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是药三分毒’,这句古话警示我们,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定的副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却时有发生。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因药品不良反应导致死亡的住院患者每年约有19.2万人,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则高达250万人。
造成药害泛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良用药心理是重要原因之一。
1. 从众心理:许多人看到别人使用某种药物效果良好,就盲目跟风,不考虑自身病情和体质。事实上,即便是同一种疾病,由于个体差异,用药也应因人而异。
2. 盲目追求特效药:部分患者和医生追求快速见效,滥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导致药物滥用和耐药性增加。
3. 中药滥用:有些人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盲目使用中药,甚至滥用中药补品,导致不良反应发生。
4. 不规范用药:部分患者不按照医嘱用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疗程等,导致药效降低或不良反应发生。
5. 缺乏用药知识:许多人对药物知识了解不足,导致用药不当。
为了减少药害事件,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制度,提高药品安全性。
2. 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用药意识。
3. 加强药品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用药知识。
4. 规范用药行为,避免滥用药物。
5. 加强中医药监管,确保中药安全。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中药在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人们带来了诸多益处。然而,近年来,中药的不良反应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除了已经被禁用的含有马兜铃属中药的成药(如龙胆泻肝丸)可引起急性肾衰、慢性肾衰、肾小管酸中毒等外,一些常用中药也出现了类似报道,如大黄和有宣肺、利咽功效的桔梗等。
近日,一款以大黄为君药的排毒养颜胶囊被消费者告上法庭。长期以美容为目的服用该胶囊,导致消费者出现了继发性便秘。据《中药辞海》记载,大黄含有多量鞣质,因此小剂量不仅不引起泻下作用,且呈收敛作用;停药后,也往往出现继发性便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有关专家指出,大黄的主要作用是消炎,也有一定的泻下作用,但绝对不能长期服用。这类中药在某种程度上像毒品一样,会“成瘾”,产生依赖,一旦停药,就会出现继发性便秘。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报道,含某桔梗的某复方桔梗片导致心房纤颤的不良反应。桔梗粉的有效成分为桔梗皂甙,为恶心性祛痰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呼吸道腺体分泌增加,使痰液变稀,易咯出。有关专家推测上述房颤发作可能与桔梗引发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导致窦房结功能抑制,促使心房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高,多处异位兴奋灶放电所致。
中药的不良反应问题提醒我们,在使用中药时,一定要谨慎选择,并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使用。对于一些常用中药,我们更应该了解其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避免因盲目使用而给身体带来伤害。
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大家正确使用中药:
1. 在使用中药前,一定要了解其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避免盲目使用。
2. 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使用,不要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3. 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如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
4. 对于有不良反应的中药,应避免使用。
5. 重视中药的配伍禁忌,避免因配伍不当而引发不良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药品已经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健康保障。然而,药品在带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不良反应。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对于保障自身用药安全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指正常剂量下,药物在治疗过程中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意外的有害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可能包括皮肤瘙痒、皮疹、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等。
为了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2013年,该网络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31.7万余份,其中中药注射剂、中成药口服制剂、老年患者用药、心血管类药品等使用问题较为突出。
在阅读药品说明书时,消费者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点:
1. 药品不良反应分类:药品说明书会将不良反应按照频率分类,包括非常常见、常见、少见、罕见、非常罕见等。消费者需要了解这些分类的含义,以便判断不良反应发生的严重程度。
2. 药品不良反应描述:说明书会对不良反应进行详细描述,包括发生频率、临床表现、可能的原因等。消费者需要仔细阅读这些描述,以便及时发现不良反应。
3. 药品相互作用:说明书会列出该药品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信息。消费者在使用该药品时,需要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4. 特殊人群用药:说明书会对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的用药情况进行说明。消费者在使用该药品时,需要特别注意这些信息。
5. 药品注意事项:说明书会列出使用该药品时的注意事项,如用药时间、用药方法、用药剂量等。消费者需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用药。
此外,消费者在使用药品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理性看待不良反应:许多消费者对药品不良反应过于担忧,甚至因害怕不良反应而拒绝用药。事实上,绝大多数不良反应是轻微的,且可以通过调整用药剂量或更换药物来避免。
