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叶国静

孩子哭闹老不停,凶手竟是“肠套叠”

孩子哭闹老不停,凶手竟是“肠套叠”

儿科是哑科,在门诊经常会遇到因为哭闹而过来就诊的孩子,孩子有时候不舒服都是通过哭闹表现出来,孩子一直哭闹,不知道什么原因,家长也是很揪心,经常会有种深深的无力感,孩子哭闹通常会分为两种,一种是生理性的,就是饿了,拉尿了,要排便了,太热或太冷了,需要安慰了等等,都会通过哭来表现,这种哭闹一般都不是特别剧烈,而且得到应有的处理后都会停止,但也要注意一些病理方面的哭闹,如腹痛、呼吸道感染时鼻塞、口腔疱疹、嵌顿疝等等,这种哭闹通常难安抚,声音比较高亢尖锐,哭闹时间也比较长,拥抱等安抚一般效果不好。

昨天有个朋友打电话给我,说孩子现在 6 个多月,今天一天都在哭闹,撕心裂肺的那种,也不吃,睡得很不踏实,睡一会又哭,尿包也换了,奶也不吃,身上也没见皮疹,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追问了一下病史,孩子陈发性哭闹半天,有呕吐奶瓣 1 次,拉了一次伴少许粘液的大便,量不多,精神反应一般,没有呛咳及外伤等病史,我让他赶紧带孩子过来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到医院后我给孩子做了体格检查,口腔无疱疹,无鹅口疮,心肺没发现异常,腹部稍胀,因为一直哭闹,腹部触诊不满意,也没看到有腹股沟疝气的表现,综合孩子的情况,考虑造成孩子不适的位置在腹部,所以我还是建议让孩子去做个腹部的 B 超和查个大便常规。很快地 B 超结果出来就是提示肠套叠,大便常规见红细胞 2+,结果显而易见,就是肠套叠引起的,后面到我院的 B 超室进行空气灌肠处理,成功复位,孩子顿时止住了哭闹,沉沉入睡。

那么什么是肠套叠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相邻的肠腔内,可引起肠梗阻,常分为急性肠套叠和慢性肠套叠,以 2 岁以下的孩子多见,偶见于有肠道疾病的大龄儿童,大多数婴儿急性肠套叠原因不明,目前考虑和饮食性质和规律的改变、生理结构、肠道痉挛、自主神经因素、病毒感染及遗传、内分泌等因素有关。

肠套叠常见症状:发生肠套叠的孩子常见有阵发性哭闹,不易安抚,恶心呕吐(早期吐奶瓣、胃液等内容物,后期吐粪便杨物),排粘液血便或果酱样大便,伴胃口不好,后期可发生脱水,嗜睡,精神反应差,腹胀、腹肌紧张等腹膜炎等表现,有经验的医生行腹部触诊可触及腊肠样包块,通常病史及腹部 B 超可确诊,有时也需要通过腹部 CT 进一步明确。

肠套叠的治疗:肠套叠的治疗分为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空气灌肠,钡灌肠和 B 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非手术治疗的方法一般适用于发病 24-48 小时内,一般情况好,无明显腹胀,无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如果孩子有腹胀、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的情况,灌肠复位失败,小肠肠套叠等情况一般会选择手术治疗。

肠套叠和肠绞痛的区别:肠套叠在上面已经说得很清楚,就是一段肠管套入另外一段肠管所致,属于肠道器质性的改变,需要通过空气、钡灌肠或手术等方式治疗;而肠绞痛是肠道功能性的改变,通常是因各种原因所致的肠道平滑肌痉挛所致,可通过药物及物理的方法解除肠道痉挛得到疼痛的缓解。

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方法预防肠套叠的措施,如果孩子哭闹老不停,又无法准确指出不适的地方,还需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如何防治手足口病?

