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癌症目前的治愈率仅为 45%,大约 70%的癌症患者在病程中需要接受放射治疗,放疗几乎可用于所有的肿瘤治疗。然而,有患者及其家人对放疗害怕,放疗真如人们所想的那样吗?。
放疗和手术一样是一种局部治疗的手段,因此,放疗的副作用主要发生在治疗的部位,很少有全身反应出现。就是照哪里,哪里有反应。一般来说,在放疗过程中,照射局部肯定会有放疗反应出现,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严重的放疗并发症出现概率非常小,可以说一般的放疗绝大多数人都能耐受。
事实上,放疗病人接受的是射线,病人身上没有放射源,没有射线的,也就没有辐射,不会影响家人的健康。
放疗需要忌口吗?
没有特别忌口的东西,提倡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多饮水,适当补充维生素就可以了。当然不同肿瘤还有些特殊要求,比如消化道肿瘤或治疗过程中对消化道可能造成损伤的肿瘤(如鼻咽癌、肺癌等),尽量减轻消化道负担,避免干硬刺激食物的损伤;腹盆腔肿瘤则要求少渣饮食,因其本身可能引起大便次数增多等问题。
放疗一般需要多久?
简单说放疗就一个周期,只是这个周期有点长,一般要持续一个月左右。每周一至周五治疗,周六、日休息,目前也在尝试较短时间内的再程放疗。
放疗中间可以停吗?
很多病人觉得,放疗时间这么长,中间停个几天,休息一下,可以减轻放疗副反应。如果中间放疗间隔时间太长,那么再继续放疗的意义不是太大。同时正常组织的损害已经形成,而肿瘤细胞没有达到理想的剂量。如果不是放疗的反应真的很明显,或者出现其他并发症必须要停,一般建议患者不要随便停止治疗,如果不得已要停止治疗,时间不要超过一个星期。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乙肝的治疗会有哪些常见误区呢?乙肝这种疾病在我国非常的常见,在生活中,大家一说到乙肝这种疾病,很多人就会很害怕,在很多人的眼中,乙肝就是一种不治之症,如果患上的话,大家就不能恢复健康了,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
乙肝的治疗会有哪些常见误区呢?
1、肝功能正常者无需治疗:
因为肝功正常的病人,虽然DNA比较高,在治疗时机上不太合适。我们讲抗病毒治疗强调契机和时机,比如有轻度转氨酶升高有轻度的炎症,转氨酶在两倍到四倍,病毒高的,当然是治疗时机。像这样转氨酶升高而且DNA阳性,我们的治疗可能看到效果比较明显,肝功达到正常,DNA转阴的概率比较高。
2、病急乱投医:
很多患者治疗乙肝时迷信一些所谓的“家传秘方”。然而那些“几个月消灭乙肝”的秘方其实际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乙肝是慢性病,慢病不能“急治”。
3、乙肝为不治之症:
乙肝是可以治疗的,目前虽然没有特效的药物,但是还是有有效的药物。对它的治疗大家还是有信心的。另外,长期慢性肝炎的病人来自于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压力特别大,甚至有人就产生一些轻生的想法,当然全社会都给他们关注,现在乙肝患者也受到政府和医务工作者关注,关爱每个乙肝患者,给他更多的支持,心理支持,包括治疗上的支持,都是每个医务工作者的职责。
4、乙肝治疗保肝药用得越多越好:
乙肝患者常常吃很多所谓的“保肝药”,或者还要吃各种保健品或偏方。其实这样有百害而无一利。乙肝病毒复制是慢性乙肝的根本病因,所以抗病毒治疗是对因治疗,犹如釜底抽薪,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很多“保肝药”都是通过肝脏代谢的,过多服用只会加重乙肝患者本就脆弱的肝脏负担。
大家如果对乙肝的治疗存在误区的话,很容易影响疾病的治疗,所以各位患者一定要重视上述的内容,希望那些已经走入乙肝治疗误区的患者,可以早日的走向正确的治疗之路,平时患者还要注意个人物品的卫生,避免把乙肝传染给亲人。
在青春痘成熟之后,是可以挤掉的,但是,并不提倡。首先,因为在挤痘的同时,很可能将手上的细菌挤进皮肤里,这样不但不能让痘痘快速祛除,反而使炎症加深,还可能留下难看的色素沉淀和疤痕。
痤疮在皮肤科中是一种很常见的慢性炎症,这类疾病一般不需要接受手术治疗。若患者对这个疾病有足够的了解,就能很好地康复,而且不会复发。若缺乏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患者不仅不能尽快康复,还会导致病情恶化。那么,痤疮有哪些常见的误区呢?
