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在德国,95%的心脏导管实现了重复使用,而我国全是一次性的。如果对于高质量的消耗品,包括肾脏透析用品等,能规范消毒、加工处理——这在生物技术上没有任何困难,可以避免浪费,降低医疗成本。现在,一些欧洲国家和美国都在考虑医疗器材重复使用的问题。德国已全面实行医疗器材重复使用,这在德国已不仅仅是一种消毒技术,它还成为德国环保型、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典范。美国也将这个问题提上了议程。我国却没人讨论这个问题。
上周,中国经济网、搜狐网等机构联合发布的“全国两会民生系列调查”显示,新医改实施后,居民表示“看病贵”问题略有缓解,但仍是医疗最大难点。对于目前就医存在的最大问题,44.3%的京沪穗三市居民首选“看病贵”。37.2%的居民对医改的最大愿望,是通过医保解决大部分医疗费用,降低个人支付水平。
然而,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教授,在近日接受中国青年报专访时却表示,要切实减轻民众医疗负担,不能仅靠降低费用。
做一次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放射线量相当于拍了750次X线胸片
中国青年报:在您看来,医生给患者看病的基本流程应该是怎样的?
胡大一:大致分五个步骤:
第一,详细询问病人的病史,同病人沟通,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第二,物理诊断,具体分为“望”——看看病人有没有黄疸贫血等;“触”——触摸病人的胸腹部;“叩”——叩叩他的肺部和心脏部位;“听”——就是使用听诊器。
第三,用一些基本技术检查和诊断疾病,比如做心电图、拍胸大片,这些技术通常经过多年临床运用,对诊断有价值且成本很低;
第四,让病人做无创伤性的辅助检查,比如做运动平板测试、超声心动图检查;
最后,才是让患者做CT(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的简称,一种功能齐全的病情探测仪器——编者注)、冠状动脉造影等成本很高且有创伤的检查。
我在美国学习期间,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了这个诊断流程。其实,对经验丰富的医生来说,通过前面四个步骤就能诊断大部分疾病,最后一步完全没必要。但现在不少医生的诊断过程本末倒置了,问诊三句半,立刻就让病人做CT、造影、核磁。
很多医生忽视了最基本的东西,过度依赖尖端技术解决常见病,把疑病留给精密仪器。我在一次评审高级职称的会议上,居然看到有医生很自豪地说,他最近十年都没戴过听诊器。我不知道他是如何当心脏科医生的。而据我了解,不戴听诊器诊断,还真不是个别现象。我还曾听某大学知名教授说:“CT和造影就像是日光灯,听诊器就像是煤油灯。我们为什么要抛弃日光灯,回到煤油灯的时代?”这话我很不赞同。
现在生物医学技术发展很快,医生离人文、离病人越来越远。我们社会存在的医患关系紧张问题,也与一些医生忽视问诊阶段、忽视与病人的沟通有关。医生盲目依赖技术,会拉开与病人的距离。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2009年48号国家医疗器械质量公告,其中指出全国范围内的一次性使用输液器(重力输液式)产品抽验结果显示,共有24批产品不合格。这批不合格的产品涉及多个省份,包括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在内的多个环节。
此次抽验共涉及全国31个省(区、市)的584批产品,其中560批产品合格,24批产品不合格。不合格的主要项目包括微粒污染、泄漏、药液过滤器滤除率、滴斗与滴管、输液流速、静脉针的连接牢固度、管路长度等。这些不合格项目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其中,康泰等知名企业也被列入黑名单。这起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医疗器械的质量问题不容忽视。医疗机构、生产企业、经营企业等相关方都应严格把关,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安全。
为了保障患者的健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对这些不合格产品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处理。同时,也提醒广大患者,在选购和使用医疗器械时,一定要选择正规渠道,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
此外,对于医疗机构来说,应加强对医疗器械的采购、储存和使用环节的管理,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安全。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应加强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对于经营企业来说,应严格把关进货渠道,确保产品的来源可靠。
总之,一次性使用输液器不合格事件再次敲响了医疗器械质量安全的警钟。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安全,保障患者的健康权益。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快速发展,国产医疗器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在第二十五届国际医疗仪器设备展览会期间,中国国际贸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总监孙国伟就国产医疗器械品牌与跨国医械公司在营销、推广差异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孙国伟表示,本届展会上,国产医疗器械企业参展热情高涨,无论是学术活动、新品推介还是特装展示区,都展现出勃勃生机。与往年相比,本届展会参展的国内品牌数量明显增加,甚至出现因场地有限而无法全部参展的情况。
从参展面积来看,本届展会32000平方米的展位中,海外医疗企业占比45%,品牌占比35%,剩余全部是国内医疗企业。这充分说明,我国国产医疗器械企业在市场中的份额逐年提升。
