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糖尿病足防治(三)

糖尿病足防治(三)
发表人:杨剑

如何预防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的防治原则是“预防重于治疗”。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观察和自我护理是预防糖尿病足最关键的措施。

  • 严格控制血糖。
  • 高血糖是所有糖尿病并发症产生的基础。据统计,当糖尿病病程超过 5 年而血糖控制不佳者,糖尿病足的发生率就明显提高。所以一定要听从医生、护士营养师的指导。按规定使用药物及饮食治疗,定时监测血糖。
  • 选择合适的鞋子
  • 不要赤足行走,也不能赤足穿鞋,以免受伤。选择柔软、透气性好的鞋子。穿鞋时,检查鞋内有无异物,保持鞋内干燥,内衬平展。不宜穿尖头及高跟鞋,避免因局部受压、摩擦而造成皮肤受损。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糖尿病疾病介绍: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点的代谢性疾病。正常情况下,胰腺释放胰岛素,帮助身体储存和利用食物中的糖和脂肪。当胰腺分泌胰岛素减少,或身体对胰岛素反应敏感性降低时,就会导致糖尿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监测和综合管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定期复查是综合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糖尿病患者需要多久复查一次?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下面就来为大家详细介绍。

    糖尿病患者的复查频次:

    1.血糖监测: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常规的血糖监测是非常重要的。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每天需要监测多次;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周监测一次。血糖监测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过去2-3个月内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糖尿病患者一般每3-6个月需要复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3.其他检查:除了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患者还需要定期检查血脂、血压、肾功能、眼底等,一般每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

    定期复查是为了帮助自己更及时地掌握疾病情况和进展。同时,也需要注意日常饮食控制、加强运动、注意药物治疗、预防并发症和心理调适等,以更好地综合管理自己的病情。

  • 血液中的葡萄糖与白蛋白发生反应生成糖化白蛋白(GA),医学上检测的糖化血蛋白含量可以代表在白蛋白生命期内葡萄糖平均水平的高低。

    白蛋白的半衰期约17-19天,糖化白蛋白可以反映患者近2-3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不受血清蛋白量、抗凝剂、非特异性还原物质等的影响,是判断糖尿病患者在一定时间内血糖控制水平的一个较好指标。

    糖化白蛋白的3种作用

    1.用于评价短期内血糖的控制情况

    糖化白蛋白的正常参考值为:11%-17%。

    糖化白蛋白在近期总体血糖水平的评估方面较糖化血红蛋白更有优势。糖化血红蛋白代表的是近2 3 个月的平均血糖状况,所以无法作为糖尿病治疗方案调整后短期疗效的评判指标。由于白蛋白与血糖的结合速度比血红蛋白更快,因此糖化白蛋白对于短期内血糖变化较糖化血红蛋白敏感。如果你调整治疗方案后,糖化白蛋白在正常值范围,说明血糖控制良好。

    2.用于确定是否有应激性血糖升高

    应激性高血糖指机体在应激(外伤、手术、感染等)情况下出现的血糖升高。有研究发现,糖化白蛋白判断应激性高血糖的切点为17.5%。糖化白蛋白与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测定有助于判断高血糖的持续时间,可作为既往是否患有糖尿病的辅助检测方法。

    应激性高血糖血糖升高的程度常与疾病,或应激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3.用于筛查糖尿病

    糖化白蛋白≥17.1%时,提示糖尿病的可能。

    如果你是糖尿病高危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年龄≥40岁、肥胖、糖尿病前期、缺乏体力活动等),即使空腹血糖正常,仍需要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俗称“喝糖水”),明确是否患有糖尿病。

    临床上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毛细血管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糖化白蛋白和持续葡萄糖监测,这4种血糖监测方法互相补充,并不能相互替代。

     

    参考文献
    • 尚红,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 曹相原主编.重症医学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10):936-948.

     

  • 糖尿病常常被人称为“甜蜜的负担”。它是一种慢性病,如血糖长期控制不好,身体各系统都会受到损害,也相对容易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

     

     

    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一项针对55万余名中国人和新加坡华人的研究表明,即便是糖尿病遗传风险高的人,坚持健康生活方式也可显著降低风险。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告诉你让血糖变高的几个指标,并教你远离糖尿病。

     

    受访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王世东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杨国庆

     

    5大指标与高血糖密切相关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亚洲人糖尿病增长率直线上升。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更是呈爆炸式增长,近30年增长了10倍,已超过1亿,占全球1/4,已然成为全球糖尿病大国。

     

    《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由北京大学等完成,针对55.8万余名成年中国人(51.29万人)和新加坡华人(4.54万人)进行了长达10年调查随访,研究包括体重指数(BMI)、饮食结构、体育锻炼、酒精摄入量、吸烟量。

     

    结果发现,在糖尿病遗传高风险人群中,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人出现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降低了57%,10年标化发生率为2.45%,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则为7.11%。

     

