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胆结石要切除胆囊么?

胆结石要切除胆囊么?
发表人:曾沣

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率在西方国家为 10% ~15%,我国约为 4.42% ~8.20%,这其中的绝大多数病人可能需要面临一个治疗选择,手术治疗还是药物治疗?如果做手术是切除胆囊还是保胆取石?如果病人及家属还会使用「百度」之类的搜索工具,他们就可能彻底蒙圈了,怎么说什么的都有,到底应该听谁的呢?

有结石,为什么要切除胆囊?

在最早的时候,外科医生在处理胆囊结石时,会保留胆囊,只是将胆囊造瘘后取石,但在手术后,胆囊结石的复发率高达 80%~90%。后来,德国的外科医生 Langenbuch 经过多年的临床解剖和动物实验研究后,提出了温床理论,即胆囊是结石生长的温床。所以他指出,只有切除胆囊才能够根治胆石病。1882 年他为一位遭受胆绞痛之苦长达 16 年之久的 43 岁男性病人,施行世界上首例开腹胆囊切除手术。随着胆囊切除手术的并发症和死亡率逐年降低,越来越多的胆囊结石患者得到治愈,经过百余年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证实胆囊切除是一个安全的手术,成为治疗胆囊结石的经典手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后来由于腹腔镜技术的出现并不断发展,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成为治疗胆囊结石的「金标准」。

但是胆囊切除手术也不是完美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一些研究也发现胆囊切除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影响:手术导致的血管损伤率为 0.2%;胆管损伤发生率为 0.2%~0.8%;肠管损伤发生率为 0.07%~0.87%;失去胆囊的病人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因此有些学者又开始重新考虑保胆取石的价值。治疗结石,同时也不会损失一个器官,对于病人来说,无疑具有致命的吸引力。

 

保胆取石,是否可行?

保胆取石术在受到患者欢迎的同时,在学术界却引起了争论。

反对的理由是,文献报道 50% 以上的病人将在取石后 5 年内结石复发。即使进行筛选,仅对有功能的胆囊行保胆取石术,术后 5 年的结石复发率仍高达 39.6%~41.6%。

支持者的观点是,温床理论本身并不一定正确,所谓的结石复发率乃是因为结石原本就没取干净,如严格执行了在胆道镜直视下完全彻底取净胆囊结石, 一期缝合胆囊的原则,则术后 5 年胆囊结石复发率仅为 2%~ 6%。但是支持这些观点的临床证据尚不充分。

历经近十余年的争议之后,2011 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在《中华消化外科杂志》上发表《胆囊良性疾病治疗决策的专家共识》:「胆囊切除术是胆囊良性疾病的标准治疗术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作为首选。」「胆囊取石术的实用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只宜用于急症条件下的紧急处理。」

药物溶石,体外碎石,危及生命?

至于胆囊结石的其他非手术治疗方法,比如药物溶石治疗、排石治疗、体外震波碎石治疗等等,由于其治愈率低,且具有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副作用,目前主流医学界根本不建议临床应用。以中草药排石为例,治疗过程可造成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急性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等并发症,反复排石还可造成胆管括约肌的损伤和狭窄等严重后果。

为了保留胆囊而冒这么大的风险,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

当然,无论医生还是病人,都希望目前存在一种疗效明确、复发率低、并发症少,同时又能尽可能保留胆囊功能的治疗方法。但非常遗憾的告诉大家,就目前的医学水平而言,完全符合上述要求的治疗方法,现在只存在于广告及理想之中。在人类能够彻底弄明白胆囊结石形成的确切机制之前,所有的非手术疗法都不可能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所以,对于有明显症状的胆囊结石的患者来说,切除胆囊,还是最好的选择。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胆结石疾病介绍:
胆结石是发生在胆囊和(或)胆管内的结石,又称为胆石症。结石可导致胆囊、胆管发生炎症和梗阻,从而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常见症状有发热、腹痛、恶心、呕吐、黄疸等。胆结石一旦发生感染和梗阻,需要及时进行药物或手术、中医等治疗,严重时可发生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大部分患者可治愈,预后良好。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肾结石不疼,要不要处理?

    众所周知,肾结石在肾脏,因为矿物质代谢方式有问题,从而形成结石。但是听到肾结石,我想到的都是“痛”的画面,从腰酸到站或者坐下的疼痛。有的人甚至会出现冷汗、休克、急诊等情况。所以,只要有一块“不会疼”的石头,我大概就会觉得“好像没事”。

     

      

    但是,肾结石对身体造成的伤害不仅仅是在“疼痛”上。结石引起疼痛的原因是因为当结石落到输尿管时,会擦伤输尿管,或者输尿管剧烈晃动以排出结石,引起疼痛;所以,只要结石没有落到输尿管,也有可能整个肾脏都是大结石,但一点都不疼。

     

    但是肾脏是一个“过滤池”,连接着输尿管,而且它还有很多血管,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尿液,所以要保持这些通道畅通。如果结石造成输尿管梗阻,尿液会堆积在肾脏的中央,也就是肾盂。由于肾盂被尿液充气,会被压缩到肾实质,也就是肾脏过滤的地方,最终导致尿毒症、洗肾甚至死亡。

     

    而且结石堵塞了尿液的交汇处,积聚在肾脏的尿液会容易被感染,引起败血症和菌血症,猝死的概率高,甚至引起肾盂肾炎;如果拖成慢性肾盂肾炎,会引起肾脏纤维化,最终丧失肾功能。所以建议结石不管疼不疼都要治疗。

    肾结石的治疗方法如何选择?