孙国伟指出,近年来国内医疗企业在产品质量水平上有了显著提升,如华润医疗、TCL医疗集团等企业的医疗设备得到了卫生部领导的认可。在本次展会最受关注的创新产品中,国内企业产品占比也有所增加。这些可喜的变化,与我国医疗企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密不可分。
在谈及国产医疗企业与跨国医疗企业在招商和销售方面的差异时,孙国伟认为,虽然前几年国内医疗企业在产品研发、核心技术等方面与国际水平存在差距,导致招商和销售策略有所不同,但近年来国内企业在销售模式上已逐渐与国际接轨。此外,孙国伟还建议国内企业多重视学术活动,通过学术会推广最新技术,并与医院医生、采购进行面对面沟通,提高产品推介效果。
孙国伟表示,我国医疗企业在研发、资金投入等方面与国外企业相比仍有差距,一些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因此,国内企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强产品研发、融资等措施,努力提升自身实力。他希望国内医疗企业能像华为、中兴等企业一样,成为中国医疗行业的领军企业。
同时,孙国伟也希望通过他所在团队搭建的总后医疗展平台,为国内医疗企业提供更多机会,让他们了解国际医疗市场的水准、最新研发产品及市场趋势,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全身关节痛伴随发热,看似普通的病症,却可能隐藏着严重的健康风险。近日,一起因输液后病人死亡引发的医疗纠纷案引发了广泛关注。本案中,患者张女士因全身关节痛并伴随发热入院治疗,却在输液过程中出现严重过敏反应,最终抢救无效死亡。法院审理后认为,医院存在过错责任,需承担相应赔偿。
本案中,张女士因全身关节痛并伴随发热入院治疗,医院初步诊断为感染性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医院为张女士输注了‘灯盏花’液体。然而,在输液过程中,张女士出现了寒战、高热、剧烈腹痛、心率加快等过敏反应症状。医院立即停止输液并转院抢救,但最终抢救无效,张女士不幸去世。
张女士的家属认为,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过错,包括未严格执行操作规范、未严密观察病人反应、对输液过敏缺乏基本知识、疏忽大意等。家属认为,医院的过错导致了张女士的死亡,要求医院承担赔偿责任。经过三次鉴定,最终法院认定医院存在过错责任,需承担相应赔偿。
这起案件引发了人们对医疗安全的关注。输液作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在带来疗效的同时,也可能存在风险。因此,在输液过程中,医护人员需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密切观察病人反应,确保病人安全。同时,病人和家属也应提高对输液风险的认知,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
此外,这起案件也提醒医院,在诊疗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诊疗规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病人安全。
带娃输液,是许多家长都头疼的事情。孩子哭闹,针头疼痛,让家长和孩子都备受折磨。近期,一项研究表明,对于儿童输液,尤其是超过三天的输液,使用留置针是一种更为安全、舒适的选择。
儿童静脉输液,常见的穿刺部位是头皮、手或足背部静脉。这些部位的血管细小、管壁薄,且儿童自制力差,难以配合穿刺。南京市儿童医院护理部副主任郭岚峰指出,反复穿刺或穿刺失败,不仅增加了孩子的痛苦,还容易导致血管损伤、静脉炎和外渗等问题。
留置针作为一种新型的输液工具,采用专利材质制成,柔软、生物相容性高。护士穿刺成功后,将软管留在静脉内,导管在血管内成漂浮状态,不会对血管造成影响。留置针一般可以留置3~5天,大大减少了反复穿刺的痛苦。
此外,使用留置针进行输液,孩子可以适当活动,如喝水、吃饭、玩积木等,但避免剧烈运动。输液结束后,孩子可以淋浴,但最好在洗澡时缠绕一层保鲜膜防止进水。
专家提醒,家长在选择医院和科室时,要选择有经验的医护人员,确保穿刺成功率和留置针的安全性。同时,要关注孩子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对于儿童输液,尤其是超过三天的输液,使用留置针是一种更为安全、舒适的选择。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病情变化,选择合适的医院和科室,与医护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保障孩子的健康。
在医疗行业中,停电事件并不鲜见,但由此引发的严重后果却令人扼腕。近日,兰州一医院因停电导致一位80岁高危病人无法及时输血,最终抢救无效离世。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医疗安全问题的关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位病人的病情。据了解,老人患有多种慢性疾病,且病情危重。输血是治疗他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医院停电,输血设备无法正常工作,导致老人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这一事件暴露出医院在应对突发停电事件方面的不足。首先,医院应该建立健全应急预案,确保在停电等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采取措施,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其次,医院应该加强对设备的维护和保养,防止设备因故障而无法正常工作。
此外,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事件也反映出我国医疗资源的不足。在许多偏远地区,医院的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一旦发生停电等突发事件,往往无法及时应对。因此,加大对医疗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必要条件。
