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血清电解质中常见指标正常范围及临床意义

血清电解质中常见指标正常范围及临床意义
发表人:刘亚民

K 血清钾 3.5~5.5mMol/L;Na 血清钠 135~145mMol/L;Cl 血清氯 96~108mMol/L;Ca 血清钙 2.1~2.8mMol/L;P 血清磷 0.96~1.80mMol/L;Mg 血清镁 0.65~1.15mMol/L;Fe 血清铁 7.34~23.6uMol/L;Glu 血糖 3.9~6.0(空腹)mMol/L;BNU 血清尿素氮 3.0~7.0mMol/L;CO2CP 二氧化碳结合率 20~30mMol/L;Cr 血清肌酐 44~132uMol/L;Ua 血清尿酸 120~415mMol/L;NH3+血氨 5.9~59uMol/L。

1.血清钾

  • 血清钾增高:见于各种严重肾脏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系统性红斑狼疮、淀粉样变、先天性排钾缺陷、尿少或尿闭等。另外严重溶血或组织损伤、炎症、坏死、化疗、烧伤、运动过度等,可使红细胞或肌肉组织内的钾大量放入细胞外液而导致血钾升高。当呼吸或循环功能不全、手术麻醉时间过长、休克也可导致组织缺氧,而引起大量细胞内钾转移至细胞外液,发生高血钾。食入或静脉注入大量钾盐,超过肾脏排钾能力而引起钾摄入过多。含钾药物及潴钾利尿剂的过度使用,尤其在合并肾功能受损时也可发生高钾血症。
  • 血清钾降低:见于严重呕吐、腹泻或胃肠减压、大量应用排钾利尿剂及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醛固酮增多症、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代谢性碱中毒、烧伤、腹腔引流、血液及腹膜透析等可引起钾丢失过多而使血钾降低。另外心功能不全、肾性水肿或大量输入无钾盐的液体因稀释而导致血钾降低,大量应用胰岛素、急性碱中毒、家族性周期性低钾麻痹患者发作时等因血钾在体内分布异常而导致血钾降低。

2.血清钠

  • 血清钠增高: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如库欣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严重脱水、补盐过度、中枢性尿崩症、脑外伤、脑血管意外等均可使血清钠增高。
  • 血清钠降低:由于腹泻、呕吐、幽门梗阻、胃肠道、胆道、胰腺手术后造瘘、引流、大量腹水等引起的胃肠道失钠;由于严重肾孟肾炎、肾小管严重损害、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大量应用利尿剂,特别是长期限制钠盐的心脏功能不全或肾脏疾病患者更易引起尿钠排出增多而使血清钠降低。另外大量出汗时,大面积烧伤、创伤、体液及钠从创口大量丢失而引起皮肤失钠等都可引起缺钠性低钠血症。肝硬化伴腹水、充血性心功能不全、肾病综合征、高血糖或使用甘露醇时等可引起稀释性低血钠症。肝硬化、肺结核、癌症等晚期慢性疾病、营养不良、年老体衰者亦可发生消耗性低钠血症。

3.血清氯

  • 血清氯增高: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所致的肾功能衰竭、尿道及输尿管梗阻或心力衰竭可导致血清氯化物升高。因食入或静脉输入过量的氯化钠等引起摄入量过多、失水大于失盐、因癔症或某些药物刺激呼吸中枢等引起过度换气所致的呼吸性碱中毒、高氯性酸中毒等都可引起血清氯增高.
  • 血清氯降低:严重腹泻、呕吐或胃肠道造瘘而丢失大量含氯的胃肠液、胰液或胆汁等可使血清氯降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严重的糖尿病、酸中毒、长期应用某些利尿剂以及大量出汗、尿崩症等,均可因丢失过多氯离子而使血清氯降低.另外长期饥饿或低盐饮食等亦可使氯摄人不足而使血清氯降低。