    治疗肾结石大约有三种方法:

    一、体外冲击碎石术

      这种方法不需要住院,也不需要麻醉,但毕竟能量是在体外施加的,所以如果结石比较硬或者体型比较大,效果相对较差。“每次冲击波间隔1~2个月才能在人体可接受的能量范围内,非常耗时。”

    二、经皮肾镜取石术。

      就是在体表打一个洞,建立一个通道直接通向肾结石,然后把结石吸出来。一次手术可以清除大量结石,效果非常好。如果是2.5cm以上的大结石,基本上首选这种手术,但是出血风险比较高。

    三、柔性输尿管镜。

    使用内窥镜的软性输尿管镜手术,具有无创伤、操作方便快捷的优点,可一次性清除两肾结石,第二天即可出院。也是风险最低的操作,所以种族限制不多;但手术成功率在80%左右,低于经皮肾镜取石术。

     

     

    还有一个缺点就是要自费购买医用材料,所以要交4-8万(根据内窥镜的等级)。这种手术是用一个1米左右长的软式内窥镜,从尿道进入,经过膀胱、输尿管、肾脏,经过一个中空的管道,把激光打进去,把结石打碎,然后通过正常的排尿途径吸出或排出。

     

    毕竟这种软性输尿管镜手术各有风险,各有利弊,可以和医生商量哪种身体条件适合,但他建议2.5cm以上的大结石可以采用经皮肾镜取石术,2.5cm以下的结石可以考虑软性输尿管镜。

  • 几天前,一个亲戚打电话询问我,说自己患有胆结石,医生建议他切除胆囊。他有点害怕,咨询胆囊用处大不大?切掉了会不会对身体有害?会不会影响寿命什么的?听到他的疑惑,我详细了解了一下他的病情。患者本来就反复发作慢性胆囊炎多年,最近体检发现胆囊结石,经临床诊断为充满型胆囊结石,所以当地的医院建议他切除胆囊是有必要的。

      
    临床上,很多患有胆囊疾病的患者,当他们听闻医生建议手术切除胆囊时都会犹豫不决,因为大家都怕如果切除了胆囊对自己身体产生不可逆的严重不良后果。胆囊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胆囊依附于肝脏,是一个像梨子一样的小袋子,里面浓缩、储存身体所需的胆汁。胆汁的作用,简单来说就是帮助身体促进脂肪消化为易于被人体吸收的成分。这样子来看,胆囊作用并不是不可代替的,切除胆囊,让胆汁直接参与消化,不需要浓缩和储存一样能发挥它的作用。

     

     

    但是,临床的调查告诉我们,并不是这样的。其实有关胆囊切除后发生的系列不良反应早有研究,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提出来“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据有关报道统计,胆囊切除术后大约会有接近50%患者出现消化不良(尤其是针对脂肪类食物)的症状,例如腹胀、纳差、恶心、呕吐等;而有接近20%患者会因此产生慢性腹泻的症状。

     

    因胆囊切除,胆汁无处储存,所以可能导致胆汁旳反流,导致胃炎,严重者会出现呕吐胆汁等症状。胆囊切除后,还有部分患者会在术后因胆总管结石、胆囊管残留过长等因素出现炎症、腹痛。此外,虽未证实,但仍有机制研究表明,胆囊的切除可能和很多肿瘤的发生有一定的联系,例如结直肠癌、胰腺癌、食管腺癌、肝细胞癌等等。

     

     

    胆囊切除会有一定不良的影响。所以,在选择是否手术切除时一定要慎重,在保胆还是切除的选择上一定要符合相关标准,并灵活变通。如果类似开头提到的患者的诊断,反复发作的胆囊炎、充满型胆囊结石、萎缩性胆囊炎,结石直径大于3mm、胆囊壁厚度大于等于5mm等,建议还是进行切除手术。术后清淡饮食、调畅心情、避免劳累。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我们说目前还没有针对胆囊息肉治疗的特效药物,所有的治疗都是对症治疗。你的息肉比较小目前不需要手术,可根据以上原则调节饮食、改变生活习惯延缓息肉的发展,有炎症时消炎治疗,密切注意息肉的发展情况,一旦增长明显(直径超过1公分)、症状加重建议手术为安。有明显症状的病人,在排除精神因素、胃十二指肠和其他胆道疾病后,宜行手术治疗.我们说直径小于2cm的胆囊息肉,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超过2cm或高度怀疑恶变,应剖腹手术,以便于行根治切除。

