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都说“大疫不过三年”,新冠疫情到底难防在哪?

都说“大疫不过三年”,新冠疫情到底难防在哪?

古人常说“大疫不过三”,意思是再大的瘟疫,基本在暴发三年内就“偃旗息鼓”了。

 

转眼新冠疫情已持续两年多,我们的生活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习惯了出门戴口罩,扫健康码,减少不必要的出行……很多人为此心存疑惑:为什么这场疫情会持续这么久?

 

3月17日凌晨,上海市青浦区疾控中心流调人员在相关场所进行排摸

 

实际上,在人类漫长的战“疫”史中,瘟疫和人类互有胜负,想要速战速决并不现实。

 

受访专家

陕西师范大学医学与文明研究院院长  李化成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胡善联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陈友华  

中国康复医学会社会心理作业学组副主任委员  王会秋

 

“大疫不过三”并非绝对

 

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瘟疫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确实有很多持续了3年左右。

 

据记载:

 

  • 公元前430年~公元前427年,雅典发生大瘟疫,近1/2人口死亡;
  • 1629年~1631年,米兰暴发大型瘟疫,超过25万人死亡;
  • 公元541年暴发的查士丁尼瘟疫、1665年暴发的伦敦大瘟疫,都持续了2年左右。

 

上一次全球性流行病是西班牙大流感,在1918年~1919年造成约5亿人感染,2500万~4000万人死亡,但其肆虐时间也仅持续了18个月。种种历史现象下,民间逐渐有了“大疫不过三”的说法。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

 

不过,陕西师范大学医学与文明研究院院长李化成认为,“大疫不过三”只是古人的经验总结,仅指部分传染病某次暴发所持续的时间不超过三年,而非该病存在时间不超过三年。

 

李化成介绍,历史上很多传染病都存在数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只不过是间歇性发作。例如,12~13世纪肆虐欧洲的麻风病,早在公元前1550年左右就有记载。

 

12~13世纪麻风病肆虐欧洲

 

持续三千年之久的麻风病,至今仍会让全球每年20万人饱受其苦。天花跟人类历史一样悠久,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流行过,直到最近100年,才在全世界绝迹,这也是唯一被人类消灭的病毒。

 

世界性瘟疫单次流传的时间往往不止3年。中世纪的黑死病,在英国流传的高峰期大概在1348年~1350年,但对整个欧亚地区来说,至少传播了八九年。

 

中世纪黑死病惨状

 

霍乱从1817年开始世界大流行,至今已暴发7次,每次都持续了10年以上,有的甚至长达20多年。李化成说,这说明考察的疫情地区越小,得出的“流行时间”越短,即便瘟疫暂时平息了,仍存在复发风险。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很多病菌至今未被消灭,但它们从未阻止人类的顽强发展。

 

李化成说,人类从未放弃与瘟疫抗争,在这一过程中,传染病防治水平不断提高:麻风病让人类学会了“隔离”;霍乱让人们知道了清洁用水、手卫生的重要性;鼠疫告诉我们要保持公共卫生、消杀鼠患;肺结核、肝炎的传播,促进了疫苗的研制和普及。医学在一次次考验中浴火重生,诞生了血清、疫苗、抗生素……

 

新冠疫情难防在哪?

 

新世纪以来,埃博拉、SARS、MERS、新冠等病毒又给人类敲响警钟。据全球传染病专家估计,自然界约有167万种病毒,其中80万种有可能会感染人,而人类只确定了4000多种。

 

 

今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表示:“今年我们无法消灭新冠病毒,可能永远也无法消灭。大流行将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那么,此次疫情持续的原因在哪?

