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不光是我,相信很多朋友小的时候买鞋,爸妈都会选择买大一码,孩子们长得快,这样穿着比较舒适且不用常换新鞋......但事实上,这样对孩子的脚危害更大!
处在生长发育的快速时期,孩子们的穿鞋不当也会对孩子的体姿、腿型、足型以及身体骨骼发育造成不良影响。作为爸爸妈妈,别再用自己的一套理论帮孩子选鞋了,对孩子的生长不利,更没有什么科学依据。
误区一:买大一码更舒适
买大一码的鞋会造成宝宝的脚在鞋子里可以前后移动,鞋子不跟脚,影响孩子的步态。最适宜的大小就是穿上鞋后,家长可以在鞋后跟和脚的间隙里插入1根手指。
误区二:鞋越软越好
很多家长觉得鞋子材质比较硬可能会磨伤宝宝的脚,所以在选择鞋子时都会捏一下鞋面和鞋底,觉得越软越好。事实上,如果鞋面太软,无法保护宝宝的脚,也没有办法起到一个支撑的作用,孩子的脚在里面很容易移动。同时,鞋底太软对宝宝足弓的形成不利,可能会导致扁平足。适合的鞋子应该是鞋头和鞋后跟稍微硬一点。
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了不良的习惯,甚至已经开始有体态的改变,比如O型腿、X型腿...这个时候爸妈也不要慌,改善体态姿势可以从娃娃抓起!
走路像括号:说明孩子可能缺钙或缺微量元素,父母在给孩子选择奶粉的时候,可以尽量选择含有DHA+ARA、5大护肠因子的奶粉,能帮助宝宝更好的吸收营养。如果情况比较严重的,宝宝还需要到医院将两腿上石膏,纠正腿型。
走路像乘号:主要是走路时没有锻炼到大腿的肌肉,矫正可以多做一些大腿的锻炼动作,到了上学后可以学习体操训练;
走路像螃蟹:特别是三岁左右的孩子,可以让他盘腿打坐、买些英鞋,从生活尝试改善、慢慢纠正;
走路像鸭子:这个可能是生理问题——扁平足,父母可以让孩子多踮起脚尖,让脚底出现生理弧度,从而改善扁平足的情况。
一旦发现孩子的步伐不对,各位爸妈就要警惕啦!
若是情况比较严重,甚至由于体态不良引起了骨骼肌损伤、疼痛等问题,需要及时到专业医院康复科进行专业评估,同时获得专业指导及矫正等,一个好的姿势,让孩子长高不止身体上长高一点点.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作者 | 李瑛
文章首发于 | 李瑛主任微博
在疫情发生之前,大家好像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防护习惯,可现在就像是来了一场突击的模拟考试,让每个家庭都手忙脚乱,不知道该如何给室内消毒,也不知道该如何给宝宝做好防护。
消毒液每个家庭都应该使用过,但没有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不但达不到消毒的效果,而且还会造成生命危险,曾有人将洁厕灵和84消毒液混合在一起,清洁卫生间,清洗过程中顺表消毒,可因为两种药剂混合在一起产生了化学反应,排放了大量氯气,呼吸进入人体,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遗憾。
消毒液最大的用处,是对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因为家里的宝宝每天就喜欢在地板上来回爬,通常只需要做日常清洁就可以了。
如果家里有病人的话,避免病毒的传播,可以采用含氯的消毒液擦洗地板,十倍于消毒液的清水中混合稀释,擦拭地板,要想消毒效果更好,也可以增加消毒液的占比,混合使用。
如果是宝宝经常活动的地板,消毒液清洗过后还应该用清水再擦拭一遍,是因为地板的化学药物残留,会因为宝宝吃手的时候误食。
消毒液仅仅只是对物表进行消毒,空气中消毒方法还需要保持室内通风。
其实家庭消毒不比医院,家里没有人生病,简单的清洁是可以的,开窗通风是最好的空气消毒方法。消毒液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刺激性,对鼻腔黏膜,呼吸道都会产生刺激作用。
如果一定要使用消毒剂喷洒消毒,那就保持窗户的开启,不要让空间密闭,更不要让孩子处在消毒的房间里。
常规的消毒方法是沸水煮10-15分钟,除了高温外,乙醚、75% 的乙醇,含氯的消毒剂,还有过氧乙酸等等,这些溶剂都可以有效地灭活病毒。
对于孩子的常用物品,奶瓶、奶嘴等耐高温的,可以浸没在汤锅中煮沸超过 30 分钟或蒸汽蒸 5 分钟,就可以完成消毒。
不耐热的玩具等物品,可以通过用酒精棉擦拭玩具表面的方式消毒。
孩子的衣物或者毛绒玩具,可以加入一定比例的消毒液清洗,来达到消毒的效果。
使用消毒产品时,务必要避免沾到孩子的眼睛和嘴,对消毒水充分稀释之后在进行消毒处理。
介于现在是疫情高发期,家长可以做到每天消毒,来达到卫生防护的作用。
其实无论现在是否有疫情的存在,我们都以增强孩子自身的抵抗力为目的,让孩子健健康康成长,才算打赢了这场战疫。
在家长们的眼里,孩子总是脆弱的,经常稍不注意,就会小病大病找上门来。如果是普通的感冒发烧还好,如果是一些传染病或是炎症问题,不及时解决可能会威胁到宝宝的生命!
今天,我就给大家来说一下小儿中耳炎!