2. 仔细观察不良反应:在使用药品过程中,消费者应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3. 积极沟通:在使用药品过程中,消费者应与医生保持良好沟通,及时反馈自身情况,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关注用药安全,是每个消费者都应该具备的用药素养。
2024年9月4日,23时50分,扬州市的张先生(化名)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上与一位资深医生进行了在线咨询。张先生在前几天服用了他达拉非后,出现了心口和胸口疼痛以及胸闷气短的症状。医生详细询问了张先生的病史,了解到他有高血压的基础疾病,并且在服用他达拉非前没有出现胸闷气短的症状。医生初步判断可能是他达拉非引起的不良反应,建议张先生立即停止服用该药物,并去医院进行心脏冠状动脉血管的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张先生表示会按照医生的建议去做,并对医生的专业和耐心表示感谢。
在这次在线咨询中,医生展现了其优良的医德和专业素养。首先,医生对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进行了保护,确保了患者的安全和信任。其次,医生遵守了医疗行业的相关法规和道德规范,提供了合理、科学的建议。最后,医生以友善、耐心的态度与患者进行了沟通,帮助患者理解病情并给予支持和建议。这种高效、便捷的在线医疗服务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帮助。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高。然而,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我们往往忽略了药品不良反应这一潜在风险。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3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谨慎用药”。
报告中指出,抗感染药、中成药、化学和生物药品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其中,抗感染药严重报告前5位的类别包括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抗结核病药、β-内酰胺酶抑制药。而中成药口服制剂排名前5位的品种则包括鼻炎康片、双黄连合剂、复方丹参片、六味地黄丸、黄连上清丸。
这些看似常见的药品为何会成为“谨慎用药”的代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用量过大:一些中成药由于见效快,被许多人作为常备药,长期大量服用导致不良反应增加。
2. 辅料过敏:中成药制剂在加工过程中会添加辅料,部分患者对辅料过敏,导致不良反应。
3. 证型不对:中成药的使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进行辨证施治,若证型不对,反而会加重病情。
4. 保健品滥用:一些中成药被误认为保健品,长期大量服用,导致不良反应。
5.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杂质难以除尽,容易引发过敏反应。
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药品不良反应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要擅自增加剂量或长期服用。
2. 了解药物成分,避免对辅料过敏。
3.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药品,确保药品质量。
4. 遵循中医辨证施治原则,选择适合自己的中成药。
5. 对于中药注射剂,要充分了解其安全性,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总之,药品不良反应不容忽视,我们要提高警惕,科学用药,才能确保身体健康。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3月1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照药品类别统计,化学药占主导地位,中药和生物制品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其中,抗感染药的不良反应报告数量最多,位居首位。
2012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抗感染药不良反应报告48万余份,其中严重报告1.8万余份,占比3.7%。与2011年相比,抗感染药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增长29.5%,严重报告数量增长33.6%,但总体增长率低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
报告显示,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和硝基咪唑类是报告数量排名前五的抗生素药物。其中,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青霉素G、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克林霉素等品种的严重报告数量排名前10。
2012年,卫生部发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限制了抗菌药物的使用比例。这有助于降低抗感染药不良反应报告数量,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
值得关注的是,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报告数量也呈上升趋势。2012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14个大类中药注射剂报告10.3万例次,其中严重报告5500余例次,占比5.3%。中药注射剂严重报告数量排名前10位的品种依次为清开灵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等。
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注意联合用药的风险,并加强对患者的不良反应监护,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近年来,随着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安全性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中药注射剂与传统中药相比,具有起效快、作用强的特点,但也存在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问题。
为了提高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3年)》,报告中指出,控制不良反应率,把好合理用药关与提升药剂质量两方面缺一不可,即“双控论”。
在合理用药方面,专家建议,医生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并讲究辨证,选择不良反应小的品种。同时,患者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也要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如有不适,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在提升药剂质量方面,企业应严把生产监测环节,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同时,监管部门也要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管,确保其安全性。
此外,公众也应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不要盲目追求中药注射剂的快速起效,而忽视了其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