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别执着地追究说谎的罪责,该正视的是孩子‘为什么需要说谎’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境,这些困境包含了很多的学习与适应,通常父母也都愿意陪伴孩子一起练习。不过有一件事情却比较让人难以接受。
什么事让父母难以接受呢?那就是----‘我的孩子居然说谎了!!!’
孩子说谎了,你会怎么做呢?
1.戳破谎言并询问孩子为何说谎
2.说谎就是不对,先处罚孩子再说
3.撒点小谎无伤大雅,长大自然就懂了
4.对孩子很失望,觉得他变坏或做了坏事
5.觉得没把孩子教好,认为自己是失败的教养者
6.其它
孩子说谎涉及很多复杂的原因,有心理因素也有生理因素,当然也有外在的环境的因素,虽然我们可能大约知道孩子为什么说谎,但总忍不住会生气,那是因为孩子在我们的心中就是单纯善良的小天使,所以心中自然无法接受‘说谎’这个人格污点。
当我们的心中开始有这样的忧虑时就会开始疑心、关注与放大孩子的各种表现,把自己弄得紧张兮兮,而孩子也因此更害怕说出真正的想法。
同样身为父母的我能理解当遇到孩子说谎时心里的不适感,但我要告诉爸爸妈妈,会有这样的心情很正常别自责,因为‘说谎’通常是对彼此关系的不信任和不安全感。
一旦说谎发生,我们在对方心中的价值感与信任感就会受到损害,于是产生了不舒服也不能接受的感受。
而不适的感受在各种担忧想像里不断放大,一不小心就会蒙蔽了父母原本最担心的其实是孩子,而不是提防孩子、掌握孩子的大小事好确认孩子不会再说谎。
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要成为一个‘好人、好孩子’,也会在任何时候对孩子机会教育所谓好人、好孩子应该要有的形象,可是‘成为好人、好孩子’对孩子而言是抽象的甚至非常遥远。
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好人、好孩子’的确强人所难,这代表着不容许有错,更不能犯错,带着这些所谓的好人包袱,即使意识到自己的想法与认知互相违背时,孩子就必须用‘谎言’或是更多的谎言来弥补好人不应该要有的缺陷。
孩子也会为此懊悔自责,在心里默默扛着这烫手沉重的秘密不敢告诉任何人,因为深怕好人形象就此毁灭。
人不可能从不犯错,也不太可能从未说过谎,为了维护在别人眼中的好孩子形象,努力不犯错,即使犯了错也极力掩饰或者在谎言中再一次的自欺欺人,自我感觉良好的过活着,享受成为好人的扭曲荣耀,最后无法跳脱好人的形象让自我行为越来越不真实。
我们期许孩子努力成为一个好人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增加孩子对自己的不信任感,或是在集体中为了成为好人中的榜首得到更多赞赏,可能制造话题塑造自己的完美形象,纵然知道并不属实也因背负着好人包袱而将过错推卸他人,甚至沦为不实散播的加害者。
孩子慢慢长大,面对外界的诱惑只会越来越多,标准也越来越多重,除了家庭里的家人、学校的老师同学外,将来还有更多的人事物要面对,如果一昩的要求孩子成为好人,孩子只会专注在‘成为好人’并维护其实很表面的形象。
孩子最应该要有的态度是对自己负责,我们不应该将‘成为好人、好孩子’的压力放在孩子身上,因为害怕犯错孩子就不敢承担自己的错误,也拒绝尝试任何创新改变,只做安全无虞的事。
希望孩子不一样就要先改变父母自己的想法才能有新的思维引导孩子了解真正的自己,也接受孩子的一切,别让孩子乖乖地待在父母给的框框里不敢真正地呼吸。
谎言也是一种表达,‘你为什么要说谎’这句话里有父母的担心,也有对孩子的否定与质疑,没有人喜欢说谎与不断圆谎,孩子说谎的真正原因才是我们需要去努力了解的。
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宁愿隐藏也不愿对我们倾诉,这些谎言背后的真相是孩子无声求救的讯息,孩子真的迫切需要我们的帮忙,别执着地追究说谎的罪责,该正视的是孩子‘为什么需要说谎’,这是身为父母的我们应该学习与反思的方向。
我们几乎不难发现所有人都高谈阔论着渇望自由开放,但其实思想却被自己禁锢着无法自由却未曾察觉。
不论是教育或是教养似乎也是这么一回事,总是希望孩子自在快乐做自己却忍不住去担心和避免任何负面的自己。
但是人本来就有正与负的面向,唯有认识自己才能不违背想法坦然面对、也接受‘人’本来就不可能完美。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拥有自主权勇于表达想法,父母从旁协助给予建议与正确教导,引导孩子做真实的自己不刻意闪避负面的自己。
因为犯错才能更了解自己,也学习如何应变和发自内心地改善缺失,而不是伪装成大人心目中的好孩子,总为了藏匿过错而不断地说谎再圆谎。
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请先倾听孩子心里真正想说的话并给予尊重,孩子有了父母给的信任才有自信面对自己的过错,也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勇于承担后果更不害怕面对挫败!
