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人们难免会忘记按时服用药物。一些患者为了弥补漏服的药物,会选择将两次剂量的药物一次性服用,但这种做法实际上并不科学。
每种药物的治疗效果都是通过特定的剂量和给药次数来实现的。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等因素,制定合适的用药方案,以确保药物在人体内维持一个稳定的浓度。随意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时间,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导致不良后果。
例如,抗菌消炎药如果漏服或延长用药间隔,不仅会影响疗效,还可能加速细菌产生耐药性。如果盲目增加用药次数,缩短给药间隔,会导致药物浓度过高,引发或加重副作用。例如,抗高血压药物剂量过大,可能导致低血压,引发心血管疾病;抗糖尿病药物剂量过大,可能导致低血糖反应,甚至晕厥。
如果漏服发生在两次用药间隔时间的一半以内,应立即按量补服,下次用药仍按原间隔时间。如果漏服时间已超过用药间隔时间的一半,则不必补服,下次用药仍按原间隔时间。对于泻药,如果超过服药时间2小时后,则不要加服,下次按时服药即可。
为了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要随意调整剂量和给药时间。如果忘记服药,应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寻求专业的建议。
此外,为了减少漏服药物的情况,患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许多人对于药品不良反应的性质和原因仍存在误解,这给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品质量事故的区别。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法用量下,药品所引起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而药品质量事故是指由于药品质量问题导致的严重后果。简单来说,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的一种正常现象,而药品质量事故则是药品质量问题的严重后果。
其次,我们需要区分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事故。医疗事故是指在医疗活动中,由于医务人员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药品不良反应与医疗事故的区别在于,药品不良反应是由于药品本身引起的,而医疗事故是由于医务人员的过失造成的。
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范围。目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范围已经从化学药品扩展到传统药物、草药、血液制品、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及疫苗等。监测内容包括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所要求的监测上市药品不良事件的早期信号,以及涉及临床可能发生的任何药源性损害,如假劣药物的使用,用药错误,缺乏药物疗效,无科学依据的扩大药物的适应症,药物的急性、慢性中毒病例、药物相关死亡率的评估,药物的滥用和误用所致的潜在性安全性问题等。
为了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效率,我们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和监测能力。
2. 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及时收集和分析药品不良反应信息。
3. 加强药品监管,确保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
4. 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今天我带着宝宝在网上咨询了医生,因为宝宝误食了一些药物,我十分担心。医生非常耐心地询问了宝宝的情况,然后给出了详细的建议。医生告诉我要让宝宝吐出来并服用维生素K2,还建议明天带宝宝去医院查凝血功能。我感到非常感激医生的专业建议和细心关怀,让我对宝宝的健康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医生的细心和专业让我深深感动,我决定继续关注宝宝的身体状况,并随时留意医生的建议。在这个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医生对患者的关爱和责任心,让我对医疗行业充满信心。
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2岁的女童误食了阿司匹林肠溶片,引起了家长的极度担忧。家长赶紧带着女儿到医院就诊,医生在仔细检查后发现女儿的血液检测结果出现异常,水杨酸浓度略高,需要进一步治疗。
医生细心地向家长解释了患儿的病情,并给出了治疗建议。家长对医生的专业和耐心感到非常满意,对医生提供的服务表示感谢。
在医生的指导下,家长将密切观察女儿的精神状态和出血情况,随时准备就医。希望女儿能够尽快康复,重新恢复健康。
我曾经有一次在互联网医院进行了线上问诊,这是我第一次尝试这种新颖的医疗方式。当时,我在晚上发现孩子吃了两片药,心急如焚的我立即联系了医生进行咨询。
医生听完我的描述后,建议我立即送孩子去医院急诊进行检查,以确保孩子的安全。但是由于医院距离较远,我有些犹豫。医生耐心地告诉我,孩子吃药后可能会出现嗜睡等症状,建议我密切观察孩子的情况,并在必要时送医院就诊。
随着夜深人静,我开始担心孩子会不会因为误食药物而睡着起不来。我再次向医生询问,医生耐心地解答我的问题,让我感到宽慰。医生强调,睡着不醒是非常罕见的情况,我不必过分担心。
最终,在医生的建议下,我决定暂时观察孩子的情况,如有需要会及时就医。医生的专业建议让我感到安心,也让我更加信任互联网医院这种便捷的医疗服务。
家中的药箱,对于许多家庭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救命包’。然而,你是否知道,药品的储存条件对于药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错误的储存方式,不仅会让‘救命药’失效,甚至可能变成‘毒药’。
江西中医学院教授王素珍指出,90%以上的家庭都不知道如何正确储存药品,甚至连一些医疗机构和药品批零企业也无法按规定储存药品。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储存药品,避免‘救命药’变成‘毒药’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药品的储存条件。根据2005年版的中国药典,药品的储存条件主要包括阴凉处(≤20摄氏度)、凉暗处(≤20摄氏度并避光)、冷暗处(2~10摄氏度)、常温(10~30摄氏度)和冷藏(多为针剂和血液用品)。
以常见的跌打万花油、风油精、清凉油、正骨水、滴眼液等药品为例,它们都需要在阴凉处储存。然而,有多少家庭能够保证这些常用药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储存呢?
错误的储存方式会导致药品失效,甚至产生副作用。以生物制品为例,按国家药典规定应存放于冷暗处(2摄氏度~10摄氏度)。当温度升高10摄氏度时,一般化学反应速度增加2倍至4倍,若将其放在25摄氏度储藏时,其有效期将缩短1/4至1/2。
此外,湿度、空气、光线等因素也可能对药品产生影响。例如,中药材受潮后会霉烂,片剂会松散破裂、变色粘连,药物会粘结成块,有的还会分解失效。如“阿司匹林”在干燥情况下较稳定,当它受潮后会渐渐分解,不仅有刺鼻的臭味,而且对胃有较大的刺激性。
因此,正确储存药品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储存药品的建议:
1. 了解药品的储存条件,并按照规定进行储存。
2. 将药品放在干燥、阴凉、避光的地方。
3. 避免将药品放在高温、潮湿、有异味的环境中。
4. 定期检查药品的有效期,及时清理过期药品。
5. 如有疑问,请咨询专业药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药物,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正确识别药物是否变质至关重要。以下是几种常见药物变质的识别方法:
1. 中药散药的变质判断
中药散药如天冬、当归等,在保存过程中容易发生霉变。购买时若发现药材表面有霉斑,则不宜购买。若在存放过程中发现霉斑,也应立即丢弃,以免诱发癌变。
2. 中药片剂的变质判断
中药片剂在保质期内(一般不超过五年)若出现碎片、松散、斑点或霉变等情况,均为变质表现,不宜继续食用。
3. 中药蜜丸的变质判断
中药蜜丸便于食用,但同样可能发生变质。质量好的蜜丸外观圆润、色泽均匀、质地细腻。若出现变硬、虫蛀或霉变等情况,则说明蜜丸已变质,药效也会受到影响,不宜继续服用。
4. 其他药物的变质判断
除了中药,其他药物如糖浆、糖衣片等也可能发生变质。糖浆发霉时,可见白色絮状物;糖衣片可能出现褪色、变色或起斑现象;胶丸、胶囊、糖衣片吸潮后还可能出现粘连或粘瓶现象。
总之,正确识别药物是否变质,对于保障用药安全至关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药物的储存条件,避免药物受潮、受热或受污染,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