4.血清总钙

  • 血钙增高: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佝偻病、软骨病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维生素 D 增多症可引起血钙增高。多发性骨髓瘤、肿瘤广泛的骨转移、代谢性骨病、糖尿病、癫痫病人常有骨质疏松等代谢性骨病使血钙增高。艾迪生病、结节病也可使血钙增高。
  • 血钙降低:原发性或手术后的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佝偻病、软骨病、吸收不良性低血钙症、孕妇等可引起血钙降低。慢性胃炎、有严重的乳糜泻、慢性肾炎、尿毒症等血钙也会降低。

5.血清无机磷

  • 血清磷增高:见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假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血清磷增高还常见于肾功能不全或衰竭、尿毒症或慢性肾炎晚期、多发性骨髓瘤和骨折愈合期、急性酸中毒、白血病、淋巴瘤等。骨肿瘤使用细胞毒素类药物治疗可使血磷增高。此外维生素 D 摄入过多,可使维生素 D 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而使血清钙磷增高.老年型白内障患者,血磷高于正常人组.新生儿血磷明显高于成人。
  • 血清磷减低: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佝偻病或软骨病因维生素 D 吸收不足,或缺少日光照射,可伴有继发性甲状旁腺增生,使尿磷排泄增多而血磷减低。此外肾小管变性病变、乳糜泻、肝硬化、急性发作期的肺心病等可使血磷降低。某些治疗措施或患胰腺瘤、伴有胰岛素过多症,使糖的利用增加,这时需要大量的无机磷酸盐参加磷酸化作用,也使血磷降低。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胃肠功能紊乱疾病介绍:
推荐科普文章
  • 乙肝表面抗原正常值是多少?乙肝表面抗体是预防感染乙肝的保护性抗体,而乙肝表面抗原就是与其相对应的,不具有传染性,但是有一点,它经常都是伴随着病毒的存在而出现的,是感染乙肝病毒的一个标志,那么究竟乙肝表面抗原为多少值才算正常,才不是感染了乙肝呢


    乙肝表面抗原正常值是多少?乙肝表面抗体是预防感染乙肝的保护性抗体,而乙肝表面抗原就是与其相对应的,不具有传染性,但是有一点,它经常都是伴随着病毒的存在而出现的,是感染乙肝病毒的一个标志,那么究竟乙肝表面抗原为多少值才算正常,才不是感染了乙肝呢?本文如下就详细介绍下:

     


    如果身边有乙肝患者,很多人就担心惧怕自己也被传染上,而去医院做检查。他们因为不了解乙肝也不知道乙肝表面抗原正常值是多少,拿到报告单也不知道怎么看,下面就叙述下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表面抗原的正常值。


    什么是乙肝表面抗原


    乙肝表面抗原,即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其自身不具有传染性,不过它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乙肝病毒的存在,所以它是是否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它可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唾液、乳汁、汗液、泪水、鼻咽分泌物、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在患上乙肝病毒后的2-6个月左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前2~8周时,可在血清中检测到阳性。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大部分可在病程早期转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该指标可持续阳性。


    乙肝表面抗原正常值是多少


    专家告诉我们,0-1.0COI为正常值,乙肝表面抗原是是否感染上乙肝病毒的象征,感染乙肝病毒30-180天内可以检测出阴性。不过专家还说乙肝病毒阴性也并不能说已经感染上了病毒的标记。只有病毒的数量多少才可以作为判定是否感染的标记。如果测试结果显示病毒数量过多,那么就要建议及早进行治疗了。

     


    乙肝表面抗原正常值:小于0.18ng/ml时,说明患者体内没有乙肝病毒,而当乙肝表面抗原正常值大于0.18ng/ml时,为阳性,说明感染了乙肝病毒,这就需要及时治疗了。


    以上就是本文关于乙肝表面抗原正常值是多少的详细介绍,关于乙肝表面抗原正常值是多少就介绍到这里。专家建议大家最好是每年都要检查一下自己的身体,这样就可以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可以保证自己的健康防止疾病的恶化。

  • 心脏供血不足,估计很多人都听到过这样的一个名词。但关于心脏供血不足有哪些内容,需要怎样治疗?需要怎样检查,估计很多人都会很迷茫,或者也仅仅是一知半解。作为心内科医生的我,心电图也显示心肌供血不足,面对如此多的心脏供血不足,我们该怎样去处理和面对呢?