误区一:脸上有痘就擦药
当发现脸上长出痘痘时,千万不要急着涂祛痘膏,因为除青春痘外,还有可能是面部湿疹等发于脸部的皮肤病。所以,在擦药之前,一定要认清楚症状。如果自己不能确定,应该到医院让医生帮忙诊断,而不是将药品乱涂一气,导致更恶劣的后果。
误区二:一长痘就用手挤
有皮肤专家表示,在青春痘成熟之后,是可以挤掉的,但是,并不提倡。首先,因为在挤痘的同时,很可能将手上的细菌挤进皮肤里,这样不但不能让痘痘快速祛除,反而使炎症加深,还可能留下难看的色素沉淀和疤痕。其次,在挤痘的同时,可能是将青春痘中的残余物质挤出皮肤。但是,在往外挤的同时,也可能是向里挤了,从而让应该排出的物质留在了皮肤的更里层,更加不容易除去。
误区三:长痘错寻原因
青春痘不止是皮肤上有螨虫所致,还可能由于人体内分泌、饮食习惯、遗传因素、情绪变化等因素引起的。所以,只有部分青春痘与螨虫感染有联系,在治疗时应查明长痘原因,对症治疗。
误区四:治疗青春痘“见好就收”
很多长了青春痘的年轻人,在用药一段时间后会因为皮疹消失而停止用药。其实青春痘是一种慢性皮肤疾病,需要一个长期的治疗过程,如果盲目地“见好就收”则会造成病情反复,最后变成治了又长,长了又治,反复不断。青春痘如果要治愈,平均需要4个月左右,更长的则要1-2年,所以切勿在看了一个医生后短期内不见好转,马上又去找另外的医生。
误区五:长了青春痘需要严格忌口
中医认为青春痘主要由湿热引起,治疗的时候需要忌口,如不能吃海鲜、辣椒、油腻上火的食物,平时喝汤也只喝清凉补。但西医皮肤科则指出,青春痘的真正发病原因与遗传因素有关,所以仅靠忌口并无作用,只要找到正确的治疗方式,吃什么并不存在“苛刻”的要求。
误区六:采取避孕药治疗痤疮
避孕药可抵抗体内激素,在一定程度上有减轻痤疮的作用,因此很多痤疮患者盲目跟风,采取避孕药治疗痤疮。但大量临床证实,避孕药副作用很大,常会引起不良反应,如长时间使用还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
上述为您详细介绍的内容就是痤疮患者需要注意的误区,希望大家能谨记。我们都知道油性皮肤一般是很容易患上痤疮的,所以油性皮肤的朋友们应多加注意面部皮肤的清洁,养成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
肝癌是一种我们很常见的疾病,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一些患者因为各种原因患上了肝癌的疾病。可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是很了解这个疾病,并且对肝癌疾病产生了认识的误区。那么下面我就来说说肝癌疾病的认识误区是什么吧。
误区一:低估酒精的致癌作用
该项包括29个国家、29925名成年参与者的国际性调查显示,在高收入国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以色列等),人们往往低估酒精的致癌作用,有42%的人认为饮酒不增加癌症危险。
与此相比,低收入国家(肯尼亚和尼日利亚)中15%的人和中等收入国家(中国、黎巴嫩、乌克兰、多米尼加共和国、墨西哥等)中26%的人持相似观点。在高收入国家,59%的人认为蔬菜水果摄入不足比过量饮酒更危险。而事实上,研究结果显示,蔬菜水果的保护作用不及酒精的危害作用。
误区二:精神压力和空气污染的危害作用被夸大
在高收入国家,57%的人认为精神压力的致癌作用比酒精强,78%的人认为空气污染是比酒精更强的致癌危险因素。而实际上,并没有证据显示精神压力是癌症的危险因素;空气污染与过量饮酒相比,也只是一个较弱的危险因素。
误区三:癌症=绝症
在中、低收入国家,人们对癌症的看法更加悲观。在低收入国家,48%的人认为癌症没有什么治疗办法,患癌症就等同于被判死刑。在中等收入国家,39%的人持相同看法。与之相比,高收入国家中仅17%的人有此看法。
这种错误的看法可能影响到人们参与癌症筛查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癌症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误区四:治疗癌症是医生的事
在低收入国家,75%的人认为在制定治疗癌症的方案时全都是医生说了算,仅8%的人同意患者应该与医生一起做决定。与之相比,经济发达国家中72%的人认同患者与医生共同决定的模式。
以上介绍的就是对于肝癌疾病的认识误区,希望大家在看完本文后,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并且在生活中的时候,患者应该积极的去治疗疾病,争取早日将疾病治疗好,恢复一个健康的身体,天天健康快乐的生活。