身为教育者与父母,要让孩子从经验里学习负责的态度,正确态度累积孩子的正能量,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该做什么事,这些答案在孩子心中会越来越清晰的。
不在无形中教导孩子用谎言维护别人眼中的好人、好孩子的形象,允许孩子犯错也能拥有最真实的想法,孩子就不会在好人迷宫里迷失了真正的自己。
尊重并同理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与气质,请相信每个孩子都有着一定比例的细腻与奔放,所绽放的光芒才更显得独一无二。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我们都知道睡觉打呼噜并不是睡得香的表现,而是一种病态,小孩打呼噜也不例外,大多数可能是一些疾病导致的,所以一定要引起家长的重视。
小孩打呼噜主要原因是儿童鼻腔、气道等尚未发育完全,相对来说比较狭窄,加上一些炎症刺激,导致局部肿胀,炎性分泌物增加,更加重了气道狭窄。
常见的疾病有:
1、感冒。由于炎症刺激,鼻塞不通,鼻腔分泌物增多,阻塞鼻道、气道。
2、鼻炎。由于婴幼儿鼻腔狭窄,鼻炎引起的粘膜水肿也会造成气道的阻塞,出现打鼾。
3、过度肥胖。肥胖的小孩仰卧位睡觉时,舌根下坠,阻塞咽喉部气道,引发呼吸。
4、扁桃体肥大。这两个病可以单独发病,也可以同时存在。正常情况下扁桃体在腭舌弓与腭咽弓之间,当扁桃体肥大时,会阻塞咽腔。
5、腺样体肥大。出生后就存在腺样体,2-6岁时容易发生增生,继而不同程度地阻塞后鼻孔,表现为鼻塞,说话有鼻音,流涕。入睡时打鼾和憋气是主要症状。想要明确这个问题,去耳鼻喉科做检查,鼻内镜等检测方法都可以直观的观察。具体怎么治疗,需要做睡眠监测,如果被诊断为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就要尽快手术切除。
6、哮喘:哮喘患儿的气道炎症导致睡眠时呼吸困难,导致打鼾。
儿童打鼾会对儿童造成以下危害:
1、影响儿童生长发育。打鼾儿童看似睡得很熟,但其实睡眠质量不高,这样会影响孩子白天的精神、食欲,长此以往会影响身高、体重的发育。
2、学习成绩差。打鼾儿童睡眠质量差,导致白天注意力不集中,严重打鼾者还会使血液中氧饱和度降低,致大脑缺氧,更是会影响儿童智力的发育。
3、变丑。孩子经常张口呼吸时,面部上颌骨变长,腭骨高拱,牙列参差不齐,非常影响孩子的面容。
4、慢性肺心病。
打鼾会降低宝宝的睡眠质量,白天无精打彩,上课注意力下降,而且夜间是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期,如果长期睡眠不好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所以,小孩打鼾不容忽视,如果家长觉得严重,应去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寻找病因,及时治疗。
养生,在这个年代已然成了一种潮流,不论是年纪大的老人,还是经常拿着保温杯的年轻人,大家好像都加入了养生的行列。但是很多人对养生的方法并不了解,大部分都是人云亦云,道听途说学来的,而这些“养生秘诀”到底有没有用,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就说前段时间河北的一对夫妻,男子55岁,女子54岁,每天沉迷于养生,却把自己“养”进了医院。不仅身体折腾坏了,还给子女带来了很多负担,庞大的医药费开支,以及下了班医院、家里两头跑,让子女也非常辛苦。
4个“养生”方法,很多人都中招了,只怪这些谣言太“真实”
谣言一:多走路更健康
相信很多中老年人都听过这样的说法,有些人甚至每天不走到一万步就不踏实,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非要把剩下的走完不可。更有甚者还成群结队,跟朋友约好一起走。其实上了年纪以后,关节是非常脆弱的,有些人走几步就受不了,为了达到“日行万步”的目标,硬撑着走下去,最后受伤的是自己的关节!