     


    有些人对于患了胆囊息肉做什么手术感到困惑?其实,我们说胆囊息肉是一种多发病,分为单发性胆囊息肉和多发性胆囊息肉两种,得了此病,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其实,大家多点了解胆囊息肉,有利于更好的预防和治疗胆囊息肉,以防给患者带来更大的伤害。为了让大家对胆囊息肉有更深入的认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的医疗知识吧。


    我们知道胆囊息肉分多种,其中主要的就是胆固醇息肉、炎症性息肉和瘤样息肉,其中胆固醇息肉又占大多数。我们说,一般情况下,胆固醇息肉和炎症息肉是不会恶变的,瘤样息肉长到一定程度会有恶变的,机率在10%左右,几率与大小成正比。我们说对于单发性胆囊息肉来说,如果息肉较小,手术切除后可能仅为胆固醇结晶。但假如确诊为多发性胆囊息肉,或体积较大的息肉,一般应考虑手术切除胆囊。否则,假如息肉恶变,成为胆囊癌,其预后极差,多数病人在发病数月内死亡。


    我们说目前还没有针对胆囊息肉治疗的特效药物,所有的治疗都是对症治疗。你的息肉比较小目前不需要手术,可根据以上原则调节饮食、改变生活习惯延缓息肉的发展,有炎症时消炎治疗,密切注意息肉的发展情况,一旦增长明显(直径超过1公分)、症状加重建议手术为安。有明显症状的病人,在排除精神因素、胃十二指肠和其他胆道疾病后,宜行手术治疗.我们说直径小于2cm的胆囊息肉,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超过2cm或高度怀疑恶变,应剖腹手术,以便于行根治切除。

     


    好了,通过上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胆囊息肉做什么手术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了,我们说大家一定要树立战胜病魔的决心,保持乐观的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切忌过分担心而加重病情,我们建议患者要尽早就医,听从医生的叮嘱,按时服药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 病例:

     

    总是低烧不退,开始也没太在意,后来出现了腹部疼痛,到医院检查时得了胆结石了,医生是建议手术治疗的,但是我还是有些担心,想了解一些胆结石治疗方法。

     


    发生在胆囊内的结石称为胆结石,这是一种我们在平时很常见的一种疾病,而且这个病是会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发病的几率也是在逐渐的增多的,在患病的人群中女性的发病率是多于男性的。因为随着近几年我们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饮食习惯也是在逐渐的发生着变化。

     

    饮食


    由于饮食不当是引起胆结石的主要的发病,患者一旦出现胆结石会感觉疼痛难忍,这是结石已经在身体发挥它的作用了,所以就要必须接受手术,把结石取出来,如果病人体内虽然有结石但是对患者的身体没有造成任何的影响,是不用去管他的。在饮食上进行一下调理就可以了。

     

    手术


    我们除了积极的治疗在日常中的饮食习惯也是要改变的,出现结石后我们要定期的去做检查来观察结石的变化,好的根据具体的病情作出合理的治疗方法胆结石的治疗方法有开腹探查取出结石,这是个比较传统从治疗办法,还可以通过在腹腔镜微的观察下把结石切除,还有一些中医的疗法,但具体的要使用哪一种还是要对根据患者的具体的情况来看的,我们要遵照医生的嘱咐进行治疗。

     

     

     

    药物

     

    除了一些手术的方法,还可以使用一些非手术的方法可以治疗,比如体外撞击碎石的方法,还有通过药物溶解胆结石,不过要提醒大家的是由于胆结石是出现在胆囊的部位,我们只是使用单纯的非手术的方法治疗,只是可以起到暂时性的祛除,并不会对病情起到根治的效果,如果要想根治胆结石还是要通过手术来治疗的。


    除了使用一些医疗的方法来治疗胆结石我们还可以采用一些食疗的方法。而且制作也是很简单的,选核桃仁120g,纯香油30-60g,把核桃仁和香油在锅内煎炒后在拌入90g的冰糖就可以了,用法是一日可以分为三次服用,10天为一个疗程,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的结石情况来定。

     

    我们还要在生活中注意要少吃生冷油腻,高蛋白含量过高和刺激性的食物,可以吃一些含有维生素A和维生素C比较丰富的的蔬菜和水果。

  • 胆结石一般采用手术治疗,那么手术过后会存在后遗症吗?下面小编为您详细解答。

     

    无论做什么手术,多少都会有一点后遗症,我们只有了解这些后遗症才有可能有针对性的去预防。那么什么是胆结石后遗症?胆结石手术后遗症有哪些呢?比如说少数胆结石病人在手术后还有胆结石的症状,胆结石会复发,这就是胆结石手术后遗症,有了胆结石手术后遗症,甚至病人还需要再次手术。下面具体介绍如下:

     


    胆结石手术后遗症:


