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放屁时若有“1种感觉”,要注意

放屁时若有“1种感觉”,要注意
发表人:岐伯健康

放屁,每个人几乎每天都会做的事情之一,有的人觉得放屁是身体在排毒,有的人觉得这种生理现象让人难堪,其实,放屁这件事,也能作为我们判断身体健康情况的依据。

  


在很多人心里,放屁可能只是一件小事,最多与消化不良或吃了容易产生气体的食物有关,但有时候,放屁也是某些疾病的“征兆”。

 

正常情况下,人之所以会放屁,主要有4个原因

 

吃了高淀粉的食物

 

像土豆、红薯、板栗等食物中,含量最高的就是淀粉了,而淀粉含量高的食物除了有容易让人发胖的缺点以外,还有容易让人不停放屁的缺点。因为淀粉中含有一种叫气化酶的物质,在消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气体。

  
消化系统异常

 

其实很多有胃病的朋友,也会经常处于不停放屁的境地,因为他们的消化系统比较弱,吃完饭以后容易消化不良,肠道内的细菌就会迅速发酵,产生大量的气体。说到这里,也要提一句饮食习惯,因为很多胃病患者经常饮食不规律、进食速度快、爱吃不容易消化的食物,这些因素都会加重肠胃的负担,造成消化系统异常。

 

摄入过量糖分

 

我们的身体需要糖分,但身体能代谢的糖分是有限的,有些朋友平时爱吃甜食,喝含糖饮料,导致体内的糖分过多,这些糖分就会在我们的肠道内发酵,产生气体,尤其是人造糖,不容易被人体分解和吸收,所以也更容易加重屁多的症状。

 


经常吃十字花科类食物

 

对于蔬菜,很多朋友都把它们当做最健康的食物,谁能想到这类食物还会让人这么尴尬呢?像花菜、紫甘蓝等蔬菜,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消化,而且还容易产生硫磺气味,导致我们频繁排出臭味难忍的屁。

 

不过,放屁这种现象是正常的生理需求,大家也不要觉得难堪。

 

其实放屁也是一种了解身体健康状况的方式,如果放屁时,有“1种感觉”,希望你别不当回事!

 

虽然放屁跟多种因素有关,但如果在想放屁的时候,却放不出来,就要提高警惕了,这很有可能是肠道内部出现炎症的信号。我们的肠道每天都在不停工作,为消化系统服务,但却很少有人能理解它的难处,为减轻肠道的负担而做出什么决断。

  
长期饮食不规律、爱吃辛辣刺激的食物,狼吞虎咽等习惯,都会加重肠道的负担,而久坐不动,缺乏锻炼也会影响肠道的蠕动,多种因素叠加,肠道无法承担,很容易形成疾病。

 

如果你经常想放屁却放不出来,腹中胀满,腹泻、便秘交替出现,可能肠道中已经出现严重病症了,希望你尽早就医治疗。

 

为了肠胃健康,希望你能做到以下两点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放屁虽然是正常现象,但通过我们对放屁的频率、放屁时的感觉、屁的气味的分析,也能察觉到身体的某些异常,不论是屁多、屁臭,还是放不出屁,都值得我们重视,希望你能放在心上,减少淀粉类、高糖类、不易消化类的食物的摄入,规律生活。

  
运动

 

虽然很多朋友还是比较抗拒运动,总觉得在家里躺着比什么运动都让人满足,但为了健康,希望你能抛弃懒惰,加强锻炼,给肠胃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坚持运动,能促进肠道的蠕动,改善胃胀气、消化不良的症状,提高消化能力。

  
总结:无论什么时候,身体健康都是应该摆在第一位的,如果发现身体有任何异常症状,都要及时咨询医生,检查身体,能帮我们预防许多疾病。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每年换季,都是感冒、过敏性鼻炎的多发时期,于是擤鼻涕就成了高频动作。

     

    别看擤鼻涕是件小事,但你习以为常的动作或许是错误的,不仅会误伤鼻子,还可能诱发耳朵和眼部炎症。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告诉你擤鼻涕最忌讳哪种危险动作,并教你几招从容擤鼻涕。

     

    受访专家

    江苏省中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 李泽卿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耳鼻喉科主任 姚红兵

     

    堵住两个鼻孔擤鼻涕,很危险

     

    你平时都是怎么擤鼻涕的?是按住一个鼻孔,另一个发力;还是捏紧两个鼻孔同时用力擤?

     

    实际上,擤鼻涕时,堵住两个鼻孔一起擤的动作非常危险,可能诱发以下后果:

     

    +导致中耳炎

     

    因为耳朵和鼻子之间有个耳咽管相连,用力擤鼻涕时,鼻腔内压力骤然升高,导致带有细菌、病毒的分泌物沿着耳咽管被压送至中耳腔内,很容易造成中耳感染,给鼓膜穿孔埋下隐患。

     

    如果擤鼻涕后出现以下状况,就可能患上分泌性中耳炎:

     

    • 耳闷。急性分泌中耳炎最明显的症状就是耳闷,耳内有闭塞感;
    • 听力下降。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病前多有感冒史,以后听力逐渐下降,并且头位变动如前倾或偏向患侧时,听力可以暂时改善;
    • 耳鸣。出现间歇性耳鸣,如“噼啪”声,当头部运动或打哈欠、擤鼻时,耳朵里可能出现气过水声。

     

