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情绪悄悄改变DNA!5种“坏心情”很减寿

情绪悄悄改变DNA!5种“坏心情”很减寿
发表人:京东健康

人们常说“病由心生”,如果一个人长时间或者高强度的难过、忧郁、焦急、暴怒等,会对身体产生一系列不适,甚至会导致疾病。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解读坏心情是如何引发疾病的,并教你应对5种负面情绪。

 

受访专家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张 侃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博士 郭润峰

 

情绪真的会改变基因

 

《自然》旗下期刊《转化精神病学(Translational Psychiatry)》上一项研究发现,平时压力水平越高的人会表现出衰老标志物的增加(DNA甲基化增多)。

 

 

研究人员用一种「表观遗传时钟」方法——「GrimAge」对444名年龄19~50岁的志愿者进行测试,同时还让他们接受了压力水平、心理承受能力相关的测试。结果发现,长时间的压力的确会让人加速衰老。

 

一篇发表在英国《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同样也发现了情绪对基因的影响。

 

 

研究人员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发现了一种新的DNA腺嘌呤修饰,N(6)-甲基腺嘌呤(6mA)。实验发现,生理和心理压力可以改变小鼠大脑中与压力相关关键基因的DNA甲基化。

 

此外,在被诊断患有重度抑郁症并自杀的患者大脑中的类似观察结果进一步支持了DNA甲基化改变。

 

坏情绪会发泄在身体上

 

负面情绪会对身体各部位产生影响,美国博闻网刊登的一项调查发现,75%的颈椎疼痛、80%的头痛、99%的腹胀及90%的疲劳由负面情绪引起。可见,长期持续的负面情绪有损身心健康。

 

胃病

 

胃肠道被称为“第二大脑”,它的功能状态一定程度上受情绪影响。当人们悲伤、忧愁、沮丧时,胃肠道功能就会发生明显变化。

 

长期负面情绪容易让胃功能失调,导致消化不良、便秘、腹泻、胃炎、肠道炎症及不明原因的腹痛等。

 

 

内分泌疾病

 

长期压力大、紧张焦虑的人容易患甲状腺疾病。有统计显示,70%的甲状腺疾病发病前有不良情绪刺激。

 

皮肤病

 

荨麻疹、牛皮癣、湿疹、皮肤瘙痒等很多皮肤疾病,其病因、发病过程与情绪密切相关。

 

心血管疾病

 

焦急、暴怒等激动情绪,会诱发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大量分泌、血管收缩、血压和血糖升高,会对血管造成损害,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5种坏情绪各有应对法

 

人不可能无时无刻都充满正能量,漫漫人生路,我们不可避免地会与负面情绪“狭路相逢”,尤其是伤心、愤怒、嫉妒、焦虑、孤独这5种常见的负能量。

 

1.焦虑

 

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会耗尽身心资源,出现躯体症状,如疼痛、气短、恶心、眩晕以及虚弱;常伴有肠胃不适如溃疡性结肠炎、消化不良、便秘;焦虑更是导致心脏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应对办法

 

  • 养成规律的工作生活作息习惯,尽量减少生活的不确定性,给自己建立“安定感”。
  • 合理管理时间能帮人做到井井有条、从容不迫。
  • 减少冲动行为,减少失误和差错的发生。
  • 正确面对失误、失败,保持理性,记住“失即是得,得亦是失”,不要过分为此抓狂。

 

2.悲伤

 

2013年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心伤”会引发肺部损伤,还会损害心脏健康。严重的忧虑抑郁还会损害皮肤,更容易让人对毒品、酒精及其他有害物成瘾。

 

 

应对办法

 

感到悲伤痛苦时,不要憋在心底,要哭出来。哭虽然不能解决具体问题,但大哭一场非常有助于释放悲伤情绪,泪水会带走体内的压力激素,降低与压力相关的神经递质,是心理健康的良药。

 

3.嫉妒

 

过度嫉妒会使人的心思陷入憎恨泥潭,导致思考力和辨别力下降,还可能导致抑郁焦虑;体内过量分泌的压力激素会使肝脏血流淤滞,使胆汁生成紊乱失衡,从而引起解毒功能障碍、免疫力下降、胆固醇水平升高、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消化不良等。

 

 

应对办法

 

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劣势和喜好、能力后确立目标,发挥长处、努力进步,一步一步靠近自己想要的模样,不把精力放在无意义的攀比上。

 

4.孤独

 

当一个人感到孤独时,大脑会分泌更多的压力激素皮质醇,这会引发抑郁,并对血压以及睡眠质量带来不利影响。

 

应对办法

 

多与家人、朋友、同事通电话或见面,交流生活或情绪;也可以积极参加行业交流或做公益活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能增强社交,找到自信和充实感。

 

 

5.愤怒

 

一个人如果频繁动怒,容易诱发动脉血管壁磨损。愤怒还会减缓伤口愈合速度,诱发炎症,进而增大罹患糖尿病、关节炎和癌症的风险。

 

应对办法

 

让激动的情绪“刹住车”,第一步是转身离开现场,第二步就是采用深长的腹部呼吸。

 

具体做法:找个舒服的姿势坐着或躺着,将双手轻轻放在腹上;通过鼻子缓慢吸气,感受空气进入气道一直到达肺部;这时腹部会慢慢鼓起,继续深深地吸气,直到无法吸入为止;保持这个吸气状态3~5秒,再慢慢地呼出气体。

 

 

整个过程中,你可以想象肚子里有个气球:吸气时,气球逐渐膨胀,撑起腹部;呼气时,气球逐渐缩小,腹部慢慢放松。

 

提醒:呼吸时记得放空脑袋,暂时放下心中的烦恼,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在腹部和呼吸的节奏上。一旦走神了,要及时调整,让注意力重新回到一呼一吸上。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两性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之一,也是每个人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带给我们欢乐、爱情和支持,但也可能带来挑战和困难。

     

    那优质的两性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呢?

