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血管性痴呆是指由脑血管因素所致的脑实质损害,引起至少三项精神活动受损,语言、记忆、视空间技能、情感、人格和其它认知功能,如计算力、抽象判断力的痴呆综合征。产生脑血管疾病的原因较多,如原发性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出血、脑梗死、脑血栓、脑血管畸形等,主要原因是血液成分、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壁病变基础上发生改变,引起脑缺血和脑出血疾病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
资料显示,脑血流量降低程度与痴呆严重程度呈正比,脑缺血和脑出血部位以及梗死灶、出血灶数量的容积与痴呆严重程度明显相关,小的梗死灶越多,出现痴呆几率机会更多,额叶内侧面、纹状体前部、内囊前支、丘脑以及优势半球病变易发生痴呆。脑卒中患者中,25%-41%在卒中三个月之内发展为血管性痴呆。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血管性假血友病简称VWD是仅次于血友病的最常见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其特点为自幼即有出血性倾向,出血时间延长和因子Ⅷ含量减低。VWD是缺乏凝血因子Ⅷ的大分子量部分,也即ⅧR所致。ⅧR是由常染色体遗传的,而Ⅷ:C则是由X染色体遗传的。典型VWD不仅因子Ⅷ相关抗原(ⅧR:Ag)即ⅧR的抗原部分活性降低,以及因子Ⅷ瑞斯托酶素辅因子(ⅧR:RCOF)减少或缺乏,而且Ⅷ:C也降低,但其程度不如血友病甲严重。ⅧR:Ag及ⅧR:RCOF是血小板相互之间以及血小板与血管内皮之间相互粘附的重要因子,是诱发血小板对瑞斯托酶素起聚集作用的辅助因子,由于本病缺乏这种因子以致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功能发生障碍,出血时间延长。
一、血管性假血友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血管性假血友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个别亚型呈隐性遗传。男女均可发病,双亲均能传递,有的病人双亲可无出血症状。本病多在儿童期发生出血倾向,少数病人至成年以后才出现临床症状。本病的出血症状与典型的血友病相似,但程度稍轻,不过也有较严重的。病情可随年龄增长而减轻。主要临床表现有:
1.有家族史:符合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即男女均可以发病,父母均可以遗传。
2.出血倾向:有粘膜、皮下出血或月经过多,术后有或无严重出血史,少数关节、肌肉出血,但一般无关节畸形。
二、如何确诊血管性假血友病?
1、有或无家族史,有家族史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规律。
2、临床有粘膜、皮肤、内脏出血或月经过多史,创伤、手术时有或无异常出血史,少数患者可有关节腔、肌肉或其他部位出血现象。
3、实验室有助于诊断的检查:血小板形态和计数正常;出血时间延长或阿斯匹林耐量试验阳性;血小板粘附试验延长或正常;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或正常;VWF因子抗原(VWF:Ag)减低或正常;因子Ⅷ凝血活性(Ⅷ:C)减少或正常;必须排除血小板功能缺陷性疾病。
三、血管性假血友病的治疗原则有哪些?
1、预防治疗,补充凝血因子。
2、对症支持疗法。用药原则血管性假血友病病人禁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一般用“A”、“B”项药物处理均能改善出血症状,进行外科手术前后需输注血液制品。
一、血管性血友病的病因有哪些?
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为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多数患者为显性遗传,少数为隐性遗传,主要病因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缺陷。部分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与基础疾病有关。血管性血友病常好发于有家族史者、免疫系统疾病者、恶性肿瘤者等人群。此外,服药、长期接触致癌物质和射线有可能诱发血管性血友病。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缺陷: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基因位于12号染色体短臂末端,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由血管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血小板中也含有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正常人血浆中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由不同数量亚单位、分子量变化范围很大的多种多聚体组成。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内皮下组织中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暴露于血液中,血小板通过GPⅠb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结合黏附于血管内皮下组织,血小板活化后GPⅡb/Ⅲa进一步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结合,最终形成血小板血栓;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作为瑞斯托霉素辅因子,加速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含量减少或与GPⅠb相互作用处分子结构改变,将影响血小板黏附于受损血管,出血时间延长。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与FⅧ非共价结合,稳定FⅧ∶C,间接影响凝血过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含量减少或与FⅧ结合处分子结构改变将导致FⅧ∶C灭活加速,出现二期止血障碍。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基因异常,使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合成或释放减少、多聚体形成障碍或出现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质的异常,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发生量或质的改变而导致止血功能缺陷的发生。
产生具有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活性的抑制物: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多数与患有基础疾病有关,涉及多种发病机制,最常见的是产生具有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活性的抑制物主要为IgG;其次为肿瘤细胞吸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使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减少;另外,抑制物可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非活性部位结合形成复合物,加速其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破坏。
二、哪些人好发血管性血友病?