    +引起眼眶气肿

     

    正常情况下,鼻腔内的软组织会将气体严密地包裹在鼻腔内,一旦眼眶内侧壁受到外伤或者做过鼻内窥镜手术以后,局部软组织会有一定的缺损。

     

     

    此时用力擤鼻涕,会使气体循着鼻腔泪囊内软组织缺损的间隙进入眼球周围的皮下组织,造成眼睛肿胀。

     

    因此,对于眼睛曾经受过外伤或者做过鼻部手术的患者,擤鼻涕和冲洗鼻腔时也一定不能太过用力。

     

    正确擤鼻涕,记住3个技巧

     

    擤鼻涕是个技术活,为了避免引发其他并发症,既要掌握力度,还要学会姿势。

     

    压单侧,交替擤

    用手指压住一侧鼻孔,稍微用力,另一侧鼻孔的鼻涕便会被擤出来,再用同样的方法擤另外一侧。如果鼻涕不易擤出,可以请医生开些滴鼻液,待鼻腔通气后再擤。

     

    勿用力,稍前倾

    擤鼻涕时用力过猛,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应掌握好力度,以耳朵听不到嗡嗡声为宜。身体略微前倾,有利于把上颌窦内积存的分泌物排出体外。

     

     

    忌过度,早就诊

    很多人恨不得每次都擤得干干净净,殊不知,鼻腔黏膜受到的刺激越多,分泌出的液体也就越多,过度擤鼻涕,会损伤鼻黏膜。因此,擤鼻涕不要太频繁,及时就诊才是上策。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可以用棉签浅浅地插入鼻孔,轻轻转动,把鼻涕卷出来。感冒后鼻涕多时,更不能用很大的力量擤,以免出现并发症。

     

    5种颜色鼻涕,提示不同疾病

     

    流鼻涕不一定就是感冒,临床上,可以通过观察鼻涕的形态、颜色,对病情作出基本判断。

     

    清水样    感冒初期或过敏性鼻炎

    感冒初期流清鼻涕,是鼻黏膜为了将附着的病原体冲走而分泌出大量黏液。这时要多休息、多喝水,或根据医嘱口服感冒药或抗病毒类的药物。

     

    过敏性鼻炎和感冒初期症状类似,除流清鼻涕外,还容易打喷嚏。建议到医院做过敏原检查,明确病因后远离过敏原,或按医嘱使用药物。

     

    白色黏稠性    感冒加重期或慢性鼻窦炎

    感冒加重后鼻涕会慢慢变成又稠又厚的乳白色,若超过10天感冒仍不见好转,并伴有鼻塞、头痛、嗅觉减退等症状时,应警惕是否患上鼻窦炎。

     

     

    黄绿色脓性    病菌侵入

    当出现黄绿色脓性“鼻涕”时,则提示身体可能入侵病菌了,白细胞和病菌“同归于尽”后被排出鼻腔外,此时的鼻涕就会变成黄色、绿色或黄绿色。

     

    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应及时去医院判断是否为病毒性感染或细菌感染,以及是否需要抗生素治疗。

     

    粉红或红色    鼻黏膜破损可能性大

    多见于鼻腔干燥、鼻外伤、鼻腔炎症等情况。家长日常生活中要及时纠正孩子挖鼻孔的坏习惯。

     

    灰、黑色    多由雾霾、灰尘、粉尘等引起

    鼻腔吸入大量粉尘、灰尘、烟雾颗粒时,与鼻涕在鼻腔里混合,容易出现“黑涕或灰涕”。

     

    因此,雾霾天出门时,一定要戴好口罩,减少尘土和烟雾颗粒的吸入。

  • 作者 | 罕熊说
    文章首发于 |  病痛挑战基金会公众号

     

    打嗝,也可以很可怕?

    有一群伙伴会立刻点头:是的!

    每天频繁打嗝,每次能持续一小时,

    伴有恶心、呕吐不止,吃啥吐啥,

    用了种种手段都止不住,

    最困惑的是,怎么检查都找不到原因……


     

    这可能是一种重病的先兆——



    当然,症状可不只有顽固打嗝、呕吐,

    皮肤瘙痒、视物模糊、全身疲劳、

    手脚灼热感剧痛、尿便障碍、

    嗜睡、上半身像被捆住一样(束带感)…

    有两项或以上这些情况出现时,

    要及时检查神经系统,

    看看是不是“脱髓鞘”病变,

    不及时治疗或被误诊的话,

    可能会有失明、瘫痪的风险!



    什么是“髓鞘”?

    这要先了解我们的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脑、视神经、脊髓)

    相当于“CPU”,

    负责分析外部信息和下达指令;

    从中枢神经系统到全身的神经系统,

    都靠一束束神经纤维作为“数据线”,

    “输入”外部信息和“输出”指令。



    巧了,神经纤维和数据线的构造相似,

    有“金属丝”——神经细胞轴突,

    负责传导信息和指令;

    有“绝缘皮”——髓鞘,

    是分节包裹神经细胞轴突的一层膜。


     

    神经信号的传导,

    是通过髓鞘之间的郎飞氏结结构

    呈跳跃式传导的,

    一旦髓鞘脱失,

    神经信号的传导就会大大延迟,

    患者就会发现,

    身体越来越不听使唤!


