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这四种错误的锻炼方式,希望你没有“中招”

这四种错误的锻炼方式,希望你没有“中招”
发表人:明日健康之路

锻炼,在很多人心里是一种能集增强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等多种作用于一身的方式,但你知道吗,错误的锻炼方式不仅对身体健康无益,反而还会给身体带来伤害。

  
相信很多朋友都是因为听说了锻炼的好处,才开始坚持的,但凡事都要讲究一个度,如果没有把握好分寸,锻炼后的身体可能还不如从前!

 

这四种错误的锻炼方式,可能会让你加速衰老,希望你能避开

 

锻炼密集

 

为了加强锻炼的效果,很多朋友自作聪明,增加锻炼的强度,每天都安排了锻炼时间,其实这种过于密集的锻炼,对身体反而有伤害。就好比一架机器,过度使用却不给它充足的休息时间,机器也会损耗,提前“退休”,身体亦是如此。

  
长期密集锻炼,会增加血液中的皮质醇含量,导致血液中的糖类增多,加速胶原蛋白的流失,这样一来,锻炼提升皮肤弹性的作用就没了,反而皮肤上会产生更多的斑点和皱纹。所以大家在锻炼的时候,也要注意“中场休息”,不要每天都进行锻炼。

 

 

锻炼姿势不对

 

不同的运动项目对运动姿势都是有要求的,如果不按照正确的姿势来进行锻炼的话,不仅得不到这项运动的效果,反而还会造成肌肉拉伤甚至驼背。相信大家都知道驼背对一个人魅力的影响,所以在这方面,大家还要多下功夫。

  
像瑜伽、力量训练、跑步等锻炼项目,一开始都需要找到准确的姿势,如果大家不会的话,可以找专业人员进行学习、矫正,只有这样,才能收获锻炼的成效,也避免了错误姿势对身体的损伤。

 

只进行有氧运动

 

其实很多朋友虽然一直在坚持锻炼身体,但他们的运动项目却很单一,比如坚持跑步的同时却没有进行力量训练。单纯的有氧运动对身体的帮助是有限的,想要继续燃烧热量,塑造体形,还需要无氧运动的加持。所以大家在锻炼的时候,不要盲目坚持有氧运动,也要适当增加一些能保持肌肉重量的无氧运动。

 

  
不重视高强度、间歇式锻炼

 

为什么没有人把慢跑归为延缓衰老的方式这一项呢?其实就是因为在整个慢跑的过程中,速度和强度的变化不明显,所以锻炼效果也是非常有限的。想要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必须重视高强度、间歇式的锻炼。这种锻炼方式,可以激发人体细胞的活性,刺激肌肉,让人更显年轻。

 

其实锻炼强度对很多人来说都不太好把握,有时候强度过大,有时候有不足,强度太大,身体受不了,强度不足,锻炼效果看不见,这让大家非常头疼。

  
如何把握锻炼强度?

 

其实每个人能接受的锻炼强度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年轻人和老年人就不能用相同的强度进行锻炼,所以我们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心率

 

心率是反映我们运动强度的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运动时达到最大心率的60%且低于75%时,身体消耗脂肪的能力是最好的,所以大家可以在这个范围内适当调整自己的锻炼强度。

 

时长

 

锻炼时间坚持到20分钟以上,才能达到理想的减脂效果,所以大家平时要尽量保持在20-40分钟的锻炼。

  
年龄

 

青少年、中年人和老年人的锻炼方式也是有差异的,找到合适自己的运动项目,才能更好地锻炼身体。

 

总结:把握好锻炼强度,坚持正确的锻炼方式,才能收获锻炼的最佳效果,希望你别搞错了,导致事倍功半。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测血糖, 就需要把钱花在刀刃上。糖尿病患者要避免在这4种情况下监测血糖,因为血糖结果不准确。

    1.未正常服用降糖药

    监测血糖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医生制订的治疗方案是否有效。擅自停用降糖药物,会使治疗中断,从而不能反映真实病情,同时造成血糖波动,加重病情。

    所以,无论是监测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都不宜在监测前停药。

    2. 监测前一天刻意减少饮食

    “今天要抽血化验,我昨天特意少吃了。”临床上经常有患者为了得到一个满意的血糖监测结果, 有意识地在监测血糖前节食, 这样测得的空腹血糖结果可能比较理想, 但却不能代表日常状态下的真实血糖水平。

    因此,医护人员经常会问患者,监测血糖前是否正常进餐、是否有过剧烈运动、是否抽烟、是否饮用刺激性饮料(如咖啡)等,以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

    糖友也要注意,不能为了追求一次“理想”的血糖,而刻意在监测前一天减少饮食。

    3.监测空腹血糖的时间太晚

    空腹血糖可以反映患者的基础胰岛素分泌水平以及头天晚上的进食及用药量是否合适。严格来讲,隔夜禁食8~10小时(未进食任何糖类,饮水除外),并于次日早晨7:00~9:00采血所测得的血糖才算是空腹血糖。

    超过 12 小时的超空腹状态以及午餐前、晚餐前的血糖都不能称之为空腹血糖,其结果可能因空腹时间太久而偏低,或者也可能偏高(发生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即苏木杰反应)。4.餐后 2 小时血糖从吃饭后计时

    餐后2小时血糖能够反映患者的胰岛B细胞的储备功能(增加糖负荷后,机体自我调节,追加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以及当餐进食及用药量是否合适。

    餐后2小时血糖的开始计算时间指从吃第一口饭算起,到2小时采血所测的血糖值。

    不少患者错误地认为是从进餐结束后才开始计时。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血糖在餐后0.5~1小时升至最高,餐后2小时血糖应基本回落至餐前空腹血糖水平,开始时间的延后势必导致“假”血糖的出现。

    您懂了吗?