    患者胆囊切除后,胆道内胆汁的逆流现象增多,因而胆道感染的机会也增加,切除胆囊后,空腹时胆汁也会连续进入肠道,没有食物和胃酸中和,胆汁在十二指肠蓄积,达到一定压力后逆流入胃,胆汁中的卵磷脂对胃黏膜的损害很大,会引起胆汁反流性胃炎,严重时患者会现出现剑突下烧心样疼痛,呕吐胆汁和出现体重明显减轻的症状。


    胆石症或胆囊切除术的患者,胆汁中的胆汁酸在肝和肠这间循环加快,次级胆汁酸在肠道中生成增加,它们的代谢产物有较强的致癌作用,因而大肠癌的发病率会增加。手术后,无法一次取净或取石有困难,有些病人在胆囊切除后,由于其肝脏排出的胆汁成份异常(称成石性胆汁),容易形成新的结石。


    胆结石手术后遗症为什么体现在胆囊被切除后呢?

     


    那是因为胆囊是位于肝脏下方的一个梨形的囊袋,肝脏每天平均产生约800毫升胆汁,除少量胆汁直接流入十二指肠外,绝大部分经胆囊10倍浓缩后贮存于胆囊中。因此在胆囊收缩时,将胆汁从胆囊经胆囊管挤入胆总管,并进入十二指肠内,帮助食物的消化吸收。饮食中的脂肪进入十二指肠时,能刺激肠粘膜释放出一种缩胆囊素的物质,使胆囊收缩,排出胆汁。但如果胆囊内有结石或胆总管结石阻碍胆汁的正常排出,胆囊强烈收缩时,便可引起剧烈的疼痛,甚至诱发胆囊炎或胆管炎的发作。部分胆囊内带菌者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亦可发病。


    由于胆囊炎的病人,绝大多数伴有胆结石,所以患胆囊炎、胆结石的病人,要忌脂肪饮食,以免诱发疼痛和胆囊炎的发作。胆囊是浓缩和贮存胆汁的场所,作过胆囊切除的病人,进脂肪食物时,由于没有浓缩胆汁进入十二指肠帮助消化,部分病人会出现腹泻。此外,作过胆囊切除的病人,胆总管常常扩张,以部分地代替胆囊的功能。如果胆管代偿功能失调,则在进食脂肪饮食后,也可出现类似胆绞痛等症状,所以胆囊切除术后的病人,也应该忌脂肪饮食,至少在手术后的1~2年内,应该忌脂肪饮食。

  • 我国有一句俗语,即存在即为合理,虽然这话不完全正确,但是确实存在一定的道理。对于人体来说,我们身上存在的器官或者组织都有一定的作用,它们相互作用在一起,人体能够正常运转。


    就拿胆囊来说吧,虽然它的重要性虽然比不上脑部、心脏、肾脏等脏器,但是它对人体来说也是有重要的作用的,因此胆囊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既然胆囊对人来说不是多余的,那胆囊被切除以后,对人体有哪些坏处呢?

     


    1.对于人体来说,胆囊有何作用?


    从本质上来说,胆囊属于消化系统的一个脏器,从“囊”字来看,胆囊就相当于储存物资的一个仓库。


    可能很多人都认为胆汁是胆囊分泌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分泌胆汁的最主要的脏器是肝脏,胆囊只是负责储存胆汁而已。当人体需要胆汁的时候,它就会被排出胆囊来帮助消化。


    胆囊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浓缩胆汁。我们的肝脏每天大约能分泌1000ml左右的胆汁,一部分胆汁会被直接排入胆道,剩余的胆汁主要进入到胆囊被储存起来。每天进入到胆囊的胆汁大约有500ml,但是胆囊的容积只有几十毫升,这么小的容积肯定是没办法装下500ml的胆汁的。


    但是胆囊有着自己的特点,它能浓缩胆汁,这样的话容积只有几十毫升的的胆囊就能装下500ml的胆汁了。可能大家对“浓缩”二字不太理解,通俗地说就是胆囊把500ml的胆汁变成了几十毫升。


    大家可不要小看胆囊的储存功能,肝脏每天分泌这么多的胆汁,如果没有胆囊的话,那胆汁就会直接被排入胆道内,这无疑会增加胆道的压力,胆道的压力增高以后,就会增加胰腺炎、胆管炎等的风险。


    我们可以把胆囊和胆道看做是大海的两个分支,胆囊储存一部分胆汁可以降低胆道内的压力。


    另外,胆囊还具有一定的分泌功能,只不过它的分泌功能相对来说比较弱,它每天分泌的液体可能对保护胆囊内壁有一定的作用。

     


    2.切除了胆囊以后,对人体有何影响?