     

    髓鞘受损的原因有多种可能:

    自身发育、营养问题,理化因素损伤,

    免疫攻击等,让神经系统自我防护紊乱,

    形成“免疫相关非特异性炎症”,

    导致髓鞘损伤,甚至神经轴索损伤,

    这就是“脱髓鞘疾病”。



    而最典型的,是“多发性硬化”(MS)。

    常见症状是肢体障碍,

    患者起初会感觉身体越来越疲惫,

    检查却发现各项指标都挺正常,

    直到某一天,胳膊或腿突然不能动了,

    疾病早期,多数障碍有可能自行缓解,

    但随着疾病不断发展、复发,

    势必形成永久的不可逆损害,

    必须要进行科学的干预治疗。

     

     

    视神经脊髓炎(NMO),本世纪初之前,

    曾被视为多发性硬化的一个特殊亚型,

    在诊断、治疗上没有太多区分,

    但这组人群多数病情较严重、频繁复发,

    治疗效果非常有限。


     

    随着医学水平不断发展,

    2004年,在NMO患者的血液中,

    发现了一种特殊的抗体,

    被证实是水通道蛋白4的抗体“AQP4-IgG”,

    正是AQP4-IgG的攻击,引发了脱髓鞘,

    主要受影响的是视神经和脊髓。


     

    AQP4-IgG的发现,

    仿佛找到了一把钥匙,

    为研究NMO等一类疾病打开了大门。

    在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治疗方案上,

    NMO与MS不但有了越来越多的不同,

    自己的“家族”还在不断扩大。

    2015年,国际上取消了单独的NMO定义,

    纳入到“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

    这包括AQP4-IgG阳性的患者,

    和AQP4-IgG阴性、

    但症状极其相似的患者,

    事实证明后一部分患者可能转为阳性。



    如何确诊“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说来是个复杂的排列组合问题,

    它有六组核心临床特征,

    具体症状参见下图,

    出现以下部分情况,查不出病因,

    要赶紧去神经内科或神经眼科查一下!  



    NMOSD症状多、发病急、易误诊,

    但确诊NMOSD的小伙伴,

    不必害怕,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

    这将是一场与疾病长期的战争,

    而人类现在有许多武器来对付它。



    NMOSD分急性期与缓解期,

    急性期即上述症状集中爆发的情况,

    需要激素冲击,还可以采用血浆置换、

    注射免疫球蛋白、

    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等方法,

    缓解失明、肢体障碍等症状,

    关键是避免误诊,只要及时治疗,

    绝大多数病友能够恢复身体功能。



    进入缓解期,患者也许能正常生活,

    NMOSD却像一颗不定时炸弹,

    随时都会有复发的风险,

    复发次数频繁,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据统计,若未经治疗,患病5年后,

    50%患者需坐轮椅,62%患者失明。

    这就需要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

    谨遵医嘱,切不可自行减量或停药,

    控制免疫系统不再“发疯”攻击髓鞘。



    对付NMOSD最主要的难点是

    它在不同患者中的巨大差异化和不可预测性,

    每一位患者的治疗方案都有可能不同。

    一方面,只有研发的药物越来越多,

    才能让广大患者有适合自己的那一款;

    另一方面,有药却买不到(未上市)、买不起,

    成了横亘在国内患者前的一座座大山。



    NMOSD随时可能发生在我们周围,

    让更多人了解NMOSD,减少误诊,

    推进NMOSD治疗药物的研发、上市,

    完善NMOSD群体的医疗保障体系,

    是让这一疾病不再可怕的“组合拳”。

    那些一次次复发带来的瘫痪、失明,

    本可以不必发生。

    让我们一起关爱NMOSD群体,

    让他们能够“动”见人生,

    看到属于自己的“睛”彩世界!

     


    参考文献:
    [1] 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神经免疫专业委员会. 中国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J].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6,23(3): 155-166.
    [2] 刘彩燕,徐雁,崔丽英,王建明,彭斌. 顽固性呃逆、呕吐的症状对于鉴别急性炎性脱髓鞘疾病和预示复发的临床意义[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28(12): 1110-1113.
    [3] 牛会丛,张星虎. 视神经脊髓炎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研究进展[J].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3,20(3): 208-211.
    [4] 吴卫平. 应早期鉴别和区别治疗视神经脊髓炎与多发性硬化[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2,12(2): 108-112.
    [5] 张瑛,管阳太. 2015年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诊断标准国际共识解读[J].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6,12(1): 12-16.
  • 屁事也要管一管!因为屁的事儿很重要,屁的多少确实与人的消化机能有一定的关系。当消化不畅时,肠道细菌会异常发酵,容易产生气体而使排气量增加。但多数情况下,属于正常的情况。

     

     

    俗话说,屁是一股气儿,不放不得劲儿!这正说明了放屁是多正常的一件事!正常情况下如果不排气儿,则肯定胀的难受。因为正常人消化道产生气体排出体外的量最多可达2800毫升。正常范围大致在100~2800毫升之间,波动范围很大。但是如果超过了上限,就要找找原因了。大约70%的气体是来自于我们呼吸、吃东西和讲话时从鼻子或嘴巴进入体内的空气,这个量变化很小,所以排气量的增加,则主要取决于食物在消化道里被产期肠杆菌发酵分解而产生的气体的变化。

     

    食物能明显增加排气量

     

    能显著增加屁量的食物,想必大家都在日常生活中碰到了,因为他们产气的能力实在是太强了。

     

