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抑郁症是抑郁障碍的一种典型情况,是一种患病率高、 临床治愈率高的精神障碍,但由于普通人对该病认知不足,导致坚持接受正规治疗的患者较少,因此也有接受治疗率低、复发率高的特征。
如果想要治好抑郁症,恢复到生病之前的状态,必须要进行药物治疗,而且一定要长期巩固治疗,以抗抑郁剂为例,虽然这类药物口服吸收比较快,但是达到恒定的有效血浆浓度大约要在用药两周以后才会出现,因此过早的停药或者是换药都会影响疗效的观察。
有许多的病人因为服药几天以后不但没有出现病情的好转,相反却出现了令人烦恼的药物不良反应,于是擅自停药,这是很多抑郁症病人长期不愈的原因之一。一些药物一般需要经过3-4周的观察以后才能判断该药是否有效,当然有些药物可能也会早一些,当药物出现疗效以后一般要维持应用2-3个月,病情好转以后一般还应该维持治疗6-8个月以上,个别人有维持治疗长达5年之久,所以患者要想完全治愈抑郁症,就必须坚持服用药物。除了药物治疗之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心理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还有很重要的就是心理治疗,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时,一定要选择专业的心理专家进行治疗,这样才能准确分析病因,坚持正确的疗法才能更好的康复且防止病情复发。
l 改变想法和生活方式
容易抑郁的人,通常会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如果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就容易否定自己,最后就会越来越抑郁。
其实别人并不会把你看得比自己还要重要,也不会那么的在乎。有些事情是根本不需要太在意。如果是你是很难不去在乎别人说的话的人,建议跟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不用勉强待在会让你难过的地方。请在让自己感到舒适的地方,享受放松的感觉。
l 自我暗示
潜意识是一种自我暗示,一般是需要经过长年累月的累积,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对于抑郁症的人群,要经常的自我肯定,譬如我相信自己、我最喜欢自己、我真是太棒了等认同自己的话,或者是说一些会让自己开心的话,久而久之,心情就会明朗。
总之,患者要想恢复到生病之前的状态,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药物治疗,其次要进行自我心理暗示,阳光就会很快到来。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女,产后两个多月,月子情绪还算稳定。出了月子后因为家庭原因,夫妻关系,最近心情一直不好,每天处于闷闷不乐。
最可怕的是看到宝宝时候,会有产生伤害他的想法,这种情绪最近越来越强烈,今天莫名其妙又想要打他的行为。我到底怎么了,现在有点害怕抱他。事后都会想哭,很后悔!
产后两个多月了,我好像抑郁了,甚至想伤害自己的宝宝,怎么办?
从你的叙述中,我感受到了你初为人母的一些困惑和担心,你心情不大好,有时候还会产生想伤害宝宝的想法,这让你害怕,你不知道到底是怎么了?我们现在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情绪低落、有伤害孩子的念头,这都是产后常见的症状,约50%~80% 的新妈妈,在产后的一段时间内,都会表现出这样的情绪和症状,所以不用过于忧虑。
为什么这么多的妈妈会产生这样负面的情绪呢?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激素作用
生理上,女性怀孕期间,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水平会升高,生完孩子之后则会迅速降低至正常水平,激素水平的快速变化会让女性的身体感到疲惫、消耗大,可能导致情绪波动。
2.生活节奏被打乱,睡眠被剥夺
在照顾新生儿的时候,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喂奶、换尿布、哄小孩,有时夜里孩子哭了也要立马起来,这就让妈妈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完全跟着小孩儿走,睡眠也得不到保障,身体没有休息好,加上身材走形、形象狼狈这些生理上的不适都会反作用于心理。
3.过高的自我要求
母亲这个新的身份带来了巨大的责任,都希望很好地照顾孩子,孩子出现一丁点状况,都觉得是自己的责任,引发强烈的自责和内疚,甚至开始自我怀疑,认为自己不能给孩子提供好的养育。
4.缺乏家庭和社会支持
孩子出生后,很多家庭的注意力会全都放在孩子身上,却忽略了应该被关心的妈妈们,这时的妈妈们承受着剧烈的身体疼痛,还可能会有来自家人的质疑和职责,如果感到悲伤又常被误解为矫情,太多的情绪堆积着,自己一个人承受,无疑会加重妈妈们的低落情绪。
5.自我的丧失
有了孩子之后,女性的身份就转变为“xx妈妈”,一切以孩子为中心,没有了自己的时间和事业,要时时刻刻考虑孩子,女性似乎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性。
如果像你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出现了负面情绪的症状,我们又该怎么解决呢?