     

    京东健康特邀京东健康心理咨询团队 临床心理科 二级心理咨询师 童立为您解答↓

     

    话题一:两性关系的情绪价值

     

    京东健康心理咨询团队临床心理科二级心理咨询师童立:

     

    专家观点1:家庭是两性关系的"港湾"

     

    现在婚姻中的男女关系,和古时候"男主外、女主内"的局面完全不同。如今在中国社会,男女都承担着重要责任,家庭作为远离外部纷扰的"港湾",是应该给夫妻提供宽慰和释放的场所的。然而两个压力比较大的个体,都很难顾全到彼此,矛盾就会激发。所以,很多婚姻关系都存在着很大的"错位问题",经常闹矛盾或者冷战的夫妻,自己心理问题不小,影响的孩子也心灵受挫。

     

    专家观点2:男女在婚姻中情绪需求不同

     

    在婚姻关系中,男性与女性的情绪需求有明显的差异。比如:女人常常要的是细水长流的爱,更多的关心,支持帮助,而男人想要女人无条件地信任、欣赏、认可。但不少婚姻中的女性想改造男人,让男人更加完美;而男人呢,粗糙寡淡,只顾自己无法为女人设身处地,结果都是为难彼此。情感的连接是情绪价值的交换,是彼此心理需要的满足,开诚布公的交流,身体的接触和抚慰,多为彼此设身处地,都能在长久男女关系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话题二:两性关系的相处模式

     

    京东健康心理咨询团队临床心理科二级心理咨询师童立:

     

    专家观点1:优质的沟通,前提是耐心的倾听

     

    很多研究婚姻关系的专家,都会去强调沟通的重要性,但是沟通有个前提——倾听,这就是一种接纳和试图理解对方的过程,看见对方的情绪,理解对方的想法和需求,才能针对问题展开有效的沟通。

     

    而后沟通的方式也很重要,首先要做到"有回复",比如妻子到家了说了句"我回来了",丈夫如果抬抬头当没看见是一种效果,但要是重复一句"你回来啦"又是另一种效果,这就是很简单的情感连接方式——复述对方的话。;另外,尽量保证坦诚,夫妻双方是最亲密的爱人,藏着掖着就会心生嫌隙,你不问,我不说,大家都沉默,久而久之争吵或矛盾就滋生了;最后是从心态上,容许彼此的不同,求同存异,相互欣赏,相互理解包容,也是优质沟通的必要条件。

     

    专家观点2:家庭中,男女分工要合理

     

    在家庭中,男女应该共同承担责任,包括照顾孩子、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等等。男女应该意识到,家庭事务不应该成为女性的专属责任,男性也应该承担起家庭事务的一部分。

     

    其次,在家庭中,男女的职业和事业应该被平等对待。如果一个人在家庭中承担了更多的家务和照顾孩子的责任,那么他/她在职业和事业上,也应该得到相应的支持和鼓励。

     

    最后是财务的问题,出现风险要共同承担,提前规划是必要的,和经营一家小公司没什么区别。

     

    专家观点3:养育方面的矛盾,与观念冲突相关

     

    夫妻双方来自不同的家庭,成长环境不同,自然很多观念是不相同的。但是,养育是夫妻双方合作的共同"项目",必要的探讨是可以的,无谓的争执不需要,只要目标一致,有商有量才能在养育这件事儿上慢慢达成一致。

     

    问题三:优质两性关系指的是什么?

     

    京东健康心理咨询团队临床心理科二级心理咨询师童立:

     

    专家观点1:能够保证轻松和舒适的感受

     

    两性关系即使结为夫妻,依然应该"我尊重你的感受,你有你的情感,然后绝不会以爱之名去绑架你"——我是爱你的,你是自由的。是一种彼此的信任和支持。优质的两性关系是彼此面前,能够敞开自我,也能将自己脆弱暴露给对方,而另一方能够给予温暖陪伴。两个人愿意去做温暖彼此的小事,比如注视对方,拥抱对方,认真倾听对方,给对方准备他还吃的东西,都能让生活因为彼此的参与而亲密重叠在一起。

  • 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早上起来昏昏沉沉,每天只想瘫着不动,什么也不想干,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如果用最近最火的梗来说,就是正式确诊为「安陵容」:因为心真的好累。

     

     

    代用影视或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来对自己的状态进行精准表达就是「确诊式文学」,不同的人物表达了不同的情绪意义——是发疯、疲惫、厌恶社交。

     

    每一个「确诊」背后都隐藏着丧情绪,在社会的压力下,我们经历着迷茫、孤独、崩溃、压抑、委屈……这些情绪只能憋在内心,无从释放。

     

    仔细思考一下:你最近的心情是怎样的?你过得快乐吗?你的心理健康吗?

     

    如果不快乐,你会采取什么方式去解决生活中的麻烦呢?如何缓解自己的痛苦呢?你会尝试做心理咨询吗?

     

    我该去做心理咨询吗?

     

    在决定是否进行心理咨询之前,建议大家先问自己这5个问题。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有什么区别?

     

    ● 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心理咨询指与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学家的交流,目标是帮助个人解决问题、增强自我认知和改变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心理咨询主要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困扰、冲突和挑战,可以包括个人成长、人际关系、婚姻家庭、职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 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

     

    心理治疗则是一种更深入、更系统的心理健康服务。心理治疗通常由临床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或精神科医生提供,他们通过专门的治疗技术和方法来帮助个人应对和缓解心理疾病、情绪障碍、心理创伤等问题。

     

    简而言之,心理咨询更侧重于一般心理健康问题的辅导和支持,而心理治疗则更专注于治疗和减轻严重的心理疾病和情绪障碍。

     

     

    1. 人群不同:心理咨询的工作对象是正常人,正在恢复或已复原的病人;心理治疗主要针对有心理障碍的人。

    2. 问题不同:心理咨询着重处理正常人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心理治疗适应范围则为神经症、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心身疾病等。

    3. 时间不同:心理咨询耗时短,心理治疗耗时较长。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咨询?

     

    ● 先自我思考

     

    1. 为什么会有想做心理咨询的念头?是因为太痛苦了自己解决不了?还是仅仅想找个人聊聊天?

     

    2. 那这种痛苦持续有多久了?是否有超过两周?两周中几乎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感到痛苦?

     

    3. 这种情况有没有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社交生活?有没有影响自己的睡眠、饮食情况?

     

    ● 根据情况选择治疗

     

    如果你的答案是自己很痛苦,并且持续了一段时间,影响了自己的生活,那就有必要去做一下心理咨询。

     

     

    若是情况严重到上升为心境障碍、心身疾病、人格障碍、出现精神病性症状等等,那可能心理咨询不能完全帮助你解决问题。

     

    当然你不需自己分辨这两者的区别,找到心理咨询师或者精神科医生,他们都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给出心理治疗或者咨询的建议。

     

    你适合哪种类型的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有很多流派,但所有咨询的根本目标是促使来访者成长、自立自强,使之能够自己面对和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具体到不同的流派,治疗目标又各有不同。

     

    可以选择询问咨询师,至于哪种方法最有效,咨询师会根据你的情况来进行判断。

     

    当代的咨询师一般会有一定程度的整合取向,而且咨询师会欢迎你和他讨论,你所需要和适合的咨询方式。

     

    心理咨询是做量表吗?

     

    心理咨询不只是做量表,量表评估只是心理诊断的一种方法。

     

    目前心理咨询大部分是谈话疗法,也有沙盘、绘画、催眠等技术和方法。

     

    心理咨询时间长吗?价格贵吗?