    1、白萝卜,有理气之功,能促进胃液分泌,促进肠道蠕动。

     

    2、豆类和豆制品,含有大量寡糖和蛋白质,可产生大量的气体,并带有明显的臭味。

     

    3、红薯,进食红薯也很容易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4、洋葱,含大量氢、硫等产气基质,非常容易在肠道消化过程中产生额外气体并带有明显臭味。

     

    5、牛奶及奶制品,少部分人会出现食用后产气增多的情况。

     

    除饮食结构外,产气多少与肠道功能与肠道菌群有很大关系。

     

     

     

    胃肠功能

    1、当消化不畅时,肠道细菌会异常发酵,容易产生气体而使排气量增加。这时可以服用整肠生胶囊和乳酸菌素片、乳酶生等治疗一下。

     

    2、产气多还与脾胃虚寒有关,进食生冷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可能是肠功能紊乱,肠道蠕动不规律,可能患上肠激惹综合征。这时要注意保暖,避免生冷饮食。可以服用整肠生和益生菌制剂。

     

    3、肠胃炎也能引起产气增多,可以服用肠炎宁胶囊等。

     

    4、吃一些难以消化的食物,产生的气体就更多一些。

     

    【不药博士】简介:博士,主管药师,高级营养师,拥有10年的用药指导、营养咨询和健康管理经验。不药不药,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

  • 相信大家都知道肝脏的重要性,这里就不多说了,今天主要介绍一下肝病来临时的一些症状和表现,希望大家能记下来,好好比对,看看自己有没有出现这些症状,若已经出现,建议及时检查身体,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睡觉时身体出现4种表现,是在通知你:肝病已登门,早查肝功能

     

    1、晚上总是容易惊醒,失眠多梦

     

    熬夜在现代已经是很常见的事了,大多数人虽然嘴上说着要早睡,但其实并没有把这句话放在心上,尤其是那些平时经常需要加班或喜欢熬夜玩游戏、看电视的朋友,即使没有失眠,他们也会睡得很晚。

     

    但主动熬夜和失眠还是不一样的,失眠可能是身体出了问题,大部分人对待失眠的态度还是比较消极的,他们总觉得失眠很正常,过一段时间就好了,这样一拖再拖,却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失眠可能跟肝病有关。肝火旺盛或肝功能受损,都会影响我们的睡眠质量,引起失眠和导致惊醒。

      
    2、小腿容易抽筋

     

    腿部出现抽筋的现象在很多人身上都发生过,有的人比较在意,会及时补充钙质,但小腿抽筋的原因却不仅仅跟缺钙有关,像肝脏受伤也会导致腿部抽筋。中医上讲“肝主筋”,当肝受到损害的时候,身体里的“筋”也会受到影响。

     

    如果近期频繁发生小腿抽筋的情况,建议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光顾着买钙片、喝牛奶补钙,努力的方向不对,一切都是白搭。

      
    3、打呼噜、磨牙

     

    一个人睡觉时会有各种形态,有的人睡觉时就很容易打呼和磨牙,而且不论怎么调整睡姿和枕头高度,都没有改善的迹象这个时候就要注意下肝脏的健康情况了,因为肝功能受损时,肝脏储存血液的能力受到影响,对各个器官的滋养作用就大打折扣了。

     

     

    4、频繁起夜

     

    很多人晚上睡觉时最怕的就是起夜,让一个本来正处于睡梦中的人起来上厕所,实在是一件不厚道的事,还会影响睡眠质量。但起夜与否可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而跟肝脏有关系。其实大家对于腹泻的第一反应还是肠胃问题和饮食不洁的问题,实际上,肝脏也是消化系统离不开的器官,肝受损,也会导致腹泻和消化异常。

      
    这3件事,个个都是肝脏的天敌,经常做的人,肝可能保不住

     

    1、暴饮暴食

     

    现在能好好吃顿饭的人都是让人羡慕的对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人的工作越来越多,压力也越来越大,精神上受到刺激,人就容易报复性进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压力特别大的时候,有些人习惯在这种时候用食物充当情绪是出口。其实这种行为不会对现状有任何改变,反而会让肝脏的代谢负担加重。

      
    2、酗酒

     

    食物和酒精,是现代人发泄情绪的两大主要途径,有的人爱暴饮暴食,就有人爱用酒精麻痹自己。酗酒的原因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一些无能为力的因素,比如聚餐、谈生意等,这些都不在自己能掌控的范围内,饮酒量也是别人决定的,喝到吐也是常有的事,但肝脏却要承担我们酗酒的后果。

     

    3、熬夜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熬夜对肝脏的伤害有多少,但却没有人重视,因为熬夜看起来似乎并没有那么危险。其实,已经深深受到熬夜的打击的人,可能早就已经去了医院了。长期熬夜不仅会让体内器官加速老化,还会让肝脏无法休息,自我修复也成了空想,时间久了,肝功能也会逐渐下降。身体状况,往往与生活习惯密切关联,所以,为了养成一个健康的身体,大家尽早改掉以上不良习惯!