     

    一、何谓心脏供血不足?

     

    所谓的心脏供血不足是一种现象,是指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心脏供血减少或者是冠状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心脏心肌供血减少的一种现象。临床上常见的心脏心肌供血不足,主要多见于冠心病。也就是指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所引起的心脏供血供氧减少,导致供血不足。

     


     


    二、哪些心电图提示心肌供血不足?

     

    在心电图上经常会有心电图报告写出提示心肌供血不足。那么哪些心电图的情况会提示心肌供血不足呢?心肌供血不足在心电图上的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ST段的抬高或者是压低,二是T波的低平或者倒置,三是病理性q波。这三种心电图改变,往往提示患者有冠心病的可能,而冠心病正是心肌供血不足的常见原因,所以这三种情况往往会提示心肌供血不足。


    三、心电图提示心肌供血不足就是冠心病吗?

     

    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心电图提示心肌供血不足的改变都是冠心病。但心电图出现以上三种情况再加上典型的临床症状,那么往往提示患者罹患冠心病的可能性极大。即便如此,仍然有心电图出现心肌缺血改变,但行冠状动脉造影等冠心病的确诊检查,却排除冠心病的情况发生。所以心电图提示心肌供血不足,往往只是提示冠心病的可能性较大,并不意味着和并不能确诊就是冠心病。


    四、心电图提示供血不足,下一步该怎么办?

     

    明白了以上这些道理你就会明白,心肌供血不足在心电图上的显示,只能提示冠心病可能性较大,或者称之为有可能是心肌缺血时的心电图表现,但真正的确诊需要进一步检查。所以如果心电图提示供血不足,但患者没有明确的症状,以及没有其他相关检查提示缺血可能,那么只需要定期复查心电图即可。但如果心电图提示供血不足,患者又有明确的,或者是典型的冠心病症状,又或者有其他比如彩超等提示心肌缺血的检查。那么就需要考虑冠心病的可能并在有必要时行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看懂了吗?心肌供血不足表现很多,而且正常人也有可能会出现心肌供血不足,需要根据患者是否为高危人群,以及有无症状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

  • 肝功能检查的目的在于明确肝脏有无疾病、肝脏损害程度以及查明肝病原因、判断预后和鉴别发生黄疸的病因等。

    肝功能是多方面的,同时也是非常复杂的。由于肝脏代偿能力很强,加上目前尚无特异性强、敏感度高、包括范围广的肝功能检测方法,因而即使肝功能正常也不能排除肝脏病变,特别是在肝脏损害早期,许多患者肝功能试验结果正常,只有当肝脏损害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才会出现肝功能检查结果的异常。

    下面我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肝功能检查常用指标及临床意义(正常值范围各医院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反应肝细胞损害的指标

    • 谷丙转氨酶(ALT)

      谷丙转氨酶又叫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广泛存在于肝、心、脑、肾、肠等组织细胞中,以肝细胞中含量最高,肝细胞内谷丙转氨酶的浓度比血清高 1000~3000 倍,只要有 1%的肝细胞坏死,便可使血中酶活性增高 1 倍,因此谷丙转氨酶是急性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其高低往往与病情轻重相平行。

      正常参考值范围 0-40U/L。

      临床意义:

      轻度的升高(<80U/L)考虑生理性原因,包括饮酒、睡眠不好、熬夜、劳累、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疾病原因,包括感冒发烧、胆囊炎或胆道疾病、心肌炎、脑血管病等。