建议:每天能走多少步,还是要根据自己的体力,量力而行,如果刻意攀比步数,不仅达不到锻炼的效果,甚至会出现关节疼痛的症状。
谣言二:每天“8杯水”,身体更健康
不仅是中老年人,很多年轻的朋友可能也一直坚持着每天8杯水的习惯,有人认为多喝水可以提高代谢水平,促进排毒,就日复一日地保持着这种习惯。但是,饮水过量其实只会加重肾脏的负担,还会影响排尿,晚上容易起夜,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危害人体健康。
建议:每天喝水的量在2升左右即可,如果白天出汗多的话,可以适量增加饮水量。同时,如果平时经常喝汤、饮料,也要适量减少饮水量。
谣言三:多喝骨头汤能补钙,对中老年人身体好
相信很多朋友一直以来都被这个说法迷惑了,毕竟从小就听大人说,大了以后又这样教育我们的孩子,但是对这个说法的科学性却没有探究。其实骨头汤里的钙非常少,脂肪和胆固醇才是“大头”,经常喝不仅补不了钙,还会导致体重增加,体内脂肪囤积。
建议:在喝骨头汤的时候,尽量多吃里面的汤渣,少喝汤,因为钙并不会在汤里溶解,还是存在于汤渣里的。而且在煲汤的时候,尽量时间不要过长。
谣言四:越早晨练越健康
在很多中老年人眼里,晨练是一个非常养生的存在,尤其是到了一定的年纪,睡得晚,醒得早,醒了以后没什么事干,而晨练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空缺。加上晨练终归是锻炼身体的一种方法,渐渐被大家当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晨练时间选得太早,空气中的灰尘和有害物质也很多,会危害肺部和血管的健康。
建议:如果需要晨练,尽量选择日出以后的时间,这个时候空气质量也会好一点。同时,晨练强度不用过大,时间也不必太长,尽量选择一些缓和的锻炼项目。
以上这些谣言,有没有你一直当做宝的?如果有的话,劝你尽早抛弃哦,以免危害健康。
现实生活中遇到宝宝咳嗽反复不愈,家长们也是愁断了肠,门诊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孩子,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1个月,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痰少,运动后加重,临床无感染征象,或经较长期抗生素治疗无效,同行们看到这里可能立刻想到了“咳嗽变异性哮喘”,家长们则会焦虑的诉说:孩子没别的毛病,就是咳嗽老不好,吃了好多药也没见好。其实这种反复咳嗽的孩子多有过敏史,患儿气道呈高反应性,所以治疗时采用哮喘的治疗原则,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临床多使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酮替芬等具有抗过敏作用的药物。
但前段时间遇到一个病例,却是“似是而非”,患儿,男,5岁,一年来一直咳嗽,家长诉最好的状态就是一天咳1-2声,一旦感冒则又咳甚,此次就诊已感冒一周余,感冒时即伴咳嗽,抗生素静脉输液治疗3日,口服中药5日,无明显好转,现咳嗽白天为阵咳,睡前和晨起咳嗽较剧烈,干咳,痰少,伴鼻塞,饮食二便均正常,睡眠有时受咳嗽干扰,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医辩证推拿治疗一次后晨起及白天咳嗽缓解,睡前仍咳嗽明显,继续治疗3次,并对症开了中药口服,但患儿夜间的咳嗽仍无明显变化,家长提到平时曾间断给孩子滴过西替利嗪滴剂,但没有明显改善,我注意到孩子鼻塞也一直没有好转,虽然不流鼻涕,但是说话时有鼻音,家长说打喷嚏时会有黄黏涕喷出,于是建议家长到耳鼻喉科检查,结果提示为“鼻窦炎”,嘱家长先治疗鼻窦炎,一周后随访,家长诉咳嗽明显好转,夜间已基本不咳嗽。
其实这个病例中的患儿属于“鼻后滴漏综合征”,其咳嗽的原因是患者鼻炎或鼻窦炎鼻腔的炎性分泌物倒流,经鼻后孔流入鼻咽部、口咽部、下咽部,对咽部黏膜造成刺激,引发咽部不适而咳嗽,其病之根源在鼻部,是引起慢性咳嗽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临床上容易漏诊和误诊,因此,在遇到久咳不愈的患者,应多方面考虑,不能局限于观察咽、扁桃体、肺的症状体征,忽略“鼻后滴漏综合征”引起的反复咳嗽。
需要注意的是本病的诊断缺乏特异性,对于疑似患儿应行相应的专科检查,如鼻咽喉镜、鼻窦CT等,以确诊是否存在鼻咽部疾病,对采取正确的治疗方向起重要作用。目前西医对“鼻后滴漏综合征”的主要治疗多选用抗过敏、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粘液促排剂等药物,局部配合使用减充血剂、鼻用激素等。中医通过个体化辨证,口服中药结合推拿治疗亦有较好的疗效。
最后,鼻后滴漏综合征应从源头上预防鼻炎、鼻窦炎的发生,勤洗手、多饮水、保持鼻腔卫生,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可有效减少上呼吸道感染。
每次我妈教训我的时候总会说一句话:“你看看你这脾气,简直和你爸是一个模子刻出的!”而我爸听到这话也不能服输:“哪里像我?她简直和你从头到脚一模一样!”所以我常常在想,我的脾性到底像谁呢?其他孩子的脾性又是随母亲还是随父亲呢?
有遗传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孩子的性格和脾性早在出生之前就决定了,而决定孩子性格的主要因素与人体脑神经递质有关。
举个例子:荷兰遗传学家曾对一个家族做过研究,发现这个家族的男性成员都具有一些攻击性行为,愤怒阈值比常人低,容易遭受挫折和压力的打击从而引起攻击行为。当遗传学家对他们体内的基因编码进行分析之后才发现,这个家族的男性体内都缺少了编码单胺氧化酶的基因。
这项研究揭露了基因和性格的关系,也间接告诉了我们孩子的脾性在出生之前就由先天的遗传因素决定了,后天因素比较难以改变。
那么归根结底,孩子的脾性到底像谁呢?