1.接纳自我
明白有负面情绪是常见的一种情况,所以不要苛责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允许自己有负面情绪,接受自己无法面面俱到,承认自己的脆弱、不足,接受自己是一个虽然不完美、但一直在学习的母亲。
2.自我关怀
每天花一小段时间,从母亲的角色中抽离出来,不必和孩子绑在一起,去做点让自己喜欢、开心的事情,放松身心,学会自我关怀。
3.保证睡眠
睡眠对我们的身体和情绪会有很大的影响,一个人如果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身心失衡,情绪暴躁或低落。尽量保证睡眠时间和质量,每天坚持午睡,不要每晚都照顾小孩,适当分床睡,和家里人商量轮着来。
4.寻找支持
家务方面可以寻求家人帮忙,或者找阿姨、钟点工来分担一部分;需要释放情绪可以找朋友等倾诉,也可以在网上参加孕产妇的自助小组,大家相互交流和支持。
5.适度运动
适当的锻炼可预防产后的负面情绪,比如跑步、瑜伽等,这些都会让身心愉悦,增强活力。
6.饮食清淡
产妇在月子里通常会吃大量的补品,但有些食物很容易让人心烦气躁、失眠焦虑,严重的还会有“上火”迹象,所以可以多搭配一些清淡食物,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多喝温开水,调教身体状态。
7.专业咨询
如果对宝宝睡眠、哺乳等照顾方式有疑惑,可以找儿科、儿保医生咨询,得到专业的指导,能够让妈妈更轻松地应对问题,有助于缓解焦虑。
如果觉得情绪靠自己无法排解,或还是经常有伤害宝宝的想法,可以向专业心理咨询师寻求支持,让医生进行诊断并确立治疗方案。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后附:“紧张焦虑放松法——建立自己心中的急救箱”
良好的心理健康是人一生适应各种挑战的精神支柱,是保持一生良好生活的精神动力。但由于生活工作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常常有疲惫不堪、疲于奔命之感,心情低落和焦虑失眠之扰。这可能就是人们通常所提到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吧。
心理亚健康状态其实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表现为心理疾病的所有症状,如抑郁、焦虑、恐怖、愤怒等情绪困扰,也可以是冲动、犹豫、矛盾、危险的行为,或者表现在人际关系上的冲突、紊乱、不稳定,也可以是各种不合理的思维模式,情绪躁动、兴致低落、注意力不易集中、无缘无故地紧张,到医院检查,身体却没什么毛病,这时候你就该想一想,自己是不是陷入“心理亚健康状态”了!
长期致力于用浅催眠引导有焦虑失眠的来访者放松各种不良情绪,在此提醒大家:要警惕心理亚健康,适当调整生活、学习和工作节奏,调整阶段性目标,调整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尤其是人际关系),学会自我调整和自我疏导,必要可寻求心理疏导和必要的药物干预。
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产生是由个人心理素质(如多思多虑、追求完美,孤僻、敏感、多疑等)、生活事件(生活窘迫、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压力过大、晋级、升学、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和亲人生病或离世等)因素引起,时常感到紧张、烦恼、焦虑、心情低落,情绪波动大。调查表明,“很累”、“提不起劲”、“无精打采”、“昏昏沉沉”、“真没意思”、“高兴不起来”和“对付吧”等是他们常说的词汇。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中年工薪族近1/4左右有心理亚健康,近13%的青少年也处于心理亚健康。
心理亚健康状态导致人们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正常的生活质量和良好的工作状态。家庭生活、情感交流、人际沟通、知识学习、精细操作、创造性劳动等方面不顺畅,常常使人们体会到困惑、压抑、郁闷、或焦虑和烦躁等不健康的心理感受,从而使得家庭生活失调、工作效率低下、学习成绩滑坡、人际交往困难等不良的现象频频出现,短期内严重妨碍了生活、学习、工作。通过环境改变、生活工作节奏的调整、短时期内集中休息、别人劝慰、自我调整或心理咨询师的疏导等,上述不良自我感觉和症状常常能缓解,持续时间未超过2周,也能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效率可能会下降)。否则若上述症状持续时间持续超过2周,明显影响生活、学习和工作,应考虑抑郁症或焦虑症等可能,应去神经内科或精神科看病,服药的同时最好辅以心理疏导和治疗。比心理亚健康状态稍重,但又比抑郁症或焦虑症轻的还可考虑抑郁或焦虑状态。实际上这三类状况没有截然的分界。
以下是几种心理亚健康的典型代表
(1)焦虑
由于某一种情境而引起的焦虑,情境改变时,焦虑随之消失。焦虑的持续时间及程度均未超过一定的范围,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且很快缓解。属于正常范围。
(2)抑郁
兴趣丧失,没有愉快感;精力减退,常有无缘无故的疲乏感;反应变慢,或者情绪容易激动、亢奋,也容易被激怒;自我评价过低,时常自责或有内疚感,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对一些日常生活小事也难以决断;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以上这些症状两周内缓解属于正常。
(3)强迫
有些人特别脑力工作者,追求完美做事反复思考,总是对自己做的事情不放心反复的去检查,自己都意识到没必要。反复检查门窗有没有锁好等。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
(4)恐怖
当你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然会出现恐怖感,而且想到会不会跳下去,甚至想到跳下是什么情景。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在继续去想,属于正常。
(5)疑病
将身体轻微不适看成严重疾病,反复求医,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和意外死亡后,这种情况更容易出现。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于正常。
紧张焦虑放松法——建立自己心中的急救箱
(撰文:心理助理刘老师? ? 图片下载:门诊助理小杨)
