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心律失常引发猝死不可小视

心律失常引发猝死不可小视
发表人:病友互助家园

心律失常,这个看似遥远的词汇,实际上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指的是心跳节律或速率的异常改变,可能表现为心跳过快、过慢或不整齐。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功能逐渐退化,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据统计,我国32.2%和44.48%的中老年人患有心律失常,这一数字令人触目惊心。

更令人担忧的是,心律失常是导致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4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其中88%与心律失常有关。这一数据仅次于癌症患者死亡人数,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心律失常的预防和治疗。

那么,如何预防和治疗心律失常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心律失常的常见症状,如心悸、胸闷、气短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心电图等检查,以便确诊。其次,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此外,合理饮食、戒烟限酒也是预防心律失常的重要措施。

在治疗方面,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方法。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胺碘酮、普罗帕酮等。此外,对于严重的心律失常患者,可能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或除颤器等器械。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射频消融术等微创治疗手段也逐渐应用于心律失常的治疗,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心律失常的防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公众对心律失常的认知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因此,加强心律失常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成为当务之急。

总之,心律失常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不容忽视。我们要提高警惕,积极预防,及时发现并治疗,以降低心脏性猝死的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猝死疾病介绍:
猝死,是指外观健康的人突然发生非暴力的死亡,即猝然死亡。引发猝死的原因,主要是心脏骤停,也就是各种心脏病导致的猝死,又称之为心源性猝死;其次还有近2成的非心源性猝死与肺、脑的急性病变有关,比如肺栓塞、急性中毒、触电等。猝死的治疗,主要是进行紧急的心肺复苏,以恢复心跳和呼吸,挽救生命。大部分猝死患者难以救回。
推荐问诊记录
猝死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夏天来临,高温潮湿的天气让人汗流浃背,洗澡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环节。然而,错误的洗澡方式却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以下几种常见的洗澡方式,需要注意避免,以免造成身体不适。

    1. 长时间泡澡:泡澡虽然能放松身心,但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容易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引发心脏疾病。建议泡澡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

    2. 过高水温洗澡:水温过高会刺激皮肤,导致皮肤干燥,甚至引发皮肤疾病。建议洗澡水温控制在35-40℃之间。

    3. 洗澡后立即睡觉:洗澡后体温升高,不利于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质量。建议将洗澡时间安排在睡前1-2小时。

    4. 运动后立即洗澡:运动后立即洗澡,容易导致身体负担加重,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建议运动后休息20-30分钟再洗澡。

    5. 洗澡后不吹干头发:头发未干就睡觉,容易导致头痛、头晕等问题。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错误洗澡方式,以下几种健康洗澡方式,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1. 选择合适的沐浴露:选择适合自己肤质的沐浴露,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沐浴露。

    2. 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建议洗澡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以内。

    3. 洗澡后及时补水:洗澡会消耗身体水分,洗澡后要及时补充水分。

    4. 洗澡后适当按摩:洗澡后适当按摩身体,有助于放松身心。

  • 孩子的好动与好奇往往伴随着各种意外伤害,从跌倒摔伤到烫伤烧伤,每一次的小插曲都可能让家长们感到担忧。如何快速有效地处理这些常见的小伤小痛,成为了每个家庭都需要掌握的技能。

    1. 疾病预防与早期发现

    为了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让他们了解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
    • 在家中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避免孩子接触到危险物品。
    •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当孩子发生意外伤害时,家长需要迅速判断伤情,判断是否需要就医。

    2. 家庭急救技能培训

    掌握一些基本的家庭急救技能,可以在关键时刻挽救孩子的生命。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急救技能:

    • 止血:使用干净的布料或绷带对伤口进行压迫止血。
    • 包扎:使用消毒纱布和绷带对伤口进行包扎,防止感染。
    • 烫伤处理:立即用冷水冲洗烫伤部位,减轻疼痛和肿胀。
    • 骨折处理:用夹板固定骨折部位,避免移动造成二次伤害。

    3. 药品储备与管理

    家庭急救药品的储备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必备的急救药品:

    • 碘伏或酒精:用于伤口消毒。
    • 创可贴:用于小伤口的包扎。
    • 止痛药:用于缓解疼痛。
    • 退烧药:用于退烧。

    4. 就医指南

    当孩子发生严重伤情时,家长需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以下是一些就医指南:

    • 保持冷静,迅速拨打急救电话。
    • 将孩子送往最近的医院。
    • 向医生提供详细的病史和伤情描述。

    总之,掌握一些家庭急救知识,可以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

  • 在长途旅途中,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更容易出现意外情况。近日,一位80多岁的老人在乘坐民工专列时不幸猝死,家属认为列车员冷漠是导致悲剧的重要原因。

    老人张中远因脖子上长了一个鸡蛋大小的疮,需要搀扶上车。然而,在旅途中,由于车厢拥挤,老人只能蹲在过道里,受到寒风侵袭。当老人表示身体不适时,列车员未能及时提供帮助,导致老人最终不幸去世。

    这起事件引发了人们对老年人出行安全的关注。专家提醒,老年人出行时,应尽量选择宽敞舒适的交通工具,并随身携带常用药品。同时,家人应密切关注老人的身体状况,避免发生意外。

    以下是一些针对老年人的出行建议:

    • 选择宽敞舒适的交通工具,避免长时间乘坐拥挤的车辆。
    • 随身携带常用药品,如感冒药、止痛药等。
    •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饮食不规律。
    • 如有身体不适,及时向乘务员或工作人员寻求帮助。

    此外,针对列车员在处理此类事件中的不足,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乘客的出行安全。

  •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为了应对疲劳,一些人会选择抽烟、喝酒、喝咖啡来提神。然而,这种做法却可能增加猝死的风险。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负责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各个部位。然而,当心脏处于脆弱状态时,过度劳累、吸烟、饮酒、喝咖啡等行为都会加重心脏负担,增加猝死的风险。

    春夏之交,天气变化无常,气温忽冷忽热,空气潮湿,气压低,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较大。此时,若过度劳累,再大量吸烟、饮酒、喝咖啡,更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甚至猝死。

    猝死的原因有很多,如冠心病、脑出血、肺栓塞、支气管哮喘等。其中,心源性猝死比例最大,占到了非事故性突发性死亡的80%,而心肌梗死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为了预防猝死,专家建议,首先要定期进行体检,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其次,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再次,要戒烟限酒,避免饮用刺激性饮料;最后,要积极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

    对于本身存在心脑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更要加强防范措施,规范用药,定期复查。

  • 熬夜已成为现代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许多人为了工作、学习或娱乐,常常牺牲睡眠时间。然而,熬夜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心脏疾病,甚至导致猝死。

    熬夜会导致心绞痛。这是因为长时间缺乏睡眠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使心脏负担加重,从而引发心绞痛。对于有基础心脏病的人群,如冠心病、严重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或心律失常患者,熬夜会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增加猝死的风险。

    为了保护心脏健康,以下是一些建议:

    1. 保持规律作息:尽量保证每天7-8小时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

    2. 健康饮食:保持饮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少吃油腻、高热量食物。

    3. 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4. 减压放松: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5. 定期体检:关注心脏健康,定期进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心脏疾病。

    如果出现心绞痛症状,应立即就医,找出心绞痛的原因,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 心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SCA)是危及生命的一种紧急情况,表现为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导致患者意识丧失、无脉搏、无呼吸。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4万人因心脏骤停而失去生命。面对这一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和AED(自动体外除颤仪)的推广显得尤为重要。

    一、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

    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包括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此外,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创伤、溺水等也可能导致心脏骤停。

    二、心脏骤停的急救步骤

    1. 识别心脏骤停:首先,判断患者是否有意识、是否有呼吸、是否有脉搏。如果患者无意识、无呼吸、无脉搏,应立即启动急救。

    2. 胸外按压:立即对患者进行胸外按压,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按压深度至少为5厘米。

    3. 开放气道:清除患者口腔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4. 人工呼吸:每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

    5. 使用AED:如果现场有AED,按照AED的指示操作进行除颤。

    三、AED的普及与推广

    AED是一种便携式、非专业人员也可使用的除颤设备。近年来,随着AED的普及和推广,越来越多的心脏骤停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救治,生存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四、预防心脏骤停的措施

    1.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

    2. 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3.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4. 学习急救知识,掌握心肺复苏和AED的使用方法。

  • 老年人由于吞咽功能减退,容易发生噎食,这是一种严重的窒息现象,可能导致生命危险。本文将详细介绍老年人噎食的原因、症状、预防和紧急处理方法,帮助大家了解如何应对这一突发状况。

