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糖尿病是现代社会中最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最可怕的并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由糖尿病诱发的并发症。因为这些并发症一旦发生,将会严重的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更甚至会导致糖尿病患者丧命。除了控制血糖外,防控并发症也是广大糖友的首要任务之一,而对于并发症的防控除了要严格控制血糖外,还应密切关注自身出现的一下信号,因为它们很可能是某种并发症的“预兆”。
牙周、牙龈感染
主要表现为因患者的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而使其牙周组织局部微循环损害、修复能力差、感觉迟钝且易受损,发病前常会出现口腔有烧灼感、口腔黏膜干燥等症状,而典型的患者还可见牙龈红肿、牙周组织水肿、牙周袋形成、牙齿松动、脱落等现象
胃肠道疾病
患者通常会出现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等不良症状;皮肤感染,糖尿病患者较易发生各种化脓性感染,如常会伴有反复发作的毛囊炎、疖、痈、红斑、皮肤破损、以及皮肤瘙痒症、甚至是皮肤溃疡等,严重的可导致局部组织坏死或坏疽。糖尿病与其急性并发症,两者往往互为因果,因此对其的治疗不但应及时,更需要兼治。
血管并发症与神经病变
大血管并发症包括脑血管、心血管和下肢血管的病变;微血管并发症包括了肾脏和眼底病变;而神经并发症则包括感觉神经、运动神经、以及自主神经的病变。糖尿病患者脑血管意外的先兆或脑梗死指征,常伴有突感头晕或头痛、口角流涎、面部一侧发紧货对侧麻木、全身难以支持等症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较为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糖尿病足,具体症状有双足麻木、双足刺痛、双足感觉障碍等,此外患者还可能患有间歇性跛行、下肢静息痛、以及坏疽等症状。
肾脏病变
糖尿病患者的肾脏病变几率要比非糖尿病患者高17倍左右,早期主要体现征兆为白蛋白尿,晚期的征兆则为肾功能不全,并常伴有高血压、全身或局部浮肿等;糖尿病患者的眼部并发症以眼底病变为主要病症,早期征兆主要体现为视物不清,且常为近视物体不清,而视物件尚好,主要是因为眼调节功能的降低造成,另外还可能出现轻度的糖尿病性白内障;糖尿病神经性并发症的发病率在50%左右,感觉神经并发症的前期征兆包括神经性疼痛、麻木、感觉过敏,运动神经并发症的发病前兆可见于单神经麻痹引起的运动障碍,局部肌肉还可能会出现萎缩等。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朋友聚餐,饭菜还没上桌,胖子小张就开始哗哗淌汗,脸色苍白,手脚发抖,几乎站不起来,大家赶紧招呼餐厅服务员,给倒了一杯红糖水,又跑出去买了两大块巧克力,看着小张狼吞虎咽地吃下去,脸色稍稍恢复了点红润才松了口气。心大的小张抹抹嘴,一脸的不在乎:没事,中午没吃饱,饿着了,我这大身板子,一时填不饱就低血糖。大伙儿都催着小张赶紧去查查,究竟是身体哪儿出了什么问题。
昨天消息传来,小Z被确认为糖尿病!
咦?糖尿病不都是高血糖吗?测量血糖的指标都是空腹高于XX、餐后血糖高于XX,才可以判断出是得了糖尿病吗?怎么糖尿病也会低血糖?
没错,频繁出现低血糖也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反应。
对于正常人来说,人们吃进去的食物中,有含淀粉类的食物,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主食。
食物进入胃做了短暂停留,进入小肠。小肠通过消化酶的作用将淀粉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进入血液成为血糖。
血液就像是小火车,带着糖走街串巷进入每个细胞。葡萄糖是细胞重要的能量来源,细胞一切活动需要的能量大部分都来自于糖。
细胞可是很讲究的,不是糖想进来就进得来的,只有打开细胞的门,糖才可以进去,而打开这道门的钥匙就是胰岛素。
胰岛素是唯一一种能降低血糖的激素。
如果糖无法进入细胞就会滞留在血液中,血液中的糖就会超标了。
对于我们正常人来说,由于我们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功能正常,B细胞正常分泌胰岛素后,它会帮忙把葡萄糖及时输送到细胞当中被我们所利用,我们才能每天都能量满满,同时血糖中的葡萄糖也不会过度堆积。
但是糖尿病人就很悲惨了:因为他们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出现了问题,不能在小肠把食物中的淀粉分解成葡萄糖的同时,第一时间、快速反应来分泌胰岛素,于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在细胞门外等啊等啊,胰岛素迟迟不来开门,这些葡萄糖就迅速在血液中堆积起来;而等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体外,体内血糖降低时,这些胰岛素才姗姗来迟,开始大干快上,让本来就不多的葡萄糖迅速进入细胞,血液中的葡萄糖瞬间降低。
健康的人是用胰岛素来调节血糖水平,使其尽量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糖尿病人就惨了,由于胰岛分泌的失常,血糖就像坐上了过山车,不是超高就是超低。
剧烈的血糖波动可是人们扛不住的,过低的血糖可以使人立刻昏厥,甚至......
所以,糖尿病并不总是高血糖,如果你频频发生低血糖,千万不要不在意哦!
那一旦发生了低血糖,怎么应对呢?