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为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多数患者为显性遗传,少数为隐性遗传,有家族史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
免疫系统疾病者: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等疾病者易出现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
恶性肿瘤者:慢性淋巴系统白血病、B细胞淋巴瘤和腺癌等恶性肿瘤易出现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
中风后,尽管身体恢复缓慢,但有时会出现情绪低落或无理取闹。也许是“血管性失智症”
动脉型失智症是继退化性失智症之后第二大失智原因,约占所有失智症患者的20~30%,发生于脑血管病变之后,如果是严重中风,在康复后1年内有5%的机率转变为失智症,5年内机率上升到25%,算是蛮高了。
一般而言,小中风,受损的血管比较不会影响认知功能,但复发或发展为小中风的机率会越来越高,所以还是要特别注意;而阻塞小中风的血管,如果恰好位于认知区域,也会引起失智,而一些小中风在出现症状之前并不会有症状,直到出现症状时,可能已经是多次中风,从而影响大脑的认知功能。
由于血管性失智症一定是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因此老年人患心血管疾病就成了常见病,同时也可能伴有老年人常见的退行性失智症,如阿兹海默症等。但中风后所致的单功能减退,不能说就是“失智症”,如失语症、语言障碍等,一定要有记忆丧失、认知功能障碍才属于失智症。
它是一种退化性疾病,开始发病后认知功能下降,并且病程加快,不仅记忆力减退,人格改变的症状也更加明显。但是血管性失智症是由脑神经损伤引起的,在接受治疗后可得到轻微缓解,再下降,因此又被称为“阶梯退化”。
血管性失智患者性格变化较慢,一开始可能仅仅是反应迟钝、健忘,或有晕眩感觉,在快要中风的时候,或在中风后还能行走的人中,也可能会出现步态不稳、行走迟缓,但也会逐渐合并其他心理问题。
比如无名的哭泣,抗压减低,变得不喜欢接触人群,甚至有忧郁情绪,但有时又会自己开始大笑等重复行为;这些很容易被身边的家人认为是中风、卧床所致的心理问题,其实是失智症的症状。而且在发病较长时间后,可能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
一旦出现认知功能紊乱,失智患者很难治愈,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避免脑血管病变,可以像电脑断层、核磁共振一样对其进行筛查;而如果颈动脉出现狭窄,供脑血液流动,也会因脑缺血而导致认知功能紊乱,高血压更是一种高风险的病变群体。
简言之,避免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因素,是防止血管性失智症的方法,如吸烟、饮酒、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等,并且要注意多喝水,如果有家族病史也要尽早筛查。
然而,与阿兹海默症相比,血管性失智症只要在早期恢复脑供血,就能阻止一些轻微损伤,并恢复一些认知功能;就像由于颈动脉狭窄而导致的脑缺血一样,可以放入血管支架扩张,减缓脑神经病变。
做完阑尾炎手术后出现腹痛的症状,可能是伤口感染、肠黏连、阑尾残端炎等因素导致。
1.伤口感染:如果是在术后早期出现腹痛症状,可能是因为伤口感染而引起。术后不注意伤口护理,导致伤口没有愈合完成,出现感染的症状,进而导致腹痛、伤口红肿等现象。
2.肠黏连:另外,在手术过程中,腹腔内环境破坏以及手术损伤、异物等原因,会导致肠黏连。术后如果进食不当,就可能刺激腹部疼痛症状出现。
3.阑尾残端炎:主要是因为手术过程中,在切除阑尾时,阑尾残端过长,没有完全清除干净,进而再次出现炎症导致腹痛。
导致做完阑尾炎手术后腹痛的原因比较多,需尽快到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滴虫性阴道炎通过正规治疗之后可以治愈。滴虫性阴道炎经过积极的用药治疗,患者可以治愈。但是患者相当一部分患者在月经后复发,且再感染率很高。如果滴虫性阴道炎不进行正规的治疗,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滴虫性阴道炎是由阴道毛滴虫感染引起的阴道炎症,主要通过性交传播,也可间接传染,其治疗主要是药物为主,需要伴侣同时进行治疗,同时避免高危性行为,注意个人卫生。
建议滴虫性阴道炎的患者应尽快就医,遵医嘱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反复发作,影响身体健康。
甲状腺结节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甲状腺内出现一个或者多个组织结构异常的团块。许多人可能分不清甲状腺结节与甲状腺癌的区别,事实上只有约5%的甲状腺结节是恶性的,而绝大多数结节都是良性。
甲状腺结节其实并不少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一般人群发病率为3%-7%,而且大多数患者没有任何症状,少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甲亢。
发现甲状腺结节饮食上应注意些什么?
