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抑郁低龄化、青少年患病率增高 如何让孩子远离“少年的烦恼

抑郁低龄化、青少年患病率增高 如何让孩子远离“少年的烦恼
发表人:副主任医师唐堂

转:光明网视频

我国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抑郁症正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不仅高中以上的青少年,一些初中甚至更小的孩子也深受抑郁之苦,而家庭原因是导致儿童青少年患抑郁症的首要因素,影响抑郁症儿童青少年病情的走向。因此,家长在孩子抑郁症的发现和早期识别中、在营造和谐和睦的家庭氛围和改善亲子关系中起关键作用。

除了家庭小环境,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与大环境的关爱与呵护息息相关。如何使青少年远离抑郁,已成为家长、学校、社会不可回避的话题,这需要教育相关部门统筹社会资源,防患于未然,为儿童青少年创造一个宽松、温馨、快乐的成长空间,孩子们才能远离心结,向阳而生。

 

 
近期,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提出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在一片称赞声中,众多网友提出,不仅要关注高中以上青少年,初中甚至更小孩子的精神健康同样值得关注。
 
近年来,一些数字和实例表明,我国抑郁症患者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而家庭因素是影响抑郁症患者病情走向的重要原因。如何使青少年远离抑郁已成为家长、学校、社会不可回避的话题。
 
抑郁症低龄化已成趋势
 
佑佑(化名)被确诊为抑郁症的那一刻,她既开心又难过。开心是因为终于可以收到家人的关注,难过是因为发病时好痛苦。
 
佑佑初一时,妈妈生了妹妹,从此家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妹妹身上,特别是妈妈。虽然佑佑理解妹妹小需要特别照顾,但心里依然很不平衡,和父母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本就性格内向的她变得更不爱说话,但这些并没有引起父母的注意。
 
在学校,佑佑也不开心,班里的男生经常搞恶作剧,弄坏她的书本和文具,有时告诉老师,老师也只是简单地训斥对方几句,并不起什么作用。佑佑本打算跟妈妈说说这事,可每次看着妈妈忙里忙外,感觉并没给自己说话的机会。
 
有段时间,佑佑常常躲在被子里哭,情绪非常低落。一段时间后又出现了新症状:有时昏昏沉沉睡不醒,有时整夜睡不着,感觉自己什么也做不好,是个多余的人,经常会莫名地心烦意乱、问自己为什么要活着……
 
情绪上的极度异常终于引起妈妈的注意,佑佑委屈地告诉妈妈“自己好像病了。”于是,她带到医院,“中度抑郁症”的诊断令妈妈难以相信。
 
近年来,像佑佑一样有情绪问题的中学生、大学生不在少数,“抑郁”也悄然降临在众多花季少年身上。2017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发布的《中国青少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青少年中,约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和行为的困扰,抑郁症发病率呈现低龄化趋势,且抑郁症已成为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危险因素。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是一所专门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医院,其儿童病房主任、儿童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曹庆久给出的一组数字更具说服力:2010年12月,住该院儿童病房的病人中抑郁症的比例是23%,平均年龄14.3岁;2015年12月,这两个数字分别是45.7%,平均年龄13.8岁;2019年12月,这两个数字为66.7%和13.6岁。
 
“住院的孩子都有比较重的精神心理方面障碍,从粗略统计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第一,在住院的孩子中,抑郁症的比例有所提高。第二,患有抑郁症孩子的年龄有所降低,10年间降了近1岁。”曹庆久表示,“近年来,在门诊中,经常有小学五六年级甚至更小的孩子来看抑郁症。
 
家庭是影响病情走向的重要因素
 
我们不禁要问,原本天真烂漫的孩子,因何会抑郁?
 
抑郁研究所创始人、曾经的重度抑郁症患者任可分析认为,一是因为青少年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二是缘于社会精神医疗资源得到极大普及,青少年的厌学、叛逆、自残等行为,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诊断为抑郁症或焦虑症。“这两点体现出社会的进步。”
 
从青少年抑郁的主体分析,除遗传基因外,原生家庭带来的极端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家暴,以及求学过程中的校园霸凌事件,都会引起青少年心理的极大波动。同时,网络上充斥的负面内容也会对青少年心理造成影响。而更为关键的,“当出现问题后,孩子不能从家庭或学校获得及时、有效的帮助。抑郁情绪长期积累,就会演变为抑郁症。”
 
长春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康成从事心理咨询工作20余年,他表示,从近年来咨询者的情况看,导致青少年抑郁前三位的因素是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和情绪困扰。“这三方面是问题表象,追溯根源,家庭中亲子关系的疏离是导致孩子情绪抑郁的根本原因。”
 
他进一步分析,一种情况是家长对孩子过于苛责,稍有不如意就指责谩骂,甚至体罚。这种苛责会给孩子带来压抑和焦虑情绪。另一个情况是家长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除了保障物质生活外没有任何陪伴和沟通,比如常年把孩子放在老人家里、平时工作特别忙或父母离婚后再婚,孩子在心里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对家庭的关爱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导致孤独感、消极情绪产生。
 
“孩子的抑郁情绪跟家庭紧密相关,家庭氛围、家庭关系、家庭教育观念等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康成肯定地说。
 