  • 解尿是人体排出废弃物的途径之一,当血液把尿素运送到肾脏后,血液中的尿素,再加上体内多余的钠和水分会形成尿液,再经由输尿管到达膀胱,在累积一定的尿量后,就会出现尿意感,随后经由尿道排出体外。

     

    排尿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根据医学的定义,一名健康成年人一天排尿次数约为 5 ~ 7 次,在白天会有 4 ~ 5 次的排尿次数,而夜晚则是 0 ~ 2 次,每次排出的尿量约在 200 ~ 300 毫升左右。

      

    一般而言,一名健康成年人每日的水分摄入和排出量会是平衡的,若以每日水分摄入总量为 2500 毫升来计算,肾脏会制造出的尿量约为 1000~ 2000毫升,其余水分会透过皮肤及肺脏排出。

      

    不过每个人每一天的排尿次数及尿量,都会根据依年龄、饮食、季节上而有不同,像是遇到夏季时,会因为排汗量大增,以致于排尿量减少,但到了冬天则反之,排汗量减少,所以排尿量就会增加。而在饮食中多吃了具有利尿性质的食物,如咖啡、西瓜、茶饮等,也会让排尿量增加!

    排尿多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

    当排尿量出现异常

    多尿 

    在去除大量摄取饮料及气候等因素之后,每天的排尿量仍超过 2400 毫升的话,就被称为“多尿”,当出现这样的情形时,就需要考虑可能是下列 2 项疾病所造成的:

      

    1. 尿崩症

      

    可能会出现排尿量多达 4000~6000 毫升,甚至会多达 1 万毫升的情形,就算减少喝水量也不见排尿量的减少,同时伴有口渴想喝水、全身无力、头痛等症状,此现象好发于青少年族群身上。

      

    2. 糖尿病

     

    因为血糖过高导致尿液里出现了糖分,进而产生渗透性利尿的情形,让水分也跟着肾脏排出,造成排尿量的增加,一天会有高达 3000 至 10000 毫升的尿液排出。

      

    其余会出现多尿症状的疾病还有肾炎、黏液性水肿、肢端肥大症、脊髓肿瘤等。

      

    排尿过少或过多都可能是疾病的症状。 

    少尿

    在排除饮食、气候、药物等因素后,每天的尿量若是低于 500 毫升的话,就被称为少尿,就需要注意以下疾病:

      

    1. 急性肾炎

      

    通常会先出现喉咙痛、感冒的症状,然后在 2~3 星期之后再出现少尿、深而混浊的尿液颜色,更严重的话,甚至会出现血尿的情形。

     

    2. 肾功能衰竭

      

    急性肾衰竭通常来得很临时,会使体内快速出现水分及电解质代谢的不平衡情形,进而出现少尿;如果是慢性肾衰竭的话,一开始会有多尿、夜尿的情形,到了晚期尿液则会逐渐减少。

     

      

    另外若是有高烧不退、过度出汗、腹膜炎、充血性心力衰竭、摄护腺肥大、子宫颈压迫两侧输尿管等情形的话,也会使身体出现少尿液的情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现在的中老年人群,有“四怕”,其中三个大家应该不陌生了,那就是我们常说的“三高”,高血脂让人胆战心惊,高血压让人坐立不安,高血糖让人心烦意乱。而最后一个——高尿酸,也是让人发愁的问题。

     


    其实很多人可能还不了解,体内尿酸过高会对身体有什么影响,我们常常开玩笑说的“痛风”,其源头就是高尿酸,因为体内的尿酸不断沉积在身体各处,慢慢形成结晶,而这种结晶存在于我们的关节部位,就引发了痛风。

     

    尿酸一高,身体会出现明显“信号”,别不当回事

     

    关节疼痛红肿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关节部位是不会突然出现红肿症状的,当尿酸结晶沉积在各处的关节内,就很容易导致这些部位的关节出现红肿、疼痛的症状。如果你发现自己晚上睡觉时,身上某些关节部位会突然出现刺痛感的话,可能是痛风已经找上门了。

      
    突然少尿或无尿

     

    排尿的时候,其实也能带出一部分的尿酸,所以我们建议体内尿酸过高的人,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多喝水,加速尿酸的排泄。如果尿酸结晶过多,已经堵塞到肾小管了,那就会影响我们的正常排尿,希望大家能准确判断。

     

    半夜出现不适

     

    不知道大家平时有没有半夜突然惊醒的经历?这其实很常见,但有的人却比较不幸,他们是因为身体的剧烈疼痛而惊醒的,这种现象一般会发生在痛风患者身上,经常睡得好好的,突然关节部位传来钻心的疼痛,早期一旦发现,就应该及时处理,以免病情继续加重。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痛风这种疾病的“祸根”可能还是酒精,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发现,即使从来不喝酒的人,也躲不过痛风“登门”。

     

     

     

    厨房里4种常见的调味品,是痛风的“加速器”,要管住嘴

     

    鸡精

     

    经常做饭的人,应该很熟悉家里的调味料,什么都可以却,盐和鸡精也不能少。鸡精有提味增鲜的作用,平时在炒菜的时候会经常用到。但希望大家不要过度依赖鸡精,能不用就尽量不用,因为鸡精中含有很多成分,对健康是没有好处的,尤其是核苷酸,进入人体经过代谢后会形成尿酸,加重病情。

      
    蚝油

     

    无论是烧烤还是日常炒菜、煮汤,蚝油都是少不了的调味品,就连平时吃火锅,大家也要在蘸碟中加入调味提味。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说,蚝油可能只有好处,但因为其原材料的原因,蚝油虽然味道鲜美,却也含有大量嘌呤物质,如果长期食用的话,会不利于痛风病情的恢复。