不管是考试前还是在考试中,轻微的紧张焦虑情绪一般人均有体会,而其能自我调整和承受的。
若紧张焦虑情绪较明显,也可试用下面简单易行的办法。
成人其它情况下的焦虑也同样是适用的。
一、情景想象或提取法:
想起2-3件高兴快乐的事,当紧张、焦虑时可心里想象某件高兴事,以此来淡化紧张。
事件--------------时间--------------快乐值--------------放松值
如A打球------------12:30-----------(0---100)-------(0----100)
分值------------------------------80-------------------60---------
如B买新衣服--------18:30-----------(0---100)-------(0----100)
份值-----------------------90-------------------80---------
把自己认为放松值高的提取备用(2-3件足够了)。
二、穴位按压放松疗法
合谷---------内关--------膻中--------人中---------印堂--------太阳
每个穴位按压2--4秒。边按摩,边均匀呼吸和默念:放松,放松,全身放松
三、芳香疗法
芳香疗法被认为对治疗焦虑很有效。用熏衣草油,在衣物上滴上1-2滴然后吸入。也可以涂一滴在太阳穴处。(也可以用风油精)
四、深呼吸放松疗法
调整最佳坐姿用腹式呼吸的方式:闭上眼睛轻轻的吸慢慢的呼,吸要吸足呼要呼透,边呼吸边放松。
自我按摩的穴位:
图1:合谷穴位
图2:内关穴位
图3:膻中穴位
图4:人中和印堂穴位
图5:太阳穴位
社交媒体对人的吸引力有多大?荷兰一项研究将它比为尼古丁。
发朋友圈后,不停查看点赞和评论;打开微博,刷新并浏览每一个热搜词条;推送消息一弹出,马上点开APP回复……
据某国际社交媒体管理平台最新报告,截至2021年1月,全球手机用户数量52.2亿,互联网用户数量46.6亿,而社交媒体用户数量达到42亿,占全球总人口的53%以上。
信息碎片化、手机依赖、偷走睡眠和户外活动时间……社交媒体带来的伤害不只这些,还可能引发抑郁症。
《生命时报》结合研究采访专家,解读社交媒体为何让人抑郁,教你几招有效抽离。
受访专家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汤永隆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应用中心测评主管 肖震宇
近日,哈佛大学、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西北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合作的一项研究表明,常用社交媒体,可能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并且在儿童和青年群体里尤为明显。
该研究采用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进行抑郁症评估,首先对8045名成年人评测,再对其中没有抑郁症的5395人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482人(8.9%)出现轻微抑郁症。
其中,社交媒体Snapchat(色拉布,照片分享应用)、Facebook(脸书,照片分享应用)和TikTok(海外版抖音,短视频平台)使用者的抑郁症状显著增加,分别增加53%、42%和39%。
此外,TikTok和Snapchat的使用者中,35岁或以上人群更易产生抑郁症状;Facebook使用者的情况相反,35岁以下人群更易产生抑郁症状。
美国著名社交媒体Facebook的前高管肖恩·帕克曾表示,社交媒体的研发理念是“如何消耗用户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设计者利用人类渴望交流的心理弱点,创造出这些能让人时时感觉与他人联系的软件,并通过一些细节设计,引导、鼓励用户不断使用,最终养成稳定的使用习惯。
比如,当收到点赞时,人的大脑会分泌“快乐激素”多巴胺,进而刺激人们发布或浏览更多内容。这种“诱导技术”正是社交媒体成功的秘诀。
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6.9个小时,互联网普及率达71.6%。
据报告发布时数据:有9.83亿人正在使用即时通讯,8.88亿人在看短视频、6.38亿人专注直播,4.69亿人点外卖,3.25亿人在使用在线教育。
社交媒体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主要源于两大因素:
心理成瘾机制
社交媒体具有心理成瘾机制,每个人表现不一,或轻或重。成瘾受到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
比如有的人过度焦虑,回避现实,好奇心强,社会支持不足,喜欢虚拟刺激感等,这类人很容易成为社交媒体重度沉迷者。还有的商家和平台会根据大数据算法,投其所好,让人欲罢不能。
随机性回报
使用社交媒体时,总是有许多不可预知的回报,不知道下一条消息或通知会不会引起朋友圈的点赞,期待所谓的“被肯定”以及“相互点赞”。
这种随机性回报使得个体的反应持续更长的时间,成为一种不由自主的黏性使用和网络社交沉迷。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研究发现,近20年来社交媒体上瘾现象不短涌现,它可能对人们的感情、行为、人际关系造成长期危害,比如扰乱自我认知、让人无法集中注意力、难以理解复杂问题等。
心理学家指出,减少社交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要适时地从网络中抽离,和自己“约法三章”。
固定时间使用社交媒体
在每天固定的时间段刷微信、微博,不带手机进卧室,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眼前的人和事上。
多和朋友进行现实沟通
让电子设备和社交媒体休息一下,约上亲朋好友,面对面交流。但也不必过分排斥,在与远方亲友的沟通上,社交媒体还是维系感情的重要工具。
培养“走出去”的爱好
培养兴趣爱好,扩大社交圈,在丰富的社会活动中充实自己,多走出去,少宅在家。
需要提醒的是,应定期检查社交媒体的隐私设置,为所有账号设置安全、独立的密码,谨慎共享位置信息,警惕陌生人的好友请求,不点击陌生人发送的链接等。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也许看到这个题目,你又以为是一次无力的喊口号,那就错了。
小时候,我们总有些美好的梦想,长大了大多没有实现,于是告诫自己,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以后不要不切实际做梦,现实一点比较好!那么,什么是现实呢?就是不要轻易改变,因为那些都是瞎折腾,白费功夫吗?