几位专家同时将青少年抑郁的病因指向了家庭。抑郁研究所发布的《2019中国抑郁症领域蓝皮书》显示,家庭原因是导致儿童青少年患抑郁症的首要因素,同时,家人支持是患者保持良好心态和病情得以好转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家人影响着抑郁症患者病情的走向。
 
当下是家长再学习的最好契机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在一个青少年抑郁症微信群里,看到了孩子们对家长的抱怨与指责:“我妈在我包里发现了治疗(抑郁症)的药,直接给扔了。”“确诊当天我妈哭了,但过后对我还是老样子。”“在这个世界上,带给我痛苦最多的人就是我父母。”“我妈带我去看心理医生,我觉得最应该去的是她。”
 
而在这些孩子指责的对象——患病孩子家长群里,记者感受到的是家长的无奈、无措和无知。“我家孩子把自己关在屋里不说话,怎么办?”“我的孩子吃药快一年了,最近又犯了,是有什么地方我们没注意到吗?”“孩子已休学一年,有时候真感觉坚持不下来了。”“500块钱50分钟,一个月挣的钱不够心理咨询的。”“现在孩子动不动就语言暴力,我们整天心惊胆战。”一面是在创伤中挣扎的孩子,一面是在陪伴中无奈的家长。
 
“在病例中,几乎所有抑郁的孩子都和家长的关系不融洽。一个温暖包容、理解支持的家庭,很少会出现抑郁的孩子。”曹庆久表示,“正如阿德勒的名言: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终生去治愈。”
 
“这些‘70后’‘80后’家长,他们大多数没有遇到过这种事情,也没有接受过什么精神心理教育,面对不知所措的病情,可能会采取逃避、漠然、冷处理的方式,其实也可以理解。”任可对此表示,“但不可行。”
 
康成经常接触到这样的案例:明明医院都确诊了,家长却说孩子没病。“一方面反映出家长没能站在孩子角度去思考和理解;另一方面家长也不愿意承担责任,不愿意面对家庭教育有了问题的现实,害怕孩子受到外界异样的目光,害怕学校不让孩子上学……”
 
让曹庆久感触比较深的是,当问家长为什么要带孩子来看病时,一般回答都是“孩子上不了学了”。他说:“只要孩子还能上学,哪怕她真的抑郁了,真的很痛苦,很多家长也会选择继续让孩子上学,而不去接受治疗。”他分析,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家长不了解抑郁症,二是很多家长会有病耻感,还有一点,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而不关注孩子的感受。
 
“对于一个想要改变的家长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任可说,虽然孩子不幸得病,但这时候能够引发家长对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孩子个人发展的反思和探讨,“这是一个家庭再学习的好机会。”
 
药物治标 家长才治本
 
如何帮助孩子快速走出抑郁阴影,让家庭回归正常?众多家长苦苦寻觅着答案。
 
任可的建议是,第一,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要简单地认为让孩子坚强一点就可以对抗疾病,要让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去解决。第二,家长要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陪伴。“在漫长的精神心理康复期,药物只治标,家长才是治本的那一剂‘中成药’。”
 
康成表示,除了立刻就医外,家长的支持陪伴、家庭氛围的创设,至关重要。
 
康成说,家长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管是因为家长自身情绪有问题,还是因孩子得病导致心里有波动,都要努力改变、积极调整。第二要尽力打造比较好的、有建设性的亲子关系。不管孩子有没有抑郁,在日常交流中,家长要努力去理解和体会孩子的感受,并用肢体语言或口头语言表达出来,每个孩子都需要被接纳、被爱、被认同、被理解。第三,家长不要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要更多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要和孩子一起去探讨遇到的问题,要有意识做一些积极、正向的引导。
 
曹庆久总结道,一,青少年抑郁症的患病率确实在逐年增高,需要引起整个社会关注。二,家长在抑郁症的发现和早期的识别中起到关键作用,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三,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对青少年抑郁症治疗给予支持和重视,吸引更多的力量投入到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卫生工作之中来。
 
康成则从学校的角度呼吁,教育相关部门统筹社会资源,建立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能机制,加强对学生、教师、家长的心理健康培训。防患于未然。
 
任可最近出版了《你的第一本抑郁自救指南》一书,她希望通过近两年对抑郁症患者和治疗现状的调查和研究结果,帮助更多的患者和家属。(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富东燕)
 

来源: 中国妇女报

京东搜索

唐堂心理咨询

即可挂诊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后附:“紧张焦虑放松法——建立自己心中的急救箱”

     

    良好的心理健康是人一生适应各种挑战的精神支柱,是保持一生良好生活的精神动力。但由于生活工作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常常有疲惫不堪、疲于奔命之感,心情低落和焦虑失眠之扰。这可能就是人们通常所提到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吧。

     

    心理亚健康状态其实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表现为心理疾病的所有症状,如抑郁、焦虑、恐怖、愤怒等情绪困扰,也可以是冲动、犹豫、矛盾、危险的行为,或者表现在人际关系上的冲突、紊乱、不稳定,也可以是各种不合理的思维模式,情绪躁动、兴致低落、注意力不易集中、无缘无故地紧张,到医院检查,身体却没什么毛病,这时候你就该想一想,自己是不是陷入“心理亚健康状态”了!