其实,孩子的脾性更多的像妈妈,受妈妈的影响更大。各位宝妈们为了孩子辛苦怀胎十月,在整个怀孕期间,宝宝生活在妈妈的羊水里,与妈妈血脉相连,潜移默化中受到母体对其的影响。因此孩子的性格在子宫里便已经决定了,当后期随着成长,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和建立,孩子的性格才会略微有所改变,带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所以各位宝妈们在孕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脾气和行为,要避免出现以下几点行为,为孩子好的性格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1.孕期发脾气
由于怀孕期间身体荷尔蒙的变化加上孕妈们在怀孕期间心思更加敏感,因此许多妇女在怀孕期间变得非常暴躁易怒,哪怕是一件小事都可能点燃她们的“怒火”。
但频繁地发脾气对孩子性格的养成是没有好处的。怀孕的妈妈们在生气时会增加自身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激素传送给孩子,会给孩子的健康带来危害。妈妈们长期处于易怒情绪下,会导致孩子们感受到相似的情绪,从而对他们性格造成影响。孕期常发脾气的孕妈们,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也会容易暴躁易怒。
2.孕期挑食
怀孕会带来一系列孕吐反应,一些孕妇也因此养成了挑食的坏习惯。孕期要保证营养的正常摄入,所以各项物质的摄入都要均衡。孕妈们如果孕期挑食严重,这个也不吃那个也不吃,会导致腹中的胎儿无法正常摄入营养。
同时,胎儿可以从羊水感受到母亲今天吃了什么。如果妈妈们长期吃某种事物而不吃某种事物,就会给孩子形成一种“味蕾记忆”,可能会导致孩子将来也对这种食物挑食,养成同样的习惯。
3.孕期爱操心,情绪容易低迷
有研究表明,人们的“冒险行为”和“抑郁情绪”等都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且这个遗传概率在40%-60%左右。也就是说如果妈妈们在孕期爱操心,天天愁眉苦脸情绪不高的话,她们生出来的宝宝可能也会形成类似的悲观性格,很小的挫折可能都会对他们造成很大的打击。
其实家长们也不必太过于担心,先天的因素虽然无法有太大的改变,但我们还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让孩子拥有更好的品质,因为当孩子拥有自己的主观意识之后,他也会根据自己所接触到的事物略微改变自己的脾性。
所以孕期各位宝爸宝妈们要好好注意孕妈的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尤其是怀胎十月是件辛苦的事情,宝爸们一定要多多体谅和包容自己的妻子。孩子出生之后,父母要多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帮助孩子养成更好的性格!
最近门诊来了一位大娘带着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来看病。大娘说,这个孩子是她的孙子,现在才5个多月,但是最近几天一直是发烧的状态,用了退烧药当时降下去体温,过不了多久还是会烧起来,这让她很担心!
我从病因开始问起,希望能得到有效的证据作为诊疗参考。没想到刚一问孩子为什么会发烧,这位大娘已经是委屈又气愤的样子了,开始跟我抱怨自己的儿媳妇:“我就说他妈妈不会带孩子吧,好好地开什么窗通风啊,最后把孩子折腾病了,说她还一百个不乐意!”从大娘的抱怨中,我了解到孩子的父母都是80后上班族,平时也没空带孩子,大多数时间都是孩子的奶奶在带。然而孩子奶奶无意中的一句话,却让我捕捉到了重要信息,她说:“趁他父母不在,我赶紧带他来看看中医”。
我隐约意识到,孩子的父母对于奶奶来纯中医门诊这件事可能不知情,草率处理并不是负责的表现。于是我耐心地劝说孩子的奶奶,这件事应该告诉孩子父母,他们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不让他们知情是不妥当的。孩子的奶奶一开始很不情愿,找出了理由来搪塞我,但在我的坚持下还是拨通了儿媳妇的电话。我坐在大娘旁边,明显感觉到了孩子母亲的强烈反对,言辞间满是谴责…大娘悻悻地挂掉了电话,但还是坚持要求大夫给开中药退烧,抱着孩子在诊室不走。
这个情景,让大夫很是为难。我跟大娘解释道:“不开药的原因,是因为孩子父母作为第一监护人,并不同意您这样的处理方式。作为一家人,您最好还是征得大家同意,统一了意见再来就医比较妥当,否则即使开完药,回家后也可能因为吃药而引起不必要的家庭矛盾!”反复劝说下,最后大娘抱着孩子无奈地走了,刚出诊室就接到了儿媳妇催着回家的电话,“我知道了,我们不看了不就得了嘛,孩子出了事你们自己负责就好!我尽力了!”