对于患者而言,了解如何在突发情况下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也非常重要。首先,患者应该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以便在突发情况下能够及时向医护人员说明情况。其次,患者应该学会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自救或互救。
总之,医院停电导致输血病人离世的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从这一事件中吸取教训,加强医疗安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生病需要输液的情况。然而,有些患者在输液过程中会遇到输液输不进去的问题,这让许多患者感到困惑和担忧。那么,输液输不进去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针头或针管问题
首先,输液输不进去可能是由于针头或针管的原因。例如,针头可能存在弯曲或破损,导致液体无法顺利进入血管。另外,针管可能存在堵塞或老化,也会影响输液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更换针头或针管后再尝试输液。
二、输液量控制
其次,输液量的多少也会影响输液效果。一般来说,成年患者的输液量在800-1000毫升左右较为合适。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输液量也不宜超过2000毫升,以免对身体造成副作用。同时,患者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口服一些药物,以辅助治疗。
三、空气进入血管
在输液过程中,空气进入血管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护士会在输液前排除针管中的空气,以确保液体顺利进入血管。如果空气进入血管,可能会引起心脏疾病,甚至导致猝死。因此,在输液过程中,患者要密切观察输液情况,避免空气进入血管。
四、输液目的及方法
输液是现代医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将药物或营养液输注到体内,以达到治疗疾病、补充营养、改善微循环等效果。常见的输液方法包括密闭式输液法、开放式输液法、静脉留置针头和锁骨刺插管法等。
1. 密闭式输液法:通过一次性输液器,将药物或营养液输注到体内,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2. 开放式输液法:将药物或营养液直接注入输液瓶中,通过导管输注到体内,适用于大量输液情况。
3. 静脉留置针头:将针头留置在血管内,方便多次输液,减少穿刺次数。
4. 锁骨刺插管法:将导管插入锁骨下静脉,适用于长期输液或需要大量输液的患者。
五、注意事项
1. 输液前要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配合医生进行输液。
2. 输液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输液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3. 输液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4. 保持输液部位皮肤清洁,防止感染。
总之,输液输不进去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了解相关原因和注意事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输液过程中的问题,确保治疗效果。
在体外诊断(IVD)领域,设备制造商们常常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控制废液排放的电磁阀频繁堵塞,导致设备故障。这一问题不仅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还增加了维护成本。然而,总部位于美国新泽西的百柯流体公司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电磁夹管阀,为IVD客户解决了这一难题。
许多IVD设备制造商使用摆动阀来控制废液排放。这种阀门通常用于仪器前段,如取样部分,用于控制试剂或试样的输送。然而,在仪器后段,如清洗部分,阀门容易堵塞。这是因为废液流速更快,浓度更高,甚至会有块状结晶物。为了恢复设备的正常运行,不得不关闭设备进行维护或更换部件,这无疑增加了维护成本,并影响了终端客户的使用。
百柯流体的电磁夹管阀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与摆动阀相比,夹管阀对液体的限制更小,液路更简单,最小间隔更大,从而降低堵塞发生的几率。此外,夹管阀上软管的磨损周期可以预测,客户可以制定定期维护计划,保证仪器正常运转。用户还可以轻松更换软管,无需专业人员帮助。
百柯流体的夹管阀几乎没有移动部件,保证了操作的可靠性。仅软管与介质接触,软管外表面也可以使用普通清洁剂清洗。由于不需要设计复杂的阀组,夹管阀可以很容易地集成到现有系统和新开发的设备中。
百柯流体有限公司是英国豪迈集团旗下的全球顶尖耐腐蚀小型流体部件制造商。它一直致力于为分析化学、临床诊断、医疗器械制造及大型科研实验等领域的用户提供流体系统全面解决方案。百柯公司的产品设计及制作加工能力保证了其不仅能提供一流的标准产品,同时也可提供定制服务,来满足客户特殊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器械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医疗器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瓶颈和问题。
一、市场以低端产品为主
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市场上,中低端产品占据了绝大部分份额,高端产品占比相对较低。这与国际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趋势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起步较晚,技术积累不足,另一方面也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