    与遗传风险高且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相比,遗传风险中等或低的人如果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低,降幅分别为66%和75%。

     

    2019年,《中国流行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对我国近50万人进行调查,发现99%的中国人生活方式不健康,均在“慢慢养病”。

     

    数据显示,91.3%的人饮食习惯不健康;47.4%的人体重不健康;41%的人体脂不健康;有吸烟、过量饮酒等不健康习惯的人分别占29.4%和7.4%。

     

    吃得多、营养不均衡是饮食习惯不健康的主要表现。

     

     

    今年4月,上海市公布“不良生活方式排行榜”。调查显示,上海市一般人群常见不良生活方式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

     

    • “久坐不动,缺乏体育锻炼”,占82%;
    • “常吃油炸、烧烤和烟熏食品”,占79%;
    • “三餐不规律,经常不吃早餐或深夜餐食”,占78%。

     

    同时,“久坐不动”也是职业人群“生活方式病”的“第一名”。作为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最高的上海市尚且如此,其他省市可想而知。

     

    此次社会调查特聘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王慧教授表示,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手机、电脑普及,导致人们久坐时间增加、体力活动减少,然而久坐不利于人体新陈代谢,会增加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患病风险。

     

    4个习惯增加患病风险

     

    王世东表示,家族遗传导致的糖尿病比例很低,吸烟、饮酒、缺乏锻炼、不良饮食和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糖尿病占到80%左右。

     

    糖尿病可引发心、肾、眼、神经等部位多种并发症,需终身治疗,造成家庭和社会极大的经济负担。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又是如何导致糖尿病的呢?

     

    一胖毁所有

     

    杨国庆表示,肥胖是中国糖尿病大幅增加的最主要原因,特别是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

     

    这是由于肥胖会导致代谢紊乱,包括糖耐量低减、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引发糖尿病。

     

    腹部脂肪堆积过多比单纯体重超标的危险性更大,也就是说,腹型肥胖者更易发糖尿病。

     

    吃得太精细

     

    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显示,精制谷物、加工肉类、红肉摄入较多是中国人主要的饮食危险因素。

     

    杨国庆说,精白米面等精制食物会造成血糖急升,增加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素分泌和消解的效率,长此以往导致糖代谢系统紊乱,诱发糖尿病。

     

    久坐不运动

     

    研究发现,中国人的体力活动水平正急剧下降,1991年到2011年间,国人平均身体活动时间下降近50%,预计到2030年,仅体力活动不足这一项就会导致4240万中国人患糖尿病。

     

    杨国庆指出,缺乏运动减慢脂肪分解,降低胰岛素受体数目,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胰岛素抵抗。与不良饮食一样,长期不运动也是糖尿病防治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之一。

     

    烟酒不离手

     

    研究表明,戒烟和禁酒都可降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

     

    烟草会增加胰岛素抵抗,不仅提高糖尿病发病风险,还会导致糖尿病病情加重,诱发心血管、微血管病变等并发症。

     

    过量饮酒影响糖代谢,引发胰岛损伤,与糖尿病发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及时戒酒可降低糖尿病发病,反之,则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至少养成一个好习惯

     

    杨国庆表示,近年来,我国居民健康素养一直在稳步提升。201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已升至17.06%,但很多理念并未真正落实在实际行动中。

     

    希望大家对自己的健康负责,积极主动地减少和纠正不良健康生活方式,远离糖尿病。

     

    1.控制腰围

     

    《中国糖尿病防控指南》规定,成年人BMI应控制在18.5~23.9之间。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应每年至少评估2次体重指数,保证其在正常范围内。

     

    另外,每个月要测量一下自己的腰围,男性腰围在85~90厘米为腹型肥胖前期,大于90厘米为腹型肥胖;女性腰围在80~85厘米之间为腹型肥胖前期,大于85厘米为腹型肥胖。

     

     

    如有肥胖和超重情况,要及时调整饮食,多做运动。

     

    2.饮食科学

     

    合理饮食的原则是营养平衡、食材多样、控制热量、结构合理、高纤维素、低盐低糖。

     

    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应保证蛋白质占全天热量的15%~20%,脂肪占20%左右,碳水化合物占50%~60%;

     

    糖尿病前期患者可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量。

     

    同时,要减少精制主食摄入,用全谷物或杂豆类代替白米白面等精制谷物,增加水果、蔬菜、坚果、低脂乳制品、鱼类和海鲜的摄入,减少加工肉类和含糖饮料摄入。

     

    从中医养生保健角度讲,宜多食用益气健脾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鸡肉等。

     

    平素畏冷、舌淡胖嫩的阳虚体质,宜多食牛羊肉等温补阳气的食品,少食梨、西瓜等生冷寒凉食物。

     

    手足心热、舌红少津的阴虚体质,宜多食瘦猪肉、鸭肉、绿豆、冬瓜等滋阴润燥的食物,少食羊肉、韭菜、辣椒、葵花子等温热易“上火”的食物。

     