中耳炎
中耳炎,尤其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多发生于儿童,主要表现为耳内闷胀、耳区胀痛、听力下降或耳鸣,孩子还会出现迟钝和注意力不集中,伴有发热、头痛、发力和食欲下降等症状。
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或者治疗不当,一旦转变为慢性中耳炎,不仅会导致宝宝听力下降,还会诱发严重的并发症。
可见,中耳炎对孩子来说可大可小,需要引起家长们的注意。以下是几个平时日常生活中容易导致宝宝得中耳炎的行为,家长们可别再做了!
(1)经常掏耳朵
耳屎是人体耵聍腺产生的油脂分泌物,不仅可以减弱声波对耳膜的刺激,还能粘住灰尘和细菌,从而保护我们的耳道。
但有些有洁癖的家长一看到孩子耳朵不干净,就喜欢给孩子掏耳屎,如果经常这样的话,很容易会把宝宝的鼓膜刺破,引发中耳炎。
其实,耳道内的细胞在新陈代谢中是可以迁移的,耳屎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会自行从耳道掉落。因此,我们不必频繁给孩子掏耳屎。如果孩子耳屎表现粘稠,可以用儿童专用的耳屎棒掏一掏浅处的耳屎,但一定要切记不要掏得太深。
(2)拍打孩子脸部
孩子的脸甚至还没有家长的一个“巴掌”大,如果家长为了教育孩子拍打其脸部的话,很有可能会打到孩子的耳朵,耳膜会因为受到较大冲击而遭受损伤。严重会出现穿孔,各种细菌、异物经过损伤的耳膜进入中二,引发中耳炎。
有些情况下还会导致孩子失聪,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慎重!
(3)错误擤鼻涕
小孩子不会擤鼻涕,一般都是家长辅助的。但很多家长给孩子擤鼻涕都是用手指捏住其两侧鼻翼,让孩子使劲将鼻涕擤出来。
这种办法会给孩子的鼻腔造成较大压力,使鼻涕从鼻后孔喷出,到达咽鼓管,从而引发中耳炎。
最正确的做法是,捏住一侧鼻翼,擤完一侧后再擤另外一侧,以免伤到孩子的鼓膜、
(4)错误喂奶
如果让孩子平躺着喝奶,非常容易导致呛奶,奶水逆流至鼻咽部,就会诱发急性中耳炎。
在喂奶时,最好让孩子头略微抬高,呈半卧位的姿势。如果孩子出现呛奶,家长要将其身体侧过来,头稍高,使嘴角处于低处,让奶水流出。
如果你有对孩子做过以上这些错误行为,一定要及时改正了!小心不经意间的举动害了孩子!
某一天,你发现孩子鼻音变重,鼻子下面挂着两条鼻涕虫,甚至冒出鼻涕泡,第一反应是孩子感冒了,于是你给孩子吃了感冒药,结果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
这时候,你是不是开始怀疑药效了?
先别着急,在吃药之前,你有没有好好判断一下是不是感冒呢?
出现鼻塞、流鼻涕的症状,除了感冒,还有可能是鼻炎。
感冒是一种最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症状表现为:打喷嚏、咳嗽、鼻塞、流鼻涕、发热等等。由病毒或者细菌感染引起,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
鼻炎是一种鼻腔炎性疾病,由病毒、细菌、理化因子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鼻腔黏膜炎症。症状表现为:鼻塞、鼻内干燥、痒感、流鼻涕等等,主要局限于鼻部。鼻炎又分为急性鼻炎、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变态反应性鼻炎、干燥性鼻炎等。
鼻炎和感冒的症状有些类似,一时之间可能区分不出,如果症状持续时间久,主要是鼻部不适,要警惕鼻炎。
天气转凉,稍不注意小孩子就发热了,家长第一想到的就是炎症,确实如此,但值得注意的是,有没有传染病的可能性。
在发热的同时,如果身体各处出现皮疹,要考虑是否出现了水痘。
如果是突然出现畏寒、高热,并且伴有头痛、全身酸痛、乏力体弱等症状,可能是流感。
如果急性发热伴有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很可能患有疱疹性咽峡炎。
在发热同时有手、足、口以及臀部和肛周出现皮疹、溃疡,甚至伴有咳嗽、流涕、恶心呕吐、发疹等症状,要警惕手足口病。
怀疑有这些疾病时,不要犹豫,建议及时去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第一时间将小伙伴们隔离开,防止出现人传人的现象。
进入干燥、寒冷的冬季,大人的皮肤都会出现起皮、干燥等问题,小孩子的肌肤就更是如此。家长要时常多加注意,摸摸孩子的皮肤是否有变化。
如果孩子出现皮肤干燥、轻度脱皮的症状,这属于正常现象。
如果孩子皮肤摸上去有些许粗糙,少量脱皮,这种情况需要每天多涂抹润肤霜,减少洗澡次数,少用肥皂沐浴露。
要是孩子的皮肤很干,晚上不停地抓,在四肢和小屁股蛋留下一条条的抓痕。这属于干性湿疹,是一种皮肤病,需要去医院皮肤科就诊。
如果在小腿的胫前、手臂或者腰腹部出现脱皮,呈淡褐色鳞片状,要考虑是否为鱼鳞病。鱼鳞病是一种皮肤病,在冬季容易加重,这种情况需要配合医生的指导,每天使用尿素软膏和涂抹润肤霜。
一旦出现大量脱皮、发痒、发疹之类的症状,要及时去医院就诊,避免更严重的现象发生。
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除了会造成眼睛干涩痒,还会对心理造成影响,过分沉迷于虚拟世界,就会脱离真实世界。要远离电子产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有些家长也沉迷于电子产品。
刚开始,可以限制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使用结束后,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公园散步,教孩子参与一些娱乐活动,比如打羽毛球、篮球、乒乓球、游泳、画画、跳舞、手工制作等,逐步培养孩子的兴趣,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平常多和孩子互动,用亲子活动替代电子产品,可以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去了解自然,亲近自然,接触自然界的小动物,让孩子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依然能体会自然的物种多样性。
最关键的是,家长要以身作则,不然,孩子问起你,为什么要我远离,你却在玩手机,你怎么和他解释?