     

    长期致力于用浅催眠引导有焦虑失眠的来访者放松各种不良情绪,在此提醒大家:要警惕心理亚健康,适当调整生活、学习和工作节奏,调整阶段性目标,调整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尤其是人际关系),学会自我调整和自我疏导,必要可寻求心理疏导和必要的药物干预。

     

    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产生是由个人心理素质(如多思多虑、追求完美,孤僻、敏感、多疑等)、生活事件(生活窘迫、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压力过大、晋级、升学、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和亲人生病或离世等)因素引起,时常感到紧张、烦恼、焦虑、心情低落,情绪波动大。调查表明,“很累”、“提不起劲”、“无精打采”、“昏昏沉沉”、“真没意思”、“高兴不起来”和“对付吧”等是他们常说的词汇。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中年工薪族近1/4左右有心理亚健康,近13%的青少年也处于心理亚健康。

     

    心理亚健康状态导致人们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正常的生活质量和良好的工作状态。家庭生活、情感交流、人际沟通、知识学习、精细操作、创造性劳动等方面不顺畅,常常使人们体会到困惑、压抑、郁闷、或焦虑和烦躁等不健康的心理感受,从而使得家庭生活失调、工作效率低下、学习成绩滑坡、人际交往困难等不良的现象频频出现,短期内严重妨碍了生活、学习、工作。通过环境改变、生活工作节奏的调整、短时期内集中休息、别人劝慰、自我调整或心理咨询师的疏导等,上述不良自我感觉和症状常常能缓解,持续时间未超过2周,也能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效率可能会下降)。否则若上述症状持续时间持续超过2周,明显影响生活、学习和工作,应考虑抑郁症或焦虑症等可能,应去神经内科或精神科看病,服药的同时最好辅以心理疏导和治疗。比心理亚健康状态稍重,但又比抑郁症或焦虑症轻的还可考虑抑郁或焦虑状态。实际上这三类状况没有截然的分界。

     

    以下是几种心理亚健康的典型代表

     

    (1)焦虑

     

    由于某一种情境而引起的焦虑,情境改变时,焦虑随之消失。焦虑的持续时间及程度均未超过一定的范围,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且很快缓解。属于正常范围。

     

    (2)抑郁

     

    兴趣丧失,没有愉快感;精力减退,常有无缘无故的疲乏感;反应变慢,或者情绪容易激动、亢奋,也容易被激怒;自我评价过低,时常自责或有内疚感,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对一些日常生活小事也难以决断;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以上这些症状两周内缓解属于正常。

     

    (3)强迫

     

    有些人特别脑力工作者,追求完美做事反复思考,总是对自己做的事情不放心反复的去检查,自己都意识到没必要。反复检查门窗有没有锁好等。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

     

    (4)恐怖

     

     当你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然会出现恐怖感,而且想到会不会跳下去,甚至想到跳下是什么情景。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在继续去想,属于正常。

     

    (5)疑病

     

    将身体轻微不适看成严重疾病,反复求医,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和意外死亡后,这种情况更容易出现。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于正常。

     

    紧张焦虑放松法——建立自己心中的急救箱

     

    (撰文:心理助理刘老师? ? 图片下载:门诊助理小杨)

     

    不管是考试前还是在考试中,轻微的紧张焦虑情绪一般人均有体会,而其能自我调整和承受的。

     

    若紧张焦虑情绪较明显,也可试用下面简单易行的办法。

     

    成人其它情况下的焦虑也同样是适用的。

     

    一、情景想象或提取法:

     

    想起2-3件高兴快乐的事,当紧张、焦虑时可心里想象某件高兴事,以此来淡化紧张。

    事件--------------时间--------------快乐值--------------放松值

    如A打球------------12:30-----------(0---100)-------(0----100)

    分值------------------------------80-------------------60---------

    如B买新衣服--------18:30-----------(0---100)-------(0----100)

    份值-----------------------90-------------------80---------

    把自己认为放松值高的提取备用(2-3件足够了)。

     

    二、穴位按压放松疗法

     

    合谷---------内关--------膻中--------人中---------印堂--------太阳

    每个穴位按压2--4秒。边按摩,边均匀呼吸和默念:放松,放松,全身放松

     

    三、芳香疗法

     

    芳香疗法被认为对治疗焦虑很有效。用熏衣草油,在衣物上滴上1-2滴然后吸入。也可以涂一滴在太阳穴处。(也可以用风油精)

     

    四、深呼吸放松疗法

     

    调整最佳坐姿用腹式呼吸的方式:闭上眼睛轻轻的吸慢慢的呼,吸要吸足呼要呼透,边呼吸边放松。

     

    自我按摩的穴位:

     

    图1:合谷穴位

      

     

    图2:内关穴位

      

     

    图3:膻中穴位

     


     

    图4:人中和印堂穴位

     

      

    图5:太阳穴位

      

  •  

    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是每个家长的期望。

     

    孩子身体上的问题,比如有没有营养不良、是不是感冒了……我们总能第一时间注意到,可孩子的心灵是不是患「感冒」了,却常常被忽视。

     

    事实上,心理健康也是青少年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睡眠质量、心血管健康、免疫健康息息相关。

     

    不仅如此,呵护孩子的内心世界、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也能帮助他们今后面临困难和挑战时,有更好的心态去应对。