    上面之所以介绍胆囊的功能,其实就是为了写切除胆囊以后对人体的影响做铺垫的。


    胆囊对人体来说,主要的作用就是储存和浓缩胆汁,不管我们是否吃饭,胆汁都在源源不断地产生,会有一部分胆汁储存在胆囊内。


    当人在吃饭的时候,食物进入到肠道以后,会刺激肠道分泌一种名为胆囊收缩素的物质。单纯从这个名字来看,胆囊收缩素的主要作用就是促进胆囊收缩的,胆囊收缩以后就会促进胆汁排出胆囊,进而帮助人体消化食物。


    如果胆囊被切除以后,人体就失去了储存胆汁的仓库,胆汁也不会被浓缩了。不管你是否吃饭,胆汁都会不断地被排入消化道内,虽然肝脏分泌的胆汁的量不会减少,但是这会降低胆汁的消化能力,所以会有一些人在胆囊被切除后出现腹泻的症状。


    可能大家会有疑惑,既然胆囊切除不会影响肝脏分泌胆汁,那为何切除胆囊后会出现腹泻的症状呢?其实这个很好理解,正常情况下胆囊是能够浓缩胆汁的,但是现在胆囊被切除了,虽然胆汁的分泌量几乎不变,但是当你吃饭的时候,排入肠道内的胆汁浓度是低的,这无疑会降低人体的消化能力。所以做了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在吃高脂肪食物的时候,会出现腹泻的症状也就不足为怪了。


    不过大家也并没有必要而担心,因为大多数胆囊切除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腹泻、消化不良的症状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这个主要是因为切除胆囊以后,排出胆道的胆汁增加,这会增加胆道的压力,引起胆总管管壶腹代偿性扩张,增大的胆总管壶腹就代替了胆囊的部分功能。


    胆囊切除以后,可能会增加肠癌的风险。有人对肠癌患者进行过调查,发现他们之中有很多人曾经做过胆囊切除手术,而且后来的调查还发现胆囊切除以后得肠癌的风险也比正常人高数倍。


    至于为何胆囊切除增加肠癌的风险也并非没有科学依据,胆囊被切除以后,就会生成更多的次级胆酸,这些次级胆酸进入到结肠以后就会损害结肠,结肠长期受到刺激以后就会增加癌变的风险。虽然胆囊切除后会增加肠癌的风险,但是其概率还是比较低的。


    胆囊切除以后,还会增加胆总管结石的风险。这个主要是因为胆囊切除以后,胆管的压力就会增加,进而引起胆总管扩张,这使得胆总管内物质的流动速度变慢,而且还会形成涡流。


    胆汁本身可以溶解胆固醇,但是切除了胆囊以后,胆汁的浓度下降,胆汁溶解胆固醇的能力就会下降,胆总管内的胆固醇溶解的减少以后,也会增加胆总管结石的风险。


    3.既然切除胆囊有这么多的不好之处,那能否选择不切胆囊呢?


    胆囊对人体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一般来说医生是不会建议患者切除胆囊的。医生在做出决定之前,肯定会权衡胆囊切除后的利弊的。


    试想如果胆囊结石症状比较明显,通过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那不手术肯定是不行的。


    胆囊结石数量比较多,而且直径在3cm以下,这也是胆囊切除的并发症。因为胆囊结石小,它可能会随着胆囊的收缩进入到胆道,这肯定会增加胰腺炎、胆管结石的风险。胰腺炎可是一种比较危重的疾病,它不仅花费高,而且死亡率也很高。


    虽然有的胆囊结石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但是如果胆囊结石的病史超过了10年,那还是有胆囊切除的并发症的。这个主要是因为结石长期反复刺激胆囊会增加胆囊癌变的风险。

  •  

    胆囊结石非常高发,几乎每家都会有胆囊结石的人。胆囊结石最常见的表现就是肚子疼:在吃的太饱、或吃了太油腻的食物后出现右上腹部隐痛,有时候伴有肚子胀、恶心。严重时发生胆绞痛:结石卡在胆囊颈部,导致胆囊剧烈收缩后出现绞痛,疼痛阵发性加剧,疼痛难忍。

     

    哪些胆囊结石可以不手术?

     

    结石较小、没有胆囊炎(超声提示胆囊壁光滑、壁不厚、液区清晰就是没有胆囊炎)、没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可以不手术,定期超声检查即可。

     

     

    哪些胆囊结石需要手术?

     

    1、疼痛反复发作,特别是发生胆绞痛;

    2、有下列并发症:胆囊炎、胆总管阻塞、胰管阻塞、胆囊癌;

    3、结石数量多且直径大于2-3cm;

    4、合并直径大于1cm的胆囊息肉;

    5、胆囊壁厚大于3mm。

     

    胆囊结石如果不做手术,会出现哪些问题?