    作者:肖春玉  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护师

  • 这两年,因为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饮食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虽然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也导致越来越多人出现了过度肥胖的问题,而肥胖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外在形象,而且还有可能引发各种健康隐患,比如血液三高、脂肪肝以及各种肠胃问题,所以这两年来,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减肥,可减肥是一件非常考验意志力的事情,所以很多人刚开始兴致勃勃,可没坚持两天就半途而废了。

     

     

    其实决定肥胖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个人体质、饮食习惯以及生活状态等等,所以每个人所适用的减肥方式也不同,有人可能适合大量运动,有人却适合控制饮食,减少食物摄入量,不过最重要的还是避免在减肥这条路上走弯路。

     

    很多人为了达到快速减肥的目的,会采用各种不正当的手段,比如吃减肥药、过度节食甚至是进行抽脂手术,这样虽然能达到减肥的目的,却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隐患,所以下面这些减肥陷阱,一定要避开。


    空腹运动一天当中,最适合减肥的时刻就是早上,因为这时候身体能量处于匮乏阶段,在这种状况下运动,会加速体表脂肪燃烧,可是很多人痴迷于空腹减肥,也就是锻炼前不吃早饭,觉得这样能够让减肥速度更快,可殊不知,这样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

     

    经过一夜的睡眠,早上刚醒来,我们身体内的营养、水分基本上都所剩无几,如果这时候再进行大量运动,很容易引起血糖低、营养不良以及肠胃炎等问题,所以建议各位早上运动前一定要适当补充点营养,比如牛奶、鸡蛋都是不错的选择。

     

     

    运动时间越长越好关于减肥一直有这样的传言,称运动的前半个小时都属于预热阶段,只有从30分钟以后才正式进入有效的减肥阶段,因为运动30分钟后身体脂肪才开始燃烧消耗,所以很多人会可以延长运动时间,觉得时间越长,减肥效果越好。

     

    其实减肥时间的安排要根据自身来定,而且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所以脂肪开始消耗的时间也不同,所以建议各位每天的运动时间安排在1个小时左右就够了。


    运动强度越大越好除了运动时间以外,很多减肥的人还比较痴迷于运动强度,甚至还有人因为工作忙碌,所以没时间每天都锻炼,所以遇到时间充裕的时候,就会大大增加运动强度,还有人会专门挑一些对体力消耗大的项目。

     

    其实在选择运动强度的时候,最好还是根据自身实际条件,一定要选择身体能够承受的范围,并不是强度越大越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减肥期间控制饮食很多人为了快速达到减肥的效果,在坚持锻炼的同时,还会刻意减少一日三餐的食物摄入量,这样虽然能够让减肥效果更明显,但也需要付出不小的健康代价。

     

    其实在运动减肥期间,营养补充也格外重要,刻意减少米食面食等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但是一定要保证营养均衡,粗粮、蔬菜水果以及鸡肉或者鱼肉的搭配都不错。

  •   

      很大可能跟人体的肠胃有关,照顾好肠胃中的益菌,或许能带来异想不到的减重良效。

      小事物大力量

      微小的事物亦有巨大力量,而这样的概念,对於存在你体内的细菌更是再适切不过了。

      这些存在於消化系统,数量约莫100兆的微生物体,又称为肠内益生菌(gut flora),对人体的免疫系统、消化机能到情绪波动,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现在,医疗专家们对於这微生物系统所能带来的巨大影响,又有了最新发现──那就是你的体重。

      透析肠胃与体内的连结

      如果微生物系统出现状况,发生好细菌过少,或是坏细菌过多的情形,将会使食物代谢机能出现问题,同时引发身体的发炎现象,伤害将是一连串。

      生活饮食影响肠道健康

      初生婴儿的肠胃内其实仅含有相当少量的细菌,藉由成长历程中与环境的接触,而逐渐增加。其数量与种类会受多种因素影响,从出生时的生产方式(自然产与剖腹产)、环境(都市与乡村)、饮食习惯,到日常的生活型态。

      肠胃中的坏菌:使身体各处的发炎产生──从皮肤、关节甚至大脑──继而促使免疫系统过度反应,间接导致脂肪细胞、肌肉细胞和肝细胞对正常浓度的胰岛素产生反应不足的现象,使得脂肪细胞中的三酸甘油酯水解,使得体重增加。

      肠胃中的好菌:能增益食物消化效能,降低嘴馋的机率。

      肠胃机能失衡导致体重飙升!?

      临床营养师,同时也是书籍《Eat Dirt》作者的Joe Axe表示:「现代社会饮食型态缺乏益生菌(probiotics,包括细菌在内的原生活菌种)以及益菌生(prebiotics,益生菌赖以为生的纤维来源)的摄取。

      再加上抗生素的普及,洁手液的过度使用,使得益生菌与人体的接触与生存更加不易。在体内肠胃机能不平衡的同时,间接导致多余体重的增加。」

      瘦身,从健康肠胃道开始做起

      虽然一切听来有些可怕,但无须过度担心;毕竟,改变能从现在开始。

      参考下列方式重整你体内的微生物系统,不仅增进肠胃健康,更能让瘦身事半功倍,以下事项一起来Check!