     

    ● 时间

     

    一般来说心理咨询一次五十分钟,一周一次。

     

    至于要做多少次,要根据自己症状的严重程度、求助欲望和实际情况来与咨询师协商。

     

    ● 价格

     

    不同的城市、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咨询时长以及资历等都会影响具体价格,但选择适合自己的咨询师才是最好的。

     

    心理咨询,正在改变人生轨迹

     

    心理咨询虽然不能直接帮助解决现实问题,但它可以让你认识平时无法认识到的、根源于内心深处的内部冲突。

     

    帮助提高解决内心冲突的能力,从而拥有解决那些现实难题的信心和能力。

     

    看清内心真实想法

     

    有时候人们痛苦的原因在于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做什么。

     

     

    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你看清内心真正的想法,从而做出适合的选择,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快乐。

     

    认清现实

     

    很多时候痛苦的原因往往在于面对问题时,采用逃避的方法来解决——缅怀过去或憧憬未来,从而缺乏「现在」的概念。

     

    心理咨询能帮助来访者认识到「此时此地、此时此刻」的意义,认识到自己是谁以及所处的现实环境。

     

    以此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学习,成为更好的问题解决者。

     

    增加心理自由

     

    正因为人生不能完美,所以我们才需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接受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勇于解决问题,增强自己的心理自由。

     

     

    改善人际关系

     

    心理咨询也能帮助来访者纠正认知偏差和非理性思维,学会建立诚实、理解、尊重的新型人际关系,更客观地评价自己,找出真实的自我,理解自己的情感和社会环境以及相关概念的联系。

     

    改善身心健康

     

    无疑,这是心理咨询最大的好处。

     

    通过在与咨询师沟通过程中,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痛苦,并在咨询师的指导下找到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

     

    从中学会放松,并发展应对机制,从而改善自己目前糟糕的心理状态。

     

    做出有效行动

     

    心理咨询的另一个好处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心理咨询,学会控制情绪状态,采取应对的有效行动,解除压力源,从而提高工作生活的质量。

     

    在咨询中,个体可以练习这一过程,与咨询师一起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来应对日常生活压力,学习一些应对压力时的放松训练,以管理自己的身体和情绪。

     

    将这一实践应对于日常生活,能够更自信的面对工作和人际关系,有效地解决问题。

     

    第一次心理咨询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评估自己的求助欲望和动机。

     

    如果你对咨询抱有积极的期望,那么咨询的效果就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你对咨询本身就不认可,那咨询效果也就不会太好。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它指的是,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心理咨询不会直接帮助解决问题本身,它的聚焦点仅限于来访者个人,认清心理咨询的作用,强化「为自己负责」的意识。

     

    放轻松

     

    可能在最开始的阶段,面对陌生人讲述自己最难堪、最痛苦的经历是不太容易的。

     

     

    但要慢慢放松,减少自己的戒备心理,真诚的面对咨询师,减少咨询中的阻力。

     

    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咨询室内,你可以表达自己的任何想法,无论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也可以表达自己对咨询师的看法,咨访关系越好,咨询效果也就会越好。

     

     

  •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临床症状、病程特征、躯体检查等判断。

    1.临床症状:符合以下任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阳性症状,包括幻觉、妄想、思维紊乱、语言紊乱、行为紊乱等。符合以下任意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阴性症状,包括情感淡漠、言语贫乏、意志力缺失、动作迟缓等。

    2.病程特征:精神分裂症大多为持续性病程,仅少部分患者在发作间歇精神状态可基本恢复到病前水平,首次发作一般在 1 个月及以上,或 5~8 年中有至少两组症状群中的明显症状。

    3.躯体检查:很多躯体疾病和精神活性物质均可引起精神病性症状,比如幻觉、妄想、情绪、行为紊乱,通过躯体和神经系统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鉴别是否为躯体疾病导致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属于精神科疾病,需要到医院的精神心理科进行详细的检查去判断。

  • 评估一个人的健康程度,人们可能更加注重躯体上的表现,却忽略了情绪和心理方面的问题。

     

    比起身体疾病的痛苦,精神创伤就像慢性毒药,会一步步吞噬掉整个人的健康。

     

     

    来自美国杜克大学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通过一项为期30年的研究发现,患有早期精神障碍(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等)的人日后患痴呆症,或在较年轻时痴呆症发作的风险较高。在年轻时关注精神健康可能会减轻或延缓日后的痴呆症负担。

     

    该研究发表在精神病学领域顶级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JAMA Psychiatry)上。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为你分析精神、心理问题带来的伤害,并教你如何与坏情绪和平相处。

     

    受访专家

    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 张侃

    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 王绍礼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医师 刘健

     

    焦虑、抑郁会增加痴呆风险

     

    研究人员对一项涉及1711386名新西兰人,长达30年(1988年至2018年)的跟踪研究进行了调查,人群基线年龄为21岁至60岁,50.6%为男性。

     

    随访期间,64857人被确定为患有精神障碍,34029人被确定患有痴呆症。被确诊精神障碍的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比例相似,但年轻人更多。

     

    在观察期内,被诊断为精神障碍的人中有3957(6.1%)人被诊断为痴呆症;没有精神障碍的人中这一比例仅为1.8%。在男性、女性和所有年龄段的精神障碍患者中,患痴呆症的比例都很高。

     

     

    无论早发性还是晚发性痴呆,在男性和女性中都可以观察到精神健康问题与痴呆症之间的联系。因此,精神障碍是后续痴呆症的显著早期预警信号。

     

    研究的第一作者表示,精神健康问题并非痴呆症的“最终判决”,要像呵护身体健康一样呵护精神健康,以降低日后患病的风险。

     

    负面情绪是怎样影响身体的

     

    如果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问题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需要及时就诊并遵医嘱治疗。

     

    情绪差、心理不健康,是精神障碍患病的诱因之一。心理学上把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痛苦等情绪,统称为负面情绪。

     

     

    临床上,许多消化道系统疾病、皮肤病、内分泌疾病等,与情绪、心理的关系非常密切。

     

    肠胃

     

    胃肠道被称为“第二大脑”,它的功能状态一定程度上受情绪影响。长期负面情绪容易让胃肠功能失调,导致消化不良、便秘、腹泻、胃炎、肠道炎症及不明原因的腹痛等。

     

    心血管

     

    焦急、暴怒等激动情绪,会对血管造成损害,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当人极度愤怒后,2小时内发生急性心梗的风险将升高2.44倍;即使是轻度抑郁、焦虑或压力,也会使心脏病风险翻倍。

     

    皮肤

     

    荨麻疹、牛皮癣、湿疹、皮肤瘙痒等皮肤疾病,其病因、发病过程与情绪密切相关。

     

    内分泌系统

     

    长期压力大、紧张焦虑的人容易患甲状腺疾病;易焦虑、生气的女性更可能内分泌失调,甚至会增加乳腺癌、卵巢癌等患病风险。

     