首先饮食与甲状腺结节发病的研究并不多,我国有研究显示由于碘盐的普及,一般人群患甲状腺疾病的几率有所下降,但研究发现饮食过咸的人群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显著升高。
另外摄入碘的量也会影响结节的发病,中国医科大学一项前瞻性研究结果发现碘超量地区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要高于正常地区,所以碘的摄入量应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不宜过高或过低。
综上所述,首先在预防甲状腺结节发生上建议饮食不宜过咸,宜清淡饮食。如果已经出现甲状腺结节,无论是否合并甲亢,都要注意碘摄入不宜过量,不宜过多食用含碘高的海产品如紫菜、海苔等。
甲状腺结节会不会对身体健康有极大影响?
其实发现甲状腺结节不需要过于担心,因为绝大多数的结节是不需要治疗的。但有三点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仍有5%左右的结节是恶性的,所以需要先鉴别清楚结节的良恶性,如果是恶性就要及时进行手术切除。
其次一些结节过大可能会压迫喉返神经导致声音嘶哑,或者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这些结节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果合并有甲亢时,还会出现如心悸、多汗及手抖等的甲亢症状,这时也需要手术或者抗甲亢药物治疗。
再者,如果结节体积小,如直径小于4cm,医生一般会告诉你不需要手术治疗,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结节可能会生长,所以需要密切随访观察,可每6-12个月随访一次,如果出现不适随时到医院就诊。
结语
许多人在体检或无意中触摸到都会发现有甲状腺结节,但大多数对健康不会产生不利影响,也不需要进行治疗,只要注意饮食,密切随访即可。
参考文献:
[1]《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甲状腺结节》
[2]林林,薛晓凤,吕宏彦.甲状腺结节与饮食习惯的临床研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29(6):II》.
肚子通常是指腹部,开塞露为缓泻药,可用于便秘的治疗,用开塞露后通常不会出现腹痛、出冷汗等症状。
用完开塞露后腹痛、出冷汗可能是其他问题,如胃肠炎、阑尾炎所导致,建议结合医生的意见给予治疗。开塞露主要成分为甘油或山梨醇,本品能润滑并刺激肠壁,软化大便,使易于排出。药物使用后通常不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所以不会出现腹痛、出冷汗等症状。腹痛、出冷汗可能是其他因素所导致,如大量摄入油腻、刺激性食物可能增加肠胃负担,导致腹痛、出冷汗。
细菌感染伴阑尾管腔堵塞,导致急性炎症,如果对胃肠道神经造成刺激,也会导致患者出现上述症状。综上所述,用开塞露后出现腹痛、出冷汗等症状,考虑是其他疾病所引起,建议尽早到医院消化内科进行诊断,明确原因后积极配合医生给予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胆结石是临床中比价常见的一类疾病,尤其在中老年人中,胆结石是由于胆汁中胆固醇、胆红素含量增加,导致聚集形成结石,存在与胆囊中,称为胆结石。胆结石形成的原因有很多,胆结石的患者并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是由于多个因素长期的作用下,是一个慢性的过程。
很多胆结石的患者平常可以没有任何症状,由于结石数量少,体积小,只有在体检的时候可能被发现。临床中常见的比较典型的症状为右上腹或者肋骨下的疼痛、同时伴有恶心、呕吐消化系统的症状,并且在进食油腻的食物后会减重。因为脂肪的消化是在胆汁的作用下进行,结石的存在会导致胆汁的分泌受阻,所以进食油腻的食物后会出现症状。
胆结石形成的原因中有一些不可改变的因素,例如遗传因素,家庭成员中有该患者,会使胆结石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年龄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年龄越大,胆结石的患病率越高,临床中胆结石的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由于老年人控制胆囊收缩的肌肉功能下降,或者激素的分泌失调,导致胆汁排泄不畅,从而使患病率增加。也有部分患者为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是由于先天的溶血性疾病或者黄疸导致胆结石的形成。