实际上改变是可以发生的,不论是个人形象的改变,工作行业的改变,还是生活状态的改变。
1.丢弃急功近利的想法,着眼眼下细小的事情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梦想遥不可及,因为他们一下子定得太过长远,坚持了三天看到没有任何的改观和起色,就感觉到了不会成功,随即放弃。
然而从眼下的细小事情做起,长此以往,改变就会发生,坚持得越久发生的变化越大。不要总是停下来想,停下来犹豫彷徨毫无意义。
2.了解先驱楷模的成功案例
你想要改变,却找不到合适的途径时,可以找一个楷模。比如你想减肥,就去了解一下很多由肥胖变为苗条的成功减肥者的具体操作方法,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取舍。
比如你想改变自己土气的审美,改变穿衣风格,就去了解一下穿衣达人的经验,并根据自己的身材气质做出定位的方向。
比如你想当律师,便去和从事法律行业的人学习请教,如何进入行业,如何通过全国司法考试。已经在你所想改变领域获得成就的前人一定会给你很多良好的意见,避免你走许多弯路。
3.享受改变的过程
想减肥的人运动时候挥汗如雨一定很累,想转行的人独自看书一定很寂寞,但是不经历这些折磨人的过程,改变也不会轻而易举发生。
所以尽量找一些激励自己的方法,让自己享受改变的过程,比如记录自己改变的进程和数据,是个很好的方法。
4.切忌闭门造车,定期和同路人进行交流
网络时代,无数的兴趣群组密布在各大平台,你可以在其中选择一两个特别志同道合的组织加入。
既可以互相督促,也可以及时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动态,及时地调整方向。不要一个人闷头苦干,否则走错了方向都无从得知。
5.适时地展现
不论你想在哪方面做出改变,都记得边努力边展现成功,这是对你努力的实践。
如果你想学习新的语言,可以选择群组进行语言交流。如果你想学化妆,在学习过程中,争取一些甚至是免费地帮别人化妆的机会,在实践中磨练自己。不用害怕自己稚嫩的手法,还不精湛的技艺会漏了怯。
不妨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状态,并且寻求改进的意见,你会改变得更快。
6.永远相信改变可以发生
最根本的一点便是不能泄气,失掉了对改变的信心。
如果你不相信改变会发生,或者一步登天的梦破碎了,你开始将信将疑自己是不是能操控你的人生,那就要好好想一想,你改变的想法是否迫切,决心是否坚决。只有相信自己可以改变,才可以真的开始发生量变以至于质变,这就是主观力量的所在。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放弃、逃避、退缩、依赖、缺乏勇气,是处于抑郁之中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表面看起来是产生于现实中的挫折与失败,但其根源依然来自于内心中的“战争”。
患者会表现出逃避工作、逃避人际交往的倾向,有时连应付日常生活都成了问题。逃避也会以“病态依赖”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有在所依赖的人身边才能部分地面对生活,离开所依赖的对象他什么都做不了。一开始,逃避会令他感觉好过一些,起码可以少一些自我挣扎。但逃得了一时却逃不了一世,这是一场来自内心的战争,就算逃避了所有人,所有事,都不会终结。
这场战争的起源在于两个自我:理想化自我与真实自我。正是因为理想化自我无法达到,而真实自我又无法接受,所以他一直在两个自我的矛盾中挣扎。开始他会奋力地摆脱真我,以达到理想化的自我,当这种挣扎在现实面前变得苍白无力的时候,他就会慢慢地变得自卑与自恨。
当他既无法放弃幻想,又无法面对真我的时候,就会逃避现实来让自己“心安”。毕竟他自己都无法面对这“丑陋”的自己,又怎敢让别人发现,所以逃避也是维系理想化自我的一种手段。缺乏对真我的接纳,有时也会被外移,就好像没有人会喜欢这样的他,没有人会接纳这样的他,如果以这样的自己去见人,就一定会受到他人的伤害或抛弃。
总之,因为这种外移的作用(把自己内心中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他可以找到很多支持自己逃避的理由。如,失败、他人的否定、现实的艰难等。但逃避并不能解决这场内心的战争,只会带来更多的失败与挫折。逃避的时间越久,就越没有勇气来面对生活与真实的自己。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以连续且长期的心情低落为主要的临床特征,是现代人心理疾病最重要的类型。通常抑郁症患者会出现心情低长时间地低落消沉,从一开始的闷闷不乐到最后的悲痛欲绝,自卑、痛苦、悲观、厌世,感觉活着每一天都是在绝望地折磨自己,随之出现消极、逃避,最后甚至有自杀倾向和行为。
患者身体上也会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幻听、被害妄想症、多重人格等精神分裂症状,和精神病患者有相似之处。抑郁症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一年甚至数年,大多数病例有复发的倾向。