如果你在孩子的手上或脚掌发现了一颗疹子,如果没有足够的理由说明是蚊子叮的或蚂蚁咬的,那请注意手足口病,相信很多家长都听过手足口病,现在手足口病已成为一种常见病,主要在儿童中流行,以 6 个月到 5 岁居多,手足口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一般 7-14 天能自愈,无特效用药,靠自身免疫力为主,所以得了手足口病时,不一定要反复到医院就诊,在家自我隔离就行,但手足口病也分轻型及重型,轻型一般在门诊对症治疗,而重型则需要住院治疗,危重症可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怎么来?又有什么表现呢?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如 EV71,柯萨奇等,目前发现有 26 种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表现,手足口病通常表现为发热或不伴发热,流涕,手、足、口腔及肛周皮疹,皮疹以丘疹及水疱为主,呈红色,部分融合成片,部分孩子还会表现为腹泻,呕吐,四肢抖动等;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宝贝,如果孩子各方面情况好的前提下,不需要太过紧张,听医生的话就行,反复去医院就诊,容易相互感染。 如何减少孩子的感染呢?最主要的还是切断传播途径,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及飞沫传播,所以孩子及看护人平时要饭前便后要洗手,孩子接触的物品要定期消毒,如奶瓶,玩具等,家中勤通风,少去人多的地方,不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的孩子。如果不慎得了手足口病,也请别慌张,首先观察孩子的发烧情况,如果孩子没有高烧,精神反应胃口都正常,可以到医院让专科医生评估后在家观察,孩子高烧时可予对症处理,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等均能有效退热;孩子因口腔疱疹疼痛而不能进食时,可予利多卡因喷雾等药物喷雾后进食,进食的食物尽可能为温的流质,用碳酸氢钠或生理盐水清洗口腔可促进口腔溃疡愈合;如果疱疹处有瘙痒,不建议去抓,皮肤破损后容易合并细菌感染,可予炉甘石洗剂涂抹未破溃的疱疹周围,皮疹也不需要特殊处理,7-14 天后会自行愈合,但要注意,孩子感染手足口病在恢复期时,容易出现咳嗽等症状,可予止咳等对症处理。 另外,皮疹愈多,并不代表病情越重,如果发现孩子反复高热不退,精神反应胃口不好,有呕吐、四肢抖动等表现时,即使疱疹不明显,也请及时到医院就诊,必要时住院治疗,因为在临床中危重症病人往往皮疹不明显。目前手足口病疫苗已经在市场上常规应用,目前为 EV71 及 COA16 剂型疫苗,6 个月以上的孩子可以到当地防疫部门预防接种,1 个月内接种 2 剂,目前为自费项目,很多孩子注射疫苗后会有发热及消化道症状,一般 2 天内能自愈,如有高热等表现,到当地医院就诊,接种 1 月内不适合输注免疫球蛋白,因肠道病毒众多,接种手足口病后并不是不会再得手足口病,而是减少了容易进展为重症的 EV71 及 COA16 型所致的手足口病。如果孩子对疫苗过敏不建议接种,该疫苗虽为灭活疫苗,如果孩子有先天性免疫缺陷、出血性疾病及神经系统等疾病者也不建议接种。

叶国静

副主任医师

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156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科普