据调查,胆结石的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2倍。女性患病率增加的原因与雌激素影响胆汁分泌有关系,女性体内雌激素明显高于男性。因此,患病率增加,另外在可控的影响因素中,饮食习惯占有重要地位,爱吃油腻食物。
高热量食物的人容易的胆结石,由于血液中胆固醇是形成胆结石的主要成分,所以进食过多的胆固醇吸收入血后,增加了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胆固醇主要存在于胆汁中,胆汁中胆固醇的浓度增加所以容易沉积形成结石。由于胆汁的分泌是在食物的刺激下发动的,饮食不规律,不吃早餐,长期禁食,胆汁积聚在胆囊中,浓度增加,容易沉积,进而增加患病率。
患有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人,由于物质代谢的紊乱,三大营养成分比例失调,胆固醇的排泄主要通过胆汁,所以代谢性紊乱的病人胆结石的患病率增加。吸烟、饮酒、熬夜,也是患病率增加的原因。妊娠期间的妇女,由于此时雌激素、黄体酮的增加,影响胆囊的收缩及胆汁的分泌,多次妊娠的妇女患病率明显增加。
以上都是胆结石的患病原因,现在人们对健康的越来越重视,以及疾病一级预防的积极倡导下,很多人坚持每年进行体检,提高了疾病的早期检出率,在及时的治疗下,明显提高了疾病预后。
这段时间,身边“咳咳咳”的人越来越多,尤其婴幼儿容易中招。很多人都以为是感冒,其实很可能是“百日咳”。
近日,国家疾控局发布的通告显示(图1),一种古老的传染性疾病——“百日咳”卷土重来,今年1-2月,全国报告百日咳32380例,是2023年同期(1421例)的近23倍,已致13例死亡[1]。
通告一发布,很多人担心起来:百日咳是什么病?怎么判断孩子的咳嗽是不是百日咳?怎么做才能保护自己和家人不受百日咳伤害呢?
针对大家的问题,京东健康特别整理了一篇百日咳家庭防护和就医攻略。
图1:国家疾控局发布的2024年1-2月百日咳发病数和死亡数
Part 1:什么是百日咳?和感冒有什么区别?
很多年轻家长对百日咳比较陌生,其实在百日咳疫苗问世之前,这种古老的传染病曾是导致6月龄以下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百日咳,它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从名字不难看出,这种疾病的咳嗽时间特别长,一般来说可持续2~3个月,很不好治。
百日咳主要通过空气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特别是6月龄以下未及时接种疫苗的婴儿威胁最大。
百日咳初期与感冒症状相似,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主要在后期。
一般来说,感冒症状通常在一周内逐渐好转,而患了百日咳的婴幼儿一般经过7~10天左右,才会出现明显的阵发性、痉挛性剧咳。
剧烈的痉挛性咳嗽常引起反射性呕吐,还可导致面部充血、毛细血管破裂,出现球结膜出血、面部皮肤出现出血点等表现。
最后孩子可能咳出大量黏液,并由于大力吸气而出现犹如鸡鸣样吼声,昼轻夜重[2]。因此,在古代中医称其为“鸡咳”或“鹭鸶咳”。
也有一部分百日咳患者痉咳期症状相对较轻,仅表现为持续2-4周的慢性咳嗽,特别是青少年或成人百日咳患者,常常没有典型痉咳,表现为阵发性咳嗽和暂时性缓解交替,持续 2 周以上。
如果有以上症状,千万别掉以轻心,一定要去看医生。
Part 2:百日咳为什么突然间增多?
百日咳很早就被纳入了国家免疫规划,我国为3月龄婴幼儿免费接种百白破疫苗,自计划免疫实施后,百日咳的发生率已经大为减少。
但近年来,不止我国,全球范围来看,很多疫苗覆盖率高的国家出现了“百日咳再现”。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疫情导致了很多地区儿童没能按时、及时接种疫苗。
根据我国百日咳发病数据来看,百日咳的发病患者群主要是以未接种或者未全程接种百日咳疫苗的婴幼儿为主。
二是百日咳病毒近年来在不断变异。
根据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百日咳鲍特菌MLVA型别变迁研究结果显示,2016—2022年,百日咳型别在不断变化:百日咳型由2016年的MT32型、27型到2022年主要转变为MT28型。MT28型在上海首次报道。
MT28型毒力较强,引起小范围的扩散流行。MT28型红霉素耐药率超过80%,和原始的百日咳疫苗组发生免疫逃逸。
监测结果提示:百日咳疫苗保护性抗体降低,现有百日咳疫苗对目前流行的百日咳菌株不耐受[3]。
人类和疾病的抗争是个漫长的过程,也不用过于担心,虽然患病病例有增多,但仍在可控范围内。
Part 3:婴幼儿打了疫苗,为什么还会感染百日咳?