     

    豆豉酱

     

    虽然现在的调味料五花八门,但大家平时常用的,还是那几样,其中就有豆豉酱。其实这种酱料确实能给食物增色不少,但因为它的原材料是黄豆,也含有不少嘌呤物质,如果痛风患者不注意忌口的话,可能要受到疼痛的折磨。

      

     

    我们每天在吃东西的时候,可能不会去考虑这些制作精美的食物中,到底含有哪些成分,这种想法看似破坏气氛,却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因为现在随处可见的食物,尤其是像奶茶、含糖饮料、面包、水果、饼干、甜点等食物中,所含有的糖分可能超乎我们想象,经常食用这类型食物,尿酸超标不是难事。

      
    总结: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少喝酒、少吃高嘌呤食物就行了,但对于痛风患者而言,一不小心吃多了这类食物,遭罪的还是自己,希望大家能多加注意。

  •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湿气这个概念,有时看健康讲座,许多中医都会提到湿气这个概念,而且人们经常会提到湿气过多的话会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那么,你知道湿气过重的话都会有哪些危害吗?

     

    湿气的危害

     

    医生认为如果我们体内的湿气过多的话,容易患上有关呼吸系统的毛病,例如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等;而且湿气过多还容易造成我们的腿水肿;严重时还会影响我们的睡眠情况,让我们的血压上升,还有患上脂肪肝和胸腔积液的风险;同时,湿气还能导致我们的脾胃虚弱,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有些身上长疙瘩的情况也和湿气过重离不开关系,湿气过重对于我们来说不是一件好事,那么,你知道怎么判断你身体内的湿气是不是过多?快来看看,如果你身体出现以下这几种状况,那表示你体内的湿气存在过多的情况。

     

    精神状况不佳

     

    如果经过晚上的休息后,还是感觉到无精打采,精神不振,经常感到疲惫的话,这说明你体内的湿气过多。

     

     

    大便不成形

     

    湿气过多还会影响我们的排便情况,大便一般不成型,很容易粘在马桶上,不易被冲走这种情况的出现也和体内湿气过多有关系。

      
    头脑昏沉和关节酸痛

     

    身体内湿气过多,会经常感到昏昏沉沉,提不起精神,整个身体都觉得没有力气,使不上力气,而且湿气重的人很怕冷,怕风。而且湿气重的人,会觉得关节有酸痛感,活动关节时,会觉得关节不利索,如果经常感到昏昏沉沉,没有力气,还有关节酸痛的情况出现,这些都是湿气重的表现。

     

     

    既然湿气重这么多的危害,那如果我们发现自身的湿气很重的话,应该怎么样做才能减少体内的湿气?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祛除湿气的好方法。

     

    多参加运动

     

    湿气重,会让人感到身体沉重,导致我们不想运动,而越不愿意运动,体内的湿气会越积越多,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而我们可以通过运动让湿气更快的排出体外,如果你体内湿气重的话,赶快去参加运动,可以选择喜欢的运动,如跑步,跳绳,打羽毛球等,每周运动三到四次就好。

     

    避免增加湿气的行为

     

    我们体内的湿气过多,除了自身的代谢问题,还和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潮湿环境也易导致湿气加重,想想你有没有经常干这样的事情?洗完头发还没等到干透就直接入睡,潮湿的雨天为了图省事,不打伞就外出,有时袜子还没有完全干透就穿上走人,请停止你这些不良行为,这些行为都能加重湿气过多的症状,日常生活中,请保持衣物的干燥,洗澡后要擦干身体和头发,可以通过开窗通风的办法,维持房间的干燥等等这些行为能有效阻止湿气入侵体内。

     

    红豆薏米茶祛湿气

     

    如果你嫌弃上面的两个方法都太难了,别急,我这里还有一个好方法,能方便又有效的祛湿气,那就是多喝红豆薏米茶。

     

    红豆:祛湿消肿,养心补血

     

    荞麦:健脾消积,下去宽肠

     

    薏米:消肿,健脾祛湿

     

    先取适量红豆浸泡四个小时,再把薏米加入锅中炒到呈现金黄色;接着加入清水和泡好的红豆,用小火熬煮四十分钟后就可以饮用。

  • 咱就是说,颜值再高的人打喷嚏也无法保持美丽,自制力再强的人也不能控制自己不打喷嚏、不咳嗽,如果强行把它们憋回去,那么后果......

     

    比如这位小姐姐,在图书馆学习时想要憋回一个喷嚏,没想到喷嚏变成了一声大叫,引得所有人都对她投来了好奇的目光。

     

    妥妥的社死现场。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小小喷嚏,这么大威力,它是怎么产生的呢?

     

    喷嚏怎么来?又往何处去?