     

    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2023年的主题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让我们一起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孩子拥有一个治愈的童年。

     

    存在心理问题的孩子正在增加

     

    提到青少年,很多人想到的是他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模样和无忧无虑的笑脸,但很多孩子正悄悄地变得不爱笑了——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21-2022):

    在参加调查的10~16岁的青少年中,有14.8%的青少年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其中,有4.0%的青少年抑郁得分较高,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有10.8%的青少年为轻度抑郁风险群体。

     

    随着年龄的增长,抑郁风险也在逐步升高。

     

    调查结果显示,在16~25岁的大学生调查人群中,有21.48%的大学生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其中有16.54%的大学生存在轻度抑郁风险,有4.94%的学生存在重度抑郁风险。

     

     

    抑郁已经成为中国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容忽视的问题,它不仅是一个医学、心理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

     

    如何识别孩子的心理问题?

     

    呵护孩子的内心世界,需要重视一些重要风险因素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当不确定孩子是否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该如何识别呢?

     

    行为是否出现巨大的变化?

     

     

    如果孩子从前很活泼开朗,但现在变得沉默寡言、闷闷不乐,出现无缘无故的哭泣;或者变得很偏激,容易被激怒、发脾气、大吼大叫等,那很有可能是出现了心理问题。

     

    睡眠质量、食欲是否有变化?

     

    如果孩子经常抱怨睡不着或者梦多、早醒、睡眠质量差,或者抱怨没胃口,并且体重有明显变化的现象,也有可能表示孩子正在经受一定的心理问题。

     

    学习社交是否有变化?

     

    如果孩子表现出不愿上学,甚至逃学、打架斗殴或者变得更加孤僻、不再和朋友交往,也有可能暗示孩子出现了一定的心理问题。

     

    如果上述情况只是偶尔出现,那可能还并不严重。但如果持续了一段时间,且随着时间的推迟孩子的情况并未好转,就需要家长加以重视。

     

    呵护孩子心理健康,我们能做什么?

     

    面对孩子正在经历的心理压力和问题,很多家长也想要给孩子提供支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常常感到手足无措。

     

    我们可以做什么?怎么做才不会让孩子感到不适呢?这里给大家提供几条建议:

     

    多与孩子沟通

     

    主动关心自己的孩子,增加与孩子交流的次数,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孩子,要注意与其交往的方式,他们往往更渴望的是父母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而非言语上的控制。

     

    当孩子表现出心理行为上的异常时,一定要鼓励、耐心询问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进行有效、有深度的沟通,要意识到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是有一定原因的,不要不以为然地觉得过两天就会好,或者说「好好学习,天天想那么多干什么」「你就是事多」等进行粗暴的判断和回应。

     

    鼓励孩子多接触同伴

     

    同伴是孩子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考框架,也是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同伴可以满足孩子归属感和爱、尊重的需要,为孩子学习他人反应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鼓励孩子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帮助孩子成为有责任的人

     

    首先,家长要注意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注重言语的质量,尽量避免使用贬低、侮辱、挖苦等不良言语,这样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健康。

     

     

    其次,父母的身教方面,要注意以身作则。

     

    父母应该做出一个好榜样,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家长还可以教导孩子情绪调节、管理情绪的方法,以及人际沟通的有效方法,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问题等。

  •  

    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态度和习惯,规律作息和饮食、从稳定、有秩序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意义;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做一些感兴趣的事情,如看书、跳舞、下棋等,来帮助转移注意力,减少不良情绪的影响。

     

    其次,合理饮食,可以适当进食一些甜食,如巧克力等,为机体提供能量,还能刺激大脑分泌更多的神经递质多巴胺,使人心情愉悦,帮助摆脱抑郁情绪,但不宜过度食用,避免肥胖、血糖升高等情况。还可适当补充维生素B,进食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如草莓、栗子、菠菜、猪肉等,可以帮助机体转化糖分进行供能,帮助摆脱抑郁情绪。

     

     

    再次,要适当运动,运动可以刺激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使人产生愉悦感,因此适量运动可以减轻抑郁症状,提高神经兴奋性,可以进行慢跑、瑜伽等有氧活动。但睡前一个小时不要进行强度较大的运动,以免入睡困难影响睡眠质量,导致大脑无法充分休息,造成抑郁情绪加重。

     

     

    从次,要学会表达自身的情绪,多与亲近的人交流、沟通倾诉。宽于待人,更要宽于待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从内心开始改变,释放正能量,用平常心看待抑郁,相信自己能战胜抑郁,若仍无法摆脱抑郁情绪的,及时求助心理医生,引导帮助自己摆脱抑郁情绪。

     

    最后,不要讳疾忌医,必要时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建议,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适合的药物治疗,严格遵医嘱服药,帮助减轻抑郁,提高情绪。

  • 说到抑郁症,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随着对抑郁症的不断了解,我们越来越感受到这个疾病给人们带来的身体损害。抑郁症属于精神范畴内的疾病,它不仅让我们产生自卑抑郁的情绪,也渐渐让我们失去了对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而病情严重的抑郁症患者还伴有幻听幻觉的情况,在疾病的折磨下,很多患者走向了自杀的深渊。抑郁症虽然很可怕,但是这种疾病的发展不是一时之间的。在经过长时间的抑郁和压力之后,患者的精神压力达到了巅峰,从而爆发了疾病。其实抑郁症来临的时候是有迹可循的,如果你经常说这4句话,就要开始关注自己的精神健康状况了。