立即吃糖,如甜饮料、糖果、糖水、蜂蜜、巧克力或葡萄糖片,5分钟内如果症状仍无改善,就再吃更多的糖,10分钟后仍无改善,那就必须去医院。千万记住,那些“抗饿”的坚果、肉、蛋、奶对低血糖几乎无效。
症状缓解后,还应在下一餐前吃一点儿主食、水果等,防止低血糖再次发生。
少量多餐,在两餐之间加餐(比如少量水果)也会有效,对频繁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应在控制每天总能量的前提下,加餐1-2次。
另外,糖尿病人为了预防低血糖的发生,还要记住以下几条:
1、不喝酒,酒精能直接导致低血糖,应当避免酗酒和空腹饮酒;
2、外出时,应当随身携带点糖果、饼干等甜食,以便在出现低血糖时能及时自救。
3、一定养成定时定量进餐的好习惯,让血糖始终保持平衡波动,避免忽高忽低。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功能减退导致的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症。出现的症状有视力下降,四肢麻木疼痛,餐后低血糖,白内障等。在接受治疗的同时,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注意调养,预防并发症。首先,控制饮食。其次,戒烟戒酒。锻炼运动,严格控制血糖,最后,做好筛查。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的原因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症。一般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缺陷,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等导致的。常见的症状有视力下降,白内障,四肢麻木疼痛,餐后低血糖等等。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在生活中也需要多加注意,仔细调养,预防并发症,接下来就为朋友们简单介绍一下预防并发症的几个方法吧。
1、饮食控制
饮食疗法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常用方法。应遵循饮食原则,低糖,低脂肪,低盐,中等蛋白质,高纤维,少量的膳食。平衡指的是热量的摄入和消耗的平衡,病人需要根据体力活动,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每天摄入的总热量。
2、戒烟喝酒
戒烟应该是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吸烟可显著增加胰岛素抵抗,增加血糖,导致内皮功能障碍,促进冠心病和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戒烟。此外,酒精的控制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清除自由基,促进血液循环。
3、锻炼运动
日常运动不是辅助疗法,它是治疗肥胖症的主要方法。运动后必须在饭后半小时内进行,锻炼效果在24小时后消失,所以每天必须锻炼半小时。锻炼达到中等强度,运动可以选择走,上下楼梯,游泳,乒乓球等,可以因人而异。
4、严格控制血糖
严格控制血糖是防治糖尿病眼病的根本措施。因此,患者应及时监测血糖、饮食、运动或用药,最终控制血糖。如果觉得眼睛不舒服必须定期做眼部检查。
5、做好筛查工作
对于糖尿病患者,重要的是要了解糖尿病的具体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和糖尿病肾病。一般来说,这些并发症会发生在1型糖尿病确诊5年后,因此,1型糖尿病患者应在5年后及时筛查。糖尿病会加重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展,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应立即筛查心血管疾病。
多少对糖尿病有一点了解的人都知道,糖尿病在临床上根据其严重程度是被分为1型和2型两种,而且越往后其症状越严重。专家介绍,糖尿病可以说是一种不治之症,一旦患上只能采取药物控制病情的方法。那么,糖尿病最严重之时,是什么情况呢?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多由于基因遗传缺陷导致,少数患者由病毒感染所导致。而2型糖尿病大部分由于成年后不良生活习惯导致,仅少数患者是由于遗传导致。
众所周知,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类疾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不能正常产生而导致的代谢功能障碍性疾病,而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内产生胰岛素的功能并非完全丧失,因此可以通过药物注射或口服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部分患者治疗一段时间后胰岛素功能可以正常产生,部分患者需长期治疗。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病因较为复杂,遗传因素、环境污染、饮食、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等等都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原因之一,目前该病的发病年龄集中在30岁以后,大部分患者发病期在30-55岁之间。
糖尿病一般会伴随很多慢性并发症联合疾病,患者通常罹患糖尿病后身体会出现许多因糖尿病引起的合并症,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眼疾、心脑血管疾病等都是由糖尿病变转变而来,这些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其中糖尿病肾病是并发症中危害最大也是发病率最高的。
糖尿病肾病是导致患者致死率最高的并发症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并发症最常见的一种,由于体内内分泌失调,胰岛素分泌不足,早期可导致糖尿病患者肾脏代谢困难形成肾小球肾炎,且由于患者自身代谢紊乱,肾病治疗存在一定困难,最终随着患者病情加重形成肾衰竭,因此在糖尿病患者发现自身罹患合并症时应及早就医。
通过上文关于糖尿病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糖尿病若较为严重,是会引发肾衰竭的,因此,对于此病我们应积极重视。另外,专家提醒,患上糖尿病除了按时服药外,还应在饮食上注意糖分的摄取,且要每餐所吃的食物量要少一点。
糖尿病可怕吗?既可怕又不可怕。
经常在后台看到糖尿病友留言说,科技这么发达,为啥就没有治愈糖尿病的技术呢?
其实糖友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跟他们对糖尿病的了解太少有关,如果清楚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并发症等相关的知识,一般就能了解其中的缘由,了解治愈糖尿病的难度,了解并发症的可怕。
大部分的糖尿病友都知道,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何谓慢性病?通俗点说,就是长期患有而且很不容易治愈的疾病,比如我们很熟悉的高血压、冠心病等等,都是需要长期用药,终身调理的疾病。
虽然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的危害也很大,但跟糖尿病相比,似乎就显得没有“突出”了。
糖尿病可怕吗?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它基本不会像癌症一样,等到发现的时候,大多是中晚期,生命就只剩下了倒计时。
糖尿病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为胰岛功能受损,身体存在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对于血糖的调节能力变差,身体各个器官得不到足够的能量来维持生命活动。
正常人因为胰岛功能正常,血糖总是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但糖尿病人因为胰岛功能受损,与正常人相比,很可能会出现高血糖、低血糖等等血糖波动大的情况。
而过高或者过低的血糖,对于身体的伤害都是比较大的,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好,那么就会导致病情加重,引起各种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急性并发症重时可以危及生命,而慢性并发症严重时可以致残!