前面提到,百日咳病毒近年来在不断变异,是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还有个客观事实:百日咳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维持时间不够长,保护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是白喉类毒素、无细胞百日咳苗、破伤风类毒素(DTaP)三联疫苗。
接种时间为3月龄、4月龄、5月龄、18月龄时各接种1剂次。通常疫苗接种3~5 年后保护性抗体水平下降,12年后抗体几乎消失。
由于婴幼儿预防接种时间间隔较长,没有全程接种疫苗的儿童,百日咳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完成首剂次百日咳疫苗的接种后,保护有效性只能达到45%,如果完成3剂次的基础免疫,保护有效性能提高到98%左右。
建议所有适龄婴幼儿都应在免疫程序里尽早完成疫苗全程接种,以远离百日咳感染风险。如果有流行时易感人群仍需加强接种[2]。
需要警惕的是,百日咳不只是一种儿童疾病。
在许多国家观察到的流行病学数据表明,由于青少年和成人的疫苗获得性免疫力已经减弱,导致大量未受保护的人群可能感染百日咳。
百日咳的典型临床特征包括阵发性咳嗽和百日咳。但在成年人中,症状多少不太典型,难以识别,这大大增加了成年人传染给家庭成员的风险。
Part 4:怎么防范百日咳?
对于婴幼儿,最好的防护办法是及时全程接种百日咳疫苗。
目前我国没有针对成年人的百日咳疫苗,也尚未推荐在成年人群进行加强免疫。
为了保护自己,也避免家人感染,不管婴幼儿、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防范百日咳。
1.及早识别并就医
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感染百日咳后的症状不一,符合以下任一项条件者,应高度怀疑是百日咳,就请尽快到医院就诊,做百日咳鲍特菌等检查,以排查百日咳[2],然后根据医嘱服药:
(1)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病程≥2 周;
(2)婴儿有反复发作的呼吸暂停、窒息、发绀和心动过缓症状,或有间歇的阵发性咳嗽,有百日咳流行病学暴露史或者确诊病例接触史;
(3)大龄儿童、青少年、成人持续 2 周以上咳嗽,不伴发热,无其他原因可解释,有百日咳流行病学暴露史或者确诊病例接触史。
2.做好隔离
百日咳经呼吸道飞沫传播,许多咳嗽的青少年及成年人,可能使隐性带菌者及不典型症状的患者,也有传染性。
因此,需要对百日咳病人进行隔离,以保护婴幼儿等易感人群。
3.日常防护
稍微令人安心的是,百日咳杆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弱,无需消毒处理。
日常防护需要注意的是:保持室内通风,让衣物在阳光下暴晒,对痰液及口鼻分泌物进行消毒处理,勤洗手,戴口罩。
希望所有人远离百日咳,健健康康的享受春光~
传染性软疣是一种痘科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皮肤传染病,老百姓叫它“水瘊子”。
这种病一般是在公共浴池或是游泳池中传染,有些人是因为用这种病人用过的搓澡巾搓澡而传染的。
主要是直接接触传染,也可以自身种植传染,自身种植就是用指甲抓了疣体后,指甲上就带有这种病毒,再抓别的地方,就像是种上了种子,过一段时间就会长出来,这种病还会通过性接触传播。
所以如果夫妻双方有一方生殖器部位有这种疣体,另一方必然会传染上这种病。
这种病的好发年龄是青年及儿童,潜伏期一般2周到半年。皮疹才起的时候是白色、半球状丘疹,乍一看上去像是一颗颗的脂肪颗粒,但是它们还会逐渐长大至5-10毫米,中央就会出现脐凹,就是像肚脐一样的凹陷。
皮疹表面有蜡样光泽,把皮疹顶端挑开,可以挤出白色像粉刺一样的物质,叫做软疣小体,就是病毒包涵体。皮疹可以长在全身任何部位,而且数量不固定,一般是孤立的,不融合。
常见于颈部、躯干、下腹部及外生殖器部位。多数情况下6-9个月后皮损可自行消退,而且不留疤痕。
一般情况下,对于比较大的疣体,用镊子能夹住的,可以消毒后用镊子夹住,拔了去。对于比较小的,可以用针头在顶端挑一下,然后挤出来。如果实在太小无法处理的话可以外用维A酸乳膏和喷昔洛韦乳膏。
洗澡的时候一定不要洗公共浴池,也不要用搓澡工搓澡,要用自己单独用的毛巾,更不能给孩子用力搓澡。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痴呆症已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荷兰研究人员最新研究发现,脑血流量降低与早老性痴呆密切相关。
该研究由莱顿大学医疗中心的Aart Spilt医生及其团队进行。他们通过MRI技术,对16例有最佳认知的老年受试者、17例迟发性痴呆受试者和15例健康青年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痴呆患者脑血流量明显低于非痴呆老年人,且与痴呆程度呈正相关。
研究人员指出,脑血流量降低可能是导致早老性痴呆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可能的原因包括心衰、动脉粥样硬化、淀粉样物斑块等。此外,低血压也可能导致脑血流量降低,从而加速痴呆的发生发展。
针对这一发现,研究人员建议,预防早老性痴呆的关键在于提高脑血流量。具体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心理压力等。
此外,研究人员还强调,早期识别和干预早老性痴呆至关重要。建议老年人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一旦出现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总之,脑血流量降低与早老性痴呆密切相关。提高脑血流量,预防早老性痴呆,需要我们从生活方式、疾病管理等方面入手,共同努力。