因为抑郁症患者会出现一些精神病的相关症状,所以精神科医生会要求抑郁症患者吃一些抗精神病的药物,例如氟西汀和奥氮平联合治疗抑郁症。奥氮平是精神科医生经常使用的药,它不仅使用在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的精神病性疾病中,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和焦虑症中也有应用,例如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发作。氟西汀和奥氮平联合治疗是美国精神卫生协一级推荐的药物,有大量的循证证据证实有些抗精神病药,是具有抗抑郁抗焦虑治疗的增效作用的,如奥氮平、喹硫平和阿立哌唑等抗精神病药经常联合情绪药物共同治疗。
抑郁症患者通常表现为失眠、乏力以及情绪低落等低动力症状,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无精打采,无精就是精力不足,打采就是兴趣不足。从发病机制出发, 无精打采的产生和5羟色胺(5-HT) 对多巴胺(DA) 和去甲肾上腺素(NE)释放的抑制作用有关:脑干GABA中间神经元上分布有5-HT2C受体,突触间隙的5 HT与5-HT2C受体结合后,升高了GABA神经元的活性,导致GABA释放增加,最终却抑制了前额叶皮质对NE和DA的释放,进而导致患者出现低动力症状。而氟西汀和奥氮平合用对5-HT2C的协同作用有利NE和DA的释放,有利于改善症状,所以抗精神病药物对抑郁症是有帮助的。
抑郁症是比较复杂的疾病,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除了服用一些抑抗精神病药,有些患者还需要短时间内合并一些催眠药或者抗焦虑药,像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如阿普唑仑、劳拉西泮、奥沙西泮、氯硝西泮。以上药物都是处方药,一定要在医生的诊断和处方下来使用,不要自行选择药物使用。
和大多数疾病一样,在抑郁症的治疗方式中,药物治疗仍然是控制病情、降低疾病复发的有效治疗方式。但是,很多抑郁症患者对吃抗抑郁症药物存在着一个的误区:只要抗抑郁药物一吃后,就能立马见效!
现实当中,这样的误区普遍存在,因为存在误区,又有很多患者以及家属还没等到药效出来,就果断地放弃坚持服药了,这便给治疗带来了新的阻碍。
一般来说抗抑郁症的药物起效时间在2到4周的时间,保守估计是4周时间。经过4周的服用,患者是可以察觉、体验、对比出来的。换言之有没有效果,患者最有发言权。如果4周之后,你感觉到有所改变,比如“没有那么难受了,也不痛苦了,有些精神和动力或者对生活有希望了,能够去做点事情了,如家务活或者自己的兴趣爱好时”,那么这个时候就说明药物对你是管用和对症的。如果没有任何改善,或者和吃药前一样,甚至还要难受,那么这个时候就建议患者可以寻求医生的帮助进行药物的调整了。
服用抗抑郁症的药物,因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样,吸收也不一样,以至于效果也是有差距的。你不能和别人去比,不要因为别人服了那种抗抑郁症的药物,就否定自己服的抗抑郁症药物是没用的。应该合理科学地去看待自己服用的,别人服用的,除非服用了4到6周一点效果没有,那么可以采取调药、换药措施,否则不要急,要有耐心去等待。
还有一点就是:不是医生一给你开的药物就是有效果的,前期初始治疗,可能需要经历个把月的试药期。有效说明运气好,没有效果也别灰心,毕竟个体差异,你看到别人吃有效,不一定在你身上有效。目前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种类繁多,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故医生会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开具不同类抗抑郁症药物。
以下是几类常见的抗抑郁药物:
1、三环类抗抑郁药和四环类抗抑郁药,主要代表药物阿米替林,多虑平,米帕明,氯米帕明和马普替林等。
2、单氧化酶抑制剂,代表药物主要是吗氯贝胺。
以上两种都属于传统抗抑郁药物,因毒副作用较大,在临床使用上,已逐渐被以下几类新型的抗抑郁药所代替。
而新型的抗抑郁药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代表药物有氟西汀,氟伏沙明,帕罗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
2、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代表药物有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
3、多巴胺重摄取抑制剂,代表药物是安非他酮
4、5-HT拮抗和再射取抑制剂,代表药物有曲唑酮等
5、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和5-羟色胺2C受体拮抗剂,代表药物有阿法美拉汀
6、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代表药物是瑞波西汀。
7、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的五羟色胺抗抑郁药,代表药是米氮平。
虽然抗抑郁药物种类繁多,但是只要相信医生,配合医生,严格遵医嘱,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药物。
另外,在服用抗抑郁症的药物时,不能过度依赖药物来调高你的情绪,药物不是兴奋剂,如果药物能调高你的情绪,那就不是抗抑郁症药物,要么它是兴奋剂,要么你转躁了!