    以下3类人更易受到负面情绪影响,需要重视心理健康问题。

     

    ◎ 青少年:在身体、自我意识和人格迅速发展的同时,青少年易出现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过渡到成年后,犯罪、反社会人格障碍等发生率会更高。

    ◎ 女性:女性心思较细腻,情绪反刍频率也高于男性,烦恼也更多,尤其是感情用事、过度迁就、顾虑重重和过分依赖的女性,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神经衰弱、焦虑症等问题。

    ◎ 老年人:器官老化,功能衰退,各种疾病陆续出现,导致老年人易发生精神心理障碍,最常见的是老年期抑郁障碍,此外还有痴呆、老年期创伤后应激障碍、睡眠障碍等。

     

    6个方法与坏情绪和平相处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和负面情绪“狭路相逢”,学会怎么接纳、处理这些问题才是最重要的,以下6个方法或许能帮到你。

     

     

    尝试盒式呼吸

     

    “盒式呼吸”(Box Breathing)能让我们快速激活副交感神经,达到平静、放松的效果,帮助即时性地舒缓情绪。

     

    具体做法:用鼻子吸气4秒钟,屏住呼吸4秒钟,然后用嘴呼气4秒钟,保持4秒钟。重复做4~5个循环或更多次,直到感觉恢复平静即可。

     

    避免“未来焦虑”

     

    很多人的焦虑是来自“面向未来”的情绪,脑海中反复播放着“将来可能发生的坏事”,并错误地将它当成了现实。

     

    试着将焦虑的想法叙述出来:“我有一个想法……(想法的内容),但这只是一个想法,未必发生。”你会意识到,让自己焦虑的是脑海中的“想象”,不是必然发生的现实。

     

    认识、接纳坏情绪

     

    试图压抑和否认情绪,可能让我们更加难熬。此时要试着接纳自己的情绪,承认“这件事确实给我带来了困扰”。之后要避免情绪反刍,不要反复回想让自己伤心的场景或经历。

     

    此外,还可以找亲友谈谈自己遇到的困难,倾诉是缓解不良情绪的好方法。

     

    不要“自我概念化”

     

    很多人在潜意识中给自己贴了标签:“我是女生所以我不行”“我是个有心理疾病的人”“我是个不受欢迎的人”等等。

     

    不管你身上发生了什么,都只是某个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的状态,只是自我中的一小部分,况且人是在不断变化的,接纳这个事实,能减少焦虑或沮丧。

     

    为自己的“苦”找到意义

     

    不要否认苦难的消极面,也不要否认和压抑自己的感受。

     

    努力接受“负面事件已经发生”的事实,不再试图去改变它,并且在调整好自己后,试着研究这一段独特的经历,看是否能从中吸取经验,让我们在将来过得更好一些。

     

    尝试运动或其他爱好

     

    面对坏情绪,动起来是个好主意,运动能分泌让人感到快乐的多巴胺。有氧运动具有很好的抗抑郁和焦虑的作用,同时对缓解压力也有极大好处。除了运动,还可以尝试做些自己喜欢的事。

     

    此外,热水澡也是个好办法,在正常的范围内,体温越高的人更容易感觉愉快。

  • 比起身体疾病的痛苦,心理创伤就像慢性毒药,一步步吞噬掉整个人的精神健康。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显示,48%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社会上人们的心理问题严重”。

     

    加拿大一项研究显示,心理健康的人寿命更长。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告诉你心理健康对人有多重要,并送你5个释放情绪的“心理急救包”。

     

    受访专家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博士 郭润峰

    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 王绍礼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郭瑞

     

    心理健康,寿命提升5个月

     

    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对提高生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加拿大一项新研究表明,它也是延长寿命的重要因素。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的研究人员对1.2万名18岁以上的参与者进行了18年的追踪调查,前后展开了9次访谈,并记录了死亡数据。

     

    分析结果显示,在研究开始时心理健康状况非常好的人,比心理状况不佳的人,寿命平均长4.7个月。

     

    即使在排除了其他早亡风险因素如吸烟、酗酒、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癌症、慢性病等之后,那些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人18年后的全因死亡风险也高出了14%。

     

    发表在《身心研究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成果认为,心理健康状况好与应激激素皮质醇水平降低、炎症减少和心血管疾病指标改善有关。此外,心理健康的人更有可能食用富含营养的食物,坚持疾病治疗方案,保持牢固的社会关系,睡眠质量好,这些都有助于延长寿命。

     

    心理过劳的10个信号

     

    心理疲惫通常会有一些外在表现,以下10个信号,是心理不堪重负的警告,应该格外留意。

     

    周日晚上莫名失落

    “明天是周一,要上班了”“假期马上就要结束了”……一想到这些,不少人明显地开始陷入失落情绪,甚至睡不着觉。这种每到“将要上班”“马上考试”便发作的焦虑、恐惧,可能是身体“太累”的控诉。

     

    更易焦虑

    如果发现自己越来越容易焦虑,回到家中大声咒骂和宣泄甚至自残,这种情况最好去咨询专业的心理医生。如果放任不管,可能情况会越来越糟糕。

     

    躲在卫生间崩溃痛哭

    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会想找个地方哭泣发泄,否则无法静下心。一想到烦恼等就想哭。

     

    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一醒来就开始难受,甚至呕吐,然后是头痛、剧烈颤抖、腹泻和一大堆可怕的症状,如胃痛、心悸。

     

     

    借酒消愁

    如果一个人工作生活压力大,回到家后常常会通过喝酒来缓解压力。

     

    疑神疑鬼

    总感觉其他同事在背后“搞小动作”,不尊重自己;怀疑别人拿走自己的东西;听不进别人的建议。还有胡思乱想,无法专注工作导致完不成任务。

     

    不想做家务

    回到家后根本不想动,更别提做家务,于是家务活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多,需要狠下心之后耗费大量精力去处理。

     

    没时间做喜欢的事

    大多数时间都在焦虑中度过。慢慢的,开始搁置所有爱好,甚至吃饭睡觉的时间都用来焦虑。

     

    工作中感觉孤独

    即使身边有同事或朋友,还是觉得十分孤独。

     

    讨厌曾经热爱的工作

    不知从何时起,工作时如履薄冰、如临战场,不少人开始痛苦挣扎。

     

    3类人是心理疾病高危人群

     

    生活节奏快、不善于表达、没有倾诉对象……很多人的心理问题就是这样积累的,以下3类人的心理健康更容易被严重透支。

     

    青少年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家庭迈进社会的过渡期。在身体、自我意识和人格迅速发展的同时,青少年面临多种危机,容易出现各种心理、情绪和行为问题。这一阶段的心理问题没有解决好,很可能影响今后的发展。

     

    我国3.67亿18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过渡到成年后,成年早期的犯罪、酒瘾、吸毒、反社会人格障碍发生率是普通人的5~10倍。