做完阑尾炎手术后出现腹痛的症状,可能是伤口感染、肠黏连、阑尾残端炎等因素导致。
1.伤口感染:如果是在术后早期出现腹痛症状,可能是因为伤口感染而引起。术后不注意伤口护理,导致伤口没有愈合完成,出现感染的症状,进而导致腹痛、伤口红肿等现象。
2.肠黏连:另外,在手术过程中,腹腔内环境破坏以及手术损伤、异物等原因,会导致肠黏连。术后如果进食不当,就可能刺激腹部疼痛症状出现。
3.阑尾残端炎:主要是因为手术过程中,在切除阑尾时,阑尾残端过长,没有完全清除干净,进而再次出现炎症导致腹痛。
导致做完阑尾炎手术后腹痛的原因比较多,需尽快到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滴虫性阴道炎通过正规治疗之后可以治愈。滴虫性阴道炎经过积极的用药治疗,患者可以治愈。但是患者相当一部分患者在月经后复发,且再感染率很高。如果滴虫性阴道炎不进行正规的治疗,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滴虫性阴道炎是由阴道毛滴虫感染引起的阴道炎症,主要通过性交传播,也可间接传染,其治疗主要是药物为主,需要伴侣同时进行治疗,同时避免高危性行为,注意个人卫生。
建议滴虫性阴道炎的患者应尽快就医,遵医嘱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反复发作,影响身体健康。
甲状腺结节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甲状腺内出现一个或者多个组织结构异常的团块。许多人可能分不清甲状腺结节与甲状腺癌的区别,事实上只有约5%的甲状腺结节是恶性的,而绝大多数结节都是良性。
甲状腺结节其实并不少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一般人群发病率为3%-7%,而且大多数患者没有任何症状,少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甲亢。
发现甲状腺结节饮食上应注意些什么?
首先饮食与甲状腺结节发病的研究并不多,我国有研究显示由于碘盐的普及,一般人群患甲状腺疾病的几率有所下降,但研究发现饮食过咸的人群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显著升高。
另外摄入碘的量也会影响结节的发病,中国医科大学一项前瞻性研究结果发现碘超量地区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要高于正常地区,所以碘的摄入量应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不宜过高或过低。
综上所述,首先在预防甲状腺结节发生上建议饮食不宜过咸,宜清淡饮食。如果已经出现甲状腺结节,无论是否合并甲亢,都要注意碘摄入不宜过量,不宜过多食用含碘高的海产品如紫菜、海苔等。
甲状腺结节会不会对身体健康有极大影响?
其实发现甲状腺结节不需要过于担心,因为绝大多数的结节是不需要治疗的。但有三点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仍有5%左右的结节是恶性的,所以需要先鉴别清楚结节的良恶性,如果是恶性就要及时进行手术切除。
其次一些结节过大可能会压迫喉返神经导致声音嘶哑,或者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这些结节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果合并有甲亢时,还会出现如心悸、多汗及手抖等的甲亢症状,这时也需要手术或者抗甲亢药物治疗。
再者,如果结节体积小,如直径小于4cm,医生一般会告诉你不需要手术治疗,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结节可能会生长,所以需要密切随访观察,可每6-12个月随访一次,如果出现不适随时到医院就诊。
结语
许多人在体检或无意中触摸到都会发现有甲状腺结节,但大多数对健康不会产生不利影响,也不需要进行治疗,只要注意饮食,密切随访即可。
参考文献:
[1]《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甲状腺结节》
[2]林林,薛晓凤,吕宏彦.甲状腺结节与饮食习惯的临床研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29(6):II》.