假期到了,空闲的时间比平时多,这段时间正好可以和孩子好好沟通交流,辅导孩子作业,记得辅导作业的时候千万要沉住气,不能青筋暴起。
及时了解孩子内心想法,促进亲子关系,形成有益的环境,岂不美哉?
祝愿大家拥有一个美好的假期!
一晃又是炎炎夏日,或许您的宝宝也在迎接他们的第一个夏天,各位初出茅庐的父母注意到了!在婴儿期,宝宝大脑中的体温调节中心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所以不能像成人那样保持恒定体温(摄氏37度左右),而是会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本文介绍这些与“发热”有直接关系的症状和应对方法。
一般来说,三岁以下的婴儿更容易出现夏季热,而且夏季热具有家族性,如果父母以前也有相同情况,那么新生儿出现夏季热的几率就更大,大多数有夏季热的婴儿每年都会反复发热,直到三岁以后才逐渐恢复正常。
夏季热发生于四、十月份,且以轻微发热最常见,一般不会超过摄氏40℃以上,而且发热的形式也很特别,宝宝的体温从早上开始升高,到下午就逐渐下降,这样一天一天地下去。一般情况下,室温或外部温度超过28℃时,宝宝会有夏季发热现象,如能控制室温低于25℃时,宝宝的体温就会下降。假如把宝宝放在凉爽的地方,体温可以恢复到正常,可以更确定是夏天热;但是如果已经在室温下三、四天,宝宝的体温还没有下降,就应该去医院检查。
成人和婴儿都有可能出现脱水现象,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多补充水分,但是要防止婴儿脱水的方法会有所不同,不同年龄阶段的处理方法如下:
0-6个月: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婴儿,在开始吃固体食物之前,不需要额外喝水;但是当天气变热时,可能需要增加每天的哺乳次数;如果是用奶瓶喂养的婴儿,也可以用奶瓶中加一点凉白开给婴儿喝。
六个月后,宝宝开始吃固体食物时,一定要记得在旁边放上一杯水;但是,宝宝第一年通常要吃母乳或配方奶作为主食,补充水分。当天气炎热时,可适当延长进餐时间,让宝宝喝点水,补充水分。
十二个月后:水,奶或者牛奶仍然是婴儿的主要水分。不过夏季天气一热,就可以在饭后给宝宝放一块稀释过的果汁冰棒。
小孩子长时间在阳光下玩耍,或者在小溪边的海边玩水,很容易被晒伤,所以必须提前做好防晒。物理化学防晒,如戴帽子或太阳镜,撑伞,穿深色,长袖,紧密布料的衣服防晒。对于防晒乳液的部分,不推荐未满六个月的宝宝使用。
所以,想要防止宝宝夏季炎热受伤,平时多补水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作者 | 李瑛
文章首发于 | 李瑛主任微博
通常我们说的"传染病"和"感染病"不是一个概念。传染病具备非常强的传播能力,速度非常快,并且每一种传染源都有它特定的传播途径和特定的易感人群。
每一种病都有高发季节,有很多传染性很强的疾病都是在春季最为常见。
那么这时候疫苗的作用就得到了充分体现,接种一次传染病疫苗以后,就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终身抵抗该类病毒的能力,并且不再感染该病原。
为什么说春季是传染病多发季?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同时这也包括蠢蠢欲动的"细菌"。再加上大家在室内度过一个冬天,春天来了公共场所人流涌动,在这种情况下,更加的容易使一些传染源在人群中传播。
春季是一个多风的季节,这不仅为我们带来了温暖的空气,同时也在为植物"播撒"种子,与此同时也会携带一些细菌和病毒。
手足口病
一般在天气特别炎热的夏天之后开始逐渐衰减,也就是说春季是他的多发季节。
猩红热
主要导致感染的原因是,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属于细菌感染,不是病毒感染。那么目前还没有针对性的疫苗可以注射,不过对于临床确诊并不复杂,确诊以后遵从医嘱,配合治疗。
其他的春季常见传染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发热伴皮疹。
有哪些常见的出疹性疾病呢?
麻疹和风疹;流行性的腮腺炎;水痘等。这些传染病的共同特点都是发烧。
孩子发烧,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来医院呢?