     

    女性

     

    一般来说,女性往往比男性心思细腻,容易想得多,因此烦恼也更多,尤其是感情用事、过度迁就、顾虑重重和过分依赖的女性。相较男性,她们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神经衰弱、癔病、更年期综合征及焦虑症。

     

    老年人

     

    到了老年期,器官开始老化,功能出现衰退,各种身体疾病陆续出现,导致老年人容易发生各种精神心理障碍,最常见的是老年期抑郁障碍,其他的还有老年期谵妄、痴呆、老年期创伤后应激障碍、睡眠障碍等。

     

    数据显示,在社区居住的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重型抑郁症患病率为1%~5%,70~85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群患病率增加一倍。

     

    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常出现于慢性身体疾病、认知损害和功能障碍之后,存在高自杀风险。

     

     

    5个“心理急救包”治愈坏心情

     

    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与负面情绪“狭路相逢”,尤其是焦虑、悲伤、嫉妒、孤独、愤怒这5种。总被这些情绪干扰,日积月累容易发展成心理问题,同时会牵连身体健康,从长远看会影响寿命长短。

     

    焦虑——规律生活

     

    在所有负面情绪中,焦虑最为常见、容易频发,几乎所有超出我们预期和控制范围的事情都会引发焦虑。

     

    短暂的焦虑让我们意识到身边有“威胁”,对人的生存发展有益,但若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且事无巨细都忧虑无比,就会耗尽身心资源,让人崩溃,出现躯体症状,如疼痛、气短、恶心、眩晕以及虚弱;常伴有肠胃不适如溃疡性结肠炎、消化不良、便秘;焦虑更是导致心脏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建议:有焦虑倾向的人,要注意养成规律的工作、生活作息和习惯,尽量减少不确定性,给自己建立“安定感”。

     

    其中,高效、合理管理时间尤为重要,许多时候焦虑是因为时间所剩无几,但任务还未完成而带来的紧迫感、无力感,合理管理时间能帮人做到井井有条、从容不迫。

     

    另外,失误差错也会造成焦虑感。日常应减少冲动行为,或许能从源头上避免焦虑。当然,也要正确面对失误和失败,记住“失即是得,得亦是失”,不要过分为此抓狂。

     

    悲伤——大哭一场

     

    难过悲伤是所有负面情绪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丧失感”是悲痛的核心,失去财产、失去健康、失去恋情等,从我们生命中离去的种种,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激发我们内在的恐慌感。

     

    2013年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心伤”会引发肺部损伤,还会损害心脏健康。

     

    面对悲伤不懂宣泄,甚至强颜欢笑,这更会加重痛苦。“微笑型抑郁”就是例子,一些企业家、演艺名人、官员及某些精英人士,因社会角色需要,每天特别有精神,其实是把压力潜藏起来,表面快乐着,内心无比痛苦,时间久了,后果很严重。

     

     

    建议:感到悲伤痛苦时,不要憋在心底,寻找途径合理宣泄,比如可以痛哭一场。哭虽然不能解决具体问题,但有助于释放悲伤情绪,泪水会带走体内的压力激素,降低与压力相关的神经递质。

     

    嫉妒——找到目标

     

    过度嫉妒,会使人的心思陷入憎恨泥潭,导致思考力和辨别力下降,从而错过身边美好的事物。此外,嫉妒还可能导致抑郁焦虑;体内过量分泌的压力激素会使肝脏血流淤滞,使胆汁生成紊乱失衡,从而引起解毒功能障碍、免疫力下降、胆固醇水平升高、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消化不良等。

     

    一个人嫉妒什么,就意味他的自卑感在哪里,自尊心在哪里,同时意味着追求的目标在哪里。人生若有方向,就会把嫉妒的消极力量化为渴望和羡慕,让羡慕成为动力。

     

    建议: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劣势和喜好、能力后确立目标,发挥长处,一步一步靠近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发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不再把精力放在无意义的攀比上。

     

    孤独——走出自我封闭

     

    对内,人是一座孤岛,没有人能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内心;但对外,人是社会动物,必须要与他人产生联系才能保持生理、心理、人际健康。

     

    当一个人感到孤独时,大脑会分泌更多的压力激素皮质醇,这会引发抑郁,并对血压以及睡眠质量带来不利影响。

     

    建议:对害怕与人打交道的人来说,可以尝试多与家人、朋友通电话或见面,交流生活或情绪;也可以尝试参加行业交流或做公益活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能增强社交,找到自信和充实感。

     

    对于沉溺社交网络、“通讯录上很多人,能聊天的没几个”的人来说,要认识到网络的“弱关系”不能取代实实在在的交友,建立和维系感情,还需要在现实中落实,比如时不时约朋友走出去,聊一聊。

     

    愤怒——深呼吸

     

    愤怒是在感到受伤害、遭威胁、失意或失望时产生的一种强烈情绪,大多数情况下,愤怒对身心健康不利。

     

    据2015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发怒2小时之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升高8.5倍。此外,愤怒还会减缓伤口愈合速度,诱发炎症,进而增大罹患糖尿病、关节炎和癌症的风险。

     

    对抗愤怒,关键是让激动的情绪“刹住车”。第一步是转身离开现场,第二步是采用深长的腹部呼吸。

     

    具体做法:找个舒服的姿势坐着或躺着,将双手轻轻放在腹部,通过鼻子缓慢吸气,感受空气进入气道一直到达肺部;这时腹部会慢慢鼓起,继续深深地吸气,直到无法吸入为止;保持这个吸气状态3~5秒,再慢慢地呼出气体。

     

    整个过程中,你可以想象肚子里有个气球:吸气时,气球逐渐膨胀,撑起腹部;呼气时,气球逐渐缩小,腹部慢慢放松。

     

    呼吸时要平稳而有规律,不要猛地吸一口气或一下子把气完全呼出。可以试着在吸气时心里默数1-2-3-4,呼气时也如此,有助于放慢呼吸的节奏。

     

    呼吸时记得放空大脑,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在腹部和呼吸的节奏上。一旦走神了,要及时调整,让注意力重新回到一呼一吸上。

  • 有人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童年的经历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作为家长要如何给孩子一个治愈的童年?

     

    京东健康特邀京东健康心理咨询团队 临床心理科心理治疗师 汪瞻为您解答↓

     

    问题一:讲讲童年对人一生的影响,为什么有“需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这样的说法?