所以,要想自己低落的情绪死灰复燃,还是得需要重建自己的认知和改变看待事情的观点。积极热爱生活,带着感恩之心前行,多出去走走,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全都说出来,慢慢地就走出抑郁症了。这个世界还是很美好的,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是一种收获,一种幸福,一种快乐!
丘吉尔曾说过:“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而今,这只“黑狗”并没有随着他的离去而走远,而是在变本加厉地追逐着我们,让我们不得片刻的安宁。
那么,得了抑郁症,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抑郁症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它只是心灵的感冒,我们需要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看待,而且,抑郁症是可以被治愈的。
但是,复发却是抑郁症治疗过程中的重大障碍。
根据一项 15 年的队列研究,抑郁症的终身复发率高达 80%,头五年未曾复发的治愈患者,在之后的十年里也有 50% 出现复发。
引起抑郁症复发的三大因素:
1、个人因素:尚未完全治愈即自动停药者,或经过系统治疗病情明显改善,但仍有明显抑郁情绪者;对其工作和生活现状仍不满意和不能接受现实者;存在其它心身疾患;
2、环境因素:季节交替;外部事件刺激;相似生活环境影响;
3、治疗方式:不去正规医院、不进行专业的治疗、不能坚持治疗。
抑郁症患者并不是一直处于抑郁状态中,而是会有抑郁发作阶段。就好像一颗坏掉的牙齿,
时不时会痛起来。
在发作期,内心体验极度痛苦,突然哭起来,反复絮叨自己做的不好的事情都是可能出现
的情况。而在缓解期,痛苦折磨会大幅降低,对生活的影响也会减轻。
1、坚持用药
这是控制抑郁症复发最重要的一种方法,抑郁症本身是一种特别容易反复、复发的一种疾病,只有长期服药治疗,规律的进行服药治疗,才能够有效地控制抑郁症的问题,同时有效地缓解症状,可以有效的防止复发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如果是第1次发作,需要服药4-6个月以上,维持和巩固治疗的时间,要根据病人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安排。但是如果是复发的时间或者是复发的次数越来越长、越来越多,巩固治疗的时间就要适当延长,要考虑1年、2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服药治疗。
2、配合心理治疗
很多患者期待靠药物让自己彻底摆脱痛苦,而单纯的用药仅仅是能够控制症状,无法改变心理因素。即便患者康复了,但如果他们对于自己的工作或生活状况仍不满意,环境中充斥着刺激因素,仍然很容易复发。而心理治疗能够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所以辅助心理治疗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3、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和饮食运动习惯,早睡早起,不熬夜,每天至少要保证有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合理的安排饮食,平时可以多吃一些富含b族维生素、叶酸以及锌元素比较丰富的食物,保持营养均衡;当情绪低落时尽量不要吸烟喝酒,也不能喝含有咖啡因的饮料;适当的进行有氧运动,因为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调节情绪,缓解内心压力,比如瑜伽,羽毛球,网球等,可以逐渐的培养成爱好,并坚持下去。
4、定期复诊
定期复诊不仅可以降低再次复发的几率,还能进一步巩固治疗的效果,复诊帮助患者调整药物使用剂量,诊断药物不良反应,更新治疗方案,及时缓解出现不良心理情绪。
预防抑郁症复发的方法有很多,所以大家在生活中可以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最后,希望每个深受抑郁症困扰的人都可以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治疗,彻底摆脱抑郁症的伤害。愿每个人心里充满阳光,愿每个人脸上笑容常驻!