     


    要是我死了,大家就都解脱了

     

    抑郁症患者在自己饱受折磨的时候,对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也抱了很大的歉意。他们对自己身上出现的这些症状,既无奈又自责,觉得是自己拖累了家人和朋友。他们在别人看不见的角落里,和自己默默斗争了很久,但还是被这个可怕的疾病吞噬了。觉得自己拖累了别人的患者常常觉得只有自己的死亡才能给大家带来轻松。所以如果你经常脱口而出这句话,就应该及时到医院检查自己的健康状况。

      
    我是一个没有任何用处的人

     

    患上抑郁症之后,患者在心里对自己进行了无数次的贬低和否认。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他们都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心底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一点用处的人。这样的想法让抑郁症患者在病情中越陷越深。如果在你的内心中始终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经常把"我没有用"句话挂在嘴边,就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精神状况,判断自己是否出现了问题。

      
    我的心里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

     

    当抑郁症来临的时候,患者心理对外界有了隔阂。身边的悲喜都影响不了他,患者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冷暖感知。如果你经常觉得自己的内心空荡荡地,对身边的人和事都漠不关心,很有可能已经被抑郁症悄悄缠上。

     

    一定是我不够好,不够坚强

     

    当疾病来临的时候,抑郁症患者在痛苦挣扎之余,对自己充满了否定。他们认为是自己不够坚强,做得不够好,才让疾病缠身。其实抑郁症的发病原因有很多,父辈遗传,成长阴影,基因突变等,都可能诱发抑郁症。但是在失去正确的感知之后,抑郁症患者只会对自己进行不断的否定。所以经常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坚强的人,一定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在疾病面前,人类是十分渺小和无助的。特别是对抑郁症患者来说,这种精神上的折磨更让他们痛苦不堪。在深深的自责和自我贬低中,他们在疾病的漩涡中越陷越深。但是抑郁症并不是不可治愈的,只要能配合医生,进行一定的药物控制,抑郁症患者也能重新恢复健康和活力。

  • 复发性抑郁障碍可以治愈,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完全治愈。复发性抑郁障碍一般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方式进行治疗。对于轻度或中度抑郁症患者,可通过心理治疗,疏导情绪,以此来缓解症状。如果发展为中度或重度抑郁症,需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同时进行,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的药物和剂量,同时与家人和朋友保持沟通。虽然复发性抑郁障碍通过治疗能够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仍存在复发的可能性。

    如果抑郁症症状持续存在,且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通过定期的治疗和支持来减少复发的风险,同时学会在生活中积极应对抑郁症的挑战。

  • 事业上坚韧的TA,为何背后却脆弱不安?

    TA生活的那么努力,为什么会放弃?

    TA看起来很正常啊,为什么会想不开?

    ……

     

    抑郁症不一定就是看起来「死气沉沉」、「颓废沮丧」……很多人习惯用面具来伪装自己,将自己的脆弱和不安隐藏起来,藏入人群中。

     

    据统计,我国抑郁症患者人数高达9500万人,这意味着每15人中,就有一个人患抑郁症,它与我们的距离真的很近。

     

    为什么那些看起来乐观的人会得抑郁症?它与「完美主义」的性格是否相关?药物控制是否可以治疗抑郁症?

     

    京东健康特邀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精神科 主任医师 李冰为您解答↓

     

    问题一:为什么“微笑型抑郁症”不易察觉?是否与精神心理疾病的病耻感相关?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李冰:

     

    专家观点1:医学上没有“微笑型抑郁症”的分型,这是1种社会名词

     

    从医学上,精神心理诊断是没有“微笑型抑郁症”的,这是老百姓的一种描述,这类病人,往往是表现为“人前乐观,人后自我伤感”。在门诊接诊也常常见到,他们往往有体面的工作、较高的文化素质,能够在人群中有效的控制情绪,但微笑背后是内心的郁郁寡欢,甚至可能出现自杀的情况。表面上的确看不出来,但临床抑郁量表中会提示,自我意志分数较高。

     

    专家观点2:病耻感,使很多精神心理疾病不易被察觉

     

    这些年,像抑郁症这类的精神心理问题,逐渐得到大众关注,但仍存在病人“病耻感”的现象,尤其是有身份地位的中年人,他们如未及时就医,的确是会被忽视。 关于“微笑型抑郁症”的严重后果(自杀),可以这样理解:

     

    人类是利用各种防御机制,来应付生活的变化。抑郁症患者外部防御机制启动的话,是可以完成“正常交流”、“微笑回应”、“正常推进生活、工作事项”等动作的;而回到家人身边或者独处时,就会开启自我防御,一旦出现问题,心理就会全线崩溃,甚至出现自杀的行为,所以,自我防御又称为“心理的最后一道防线”。

     

    问题二:社会精英为什么抑郁症高发?抑郁症是否与“完美主义”的性格相关?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李冰:

     

    专家观点1:抑郁症存在一定的性别倾向,但与社会属性无直接关系

     