看着大娘抱着孙子走出门诊的落寞背影,再想想电话另一边儿媳妇声嘶力竭的“命令”,不禁感慨“小儿难养”。一方面现代社会孩子越来越金贵,父母得子不易,爷爷奶奶也视若掌上明珠,两辈人常常因为养孩子理念及习惯差异而闹矛盾,有的甚至导致儿子儿媳闹到离婚。另一方面,关于孩子生病是看中医还是看西医,常常是家庭矛盾的导火索。也曾见过儿子儿媳妇责怪老人带孩子看西医的情况。因为他们认为抗生素等西药副作用较大,所以排斥西医。
笔者在此要告诉大家的是,中西医各有优势,找到负责任的医生,能解决问题才是关键!还有,不论如何,做子女的应该尊重老人,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应该好好说,动辄“训斥”,实在不妥。
作者 | 张伟
文章首发于 | 耳鼻喉科张医生
游泳回来,孩子觉得耳朵堵上了,让妈妈帮着看,里面堵得严严实实淌着水,发出臭臭的味道。
全家人都以为游泳游出中耳炎,带着他着急看诊。
到了医院后,男宝宝表现很乖,也多亏得耳道冲洗给力,配合取了许多人耵聍(耳屎),味道果然非比寻常。
恐怕这是孩子人生第一次耳道大清理。听力恢复,鼓膜良好,只是和耵聍栓塞,没有中耳炎。
“你们小点声,说话太吵了”。耳朵里声音瞬间不同以往,刚开始孩子还有点不适应。
耳屎为什么会臭?
外耳道皮肤的毛囊、耵聍腺和皮脂腺分泌的物质与耳道皮肤脱落的上皮共同构成了耵聍。耳道潮湿、耵聍发酵会产生异味(基本可忍受)。
孩子游泳后,耳朵臭臭的,是因为耳朵进水耳屎发酵的原因。
当然也有其他耳道异味的问题,如胆脂瘤等。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为人父母都知道,小孩只要安静准没好事!一位妈妈上网分享自家孩子的杰作,表示自己才看个手机,发现孩子突然变得好安静,一探究竟后却被“这一幕"吓到花容失色,照片发布后引发广大网友留言!
这位妈妈当时与两个分别5岁、3岁的孩子在客厅,吃饱后她看手机,两个孩子则在一旁玩耍。突然间,原本很吵的两人安静下来,她好奇往沙发看过去后发现有个人脸"浮现"在上头,吓到放声尖叫!
原来,这两个孩子正在沙发玩躲猫猫,5岁长子躲进沙发套里面,把整张脸用力往外推挤,从外部看上去,就是一张浮在沙发上的脸孔,让妈妈直呼真的很可怕!
虽然吓人,但5岁儿的"杰作"仍引来众多网友回应,"太吓人了"、"好可怕"、"如果是我,我一定会哭出来"、"我很久没这样尖叫了"、"看起来好像人面鱼"、"我内心可能会留下创伤"、"会吓到不敢睡"。
有些网友则觉得"好可爱啊"、"半夜看到这个笑出来"、"妈妈还能冷静拍下照片,拍得很好啊"、"看起来可以在低预算的恐怖电影中使用"。
不过,也有为人父母的网友感同身受,"孩子的行为果然都无法不可预测啊"、"我小孩也喜欢躲进沙发套"。
孩子通常好奇心重、天马行空、喜欢探索,常会有令人哭笑不得的行为!不过针对幼龄的孩子来说,即便是在家中玩耍,仍有许多地方有着潜在危险。
为避免孩子受伤,需注意10个家中危险的地方,呼吁爸妈或照顾者留意居家安全:
1. 浴缸、洗衣机
即使浴缸的水深只有10厘米,也具有让婴幼儿溺毙的程度。平时要确定没有水在浴缸里头,并随手关浴室门。洗衣机周遭也不要放有垫脚物品,防止宝宝爬入。
2. 门窗
在开关门窗时,务必先确认孩子有无在门窗边,避免夹伤手指或撞到身体。
3. 床铺、沙发
不论宝宝在沙发或床上睡觉,只要孩子已会翻身,爸妈就必须要在一旁看顾,专家建议最好让孩子睡在“有装围栏的婴儿床”。
4. 玄关
家中若设有玄关,宝宝又正好处于‘喜欢四处爬’的阶段,建议可用围栏挡住玄关、防止孩子爬入。另外,也可在穿鞋区铺上材质松软的厚垫,以防宝宝不慎摔落。
5. 柜子
许多人会使用"玻璃装饰柜"摆放物品,建议最好能锁上柜子,避免宝宝被柜中物品吸引而打开柜子门、发生夹手意外。
6. 插座
婴幼儿常会把手指或其他物品插入插座孔,进而发生触电。建议爸妈可在插座插上安全挡板、或更换为安全插座(例如:插座安全防尘盖、电源插座保护盖、自动安全防护盖)。
7. 楼梯
会爬行的宝宝常会趁大人不注意时爬楼梯,要是一不留意可能就会滚落下来,因此建议,楼梯口最好能装置安全栏杆或围栏。
8. 阳台
阳台若未加护栏(或阳台门未上锁),甚至在阳台上堆放物品、让孩子有垫脚爬高的机会,恐容易发生意外。
9. 厨房
一般而言,厨房里的每样器具都有危险性,除了不要让孩子进入厨房之外,爸妈也切记不要带着孩子进厨房煮菜或洗碗。
10. 桌子、桌巾
婴儿幼容易撞到桌角而受伤,爸妈最好在每个桌角加上边角防护套,另外也不要铺桌巾,要是桌上有热食、重物或其他物品时,孩子可能会拉扯桌巾而使物品掉落,导致受伤。
民间有一种讲究,不让捏宝宝的脸蛋,有什么道理吗?