     

    1、引起胆囊炎,包括急性的和慢性的

     

    这主要是因为胆囊结石可以刺激胆囊壁,同时胆汁淤积,又容易感染细菌。出现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伴有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胆绞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长期慢性炎症后发生萎缩性胆囊炎,即炎症使胆囊体积变小,胆壁增厚,胆囊周围粘连。

     

     

    2、胆总管结石、急慢性化脓性胆管炎

     

    由降入胆总管的胆囊结石(继发性胆管结石)阻塞胆总管出口,再加感染引起,整个胆道树,包括胆囊在内都有急性化脓性炎症,起病与急性胆囊炎相似但全身炎症表现更重,并有黄疸,表现为夏科(Charcol)三联征:上腹痛,寒战,黄疸;容易发生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3、胆源性急性胰腺炎

     

    有时,降入胆总管的胆囊结石在通过或停留于胆总管出口处时可诱发胰腺炎而不合并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称胆源性胰腺炎,起病与胆绞痛相似,但脐上,剑突下的压痛范围较广,同时血或尿淀粉酶升高,黄疸可有可无,B型超声检查除见胆囊结石,胆总管扩张之外,还可见到胰腺肿胀,胰周有渗出液等征象;但胆总管内不一定能见到结石。甚至出现危及生命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4、胆结石嵌顿于胆囊颈或胆囊管并发急性胆囊炎、胆囊坏疽、胆囊穿孔、腹膜炎等。可引起Mirizzi综合征,出现黄疸、发热等表现。

     

    5、胆结石可引起胆囊与胃肠道内瘘(胆囊与胃肠相通),有时会形成胆石性肠梗阻

     

    6、胆囊癌:胆囊长期慢性炎性刺激,可诱发胆囊癌。

     

    7、部分胆囊结石病人,同时合并内科疾患,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若急性发作,可使原有病症加重,增加病死率。

     

    胆囊结石病虽小,一旦符合手术指征,最好是做手术把胆囊切了。这些严重的不好的后遗症,可能一辈子不会发生,但一旦发生了,就悔之晚矣!

  • 胆囊息肉样病变外科处理上虽然存在不少争议,但总的来说,胆囊息肉直径>10mm,年龄>50岁,单发,广基以及合并胆囊结石,已被认为是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

     

    根据相关危险因素来选取适宜手术的患者。对于直径<10mm且无临床症状的胆囊息肉可以定期行超声探查,如发现异常,则行预防性手术切除。胆囊息肉术后休息时间一般就是一两个月,这个具体还需要看患者身体条件和恢复的程度而看,有的患者身体强壮,恢复得比较快,一个月也就差不多可以正常的工作,要是身体体质不好,还需要加长休养的时间。

     


    胆囊息肉出现的几率还是比较高的,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会比较容易患病,出现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的一些症状,有的患者还会有大便不正常的症状,这种疾病最有效的就是手术治疗,那么,胆囊息肉术后休息时间是多久。


    1,胆囊息肉患者手术之后最少要休息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要是恢复比较好,患者的体质比较强壮的话,一般一个月之后就可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了,但是要是术后患者的身体恢复不好的话,体质不好的患者就要在休养一段时间,大概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也就差不错恢复好了,具体休息的时间还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素质还有伤口的恢复而定,这个是没有办法确定的,因为每个人的体质都会有一些不同。


    2,患者在做了手术之后不可以太着急工作或者是干活,一定要等到自己的身体允许了才可以工作,这段时间还是需要耐心的休养比较好,而且在饮食上一定要注意,患者术后的饮食一定要保持清淡,不能出现暴饮暴食的情况,也需要避免吃过多油腻的东西,避免大鱼、大肉、高胆固醇、油煎、油炸食物的摄入,而且一些酒类还有碳酸饮料,浓茶之类的东西都不可以接触。

     


    3,一般做了胆囊息肉手术的患者,在术后经过两三个月左右的逐步调理之后,患者的身体也就会变得比较好了,这个时候可以正常的饮食和工作,也就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了,所以有条件的话,患者可以休息两三个月左右的时间,但是这段时间内不可以太累,一定要多休息比较好,而且也不要吃一些刺激性强的东西,一些坚硬的食物还是要少吃比较好。


    最后,胆囊息肉患者具体需要休息多久,还需要根据具体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以一概而论,不管是什么体质的患者,都要等到自己的消化功能还有伤口等等都恢复的差不多的时候,才可以考虑是不是可以工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临床中常见的结石发生在胆道系统及泌尿系统。结石沉积在胆囊中的称为胆结石。结石沉积在肾脏中的称为肾结石。这两种结石的主要成分不同,形成在胆囊中的结石其主要成分是胆固醇,形成在肾脏中的结石其主要成分是含钙结石。

     

    这两种结石的形成都和饮食有很大的关系。在饮食成分上,胆囊结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高脂饮食,尤其是高胆固醇饮食。肾结石的形成因素中,进食高脂、高糖、高蛋白以及高嘌呤等的食物都能增加其形成几率。

     

     

    不吃早饭主要会增加胆结石的发生几率,对于肾结石的影响较小。胆结石的形成是由于胆汁中含有的胆固醇或者胆色素的浓度较高,在胆汁中不能被完全溶解,析出形成结晶体沉积下来,慢慢的累积晶体体积增加,就会形成肉眼可见的结石。知道了胆结石形成的过程,那么下面说一下:为什么不吃早饭会容易形成胆结石。