如果发烧期间出皮疹,那么一定要到医院门诊(发热伴皮疹的情况一定不能掉以轻心)。
在门诊中出现过这样两种状况,有的孩子打了疫苗依然感染了病菌,有的还没来得及打,却先感染了病毒。所以家长们要提高警惕,如果出现发烧伴皮疹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
春季传染病都会有体温升高的现象,只是需要额外观察皮疹的形态,其中"手足口病"的皮疹是非常典型的。
第一个典型:
手足口病会出现在手掌心和脚掌心,另外还有一些会出现在口腔和咽颊部。
第二个典型:
疹子的形态典型,主要有”四不”:不疼;不痒;不结痂;不留疤。
轻症自愈,警惕重症。
有许多家长会误认为,打了手足口疫苗以后就不会感染手足口病,其实不然,一旦感染重症手足口病需要马上送医院。
1.看热程
如果孩子确诊手足口病,且发烧三天以后还有高热,一定要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2.看症状
如果孩子出现咳嗽、高热、精神状态萎靡,那么也建议及时医院就诊。
近些年发现有一些小月龄的孩子得"水痘"。因为水痘的疫苗一般是在一岁以后才接种的,病例却出现在了一岁以内。
因为水痘是层出不穷的反反复复的出现,孩子的皮肤很不舒服,主要的护理就是止痒,同时也可以外用一些预防感染的药膏,避免孩子抓破以后感染结痂。
皮肤护理的同时更应该注意的是"水痘肺炎",水痘引起来肺炎之后是"水痘脑炎"。比较小的孩子比较容易出现呼吸道的问题,大一点的孩子常出现脑膜刺激伴有的呕吐现象,所以家长一定要警惕这些严重的并发症。
猩红热
猩红热对小孩子来讲发病率并不是特别高,通常出现在学龄前期,发热不明显,有一个典型的症状就是"草莓舌"(舌头出现红肿形似草莓),如果在发病初期就能得到治疗的话,可以很好的抑制病情的加重。另外,猩红热会引起链球菌相关感染性的肾炎肾损伤,一般出现猩红热的孩子都要做尿常规的检查。
麻疹和风疹
随着我们疫苗的接种,在小孩子人群里并不多见,通常发病是在耳后部位开始,逐渐到全身。虽然孩子已经接种了该类疫苗,那些抵抗力比较差的孩子在春季也要多加注意。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常见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散发,但在春夏交季的时候多发,甚至可以有流行的趋势。
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平时能做哪些来预防手足口病?
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多久可以康复?
引起手足口病肠道病毒有七十多种类型,其中以柯萨奇A16型和肠道病毒EV71型最常见。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五岁以下的儿童,主要表现为口腔的疼痛、厌食、低烧,以及手足、口腔等多个部位出现疱疹样,或者是糜烂溃疡的表现。
多数孩子在一周之内会自然痊愈,少数会出现心肌炎、肺水肿和无菌性脑膜脑炎的并发症,个别重症孩子发展很快,会造成死亡。
孩子得了手足口病,会传染给大人吗?
手足口病的病原主要是肠道病毒。肠道病毒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所以多数成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都已经被感染过,但这并不排除有个别的成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接触到这种病毒,也可以出现由婴儿传播给成人的这种可能性。
成人也可以得手足口病,往往都是由所护理的婴儿传染的,会出现一些比较轻的症状,如低烧、浑身乏力,也可能出现口腔炎的表现,比如纳差、口腔疼痛。多数症状比较轻,一般情况下三至五天就会逐渐地缓解。在临床上可以看到由孩子传染给大人的病例,但这种病例并非常见。
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
手足口病一般以急性起病的形式发生,表现为发烧、口腔的疼痛,会造成婴幼儿的哭闹不安、纳差、不愿意吃东西,口腔黏膜会出现散在的疱疹或者糜烂,还有发红、溃疡的表现,往往位于舌部,颊黏膜和硬腭,也可以波及到软腭或牙龈,以及扁桃体、咽部。
另外在其他部位,包括手足、臀部,上肢以及腿部都会出现散在的斑丘疹,之后出现像疱疹一样的表现,并且周围有一些炎性的红晕。疱疹内部液体比较少,不容易被挤破,以手足部为多见,在掌背部也会出现。
手足口病病情加重,是否有前兆?
多数情况下,手足口病都是一个良性的病程,但有少部分,尤其是在三岁以下,甚至一岁以下的孩子,会有一个病情急转直下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发病两三天之内出现了严重的合并症。
比如脑膜炎,脑炎,以及呼吸系统的一些严重的情况,极个别的病人病情危重,甚至可以造成死亡的情况,这些孩子即使存活下来,也会留有神经系统方面的后遗症。
危重症的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是高烧不退,同时合并精神反应差、嗜睡,有易惊跳的表现。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出现哭闹、头痛、呕吐的表现,也可以出现惊厥和昏迷的现象。
第二种情况是呼吸系统疾病的表现。这些孩子会出现呼吸浅表、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小婴儿会出现肋骨下缘的凹陷,就是随着吸气的动作出现凹陷,同时伴有鼻翼的煽动,口周的发干,剧烈的咳嗽,甚至会咳出来粉红色泡沫样的痰液,这一般是肺水肿的表现。
第三种情况是循环系统的表现,主要是皮肤发花,有四肢发凉,出冷汗,同时出现趾、指甲青紫的表现。
如果出现了以上三种系统的表现,包括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症状的话,往往都属于病情加重,危重症的表现。
手足口病该怎么预防?