小宝宝都有一张肉嘟嘟的脸,粉嫩嫩的让人看了都想亲一口或者捏一下,可是这时候老人们就会站出来严肃的说“不能捏娃脸,要不然孩子会流口水的”这是什么道理?其实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宝宝的脸部皮肤薄嫩,脸颊上还分布着腮腺和腮腺管,口腔内腮腺组织发育不完善、脆弱,如果大人经常大力亲吻或扭捏宝宝的脸,腮腺和腮腺管就会一次次被挤压受到刺激而分泌大量唾液,出现流涎现象,严重的还会从而导致受伤,可能会让宝宝患上腮腺炎,还会导致腺体机械性损伤,唾液的分泌量和流涎现象会大大超过正常小儿。所以宝爸宝妈们注意了,再亲昵孩子也不要捏宝宝的小脸哦。
另外,有的家长发现,即使是从来没有捏过宝宝的脸,有的宝宝依然口水比较多,检查过既没有口疮,也不在出牙期,这是咋回事呢?
中医讲,涎为脾之液,故流涎与脾胃运化密切相关,脾虚不能运化收摄水液,致涎液流滞于颐下,俗称“流口水”。
对于这种流口水症状,我们可以用小儿推拿来改善,若宝宝以“面黄,流涎清稀,口淡无味,肌肉消瘦,乏力懒言,食量少”为主要症状,补脾经15-20分钟,每日一次;若宝宝以“流涎粘稠,口臭,舌红”为主要症状,清补脾经15-20分钟,每日一次。
护理方面:
1.宝宝在乳牙萌出期齿龈发痒、胀痛,口水增多,可给宝宝使用软硬适度的口咬胶,6个月以上的宝宝啃点磨牙饼干,都能减少萌芽时牙龈的不适,还能刺激乳牙尽快萌出,减少流口水。
2.宝宝口水流得较多时,妈妈注意护理好宝宝口腔周围的皮肤,每天至少用清水清洗两遍,让宝宝的脸部、颈部保持干爽,避免患上湿疹。
3.唾液中含有口腔中的一些杂菌及淀粉酶等物质,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口周皮肤就会发红,起小红丘疹,这时需涂上一些婴儿护肤膏。
4.不要用较粗糙的手帕或毛巾在宝宝的嘴边抹来抹去,容易损伤皮肤,要用非常柔软的手帕或餐巾纸一点点蘸去流在嘴巴外面的口水,让口周保持干燥。
5.为防止口水将颈前、胸上部衣服弄湿,可以给宝宝挂个全棉的小围嘴,柔软、略厚、吸水性较强的布料是围嘴的首选。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在儿童3~7岁读幼儿园阶段,是儿童身高的黄金生长期,这个阶段孩子的身高生长速度特别快,几乎是每个月都在生长,并且这个阶段身高比较高的孩子,在以后的成长发育阶段会长得更高。
然而,在这个阶段,有的孩子就是不怎么长个子,半年下来只长了一公分,本来已经是读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了,可从身高来看,和读幼儿园小班孩子差不多高。之所以会出现这个个子长不高的情况,很有可能是这几个原因导致的。
人们日常所需的营养都是从食物获取的,丰富的食物就是最好的补品。
一般身体健壮、身高较高的孩子,他们的胃口都比较好,水果、蔬菜、肉只要是能吃的他们都会吃。
反之,那些长得比较瘦小的孩子,这也不吃那也不吃,吃顿饭就好像是把他打了一顿似的,唯一比较喜欢的吃东西就是零食。
如果自己的孩子存在这种情况,家长们一定要采取措施改正孩子的这种行为。
首先,要切断孩子们零食,不管孩子有多饿,一定不能拿零食给他吃,饿了只能吃饭;
其次,买一点开胃的食物给孩子吃,再者就是在做饭的时候,多搞一些花样,让孩子带着好奇心去吃饭,对吃饭产生兴趣。
个子矮小的孩子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不爱运动,沉迷于看电视、玩手机。其实孩子的这个坏毛病跟家长有关,上幼儿的孩子本来就是天生好动的,他们之所以不喜欢运动,主要是因为家长不带着他们去室外运动。
家长们一回到家就是玩手机、看电视,孩子们自然有样学样。所以要想自己的孩子喜欢运动,首先家长就要做出表率,放下手机,关掉电视,主动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室做运动。
带着孩子做运动时,家长尽量让孩子多做一些拉伸性的运动,例如跑跳、跳绳、打篮球等等,因为在做这些拉伸运动时,孩子的身体能得到舒展,刺激骨骼生长,更有利于孩子身高的生长。