    据临床数据统计,抑郁症的发生率女性较高,因抑郁症引发的自杀率女性占比大,自杀成功率是男性更高。而“微笑型抑郁症”的发生,更多见于中年人。但不是说社会精英多引发抑郁症,而是因为社会精英患抑郁症的事件影响力更大,引发的关注也更多。

     

    专家观点2:完美主义的性格特点,使抑郁症的发生率增加

     

    完美主义者的性格是事事循规蹈矩、处处认真负责,随时担心闪失和意外的发生,压力是比正常人高很多的,这很可能成为引发和加重抑郁症的重要环节。

     

    问题三:运动对抑郁症是否有好处?谈谈药物控制、环境等因素,对抑郁症的影响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李冰:

     

    专家观点1:运动产生的多巴胺,能够辅助治疗抑郁症

     

    国外文献有证据证实,运动后机体可以产生多巴胺,使身心愉悦,可辅助抑郁症的治疗。精神心理科的医生,除了给予病人药物治疗外,一般也会叮嘱病人规律运动。但仅靠运动来对抗抑郁症,一定是达不到控制病情的效果的。

     

    专家观点2:超2周的情绪低落,建议去医院就诊

     

    越来越多社会事件的发生,使大众对抑郁症产生了重视。但是什么节点去就医,仍很难判断。中度及重度的抑郁症,若不能通过药物干预,后果真是不堪设想。简单的办法,只要情绪低落超过2周,一定要去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就诊,让医生通过专业手段判断病情,及时干预治疗。

  • 有人说,考验两个人是否有共同语言的一个方法,就是看他们是否在追同一部剧。

     

    追剧成了一部分人日常休闲的常态,遇到心仪的影视剧,就算工作再忙、时间再紧,也要见缝插针地看。

     

     

    明知道熬夜追剧伤身,却仍然义无反顾?最近一项研究显示:爱追剧的人,抑郁风险更高。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解读为什么人们爱追剧,并教你如何避免追剧带来的伤害。

     

    受访专家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麦舜翩

    武汉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 陈曼华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骨伤科主任 屈留新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脊柱外科中心主任 吴小涛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眼科主治医师 张瑞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 汪天宇

     

    爱追剧,抑郁风险高

     

    发表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上的一项研究中,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家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来自英国生物库中超过100000名参与者的基因组数据,发现了几种可能加剧抑郁症的习惯和行为。

     

    研究人员发现,花更多时间看电视与预约随访时患抑郁症的风险更大有关。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病例数据库中106个潜在风险因素,创建了一个综合因素比较。这些因素包括生活方式(如运动、睡眠、饮食和使用媒体模式),社交参与频率和环境等变量。

     

    结果显示,社会、睡眠、媒体、饮食和运动相关的许多因素都与抑郁症有着前瞻性的联系,甚至在高危人群中也是如此。

     

    研究人员发现,花更多时间看电视与预约随访时患抑郁症的风险更大有关。另一方面,定期的社会活动会有保护性作用。例如,和信任的朋友和家人一起,在降低个体患抑郁症风险方面特别有效。

     

    这就是说,我们需要更多的家庭(沟通、倾诉)时间,和更少的“沙发土豆”(瘫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式生活来帮助避免抑郁情绪。

     

    为什么人们爱追剧

     

    花钱充会员、通宵达旦地看,在等待更新的期间也常常围绕剧情展开讨论。

     

    为什么影视剧能有如此大的魅力,能让无数观众牵肠挂肚、欲罢不能?

     

     

    有助于减压

    以宫斗剧为例,网络上对这种类型影视剧的讨论,有一个词语出现得相当频繁——“爽”。剧中主角往往是在经历多次打压后进行报复,一次次漂亮的反击让观众们感觉十分解气,获得情绪宣泄的畅快感。

     

    实质上,对这一套路乐此不疲反映了人们在现实生活的压抑和憋屈。人们内心暗暗渴望像主角一样对待不公平的事,这一心理需求被编剧们很好地利用了。

     

    投射心理

    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有一类电视剧特别受观众欢迎:主角都是普通人,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却一路幸运克服各种困难走上人生巅峰。

     

    这样的剧情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观众很容易产生带入感,常常主角“上身”,认为主角跟自己很像,引起共鸣。观众跟主角同悲同喜,满足现实中无法满足的需求。

     

     

    蔡格尼克效应

    人有与生俱来的完结欲,心理学上称为“蔡格尼克效应”。这是一种记忆效应,指的是人们对已完成、已知结果的事极易忘却,但对那些中途被打断的、未竟的事情印象深刻。

     

    这些没完成的事情,会在潜意识里不断提醒我们去完成。电视剧巧妙地把故事划分成多集,且常常在两集之间埋下悬念。这使得观众为了知道结局一集一集往下追,直到最终完结。

     

    追剧时身体承受5种伤害

     

    精彩的电视剧让人着迷,有些人抱着手机或平板电脑,一看就是一天,这让身体默默承受着不少“压力”。

     

    关灯看剧——易患青光眼

    长时间盯着子屏幕,特别是黑夜关灯后,房间里只剩下屏幕发出的亮光,这时光线对比度非常高,容易让眼睛感到疲劳。

     

     

    长时间刺激可能影响血管神经调节中枢,使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引起眼压急剧升高,最终导致青光眼急性发作。

     