血管性帕金森病,又称继发性帕金森病,是一种由于脑血管疾病导致的帕金森病样综合征。这种疾病主要表现为基底神经节损害、肌肉强直、运动功能减退、姿势和步态异常等症状。与原发性帕金森病相比,血管性帕金森病的发病年龄通常更大,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血管性帕金森病的病因主要与脑血管疾病相关,如脑卒中、脑梗死等。此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也可能导致血管性帕金森病的发生。
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病的主要方法是药物治疗。常用的抗帕金森病药物包括美多巴等,这些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此外,对于脑卒中的急性治疗和二级预防也是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病的重要措施。
对于认知功能障碍尤其是痴呆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多奈哌齐、卡巴肼等药物来改善认知功能。同时,对于脑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病史的患者,需要继续治疗脑血管疾病,如降血脂、肢体功能锻炼等,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血管性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在接受正规治疗后,症状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差,可能会逐渐丧失认知和运动功能,最终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因此,患者需要遵医嘱,定期检查,并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如清淡饮食、戒烟戒酒、适当运动等。
在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病时,患者应选择正规医院就诊,并在神经内科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此外,患者还需关注自身病情变化,如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痴呆症逐渐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许多研究表明,口腔健康与大脑健康密切相关。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咀嚼对于预防老年痴呆具有重要意义。
海马体是大脑中负责记忆的重要区域,随着年龄的增长,海马体细胞会逐渐退化,导致短期记忆力下降。研究表明,牙齿脱落可能与海马体细胞的退化有关。为了探究咀嚼对大脑的影响,研究人员利用磁共振技术观察了人咀嚼时大脑内的活动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当人咀嚼时,脑内的海马体细胞会大幅增加。这表明咀嚼可以刺激大脑,促进海马体细胞的生长和发育。专家指出,咀嚼时传递给海马体细胞的信号可以降低血液中压力激素的水平,从而降低老年人患痴呆症的风险。
此外,咀嚼功能与大脑中枢相互关联。咀嚼时,颌关节的运动可以促进脑循环畅通,加强大脑皮层的活化,从而预防脑老化和老年性痴呆。因此,老年人缺失牙齿后应尽早镶上假牙,以恢复咀嚼功能,保持大脑健康。
除了咀嚼,保持口腔健康也是预防老年痴呆的重要措施。以下是一些预防老年痴呆的建议:
1.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口腔问题。
2.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天刷牙、漱口。
3. 饮食均衡,多吃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坚果等。
4.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5.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我是一名58岁的男性,抽烟喝酒已经40多年了。十年前我曾经经历过一次脑梗,幸好当时及时就医,才没有留下太大的后遗症。然而,半个月前我突然发现自己反应迟钝,不说话,不与人沟通。家人带我去医院检查,结果显示我的脑血管淤堵严重,糖尿病,双侧脑萎缩,一直有高血压。由于颈部动脉堵塞太严重,做不了支架,医生只能建议保守治疗。住院期间,我每天都在点滴中,打胰岛素,吃一些模糊的药物,降糖、降压,感觉自己像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老虎,无法挣脱。每天都在担心自己的病情会不会恶化,会不会再次失去自我。这种焦虑和恐惧让我无法入睡,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正确。
在这段时间里,我接触到了互联网医院和线上问诊。起初我对这些新兴的医疗方式持怀疑态度,认为只有面对面的交流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但是,随着病情的发展,我开始尝试使用这些服务。通过视频问诊,我遇到了许多经验丰富的医生,他们耐心地听我描述病情,给出专业的建议和指导。这种方式不仅节省了我的时间和精力,还让我在家中就能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我也意识到,我的生活方式需要改变。戒烟戒酒是首要任务,虽然这对我来说非常困难,但我知道这是唯一的出路。同时,我也开始关注自己的饮食,控制血糖,适当运动,甚至用一些计算法锻炼大脑的功能。这些改变虽然微小,但却让我感觉到自己正在重新掌握生活的主导权。