     

    京东健康心理咨询团队临床心理科心理治疗师汪瞻:

     

    专家观点1:童年影响人生的说法,是存在问题的!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童年需要一生治愈”和“童年可以治愈一生”2种说法,都是不准确的!成年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时,没有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关注或回忆童年的诸多事件。只是当我们习惯把注意力放置在童年上,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因于童年时,集中冗思这些不可改变的过往,痛苦就会激增,情感会无力。这些实际上是源于对童年错误的认知。

     

    讲个形象的故事吧,一只幼年的大象,小时候被一个绳子捆住不能挣脱,而当大象长大后,明明可以轻松挣脱绳索,但由于童年的误解,仍旧以为绳索的束缚不可挣脱,突破的行为也不会去尝试。这其实是因为童年的错误认知,延续到了成年,而未做出适应或功能良好的纠偏,最终跌入了思维的陷阱中。

     

    专家观点2:心理学全新的认知,是全民需要关注的

     

    作为心理工作者,我号召大家对心理学提升认知水平,也应该通过正确的科普,进行知识的更新。错误的信息存在误导的作用,也会对个人的行为产生消极的影响。

     

    问题二:作为家长,如何能给予孩子健康的童年陪伴?

     

    京东健康心理咨询团队临床心理科心理治疗师汪瞻:

     

    专家观点1:每5名青少年,就有1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最近的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中国青少年焦虑抑郁的指数,已经增长到23%左右,换言之,每5名孩子就可能有1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历史数据认为“成年早期为抑郁症高发期”,但现在青少年抑郁问题更值得关注,目前抑郁症年轻化的确已是一个大趋势了。

     

    专家观点2:中国孩子创新力弱、抑郁率高,引发了对教育与思维模式的思考

     

    大家通过很多报道能了解到:中国孩子普遍成绩优秀,但是创造力缺乏,同时抑郁焦虑的发病率也会比较高,这都与填鸭式教育、思维固化相关。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卡罗尔·德韦克教授有1项著名的研究发现,人的思维分为2种: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中国的教育领域对思维模式的培养反而是缺乏的。

     

    如果一个孩子数学成绩比较差,中国家长的第一反应不是“帮助其排除对于数学的恐惧”,而是直接给孩子安排数学补习班,这种处理往往会让孩子出现对于学科的厌恶。“哪里不会,补哪里”的思维模式是家长强加给孩子的,也会造成孩子的固化思维。更灵活的思维,可以在孩子面对困难的时候,及时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和解决问题。要记住,每一场失败都值得纪念,每一次的教训,都是为了找到正确的路。固定型思维使孩子无法“胆大妄为”的去想象,也不能“肆意妄为”的去生活,更不能“兴致勃勃”的去失败。孩子害怕失败的出现,强化了对自我的不认可,最后可能终日郁郁寡欢。

     

    专家观点3:家长的鼓励式教育和正向引导很重要

     

    其实,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侧重,家长要明白,结果并没有过程更重要。比如,某一个学科的成绩,家长应该在不同阶段给到不同的奖励,帮助孩子回顾失败、总结经验、突破问题,要让孩子认识到失败不可怕,它是通往成功的必经过程,这也是家长培养成长型思维的方式,避免思维僵化、生活内耗的发生。

     

    问题三:孩子的性格是与生俱来的吗?后天可以改变吗?做父母的,应该顺其自然,还是应该积极的纠正?

     

    京东健康心理咨询团队临床心理科心理治疗师汪瞻:

     

    专家观点1:性格组成有3部分:50%基因、15%父母与社会环境、35%自主意识的选择

     

    基因与外在因素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值得关注的是自主意识这一部分,很多研究显示,人类的大脑具有终身可塑性,一旦去塑造新的习惯之后,大脑就会发生改变。

     

    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就是自主意识选择的优秀案例,她生下来存在先天残疾,性格是急躁且自卑的,外界的环境影响了她的认知,但她逐渐通过自主意识的提升,慢慢塑造了性格,这也是可以突破先天问题的。

     

    所以,先天与后天因素同样重要,我们不能极端的判断“先天”和“后天”的重要性,也不能片面理解性格的影响占比,这两项对整个人生的影响都不容忽视,改变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

     

    专家观点2:强势输出的父母,可能会扼杀孩子独立面对的能力

     

    虎妈狼爸的教育角色,的确会一定程度地纠正孩子的成长“弯路”,但同时也间接扼杀了孩子试错的机会,孩子未来一旦脱离了强势引导,可能就会不知所措,甚至出现失败,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受到挑战。强势的过程,往往会忽略孩子情感的表达,帮助孩子的先决条件是尊重孩子的反馈,不要单方面的强加,这样也能避免孩子叛逆的发生。

  • 摆也不摆烂,躺又躺不平。

     

    随着「淡门」的流行,越来越多的职场人确诊了「淡淡综合征」:情绪淡淡的、说话淡淡的、上班淡淡的,好像无论发生什么事,都是一副「置身事外」的样子。

     

     

    但有这么一类人却与「淡人」截然相反,他们连生活习惯都要怎么「强迫」怎么来——

     

    重复检查门窗、开关或煤气罐

    不受控制地数数、啃指甲

    进家门前必须先迈出左腿

    反复洗手、打扫卫生

    ……

     

    没错,他们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强迫症」。而对于强迫症人士的日常生活来说,以上的这些行为习惯其实正在困扰着他们。

     

    图片来源:soogif

     

    也许不少人都认为它们只是些单纯的「小癖好」,但只要你看到了强迫症患者那双洗到脱皮的双手就能知道,事实远非这么简单。

     

    什么是强迫症?

     

    作为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强迫症的主要表现是反复出现强迫思维、强迫行为,并且越努力想摆脱、反抗这种思维。这些冲动或者想法就会在脑海中变得越发强烈,并促使患者重复做出强迫性的行为,带来了极其强烈的痛苦体验。

     

     

    • 强迫思维:反复、持久地体验到非自愿的侵入式思维(例如,无法控制的想法、冲动或画面)。
    • 强迫行为:重复的外在行为(例如,检查、清洗、排序)或头脑中的精神活动(例如祈祷、计数、默默地重复字词)。

     

    根据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强迫症的年患病率为1.3%-2%,终身患病率为2%-2.9%,并且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十大致残性疾病之一。

     

    一般来说,强迫症的平均发病年龄为19到20岁,约80%的患者症状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患病率为3.4%;约四分之一的男性在10岁之前发病,而女性则在青春期发病率最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疾病可能自行好转也可能逐渐加重,多数会迁延成慢性疾病。

     

    不仅如此,强迫症与其它精神类疾病的共病率也非常之高。

     

    很多强迫症患者一生中至少会患有其它一种精神疾病,比如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神经性厌食或者贪食障碍、物质依赖等等。

     

    强迫症如何确诊?

     

    与其它疾病一样,强迫症的诊断也需要从症状、经历进行判断。

     

    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如果满足以下4点,才有可能被诊断为强迫症:

     

    • 需要具有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或者两者皆有。
    • 它会让你产生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者损害你的社会、职业或其它重要领域的功能。
    • 每天要为此耗时1小时以上。
    • 这些症状不是由物质/药物或其它医学情况导致。

     

    如果你仅仅只是喜欢家里干净整洁所以整天洗洗刷刷,做这件事不会让你感到焦虑或痛苦,甚至把家里收拾干净还让你满是成就感,那就一点问题都没有,完全不需要担心。

     

    因为这只能算是一种「强迫倾向」,并不是所谓的「强迫症」,根本不会影响正常的生活。

     

    怎样治疗强迫症?