      中到重度的升高(>80U/L 甚至数倍、数十倍升高)需要考虑急、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代谢性肝病、自身免疫性的肝病、肝硬化、肝癌等。

    • 谷草转氨酶(AST)

      谷草转氨酶又叫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是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组织中。肝病时当谷草转氨酶明显升高,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LT)大于 1 时,提示有肝实质的广泛损害,预后不良。

      正常参考值范围 0-40U/L。

      临床意义:

      升高的意义在诊断肝胆疾病方面与谷丙转氨酶相似,在一般情况下,其升高幅度不及谷丙转氨酶,如果谷草转氨酶值高于谷丙转氨酶,说明肝细胞损伤、坏死的程度比较严重。由于谷草转氨酶主要分布于心肌,其次是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组织中,故除了肝胆系统疾病外,谷草转氨酶升高还可见于:心肌梗死急性期、心肌炎、肾炎、肌炎等。

    • 谷氨酰转移酶(GGT)

      谷氨酰转移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膜和微粒体上,参与谷胱甘肽的代谢。肝脏、肾脏和胰腺含量丰富,但血清中谷氨酰转移酶主要来自肝胆系统。谷氨酰转移酶在肝脏中广泛分布于肝细胞的毛细胆管一侧和整个胆管系统,它在反映肝细胞坏死及损害方面作用不及谷丙转氨酶,但在黄疸鉴别方面有一定意义,可用于对肝脏内排泄障碍、肝外梗阻、肝硬化的诊断和观察酒精肝损害的过程等。

      正常参考值范围 0-50U/L。

      临床意义:

      肝脏内排泄不畅(肝内梗阻)和肝外梗阻(如胆道系统阻塞)等疾病,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都会引起谷氨酰转移酶升高。急性乙肝时,GGT 呈中等度升高;慢性乙肝、肝硬化的非活动期,酶活性正常;若 GGT 持续升高,提示病变活动或病情恶化。

      急、慢性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 GGT 可呈明显或中度以上升高(300~1000U/L ),ALT 和 AST 仅轻度增高,甚至正常。酗酒者当其戒酒后 GGT 可随之下降。其他如中毒性肝病、脂肪肝、肝肿瘤等均可升高。

      其他引起 GGT 升高的疾病包括心肌梗死、急性胰腺炎、前列腺癌等。

    • 碱性磷酸酶(ALP 或 AKP )

      碱性磷酸酶是广泛分布于人体肝脏、骨骼、肠、肾和胎盘等组织经肝脏向胆外排出的一种酶。临床上测定碱性磷酸酶主要用于骨骼、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尤其是黄疸的鉴别诊断。对于不明原因的高 ALP 血清水平,可测定同工酶以协助明确其器官来源。

      正常参考值范围:女性 50~135U/L;男性 45~125U/L。

      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高:

      儿童在生理性的骨骼发育期,碱性磷酸酶活力可比正常人高 1~2 倍。处于生长期的青少年,以及孕妇和进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后均可以升高。

      病理性升高:

      (1)肝胆疾病:如肝外胆道阻塞、肝癌、肝硬化、毛细胆管性肝炎等;

      (2)骨骼疾病:如佝偻病、软骨病、骨恶性肿瘤、恶性肿瘤骨转移等;

      (3)其他疾病:如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病理性降低:

      见于重症慢性肾炎、儿童甲状腺机能不全、贫血等。

    二、反映肝脏分泌和排泄功能的指标

    • 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

      总胆红素是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总和。间接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是指不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间接胆红素难溶于水,不能通过肾随尿排出。间接胆红素在肝细胞内转化,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直接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溶于水,能通过肾随尿排出体外。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包括肝细胞对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三个过程,其中任何一个过程发生障碍,均可引起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出现黄疸。

      正常参考值范围:

      总胆红素(TBIL)3.4~17.1μmol/L

      直接胆红素(DBIL)0-6.8 μmol/L

      间接胆红素(IBIL)1.7~10.2μmol/L

      临床意义:

      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肝脏疾病和胆道梗阻,当血清总胆红素有很大增高时,人的皮肤、眼睛巩膜、尿液和血清呈现黄色,故称黄疸。当肝脏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损害时均可以引起黄疸,胆道疾病及溶血性疾病也可以引起黄疸。

      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原发性胆汁型肝硬化、胆道梗阻等。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溶血性疾病、新生儿黄疸或者输血错误、抽血后溶血等。肝炎与肝硬化患者的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都可以升高。

    • 总胆汁酸(TBA)

      总胆汁酸是胆固醇在肝脏分解及肠-肝循环中的一组代谢产物,是胆固醇在肝脏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与胆固醇的吸收、代谢及调节关系密切。人体的总胆汁酸分为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两大类。初级胆汁酸以胆固醇为原料,参与脂肪的消化吸收。其经过胆道系统进入十二指肠后,在肠道细菌作用下经水解反应生成次级胆汁酸。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或肝内外阻塞时,胆汁酸代谢发生障碍反流入血,血清总胆汁酸浓度升高。因此,总胆汁酸水平变化可敏感地反映肝脏功能。

      正常参考值范围 0-10μmol/L

      临床意义:

      总胆汁酸增高可见于各种急慢性肝炎、乙肝携带者或酒精性肝炎(TBA 对检出轻度肝病的灵敏度优于其他所有肝功能试验),还可见于绝大部分肝外胆管阻塞和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肝硬化、阻塞性黄疸等。

    三、反应肝脏合成功能的指标

    • 总蛋白(TP )、白蛋白(A )和球蛋白(G )

      总蛋白可分为白蛋白和球蛋白两类,白蛋白主要在肝脏合成,肝脏每天约合成 12g 一 20g 的白蛋白;球蛋白大部分在肝细胞外生成,由机体免疫器官制造。总蛋白在机体中具有维持血液正常胶体渗透压和 PH、运输多种代谢物、调节被运输物质的生理作用和解除其毒性、免疫作用以及营养作用等多种功能。血清总蛋白不仅可用于机体营养状态的监测,还可用于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正常值参考范围:

      总蛋白 60-80g/L,白蛋白 40-55g/L,球蛋白 20-30g/L,白蛋白/球蛋白为 1.5-2.5: 1。

      临床意义:

      (1)白蛋白

      增高:各种原因失水所致的血液浓缩(如呕吐、腹泻、高热、休克);饮食中蛋白质摄入量过多等。

      降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不良、急性大失血、严重烫伤、肝脏合成功能障碍、胸腹水、肾病、孕后期,白蛋白低于 20g/L 时,常可见水肿,先天性白蛋白缺乏症(血中几乎无白蛋白,但不发生水肿)等。

      (2)球蛋白

      增高:主要是体内的某些疾病,引起免疫功能的增强,如慢性炎症和感染、慢性肝病、M 蛋白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降低:某些免疫系统疾病导致的免疫力下降,服用免疫抑制剂,一些肝病(肝炎、肝硬化)等。

    • 前白蛋白(PAB)

      前白蛋白又称转甲状腺素蛋白,由肝细胞合成,在电泳分离时,常显示在白蛋白的前方,其半衰期很短,仅约 1.9 天。因此,测定其在血浆中的浓度对于了解蛋白质的营养不良、肝功能不全,比之白蛋白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正常值参考范围 280-360mg/L。

      临床意义:

      除了作为一种灵敏的营养蛋白质指标,前白蛋白在急性炎症、恶性肿瘤、肝硬化或肾炎时其血浓度下降。

    以上就是关于肝功能检查常用指标及临床意义的介绍,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能够有所收获。

  •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检查主要是确定血液方面的问题。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血常规的检查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血常规是一项重要的、基础的检查,几乎所有的疾病到入院以后都要检查血常规,但血常规正常可以排除哪些疾病,我们清楚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一、血常规正常可以初步排除的疾病有哪些呢?