    3.坚持运动

     

    根据个人年龄、性别、体能等特点量力而行,进行有规律的适量运动,可进行每周3~5天,每天30分钟的慢跑、快走、游泳等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运动时,心率应控制在最大心率(运动时最大心率=220-年龄)的60%~70%,以全身发热、微微出汗为宜。

     

    同时,坚持循序渐进原则,避免高强度、高对抗性运动。

     

    4.禁烟限酒

     

    糖尿病患者要远离烟酒,偶尔抽烟喝酒都不可取, 最好戒掉烟酒。

     

    如因一些原因难免需要喝一点酒,男性和女性成年人每日饮酒应该不超过酒精25克和15克。

     

    换算成不同酒类:

     

    25克酒精相当于啤酒750毫升,葡萄酒250毫升,38°白酒75克,高度白酒50克;

    15克酒精相当于啤酒450毫升,葡萄酒150毫升,38°白酒50克,高度白酒30克。

  • 糖尿病眼病,也被称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一种。它是由于血糖控制不良,导致视网膜微血管病变,进而影响视力。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失甚至失明。因此,对于得了糖尿病眼病该怎么办,我们需要有清晰的认识和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糖尿病眼病的发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通常是随着糖尿病的病程逐渐发展的。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做好日常的血糖控制,这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眼病的关键。

    其次,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每年至少应进行一次眼底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迹象。如果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得了糖尿病眼病后,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目前,糖尿病眼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激光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激光治疗是通过烧灼病变的视网膜组织,阻止其进一步恶化。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注射药物,抑制异常血管的生长。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的糖尿病眼病,如视网膜脱离或者玻璃体积血等。

    在治疗的同时,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保持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适量的运动,都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糖尿病眼病的发生和发展。

    最后,心理调适也是非常重要的。得了糖尿病眼病,可能会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会有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这时,患者应积极面对,保持乐观的心态,同时,亲友的支持和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的来说,得了糖尿病眼病,我们要做好血糖控制,定期进行眼部检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眼病,保护我们的视力。

  •  

    年纪轻轻就查出血糖升高,老了该怎么办?

     

    的确,血糖更像是一个隐形杀手,一天两天可能不会造成特殊不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血糖引起的并发症却是不容忽视的。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年人,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占10.4%,6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高达20%以上,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居世界榜首,未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占总数的63%。

     

    那么,血糖升高,究竟有哪些表现呢?

     

    第一,最典型的表现,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饮多尿多食,所谓一少,即体重下降,但这里要说的是,并非所有的患者都一定会有这么典型的表现,有的患者仅仅有其中一种不适,比如很多患者以消瘦入院,在检查的时候意外发现罹患糖尿病。

     

    第二,皮肤瘙痒,很多糖尿病患者可以仅仅以皮肤瘙痒为首发表现,就诊的时候误以为是皮肤病,其实却是高血糖所致。

     

    第三,视物模糊,如果血糖很高,会使眼睛的房水,晶体渗透压发生改变,从而引起视物模糊,此时患者不一定会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第四,糖尿病最可怕的是并发症,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很多患者以并发症来就诊,才发现原来是罹患了糖尿病,事实上,这样的患者可能很久前就有血糖升高的症状,只是一直未引起重视,糖尿病并发症的症状主要是视物模糊,浮肿,蛋白尿,肢体麻木。

     

     

    45岁以后是糖尿病的高发年龄,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大约一亿,这个比例是非常惊人的,而且它在以疯狂快的速度逐年增长,除了1型糖尿病之外,大多数患者属于2型糖尿病,它的发生与遗传,后天生活因素密切相关。

     

    第一,控制好你的BMI指数,所谓BMI指数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正常的BMI指数是18.5-23.9,超过最高上限,也是糖尿病发生的高危因素。

     

    第二,每天摄入一定量的膳食纤维,主要来自粗粮,新鲜蔬菜。

     

    第三,45岁以后定期检查血糖和血脂,有条件的可以做一下眼底检查,做好预防。

     

    第四,远离酒和碳酸饮料,多饮白开水。

     

    第五,适当运动,运动不仅能控制体重,还能辅助降低血糖。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快节奏的生活,导致出现慢性疾病的人越来越多,糖尿病就算其中一个。并且这些糖尿病的人群里,他们的饮食习惯也各不相同,很多错误的吃饭习惯。不良的饮食结构是他们的通病,并不是吃了太多的甜食和油脂导致的疾病产生,而是不懂一些吃饭中的技巧。同样的一天三顿饭,但是患上糖尿病的人血糖就越来越高,而很多人却很健康。

     

     

    营养师总结三大吃饭的习惯影响着血糖,让更多的人增加疾病危害的风险

     

    饮食中钠元素很多

     

    少摄入钠元素,并不是代表就只是减少摄入盐的含量就可以了,平常我们的吃的蚝油、酱油和酱类调料,包括鸡精味精,还有腌制的食物里面都会有盐分,都有钠元素,这些是隐藏在我们食物里面的盐分。摄入太多的盐就会导致血糖只升不降,增加疾病危害身体的风险。