最近出门诊,遇到了好些孩子因为牛奶蛋白过敏的来就诊,症状也不尽相同,有点孩子脸上都已经溃烂了,一片一片的,还有些孩子斑斑点点,有的孩子是以肚子胀、胃纳差,有的孩子是因为便秘或排便次数增多,还有的孩子是因为呕吐、体重增加不明显来就诊的,大部分孩子都是年龄偏小,以 2 岁以内的孩子为主,这些孩子往往去了很多医院就诊,但效果仍然不明显,家长们束手无策,心急如焚。 记得有个家长经人介绍过来找我,孩子 7 个多月,脸上湿疹一片一片的,有 4 个多月了,老是哭闹,一天就睡几个小时,体重也比同龄人轻,肚子也是比较胀,吃奶比同龄人稍少,去过皮肤病医院,也把市里面的几家医院看了一遍,有说湿疹的,有说牛奶蛋白过敏的等等,有外用药膏,也有换用水解蛋白奶粉,也有口服药物的,但经过治疗,效果都不明显,我让孩子换用了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把母乳停掉了,症状有所改善,但改善不明显,后来再配合药物治疗才慢慢地改善了。 这个孩子有脸上有湿疹,伴腹胀,伴哭闹不安,体重增长不明显,追问病史,孩子大便酸臭,后来我给孩子查了血常规提示嗜酸细胞和特异性 IgE 都升高,考虑牛奶蛋白过敏,所以让孩子停止了接触过敏原和辅助一些抗过敏用药,这个病例孩子症状改善不明显,大部分原因与家长没按医嘱执行,在吃水解蛋白奶粉的同时,还给孩子喂养了母乳,也没有坚持治疗。 还有个孩子 6 个多月,拉粘液便 1 个多月来就诊,大便里带有粘液伴血丝,孩子脸上不好看,肚子也胀,经常哭闹,看了几个医生,医生查的大便常规均可以见到血和粘液,每次都是按抗菌素及益生菌治疗,效果欠佳,家属接近崩溃,当天是我出门诊,我追问了病史,孩子是吃母乳合并普通配方奶粉,肚子胀,脸上有偶有湿疹,大便带有酸味,体重增长不明显,查大便常规见白细胞 1+,潜血阳性,查血常规提示轻度贫血,血 IgE 轻度升高,这孩子我让家长停了抗菌素,改用了部分水解蛋白奶粉和益生菌,2 周后,症状明显缓解。 这孩子拉粘液便,伴血丝,伴腹胀,偶有湿疹,大便有酸味,体重增长不明显,查 IgE 升高,予抗菌素治疗效果欠佳,按牛奶蛋白过敏治疗后改善,故诊断牛奶蛋白过敏,这个病例主要问题是医生病史追问不详细,综合判断出现偏差所致,导致治疗效果不明显,在我们平时的治疗中,如果孩子应用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时,往往要重新去评估孩子病情,是否诊断错误,是否治疗方案需要调整,是否用药剂量及疗程不足等等。 还有一个孩子,1 岁 1 个月,咳嗽了 3 个多月来就诊,每 3 日解稀烂便 1 次,已经按“支气管肺炎”住院治疗了 3 次,但每次出院后很快咳嗽又重新加重,用了抗感染及抗过敏的用药后改善比较明显,但咳嗽总是断不了根,反反复复,这孩子来就诊后我追问病史,家属有过敏性鼻炎病史,孩子有湿疹,天气改变就容易流鼻涕打喷嚏,让家长做了肺功能,一氧化氮,血常规,IgE,过敏原检测,支原体和百日咳等检查,检查结果提示嗜酸细胞增高,肺功能提示气道轻度阻塞,IgE 升高,支原体和百日咳无异常,过敏原检测提示螨虫和蛋白强阳性,后来我让家长回避了蛋白食入和糖皮质激素吸入及口服抗过敏用药后明确改善。 该病例主要是由于呼吸道及肠道过敏反应所致,没有切断过敏原接触及巩固治疗所致,按规范治疗后大部分病例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孩子牛奶蛋白过敏在临床中表现不一,有湿疹为主要表现的,有些表现为腹胀,呕吐,腹痛,腹泻、便秘、便血、哭闹不安等腹部表现,还有大便酸臭、体重不增等表现,甚至合并呼吸道症状的也不在少数,追问病史,父母及其兄弟姐妹往往也有过敏史,如过敏性鼻炎,湿疹,哮喘等表现,目前无有特异性检查,过敏原回避试验阳性可诊断,治疗上也以回避过敏原为主,可规避过敏原,抗过敏等治疗。

叶国静

副主任医师

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157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孩子哭闹老不停,凶手竟是“肠套叠”