    长时间低头——颈椎压力大

    长时间低头看手机,无疑是颈椎病年轻化的重要原因。在低头时,颈椎部受到的压力过大,使颈椎前屈度发生变化,易引起颈椎间盘突出、颈椎不稳等。

     

    窝在沙发——腰椎很受伤

    采取半卧位时,腰椎会因缺乏足够支撑,导致原有弧度改变,让椎间盘所受重力不断增大,诱发椎间盘退变、突出。

     

     

    站立时,腰背部肌肉、韧带会帮助腰椎支撑重量,但半卧位时肌肉、韧带处于松弛状态,失去原有的固定作用,使脊柱变形,久而久之造成腰椎病。

     

    熬夜追剧——压垮心脏

    情绪激动、经常熬夜、过度劳累、天气变化等突然刺激,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对原本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的人来说,跌宕起伏的电视剧情,很容易让人沉浸其中,心情跟着大起大落,使得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血管处在危险边缘。

     

    另外,熬夜追剧会导致失眠,使白天精力不济、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工作效率低下,整个人浑浑噩噩。

     

    沉迷剧情——更易逃避生活

    剧中各种浪漫的桥段、惊险刺激的场景,都是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越看越让人浮想联翩,深陷剧情不能自拔。

     

    通常成瘾的患者还有其他的社会心理问题,如抗压能力较弱、人际关系紧张、与家庭成员无法和睦相处。

     

    他们在现实中无法妥善处理这些压力,于是在虚拟世界里获得满足。

     

    这样追剧,远离伤害

     

    如果非要追剧的话,专家建议做好以下4个细节,将伤害降到最低。

     

    1.注意护眼

    最好用眼1小时左右望望远处,放松一下,不要在昏暗的环境下长时间看屏幕、看书、工作,看电视、手机时最好开一盏灯。

     

    2.控制时间

    建议追剧控制时间,计划安排好时间和集数,以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为前提,不要忽视人际交往。

     

    此外,追高质量好剧有益心理健康,不要在肥皂剧上浪费太多时间。

     

    3.坐姿正确

    追剧时要采用良好的坐立姿势,不要窝在沙发或半躺着看手机,还要减少低头时间,看手机可放在与视线平行的位置,看剧1小时就要起身走一走。

     

    可做一些仰头耸肩的动作以舒缓颈椎部紧张的肌肉,一些运动也可缓解颈椎病,比如游泳、打羽毛球等。

     

     

    4.学会节制

    追剧前最好给自己定个规矩,每次看剧两小时左右为宜,最多不要超过3小时,更不要通宵达旦。

     

    老年人和心脑血管病患者可看一些内容轻松愉快的节目,不适合太过惊险恐怖的片子和竞争激烈的体育节目。

  •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以连续且长期的心情低落为主要的临床特征,是现代人心理疾病最重要的类型。通常抑郁症患者会出现心情低长时间地低落消沉,从一开始的闷闷不乐到最后的悲痛欲绝,自卑、痛苦、悲观、厌世,感觉活着每一天都是在绝望地折磨自己,随之出现消极、逃避,最后甚至有自杀倾向和行为。

     

     

    患者身体上也会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幻听、被害妄想症、多重人格等精神分裂症状,和精神病患者有相似之处。抑郁症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一年甚至数年,大多数病例有复发的倾向。

     

    因为抑郁症患者会出现一些精神病的相关症状,所以精神科医生会要求抑郁症患者吃一些抗精神病的药物,例如氟西汀和奥氮平联合治疗抑郁症。奥氮平是精神科医生经常使用的药,它不仅使用在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的精神病性疾病中,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和焦虑症中也有应用,例如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发作。氟西汀和奥氮平联合治疗是美国精神卫生协一级推荐的药物,有大量的循证证据证实有些抗精神病药,是具有抗抑郁抗焦虑治疗的增效作用的,如奥氮平、喹硫平和阿立哌唑等抗精神病药经常联合情绪药物共同治疗。

     

     

    抑郁症患者通常表现为失眠、乏力以及情绪低落等低动力症状,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无精打采,无精就是精力不足,打采就是兴趣不足。从发病机制出发, 无精打采的产生和5羟色胺(5-HT) 对多巴胺(DA) 和去甲肾上腺素(NE)释放的抑制作用有关:脑干GABA中间神经元上分布有5-HT2C受体,突触间隙的5 HT与5-HT2C受体结合后,升高了GABA神经元的活性,导致GABA释放增加,最终却抑制了前额叶皮质对NE和DA的释放,进而导致患者出现低动力症状。而氟西汀和奥氮平合用对5-HT2C的协同作用有利NE和DA的释放,有利于改善症状,所以抗精神病药物对抑郁症是有帮助的。

     

     

    抑郁症是比较复杂的疾病,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除了服用一些抑抗精神病药,有些患者还需要短时间内合并一些催眠药或者抗焦虑药,像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如阿普唑仑、劳拉西泮、奥沙西泮、氯硝西泮。以上药物都是处方药,一定要在医生的诊断和处方下来使用,不要自行选择药物使用。

  •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管是科技还是经济,都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但是发展的背后是人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坚持,所以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都背负着沉重的压力。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有不少人都患上了抑郁症。随着这种疾病的不断科普,我们知道这是属于精神范畴内的一种疾病。