目前已知的,糖尿病的并发症多达一百多种!对心脏、脑部、眼部、肾脏、脚部和身体其它各个器官都会造成损害。
像大家比较熟悉的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综合征、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等等。
慢性并发症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足等等。
所以可以说,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血糖控制不好,可怕的是各种并发症!
如何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病。
不论您是否已经确诊糖尿病,都是可以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来防治糖尿病的。
预防糖尿病,不妨做好以下几点: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清淡饮食,均衡营养,坚持低脂低糖低盐饮食,控制蛋白质、脂肪、糖分的摄入。
保持运动的好习惯,运动对于身体的益处不用多说,不仅可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内分泌系统功能,平日要避免久坐不动,要控制体重,每周至少坚持5次左右的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走路、慢跑、打球等等都是可以的,选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就好。
保持精神愉悦,现在的人压力大,加班也多,难免会比较浮躁郁闷,要学会劳逸结合,多给自己找一点小乐趣,积极乐观的情绪对于身体也是很有益处的。
建议有糖尿病家族遗传史的患者,要定期监测血糖,一年最少监测2-3次血糖。对于存在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比如肥胖、久坐不动等等人群,也可以定期监测一下血糖。
总之,健康正常人群及糖尿病前期人群可以通过饮食、运动等方式预防糖尿病,而糖尿病患者则可以通过保持良好的饮食及生活习惯,控制好血糖,稳定病情,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并不可怕,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预防糖尿病,也可以降低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到来时间。
但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那么,糖尿病就是很可怕的一种疾病,它会引起多种急性、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身心的伤害。
中国居民目前,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5.2%,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估算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糖尿病前期人群约1.5亿人。
在国内,由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名誉主任滕卫平教授领衔,诸多知名专家,共同完成的全国性横断面研究,在2015-2017年间,抽样调查了中国大陆所有31个省级行政区,共75880名居民的糖尿病患病率数据,诊断出糖尿病患者9772人,其中包括新诊断患者5308人,由此看出,半数糖尿病患者,在调查前对自己血糖的异常情况一无所知。
糖尿病足,是很多糖尿病患者的噩梦,经常有患者有这样的疑问,医生,我不痛不痒的,为什么一发现,伤口就烂的很深了?
的确,有些糖尿病足发生的非常隐匿,比如在脚底下的伤口,一旦发现不及时,伤口很有可能会迅速恶化,以致一部分糖尿病足患者需要承受截肢的痛苦。
那么,糖尿病足究竟有哪些异常标志呢?
足部麻木往往是糖尿病足可能出现的征兆,糖尿病足虽然是足部的创面,但是它的发生与神经和血管病变密切相关,足部麻木,其实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所致,持续的麻木,让患者对疼痛的感觉大大下降,感觉不到疼痛,自然也不会引起重视。
足部皮肤瘙痒,很多人足部皮肤瘙痒难忍,总是不停地用手抓挠,这样也很容易导致皮肤的破损,糖尿病足的典型特征是,哪怕一个小小的皮肤缺损,有时也会难以愈合。
创面由小变大,很多糖尿病足的创面,开始都是很小的,可能仅仅是一个小水泡,也只能是皮肤表面发红,但是一旦进展起来,创面会变化很快,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不能忽视出现在足部的任何一个小伤口。
创面表面渗液,有些糖尿病足的创面会不停渗液,有时是血性分泌物,有时是脓性,还可能伴有恶臭。
创面表面结痂,但里面化脓,很多糖尿病足患者,皮肤表面结痂了,以为好了,结果痂皮里面却是充满了脓液,这种情况最可怕,因为伤口不停地往深部组织渗透,而外表看起来会毫无异常。
对于这些异常标志,出现两个以上,一定要及时检查血糖,因为要想控制和预防糖尿病足,控制血糖是最最重要的前提。
糖尿病患者定期检查足部,足底可以让家人检查。
冬天泡脚时一定不要用太烫的水,避免引起足部皮肤受损。
定期检查足部血管和神经,以及时发现神经和血管并发症,提前做好干预。
在医院内分泌科,每天都会收治不少因血糖控制不好,或者糖尿病加重而住院治疗的患者,他们的病情轻重不一,入院的主诉也各不相同。
但可以归纳起来看看有哪些是糖尿病加重的危险信号。
糖友注意,以下5个症状或提醒病情加重
1. 嗜睡或昏迷
这个是最严重且最危险的信号,无论是重度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还是高渗性状态,都会引起昏迷。许多患者入院时测血糖大多数都在20以上甚至更高,并且可能合并有恶心、呕吐、腹痛、烦躁、嗜睡甚至昏迷,呼出的气体可闻到烂苹果味,病程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尿量减少、皮肤黏膜干燥、血压下降,危及生命。
2. “三多一少”症状加重
许多糖尿病患者都会有“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症状,但如果血糖控制好了,病情减轻了,一段时间后这些症状会逐渐减轻甚至消失,但反过来如果这些症状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也说明糖尿病的病情在加重。
3. 四肢麻木或疼痛加重
这是糖尿病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导致的,患者会感觉到双侧肢体的麻木、疼痛和感觉异常,这些症状在糖尿病病情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可以减轻,但如果症状持续存在并逐渐加重,那么也说明病情加重了。
4. 双下肢疼痛或溃疡
这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表现,主要病因是糖尿病引起下肢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如果病情加重,会导致下肢血管堵塞,引起缺血、溃疡甚至坏死,最后的结局可能是截肢或者并发其他心脑血管疾病。
5. 出现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一般都出现在长期血糖控制欠佳,糖尿病病情加重的患者身上。其治疗非常困难,会导致足部畸形、溃疡、皮肤颜色改变或者坏死,糖尿病足一旦出现便难以痊愈,严重时可能需要截肢或者因继发全身细菌感染而危及生命。
其他还有诸如蛋白尿、头晕头痛、血压升高等都可能是糖尿病加重的危险信号,所以糖尿病患者应注意控制好血糖,平时加强血糖监测,一旦出现这些危险信号都要及时到医院治疗,切勿耽误了病情。
参考文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
糖尿病的历史有数千年了,虽然经过了很久的探索,但是目前也是无法根治糖尿病的,所以得了糖尿病以后只有通过按时服用降糖药物+控制饮食+坚持运动+监测血糖等方式使血糖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如果坚持按照我说的这些方式控制血糖的话,生活就没有了质量,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做、不能吸烟、喝酒等,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情太多了。
但是要说到哪些行为会使糖尿病加重,估计不少人都不是太清楚。不过需要知道一点,糖尿病加重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血糖的升高或者降低。为了让大家更好地防治糖尿病,我来聊聊糖尿病的那些你想知道的事情。
糖尿病加重的时候,患者有什么表现?