肚子通常是指腹部,开塞露为缓泻药,可用于便秘的治疗,用开塞露后通常不会出现腹痛、出冷汗等症状。
用完开塞露后腹痛、出冷汗可能是其他问题,如胃肠炎、阑尾炎所导致,建议结合医生的意见给予治疗。开塞露主要成分为甘油或山梨醇,本品能润滑并刺激肠壁,软化大便,使易于排出。药物使用后通常不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所以不会出现腹痛、出冷汗等症状。腹痛、出冷汗可能是其他因素所导致,如大量摄入油腻、刺激性食物可能增加肠胃负担,导致腹痛、出冷汗。
细菌感染伴阑尾管腔堵塞,导致急性炎症,如果对胃肠道神经造成刺激,也会导致患者出现上述症状。综上所述,用开塞露后出现腹痛、出冷汗等症状,考虑是其他疾病所引起,建议尽早到医院消化内科进行诊断,明确原因后积极配合医生给予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胆结石是临床中比价常见的一类疾病,尤其在中老年人中,胆结石是由于胆汁中胆固醇、胆红素含量增加,导致聚集形成结石,存在与胆囊中,称为胆结石。胆结石形成的原因有很多,胆结石的患者并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是由于多个因素长期的作用下,是一个慢性的过程。
很多胆结石的患者平常可以没有任何症状,由于结石数量少,体积小,只有在体检的时候可能被发现。临床中常见的比较典型的症状为右上腹或者肋骨下的疼痛、同时伴有恶心、呕吐消化系统的症状,并且在进食油腻的食物后会减重。因为脂肪的消化是在胆汁的作用下进行,结石的存在会导致胆汁的分泌受阻,所以进食油腻的食物后会出现症状。
胆结石形成的原因中有一些不可改变的因素,例如遗传因素,家庭成员中有该患者,会使胆结石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年龄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年龄越大,胆结石的患病率越高,临床中胆结石的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由于老年人控制胆囊收缩的肌肉功能下降,或者激素的分泌失调,导致胆汁排泄不畅,从而使患病率增加。也有部分患者为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是由于先天的溶血性疾病或者黄疸导致胆结石的形成。
据调查,胆结石的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2倍。女性患病率增加的原因与雌激素影响胆汁分泌有关系,女性体内雌激素明显高于男性。因此,患病率增加,另外在可控的影响因素中,饮食习惯占有重要地位,爱吃油腻食物。
高热量食物的人容易的胆结石,由于血液中胆固醇是形成胆结石的主要成分,所以进食过多的胆固醇吸收入血后,增加了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胆固醇主要存在于胆汁中,胆汁中胆固醇的浓度增加所以容易沉积形成结石。由于胆汁的分泌是在食物的刺激下发动的,饮食不规律,不吃早餐,长期禁食,胆汁积聚在胆囊中,浓度增加,容易沉积,进而增加患病率。
患有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人,由于物质代谢的紊乱,三大营养成分比例失调,胆固醇的排泄主要通过胆汁,所以代谢性紊乱的病人胆结石的患病率增加。吸烟、饮酒、熬夜,也是患病率增加的原因。妊娠期间的妇女,由于此时雌激素、黄体酮的增加,影响胆囊的收缩及胆汁的分泌,多次妊娠的妇女患病率明显增加。
以上都是胆结石的患病原因,现在人们对健康的越来越重视,以及疾病一级预防的积极倡导下,很多人坚持每年进行体检,提高了疾病的早期检出率,在及时的治疗下,明显提高了疾病预后。
这段时间,身边“咳咳咳”的人越来越多,尤其婴幼儿容易中招。很多人都以为是感冒,其实很可能是“百日咳”。
近日,国家疾控局发布的通告显示(图1),一种古老的传染性疾病——“百日咳”卷土重来,今年1-2月,全国报告百日咳32380例,是2023年同期(1421例)的近23倍,已致13例死亡[1]。
通告一发布,很多人担心起来:百日咳是什么病?怎么判断孩子的咳嗽是不是百日咳?怎么做才能保护自己和家人不受百日咳伤害呢?
针对大家的问题,京东健康特别整理了一篇百日咳家庭防护和就医攻略。
图1:国家疾控局发布的2024年1-2月百日咳发病数和死亡数
Part 1:什么是百日咳?和感冒有什么区别?
很多年轻家长对百日咳比较陌生,其实在百日咳疫苗问世之前,这种古老的传染病曾是导致6月龄以下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百日咳,它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从名字不难看出,这种疾病的咳嗽时间特别长,一般来说可持续2~3个月,很不好治。
百日咳主要通过空气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特别是6月龄以下未及时接种疫苗的婴儿威胁最大。
百日咳初期与感冒症状相似,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主要在后期。
一般来说,感冒症状通常在一周内逐渐好转,而患了百日咳的婴幼儿一般经过7~10天左右,才会出现明显的阵发性、痉挛性剧咳。
剧烈的痉挛性咳嗽常引起反射性呕吐,还可导致面部充血、毛细血管破裂,出现球结膜出血、面部皮肤出现出血点等表现。
最后孩子可能咳出大量黏液,并由于大力吸气而出现犹如鸡鸣样吼声,昼轻夜重[2]。因此,在古代中医称其为“鸡咳”或“鹭鸶咳”。
也有一部分百日咳患者痉咳期症状相对较轻,仅表现为持续2-4周的慢性咳嗽,特别是青少年或成人百日咳患者,常常没有典型痉咳,表现为阵发性咳嗽和暂时性缓解交替,持续 2 周以上。
如果有以上症状,千万别掉以轻心,一定要去看医生。
Part 2:百日咳为什么突然间增多?