     

    血常规正常也就意味着患者的红细胞血红蛋白正常,而红细胞血红蛋白正常可以初步排除贫血性疾病。而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正常则可初步排除细菌感染等疾病。血小板正常,则可排除血小板减少相关性疾病。当然根据血常规是否正常,还可以排除一些急性疾病、慢性病等,但都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 


    二、血常规不是排除疾病的唯一的标准?

     

    血常规当然不是排除疾病的唯一的标准,比如刚才讲到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正常,可以初步排除贫血性疾病。但如果患者血液浓缩的时候,患者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也可以大致正常,但此时患者的贫血等情况也可以被掩盖。再比如患者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正常的时候,也可能是比较严重的感染,导致白细胞降低所致。所以血常规只可以初步筛查,而不是排除疾病的唯一标准。


    三、血常规的意义有那么大吗?

     

    即便是血常规不是排除疾病的唯一标准,但血常规的意义却非常重要。作为一种操作简单,检查方便,价格低廉,行之有效的检查方法,血常规仍然在很多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血常规的意义还真的就非常大。

     

     


    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 心肌损伤后,身体出现不适。及时准确快速的化验有助于疾病的快速诊治。

     

    心肌损伤的早期标志物

     

    心肌损伤的早期指心肌损伤后6小时内血中水平升高的标志物,现在已知的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标志物大多出现于病理过程的早期。早期标志物的应用有助于早期诊断,进而有助于早期治疗。

     

    (1)C反应蛋白。在心肌损伤发生的早期出现异常增高且窗口期较短,在心肌损伤的早期和预后估计有较好的临床价值。随着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方法的应用,其临床应用价值不断受到关注。

     

    另外,国家也已将超敏C-反应蛋白作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相对独立的一个新的筛查指标。

     

     

    (2)肌红蛋白。虽然其心肌特异性不高,但心肌梗死后能迅速地从坏死的心肌中释放出来,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肌红蛋白的血半衰期短,所以又有助于观察心肌梗死病程中有无再梗死发生以及梗死有无扩展。肌红蛋白还是急性心肌损伤溶栓治。

     

    心肌损伤确诊的标志物

     

    心肌损伤发病6~9小时后血中出现增高并持续数天、对心肌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高的生化标志物。

    (1)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分析测定有多种方法。测定其活性(u/L)的常用方法为免疫抑制分析。CK-MB质量分析的方法是测定其蛋白浓度(μg/L),避免了活性测定中遇到的干扰,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测定时间短。

     

    (2)心肌肌钙蛋白(cTn).cTn有cTnl和cTnT两种亚型。因cTn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发病后持续时间长,是目前诊断心肌损伤较好的标志物。心肌损伤后6~8小时即可在外周血测得cTn异常,增高可持续7~10天(cTnl)或10~14天(cTnT).cTn的血中半衰期约数小时。溶血或纤维蛋白原,甚至类风湿因子有时也可对某些cTnl测定方法产生影响,应考虑标本中cTnl的稳定性,注意标本保存时间和保存温度。应用cTnl时,不同的cTni检测方法有着不同的临界值。一旦检测到心肌肌钙蛋白(cTn),即表明患者已出现有临床后果的心肌损害。

     

     

    监测急性心肌损伤有哪些新的标志物心肌损伤标志物主要有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1、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和肌红蛋白。

     

    除此之外,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测定。也是一新的实验项目,用于在急诊室就诊的胸痛病人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如果发生缺血,缺血修饰白蛋白的水平就会发生变化。

  • 这个问题很普遍,很有代表意义,知道查血脂的人很多,了解血脂高有危害的人也不少,但是会看会判断自己的血脂报告的人,不多!