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个子矮小之后,也都十分重视,会去买一些补钙产品来给自己的孩子吃,可是效果并不明显。主要是因为补充的元素太单一了,虽然钙是促进骨骼生长的主要元素,但是单靠钙是完全不够的。
还需要维生素来帮助身体吸收钙,尤其是维生素D,它和钙就是黄金搭档,当钙和维生素D相遇时,钙能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所以在给自己的孩子补钙时,不要就只让他吃钙片,一定要搭配一些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或者和一些补充维生素的补品混合在一起吃。
孩子的身高对孩子的未来有着重要的影响,无论是择业,还是择偶,身高较高的人都有明显的优势。
幼儿园阶段孩子的身高,就是孩子们未来身高的基础,如果这个阶段的孩子身高偏矮,家长们一定要多想些办法,帮助自己的孩子把身高基础打好。
‘我恨她,爸爸,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我就是恨她。’、‘我当然爱她,虽然她有时候很烦,但她是我妹妹。——同一个哥哥,在十岁时说的话’。
帮助孩子辨认、接纳、消化自己的愤怒
听孩子说恨另一个小孩,是很令人害怕的。由于我们在儿时大多对‘恨’有一些恐怖的经验,我们往往会被小孩的愤怒吓到。‘恨’是很强烈的字眼,如果你被这个字激怒了,那么,你的孩子必定会常使用它。
其实孩子就是在表达他有多暴怒,请回应他的暴怒。如果你只是叫他不准在家里说‘恨’这个字,那将可以预见以后他生气都会说出这个字。父母的激烈反应对孩子而言实在难以抗拒。
‘恨’不等于生气,甚至也称不上某种感觉,恨比较像是一个我们认为可以自我保护而选择的‘立场’。
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立场上,其他人无可置否,我们只能回应驱使他选择这立场的感觉。切记,愤怒是为了防卫更难忍受的感觉,例如恐惧、受伤或悲伤,协助孩子们辨认愤怒背后的感受,让他们知道可以怎么消化这感受,而不是对外发动攻击。
同时,让孩子知道他愤怒不代表他是坏蛋,这会帮忙他接纳自己的愤怒,并能渡过这一关,而不是卡在情绪里。
不要被孩子的话牵着鼻子走
那么,如何回应呢?
不要被孩子们所说的话牵着走,认可孩子们愤怒中的力量,但深入愤怒,同理他背后脆弱的感受(例如悲伤、孤单、嫉妒或恐惧)。
‘你恨妹妹呀?我听见了,有时我们真的会因为她的出现而非常生气,我也知道你对我也好生气,因为我在妹妹身上花很多时间。你比较希望只有我和你就好,现在有很多事情不一样了,我常要忙着照顾妹妹,这让你很难过。我想有时候你觉得自己被晾在一旁了?来我这里,我们抱一抱,你可以告诉我你的难过和生气。等你觉得可以的时候,我要亲亲你的小鼻子和小脚趾,我们来玩痒痒游戏,就我们两个,就像你还是小宝宝的时候那样。’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听懂了,而哥哥姐姐当着妹妹妹妹的面说恨他,事情会比较复杂一些,你一样以同理的态度回应,但同时要点出他的心情,利用你的解释来为他们之间搭起桥梁。
‘你现在很生气,所以才用了‘恨’这个字,这是一个很强烈的字眼,我了解你有多难受才会讲出这个字。你再怎么生气都可以的,只是这样的话语很伤人,你能先不要用这个字,说说是什么让你难过吗……有时候你和妹妹会对彼此非常生气,气到你们谁也不想把事情处理好,这就是‘恨’的意思,对吗?你们一点都不想要让事情变好,我知道你们有多生气了。当我们很气某个人,会忘记我们对他的爱,但我们心底还是爱着他的,只是爱暂时不见了,就像太阳被云挡住那样……我们何不先让彼此都静一静,等一下和妹妹把话说出来,讲讲为什么你们这么生气。不论如何,我们都是家人,我们会把事情处理好。’
保持同理心,并设立清楚的限制
如果你的孩子继续对手足说‘我恨你!’或当着手足的面告诉你‘我恨她!’该怎么办?