     

    每天把盐量控制在6g以内,少吃一点盐,可以把其他调料换成天然的材料,比如辣椒酱换成辣椒,胡椒粉换成真胡椒、花椒等。能接受酸味的人群,也可以突出酸味来代替咸味,也可以把陈醋换成白醋或者柠檬、番茄等食物来替代。

     

     

    并且烹饪的方式尽量简单,不要选择高油脂和大爆炒。还原蔬菜本身的味道,尽量选择蒸或者煮的方式。

     

    饮食中没有五谷杂粮

     

    在我们日常多饮食中,把吃粗粮的比例增加,可以让我们的血糖慢慢变得平稳。主食也影响着血糖的的升高和降低,杂粮中的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都是对血糖波动比较小的,因此吃这样的食物不容易让血糖变得越来越高。

     

    但也不是任意的粗粮都有对血糖的稳定有帮助,对于精致的米面来说,香糯的小米饭和糯玉米这样黏糯的食物更加提高餐后的血糖,因此也是不建议食用的。


    比如同样的杂粮,不要做成糊状和软烂的形态就更利于血糖的稳定。煮的时间长的食物,淀粉更容易被消化,血糖容易被加快。

     

    两餐之间吃很多水果

     

    有研究发现,低升糖指数的水果更适合血糖容易波动的人,两餐之间吃一些水果帮助稳定血糖,但是当日要吃的主食量就要减少,不然还容易长胖。

     

    很多人觉得水果补充维生素,天然健康。没挑没选的吃,吃一些容易升高血糖的水果,三餐还照样摄入精致的主食,导致血糖不断飙升。还有各种干果,吃起来口感丰富,但是升糖指数很高,还不容易控制摄入的份量。


    若是糖尿病患者,为了不升高血糖,应该在吃水果的时候测试下自己的血糖,实时监测,吃升糖指数低的苹果、桃子、梨、猕猴桃这样的水果,少吃蜜枣、柿饼、枣干、果脯这样的水果。并且注意一下份量的摄入。

     

    对于需要稳定血糖的人来说,日常还要注意以下习惯

     

    参加运动

     

    平常不参加聚会社交,封闭自己,还不爱运动的人。整天宅在家里打游戏,玩手机,饿了点外卖。这样的人更容易发胖导致出现糖尿病,因为动的太少,并且热量摄入还多,血糖不断升高,脂肪不断堆积。


    平常要多参加社交活动,进行户外运动,呼吸新鲜空气。保证每周5次以上的半小时左右的运动,帮助稳定血糖。

     

    调节情绪

     

    平常情绪的不稳定,生气,胰岛素分泌就会导致血糖出现波动,影响神经功能。

     

    平常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耐心平和,不要为了一点小事着急上火,把爱惜自己放在第一位。释放自己的压力,调节良好的情绪。


    抽烟喝酒

     

    这种行为也是导致血糖升高导致糖尿病的关键原因之一。很多的患者都是因为长期的 抽烟喝酒患上的疾病,并且女性若是吸烟患上这种疾病的概率更高。

     

    因此,平常要注意减少喝酒的次数,最好把烟给戒掉,把血糖维持好,远离疾病对健康的威胁。

  • 糖尿病一般可以用糖尿病治疗仪,但是只能够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无法真正治疗糖尿病。对于出现糖尿病的患者,还是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通过糖尿病治疗仪是通过特定强度的激光照射,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清除血液中的毒素、血栓等,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进而辅助降低身体血糖。不过只能够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达到降糖的效果。一旦出现糖尿病,还是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进行综合性的治疗,才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水平,缓解症状以及延缓病情的发展。一旦出现糖尿病,需尽快到医院就诊,不可盲目使用药物或者偏方等进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 作者 | 健康知识局

    文章首发于 |健康知识局公众号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平时用的最多的姿势是什么?

     

    观音坐莲式?老树盘根式?还是猴子捞月式?

     

    其实正确答案是:垂帘听政式。也就是:坐着。

     

     

    对于很多人来说,坐着几乎是件无法避免的事儿。

     

     

    工作学习时要坐着,放松休息时也坐着,四舍五入算下来,一天中除了睡觉时是躺着的,其他时间几乎都是坐着的......