儿科是哑科,在门诊经常会遇到因为哭闹而过来就诊的孩子,孩子有时候不舒服都是通过哭闹表现出来,孩子一直哭闹,不知道什么原因,家长也是很揪心,经常会有种深深的无力感,孩子哭闹通常会分为两种,一种是生理性的,就是饿了,拉尿了,要排便了,太热或太冷了,需要安慰了等等,都会通过哭来表现,这种哭闹一般都不是特别剧烈,而且得到应有的处理后都会停止,但也要注意一些病理方面的哭闹,如腹痛、呼吸道感染时鼻塞、口腔疱疹、嵌顿疝等等,这种哭闹通常难安抚,声音比较高亢尖锐,哭闹时间也比较长,拥抱等安抚一般效果不好。 昨天有个朋友打电话给我,说孩子现在 6 个多月,今天一天都在哭闹,撕心裂肺的那种,也不吃,睡得很不踏实,睡一会又哭,尿包也换了,奶也不吃,身上也没见皮疹,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追问了一下病史,孩子陈发性哭闹半天,有呕吐奶瓣 1 次,拉了一次伴少许粘液的大便,量不多,精神反应一般,没有呛咳及外伤等病史,我让他赶紧带孩子过来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到医院后我给孩子做了体格检查,口腔无疱疹,无鹅口疮,心肺没发现异常,腹部稍胀,因为一直哭闹,腹部触诊不满意,也没看到有腹股沟疝气的表现,综合孩子的情况,考虑造成孩子不适的位置在腹部,所以我还是建议让孩子去做个腹部的 B 超和查个大便常规。很快地 B 超结果出来就是提示肠套叠,大便常规见红细胞 2+,结果显而易见,就是肠套叠引起的,后面到我院的 B 超室进行空气灌肠处理,成功复位,孩子顿时止住了哭闹,沉沉入睡。 那么什么是肠套叠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相邻的肠腔内,可引起肠梗阻,常分为急性肠套叠和慢性肠套叠,以 2 岁以下的孩子多见,偶见于有肠道疾病的大龄儿童,大多数婴儿急性肠套叠原因不明,目前考虑和饮食性质和规律的改变、生理结构、肠道痉挛、自主神经因素、病毒感染及遗传、内分泌等因素有关。 肠套叠常见症状:发生肠套叠的孩子常见有阵发性哭闹,不易安抚,恶心呕吐(早期吐奶瓣、胃液等内容物,后期吐粪便杨物),排粘液血便或果酱样大便,伴胃口不好,后期可发生脱水,嗜睡,精神反应差,腹胀、腹肌紧张等腹膜炎等表现,有经验的医生行腹部触诊可触及腊肠样包块,通常病史及腹部 B 超可确诊,有时也需要通过腹部 CT 进一步明确。 肠套叠的治疗:肠套叠的治疗分为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空气灌肠,钡灌肠和 B 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非手术治疗的方法一般适用于发病 24-48 小时内,一般情况好,无明显腹胀,无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如果孩子有腹胀、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的情况,灌肠复位失败,小肠肠套叠等情况一般会选择手术治疗。 肠套叠和肠绞痛的区别:肠套叠在上面已经说得很清楚,就是一段肠管套入另外一段肠管所致,属于肠道器质性的改变,需要通过空气、钡灌肠或手术等方式治疗;而肠绞痛是肠道功能性的改变,通常是因各种原因所致的肠道平滑肌痉挛所致,可通过药物及物理的方法解除肠道痉挛得到疼痛的缓解。 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方法预防肠套叠的措施,如果孩子哭闹老不停,又无法准确指出不适的地方,还需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叶国静

副主任医师

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156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相关问诊

2个半月的宝宝最近出现食欲不振、抗拒奶粉的症状,可能是消化不良或厌奶期的表现,需要注意观察大便情况,并考虑去医院进行评估和检查以确定具体原因。

就诊科室:小儿内科

总交流次数:21

医生建议:建议家长带宝宝去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包括腹部B超等,以确定问题的性质,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时,注意观察宝宝的大便情况,保持良好的喂养习惯,帮助宝宝逐渐适应奶粉喂养。

叶国静

副主任医师

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查看详情

六周岁儿童出现躯干部位皮疹及咳嗽症状,皮疹四肢多、身体少、脸部无,伴有低烧和咳嗽一周,疑似病毒疹。

就诊科室:小儿内科

总交流次数:33

医生建议:建议使用炉甘石洗剂外用治疗皮疹,若效果不佳或出现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并进行系统检查。

叶国静

副主任医师

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查看详情

我的4个多月大的宝宝在站立时右脚会抖动,其他时候没有这种情况,是否需要担心?患者男性4个月15天

就诊科室:小儿内科

总交流次数:16

医生建议:宝宝的右脚抖动可能是大脑皮质发育不成熟的表现之一,通常情况下,双脚都会有轻微的抖动。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尤其是在婴儿的早期阶段。一般来说,观察即可,不需要特别的处理。同时,注意宝宝的日常护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紧张。如果宝宝有其他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叶国静

副主任医师

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