      1.慎选食物

      「避免食用加工制品,以及富含糖分与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营养师Axe建议。研究显示,市售糖与人工甜味剂,将降低肠胃中的益菌比例。

      2.摄取更多纤维

      「纤维能够降低血压,减少胆固醇,并且有效帮助减重。」Hyman医师表示。

      除此之外,它能够减缓食物转化为血糖的速度,使其能量更快地由消化系统吸收,饱足感得以延长。

      所有的纤维种类都是好的,但以下这些是更能被益菌生有效吸收的来源:菊芋、洋葱、大蒜及韭葱;以及奇亚籽、亚麻籽及大麻籽等超级食物。

      一天尽可能摄取25克以上,或是考虑药碇形式的纤维补给品,如混合蒟蒻根及海带成分的PGX。

      3.摄取益生菌

      一项研究显示,连续24周摄取益生菌的女性,较没有服用的个案多减下了百分之51的体重。

      除了优格与克非尔菌(Kefir)含有活的微生物菌种,发酵食品如泡菜、味增与德国酸菜,亦都有相同成份。

      一天服用两次益生菌补充品,也是聪明的选择。Hyman医师表示:「最好的是能够从不同的种类中,摄取250亿以上的活体细菌单位(CFUs, colony-forming units)」,如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如嗜酸乳杆菌)或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如比菲德氏菌)。

      4.检查甲状腺

      「荷尔蒙与肠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整合与功能医学博士,同时也是《The microbiome diet》一书的作者 Raphael Kellman表示。

      尤其甲状腺运作效能低,相当可能牵连肠胃运作机能。

      5.体重维持最佳良方

      总归来说,好好培养肠胃中的有益活菌,或许是控制体重的最佳良方。

      「实行一个礼拜对肠胃有益的食物计画,你将发现嘴馋的状况显着减少。」Kellman保证,「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可以摄取和以往一样多的卡路里数,体重却也能同时减轻。事实上,你或许还有了吃更多的本钱。」

  •   著名歌手齐秦在拔火罐时被严重烧伤,此事件的发生为热衷于中医传统理疗的人们敲响了安全的警钟。如今,拔罐、刮痧、按摩等古老的中医理疗术被当做一种保健和治疗手段,颇受人们的喜爱。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操作过程中倘若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或者忽视了各自的注意事项而盲目进行,非但不能祛病健身,还有害于健康。

      拔罐误区:选择火罐最好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认为拔火罐最好,其实这是片面的。火罐需要专业的技术,否则轻者易烫伤,重者易烧伤。所以,建议人们在家还是以选择拔真空罐的理疗方式为宜。

      需要注意的是——

      拔罐时应选择适当体位,并在肌肉丰满的部位进行。体位不当或骨骼凸凹不平以及毛发较多的部位忌用。

      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来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时必须迅速,只有这样才能使罐拔得紧,吸附有力量。

      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的部位,不宜拔罐;6岁以下的儿童、70岁以上的老人、水肿病、心力衰竭、高热抽搐、慢性肺病患者以及眼、耳、乳头、前后阴,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选用火罐时要注意切勿灼伤或烫伤皮肤。倘若烫伤或因留罐时间太长而导致皮肤起水疱时,小的无需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疱较大时,则应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碘伏,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刮痧误区:出痧越多越好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认为刮痧时出痧越多越好,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出痧的多少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血淤证、实证、热证患者出痧多,而虚证、寒证患者出痧少;服药过多者,特别是服用激素类药物的人不易出痧;肥胖者与肌肉丰满的人不易出痧;室温较低时出痧往往不明显。因此,如果一味追求出痧而使用重手法或延长刮痧时间,最终只会伤害身体。

      需要注意的是——

      一定要先在刮痧部位涂抹一定量的介质后(如刮痧精油等)进行,这样不仅可减少刮板与皮肤的摩擦,还可增强渗透力,进而加大治疗功效。

      刮痧板应与人体皮肤呈60°或90°角,刮痧板在刮拭时先涂抹介质,再以刮痧部位为中心并尽量向外周扩大其刮拭范围,同时操作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局部情况以及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

      在进行刮痧时,操作者应根据患者的自身和疾病的特点掌握力度和控制时间。一般情况下“实则重之,虚则轻之”。具体来说就是体质较强、病属实证、病情较重的患者用力稍重,时间稍长些;体质虚弱、病属虚证、病情稍轻的患者用力则轻些,时间短些。

      患有某些血液疾病、传染性疾病、脏器严重受损等特殊情况的人群忌用刮痧疗法,实在需要则应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

      按摩误区:越疼越有效

      很多人在选择按摩进行理疗时,往往以自我感觉作为衡量效果的标准,认为越疼效果越好,其实这是错误的。按摩的基本要求有四个,即均匀、柔和、有力、持续,其中柔和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按摩与不柔和、不为人体所适应及接受的“外来暴力”的区别所在。

      需要注意的是——

      严禁在空腹、饱食、醉酒时进行按摩。

      忌在长有痈疖、肿瘤的部位进行按摩。

      骨折、关节脱位早期严禁进行按摩。

      皮肤病患者、传染病患者在疾病的传染期内不能进行按摩。

  • 气温逐渐回暖,喜欢跑步的小伙伴们又开始蠢蠢欲动了。先别急,跑步可不只是一件穿上鞋跑起来这么简单的事情,如果你想健康运动,就要掌握一些跑步技术来保驾护航。

     

    Dr.京总是看到有网友说,跑完步后觉得膝盖周围、脚踝、小腿肚子、大腿、髋关节周围等位置会出现疼痛,有的人忍着疼痛也要坚持跑步,有的则选择休息一段时间,不敢再跑,变得“谈跑色变”。

     


     

    跑步确实益处良多: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稳定性、提高心肺功能及血管机能、改善代谢能力。并且,跑步过程中分泌的多巴胺和内啡肽,还可以让我们进入快乐星球  [1]

     

    但对于存在基础疾病的人来说,不当的跑步也有猝死的风险,比如撰写《跑步全书》的作者詹姆斯·菲克斯就很不幸,逝于长跑途中。

     

    除此之外,不正确的跑步姿势还可能会带来运动损伤。

     
    跑个步怎么还损伤了?

     

    运动损伤是什么?