     

    目前来讲,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CBT)是治疗强迫症状最常使用的干预方式。

     

    药物治疗

     

    抗强迫药物一般有舍曲林、西酞普兰、氟西汀等,其特点就在于能够调节脑内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改善强迫症状的作用。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通常包括识别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挑战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设定合理的期望和目标,暴露与反应预防,最终习得新的认知技能。

     

     

    通常来说,强迫症药物的治疗成功率一般可以达到40%~60%左右,坚持服药,症状可得到明显的改善;而认知行为疗法在强迫症的治疗中也已经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帮助患者缓解病痛困扰。

     

    面对强迫症这种精神心理疾病,我们既不能忽视、也不能加以歧视,如果情况严重,更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治疗,这样才能更好的治愈。

  • 如果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需明确病因,然后针对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对于非病理性因素导致的肝功能异常,多是进行日常生活调理,而病理性因素导致的异常,一般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对因、对症治疗。

    1.非病理性因素导致的肝功能异常:如脂肪肝或酒精肝等引起的肝功能异常,可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来改善。应避免长时间摄入高油脂食物,避免经常饮酒。保持规律作息习惯,避免长时间熬夜。

    2.病理性因素导致的肝功能损伤:(1)对因治疗:如果肝功能异常伴随病毒性肝炎的症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如果肝功能异常伴随肝脏腹水,可能需要使用呋塞米、螺内酯等药物进行缓解。(2)对症治疗:根据肝功能异常的具体表现,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例如,如果转氨酶升高,可能需要使用保肝、降酶等药物;如果胆红素升高,可能需要使用降黄药物等。

    此外,治疗时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同时,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在饮食方面,注意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以保证身体的营养需求。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时,应注意及时咨询医生,以获得专业的治疗意见。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正如这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世界上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的生活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憾,不可能一帆风顺,正因为生活的不完美,我们才能够享受到多姿多彩的人生。

    也许我们曾经抱怨过自己的生活充满坎坷,那么从现在起调控好你的情绪,学会接受不完美的生活。生活中的不完美可以通过我们丰富多彩的情绪来弥补,生活有时就像一面有些残缺的镜子,虽然残缺,却依然能够被情绪所影响。

    你用良好的情绪去面对生活,生活也会回报你快乐,可如果你厌恶、痛恨它,它只会给你带来困扰、窘境。

    有的人虽然不能每天大鱼大肉,不能住上豪宅,但他住着自己建的小木屋,吃着自己做的粗茶淡饭,依然活得很快乐,虽然他的生活可能不完美,但他“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这份快乐并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到的。

    古时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过着“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生活,虽然日子清苦,可他活得很自在。他的生活是不完美的,在官场上并没有如鱼得水,可他没有去依附那些达官显贵,索性归隐。

    他乐观的情绪使得他能够做到淡泊明志,接受自己生活中的不完美,每天饮酒作诗,怡然自乐。

    古人能够以乐观的情绪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活出自己的洒脱,那么我们现代的人呢,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够不抱有消极的情绪,坦然地接受自己不完美的生活呢?

    刘伟,音乐界的一个传奇人物,曾登台维也纳金色演奏大厅,2012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中国达人秀》第一季总冠军。他的生活充满着无数人一生想要追求的荣耀,可他的现在的生活注定是不完美,他是一位钢琴师,但他却没有双臂。刘伟10岁时因一场事故而被截去双臂;

    12岁时,他在康复医院的水疗池学会了游泳,2年后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两枚金牌,命运似乎是在捉弄他,正当他备战2008年残奥会时,他被检查出皮肤病,不能做剧烈运动,运动生涯从此结束,正当他对生活丧失信心时,同样失去双臂的画家让他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16岁他开始学习用双脚打字,曾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一分钟打出了231个字母,成为世界上用脚打字最快的人。19岁学习用双脚弹钢琴,3年后就达到相当于用手弹钢琴的专业7级水平,他的音乐生涯也从此拉开了序幕。

    如今,他可以用双脚吃饭、穿衣、写字、开车……别人用双手可以完成的事,他用双脚也以完成,甚至可以完成得比有双手的更加出色“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是无臂钢琴师刘伟在面对不完美的生活时的励志名言。

    虽然无臂钢琴师刘伟的身体存在着缺陷,但他的生活却没有存在缺憾。

    在生活的面前,他没有消沉、消极对待,他选择的是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用积极、乐观的情绪去面对。

    如果当初的刘伟选择的是沉沦,不敢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逃避生活,也许一颗巨星还没有升空就在生活的摇篮中夭折了吧!我们和生活就好像站在天平的两端,而情绪便成了我们手中战胜生活的砝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积极的情绪便是你手中最大的砝码,帮助你让天平偏向你的这一端。

    只有以积极的情绪接受不完美的生活,将最大的砝码放在你所站在的这一端,你才可能是最大的赢家!

    掌控小贴士

    大家可能对接受不完美的生活产生疑问,到底要怎样做呢?

    在这里教大家几招,可以帮助你对生活产生新的认识,很有用的。

    第一,当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厌恶、不满的情绪时,要静下心来想一想“比起那些离异的家庭,我至少还有一个完整的家;

    比起那些没有工作的人,我至少还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比起那些有病痛的人,我至少还有比他们健康的身体……”这样,你的情绪也会渐渐乐观起来。

    第二,积极参加一些公益活动,享受这个过程,体会其中主人翁的责任感,你会发现这个社会也有你出的一份力,渐渐的你会对生活充满希望。

    第三,发现生活中的美,而不是只看到生活不完美的部分。用美的眼光去看待不完美的生活,积极地去改变生活中的不完美的部分,只有去感受生活才会爱上生活。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明明自己已经很累了,但还是加班加点帮同事弄好了PPT。

    明明自己不能吃辣,可为了让朋友开心,每一顿饭都硬着头皮吃下去。

    明明是对方的错误,你却总是在自己身上挑毛病。

     

    而这,就是讨好型人格!

     

    当一个人总是在成全别人,委屈自己的时候,正是「讨好型人格」在作祟。

     

    取悦他人时,丢掉了自己

     

    有人说:「过度追求别人认可是有风险的,那个被人喜欢的自己会覆盖一个真实的自己。」

     

    诚然,一味屈尊去讨好别人,并不会得到对方的爱和理解,反而会拖垮自己的人生!