为了预防儿童的手足口病,希望家长能做好以下几点:
No.1勤洗手
尤其是在饭前和便后,或者是外出回家以后,一定要用肥皂水给宝宝洗手。在孩子吃东西之前,要避免接触其他患病的儿童。
看护的护理员,在接触孩子之前,或者是给孩子换尿布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勤洗手,避免接触到一些污染的孩子的粪便、呕吐物,要进行妥善的处理。
No.2做好日常清洁消毒
婴幼儿食用的奶瓶、奶嘴,或者是碗筷,都要进行充分清洗。另外,每天要做到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包括餐具)进行清洁消毒。注意保持家庭环境的卫生,还要做好通风和勤晒被褥。
No.3避免交叉感染
在手足口病流行的季节,不要带孩子到人流密集的场所。另外,空气要保持流动通畅,孩子如果出现相关症状,要尽快去医疗机构就诊。
No.4幼托机构注意做好对孩子的晨检
幼托机构也要对每一个入园的孩子进行常规的晨检。如果发现可疑症状,有发烧、口腔炎的孩子,要及时告诉家长,及时就医,或者回家休息。另外,对孩子的一些物品,要进行隔离和消毒的处理。
孩子都是父母的手心宝,平时生怕宝宝磕着碰着,但孩子总是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吐奶、厌食、腹泻、哭闹不止等等,让父母们为此焦头烂额。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宝宝积食厌食的情况。
首先,小孩子积食厌食是很常见的。原因是宝宝的胃容量比较小,刚出生的婴儿胃容量大概在30至50毫升,三个月左右长到90至150毫升。所以家长喂多了,孩子就容易积食。
此外,孩子的贲门括约肌比较松弛,非常容易漾奶或呕吐。不仅如此,宝宝的胃酸和消化酶分泌较少,如果吃太多东西,就会难以消化吸收,久而久之就会积食甚至厌食。
这里还要特别提出生活中父母的一种错误思想,特别是老人,觉得孩子一哭就是饿了的信号,就会一股脑给其喂奶,这样很容易出现积食。
孩子积食了,家长一定要引起注意,不然宝宝可能会有以下影响:
(1)消化能力下降
孩子出现积食,食物大量在胃部堆积,降低了消化功能,儿童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如果长此以往,肠胃道功能下降,宝宝容易动不动就拉肚子、呕吐等等。
(2)睡眠障碍
如果儿童长期积食,孩子的睡眠质量也会下降。失眠对成年人来说可能习以为常,但对孩子来说危害非常大,会直接影响到宝宝的正常发育。
积食比较严重的孩子,半夜容易醒来,或者多梦,半夜哭闹不止,难以哄睡。
(3)发热
长时间积食,还会导致孩子发烧。身体发热会对宝宝的大脑健康造成损伤。
(4)营养不良
积食严重,孩子一般会出现厌食、食欲不振的情况,此时宝宝身体里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没能及时提供,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身体发育需求,看上去就会又瘦又黄的,精神不佳。
所以,再也不要宝宝积食是小事,也不要盲目宝宝喂食。那么,父母如何得知宝宝出现积食了呢?
1、食量减少
与同年龄段的宝宝相比,吃的奶量或辅食减少了,平时没什么食欲。
2、呕吐物有异味
宝宝发生漾奶后,漾出的奶中会有一股酸馊的味道,有的时候大便里也会有这种味道。
3、舌苔异常
若是孩子舌苔又白又厚,常是积食的表现。
4、其他异常
此外,积食还会让孩子腹胀、睡觉不踏实、哭闹、大便形态不规律等等。
当宝宝有以上表现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引起注意,孩子可能正难受着呢。虽然孩子十分脆弱,但只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多用点心,宝宝就能够健康快乐地长大~
文章首发于 | 复旦儿科医院-黄剑峰医生微博
曾几何时,市面上开始出现婴儿床围栏,也有家长装在大床上。
装它的意图是起到防护作用,未料到却成为夺取宝宝生命的凶手!!
相关调查结果为家长提出了警示!!!
来自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调查显示:婴儿床围栏的致命伤害
2006年-2012年,婴儿床围栏导致了23名婴儿死亡,几乎是过去的3倍。
平均死亡年龄只有4.6个月,最小只有1个月大,最大也才22个月。90%的死亡案例小于7个月。
149例婴儿床围栏相关非致命伤害案例调查
窒息:56例。
窒息原因是小宝宝被卡在床围栏下,或围栏和床板之间,或被围栏蒙住脸。
误食/勒伤:27例。
由于床围栏质量差,围栏或装饰物或填充物脱落被宝宝误食,围栏部件勒住宝宝头颈部。
肢体受压和跌倒:32例
常见于月龄8个月以上稍大的宝宝,肢体被床围栏卡住,软组织损伤多发生。宝宝尚无危险意识,直接或借助床上物品翻越床围栏致跌伤。
为了宝宝的健康安全成长,这六大注意点你必须Get
· 不要在婴儿床上或围栏中放尖锐的物品,防止宝宝在玩耍中受伤。婴儿床面不要过于松软或放绒毛玩具,以免小宝宝陷入致窒息。婴儿床上不要使用防撞的护垫,有可能会导致孩子窒息残伤或者被卡住的风险,许多婴儿床上的幼儿死亡事件与防撞护垫有关联。而且宝宝有可能利用防撞护垫攀爬婴儿床。
· 选择的婴儿床围栏的网状面要小于0.6厘米,婴儿围栏的网状面上不能有洞口、残缺和宽松的缝线,以防宝宝被卡住。婴儿床围栏也要经常清洗噢,网状面容易积灰尘,小宝宝睡在边上,易吸入刺激呼吸道。
· 木制婴儿床围栏的板条之间的缝隙要少于6厘米,避免宝宝的头部卡在板条之间。
· 不要购买使用折叠状栅栏围成的婴儿床围栏,很容易卡着宝宝。婴儿床围栏底部应与床板牢牢固定,以防手脚被卡在围栏和床板之间。
· 不要在婴儿围栏上系玩具或其他物品,宝宝可能被缠住、勒住或扯下来砸到自己。
· 将婴儿床围栏中枕头、无用被褥移开,宝宝可能会借助这些东西从婴儿床围栏中攀爬出来。
· 经常检查婴儿床围栏上是否有破损的地方,宝宝喜欢啃咬东西,围栏上的布、塑料等覆盖物可能会被宝宝啃咬坏,如果破洞特别大或残缺特别严重,需要更换一个新的婴儿围栏。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晚上睡得香香的,突然感觉身边一阵潮湿还伴随着哭声。惊醒后发现,原来是身边的孩子尿床了。这样的场景各位宝妈宝爸们有没有觉得非常熟悉呢?
孩子尿床再正常不过。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会尿床,是因为白天的时候玩得太疯了,或是睡前喝了太多的水所导致的。但如果孩子到了4、5岁,甚至10岁还在尿床,你还认为这是小事儿?