 

传播面广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4月12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当日中午,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5亿例,累计死亡618万例。

 

病毒变异太快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表示,从阿尔法、贝塔、德尔塔到奥密克戎 ,新冠病毒出现了很多不容忽视的变异毒株。特别是正在全球肆虐的奥密克戎,传染性强,极易隐匿传播,并且有极强的条件适应性,在环境中存活时间更长。

 

治疗手段有限

全球范围内,新冠疫苗覆盖率不够高,尤其是老人等高危人群的接种率较低。目前,仍未有针对新冠肺炎的特效药物,现有药物还需长期观察研究。

 

人货流动性大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友华表示,当今全球化程度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频繁的人员流动、货物流动,各国防疫策略、观念、能力存在差异,都为疫情防控带来了困难。

 

尽管人们通过加强个人防护、有效隔离、接种疫苗等方法,已经能够大幅缩减疾病的传播范围和病亡人数,但疫情在社会心理层面的影响并未随之削弱。

 

世界卫生组织判断,新冠疫情对全人类的心理健康影响会持续10年,甚至20年以上。美国疾控部门指出,疫情已经影响了一半以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疫情心理病”在全美各地校园蔓延,校园暴力、焦虑、抑郁、滥用药物、自杀想法等日益普遍。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还公布了一个新概念——“大流行性疲劳”,指人们对新冠病毒大流行造成的长期管控措施的不良反应,包括疲惫不堪,甚至对未来感到无望、焦虑、孤独等。

 

中国康复医学会社会心理作业学组副主任委员王会秋表示,近期我国多地出现疫情,很多居民被隔离、封控,有的诉说“日子沉闷、生活颠倒”,有的抱怨“焦虑万分、前途渺茫”,有的难与孩子、老人相处……这类人难免出现消极心态,变得更敏感,甚至易受网络谣言蛊惑。原本就患有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 精神分裂症等基础性精神疾病的人群,更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和精神活动上的变化。胡善联说,持久疫情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很大,极易让人产生疲劳、放松警惕,进而会引发疫情的暴发和反复。

 

做好三个“应对”,坚持就是胜利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公告称,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的成绩世界瞩目。这与我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四早”“动态清零”的总政策和总方针是分不开的。

 

深圳某小区因疫情实施封闭管理

 

在目前病毒变异方向还有待观察,未来疫情走向难以预测的情况下,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尽可能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果仍是最重要的。经历过非典等疫情考验,我们次次都打出了漂亮的歼灭战,相信这一次也会战胜新冠病毒。

 

“在人类历史上,瘟疫不是偶发现象,而是较常见的事情。”李化成表示,当下人们对新冠疫情感到焦虑,恰恰说明人类已经较长时间未经历过大规模瘟疫,这也是公共卫生事业不断进步的表现。他强调,致病微生物会持续存在,人类需要积极面对瘟疫的威胁,形成一种达观的认识,不要怨天尤人。同时,我们必须积极探索疫情防控的新方式,总结新经验,形成新模式,尽量控制其伤害性。只有不断检视、改进传染病防治机制,提升公共卫生危机应对能力,才能在“危”中得“机”,营造更安全的社会发展环境和生活环境。

 

王会秋表示,面对大流行的疫情,主动适应社会变化,减少冲突和对抗,有助于稳定情绪。“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人类有更大潜能让自己过得更好,无论在何时何地。专家提醒,在持续的疫情下,要做好三个“应对”:

 

01应对“疫情心理病”,找到人际支持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疫情,一切都能过去,保持对前景的盼望,即使在危急时期,也不要忽略身边的美好事物。应学会搭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居家时珍惜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可以共同做一件事情,如一起做饭、运动、追剧,或把老照片制作成小视频。

 

02应对“大流行性疲劳”,用思考减少对抗

一方面,要从内心减少对防疫管理的对抗感,主动做好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防疫措施。另一方面,静下心来思考在这段经历中获得了哪些人生感悟,在“惶恐”中重新审视生活,在“隔离”中重新连接情感,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珍惜眼前。

 

03应对“无意义感”,找到自己节奏

建议列一个会令自己感到愉悦的任务清单并执行它,例如科学的进食、起床、睡觉时间表,规律的安排会提高一个人的掌控感。还可以专注做一件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并享受这个过程,例如利用空闲时间学习一项新技能或考一个证。人在用心做一件事情时,会产生“心流体验”,即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能够增进充实感和意义感。

 

如果经过多次调适仍效果不佳,可拨打心理咨询热线电话,或到专业精神卫生机构就诊,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2022年,是人类与新冠病毒交手的第三年。大疫三年,病毒仍在顽强反扑。但相信只要我们以快制快不躺平,咬紧牙关再坚持,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快速问医生
健康小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