     

    根据研究统计,我国43%的人,每天至少坐8个小时。很多人都知道久坐伤身,但不知道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把久坐列为了“十大致死原因”之一,全球每年有200多万人因为久坐死亡。

     

    久坐就是在“慢性自杀”

     

    在很多人的概念里,久坐没啥大不了的,无非就是腰酸背痛。

     

    但其实,久坐的危害远比我们认为的要大得多的多,外在的颈椎病、腰间盘突出都算小事,还有很多其他病都是久坐导致的。

     

    •     糖尿病

     

    长期久坐后,很多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运动量少了,食量没减,脂肪容易在腹部堆积出现腹型肥胖,这也是2型糖尿病的高发人群的典型特征。

     

    腰围大小主要反映的就是腹部内脏脂肪堆积,过多的内脏脂肪会对肝脏等器官造成损害引发糖尿病等病症。

     

    •     冠心病

     

    美国多家研究机构的研究团队发现,每天久坐数小时会增加冠状动脉钙化风险,标志着心脏病发作风险会增加,如冠心病。

     

    •     结肠癌

     

    长期久坐着会导致血液循环不通畅,如果肠道长时间处于淤血状态,肠道蠕动就会变慢,粪便中有害成分在结肠内滞留的同时刺激肠黏膜,诱发结肠癌。

     

    根据统计,久坐不动的人患结肠癌的概率比经常运动的人要高出50%。

     

    •     血栓

     

    刚才说了,久坐会导致血液循环不通畅,容易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就会随着血液在体内流动,说不定就把哪的血管堵住了。堵住肺部血管就是肺拴塞;堵住脑血管就是脑血栓;堵住心血管就是心肌梗塞......

     

    最终带来的后果很可能就是:猝死。

     

    因此,久坐还被称为“最温柔的慢性自杀”,甚至被称为“离死亡最近的方式”。

     

    坐多久才算“久坐”

     

    既然久坐危害这么大,那么问题来了,坐多久才算久呢?

     

    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世界公认的标准答案。

     

    加拿大公共卫生局的一项研究指南给出的答案是:每天有8~12小时以上坐着不动。

     

    美国糖尿病学会发布的2016版指南中指出:所有人都应该减少久坐时间,特别是避免连续久坐超过90分钟。

     

    所以各位老板在开会时,饼不要画的太大,注意控制时长;老师们上课不要连堂。

     

    如何消除久坐危害?

     

    既然久坐危害这么多,那就得赶紧想办法避免久坐危害,于是很多人这时候会想到,用运动来抵消久坐的危害!

     

    然而,久坐的危害是无法完全消除的。

     

    即使你热爱运动,每天的运动时间都达标了,也弥补不了久坐已经造成的健康损害,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从现在起及时止损。

     

    最好的方法就是——站!起!来!

     

    每过一个小时,就站起来活动5-10分钟,给自己接杯水喝。

     

    然后你就不得不每过1个小时就从座位上起来开闸放水。这样来来回回,无形之中便达到了运动的目的。

     

    而且站立时,人体每分钟会比坐着多燃烧0.7千卡的热量。

     

    英国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如果能长期坚持每周5天、每天累计3小时的站立,效果堪比跑了10趟马拉松。

     

    如果你的工作不允许你动不动就起来活动一下的话,坐着也可以做些运动,防止血栓。

     

    别总坐着,没事儿走两步!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现在股骨头坏死是骨科的一种极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当然很多人都采用微创介入疗法治疗股骨头坏死,那么很多患者对于该疗法有的时候不是很了解,对此,股骨头坏死医院专家具体的介绍一下,希望能对于患者有所帮助。

     

     

     

    微创介入疗法治疗股骨头坏死是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那么对于该方法的原理是什么,来了解一下。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原理是通过注入大量溶栓剂到患侧股骨头供血动脉内,疏通髋关节附近的微循环,改善患肢骨的血液供应,使动脉供血更加充足。微创介入疗法治疗过程是如何,这也是很关键的,只有清楚的了解,才能治愈股骨头坏死。采用Seldinger穿刺术经股动脉插管,将5.5FCbra导管超选择送入股骨动脉内,注入76%的泛影葡胺8~10ml进行血管造影,并在X线直视下观察股骨头血运的变化;亦可进行数字减影血管照影,经导管注入尿激酶10~40万单位,低分子右旋糖酐10~30ml,复方丹参注射液10~30ml或其活血化瘀的药物,术后再次观察疗效,对于临床症状及血管再通改善不明显者,可间隔3~5天再次进行第2或第3次治疗。每次介入治疗后,患者静脉滴注尿激酶5万单位/天,共5天,并口服鱼肝油和钙片以加强疗效。

     

     

    微创介入疗法治疗股骨头坏死有其治疗的一些优点和缺点,具体主要有哪些呢。优点有微创介入治疗皮肤创口仅为2mm左右,痛苦较少,通常在术后10小时可正常活动,功能恢复的快;缺点是对组织有一定的损伤,操作不当易使血管壁损伤,加重骨血障碍,同时会有一定几率的感染,它有严格的禁忌症和适应症;介入药物注射不到股骨头的骨头内部,而股骨头坏死是由骨内向骨外坏死,介入疗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导致股骨头坏死静脉回流不畅的致病因素;对于血管断裂或者有其他慢性病的患者,起不到全身调理治疗的作用,故治疗效果不甚理想。

     

    通过上述的一些介绍,对于微创介入疗法治疗股骨头坏死,应该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了,那么患者要根据自己的病情,适当的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让自己很快的恢复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不能耽误治疗,延误病情。

  • 冠心病,即是由脂质代谢不正常引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可能造成动脉腔狭窄,使血流受阻,导致心脏缺血,产生心绞痛。

     

    冠心病患者病发前往往会出现胸痛等症状,但那时候是损伤已经到达一定程度外现了。有没有症状反应能让我们更早警惕呢?