     

    准确的说,是在你运动完之后,你感到疼痛的部位,被医生诊断为:膝关节周围疼痛(半月板损伤、髂胫束综合症、髌股关节疼痛综合症等等)、脚踝扭伤、肌肉痉挛、腓肠肌撕裂、跟腱炎、足底筋膜炎等等,就属于运动损伤。

     

    数据显示 [2] 损伤发生部位人数最多的是:膝关节、足部、踝关节。

     

     

    跑步时,之所以会感到这样那样的疼痛,可能就是身体在提醒我们的姿势——出!错!啦!

     

    只有纠正不良姿势,才能跑出健康。

     

     

    想跑步,先摆好姿势

     

    跑步姿势是有模板可借鉴的。俄罗斯运动学家尼古拉斯•罗马诺夫就发明了这种跑步“前倾姿势”:

     

    1. 上体稍向前倾,头位于躯干正上方,前倾的幅度以自然、舒适为好。(Tip:如果过分前倾,将会增加背部肌肉的负担;而如果后仰,则会导致胸腹部肌肉过分紧张。正上方最好!)
    2. 跑步时,两肩稍提,两肘屈成90度,两手半握拳,两臂放松并前后自然摆动,前摆时稍向内,后摆时稍向外。(Tip:摆动的幅度不要太大,用力不要过猛哦)
    3. 跑动过程中,大腿积极前抬,小腿自然放松,依靠大腿的前摆动作,带动髋部向前上方摆出。
    4. 如果喜欢慢跑,应脚后跟先着地后迅速过渡到全脚掌着地,使后蹬充分有力,步幅大而有弹性 [3]

     

     

    常见的错误跑姿,中了两条的请滑到文末点赞:

     

    •  全脚掌着地——会造成落地时没有缓冲和过渡,哐哐哐砸地;
    •  脚尖着地——脚尖着地会强烈刺激小腿肌肉,逐渐变粗形成 “萝卜腿”;
    •  步幅过大——重心起伏大、落地力量重,对人体的震动增大;
    •  内外八字——加重膝关节的负担;
    •  过分前倾后仰——造成肩颈背部肌肉损伤;
    •  左摇右摆——造成膝关节和踝关节扭伤。

     

     

    你,学会了吗?别急,后面还有满满干货可以补充,一定要让你跑得对,跑得健康。

     

    这样跑,才健康

     

    调查显示 [4],有跑步损伤史的人,普遍存在跑的太频繁、每次跑太久(马拉松)、跑前不热身、跑后不放松等现象。

     

    首先,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跑步,以下3种人群跑步锻炼,Dr.京是不推荐的哦:

     

    • 超重者在不经准备的情况下把跑步当做减肥方式;
    • 膝关节曾受外伤或存在先天性发育异常的人群;
    • O形腿和平底足的人群;(一旦剧烈运动便容易导致肌腱劳损、甚至可引起韧带损伤,久而久之还会发生关节退变。)

     

    除此之外,绝大部分人是可以通过科学合理方法去健康跑步的。

     

     

    跑前热身VS跑后拉伸

     

    研究表示:运动后放松,可降低近 50%的运动损伤风险 [5]

     


     

    所以运动后放松是防止运动损伤发生的保护因素,其中运动后放松以静态拉伸等训练为主。

     

    适当的跑步场所

     

     

    不建议业余爱好者在公路上进行跑步运动。因为相比跑步机和橡胶跑道,沥青或水泥路面的缓冲较弱,所产生的地面反作用力更大,导致损伤发生率升高 [6][7][8]

     

    适当的装备

     

    比如缓冲性能较好的跑步鞋、可监测心率变化的手表、戴护膝都是更好的选择。

     

    Dr.京推荐大家:

     

    ①运动前进行 5~10 min 的慢跑或跳跃;

    ②运动前8~12 min 的动态牵拉;

    ③建议一周内跑步不少于三次;

    ④单次跑步一次控制在5~8公里;

    ⑤单次时间在45分钟左右就足够。

     

     

    跑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人都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切不可用力过猛,超过负荷,那就过犹不及,得不偿失了!

     

    部分图片源自人民日报

     

    参考文献

    [1]    李晔.科学跑步不伤膝[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20,13(09):709-711.

    [2]    王嘉瑛,李令岭,马梁,矫玮.跑步爱好者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0,41(01):151-157.

    [3]    彭义祥,张锴婷,李丽萍,赵春秀.跑步,你真的了解吗?[J].生命世界,2021(01):60-61.

    [4]    周文琪,袁正,罗小兵,虞亚明.业余跑步爱好者不同运动习惯与运动损伤的风险因素调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20,36(09):1169-1174.

    [5]    Van Mechelen W,Hlobil H, Kemper HC,et al. Prevention of running injuries by warm- up,cooldown,and stretching exercises[J]. Am J Sports Med,1993,21(5):711-719.

    [6]    Macera CA,Pate RR,Powell KE,et al. Predicting lower- extremity injuries among habitual runners[J]. Arch Intern Med,1989,149(11):2565-2568.

    [7]    Tao H,Joyce L,Kozak B,et al. Spatiotemporal comparison of overground and treadmill running with pressure sensor insoles in division i collegiate runners[J]. Int J Sports Phys Ther,2019,14(5):731-739.

    [8]  Wen DY,Puffer JC,Schmalzried TP. Lower extremity alignment and risk of overuse injuries in runners[J]. Med Sci Sports Exerc,1997,29(10):1291-1298.