在医生的建议下,我还尝试了高压氧治疗。这种治疗方式可以帮助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认知障碍的症状。每次治疗后,我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头脑清晰一些,思维也变得更加敏捷。虽然这只是暂时的,但它给了我希望,让我相信自己可以战胜这个病魔。
现在,我已经可以正常行走了,虽然仍然有认知障碍,但我知道自己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互联网医院和线上问诊为我提供了便利和专业的医疗服务,让我在这个艰难的时刻不再孤单。感谢所有关心我的人,尤其是那些默默支持我的医生和护士们。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痴呆症(又称阿尔茨海默病)已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早期识别和干预对于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简易精神状况检查法(MMSE)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认知功能筛查工具,适用于老年人群。本文将介绍MMSE的检查内容、评分标准以及如何运用该方法进行老年痴呆的自测。
MMSE检查内容:
1. 定向能力:检查对时间、地点、人物等的认知能力。
2. 记忆力:检查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能力。
3. 注意力与计算能力:检查注意力集中程度和简单计算能力。
4. 回忆能力:检查对之前记忆内容的回忆能力。
5. 语言能力:检查语言理解、表达和命名能力。
6. 执行能力:检查执行简单指令的能力。
MMSE评分标准:
根据检查结果,MMSE总分范围为0-30分。得分越高,认知功能越好。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21-30分:正常
11-20分:轻度认知障碍
6-10分:中度认知障碍
0-5分:重度认知障碍
如何进行老年痴呆自测:
1. 将MMSE检查内容打印出来,准备好笔和纸。
2. 按照检查内容,逐项询问被测者,并记录答案。
3. 根据答案,对照评分标准,计算出总分。
4. 根据总分,判断被测者的认知功能状况。
需要注意的是,MMSE仅作为一种筛查工具,不能作为确诊老年痴呆的依据。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血管性痴呆,又称血管性认知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下降、行为异常等症状。这种疾病虽然发病率不高,但危害严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
血管性痴呆的发病原因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会导致脑血管狭窄、阻塞,影响脑部血液供应,进而导致脑组织损伤,最终引发血管性痴呆。
针对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大类。
药物治疗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预防血栓形成,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2. 抗高血压药物:如ACE抑制剂、ARBs等,可以降低血压,减少脑部血管压力,降低血管性痴呆的发病风险。
3. 抗糖尿病药物:如二甲双胍、格列本脲等,可以控制血糖,降低血管性痴呆的发病风险。
4. 脑保护药物:如尼莫地平、奥扎格雷等,可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保护脑细胞。
非药物治疗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生活方式干预:如戒烟限酒、控制饮食、增加运动等,可以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健康状况。
2. 认知训练:如记忆力训练、注意力训练等,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认知功能。
3. 心理干预:如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4. 家庭护理:家属要关心患者的身心健康,帮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照料,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2024年9月5日下午,淄博市的一位八旬老人家属来到京东互联网医院进行在线咨询。他的外婆在三年前接受了甲亢病治疗,可能使用了激素类药物,自此记忆力明显退化。近两年来,老人时常臆想出一些不存在的记忆,家人非常担忧。通过与医生的在线交流,家属了解到老人的症状可能是痴呆引起的记忆力下降和记忆错落的表现,并非激素应用的结果。医生建议家属陪同老人去正规医院的神经内科就医,进行颅脑CT检查以排除其他大脑器质性病变的可能性,并推荐了一些改善智能的药物,例如美金刚或多奈哌齐等,帮助改善老人的记忆力下降症状。医生也提醒家属,随着年龄增长,记忆力下降可能会越来越严重,这是一种退化性的疾病,无法逆转。家属表示将尽快带老人去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和治疗。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痴呆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痴呆症根据病因可分为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混合性痴呆等类型。其中,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是最常见的两种类型,它们具有不同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容易造成混淆。