上面已经说了,糖尿病加重的时候,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血糖的升高或者显著低于正常血糖,但是需要注意由于测量血糖是一个有创伤的操作,所以测量血糖不是太让人容易接受,不过当血糖升高的时候,多数患者会有一些明显的症状。
当血糖升高的时候,患者会出现口渴明显、小便次数或者尿量增加、饥饿感明显等。在人体内存在着口渴中枢,而能刺激口渴中枢的主要是血浆渗透压。当血糖升高的时候,血浆渗透压增高,所以能刺激位于下丘脑的口渴中枢,所以就会产生口渴的感觉。
当一个人产生口渴的感觉的时候,就会大量地喝水,而喝水多了以后就会使尿量或者小便次数增加,有不少患者的小便次数在24小时内就超过了20次,尿量可以达到3L甚至10L,而且由于尿液里面的葡萄糖含量高于正常人,所以里面会有迟迟不能散去的泡沫。可能不少朋友不太理解为什么尿液中有葡萄糖会产生泡沫,其实这个和液体的表面张力有关,尿中的葡萄糖增加,会使尿液的表面张力增加,这样的话有利于形成泡沫。
糖尿病病人血糖升高的时候,也容易产生饥饿感。人体要利用好血糖,就需要有胰岛素的参与,而糖尿病患者体内要不胰岛素绝对缺乏,要不就是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了,这样的话虽然血液中葡萄糖多,但是却无法利用。另外,糖尿病患者本身的尿量就会增加,当这些小便排出体外的时候,就会带走一些葡萄糖,这样的话就会引起能量供应不足,让大脑产生饥饿的感觉。
如果血糖比较高的时候,就容易引起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比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这些急性并发症症状都是比较严重的,如果抢救不及时会造成死亡的。
从长期来看,如果一个人血糖控制的不好,即便饭量大,也容易变得消瘦。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葡萄糖含量虽然不低,但是由于胰岛素无法发挥作用,所以不能很好地利用葡萄糖。在人体内提供能量的物质主要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糖类就相当于零花钱,而脂肪就相当于存在银行里的钱,蛋白质就相当于不动产,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变卖的。糖尿病患者不能很好地利用葡萄糖,那就只有消耗脂肪了。所以不少糖尿病患者虽然饭量大,但是却吃不胖。
哪些行为会加重糖尿病?