一、如何区别正常的情绪低落和抑郁症
抑郁时的心境与人们所熟知的悲伤相似,但较持久,病人情绪低落,整日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唉声叹气。重则忧郁沮丧,悲观绝望,总觉得“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患者自我评价甚低,以致生趣漠然,常感到“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他们越是自责自罪,越产生消极的想法,美好的世界在他们眼里竟变成一片灰色。具体说来,抑郁症症状与正常的情绪低落的区别在于:
(1)前者在程度和性质上超越了正常变异的界限,常有强烈的自杀意向;(2)可具有植物神经或躯体性伴随症状,如早醒、便秘便秘(constipation)指的是大便次数减少和(或)粪便干燥难解,一般两天以上无排便,提示存在便秘。但健康人的排便习惯可明显不同,如对一组健康人调查结果表明,每天排便一次者约占60%,一天几次者30%,几天1次者10%。因此,对有无便秘必须根据本人平时排便习惯和排便有无困难作出判断。
二、抑郁症的识别有5个特征
1、懒:无原因突然疲乏无力、自觉懒散无能,甚至连日常生活、简单的工作或家务活亦懒于应付。
2、呆:动作减少,行动呆木、被动,思维迟钝、构思困难、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
三、中国的诊断标准
其实,国内普遍使用的标准与美国的大同小异。按照国内的诊断标准,在连续两周的时间里,病人表现出下列九个症状中的五个以上,并且至少包括症状(1)和(2)中的一个,(这些症状必须是病人以前没有的、或者极轻的),就可诊断为抑郁症。
1. 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心情抑郁,或者是由病人自我报告(例如,感到伤心,心里空空的),或者是通过旁人的观察(例如,暗暗流泪)。注意: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可以表现为易激惹,而不是明显的心情抑郁。
2. 在每天大部分时间,对所有或者大多数平时感兴趣的活动失去了兴趣。或者通过病人自我报告,或者通过旁人的观察。
3.体重显著减少或增加(正常体重的5%),食欲显著降低或增加。注意:在儿童中,考虑缺乏正常的体重增加。
4.每天失眠或者睡眠过多。
5.每天精神运动亢进或减少(不止是自我主观感觉到的坐立不安或者不想动,旁人都可以观察得到)。
6.每天感到疲劳,缺乏精力。
7.每天感到自己没有价值,或者自罪自贬(可能出现妄想)。这不仅是普通的自责,或只是对自己的抑郁感到丢脸。
8.每天注意力和思考能力下降,做决定时犹豫不决。(自我报告或者是旁人的观察)
9.常常想到死(不只是惧怕死亡),或者常常有自杀的念头但没有具体的计划,或者是有自杀的具体计划,甚至有自杀行为。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小区封控,无法到医院就诊,我只能选择在线问诊。我遇到了一位非常专业的医生,他不仅熟练掌握医疗行业知识,还能够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在问诊过程中,医生耐心倾听我的主诉,并提供了专业的支持和建议。但是在开具处方时遇到了一些困难,医生需要我提供详细的病例和诊断证明。虽然有些不便,但我能感受到医生对患者隐私和个人信息的尊重,以及对医疗行业相关法规和道德规范的遵守。最终,我对这次在线问诊的体验非常满意,尽管无法解决我目前的困境,但医生的专业素养和耐心细心的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一次线上问诊中,患者向匿名医生咨询了抑郁症和社交恐惧症的治疗方案。患者描述了自己的症状,包括缺乏兴趣、注意力无法集中等问题。医生通过问诊了解到患者已经有多年的症状,并且曾经治疗过一段时间后断药复发。最终,医生为患者推荐了舍曲林片作为治疗药物。
在整个问诊过程中,医生表现出耐心细心的态度,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并给予专业建议。医生还提醒患者关于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确保患者能够正确使用药物并获得最佳效果。
最终,患者对医生的服务感到满意,问诊结束后,医生再次强调医生回复仅为建议,建议患者如需诊疗,应前往医院就诊。
我是一个焦虑抑郁患者,曾经在2021年11月被确诊为焦虑抑郁症。最近我感到焦虑,有时候需要哭一场才会好一些。我一直在网上购买来士普服用,但由于疫情的原因,买不到药了。我向医生请求开具处方,希望能够得到帮助。
医生在线上问诊平台接诊了我的请求,询问了我的药物服用规律,并关心我中间是否有过稳定阶段。我坦诚地告诉医生,我已经断药两天了,因为疫情买不到药。医生通过问诊了解到我的服药情况后,为我开具了处方,并告知我可以一键预约药品,用药期间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诊。我感到非常感激,医生的细心关怀让我感到温暖和安心。
医生不仅开具了处方,还在我希望减少购买量时,配合地为我撤回了处方,并再次为我创建了符合我的需求的处方。医生的细心体贴让我感到非常感动,我对医生的专业素养和关怀心存感激。
通过线上问诊平台,我得到了及时的医疗帮助,也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和关怀。我相信,在医生的帮助下,我会尽快缓解焦虑抑郁的症状,重拾健康和快乐。
在医生接诊的过程中,患者提出了抑郁的主诉,医生专业地进行了评估,并为患者开具了相应的处方。在互联网医院的便捷服务下,患者轻松完成了药品预约,用药期间医生也随时提供在线咨询支持。医生的耐心和细心让患者感受到了关怀和支持,同时也提醒患者在用药期间注意事项,保证了患者的用药安全。整个问诊过程高效而专业,体现了医生的医疗素养和关爱患者的品质。
在这个医疗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线上问诊来解决他们的健康问题。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不容忽视。最近,我通过***互联网医院进行了一次问诊,向匿名的精神科医生咨询并获得了专业的建议。