     

    当你闻到某些气味、或者微小异物进了鼻腔时,鼻粘膜上的三叉神经受到刺激,就会向呼吸肌肉发出指令。为了排出这些刺激物,你会先深吸一口气,然后肺部猛地收缩,肺部的压力就会转化为一股气流,从口鼻腔猛然冲出来——一声阿嚏就这么形成了。(打喷嚏不是有人想你,也不是有人骂你,别再自恋啦。)打喷嚏其实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是鼻粘膜受到刺激后的一种正常反应。

     

     

    这股气流的速度可达160公里/小时,最远可达9米,伴随着气流的还有数以万计的细菌或者病菌。

     

    所以啊,你想想,如果把这么猛地气流憋回去,那么就需要身体内部自行消化,可你的小身板根本消化不了啊,最后的结果就不仅仅是大叫一声,而是会冲向身体的各个部位。

     

    由于鼻子、嘴巴、喉咙都是相通的,喷嚏就近可达鼻腔,向上可达眼睛、脑部,向两边可达耳朵,向下可达喉咙和肺部,如果你比较倒霉,体内气压过高很有可能会冲破你的脑血管、刺破你的鼓膜、穿破你的喉咙......细菌、病菌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容易引发感冒、流感等。

     

    不是我危言耸听,这可都是真人真事。

    那有没有既不伤身体又优雅的打喷嚏方法呢?

     

    如何优雅打喷嚏

     

    别做梦了!

     

    打喷嚏注定和优雅无缘,不论你怎么小心翼翼,都会发出声音。咱还是不要太有负担,全当是“鼻子在唱歌”(就是唱的太难听了),所以就痛痛快快直接打,重要的是保证打出一个“礼貌”的喷嚏。


    一个礼貌的喷嚏最最最基础就是不对着人和食物,毕竟谁也不愿意吃你的口水!况且,这些口水里面可能还含有未知的细菌和病菌,细思极恐!

     

     

    当你想打喷嚏时,请优雅拿出一张纸巾掩住口鼻,注意是轻轻掩住而不是紧紧捂住。如果没有纸巾,用你坚实有力的臂膀挡住就好啦。总之千万不要用手去遮掩,因为手会接触到很多地方,当你揉眼睛、抠鼻子或者触摸公共物品的时候,细菌和病菌会悄悄传播,害人害己不可取哦。普通的感冒病毒在室温下,可在皮肤存活两个小时,打过喷嚏后,有条件的一定要及时洗手。

     

     

    感冒或者鼻子敏感的小伙伴出门最好还是戴上口罩,既可以避免传播病毒,也可以防止鼻子受到刺激打喷嚏。

     

    如果频繁打喷嚏,很有可能是过敏或者感冒,要及时看医生哦。

     

    参考文献:
    [1]Songu M, Cingi C. Sneeze reflex: facts and fiction. Therapeutic Advances in Respiratory Disease. June 2009:131-141.
    [2]National Health Service. How long do bacteria and viruses live outside the body?Availableat:https://www.nhs.uk/common-health-questions/infections/how-long-do-bacteria-and-viruses-live-outside-the-body/ (Reviewed on 10 August 10,2018
  • 耳朵是我们面部的主要五官之一,也是我们接受外界声音的重要部位,当然除此以外,它的不同表现也能够反映出身体的各种健康状况,常言道,肾生窍于耳,如果耳朵的各项功能都正常,那就能够判断肾脏功能强壮,可一旦听力明显下降,那就说明肾脏可能出现了什么问题。

     

    当然除此以外,耳朵最经常出现的感觉就是瘙痒,因为在日常生活中,耳朵内部会不断产生分泌物,然后经过干燥以后形成耳屎。耳屎长期存在于耳朵内部,就很容易产生比较痒的情况,可能很多人觉得只要用棉签或者掏耳勺处理一下就可以了。

     

    首先需要提醒各位的是,耳朵内部的皮肤非常柔嫩,而且遍布着大量血管,同时跟大脑神经距离非常近,所以掏耳朵的过程中很容易因为力度把握不好伤害到脑部血管;再者就是耳朵经常痒并不是耳屎分泌比较多那么简单,很可能是四种身体异常发出的求救信号,若不及时缓解,很可能带来更多的麻烦。

     

     

    细菌感染

     

    其实耳屎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外界空气中的细菌,病毒以及大颗粒物质进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耳朵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而在正常情况下,虽然我们耳朵内部会不断产生耳屎,但是通常会随着人们的日常动作而被排出去,可在特殊情况下,有人可能耳屎分泌比较多,而且平时处理不及时,这就很容易导致在耳朵内部滋生细菌,而细菌感染以后,最先出现的感觉就是痒,如果不及时进行清洁处理,那就会产生更多细菌,甚至导致听力下降。


    螨虫聚集

     

    其实我们身边到处都可能存在螨虫,比如被子,枕头,衣服以及毛巾,因为螨虫是以我们身体的皮屑为生存根本,而我们身体各处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细胞的更新换代,自然也就会代谢大量的皮屑,所以这就很容易导致螨虫聚集,耳朵内部也不例外,我们平时无论是洗澡还是日常洗脸,基本上都很容易忽略耳朵这个部位,所以它也就很容易成为螨虫的聚集地,如果不及时处理,前期会经常出现耳朵痒的感觉,若不及时处理,很可能引起多种耳道炎症。

     

     

    耳部湿疹

     

    湿疹是一种生活中很常见的皮肤疾病,导致湿疹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不注意个人卫生,睡眠不足,饮食不节以及外界环境刺激等等,而发生湿疹的部位也有很多,小腿,双手,腋下,以及耳后等等,而且基本上都是呈对称性分布,出现后的主要表现就是皮肤出现红斑,然后产生剧烈的瘙痒感,所以说若耳朵经常产生瘙痒感,那就需要注意是耳部湿疹的原因,如果不及时缓解,很可能会引发皮肤流脓或者溃疡。


    咽喉炎症

     