喝酒:估计糖尿病患者都曾经被内分泌科医生告知不能喝酒吧,其实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在我们人体内血糖的来源主要是食物中摄取、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主要是指脂肪和蛋白质转变成糖类)等,当糖尿病患者喝酒的时候,酒精会抑制血糖的生成,从而增加低血糖的风险。对于那些口服降糖药物或者打胰岛素的患者来说,如果再喝酒,那就特别容易诱发低血糖反应。不要小看低血糖,和高血糖相比,低血糖的致命性更伤。另外,酒被喝进去以后,乙醇转变成乙醛,而乙醛本身就能够损伤胰腺细胞,要知道胰腺分泌的胰岛素可是体内唯一的降低血糖的物质,这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自控力不强:糖尿病本身就是一种慢性病,由于目前是无法治愈的,所以对于糖尿病的长期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内分泌科医生会反复告诉患者如何如何注意生活中的细节,但是不少患者依然做不到自律,不按时吃药、不按时监测血糖、也不积极运动,而且自身可能还有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这样的话,肯定就无法保证血糖的稳定,而长期的血糖控制不好,必然会增加脑卒中、视力下降、肾功能收受损、糖尿病足、周围神经病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之前我遇到过一个糖尿病病史5年多的患者,他平时不注意控制血糖、也不按时喝药,而且还有吸烟、喝酒、暴饮暴食、熬夜的习惯,结果突然有一天出现了脑出血。
运动量不足: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坚持运动其实是比较重要的,而且控制糖尿病的五驾马车之中就提到了坚持运动。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具有很多的好处,首先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受体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性,而且还能增加糖类和脂肪的消耗。其次运动有助于保持良好的体重和心情,这些都有利于血糖的控制。但是需要注意,糖尿病患者不适合剧烈运动,应该选择有氧运动,比如散步、快走、慢跑、太极、骑车等,具体的可以结合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运动需要长期坚持,每天的运动时间应该控制在30~45分钟,每周的运动次数不低于5次。
熬夜:虽然最新的教材没有提到熬夜是糖尿病的一个高危因素,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案例表明熬夜确实不利于血糖的控制。之前有国外的研究表明,那些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低于6小时的人出现糖代谢紊乱的概率显著高于平均睡眠超过6小时的人。这个其实也好理解,熬夜会引起内分泌紊乱,而降低血糖的胰岛素本身就是一种激素,熬夜会扰乱胰岛素的分泌,所以可能会使糖尿病症状加重。
不知道你还记得吗?我们曾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个小孩骑着三轮车不小心辗过老奶奶的脚,但是老奶奶没有反应还在继续睡觉,吓坏小孩子的广告吗?出现这样的感觉迟钝,其实就是糖尿病患者出现了下肢动脉阻塞,而导致的糖尿病足。
当糖尿病的患者出现血糖升高时就会使全身的血管变得很脆弱、很容易受到伤害,也会使血管壁因受损而导致发炎,进而促使血小板集中在受损处进行修复,就会导致出现动脉粥状硬化。最后还会使我们的血管愈来愈狭窄,进而形成下肢周边血管出现阻塞。
当血液流通受限时,小腿与脚掌处于全身血液循环的远端,就会得不到充足的血液灌流时,血液运输而来的养分与营养就无法使足部获取。有的患者下肢还会经常出现冰冷,若不小心出现伤口时,就会使伤口得不到适当的养分而无法修复愈合,最后还会遭受细菌的入侵,伤口就会出现感染、溃烂与坏死,就是我们常说的糖尿病足。就会让病人陷入在蜂窝性组织炎、骨髓炎与截肢的风险中。
糖尿病的患者如果血糖控制得不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增加全身的血管阻塞率,当血管出现阻塞的情况增多,就会引起因血管阻塞而产生相关的疾病,比如:脑中风、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因此增加。另外,糖尿病患者因为神经发生病变就会感觉不到痛,因此有的患者为了刺激下肢就会在足浴时提高水温,或者是在按摩时施力搔抓、揉捏双脚等。
我们建议患有糖尿病的患者除了控制血糖平衡外,也要特别注意脚部的保护,尤其是冬天应避免用过高的水温泡脚,双脚感觉酸麻时,也避免过于施力刺激双脚皮肤。同时也建议经常穿着合脚的鞋履和保暖的袜子、仔细检查每日双脚的状态;及时地修剪脚趾甲,预留适当长度的指甲,若有嵌甲或水泡等状况,应寻求专业照护,避免自己不谨慎的处理而导致出现伤口。
糖尿病其实不是可怕的疾病,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最常见就是糖尿病足,因此我们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控制好自己的血糖,出现不适的症状时我们就要引起注意,及时的就医检查,以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
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因为食物不充足而出现的营养不良症状也比较少见,反而因为摄入过量而导致的“富贵病”却频频发生。
很多人觉得,人生在世,难得一乐,如果饮食上还要亏待自己的话,那生活实在没有什么意思。但人类文明之所以发展,正是因为我们能控制自己的欲望,无论是懒惰的欲望,还是贪食的欲望,学会自我控制,才能进步。
而如今越来越多人患上糖尿病,也是在警醒我们:切莫贪嘴,病从口入!
睡觉时,身体若出现4种异象,别忽视,血糖或早已超过“安全值”
夜晚双脚容易麻木
正常情况下,我们在睡觉的时候,一般是不会出现身体麻木的症状的,因为身体并没有受到重力的压迫,而当身体发生麻木时,首先要弄清楚跟哪些因素有关。
夜晚双脚突然麻木,如果不是因为睡姿不好压迫到神经的话,那么就要考虑是不是跟血糖过高,血液黏稠有关了。因为血液中含糖量过高的话,血液循环在腿脚部分所受到的阻碍就越明显,从而导致双脚因供血不足而出现麻木的症状。
夜晚口干舌燥
很多朋友可能都发现了,如果晚上喝水过多的话,第二天早上起来所要面对的就是一张浮肿的脸庞,所以有些人晚上七点之后就不再喝水了。
然而,这种方式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却很难实现,因为他们平时排尿的次数本来就多,睡觉时也容易起夜排尿,体内的水分一直不断排出,如果不及时饮水的话,很容易出现口干舌燥的症状。
夜中多汗
有些人晚上睡觉时容易出汗,这跟睡眠环境的温度有很大关系,平时睡觉盖的被子太厚的话,也会出现这些问题。然而,有些人即使在比较凉爽或寒冷的天气,睡觉时也会出一身汗,这种现象就需要我们重视了。
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在温度较低的时候,身体会自动将糖转化为热能,升高体温,从而出现睡觉时容易出汗的现象。
夜间皮肤瘙痒难忍
如果没有皮肤病的话,却经常感觉身上奇痒难耐,就要提高警惕了。因为很多糖尿病患者,一开始也不知道自己血糖过高,正是因为身体出现一些异常症状,所以才去检查,最终发现了这个疾病。
当身体莫名其妙瘙痒时,需要警惕血糖过高,因为血糖波动会导致我们皮肤上的一些血管和神经出现病变,从而导致皮肤瘙痒。
坚持做好两件事,预防并发症,血糖一降再降
勤喝水
众所周知,水对于身体而言,就是代谢的动力,身体各个器官代谢、排毒都需要用到水。平时经常饮水,不仅能稀释血液,预防血液过度黏稠所导致的血压不稳定,还能清理血管中的垃圾,排出体内的毒素。糖尿病患者血液中含糖量较高,多喝水能平衡血糖,稳定血糖水平。
勤运动
其实很多人对运动本身都不感兴趣,让他们开始运动的动力,无非是对运动所带来的益处的向往,坚持运动,能让我们收获许多好处,不仅是身体上的好处,还有精神上的好处。运动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自己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提升,体质方面也有了质的飞跃,糖尿病患者还能收获稳定血糖值的益处。
总结:糖尿病是我们无法逃避的一个话题,因为在这个时代,几乎没什么人能够幸免,所以提前了解相关方面的知识,做好准备和预防措施,对你有好处,希望你能意识到提前预防的重要性。
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防治糖尿病,刻不容缓。
但是,现在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关于糖尿病的谣言,而很多糖尿病人正是相信了这些谣言而让自己陷入防治的误区,导致血糖经常不稳定。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糖尿病的5大谣言!