  • 半夜时分,急诊诊室中,妈妈抱着孩子风风火火地来就医求助

    一问情况,原来是没有按照医嘱用药

    孩子吃完药后半夜又哭又闹

    可真是吓坏了妈妈

     

    这一幕经常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按医嘱用药、乱吃药、吃错药、误食药后影响健康的案例屡见不鲜。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关于"吃药"的事。

     

    每次大家拿到琳琅满目的药物时,总会被五颜六色的包装和说明书搞糊涂,出现吃错药的情况,同时也有不良服药习惯导致药品失效、不良药物反应的问题。

     

    那么我们在服用药物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严格按照说明书用药

     

    药品附带的说明书是药品情况说明的重要根据,不但是医师、药师、护师给患者选择治疗用药时的科学依据,也是患者服药时的参考指南。

     

    药品说明书还是药品生产、供应部门向医药卫生人员和人民群众宣传介绍药品特性、指导合理安全用药和普及医药知识的主要载体。

     

    目前,我国食品药品监管局对药品说明书的规定内容包括:

     

    药品名称、结构式及药物成分的分子式(制剂应当附主要成分)、作用与用途、用法与用量(毒剧药品应有极量)、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包装(规格、含量)、有效期贮藏、生产企业、批准文号、注册商标等多项内容。

     

     

    因此,我们在服药时,首先一定要遵循药品说明书的要求服药,用药量与用药频率、禁忌、不良反应等一定要熟知,不然很容易发生严重不良后果。

     

    比如很多药品的说明书上写着"一日三次",不少人就觉得那就跟着一日三餐服用就行了,其实一日三次≠一日三餐,而正确的做法是每隔8小时服一次药,以保证血药浓度的稳定,从而使得药物发挥最大效用。

     

    并且,如果药物说明书中没有特别注明饭前饭后用药时,一般可放在饭后吃。

     

    如果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时,可以选择饭后半小时吃一次,再隔半个小时吃一次,以此类推。间隔用药,避免多种药物同时服用后产生药理反应。

     

    避免服药坏习惯

     

    很多人在用药时有很多不良习惯,这些不良习惯不但会影响药物效果,严重者可能还会产生不良反应。

     

    服药不用水

     

    有时很多人在吃药时不喝水,反而选择牛奶、果汁、茶、咖啡等饮品送药。

     

    尤其是当给家里的小孩子吃药时,由于药物太苦,小孩子往往会抗拒。家长们竭尽全力才哄着孩子用甜甜的饮料把药吃下去,孰不知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

     

     

    研究发现有50多种药物都会与牛奶、果汁等饮料发生反应

     

    例如小孩子发热时常用的退热药,老人治疗高血压和预防心脏病的β受体阻滞剂,还有居家常用的消炎药红霉素、黄连素、碱性药物小苏打等等。

     

    发生反应后药物的分子结构会被破坏,药效丧失,甚至产生毒性副作用 [1]

     

    同样,茶叶中的各种茶多酚、咖啡因、鞣酸等物质也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物效果,产生不良反应 [2]

     

    因此在吃药时,应尽量用温水或常温水送服药物,不要用上述饮品送服!

     

    擅自调整服药量、盲目联合用药

     

    也有很多人在吃药时会单纯地想让病早点好起来,于是擅自更改服药量。

     

    例如说明书中明明要求的是一天3次,一次1颗,但有人偏偏自行改为一天5次,一次2颗,孰不知这可犯了吃药的大忌。

     

    药物进入身体后会由胃肠道吸收入血,由血液将药物成分运往全身抵达病灶处发挥药物疗效,而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称为血药浓度。

     

    通俗来讲,血药浓度可以分为治疗浓度、副作用浓度。即在某一适宜范围内药物可起到治疗作用,然而超出这个范围后便发生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

     

     

    而药品说明书规定的服药频率、剂量是根据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而定制的,即根据我们肾脏、肝脏的排泄能力而计算出来的 [3]

     

    按照说明书的规定用药,能让药物在摄入-排出之间保持平衡,使血药浓度维持在最佳水平——治疗浓度

     

    如果我们擅自更改服药剂量、频率,会导致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不断增高,超出了肾脏、肝脏的分解代谢和排出速度

     

    血药浓度就会超过治疗浓度,进入副作用浓度,药效得不到保证不说,还会对身体带来毒性作用,也给肾脏和肝脏的分解、排泄带来沉重负担。

     

     

    除此之外,还有人自行选用药效相近的药物联合用药,这和擅自加大服药剂量是一个道理,最终会损伤我们的身体,造成不良反应。

     

    不过,也有人考虑到药物有如此不良反应,因此在症状稍微减退后就快速停止服药,这也是不对的。

     

    我们要遵从医生医嘱、按照说明书要求的服药周期来吃药,让身体的血药浓度维持在治疗浓度区间内并保持一定治疗周期,这样才能根治疾病,避免复发。

     

    儿童用药误区

     

    有些家长在给孩子吃药时,会经验性地选择自己曾经使用过并觉得效果不错的药物推荐给孩子服用,孰不知这样也进入了服药误区。

     

     

    前文提到药物在体内的分解、代谢和排出主要依赖肾脏和肝脏的功能。

     

    然而儿童的肾功能和肝功能并没有成人强大,因此同样的药物剂量对成人来说是治疗浓度,在儿童体内就可能成为了副作用浓度。

     

    并且有些药物压根就不适合给儿童服用,会对儿童尚未生长发育完全的神经系统和身体器官带来影响。例如,常见的止咳药大都含有可待因成分(麻醉类药物主要成分)。

     

    这类药物对成人来说尚且具有一定成瘾性,儿童服用更是容易形成药物依赖、甚至上瘾,并且影响儿童视力、听力系统成熟。因此,18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都禁止使用此类药物 [4]

     

    同样,含有异丙嗪(抗组胺药)的药物也禁用于儿童,尤其是2岁以下的儿童需严格禁止 [5]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成人常用的药物儿童都是不可使用的。

     