     

    下面,我教大家一个三分钟看懂血脂报告的方法


    首先,我们正常人查的血脂通常为四项,分别为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以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

     

    为便于大家的理解,我特意把各项指标及参考值给大家标注出来了


    接着,进行结果对比判断。很显然,题主的血脂项目中,不管是总胆固醇6.3、甘油三酯2.28以及低密度脂蛋白5.29,都明显要高于正常参考范围。

     

     

    那么,这时候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就来了,是不是只要高就一定可以诊断为高脂血症?

     

    事实上,并非如此!临床上,关于高脂血症的诊断是有一个正规标准的,并不是说只要哪一项或者哪几项高就一定代表血脂异常,而且还要一个特殊指标:高密度脂蛋白,低了反而不好,因为它是人体的一种“好胆固醇”,它的升高对人体是有益的!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知道自己的血脂只是简单的升高,而不是异常到需要进一步检查,甚至治疗呢?

     

    很简单,大家只要参考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提出的标准


     
    只要当总胆固醇≥5.72,甘油三酯≥1.7,低密度脂蛋白>3.64,才能称之为血脂异常。

     

    很显然,题主的血脂均为重度异常,完全可以诊断为高脂血症了,必须立即启动生活干预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了。


     同时注意定期复查肝功能、心肌酶谱以及血脂四项,治疗的目标是控制甘油三酯在1.7mmol/L以下。

     

     

    最后,再次提醒大家:看血脂报告,重点抓住两个指标:一是总胆固醇,二是甘油三酯。它们都是独立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如果这两者都升高,那暗示着比单一指标升高还要高的危险性。因此,对于这位朋友的高血脂问题,不但应该加强生活控制,还应该注意服药,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下来,同时注意定期监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等指标,综合性的控制好血脂指标,同时也要注意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等其他心血管疾病风险疾病的控制,综合多方面的身体调理和控制,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才是根本。

  • 高血压伴不同合并症的摄盐量标准

    1. 糖尿病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随着摄盐量的增加,其心脏重塑作用越显著,且高盐饮食加重心脏重塑的作用独立于血压水平,在血糖控制较为平稳时,高盐摄入将抵消降糖带来的心脏保护效益[1]。

    故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要限制盐的摄入量。

    作为一个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国高血压健康管理规范建议您每日食盐的摄入量少于 5g。此外,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建议多吃一些水果蔬菜以及一些含钾高的食物,如豆类等。另外要避免一些高糖、高脂食物。

    2. 冠心病

    摄盐量过高会影响冠心病患者的健康,食盐中的钠离子会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心排血量,导致心脏负担增加。而对于本来心脏血就供应不足来说的冠心病患者来说,这无疑是对病情非常不利的。

    而控制摄盐量对身体也有一定的益处,限制食盐可以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限盐可以使得血压恢复正常,也可以减少药物的使用量,提高降压药的疗效。因此也是对心脏有益的。

    作为一个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国高血压健康管理规范建议您每日食盐的摄入量少于 5g。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饮食要注意坚持低盐低脂和低胆固醇,尽量避免辛辣油腻的食物,多吃一些粗粮等。

    3. 慢性肾病

    高盐摄入也会加重肾脏的负担,我们日常所食用的盐有 95%都是由肾脏代谢掉的,如果盐摄入的太多,肾脏的负担会增加。而且钠盐摄入过多后,会在人体内聚集不易排出,造成水肿,进一步加重肾脏的负担,导致肾功能的衰退。慢性肾病患者往往会出现“蛋白尿”的症状,需要服用药物控制,而高盐摄入还会影响这些药物的效果,更加影响肾脏的健康。

    作为一个高血压合并慢性肾病患者,中国高血压健康管理规范建议您每日食盐的摄入量少于 3g。对于高血压合并慢性肾病的病人,还需要注意不要吃辛辣调味品及咖啡、浓茶等刺激食物,且需要限制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也学要限制钾、磷摄入,可以选择一些如西兰花、卷心菜、黄瓜和茄子等含钾量低的蔬菜。