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技术创新是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然而,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专利数量较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的专利数量相对较少,且专利质量不高。
2. 基础研究薄弱: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而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投入不足,导致技术创新能力受限。
3. 产学研结合不紧密:产学研结合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但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在产学研结合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
三、市场竞争激烈
随着医疗器械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一方面,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价格战、促销战等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国外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加剧了市场竞争。
四、政策支持不足
政策支持是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我国在政策支持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产业政策不完善:目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政策体系尚不完善,缺乏针对性强、操作性高的政策措施。
2. 资金支持不足:医疗器械行业研发投入较大,资金支持不足将制约行业的发展。
五、未来发展趋势
面对当前的发展瓶颈,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应采取以下措施,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 加强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2. 拓展市场空间: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3. 加强政策支持: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4. 提高行业自律: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总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市场拓展、政策支持等措施,才能推动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我国的医疗器械市场中,进口产品占据了70%的份额,而国产医疗器械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份额不足3%,这与中国庞大的医疗器械消费市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国际合作部副主任徐珊介绍,国产和进口医疗器械的比例大约为三七开,而高端医疗器械市场,进口医疗器械更是占据了90%以上的份额。
进口医疗器械在我国的医疗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如CT、核磁共振等,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然而,国产医疗器械在价格和性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市场占有率却很低,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标准、政策制定过程中,大量参考了进口医疗器械,导致国产医疗器械难以进入市场。
其次,一些医疗机构在采购招标过程中,只采购进口医疗器械,导致国产医疗器械难以进入医院。
此外,一些跨国公司通过高额回扣等手段,挤压了国产医疗器械的市场空间。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大对国产医疗器械的扶持力度,提高其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完善医疗器械行业标准,鼓励医疗机构采购国产医疗器械。
三是加强监管,打击跨国公司通过高额回扣等手段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近年来,我国医疗行业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此同时,一些医院的收费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其中,输液椅费用的收取就引发了众多争议。
近日,有市民反映,在山东省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输液时,需要支付3元的输液椅费用。据悉,这项费用是根据山东省物价局的文件规定收取的,并非乱收费。然而,这一做法却引起了患者和家属的质疑。
据调查,山东省其他几家省级医院也存在收取输液椅费用的现象。医院工作人员解释称,收取输液椅费用是为了保障患者就医体验,并提供更好的服务。他们认为,输液椅也有成本和损耗,收费是为了弥补这些支出。
然而,患者和家属对此表示不满。他们认为,输液椅是医院的基本设施,不应该额外收费。此外,一些患者表示,即使自带板凳,也需要缴纳输液椅费用,这让他们感到不合理。
针对这一现象,专家表示,涉及民生的收费项目应该更加慎重。他们建议,在制定收费标准时,应该充分考虑患者的承受能力,并公开透明的进行听证,以确保收费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此外,专家还指出,公立医院作为公益性服务机构,应该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为患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