     

    胆汁是在肝细胞中产生的,经过胆管流到胆囊中,胆囊起到短时间存储胆汁的作用。胆汁的分泌是在食物的刺激下通过神经内分泌的调节来完成的。在不进食的时候,胆汁不分泌,存储在胆囊中,并且胆囊中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会将胆汁浓缩。在我们进食的时候,食物的刺激下,胆囊收缩将胆汁分泌到消化道,参与食物的消化及吸收。如果我们长时间不吃饭,那么存储在胆囊中的胆汁不能被排出,此时高浓度的胆汁就容易沉积形成结石。

     

     

    在三餐中不吃早饭对胆结石的影响最大,由于经过一夜的禁食,胆汁也在胆囊中呆了一夜,此时浓度很高。正常情况下,进食早餐的时候,高浓度的胆汁就会被分泌,避免了胆汁的继续浓缩。但是如果不吃早饭,胆汁就继续在胆囊中继续存储,当然增加了胆结石的形成。

      
    不吃早饭不但容易形成胆结石,对身体各方面的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长期不吃早饭的人,会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免疫力低下,增加各种疾病的患病率。不吃早饭对身体的影响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

     

    三餐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早饭,提供人体一天中需要的大部分营养物质。所以希望大家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坚持早餐吃好吃饱。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保胆取石

     

    胆结石发生后,临床上对于体积较大的胆结石,在过去的治疗方法中常常是采用胆囊切除技术,但是胆囊切除不符合生理,可以保证病情不再复发,因此一直沿用至今。医疗水平不断的提高,保胆取石也成为大家最佳的选择。


    在保住胆囊的情况下取石也渐渐开始为人们所知,最早的“保胆取石”是指切开胆囊取出结石后再将胆囊缝合,又叫“盲人”取石,随后是在超声波引导下先作经皮胆囊穿刺,然后扩大穿刺针道并插入胆囊镜至胆囊,在胆囊镜直视下用超声波将结石粉碎吸出,这两种方法残留率均较高,目前已应用较少。

     


    冲击波碎石在治疗其他结石病的时候应用较为广泛,但胆道的解剖特殊,震碎的结石极易造成胆管堵塞,比不治疗给患者造成的身体危害更大,因此基本不用于治疗胆结石。


    保胆取石是在保留胆囊,维护正常人体平衡和生理功能的基础上取出结石,为防止病情复发,胆囊结石患者保胆取石手术后应避免高胆固醇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保持良好心情、坚持服药、定期复查。

     

    饮食及其他建议:


    1、避免高胆固醇食物

     

    胆囊结石患者术后应避免动物内脏、鱼子、蟹黄等高胆固醇食物,避免高脂肪食物。可多吃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及瘦肉、鸡蛋、鱼虾和豆制品等高蛋白食物。


    2、保持大便通畅

     

    胆囊结石患者适当进食含粗纤维食物可以增加肠蠕动疏通大便,如出现便秘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麻仁丸、便塞停、果导片等缓泻剂。

     

     


    3、保持良好心情

     

    不良情绪可使胆管紧张,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不利于术后身体康复,应保持心情舒畅以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抗病能力。


    4、坚持服药

     

    胆囊结石术后应坚持服用消炎利胆片、利胆合剂、胆酸钠、胆益宁等利胆药物,3个月后停药1个月观察,如无特殊不适,可隔2-6个月再服。


    5、定期复查

     

    胆囊结石患者进行保胆手术后有一定程度的复发率,建议患者每年复查一次B超,如有复发需及时治疗。


    医疗技术的发展也使得过去一些治疗技术渐渐的被先进的治疗技术所替代,因此大家一定呀选择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正规的医院拥有先进的治疗技术,专业的医生,因此可以给予大家最科学的治疗,同时小编也提醒:胆囊类疾病发病是非常隐匿的,因此科学的体检是少不了的。

  • 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它分为胆囊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两大类。其中,胆囊结石是最常见的一种。

    胆结石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饮食习惯、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等。长期不吃早餐、高脂肪高热量饮食、肥胖、糖尿病等都是胆结石的常见诱因。

    不吃早餐会导致胆汁在胆囊内长时间滞留,胆固醇浓度升高,从而容易形成结石。此外,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会影响胆汁成分,增加胆结石的风险。

    胆结石的症状包括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B超、CT等。

    胆结石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包括溶石药物和利胆药物,手术治疗包括胆囊切除术等。

    预防胆结石的关键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避免肥胖等。

  • 胆囊息肉,一种常见的胆囊疾病,给患者的健康带来诸多困扰。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有胆囊息肉呢?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首先,胆囊息肉患者可能会出现右上腹轻度不适的症状,但并不像胆结石那样出现明显的胆绞痛。因此,许多患者往往忽视了这种症状,从而错过了早期发现和治疗的时机。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有胆囊息肉呢?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检查方法:

    1. B超检查:这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简单易行,且准确性较高。通过B超检查,医生可以观察到胆囊息肉的大小、形态和位置等信息。

    2. 胆囊造影:虽然胆囊造影在诊断胆囊息肉方面的价值有限,但它可以了解胆囊的功能,对于判断胆囊息肉的类型有一定的帮助。

    3. CT检查:CT检查对于直径小于1cm的胆囊息肉的检出率较低,但对于位于胆囊颈部的息肉,可以与胆结石进行鉴别。

    4. MRI检查:MRI检查在诊断腺肌瘤方面有一定难度,但其表现与胆囊炎、胆囊癌相似,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除了以上检查方法,以下症状也可能提示您患有胆囊息肉:

    1. 隐痛:右上腹轻度不适,疼痛可能随着体位改变而加重。

    2. 无症状:大多数胆囊息肉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只有通过体检才能发现。

    值得注意的是,无症状的胆囊息肉也需要及时治疗,因为它们有癌变的风险。

    此外,以下因素也可能增加您患胆囊息肉的风险:

    1. 高脂肪饮食:长期高脂肪饮食可能导致胆囊息肉的发生。

    2. 高胆固醇血症:高胆固醇血症是胆囊息肉的重要诱因之一。

    3. 体重过重:肥胖人群患胆囊息肉的风险较高。

    4. 性别:女性患胆囊息肉的风险高于男性。

    5.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胆囊息肉的风险也会增加。

    为了预防胆囊息肉,以下建议供您参考: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2.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3.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胆囊息肉。

    4. 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总之,了解胆囊息肉的判断依据和预防方法,对于保障您的健康至关重要。

  • 胆囊息肉,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词汇,却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很多人对胆囊息肉的认识不足,甚至将其视为无关紧要的小病。然而,胆囊息肉并非无害,其癌变风险不容忽视。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胆囊息肉的成因、症状、危害以及预防措施,帮助您了解这一疾病,提高警惕,做到早检查、早治疗。

    一、胆囊息肉的成因

    胆囊息肉的成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人患有胆囊息肉,其他人患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 饮食习惯: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饮食容易导致胆囊息肉的发生。
    • 肥胖:肥胖会增加患胆囊息肉的风险。
    •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避孕药等。
    • 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患者更容易发生胆囊息肉。

    二、胆囊息肉的症状

    胆囊息肉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当息肉增大到一定程度,可能引起以下症状:

    • 右上腹疼痛
    • 恶心、呕吐
    • 发热
    • 黄疸

    三、胆囊息肉的危害

    胆囊息肉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癌变风险:胆囊息肉有癌变的风险,一旦癌变,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
    • 胆管阻塞:息肉可能阻塞胆管,导致胆汁淤积,引起胆管炎、胆囊炎等并发症。
    • 胆囊功能受损:长期存在的息肉可能导致胆囊功能受损,引发胆囊炎等疾病。

    四、预防胆囊息肉的措施

    为了预防胆囊息肉,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量运动。
    • 定期体检: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胆囊息肉。
    • 控制体重:肥胖会增加患胆囊息肉的风险,控制体重有助于预防胆囊息肉。
    •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会增加患胆囊息肉的风险。
    • 避免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避孕药等。

    五、治疗胆囊息肉的方法

    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 药物治疗:对于无症状的胆囊息肉,可考虑药物治疗,如熊去氧胆酸等。
    •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胆囊息肉有一定的疗效,可结合药物治疗进行综合治疗。
    • 手术治疗:对于有症状或癌变的胆囊息肉,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总之,胆囊息肉并非无害,我们需要提高警惕,做到早检查、早治疗,才能保障身体健康。

  • 肾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感染、营养代谢紊乱、泌尿系统异物、尿郁积以及地理气候等因素。

    肾结石的治疗目前存在四大瓶颈:

    1. 药物排石:药物治疗只适合于泌尿系结石小于0.5厘米且无泌尿系狭窄的患者,以及胆系结石小于0.3厘米且无慢性炎症的患者。但药物往往只能改善症状,无法彻底消除结石。

    2. 手术取石:手术取石包括传统的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肾切开取石术、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等,以及腹腔镜取石等。手术取石会带来创伤和并发症,且存在残石率高的风险。

    3. 排石不当:泌尿系结石的药物排石过程中,如果结石表面不光滑,强行排石会损伤输尿管,导致疼痛难忍。胆系结石的药物排石可能导致结石嵌顿,加重患者痛苦。

    4. 取石不尽:手术取石存在很高的残石率,结石无法完全取尽,容易导致复发。

    为了预防和减少结石的生长和发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多喝水:增加水分摄入,稀释尿液,预防结石形成。

    2. 补充纤维素: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有助于预防结石形成。

    3. 控制钙的摄入量:注意饮食中钙的摄入量,避免过量摄入。

    4. 服用制酸剂:某些制酸剂可能含有高量的钙,需要注意。

    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肾结石。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