    4. 脑卒中

    高盐摄入与脑卒中有直接的关系。盐除了对血压产生影响外,还对脑卒中死亡率有直接作用[2]。

    但减少摄盐量,效果显著。有研究表明,当摄盐量减少了 1/3,收缩压与舒张压都降低了 10mmHg 以上,脑卒中的死亡率也减少了 75%~80%,显著增加期望寿命 5~6 年[3]。作为一个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中国高血压健康管理规范建议您每日食盐的摄入量少于 3g。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的饮食要以清淡为主,坚持低盐低脂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

    5. 总结

    对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来说,每日摄盐量不要超过 5g,而对于高血压合并慢性肾病、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来说,每日的摄盐量则不要超过 3g,你记住了吗?

    那么 5g、3g 的食盐大概是多少呢?一个啤酒盖中所能装的食盐量大概就是 5g,而一半的量大概就是 3g 左右啦。此外,像我们日常的调味料中,酱油、鸡精、耗油等都是含有钠离子的,也有多种食品如腌制肉类、油炸食品、饼干蛋糕类都是含有钠离子的,食用也需要注意摄入量哦!

  • 目前尚无充分科学证据表明胃肠功能紊乱直接引起湿疹,二者属于完全不同的疾病。湿疹是一种复杂的皮肤炎症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个因素,如遗传因素、免疫系统异常、环境因素等,患者可表现为皮疹、皮肤瘙痒等症状。胃肠功能紊乱是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由于精神心理因素、饮食因素、肠道感染、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等因素导致,患者可出现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因此湿疹和胃肠功能紊乱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胃肠功能紊乱也并非湿疹的病因。

    如果怀疑自己存在胃肠功能紊乱并伴有湿疹症状,建议咨询医生进行评估和诊断,并进行专业的治疗。

  • 胃肠功能紊乱可以吃促胃动力药、抑酸药、抗抑郁药以及抗幽门螺杆菌药等。

    1.促胃动力药:胃肠功能紊乱的患者常可能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此时服用促胃动力药可有效缓解症状,常见药物包括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

    2.抑酸药: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腹部烧灼样疼痛,与胃酸分泌过多有关,此时患者可服用H2受体拮抗剂以及质子泵抑制剂缓解症状,常见药物包括西咪替丁、雷贝拉唑等。

    3.抗抑郁药: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病常与精神心理因素相关,服用抗抑郁药对某些合并存在焦虑抑郁的患者而言可以有效缓解消化道症状,常见药物包括氟西汀等。

    4.抗幽门螺杆菌药: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的重要原因,此时患者需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克林霉素、奥美拉唑以及果胶铋等。胃肠功能紊乱的患者用药需谨遵医嘱,不可擅自用药。

  • 不建议患者扣嗓子眼催吐,因为催吐具有一定的危害和风险,如窒息、食管溃疡、代谢紊乱和进食障碍等。

    1.窒息:催吐时操作不当,比如用手刺激咽部扁桃体比较用力,容易导致扁桃体疼痛和损伤,引起扁桃体感染发炎。强行催吐还容易误吸呕吐物,导致呕吐物进入呼吸道堵塞气管,引起机械性窒息。

    2.食管溃疡:催吐可导致胃酸回流至食管,刺激食管黏膜引发炎症和溃疡,胃酸回流到口腔还会腐蚀牙釉质。

    3.代谢紊乱:长期催吐会造成胃液大量丢失,导致患者体内水电解质紊乱,引发代谢性碱中毒和低血钾,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死亡。

    4.进食障碍:少数患者由于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经常催吐,可以引发进食障碍,引起神经性厌食症或神经性贪食症。

    建议患者要避免自行催吐,注意饮食健康,若有不适症状,及时就医治疗。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