    一、老年人噎食的原因

    1. 咀嚼功能减退: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牙齿逐渐脱落,咀嚼功能减退,难以嚼碎大块食物,容易导致食物团块卡在喉咙或气管。

    2. 肠胃蠕动减慢:老年人的肠胃蠕动减慢,食物在消化道停留时间延长,容易导致食物团块堆积。

    3. 吞咽反射减弱:老年人的吞咽反射减弱,容易导致食物团块误入气管。

    4. 精神因素:老年人情绪波动较大,进餐时容易分心,导致食物团块误入气管。

    二、老年人噎食的症状

    1. 进食时突然出现窒息感,无法说话。

    2. 喉咙疼痛,声音嘶哑。

    3. 剧烈咳嗽,伴有哮鸣音。

    4. 意识模糊,面色苍白。

    三、老年人噎食的预防

    1. 注意饮食:选择易于咀嚼和吞咽的食物,如软食、流食等。

    2. 进食时细嚼慢咽,避免说话或做其他动作。

    3.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进餐时情绪激动。

    4. 定期进行口腔和咽喉保健。

    四、老年人噎食的紧急处理

    1. 立即停止进食,保持冷静。

    2. 将病人置于仰卧位,头部后仰,解开领口。

    3. 用一只手握拳,使拇指关节突出点顶住病人腹部正中线脐上部位,另一只手的手掌压在拳头上,连续快速向内、向上推压冲击6~10次。

    4. 如病人意识不清,可将其置于侧卧位,清除口腔内的异物。

    5.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专业救援。

  • 心脏健康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却可能成为引发猝死的‘最后一根稻草’。近期,一项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柳叶刀》上的研究,首次对导致心脏病发作的‘最后一根稻草’进行了排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份‘伤心榜单’。

    第一位:空气污染

    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的环境中,如交通密集的闹市,会显著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会刺激心脏血管,导致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担。

    第二位:用力过猛

    日常生活中,如用力解大便、搬重物等突然发力动作,都可能导致血压骤升,增加心脏负担,引发猝死。

    第三位:过量饮酒

    过量饮酒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长期酗酒还会导致心脏肌肉损伤,引发心脏疾病。

    第四位:情绪波动

    情绪波动,尤其是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会刺激交感神经,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

    第五位:暴饮暴食

    暴饮暴食会导致胃肠道负担加重,血液流向胃肠道的血液增多,心脏供血不足,增加心脏负担。

    第六位:吸烟

    吸烟会导致心脏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担,长期吸烟还会导致心脏疾病。

    第七位:久坐不动

    久坐不动会导致血液循环减慢,增加心脏负担,引发心脏疾病。

    第八位:高盐饮食

    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引发心脏疾病。

    第九位:缺乏运动

    缺乏运动会导致心脏功能下降,增加心脏负担,引发心脏疾病。

    第十位:肥胖

    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引发心脏疾病。

  • 猝死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心脏停止,通常在发病后短时间内导致死亡。以下是一些猝死的急救方法:

    1. 不可乱动:当发现猝死病人时,首先保持病人仰卧,避免摇晃。
    2. 基本判断:迅速检查病人是否有呼吸和心跳,若无,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3. 通畅气道:松开病人领口和裤带,清除口鼻异物,使头部后仰以保持气道通畅。
    4. 按压胸廓:在胸骨下段进行有力按压,频率约每分钟100次,每次按压深度约4公分。
    5. 人工呼吸:若病人无自主呼吸,捏住鼻孔,深吸一口气后,用嘴唇紧闭的方式向病人口腔内吹气。

    关于猝死,以下是需要了解的三个要点:
    1. 发病人群有针对性,常见于30-45岁男性。
    2. 猝死前兆轻微,易被忽视,如心前区疼痛。
    3. 定期检查,及早发现问题,特别是中年人群和高压力工作者。

  • 猝死的发生通常与复杂的心血管病理生理过程有关,如心律失常和脑部供血不足,这些情况可能导致患者迅速失去意识甚至心跳停止。由于这种情况发展迅速,患者通常无法自救。因此,预防措施至关重要,包括定期体检和心血管系统的监测,以及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均衡饮食和规律运动。在极少数情况下,个体可能会在心脏骤停前感受到一些征兆,但这些通常不足以控制病情的发展。预防猝死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以及减少压力和过度劳累。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