     

     

    冠心病早期的几个先兆

     

    1.满头大汗

     

    为什么我只想当个安静的美男子,却莫名其妙大汗淋漓呢?如果什么都没做汗多得衣服都可以拧出水了,同时脸色苍白甚至灰白,没有一点血色。 除了因为天气热,还可能是冠心病早期症状。

     

    2.长期乏力

     

    感觉身体被掏空,连洗个碗都耗费毕生精力。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什么都不想做?像得了感冒浑身乏力?极度疲劳、总是觉得非常劳累也是冠心病患者早期很可能出现的情况。

     

    3.头晕恶心

     

    经常无缘无故头晕、食欲不振甚至觉得恶心?这也是冠心病早期可能的症状之一,建议尽快做个检查。

     

    4.睡不安稳

     

    枕头太扁睡觉会憋气,需要高枕卧位?熟睡或者梦魇会突然惊醒,胸闷、心悸呼吸不畅得做起来调整才有改善?睡眠障碍和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如果长期出现以上情况,应该考虑冠心病的可能。

     

    5.过度敏感

     

    周围的锣鼓声、广场舞音响声、施工声音都让你心慌慌,胸闷憋气?如果是长期症状,建议考虑有没有可能是冠心病先兆?

     

     

    从根源入手预防冠心病

     

    冠心病是一种慢性心脏病,在老年人群体中高发,致死率非常高,应该引起重视。如果发生以上症状,要及时就医,以免发生不可挽回的损伤。中医讲究“治未病”,西医也强调一致强调疾病预防的重要性。那么,冠心病的诱发根源是什么,该如何防患于未然呢?

     

    饮食

     

    病从口入,饮食习惯高热量、高脂肪、高胆固醇的人群容易患冠心病。超体重标准的肥胖者特别是体重飙升的、腹部肥胖的更是危险。

     

    血脂

     

    脂肪摄入过多、遗传因素或脂质代谢异常导致血脂异常的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WLDL会增高,同时HDL下降,容易得冠心病。

     

    血压

     
    血压升高是冠心病病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容易引发冠状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患者中超过半数有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的冠心病患病率比正常血压的人群高很多。

     

    吸烟

     

    “吸烟有害健康”不只是说说而已,吸烟者得心血管疾病的几率非常高,而戒烟也能挽回部分心血管带来的心血管损伤。

  •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如何保护自己的视力。一项新的研究发现,每天喝一杯咖啡,或许能帮助我们预防视觉退化。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每天喝一杯咖啡可以降低衰老、糖尿病和青光眼导致的视网膜退化危险。他们通过实验发现,咖啡中的绿原酸可以有效预防视网膜变性。

    视网膜是眼球后壁一个由许多感光和神经细胞组成的薄层组织,是体内新陈代谢最活跃的组织。氧气不足和体内自由基产生都会导致视网膜受损。而绿原酸作为一种高效的酚类天然抗氧化剂,可以有效清除自由基,保护视网膜。

    此外,咖啡还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肝癌、肝硬化等疾病的风险。研究发现,每天喝3杯或更多咖啡,可以使2型糖尿病风险降低37%以上;每天喝4杯咖啡,可以使肝癌危险降低42%;每天喝咖啡2杯或更多,可使肝硬化风险降低66%。

    除了预防疾病,咖啡还有助于预防帕金森病和肝脏疾病等。因此,适量饮用咖啡,对健康大有裨益。

    当然,咖啡并非万能。对于一些特定人群,如孕妇、心脏病患者等,过量饮用咖啡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在享受咖啡带来的健康益处的同时,也要注意适量饮用。

  •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早期糖尿病肾病通常表现为微量的白蛋白尿。

    微量白蛋白尿是指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较低,此时肾脏功能处于代偿期,仍有修复的可能性。

    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关键在于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以及减少肾脏的负担。

    在饮食方面,患者应限制蛋白质摄入,特别是豆制品蛋白质,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如肉制品、蛋制品等。

    此外,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 保持规律的运动,避免熬夜。
    • 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 定期复查肾功能。
    • 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

    早期糖尿病肾病是可逆的,患者应积极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简称高渗性昏迷)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主要表现为高血糖、脱水、意识障碍等症状。本文将介绍高渗性昏迷的饮食保健方法,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改善病情。

    一、高渗性昏迷食疗方

    1. 适量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菠菜、黄瓜、西红柿、苹果、橙子等,以补充水分和维生素。