     

     

    小琴曾有一段痛苦的经历。

     

    在她24岁那年爱上了一个男孩,近乎疯狂。她向男生告白,希望对方能够给自己一个机会。

     

    然而那个男生却向她提了一个要求:你减减肥吧,要是瘦下来了,我就考虑和你在一起。

     

    就因为这一句话,小琴开始拼命地减肥,每天都吃不饱饭,越是饿,心情就越是低落,她变得越来越不开心了。

     

    后来在一次聚会中,男生在游戏时抱起了其他的女孩。

     

    小琴羡慕地问:我要瘦到多少斤,你才能抱我呢?男孩轻飘飘说了个数字:100吧。

     

    为了达到男孩心里的标准,她努力了不止一年,可即便这样,也还是没能做到让喜欢的人满意。男生依然不爱她,小琴从那之后也变得越来越自卑。

     

    所以说,我们真的没有必要为了满足别人,而困住自己。

     

     

    讨好型人格的背后,其实就是一种人际关系的不对等。当你把自我的价值,建立在他人对你的认可上面时,就会变得内耗,失去自信。

     

    越是讨好对方,就越是无法对别人的要求说「不」;越是渴望对方的认可,就越是会自降底线,过度付出。

     

    对方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会让你觉得焦虑,甚至内疚。

     

    不得不说,人一旦陷入讨好型人格的怪圈中,真的很难自洽。

     

    我是讨好型人格吗?

     

    在现实生活中,讨好型人格有很多的表现形式。

     

    讨好型人格的表现

     

    ● 很难向别人表达自己的需求

     

    在人际交往中,总是将他人的感受放到第一位,总是服务于他人的情绪。即便自己已经感到并不开心了,却无法开口和对方挑明。

     

     

    换句话说,就是表面上无法拒绝别人,内心里无法接受自己。

     

    他们宁愿委屈自己,也不想让对方失望。

     

    ● 更倾向于附和别人的观点

     

    讨好型人格的人,很少有主见。

     

    每当身边人提出一个观点的时候,他们总是会随声附和。

     

    而当对方问他的想法时,回答经常是:我觉得你说得对,听你的吧。

     

    他们甘愿被打磨,追求所谓的「圆滑世故」,去讨好、去取悦别人,误以为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高情商」,殊不知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失去了自我。

     

    ● 总是害怕得罪人

     

    由于内心敏感,讨好型人格的人,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都会犹豫再三,陷入一种自我挣扎的死循环中。

     

    很多时候,对方一句不经意的话,都会让TA焦虑很久。

     

    我今天这么做是不是惹她生气了?

    她不会以为我是那样的人吧?

     

    很多讨好型人格的人,都只能通过他人的支持和肯定,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与有求于人的「讨好」区分

     

    这与「有求于人」的讨好,是大相径庭的。

     

    细想一下,当我们有求于人时,首先内心是认可自己的。而他人的支持,最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我们承认他人的优秀,却不会因此怀疑自己的能力,更不会急于证明自己。

     

    这个时候的「讨好」,只是为了办成一件事而已。

     

    讨好型人格如何获得「自私」的勇气

     

    博士马丁纳曾说「我生命里的最大突破之一,就是我不再为别人对我的看法而担忧」。

     

    讨好型人格的人,都要慢慢学会:为自己而活!

     

     

    我们终其一生,要寻找的都是一个灵魂更加丰满,精神更加自由的自己。我们并没有必要去满足所有人的期待。

     

    学会「课题分离」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理念:把问题看作两部分,一部分是我自己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和我的行为态度有关,也是自我的责任;而另一部分则是别人的。

     

    原则:我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讨好型人就会在关系中过度承担责任,当然也有隐含的愿望:「请你爱我」、「不要伤害我」甚至「像我对你一样对我」。

     

    然而对方往往不会接这样的隐含性的愿望或者说课题的。

     

    所以讨好型人格的人开始对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负责吧,先从课题分离开始吧。

     

    获得「自私」的勇气

     

    ● 不随意妥协

     

    不随意妥协也就意味着要勇敢地拒绝,当他人提出了一个无理的要求时,请勇敢地说「不」。

     

    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把对自己负责放在第一位,就可以慢慢树立起你的心理边界,也让人家知道你是有边界和底线的人。

     

    但若是不习惯将自己的需求讲出口,或是无法清晰的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就会让我们产生退缩感,从而拒绝沟通,再次妥协。

     

    有效的沟通对于我们日常的人际交往、情感维系起着重要的影响。在生活中你的沟通能力如何?是否可以清晰表达所想,让别人理解?可以点击下图,测一测你的沟通能力。真正了解自己,才能发现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提升和改善。

     

     

    只有不断提升沟通能力,学会合理的表达内心的感受与需求,让对方清楚你的底线在哪里,下次才不会再轻易冒犯。

     

    你越是有态度,对方就越是会尊重你。

     

    ● 加强自我认可

     

    别人眼中的你,并不是完整的你,重要的是,你该如何看待你自己。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闪光点,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请发掘出自己的优势,并珍视自己的可贵之处吧。

     

    当你足够认可自己,慢慢的自我认知就不再依赖与外部评价了,也不再活在他人的期待里了,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期待而活。

     

    很多时候矫枉过正也没关系,别怕自己太「自私」,只是一个找到自己的过程。

     

     避免讨好型人格,从小要注意

     

    古语有言:防微杜渐,遏难于未发。

     

    在孩子的幼年时期,就应该避免养成讨好型人格,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期待寄托在孩子身上。

     

     

    孩子从小就背负了父母家人的期待和愿望,被教育成要满足所有人期待的「好孩子」。

     

    他们就会压抑自己的需要,也会因「做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内疚,认为这是自私的。

     

    在日常生活中,多鼓励孩子

     

    很多家庭里都有一个被忽视的孩子,因为想要被看到、被认可,而努力的讨好父母。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多认可孩子,多子女家庭也要尽量去看到每一个孩子的独特的优点。

     

    发自内心的给于认可和鼓励

     

    对于家长来说,一句口头上的鼓励,其实并没有太困难。而且这个举动,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正向的激励,会让孩子形成正能量的做事方式,在以后的人生中,不至于自怨自艾。

     

    多给孩子一些创造的空间

     

    每当孩子提出一些新鲜想法时,请尽量创造一些空间,帮孩子圆梦。

     

    头脑越是灵活的孩子,思想就越是进步。长大以后,他们不会人云亦云,没有主见。

     

    多去看书,多观世界

     

    讨好型人格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认为别人很好,自己却不够好。

     

    因此,请在孩子的少年时期,就带领着他开拓视野,丰富见识吧!

     

    请让孩子知道,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是绝对高级的,不必因此自卑。

     

    摆脱讨好型人格,其实就是一个慢慢寻找自己,认可自己的过程。如果你觉得摆脱讨好的模式难以做到,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跳出自己的「舒适圈」,不再逃避内心的痛苦,获得真实的自己。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