    其实导致耳朵经常痒的原因也不只局限于耳朵内部的原因,因为我们面部的五官基本上都有一定的联系,一旦咽喉出现炎症,就可能产生大量分泌物,导致血液以及空气流通补不畅,自然会导致整个头部的血压升高,接着就很容易引起耳朵内部瘙痒。


    如何对耳朵内部进行清洁呢?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耳朵内部进行清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掏耳勺,另一种就是棉签,然而前者因为质地比较硬,所以很容易在耳朵内部产生伤口,甚至损伤脑部血管;而棉签虽然比较软,但是它对耳朵内部的清洁能力却非常差,非但无法清除耳屎,反而会将耳屎推进耳朵内部,而对耳朵内部最好的清洁方式就是定期去医院进行清理,。这样既干净又放心。

  • 吃喝拉撒,人生大事。

     

    作为胃肠外科医生,先从“拉”这个平时令人尴尬的话题聊起。


    据说99%的人解大手之后,都会回头看看自己的“作品”再冲掉。


    其实这回眸一看还是挺重要的,也许某一次回眸就能发现重大健康问题,因为在便便中可能就隐藏着结直肠癌的信号。

     

    结直肠癌有哪些信号


    据2018年中国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37.6万例,死亡19.1万例,其发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居第3位及第5位。


    近20年来,城市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可能与高脂肪及高蛋白饮食、缺乏新鲜蔬菜和纤维素饮食、缺乏适当的体力活动有关。

     

    大便的性状可随食物、消化功能状态而改变。


    正常成人每日排便1次,一般呈黄褐色圆柱形软便。(这个我们上期有说过,可以看看大便粘马桶是怎么回事)


    大便出现以下情况时,我们就要留意是否要做结直肠肿瘤方面的筛查了。


    鲜血便:

     

    是直肠癌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发生直肠癌时,常可见大便表面带血。


    而痔疮多见排便之后滴血。鲜血便切不可掉以轻心,很多直肠癌患者就是误以为痔疮出血错过了治疗时机。

     


    粘液脓血便:


    结直肠癌表面坏死组织合并感染时,可出现粘液脓性物质,随大便排出,形成粘液脓血便。直肠病变的粘液常常附着于粪便表面。

     



    细条样便:


    直肠狭窄时,便条形状变细,呈细条样或扁片状,一般见于直肠癌。

     


    便频:


    饮食正常时,大便次数增多可能提示直肠病变可能。如伴有肛门坠胀感、排便不尽,则更应引起重视。

     

    当怀疑结直肠病变时,适当而全面的检查必不可少。


    直肠指诊是直肠癌最重要的诊断方法,中国约70%病例为低位直肠癌,直肠指诊能够触及。

     

     

    大便潜血检查适用于高危人群的初步筛查,优点是花费低、无创、便捷,但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差。

     

    结直肠癌偏爱哪些人


    50岁以上的人都应该要定期复查肠镜筛查结直肠癌风险。


    超过91%的结直肠癌症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加,结直肠癌发病风险明显升高。

     


    对于一个70岁的老年人而言,其体内细胞有更多的时间积累癌症细胞所需的突变。


    而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惧怕的肠镜检查,实际上是结直肠癌早发现、早诊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日韩等发达国家胃肠肿瘤治疗效果好,得益于胃肠镜检查的普及,早期肿瘤诊断率高。


    所以,尽管那根粗粗的管子看起来有点可怕,但想想肠镜检查的重大意义,还是强烈建议广大中老年朋友迎难而上,克服心理障碍,接受检查。

     


    高脂肪、高热量的西方饮食模式,目前仍然被认为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红肉及加工肉类列入2A类致癌物清单。


    红肉是指猪、牛、羊等畜肉,是中国居民消费量最大的肉类。


    而香肠、热狗、火腿、腊肉午餐肉等则属于加工肉类。


    倒也不是不能吃,只不过要有个度,成人每天进食畜肉类不超过75g,大概一个手掌的量。


    研究显示,每天摄入100g未加工红肉,一些慢性疾病(中风、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当然还有一些老生常谈的原因。


    肥胖可能是结直肠癌发生的高危因素。


    减肥不是为了好身材,更是为了甩掉结直肠癌的纠缠。


    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被认为与结直肠癌的发病存在一定关联。

     

    哪些习惯可以远离结直肠癌


    饮食中添加蔬菜、高纤维膳食、叶酸等则有利于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高纤维膳食目前仍被普遍认为能够降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研究表明,某些特定类型蔬菜,如十字花科(包括大白菜、萝卜、西兰花等),能够减少结直肠癌罹患风险。


    红肉及加工肉类在减少食用的基础上,也应注意烹饪方式,尽量蒸、煮、炖,减少煎、炸、烤等容易产生致癌物质的加工方法。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适当运动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结直肠癌患病风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够对结直肠癌的预防起到一定作用。忙碌工作之余,每个工作日30分钟的体育锻炼也许可以让你远离结直肠癌。


    肥胖与结直肠癌发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人到中年,“游泳圈“不知不觉爬上腰围,有的人一个还不够。


    一定要重视控制腰围和体重。

     

    告别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吸烟与饮酒增加结直肠癌患病风险。


    抽烟喝酒,肠癌之友。


    饭后一支烟的潇洒可能要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

     

     

    作者 | 徐凯 肿瘤科

    责任编辑 | 毛十三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