    2. 食用低脂肪、高纤维的食物,如糙米、燕麦、全麦面包、豆类、蔬菜等,以控制血糖。

    3. 适量食用瘦肉、鱼类、蛋类等优质蛋白质,以补充营养。

    4. 限制高糖、高脂、高盐的食物,如糖果、糕点、油炸食品、腌制食品等。

    二、高渗性昏迷饮食原则

    1. 分餐制:将一天的食物分成5-6餐,每餐摄入量适中。

    2. 适量控制碳水化合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

    3. 适量饮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预防脱水。

    4. 适量运动:结合饮食调整,进行适量运动,促进血糖控制。

    三、高渗性昏迷饮食禁忌

    1. 忌食高糖食物:如糖果、糕点、饮料等。

    2. 忌食高脂食物:如油炸食品、奶油、黄油等。

    3. 忌食高盐食物:如腌制食品、方便面等。

    4.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

    四、高渗性昏迷饮食注意事项

    1. 饮食调整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 定期监测血糖,及时调整饮食。

    3.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高渗性昏迷的发生。

  •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导致血糖升高。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饮食至关重要,以维持血糖稳定,预防并发症。那么,糖尿病患者应该吃些什么食物呢?

    首先,在主食的选择上,应以全谷物为主,如糙米、燕麦、玉米等,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血糖。同时,可以适量摄入豆类及豆制品,它们富含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对糖尿病患者有益。

    在蔬菜方面,可以选择一些具有降糖功效的蔬菜,如苦瓜、南瓜、黄瓜等。此外,菌类食物如香菇、金针菇等也是不错的选择。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微量元素,有助于调节血糖。

    糖尿病患者还应注重蛋白质的摄入,可以选择鱼、瘦肉、鸡蛋等优质蛋白质食物。同时,要注意控制油脂的摄入,选择植物油,如橄榄油、花生油等。

    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在饮食过程中,要注重食物的搭配,确保营养均衡。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除了控制饮食,还需要积极治疗,如药物治疗、运动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期复查血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糖尿病患者要根据自己的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并积极配合治疗,以维持血糖稳定,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病在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健康。为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弘扬中医文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卫生计生委于6月5日正式发布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以下简称《素养》)和《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以下简称《基本内容》)两个文件。

    《素养》分为基本理念和知识、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常用养生保健内容、常用养生保健简易方法四个部分,共42条。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公众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强调预防为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基本内容》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中医药基本知识、养生保健理念和方法、常见疾病预防和保健等内容为主,旨在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服务水平。

    中医药养生保健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预防和治疗慢性病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以下将结合《素养》和《基本内容》,对中医药养生保健进行详细介绍。

    一、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理念

    中医养生保健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倡导“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脏腑协调”的理念。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结构、情志调节等手段,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二、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

    1. 饮食调养: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选择合适的食物进行调理,如春季宜食辛温之品,夏季宜食清淡之品,秋季宜食甘润之品,冬季宜食温补之品。

    2. 起居调摄: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3. 情志调摄: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情绪波动。

    4. 运动保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5. 中药养生: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如人参、黄芪、枸杞子等。

    三、中医养生保健的常见疾病预防和保健

    1. 高血压:通过饮食调养、运动保健、情志调摄等手段,降低血压。

    2. 糖尿病:通过饮食调养、运动保健、中药调理等手段,控制血糖。

    3. 脂肪肝:通过饮食调养、运动保健、中药调理等手段,改善肝脏功能。

    4. 老年人保健:通过饮食调养、运动保健、中药调理等手段,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

    四、中医药养生保健的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中医药养生保健越来越受到重视。未来,中医药养生保健将在预防和治疗慢性病、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糖尿病足作为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其早期症状不容忽视。患者常常会出现局部发冷、皮肤发紫或发黑的情况,这是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发生的信号。

    除了皮肤症状,糖尿病足患者还可能出现间歇性跛行,即在行走一定距离后需要坐下休息或出现肌肉疼痛。这是由于下肢血液循环不良导致的。

    神经病变也是糖尿病足早期的一个典型症状,表现为局部感觉减退、麻木、汗腺分泌异常,甚至出现皮肤裂口。

    对于糖尿病足的治疗,中西医结合的手术切开引流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从根本上治疗损伤。同时,正确的治疗、护理和预防相结合,可以控制疾病发展,促进康复,减少残疾。

    在药物治疗方面,应注意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合理使用降糖药物,控制血糖水平。外治法方面,应遵循减压、清除坏死组织、保持伤口引流通畅、控制局部感染、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组织再生和修复的原则。

    此外,糖尿病患者应戒烟、远离吸烟环境,少吃辛辣食物和酒精。在冬季户外工作时注意保暖,选择合适的鞋子和袜子,每天将脚泡在温水中,避免足部创伤或感染。进行患肢运动,促进患肢侧支循环形成,调节饮食,控制血糖。做好足部护理和保护工作,每天检查双脚,使用专为糖尿病患者设计的减压鞋,防止足部受伤。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糖尿病患者可能会有自杀的想法,家属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并在出现异常想法时及时告知患者。