事实上,尿床是由于孩子排尿的神经中枢功能不健全,以及对相关神经支配不灵敏所导致的。从医学角度来说,尿床属于一种病症。
遗尿症
遗尿症,也就是我们说的尿床,指在熟睡时会不自主地排尿。一般来说,有20%的4岁宝宝有遗尿现象、5%的10岁孩子有遗尿现象,还有少数患者会持续至成年期。
而遗尿症主要分为两类,比较常见的一类称为原发性遗尿,这类遗尿症没有明显尿路或者是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一般小儿尿床情况就是属于这一类遗尿症。而另一类称为继发性遗尿,像是下尿路梗阻、膀胱炎和神经源性膀胱等疾病都属于这类。患者除了夜间不自主排尿之外,还会有尿频、尿急和排尿困难等症状。
那么,小儿为什么会出现尿床的症状呢?
家长们普遍认为的白天玩得太疯、睡前过多饮水等因素,其实都不是导致孩子尿床的真实原因。
原发性遗尿的主要病因:
一是孩子大脑皮层发育迟缓,无法控制脊髓排尿中枢,导致孩子在熟睡情况下逼尿肌出现无抑制性收缩,从而将尿液排出;
二是深度睡眠,孩子熟睡过程中,难以感知膀胱膨胀,无法因此醒过来;
三是心理原因,如果父母对孩子关心较少,孩子会出现心理障碍,表现为性格古怪、孤独、胆小等,夜晚也有可能尿床;
四是遗传,如果孩子的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遗尿症患者,那么孩子也属于遗尿症的高危人群。
所以,当孩子频繁尿床,甚至到了10岁还有这种情况,同时还伴有尿频、排尿困难等症状的话,家长们就要格外引起注意了。
不过,遗尿症不算什么大病,提早预防的话问题不大。这里教各位宝妈宝爸一些关于治疗儿童尿床的办法。
(1)忍尿
白天当孩子有尿意时,让其尝试忍住尿,但每次最好不要超过10分钟,每日训练1-2次。这样可以锻炼膀胱,使其增加容量,减少夜间排尿的需要。
(2)排尿中断
在孩子排尿期间,鼓励其中断排尿,让孩子自己从1数到10,然后再将尿液排尽。这样可以提高膀胱括约肌控制排尿的能力。
(3)夜晚定时排尿
如果你家孩子夜晚频繁尿床,可以在其经常尿床的时间节点前半个小时定闹钟将孩子叫醒,让他在室内走动一下,尽量在清醒状态下去排尿,有助于培养孩子在清醒时排尿的习惯。
孩子的一些异常行为,很有可能是某些病症的表现,父母一定要多留意,多增长相关健康知识,愿每个孩子都健康成长~
从古至今,长辈们都比较喜欢活泼开朗的孩子。但有的时候,“过度开朗”让家长们感到格外负担。
有不少爸妈跟我抱怨说孩子太闹腾了,感到心累,有些家长也询问我,孩子太活泼是不是多动症的表现。那么,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说说小儿多动症。
小儿多动症
事实上,小儿多动症并不只是表现为孩子太闹腾。儿童多动症,又被称之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疾病。
一般来说,患这类疾病的儿童的智力基本正常,但在学习、行为和情绪方面会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注意力很难集中、注意短暂、活动量过多、情绪易冲动,学习成绩普遍来说较差,在家庭和学校里难与人相处,家长和老师教育困难。
据国外报道,小儿多动症的患病率在5%-10%之间,国内的情况在10%以上,并且男孩多余女孩;早产儿及剖宫产儿患多动症的几率较高,在6%以上。
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有多动症没什么大不了的,就难管教一点,等到长大了就好了。但其实孩子患有多动症的严重性可大可小,各位家长千万不要忽略了!
(1)学习方面困难
首先,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在学习方面会十分困难,因为注意力很难集中,孩子会经常被留堂、休学,很多情况严重的孩子都会被幼儿园劝退。
而这些孩子如果学习跟不上同龄人的话,成年后就业率也是非常低的,有一些甚至需要依靠药物生活。
(2)引发其他不良行为
如果多动症情况加重,还有可能会引发其他不良行为,最常见的就是破坏行为。
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很容易在外面和其他人发生严重冲突、打架,甚至是犯罪行为。还有一些多动症伴有抑郁症,这些精神方面的疾病合并起来,想要治好是非常棘手的。
所以,如果你发现孩子有多动症的表现,千万要注意孩子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不要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
目前,针对小儿多动症,主要有三种治疗手段:
一是心理治疗。需要家长、老师和医生共同去启发、诱导和教育孩子。
二是行为治疗。日常生活里,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多和孩子做一些亲子活动,培养孩子复述故事的能力,这样可以帮助其训练集中注意力。
三是药物治疗。可以服用一些帮助孩子心神安定,缓解不安的药物,但不能把这一治疗方法当成是“救命稻草”。
孩子的童年是十分重要的,父母们一定要多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哦~
扁平足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畸形,尤其在儿童中较为常见。据研究,扁平足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儿童时期患上扁平足,可能会对他们的生长发育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家长需要重视儿童扁平足的预防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扁平足的发病几率。
扁平足的原因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先天因素主要与遗传有关,而后天因素则与儿童的生活习惯、运动方式等因素有关。为了预防扁平足,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常用热水泡脚:热水泡脚可以促进足部血液循环,增强腿部肌肉,有助于预防扁平足的发生。
2.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负重:长时间站立或负重会导致足部疲劳,增加扁平足的风险。家长要教育孩子适当休息,变换体位,减轻足部负担。
3. 穿矫形鞋:矫形鞋可以帮助调整足部受力,减轻扁平足的症状。选择合适的矫形鞋对预防扁平足具有重要意义。
4. 锻炼足部肌肉:让孩子在沙滩、草地等松软地面上行走,锻炼足部肌肉,增强足弓支撑力。
5. 按摩足部:家长可以每天为孩子按摩足部,每次2-3分钟,有助于放松足部肌肉,预防扁平足。
此外,家长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选择合适的鞋垫:鞋垫可以提供足弓支撑,减轻足部压力,预防扁平足。
2. 保持足部卫生:定期清洗足部,预防足部感染。
3. 定期检查:定期带孩子到医院进行足部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扁平足问题。
总之,预防扁平足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可以降低扁平足的发病几率,让孩子健康成长。
我是一岁宝宝的妈妈,最近发现他在坐着后站起来时,脚部会出现无力的情况。起初我并没有太在意,认为可能是宝宝还小,站立不稳所致。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情况越来越频繁,甚至影响到了宝宝的日常活动。我开始担心,是否宝宝的健康出了问题?