老年性痴呆与血管性痴呆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发病年龄:血管性痴呆的发病年龄相对较早,一般在50-60岁之间;而老年性痴呆的发病年龄则多在75岁左右。
2. 性别分布:血管性痴呆以男性患者居多,而老年性痴呆则以女性患者为主。
3. 病因:血管性痴呆是由于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患者往往伴有高血压、血脂紊乱等心脑血管疾病,且有反复中风或脑缺血病史;而老年性痴呆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
4. 病理变化:血管性痴呆的病理变化为脑动脉硬化,而老年性痴呆则在脑神经系统出现特征性病理改变,如老年斑和神经纤维缠结。
5. 起病时间:血管性痴呆患者多在中风后3个月内出现痴呆症状,起病时间明确;而老年性痴呆患者则多在发病前没有中风或脑缺血病史,起病隐匿,难以回忆确切起病时间。
6. 病程:血管性痴呆病程呈起伏性或阶梯性恶化,即一次发病后痴呆症状可能停留在某一水平,再次发病后症状明显恶化;而老年性痴呆病程为缓慢进行性恶化。
7. 智能缺陷:血管性痴呆患者智能缺陷为部分性、非全面性,人格相对保留;而老年性痴呆患者智能缺陷为全面性,人格障碍明显,最终完全痴呆。
8. 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血管性痴呆患者常伴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瘫痪、语言不清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而老年性痴呆患者这些症状不如血管性痴呆患者明显。
9. 影像学检查:血管性痴呆患者脑CT或MRI检查可见脑梗死或脑出血病灶;而老年性痴呆患者脑CT或MRI检查主要表现为脑萎缩。
老年性痴呆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被误认为是自然衰老现象,导致延误诊断和治疗。因此,对于记忆力减退、认知能力下降、性格改变等症状,患者和家属应引起重视。
血管性痴呆患者只要早期诊断并坚持长期药物治疗,大部分患者病情可得到控制或好转。在发病早期,积极治疗原有脑血管疾病,痴呆症状也可能有所改善。
总之,无论是血管性痴呆还是老年性痴呆,都应树立早防早治的观念,提高对痴呆症的认识,积极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
血管性痴呆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病理机制与阿尔茨海默病相似,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和日常生活能力减退。近年来,多奈哌齐作为一种胆碱酯酶抑制剂,在治疗血管性痴呆方面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研究表明,多奈哌齐能够有效抑制胆碱酯酶活性,从而减少乙酰胆碱的降解,提高脑内乙酰胆碱浓度,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此外,多奈哌齐还具有以下特点:
然而,多奈哌齐的治疗效果因人而异,患者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疗效评估,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用药方案。
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总之,多奈哌齐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血管性痴呆的药物,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遵循医嘱,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痴呆症已经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大疾病。一项最新研究表明,通过参与多种健脑活动,可以有效延缓记忆力衰退,推迟老年痴呆症的到来。
这项研究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查尔斯·霍尔团队进行,历时5年,跟踪了488名75岁至85岁的老年人。研究初期,这些老年人都没有患上老年痴呆症。结果显示,参与多种健脑活动的老年人,其记忆力减退的时间比不参与活动的老年人晚了两三个月。
健脑活动包括阅读、写作、做填字游戏、下棋、打扑克、参加集体讨论、听音乐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大脑,提高记忆力,还能够改善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增强社交能力。
此外,研究人员发现,健脑活动的效果与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无关,这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参与健脑活动来延缓记忆力衰退,预防老年痴呆症。
当然,除了健脑活动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等也是预防老年痴呆症的重要因素。
总之,为了预防老年痴呆症,我们应当积极参与健脑活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