  • 反复感冒是许多人都遇到过的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反复感冒呢?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1. 饮食因素:长期摄入高蛋白、高脂肪、高糖的食物,容易导致肥胖,进而引发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从而降低免疫力,使人体更容易受到感冒病毒的侵袭。

    2. 心理因素:长期情绪低落、焦虑、作息不规律、熬夜、过度疲劳、缺乏锻炼等,都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从而增加感冒的风险。

    3. 基础疾病:患有糖尿病、慢性心肺疾病、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艾滋病等基础疾病,都容易导致患者反复感冒。

    对于由基础疾病引起的反复感冒,建议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例如,糖尿病患者可以使用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药物进行治疗,并联合使用刺激胰岛素分泌的磺脲类药物和非胰岛素的刺激性药物。在血糖明显较高或胰岛功能欠佳时,可以在口服药物的基础上联合胰岛素进行治疗。

    此外,患者还应注重饮食调理,低盐、低脂饮食,尽量少吃精细粮。在日常生活中,多食用含有优质蛋白的食物,补充能量,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同时,注意锻炼身体,每天进行有氧运动,增强体质,预防感冒。此外,还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着凉,尤其是在季节交替时,及时增减衣物。如有慢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应考虑切除扁桃体。

    总之,反复感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从饮食、心理、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调理,才能有效预防和治疗。

  • 脚后跟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那么,脚后跟骨折多久能下地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首先,脚后跟骨折后需要根据检查结果来确定是否能下地。一般来说,脚后跟骨折的愈合需要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患者需要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才能确保骨折部位的恢复。

    治疗脚后跟骨折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石膏固定和手术治疗。对于轻度骨折,一般采用石膏固定治疗;而对于严重骨折,则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无论采用哪种治疗方法,都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观察骨折的愈合情况。

    在复查过程中,医生会通过X光片观察骨折部位的愈合情况。如果骨折愈合良好,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但在骨折未完全愈合的情况下,患者必须避免负重,以免影响骨折部位的恢复。

    在日常生活中,脚后跟骨折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早期避免负重:由于脚后跟是人体主要的承重部位,因此在骨折初期,患者需要避免负重,以免影响骨折部位的恢复。

    2. 注意伤口血供:脚后跟骨折可能导致血液供应不良,因此患者需要定期检查伤口的血供情况,以免发生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3. 营养补充:脚后跟骨折患者需要摄入足够的营养,以促进骨折部位的恢复。建议多吃富含钙、磷、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牛奶、豆浆、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4. 控制血糖和尿酸:对于患有糖尿病或血尿酸代谢异常的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和尿酸水平,以免影响骨折部位的恢复。

    总之,脚后跟骨折患者需要耐心等待骨折愈合,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患者需要注意以上几点,以促进骨折部位的恢复,早日恢复正常生活。

  •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在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饮食治疗作为糖尿病最基本的治疗手段,对于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糖尿病患者应如何选择合理的饮食类型呢?首先,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活动量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其次,要注重食物的烹饪方法,尽量避免油炸、煎烤等高脂肪、高热量的烹饪方式。此外,还要关注食物的升糖指数(GI)。

    升糖指数是指食物摄入后引起血糖上升的速度和程度。一般来说,GI值越高,食物对血糖的影响越大。因此,糖尿病患者应选择GI值较低的食物,如全谷物、豆类、蔬菜等。同时,要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

    除了控制饮食,糖尿病患者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2.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3. 定期监测血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5. 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总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患者长期坚持饮食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糖尿病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饮食治疗对于控制病情至关重要。然而,许多患者对于如何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食物感到困惑。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糖尿病患者饮食热量的计算方法以及食物选择技巧,帮助您更好地进行饮食管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如何计算糖尿病患者每日所需的总热量。以下是一个常用的计算公式:

    总热量(千卡)=【(身高-年龄)×6+500÷体重指数的平方】×活动系数×地区气候系数

    其中,体重指数=体重÷(身高-105); 活动系数和地区气候系数根据个人情况和地区有所不同。例如,一位40岁的男性糖尿病患者,身高165厘米,体重62千克,属于轻体力劳动者,居住在华南地区,其每日所需总热量约为1600千卡。

    在实际应用中,患者应根据自身体重变化逐步调整热量摄入,避免一次性调整过快。此外,营养素计算还应包括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计算,建议通过查表了解各类食物的大致用量。

    在食物选择方面,糖尿病患者应优先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GI)的食物,如糙米、全麦面粉、杂豆、蔬菜、水果等。同时,注意避免高GI食物,如精白米、精白面粉、土豆、西瓜等。此外,合理搭配食物,如精米与杂豆烹饪的杂豆饭等,也是糖尿病饮食中常用的食物选择技巧。

    除了饮食管理,糖尿病患者还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以降低并发症风险。

    总之,糖尿病患者通过合理计算热量摄入、选择合适的食物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