我带宝宝去本地的丰台区医院进行检查,医生初步判断可能是扁平足引起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宝宝的状况,医生要求我提供宝宝光脚站立的照片。虽然我对此有些疑惑,但还是按照医生的要求拍摄了照片并提交给他。
医生查看了照片后告诉我,宝宝的情况并不严重,可以先观察半年,并建议多带宝宝去沙子地光脚或穿袜子走,这样可以帮助宝宝的脚部肌肉得到锻炼和发展。同时,医生也提醒我,如果宝宝出现其他症状,如脚抬不起来、肌张力高等,需要进一步检查神经系统。
通过这次线上问诊,我不仅得到了宝宝健康问题的初步解答,也体验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便捷性和高效性。这种远程医疗模式不仅节省了我的时间和精力,还让我在家中就能得到专业的医疗建议和指导。
儿童扁平足是家长们常常关心的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扁平足?何时可以诊断?如何预防和治疗呢?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
扁平足,顾名思义,是指足弓下陷,脚底平贴地面的情况。在儿童中,扁平足是一种常见的足部问题,据统计,我国儿童扁平足的发病率约为20%。
儿童扁平足的诊断一般在4岁左右进行。这个年龄之前的宝宝们足弓被厚厚的脂肪层覆盖,通常会形成假扁平足现象。4岁以后,足弓逐渐形成,但足部发展尚未成熟,扁平足情况比较容易出现。
如果孩子的足部发育没有异常情况,家长最好在他4岁时带孩子到有足部检测仪器的机构做一次专业检查,如有异常可做早期干预。如果在6岁时仍出现明显足弓下塌,则要考虑为扁平足了。
预防扁平足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以下是一些预防扁平足的方法:
1. 选择合适的鞋子:给孩子选择鞋子时,要选择后跟有一定硬度、鞋身有保护功能的鞋子,特别选择鞋垫在足弓处有一定凸起的鞋子,这种鞋子可以对足弓起到承托作用,降低足弓下陷发生的几率。
2. 练习足脊健康操:足脊健康操可以帮助增强足弓力量,预防扁平足。家长可以从小教导孩子练习,以达到预防足部及脊椎问题的效果。
3. 保持足部卫生: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足部感染。
4. 定期检查:定期带孩子到医院进行足部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足部问题。
如果孩子已经患有扁平足,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方法:
1. 物理治疗:通过足部肌肉训练、足弓训练等方法,增强足弓力量,改善足弓形态。
2. 鞋垫矫正:使用足弓垫或足弓鞋垫,对足弓进行支撑和矫正。
3.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扁平足,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学步对于宝宝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家长在关注宝宝学步的同时,也要留意扁平足的问题。扁平足是指足弓塌陷,脚底呈现扁平状,这种状况可能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和健康。那么,宝宝扁平足的形成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遗传因素是导致扁平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家族中有扁平足的病史,宝宝患扁平足的概率会相应增加。其次,宝宝的脚部骨骼和肌肉较为娇嫩,过度的运动或长时间站立、行走都可能导致足弓损伤,进而引发扁平足。此外,疾病因素如肌肉萎缩、跟骨骨折等也可能导致扁平足。
为了预防扁平足,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注意宝宝的足部健康,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
2. 为宝宝选择合适的鞋子,避免过紧或过松的鞋子。
3. 加强宝宝足部肌肉锻炼,提高足弓支撑能力。
4. 定期带宝宝进行足部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扁平足问题。
5. 如果宝宝已经出现扁平足,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治疗方案。
总之,家长要重视宝宝的足部健康,及时发现并处理扁平足问题,为宝宝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其中扁平足就是其中之一。扁平足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疾病,它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情感都造成了很大的困扰。那么,扁平足患者是否能够通过治疗恢复正常呢?
扁平足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 **预防措施**:扁平足患者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方法来预防病情加重。例如,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穿着有足弓支撑的鞋子,进行足部肌肉锻炼等。
2. **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足部按摩、足部牵引等。这些方法可以缓解扁平足带来的疼痛,改善足部功能。
3.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扁平足患者,可能需要通过手术治疗来矫正足部畸形。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足弓重建手术、跟腱延长手术等。
扁平足患者应该如何进行日常保养?
1. **选择合适的鞋子**:扁平足患者应选择有足弓支撑的鞋子,避免穿着平底鞋或高跟鞋。
2. **进行足部锻炼**:定期进行足部肌肉锻炼,增强足部力量,改善足部功能。
3.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站姿。
4. **定期复查**:扁平足患者应定期到医院复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扁平足虽然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疾病,但通过科学的治疗和日常保养,患者是可以恢复正常生活的。
足外翻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畸形,尤其在儿童中较为常见。许多家长都关心一个问题:小孩的足外翻是否可以自行恢复?
