离辐射:长期接触电离辐射的人,患皮肤癌的风险更高。

    预防皮肤癌的方法包括:

    • 避免过度暴露于阳光下,尤其是在紫外线较强的时段。
    • 涂抹防晒霜,选择防晒指数SPF30以上的防晒霜。
    • 穿着长袖衣物和长裤,保护皮肤免受阳光直射。
    • 戴宽边帽子和太阳镜,遮挡阳光。
    • 定期检查皮肤,及时发现异常。

    除了防晒,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 避免接触有害化学物质。
    • 避免接触电离辐射。
    • 积极治疗癌前病变。
    •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总之,预防皮肤癌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综合防护,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 近日,著名影星休·杰克曼公开表示自己患上了皮肤癌之一的基底细胞癌,并已通过手术进行治疗。这再次提醒我们,皮肤癌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疾病。本文将为您介绍皮肤癌的种类、症状、预防和治疗方法,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预防皮肤癌。

    皮肤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主要包括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和黑色素瘤三种类型。其中,基底细胞癌是最常见的一种,约占皮肤癌总数的70%以上。基底细胞癌通常发生在皮肤表面,好发于头、面、颈等部位,表现为红色、棕色或黑色的斑点、斑块或结节。

    皮肤癌的早期症状可能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皮肤癌症状:

    • 新出现的斑点或斑块
    • 原有的斑点或斑块颜色、形状、大小发生变化
    • 皮肤出现瘙痒、疼痛或出血
    • 皮肤出现溃疡或难以愈合的伤口
    • 皮肤出现硬结或肿块

    预防皮肤癌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以下是一些预防皮肤癌的建议:

    • 避免过度日晒,尤其是在紫外线较强的时候
    • 涂抹防晒霜,选择SPF值较高的防晒霜
    • 定期进行皮肤检查,特别是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
    •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均衡饮食等

    皮肤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治疗方式的选择取决于癌症的类型、分期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早期皮肤癌的治疗效果较好,治愈率较高。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拥有一支专业的医疗团队,为患者提供全面的皮肤癌诊断和治疗服务。如果您或您的家人出现皮肤癌的疑似症状,请及时就医,以便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 外阴基底细胞癌是一种源于外阴上皮基底细胞的恶性肿瘤。目前,外阴基底细胞癌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明确。有研究表明,局部放射治疗可能与该病的发病有关。此外,头面部基底细胞癌与日光暴露有关,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释外阴基底细胞癌的发生。

    外阴基底细胞癌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肿瘤通常位于大阴唇,发展较为缓慢,很少侵犯淋巴结。根据病理特征,外阴基底细胞癌可分为三种类型:结节溃疡型、扁平型和息肉型。结节溃疡型表现为实质性结节,中间形成深溃疡;扁平型病灶较浅,表面粗糙,质地较硬;息肉型表现为息肉状赘生物。

    在显微镜下,外阴基底细胞癌的组织结构较为复杂,瘤组织自表皮基底层长出,伸向真皮或间质,形态多样。瘤细胞排列呈栅栏状,与表皮基底细胞相似。此外,外阴基底细胞癌还需与皮肤汗腺癌、毛发癌和基底样细胞癌等疾病进行鉴别。

    为了预防外阴基底细胞癌,女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外阴部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2. 避免过度摩擦、刺激外阴部。

    3. 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异常。

    4. 如有外阴部不适,应及时就医。

  • 基底细胞癌(BCC)作为一种常见的皮肤癌,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上升。尤其在头颈部,如鼻子、脸颊等部位,BCC的发生率更高。局部晚期基底细胞癌(laBCC)是BCC的一种严重类型,指BCC从原发部位扩散至附近组织,对患者造成极大的身心负担。

    近日,瑞士制药巨头诺华(Novartis)研发的抗肿瘤药物Odomzo(sonidegib,200mg)获得欧盟批准,用于治疗不适合手术治疗或放射治疗的laBCC成人患者。这一突破性的治疗方案为laBCC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基底细胞癌(BCC)是一种高度恶性的皮肤癌,约占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80%以上。其发生与紫外线暴露、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laBCC患者往往面临着治疗选择有限的困境,而Odomzo的批准为这类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非侵入性治疗方案。

    Odomzo的疗效基于一项名为BOLT的国际多中心随机双盲II期临床试验。该研究评估了Odomzo 200mg和800mg剂量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200mg剂量组的客观缓解率(ORR)为56%,其中完全缓解率(CR)为5%,部分缓解率(PR)为52%。此外,Odomzo在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方面也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Odomzo(sonidegib,原名LDE225)是一种口服选择性Smoothened(SMO)抑制剂,通过抑制Hedgehog(Hh)信号通路来发挥抗肿瘤作用。目前,Odomzo正在被研究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骨髓纤维化、白血病及实体瘤等。

    对于laBCC患者来说,Odomzo的批准意味着他们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然而,患者在使用Odomzo治疗过程中仍需注意观察可能的副作用,如肌肉骨骼疼痛、恶心、高血压等。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我国皮肤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加强皮肤癌的预防与早期诊断至关重要。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防晒习惯,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一旦发现皮肤异常,应及时就医,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此外,医院和科室在皮肤癌的诊疗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皮肤科作为专门治疗皮肤疾病的科室,拥有专业的医生和先进的诊疗设备,为患者提供全面、专业的医疗服务。

  • 皮肤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皮肤基底细胞癌(BCC)是最常见的一种。皮肤基底细胞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紫外线照射、遗传因素等。本文将详细介绍皮肤基底细胞癌的症状、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措施。

    皮肤基底细胞癌的典型症状是皮肤上出现不规则的黑色或棕色斑点、斑块或线条。这些斑点、斑块或线条可能伴有瘙痒、疼痛或出血。有些皮肤基底细胞癌可能表现为溃疡,不易愈合。

    皮肤基底细胞癌的诊断主要依靠皮肤活检。医生会从疑似病变处取一小块皮肤组织,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以确定是否为皮肤基底细胞癌。

    皮肤基底细胞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手术切除是治疗皮肤基底细胞癌的首选方法,适用于大多数病例。放疗和化疗适用于晚期或复发的皮肤基底细胞癌。

    预防皮肤基底细胞癌的关键是避免紫外线照射。外出时,应涂抹防晒霜、穿着长袖衣物等。此外,定期进行皮肤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皮肤病变,也是预防皮肤基底细胞癌的重要措施。

    皮肤基底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如果您发现皮肤上有异常的斑点、斑块或线条,请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 基底细胞癌,又称基底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这种癌症主要起源于皮肤的基底细胞,与长时间暴露于阳光下有关。

    幸运的是,基底细胞癌通常生长缓慢,且很少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大多数早期病例通过积极治疗可以治愈。

    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冷冻治疗和光动力治疗等。早期治疗可以减少治疗后的疤痕和并发症。

    除了治疗,日常的防晒措施也非常重要。避免过度暴露在阳光下,使用防晒霜和穿着长袖衣物可以降低患基底细胞癌的风险。

    如果您发现皮肤上有异常的斑点、丘疹或溃疡,应尽快咨询医生。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面临心理压力。因此,寻求心理支持和加入支持小组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

    总之,基底细胞癌虽然是一种恶性肿瘤,但通过积极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并恢复正常生活。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