     

     

    虽然很多人饱受抑郁症的折磨,但是我们仍然无法确切地得知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根据医学临床统计出来的数据,女性患抑郁症的概率为百分之二十五,足足是男性发病概率的两倍。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来听听医生怎么说。

     

    生理因素

     

    男性天生坚毅,而女性较为敏感柔弱。但是造物者却将生儿育女的重担放在了女性娇弱的肩上。在怀孕期间,女性体内的雌激素会迅速增多,所以这个时期她们的内心是平和而安宁的。

     

    但是生产之后,雌激素水平会呈断崖式地下降。再加上照顾婴儿的劳累,升级做新手妈妈的不适应,都会让她们陷入抑郁之中。这个时候,要是家人没有注意到她们的精神变化,只会进一步刺激病情发展。


    环境因素

     

    女性本身的压力很大 ,不仅需要在工作的时候和男性们一较高下,回到家的时候,还要料理家务,监督孩子学习。

     

    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责任一样都不得推卸。长期生活在这样高压的环境里,女性们容易精神紧张,从而出现焦虑的情绪。

     

    这个时候要是再不引起重视,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成为压倒她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你发现自己身边的女性有抑郁症的倾向,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以平常心来对待她们

     

    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她们每天都深陷在自责和自卑的漩涡中。她们努力伪装自己,不让别人发现异常。如果我们已经悄悄察觉她们的病情,一定不要大惊小怪地当面求证。

     

    更不要时时刻刻地想去开导她们。我们应该抱着平常的心态来对待她们。抑郁症虽然属于精神范畴,但是她们不是疯子。


    默默给予她们更多的关爱

     

    人生短短几十年,谁不想活得安宁而温暖。但是肩上的责任,只能让我们披甲上阵。患抑郁症的女性就是因为担负了太多的责任,而忽视了对自己的疼爱。

     

    如果我们身边有这种女性,就让我们默默给予她们更多的爱。当她们劳累的时候递上一杯水,或者是简单的几句问候,就可以帮助她们缓解一些压力。当她们需要倾诉的时候,我们只要静静聆听就好了。


    虽然现在得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我们也还没有找到有效治疗这种疾病的药物,但是我们也不必谈抑郁症色变。只要我们每天坚持去锻炼身体,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压方法,并且配合医生的治疗,按时吃药,一定可以慢慢地走出抑郁症的阴霾。

  •  

    从幼童到耄耋老人,每个人都要经历生理上的蜕变,人生的历程丰富而充满色彩,我们不断变化着在人生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有时是孩子、有时是青年、有时是妻子/丈夫、有时是母亲/父亲等等。而已婚女性都会面临是否要怀孕生子的问题,而患有抑郁症并且在服药期间的女性患者,如果想尝试体验为人母的角色,该怎样去做呢?

     

     

    一、了解疾病,知己知彼

     

    对于有计划备孕的患者,首先要先了解自己的抑郁症是首次发作还是复发性的,抑郁症的症状在哪些方面,对正常功能的影响到什么程度。

     

    其次,目前治疗处在哪一个阶段(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了解是否适合开始备孕。

     

    二、勤于问医,充分沟通,消除顾虑

     

    人们永远无法保证怀孕就会有“正常”结果,在确认的早期妊娠中,自发流产率达10%-20%,而自发严重畸形的风险达2%-3%,药物只能解释很小一部分畸形的原因,因此不必为服用抗抑郁物对胎儿造成的影响而过度担心。另外,目前对于精神疾病的诊断和评估尚无确切的客观检查手段,因此患者需要在整个孕期按时复诊,和医生进行充分沟通交流,这是借助精神科医生的专业技能来评估疾病和应对变化的有效方式。

     

    一个重要原则是:需要向临床医生咨询,权衡停药或用药带来的风险。由于既往研究提示,相对男性,女性患有抑郁症对后代的影响更大。

     

     

    对于正在服用精神科药物的女性,应对处理分两种情况:

     

    ①若状态良好或复发风险低,应该考虑停药后备孕;

     

    ②对于病情严重或复发风险高的女性,终止治疗是不明智的,比起药物的影响,疾病复发最终对孕妇及胎儿的影响更大。

     

    三、明确决策,付诸行动,调整生活

     

    既然做出了备孕的决定,那么就要果断付诸行动去改变和实践。对于疾病和药物方面的因素,患者可以和医生共同做出决策,而影响备孕的其他因素,就需要患者去充分把控了。建议如下:

     

    ①做孕前检查:孕前检查能及时排除一些影响优生优育和受孕的不良因素,在确保优生优育的同时提高备孕效率,所以抑郁症患者在备孕前也应该要积极主动的进行全面的孕前检查,在没有任何不良影响的前提下再备孕。

     

    ②戒烟戒酒,减少咖啡因摄入,做好叶酸和必要维生素的补充。早睡早起,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③控制体重,肥胖孕妇发生一系列并发症的风险更大。合理膳食,营养均衡,适当运动。

     

    ④做好心理准备:生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要想成为母亲,要经历孕期的孕吐、水肿、身材变化等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甚至导致本身并没有抑郁症的女性患上抑郁症,因此一定要确保自己对孕育一个新生命已经做好了准备后再备孕。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