谣言一:没有任何症状,就不需要检查和治疗。
真相:等有症状的时候就晚了!
糖尿病初期除了“酮症”等急性并发症外,常常没有明显的症状。若不及时检查并进行干预和治疗,高糖毒性会损伤全身的组织器官,一般5-10年内会出现多种慢性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足等。
谣言二:刚得糖尿病,不能打胰岛素。
真相:打不打胰岛素跟早晚无关。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建议: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若空腹血糖大于11.1mmol/l,或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大于等于9.0%就应该起始胰岛素强化治疗。
谣言三:胰岛素针头太贵,可以反复利用。
真相:控制好血糖,不打针不吃药最省钱!
胰岛素针头是一次性医用耗材,重复使用危害大,比如会导致针头堵塞、注射部位疼痛、注射部位产生硬结、影响胰岛素注射剂量、导致血糖波动甚至发生断针的情况。
谣言四:自我感觉无异常,就不用监测血糖。
真相:自我感觉容易是“错觉”!血糖监测不能停!
通过血糖的监测,不仅可以了解实时的血糖水平,便于医生制定更合适的优化降糖方案,也便于患者了解自我的血糖特点,从而更好的进行合适的生活方式干预。
诸多的研究发现,坚持自我监测的患者,其大血管并发症及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都有明显的下降。
谣言五:空腹血糖正常,血糖就正常。
真相:“空腹”、“餐后”、“随机”,一个都不能“高”!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中包括了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随机血糖。
空腹血糖正常并不代表就没有糖尿病,尤其是在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的中国,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糖尿病并不少见。
即使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2小时或随机血糖大于11.1mmol/l同样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一定要认清以上5大谣言,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的防治糖尿病,以降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机率,尤其是中风。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其中,部分男性由于消瘦且爱饮酒,更容易患上糖尿病。本文将探讨消瘦男性爱喝酒易得糖尿病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消瘦男性为何易得糖尿病?
研究表明,消瘦男性由于体内脂肪较少,胰岛素敏感性较低,导致血糖调节能力减弱。同时,长期饮酒会损害胰腺功能,影响胰岛素分泌,进一步加重糖尿病的风险。
饮酒与糖尿病的关联
大量饮酒会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此外,酒精还会影响肝脏功能,降低糖代谢能力,增加糖尿病风险。
预防糖尿病的建议
1. 限制饮酒:消瘦男性应尽量避免饮酒,特别是烈酒。
2. 健康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的摄入,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3. 适量运动:坚持规律的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糖尿病风险。
4.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血糖、血脂等检查,及早发现糖尿病前期病变,及时干预。
治疗糖尿病的方法
1.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如胰岛素、磺脲类、双胍类等。
2. 生活方式干预:坚持健康饮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3. 血糖监测:定期监测血糖,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消瘦男性应重视饮酒对糖尿病的影响,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降低糖尿病风险。
糖尿病,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困扰着许多人的生活。许多人认为,一旦患上糖尿病,就必须远离美食,过上苦行僧般的生活。然而,这种观念是否正确呢?本文将为您揭开糖尿病饮食的真相。
主人公李先生,今年45岁,患有糖尿病多年。过去,他一直认为糖尿病就意味着要告别美食。然而,在接受了专业的饮食指导后,他发现,糖尿病并不意味着要远离美食,而是要学会如何科学地享受美食。
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控制饮食总热量,平衡膳食。这意味着,糖尿病患者可以适量地享受各种美食,但要注意食物的种类和数量。
首先,糖尿病患者应该选择低血糖指数的食物。血糖指数是指食物摄入后血糖升高的速度。低血糖指数的食物可以缓慢地释放能量,有助于控制血糖。例如,燕麦、糙米、豆类等都是低血糖指数的食物。
其次,糖尿病患者应该适量摄入水果。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对身体健康有益。但是,水果中的糖分较高,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选择低血糖负荷的水果,如樱桃、草莓、柚子等。同时,要注意控制水果的摄入量。
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应该注意食物的烹饪方式。油炸、烧烤等烹饪方式会增加食物的热量和脂肪含量,不利于血糖控制。建议选择蒸、煮、炖等烹饪方式,以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
在饮食方面,李先生学会了如何搭配食物,确保营养均衡。他每天都会吃一些低血糖指数的主食,如糙米、全麦面包等,同时搭配一些蔬菜和瘦肉。在水果方面,他也会选择一些低血糖负荷的水果,如樱桃、草莓等。
在药物治疗方面,李先生坚持服用医生开的降糖药。同时,他还定期进行血糖监测,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科学地饮食和合理的治疗,李先生的血糖控制得很好。他不再为美食而烦恼,而是可以像正常人一样享受生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加,如何有效地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成为患者关注的焦点。近日,海医汇望京博雅诊所与微糖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打造北京血糖管理中心,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血糖管理服务。
微糖是一家专注于糖尿病全程管理的数字医疗服务集团,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患者提供便捷、全面的糖尿病管理方案。此次与海医汇的合作,标志着微糖将优质的血糖管理服务带到患者身边,助力患者实现血糖平稳,预防并发症。
北京血糖管理中心将提供以下服务:
微糖首席医务总监周振中医生表示,糖尿病治疗的关键在于教育,通过教育帮助患者了解疾病,掌握自我管理的方法。微糖将凭借专业的医护团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实现血糖平稳,预防并发症。
海医汇相关负责人表示,海医汇一直致力于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此次与微糖的合作,将进一步丰富海医汇的服务内容,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糖尿病管理服务。