    • 如喹诺酮类抗菌药: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沙星等沙星类药品可能会抑制软骨发育,因此18岁以下未成年人禁用。
    • 四环素类抗生素:能使儿童牙齿染黄,故8岁以下儿童禁服。
    •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有肾脏毒性和耳毒性,使用不当会引起耳聋,留下终生遗憾。
    • 长期使用皮质激素类药物可能造成儿童生长迟缓,影响身高。

     

    并且,对于儿童用药时应遵循"简而精"的原则。即尽量避免联合用药,选择药效好、副作用小的单一用药方法,切忌为了追求疗效擅自增加服药剂量、用药种类,最终酿成悲剧。

     

     

    其实不只是儿童,就算成人在生病后也应该及时就医,在公立医院的专业医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用药,避免自己盲目用药,延误治疗时机还损伤身体。

     

    若想了解更多用药、服药的知识,欢迎进入京东健康在线问诊,咨询专业的医生,快速了解详细的建议。Dr.京愿和大家一起学习药物知识,一起强健体魄,保持健康。

     

    参考文献:
    [1] 五类药物不能与牛奶同食[J].致富天地,2021(03):74.
    [2] 汪艳萍,侯加加,马惠兰.浅谈茶叶与药物的相互关系[J].新疆中医药,2006(06):39-40.
    [3] 蔡士铭,李月红.慢性肾脏病肾功能减退患者的药物代谢[J].临床内科杂志,2019,36(11):789-790.
    [4] 18岁以下青少年禁用含可待因感冒药[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4):17.
    [5] 澳大利亚禁止2岁以下儿童使用第一代口服镇静抗组胺药[J].中国医药导刊,2018,20(05):264.
  • 说到糖尿病,很多人都觉得和吃有关,要是说到睡眠可以睡出糖尿病来,首先会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但这件事情你可能一直还在做。

     

    其实,很多糖尿病除了遗传,不健康的饮食,睡眠问题也是糖尿病的引发因素之一,而糖尿病真正发病的原因,在于身体内的胰岛素出现了代谢问题,糖尿病也可能睡出来。

     

    1型糖尿病大多是因为无法正常分泌胰岛素,因而需要长期打胰岛素。而2型更多的是胰岛素抵抗,敏感度下降。因而吃药和打胰岛素都可以帮助降低血糖。

     

     

    无论哪种糖尿病,均需要按时监测血糖并且做好记录,合理饮食,积极控糖。而睡眠是很多人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我们人类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比如成年人的睡眠时间是6~8小时,是非常合理的范围。

     

    倘若睡得过多或者过少,都对身体有一定程度影响,而对血糖的影响是影响代谢功能,从而引发糖尿病,这个比饮食影响可能还要来得快。

     

    这一点有些像人们常说的内分泌失调,而这里的糖尿病的失调是体内血糖正常代谢功能的失调。这些你可能经常在做的事情一定程度影响着控糖质量!

     

    睡得过多

     

    倘若睡眠时间过多,就很容易引发血糖紊乱,对于患有糖尿病的人来说,过长的睡眠会导致血糖值波动,加重病情。

     

    因为在一天中血糖值有几个高峰值,比如在凌晨四点或者九点的时候,是血糖值最容易升高的时候。

     

    这个时候不起床,不吃早饭,血糖规律就会被破坏,就会导致一天的状态都处于血糖升高的情况,加大了肾脏和血管的负担。

     

    随意打乱生物钟

     

    睡得过多,就往往会错过早餐,所以对于大多数不吃早餐的人来说,血糖一天会处于一个整体升高的状态,倘若经常不吃早餐,他的胰岛素敏感度就很容易下降。

     

    对于本身就有胰岛素抵抗的人来说,长期都爱睡懒觉,就更容易导致糖尿病发生。

     

    所以,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的人最好坚持规律睡眠,在晨起八点钟起床,并且不要随意打乱自己的生物钟。

     

    睡得过少

     

    对于睡眠不足的情况,主要影响的是下丘脑的交感神经,神经会经常处于兴奋的状态,从而影响了儿茶酚胺的分泌,阻碍了胰岛素分泌,胰岛素分泌受到影响,血糖代谢就受影响了,从而血糖升高导致糖尿病。

     

    这也就是为什么长期失眠或者是经常熬夜的人会引发血液粘稠,引发高血压以及罹患糖尿病。

     

     

    经常失眠

     

    睡得过少就容易造成经常失眠的情况,如果本身就是糖尿病的情况,再加上失眠或者熬夜的情况经常发生的话,人的神经衰弱精神也会不佳,更加不利于控制血糖。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后期会出现神经衰弱以及神经脑细胞病变等并发症的原因。

     

    这些方法帮你拥有好睡眠:

     

    • 睡前做眼睛保健操:眼睛疲劳会影响入睡速度,减弱睡眠质量,所以睡前做眼部按摩或者眼保健操可以使眼球放松,帮助快速入睡。
    • 睡前热水烫脚:睡觉前用一盆温热的水烫烫脚,可以缓解脚部疲劳,促进脚底血液循环,使人心宁神安的入睡。
    • 不带情绪睡觉:睡前不要过于兴奋或者激动,也不要带有情绪,保持心平气和的心态去休息。心态好自然休息的好,心态不好脑子胡思乱想是失眠的原因之一。
    • 合适的睡姿:睡觉时选择一个自己感觉最舒适的睡姿,让全身的肌肉得到放松,让身体彻底得到解放。床铺最好舒适,可以帮助快速入睡。

     

    不要小看一个睡眠,觉得睡多睡少都没有关系,尤其是对于正在控糖的糖友们,一定要重视好生活的每一处细节,定期用血糖仪正确测量血糖,积极控稳血糖。

  • 作者:吴光秀

      日常血糖监测,可以帮助糖友调整治疗方案。

      此方法因为痛苦小,操作简单,能监测患者的血糖波动曲线,被广泛用于临床,但是你的血糖仪测的值准确吗?