事实上,大部分小孩的足外翻是无法自行恢复的。这种足部畸形往往与先天发育因素有关,导致足部形态的改变,如脚骨畸形或肌肉、肌腱痉挛等。这类情况一般不会自行痊愈。
对于轻度足外翻,可以通过按摩、佩戴支具、使用矫正鞋垫等方法进行治疗。如果畸形较轻,预后相对较好,对患者的脚形和步态没有明显影响。
然而,如果足外翻畸形较严重,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肌腱松解延长手术或截骨术。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肌腱转位术和肩胛旁骨折切除术。
足外翻对患者的危害和影响主要包括:扭伤、力线向外移动、膝关节和髋关节应力不平衡等。因此,对于足外翻的治疗需要引起重视。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足部发育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此外,建议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和水果,并尽量避免吃高脂肪食物。
总之,小孩的足外翻需要及时治疗,避免对患者的脚形和步态造成影响。
足弓塌陷,即扁平足,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足部问题。它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引发足部疼痛、行走困难等症状。了解扁平足的种类对于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扁平足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先天性扁平足:由于骨骼、肌肉或韧带的发育异常导致足弓塌陷。
2. 后天性扁平足:由于长期站立、负重、运动损伤、关节炎等因素导致足弓塌陷。
3. 成人扁平足:青少年时期未及时发现和治疗,导致成年后足弓塌陷。
4. 退行性扁平足:随着年龄增长,关节退变导致足弓塌陷。
了解扁平足的类型有助于我们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以下是一些预防和治疗扁平足的建议:
1. 适当运动:加强足部肌肉锻炼,提高足弓支撑能力。
2. 选择合适的鞋子:选择有良好支撑性和稳定性的鞋子,避免长时间站立和负重。
3. 矫形器:对于严重扁平足患者,可使用矫形器进行矫正。
4. 物理治疗:通过物理治疗改善足部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
5.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扁平足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总之,了解扁平足的种类和治疗方法,有助于我们预防和治疗足弓塌陷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我从小就有扁平足的问题,但一直没有太在意。直到最近,我开始经常感到足底疼痛,尤其是在长时间站立或走路后。这种疼痛让我非常困扰,影响了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于是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预约了一位足科专家。医生首先查看了我的足部照片,并询问了我的症状和可能的原因。我告诉他我之前曾经崴过脚,可能与此有关。医生建议我进行磁共振检查,以便更准确地了解问题的根源。
在等待检查结果的过程中,我开始担心自己的情况。会不会是肾阳虚或肾阴虚引起的足底疼痛?我搜索了相关信息,发现足底筋膜炎也可能是导致这种疼痛的原因之一。这些信息让我更加焦虑和不安。
当我再次与医生联系时,他告诉我我的情况主要是由于肌肉力量不足引起的,而不是足底筋膜炎。医生建议我每天进行足底肌肉锻炼,并避免跑跳类的运动,直到我的足底肌肉力量恢复到正常水平。同时,他也告诉我不需要每天泡热水脚,因为这并不能有效改善我的情况。
我开始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锻炼,并逐渐感觉到疼痛减轻。虽然恢复的过程可能需要一些时间,但我已经不再那么焦虑和不安了。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互联网医院的便利性和专业性,也更加重视自己的健康问题。
2024年9月5日,成都市的张女士带着她的儿子小明来到京东互联网医院进行在线问诊。小明最近因为扁平足而感到困扰,张女士希望能得到专业的医疗建议。
在与医生的交流中,张女士详细描述了小明的症状,并提供了小明站立位的脚部照片。医生通过观察照片和了解小明的身高体重情况,给出了初步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医生建议小明使用足弓鞋垫,并坚持做足弓练习,以改善扁平足的状况。同时,医生也强调了减轻体重的重要性,认为这对于缓解扁平足的症状非常有帮助。
在整个问诊过程中,医生始终保持着专业、耐心和细心的态度,给张女士和小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女士表示,她非常满意这次的在线问诊体验,并感谢医生提供的宝贵建议。
随着宝宝的成长,他们逐渐从爬行过渡到站立和行走。八至十个月是婴儿学站的关键时期,以下是这一阶段需要注意的七大重点:
1. 发展时机:
一般来说,婴儿在八个月大左右开始尝试站立,九个月时能借助家具站立,十个月大时就能独立站立。
2. 站立的意义:
站立是行走的前奏,学会站立后,婴儿的活动能力将大大提高,有助于他们的身体和认知发展。
3. 骨骼问题:
许多家长担心婴儿会出现O形腿、X形腿、内八、外八、扁平足等问题。刘士嘉医师指出,这些情况大多属于生理现象,与个人差异有关,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改善。扁平足只要宝宝在垫脚时出现弓状,就不必过于担心。O形腿通常在宝宝一岁半至两岁半时自行矫正,若三岁后仍有问题,则需考虑是否为病态。
4. 父母的辅助方式:
父母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辅助宝宝学习站立:将宝宝放在桌子或茶几前,放置玩具吸引他们站立;进行仰卧起坐和蹬腿运动,增强宝宝肌力;选择安全的玩具和辅助工具。
5. 安全环境安排:
为学站婴儿创造安全的环境至关重要。避免将宝宝放在垂落桌巾的桌子旁,防止拉扯桌布造成危险;使用防止随意开门的冰箱门,并在冰箱上贴安全装置;选择带有安全防护的电扇。
6. 避免学步车:
许多家长选择学步车帮助宝宝学习走路,但刘士嘉医师提醒,学步车可能影响宝宝正常站立和行走,建议避免使用。
7. 定期检查:
定期带宝宝去医院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