北京血糖管理中心的开业,将为糖尿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助力他们实现血糖平稳,享受健康生活。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往往需要使用多种药物进行控制。近年来,肠促胰岛素类药物作为一种新型的糖尿病治疗药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许多糖尿病患者对于这类药物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那么如何正确使用肠促胰岛素类药物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
一、肠促胰岛素类药物的作用原理
肠促胰岛素类药物是一类可以模拟肠道激素作用的药物,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水平。这类药物主要作用于胰岛β细胞,促进其分泌胰岛素,从而改善血糖控制。
二、肠促胰岛素类药物的适用人群
1. 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肠促胰岛素类药物可以帮助患者早期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2. 多年2型糖尿病老患者:对于胰岛分泌功能较好的患者,肠促胰岛素类药物可以帮助其更好地控制血糖,延缓病情进展。
3. 口服药物血糖控制欠佳的患者:当口服药物无法有效控制血糖时,可以考虑使用肠促胰岛素类药物。
三、肠促胰岛素类药物的使用方法
1. 严格按照医嘱用药:患者在使用肠促胰岛素类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医嘱进行,不要自行调整剂量。
2.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在使用肠促胰岛素类药物的过程中,患者应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并及时与医生沟通。
四、肠促胰岛素类药物的注意事项
1. 肠促胰岛素类药物不是医保药物,患者需要自费购买。
2. 肠促胰岛素类药物价格较高,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应考虑经济因素。
3. 使用肠促胰岛素类药物时,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以更好地控制血糖。
五、总结
肠促胰岛素类药物是一种新型的糖尿病治疗药物,可以帮助患者有效控制血糖。然而,患者在使用肠促胰岛素类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经济因素以及生活习惯,以确保治疗效果。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作为我国知名的三甲医院,在35周年院庆之际,举办了‘互联网+医疗与公立医院改革论坛’,邀请业内专家共同探讨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趋势和公立医院改革的未来方向。
李先生因脑中风住院,在暨大附一院得到了及时救治。通过互联网+医疗平台,神经科专家们第一时间得知患者信息,迅速组织手术团队,实现了快速转诊和高效救治。这充分展示了互联网+医疗在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优化就医流程方面的优势。
论坛上,暨大附一院徐安定院长分享了医院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创新实践。医院通过打造‘门诊全流程闭环式移动服务平台’,实现了挂号、缴费、检查等环节的线上办理,为患者提供了便捷的就医体验。此外,医院还开发了‘就医助理APP’、‘微信服务平台’等,进一步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
在医护应用方面,暨大附一院开发了医护APP,为医护人员提供病情关注、健康管理、线上复诊等服务,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医院还引入了移动医生工作站和移动护士工作站,实现了医疗信息化系统的无缝集成,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远程医疗是暨大附一院互联网+医疗的又一亮点。医院建立了覆盖全国300多家医院的远程医疗网络,为患者提供了便捷的远程医疗服务。此外,医院还积极开展远程心电、远程查房等业务,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医疗服务。
暨大附一院在慢性病防治方面也做出了积极探索。医院开发了‘互联网+糖尿病管理’平台和远程血压监测系统,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了便捷的疾病管理服务。
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MODY)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发病年龄较早,常在青少年时期发病。MODY的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本文将介绍MODY的饮食保健方法,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
一、MODY的饮食原则
1. 低碳水化合物、高膳食纤维饮食:MODY患者应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选择低GI(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如糙米、全麦面包、燕麦等。同时,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蔬菜、水果、豆类等,有助于减缓血糖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2. 控制脂肪摄入:MODY患者应限制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选择植物油、鱼油等不饱和脂肪作为主要脂肪来源。
3. 适量蛋白质摄入:MODY患者应选择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鸡蛋、豆制品等,以维持机体正常代谢。
4. 限制糖分摄入:MODY患者应避免食用含糖食品,如糖果、甜饮料等,减少糖分摄入。
二、MODY患者的饮食建议
1. 分餐制:MODY患者应采取分餐制,将一天三餐分为5-6餐,每餐食量适中,有助于控制血糖。
2. 适量运动:MODY患者应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
3. 定期监测血糖:MODY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了解自身血糖控制情况,及时调整饮食和运动方案。
4. 药物治疗:MODY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胰岛素或其他降糖药物,以控制血糖。
三、总结
MODY的饮食保健对于患者控制病情具有重要意义。患者应遵循上述饮食原则,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并配合运动和药物治疗,以实现良好的血糖控制。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为了有效控制病情,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病情监测,包括血糖监测和并发症监测。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初始调整阶段,患者需要每周至少3到5天测量空腹血糖和三餐后两小时的血糖。对于血糖控制稳定的患者,每周测量至少一天的空腹血糖和三餐后两小时的血糖,每三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此外,睡前和清晨的血糖监测也是必不可少的。
并发症监测同样重要。糖尿病并发症包括高血压、心脏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对患者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血压监测、心电图监测、血脂检测、肝肾功能检测、尿常规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尿检测、腹部彩超检查、胸片检查、眼底检查、下肢血管彩超检查等,以便及时发现并控制并发症。
饮食疗法是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方法。患者需要合理安排饮食,注意蛋白质、脂肪和其他营养素的摄入比例,严格控制糖分摄入。此外,患者还可以通过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等方式控制血糖水平,降低并发症风险。