      以下4个监测血糖的误区,看看你中枪了吗?误区1.用静脉血代替指尖血

      很多病友及护理同事们经常会在患者抽血检查静脉血糖值时,顺便把抽取的静脉血直接滴在血糖仪上查快速血糖值。

      这种操作是错误的,快速血糖仪测定的是毛细血管全血的血糖值,而静脉抽血检查血糖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静脉血浆中葡萄糖的含量,所以我们在抽取静脉血查血糖的同时,应该扎手指取末梢血查快速血糖对照。

      大量的临床数据比对得出的结论是:检测静脉血的血糖值比毛细血管全血高。原因如下:

      与毛细血管全血同时含有静脉和动脉血液相关;

      与病人取血的时间(餐后的差异要比空腹大)、个体差异、是否规范操作等因素有关。

      另外,采血时应该等消毒皮肤的酒精彻底挥发变干后进行,防止皮肤上残留的酒精影响血糖值的检测;

      由于可能会在针刺后混有组织液,第一滴血弃之不要,必须是第二滴血液检查指尖血糖。误区2.用不同品牌血糖仪比较

      患者用同一滴血,用不同品牌的血糖仪,测出的结果会有差异。

      糖友不用纠结一次的快速血糖值,要想看血糖仪是否合格,你的血糖仪测量的值是否准确,不能与别的血糖仪所测的值做对照,应该与静脉血浆血糖值做对照,误差范围在10%-20%以内都是允许的。

      也正因为此,从医学的角度来说,血糖仪的监测结果只能用来参考判断血糖控制情况,而不能用来诊断糖尿病,也因此我们建议患者每三月检查糖化血红蛋白的情况,以此来评判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的情况。误区3.同一滴血多次检测

      患者用同一滴血连续在自己的血糖仪测量好几次,得出不同的结果,哪个结果是对的呢?还是取平均值?

      这个错误主要体现在糖友中间,是对血糖监测的认识错误,没有考虑外在因素对血糖的影响。血液在体外停留时间过长,血糖会逐渐下降,原因有三:

      血液中的白细胞会消耗血中的葡萄糖;

      是空气中存在有大量细菌会消耗血液中的葡萄糖;

      是血液的温度、酸碱度改变对血糖的影响。

      所以,我们用同一滴血液多次检测血糖,永远也不会有一样的血糖值。误区4.反复挤压

      许多糖友因为害怕疼痛,采血针扎得不深,检测血糖时血液不够,就反复挤压,最后检测血糖不准确。

      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

      一是血液不够,不能充分与试纸上的化学试剂起反应,导致监测血糖过低;

      二是反复挤压,大量组织液被挤出,血液被稀释而监测血糖过低。纠正的方法是穿剌时深度要达到5毫米,要形成一个小血球,保证监测血液足够。避免反复挤压,防止组织液影响血糖监测。总结:

      总之,监测血糖非常有意义的,如果把控制糖尿病当作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么监测血糖就是打赢战争必不可少的敌情侦查。

      正确的监测血糖很重要,同时能得到准确的血糖数据,正确的校正自己的血糖仪更关键。

      我们不能纠结每次血糖监测的变化,而是要看每天血糖变化的曲线,更重要的是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只有糖化血红蛋白达标,才能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 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往往都要接受这个年龄段的“挑战”,过了五十岁以后,人们所面对的不仅是一些慢性疾病,还有老年痴呆。众所周知,老年痴呆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疾病,虽然在早期没什么威胁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的大脑高度衰退,老年痴呆就会显露出它的“真面目”。

     

     

      
    很多朋友都不相信老年痴呆会降临到自己头上,总觉得自己不容易被“盯上”。这种想法非常乐观,但正是这种乐观的心态,让他们疏于防范,最终导致老年痴呆找上门。

     

    其实老年痴呆这种疾病,并不是无法避免的,只不过大家在一开始的时候,都没有重视起来,总觉得像记忆力下降、容易忘事等症状,是老年人的“专属”,是一种自然现象。但你知道吗?一个人大脑衰退的速度是有限的,当你发现自己的记忆力越来越差,甚至沟通能力也开始下降的时候,就要提高警惕了。

     

      
    多数老年人坚持的4个坏习惯,可能正在损伤大脑

     

    不爱说话

     

    说话是我们与人沟通的方式,通过语言表达,我们可以更了解对方的想法,也能维系感情。语言是把人与人紧密相连的方法,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表达出自己的喜好与厌恶,也能通过组织语言、倾听的方式,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些能力并非毫无用处,是锻炼大脑的一种形式,能有效预防老年痴呆。

     

    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看到一些不爱说话的老人,他们往往都比较孤僻、沉默寡言,不爱交朋友,也不喜欢表达自我。这类人并非少数,尤其是儿女不在身边、不如更年期的老人,性格突变,行动不便,让他们越来越懒得出门,经常一个人待在家里。缺乏表达的机会,也会让我们的大脑逐渐退化。

     

      
    睡得太少

     

    上了年纪以后,我们身上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觉变少了。以前怎么睡都睡不够,现在经常天不亮就醒,晚上也翻来覆去睡不着。很多人都把这种状态称为“中老年综合征”,但这种调侃其实完全没必要,因为这可能是很多人心中的一根刺。人在步入老年期的时候,身体内部也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引起各种不适。

     

    睡眠本身的作用就是“安抚”工作了一整天的各个器官,让体内的脏器得到充足的休息时间,进行自我修复。但睡眠时间减少,跟熬夜晚睡的危害性是一样的,全身上下各个器官、组织、细胞包括大脑都无法休息好,加速细胞的老化,导致大脑提前衰老。所以,如果你有入睡困难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别再拖延。

      