保持同理心,并设立清楚的限制。
‘我听到你非常生气,你随时可以告诉我你有多生气,但妹妹现在听得懂你说的话,像那样的话是很伤人的。听到你这么说真的会让他很难过。你可以告诉我你有多生气,你也可以让我陪你画一幅图,或者找个玩偶发泄,我会陪着你的,但如果你想讲伤人的话,你必须私下、在妹妹不会听到的地方告诉我。’
很重要的是,你要告诉孩子,借敲打的方式把生气化为行动,并不会带来疗愈。事实上,肢体攻击会增强愤怒的感觉。真正的疗愈来自孩子有机会展现他更深的感受,以及能得到你同理的回应。你的理解为孩子创造足够的空间,好让愤怒背后的眼泪与惧怕可以浮现,一旦他感受到这些,便不须愤怒或仇恨当挡箭牌了。
如果孩子们对着手足大叫‘我要杀了你!’该怎么办?他正在用他所知道最强烈的字眼来让你理解他内在的感受—且因为现在,正当他处在战或逃模式的这一刻,妹妹和你在他眼里都像是敌人,然而你可想见,受他怒火轰炸的对象需要你的再保证:‘是的,我听见哥哥说要杀了你,他现在气坏了。你不必担心,我不会让他伤害任何人的,就算他再生气,你都会是安全的。现在哥哥心里非常难受,我会尽我所能帮忙他。’
介入手足冲突的12个基本原则
当小孩还在斗嘴时,而我们还没介入(或者我们有试着介入),双方的火气不断升温,演变成语言或肢体的暴力,你应该怎么做?
1.站到孩子们中间,让他们两个分开来,防止进一步的暴力。‘哦!停止!’把手伸到脸颊的高度,或将手放在孩子们的肚子上,阻止他继续往前进。
2.让双方感觉比较安全,因此能让他们停止攻击。深呼吸,以平静的声音说话,摸摸每个孩子,让他们可以感受到与你的连结,并能感觉到安全。
3.如果孩子有受伤,安抚他。让他舒服一点,使用绷带与冰块,同理他。如果孩子伤得太严重,你也真的很难给攻击的那个孩子好脸色,把受伤的孩子带进浴室或其他房间,以避免你对发动攻击的孩子吼叫。如果你能就事论事地与攻击的孩子互动(‘哦,这一定很痛,去拿冰袋过来!’),你也会帮忙他从‘打伤别人的坏孩子’变成‘可以修补错误的、帮得上忙的孩子’,如果想预防往后类似的攻击事件,这样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
4.正视孩子们有多难受,可能需要一些冷静时间。但不要把他们赶回自己的房间,继续和你待在一起,会让他们感觉比较安全。你的目标是要教他们自我冷静的能力,好让他们可以学会从难受中转换心情,并能够在生活不如意、不顺心的时候调整自己。你可以说:‘我知道你们两个都非常生气,我想听听是什么让你们这么难受,我们先冷静几分钟,这样我们才能好好讲话。请你坐在沙发上。请你坐在这张椅子上。现在,我们一起做三个深呼吸……把气吸进肚子里……再随着吐气,把生气吐出来,好,再一次。’
5.把孩子们聚在一起,双手环绕在他们身上。这么一来,当你在和一个孩子说话时,另一个孩子也能够感觉与你有所联系。
6.给每个孩子说话的机会,并把你所听到的再回应给他们。仔细倾听、同理与解释。‘你打他是因为他弄坏了你的消防车阶梯?……你很难过!’、‘你并不是故意要破坏的?……你原本只是想拿起来看一看?’
7.重申家庭规则。‘不能打人,打人会让人受伤。’
8.避免靠边站,即使你认为其中一个孩子明显是对的。就算其中一方受伤了,也是如此。孩子知道自己伤到手足是错的,你只是重申这个规则罢了。
9.指导孩子双方去向彼此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渴望。‘你可以告诉哥哥‘别打我!’、‘你可以告诉妹妹,如果他想要拿你的消防车,他必须先问过你。’
10.如果其中一个孩子发动攻击,重新引导他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他怎么想对方。‘告诉妹妹你想要什么、你感觉如何,而不是现在你觉得他怎么样。’‘我希望在你拿我的消防车之前先问过我!现在梯子坏了!我觉得很难过!’
11.指导孩子重述一次对方的感受。‘你刚刚听到哥哥说什么?’
12.点出修复、弥补的可能。‘你们两个人都很难过,兄妹原本是相亲相爱的,不是像这样互相伤害,你们可以怎么做来让事情变好?’
当有个待解决的问题,指导孩子们运用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可这问题引发孩子们强烈的感受。‘消防车坏了,这真的是很严重的事。’
.抱持信心,相信问题能得到解决。‘我知道你们两个一定能把事情处理好。’
.协助孩子们集思广益,想出一个双方都点头同意的共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点出问题解决。‘好,妹妹答应会帮哥哥把梯子贴好,看看这样能不能固定住,这一星期,妹妹会把她的玩具借给你玩,你看这样可以吗?’
.当你重述共识时,让孩子们握手言和,恭喜他们。‘你们都有认真听对方说话,很努力想出一个对彼此都公平的共识,你们心里一定感觉很好,哇,我们合作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