在饮食治疗过程中,患者可以选择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同时,患者还需要避免摄入高糖、高脂、高盐的食物,如甜点、油炸食品、腌制食品等。在药物治疗方面,患者可以选择磺脲类药物、格列齐特等药物,但需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
运动疗法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运动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增强心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患者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
总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监测、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和药物治疗等方面都需要引起重视,以有效控制病情,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在众多男科疾病中,勃起功能障碍(ED)是常见的一种,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ED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ED并非仅仅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生理现象,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多种因素。
首先,心理因素是导致ED的重要原因之一。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会导致一系列生物化学因素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阻碍大脑细胞之间的交流,进而影响阴茎的血液供应,导致勃起功能障碍。同时,性问题的出现也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其次,糖尿病也是导致ED的重要因素。糖尿病的血管、神经病变以及心理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可能导致ED的发生。此外,长期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其ED的发生率也会更高。
药物治疗也可能导致ED的发生。据研究,约25%的ED患者与临床用药有关。例如,治疗男性脱发的药物或治疗前列腺肥大的药物等,都可能抑制勃起功能,甚至抑制性欲。
此外,长时间骑行也可能增加ED的危险性。研究表明,长时间骑行会导致会阴部受到压迫,进而影响通往阴茎的神经和血管,最终影响血液供应,导致ED。
高血压也是导致ED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血压不仅会损害血管,导致动脉硬化,影响血液供应,而且抗高血压药物如β受体阻断剂和利尿剂也可能增加ED的危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病情的加重,ED的发病率也会呈上升趋势。
最后,神经疾病也是导致ED的重要原因之一。多发性硬化症、脊髓损伤等神经类疾病都可能引起勃起功能障碍。此外,脊髓水平的其他疾病如脊髓裂、椎间盘突出、脊髓空洞症、脊髓瘤等都可能影响传入和传出神经通路,导致ED。而大脑水平的疾病如脑血管意外、帕金森综合征、外伤等也可能引起勃起功能障碍。
低血糖,这个名字听起来离我们很远,但事实上,它却离我们很近。无论是糖尿病患者,还是健康人群,都有可能遭遇低血糖的困扰。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低血糖。低血糖是指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导致身体能量供应不足,出现一系列症状。常见的低血糖症状包括出汗、心慌、面色苍白、发抖、饥饿、乏力等。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低血糖呢?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饮食控制不当:过度节食、不吃主食、暴饮暴食等都会导致血糖波动,引发低血糖。
2. 药物影响: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或降糖药时,剂量过大或注射时间不当,都可能导致低血糖。
3. 运动过量:运动过量会消耗大量能量,导致血糖下降。
4. 睡眠不足:睡眠不足会影响血糖调节,增加低血糖的风险。
5. 应激反应:情绪波动、过度劳累等应激反应也会导致血糖波动。
了解了低血糖的原因,我们该如何预防和应对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饮食控制:合理搭配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
2. 药物调整: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或降糖药时,应遵医嘱,调整剂量和注射时间。
3. 适量运动:适量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
4. 保证充足睡眠: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睡眠。
5. 学会自我监测:定期监测血糖,及时发现低血糖症状,并采取相应措施。
此外,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了解低血糖的症状和应对措施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低血糖应对方法:
1. 口服含糖食物:如糖果、巧克力、水果等。
2. 饮用含糖饮料:如果汁、含糖饮料等。
3. 静脉注射葡萄糖:在严重低血糖的情况下,可静脉注射葡萄糖。
总之,了解低血糖,预防和应对低血糖,对于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人群来说都至关重要。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血糖水平持续升高。许多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易饥的症状,那么,糖尿病易饥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糖尿病易饥的主要原因是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是一种调节血糖的激素,它能够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为身体提供能量。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细胞无法正常利用葡萄糖,导致人体能量供应不足,从而产生饥饿感。
其次,胰岛素不足还会导致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增加,以补充能量。这会导致体重下降、消瘦、乏力等症状。
此外,血糖升高还会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导致口渴。为了缓解口渴,患者会大量饮水,进而导致尿量增加。当血糖超过肾糖阈时,尿液中会出现葡萄糖,通过渗透性利尿效应加重多尿症状。
糖尿病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目前,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包括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注射等。
在饮食方面,糖尿病患者应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避免摄入过多热量。在运动方面,建议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以帮助控制血糖。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非常重要。通过监测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