在医生的耐心倾听和专业指导下,我得以充分表达自己的困扰,并得到了详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医生不仅熟练掌握抑郁症的相关知识,还能够以友善的方式与我沟通,让我感受到了关心和支持。
通过线上问诊,我得以及时获得了药物处方,快速预约药品,并在用药期间得到了医生的跟进关怀。我深深感受到医生的专业品质和对患者的关注,让我在治疗过程中倍感安心和信任。
我是一位患有常年抑郁症的患者,在互联网医院找到了一位***医生进行线上问诊。通过医生的耐心倾听和专业建议,我得到了及时的诊疗支持。医生详细了解我的病情后,给出了合适的治疗方案,并开出了盐酸舍曲林的处方,帮助我缓解症状。在整个问诊过程中,医生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专业素养,让我感受到了医生对患者的关心和关注。我相信,在医生的帮助下,我的病情会有所好转。
我在互联网医院咨询了心境障碍(抑郁/双相)的问题,经过专业医生的评估和建议,我对医生的专业素养和耐心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医生在问诊过程中,用友善的方式与我交流,详细了解我的病情,并给出了合适的治疗方案。在医生的建议下,我按要求完成了线上购药的流程,医生也及时审核了我的就医信息,让我感到十分贴心。最终,我顺利购药并得到了医生的祝福,整个问诊过程非常顺利和愉快。
那是一个晴朗的下午,我独自坐在电脑前,心情沉重地敲击着键盘,向远在屏幕另一端的医生倾诉着我的困扰。我是一个来自天津红桥区的普通女性,长期承受着精神上的压力,不自信和被周围人利用的感觉让我感到疲惫不堪。
医生***非常耐心地听我讲述了我的经历。他告诉我,我可能患有讨好型人格,这是一种人格模式,而非一种人格。他详细解释了讨好型人格的特征,让我意识到自己并非孤独,而是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
医生***不仅提供了专业的医疗建议,还推荐了两本书籍,帮助我了解如何改变自己的性格特点。在咨询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他的温暖和关怀,仿佛一位老朋友在倾听我的心声。
通过这次线上问诊,我不仅获得了心理上的慰藉,还学会了如何面对自己的问题。我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努力摆脱讨好型人格的束缚。虽然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但我相信,在医生***的帮助下,我一定能走出困境,找回自信和快乐。
购物,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种放松和娱乐的方式,然而,对于一些的人来说,购物已经成了一种无法控制的强迫行为,甚至影响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这种购物成瘾,也被称为购物强迫症,已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购物强迫症并非女性专属,男性同样也可能患上。据研究表明,女性购物成瘾和男性的成瘾患病率的比例约为9:1,且更多见于20-30岁的女性。
购物强迫症的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每周都会产生多次购物的冲动,如果不购物,心理上会感到焦虑和不安;
2. 一旦购物成功,会感到极大的满足和快乐,甚至会产生一种“女王”般的快感;
3. 回家后,面对自己购买的商品,又会产生后悔和自责的情绪,觉得自己为什么会买这些没有用的东西;
4. 对于自己购买的商品,实际上并没有太多的兴趣,甚至将其放置不理。
购物强迫症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心理压力有关。通过购物,人们可以暂时逃避现实,缓解压力。然而,长期下去,这种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加重心理负担,甚至引发抑郁等心理疾病。
专家建议,一旦发现自己有购物强迫症的症状,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可以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进行干预。同时,也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以减轻心理压力。
以下是一些预防购物强迫症的建议:
1. 充实自己的生活,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2. 遇到压力时,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避免通过购物来逃避现实;
3. 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寻求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4. 如果发现自己有购物强迫症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我是一名患有抑郁症、强迫症和神经性贪食症的患者,曾在2021-10-18于***医院确诊为强迫观念。在线上问诊过程中,医生对我的病情进行了详细了解,并为我提供了专业的建议和治疗方案。医生耐心细致地询问我的病史和症状,给予了我充分的支持和关注。经过医生的综合评估,我得以获得了合适的治疗方案和药品处方。
在整个问诊过程中,医生以友善的态度与我进行沟通,让我感受到了医生对患者的关心和专业。医生的细心和耐心给予了我很大的安慰和信心,让我对治疗和康复充满了希望。
我对医生的服务感到非常满意,同时也感谢***互联网医院为患者提供了如此便捷和专业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