    爱胡思乱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有人为了工作烦恼,有的人为了家庭忧愁,有的人为了子女的生活担心。其实过度忧虑是最没有必要的,因为无论我们怎么想,都于事无补,对解决问题也起不到什么作用。而长期陷入不良情绪当中,则会影响我们大脑的休息,产生烦躁、抑郁情绪,影响睡眠质量。

     

    我们总劝告大家不要胡思乱想,因为烦恼越多的人,老得也越快。大家可以观察一下身边的朋友,那些心态平和、活得自由自在的人,看起来是不是更有活力?而那些总是为了一些小事斤斤计较的人,往往都把疲劳、悲观“刻”在了脸上,长期愁眉苦脸、忧心忡忡,也会损害大脑及各个脏器的健康。

     

       不喜欢锻炼

     

    对于有些朋友来说,锻炼只不过是一时兴起的选择,当看到电视里的人都有着苗条的身材时,看到隔壁邻居因为锻炼精气神十足时,很多朋友都会下定决心锻炼,但过不了多久,又会被自己内心的“懒虫”打败。其实大多数人之所以在锻炼上屡战屡败,都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就没有想好自己锻炼是为了什么。

     

    长期不运动,除了会让我们的肌肉消失之外,还会导致新陈代谢变慢,体内毒素淤积,血液循环减缓。而这些都会作用于我们的大脑,加速脑细胞的衰亡。坚持锻炼身体,能极大限度地提高细胞的活性,让大脑保持兴奋状态,提高思维能力和记忆力,希望你别犯懒。

     

      
    总结:50岁以后,我们面临着很多考验,这些考验有的来自于疾病,有的来源于生活压力,但无论如何,积极面对、及时解决问题,都是最好的办法。

  • 凛冬已过,春暖花开。尽管全国疫情仍在继续,不少地区却早已开启了赏花模式。

     

    可在观景之余,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不便:为什么自己一到季节交替之际,就会咳嗽、胸闷,严重点还会喘个不停?

     

     

    也许,你需要去呼吸科门诊走一趟,看看是不是哮喘在作祟。

     

    哮喘现状及治疗方法

     

    据调查,我国20岁及以上哮喘人群患病率高达4.2%,患者总数高达4570万,发病形势不容乐观。

     

    而且我国71.2%的哮喘患者从未被医生诊断,只有5.6%的患者接受了正规的治疗。

     

    毫不夸张地说,哮喘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需要认真面对和解决的公共卫生与医疗保健问题之一。

     

    那么哮喘应该如何进行规范治疗呢?

     

    市面上常见的治疗药物有如下两类。

     

    1、控制类药物。

    由于哮喘的本质是气道慢性炎症,而这类药物主要通过其抗炎作用来控制哮喘,因此需要每天使用来维持药物作用,其中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白三烯调节剂 、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缓释茶碱、色甘酸钠、抗 IgE抗体等。

     

    其中ICS和LABA是主要的哮喘长期治疗药物,临床最常用的是这两个药物的联合制剂:ICS+LABA的吸入粉雾剂。

     

     

    2、缓解类药物。

    这类药物属于急救类药物,当哮喘急性发作时,这些药物能够迅速解除支气管痉挛从而缓解哮喘症状,主要包括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短效抗胆碱能药物、短效茶碱和全身性激素等,常用的有“舒喘灵、万托林、氨茶碱”等。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根据哮喘的分期以及症状的严重程度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误区及注意事项

     

    但在哮喘的治疗过程中,很多患者还是会有这样那样的质疑和不解。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关于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担忧:会不会长胖?会不会引起血糖高、血压高?会不会产生依赖?

     

    首先,要明确一个观念,激素并不是洪水猛兽,相反,在控制哮喘方面,激素的功劳最大。

     

    除了在急性发作期间会短期使用静脉或口服的激素,稳定期我们一般以吸入类激素为主。

     

    由于吸入用激素剂量小且作用部位为黏膜,只要用过以后认真进行漱口,安全性还是很高的。

     

    还有些人觉得自己得了哮喘,是不是就不能进行体育运动了?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适量的运动并不会诱发哮喘。

     

    相反,不少运动员都有哮喘的毛病,例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17%的自行车运动员和19%的游泳运动员都被诊断为哮喘,是不是很让人吃惊。

     

    事实证明,只要经过正规有效的治疗,一般哮喘人群是可以进行体育运动的。

     

     

    还有些朋友,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觉得自己不咳嗽、不喘了,就是完全康复了。

     

    其实也不对。

     

    哮喘与过敏性体质密切相关,过敏体质一旦形成无法改变,故哮喘是一种无法根治的疾病。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无法被控制,科学研究表示,通过规律、科学的长期治疗,80%以上的哮喘患者都能实现病情的“完全控制”,工作和生活不受任何限制。

     

    所以长期科学的药物治疗,对哮喘患者来说必不可少!

     

    当然,除了吃药,日常生活中的非药物治疗也有助于哮喘的控制。

     

    我们都知道哮喘是机体在各种致敏原或理化因素刺激下出现的一种疾病状态,而诱发哮喘发作的原因也可以说是千奇百怪,花粉、特殊气味、冷空气、食物、药物,就连运动都可以引起哮喘。

     

    因此,积极识别并远离自身相关诱因在避免哮喘急性发作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最最重要的是,一定要随身常备急救药,严重的哮喘急性发作可是会要人命的。

     

    就像冠心病患者要常备速效救心丸或者硝酸甘油一样,哮喘患者也一定要随身常备急救药,有时候小小的一支“万托林”就能为抢救争取宝贵的时间。

     

     

    如果不幸已经确诊了哮喘,也不必太过担心。

     

    虽然它不能完全根治,但是只要经过正确、科学的治疗,就能有效地控制其发作,再做好日常生活中的防护,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是可以得到保证的。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