百日咳很早就被纳入了国家免疫规划,我国为3月龄婴幼儿免费接种百白破疫苗,自计划免疫实施后,百日咳的发生率已经大为减少。
但近年来,不止我国,全球范围来看,很多疫苗覆盖率高的国家出现了“百日咳再现”。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疫情导致了很多地区儿童没能按时、及时接种疫苗。
根据我国百日咳发病数据来看,百日咳的发病患者群主要是以未接种或者未全程接种百日咳疫苗的婴幼儿为主。
二是百日咳病毒近年来在不断变异。
根据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百日咳鲍特菌MLVA型别变迁研究结果显示,2016—2022年,百日咳型别在不断变化:百日咳型由2016年的MT32型、27型到2022年主要转变为MT28型。MT28型在上海首次报道。
MT28型毒力较强,引起小范围的扩散流行。MT28型红霉素耐药率超过80%,和原始的百日咳疫苗组发生免疫逃逸。
监测结果提示:百日咳疫苗保护性抗体降低,现有百日咳疫苗对目前流行的百日咳菌株不耐受[3]。
人类和疾病的抗争是个漫长的过程,也不用过于担心,虽然患病病例有增多,但仍在可控范围内。
Part 3:婴幼儿打了疫苗,为什么还会感染百日咳?
前面提到,百日咳病毒近年来在不断变异,是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还有个客观事实:百日咳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维持时间不够长,保护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是白喉类毒素、无细胞百日咳苗、破伤风类毒素(DTaP)三联疫苗。
接种时间为3月龄、4月龄、5月龄、18月龄时各接种1剂次。通常疫苗接种3~5 年后保护性抗体水平下降,12年后抗体几乎消失。
由于婴幼儿预防接种时间间隔较长,没有全程接种疫苗的儿童,百日咳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完成首剂次百日咳疫苗的接种后,保护有效性只能达到45%,如果完成3剂次的基础免疫,保护有效性能提高到98%左右。
建议所有适龄婴幼儿都应在免疫程序里尽早完成疫苗全程接种,以远离百日咳感染风险。如果有流行时易感人群仍需加强接种[2]。
需要警惕的是,百日咳不只是一种儿童疾病。
在许多国家观察到的流行病学数据表明,由于青少年和成人的疫苗获得性免疫力已经减弱,导致大量未受保护的人群可能感染百日咳。
百日咳的典型临床特征包括阵发性咳嗽和百日咳。但在成年人中,症状多少不太典型,难以识别,这大大增加了成年人传染给家庭成员的风险。
Part 4:怎么防范百日咳?
对于婴幼儿,最好的防护办法是及时全程接种百日咳疫苗。
目前我国没有针对成年人的百日咳疫苗,也尚未推荐在成年人群进行加强免疫。
为了保护自己,也避免家人感染,不管婴幼儿、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防范百日咳。
1.及早识别并就医
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感染百日咳后的症状不一,符合以下任一项条件者,应高度怀疑是百日咳,就请尽快到医院就诊,做百日咳鲍特菌等检查,以排查百日咳[2],然后根据医嘱服药:
(1)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病程≥2 周;
(2)婴儿有反复发作的呼吸暂停、窒息、发绀和心动过缓症状,或有间歇的阵发性咳嗽,有百日咳流行病学暴露史或者确诊病例接触史;
(3)大龄儿童、青少年、成人持续 2 周以上咳嗽,不伴发热,无其他原因可解释,有百日咳流行病学暴露史或者确诊病例接触史。
2.做好隔离
百日咳经呼吸道飞沫传播,许多咳嗽的青少年及成年人,可能使隐性带菌者及不典型症状的患者,也有传染性。
因此,需要对百日咳病人进行隔离,以保护婴幼儿等易感人群。
3.日常防护
稍微令人安心的是,百日咳杆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弱,无需消毒处理。
日常防护需要注意的是:保持室内通风,让衣物在阳光下暴晒,对痰液及口鼻分泌物进行消毒处理,勤洗手,戴口罩。
希望所有人远离百日咳,健健康康的享受春光~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放弃、逃避、退缩、依赖、缺乏勇气,是处于抑郁之中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表面看起来是产生于现实中的挫折与失败,但其根源依然来自于内心中的“战争”。
患者会表现出逃避工作、逃避人际交往的倾向,有时连应付日常生活都成了问题。逃避也会以“病态依赖”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有在所依赖的人身边才能部分地面对生活,离开所依赖的对象他什么都做不了。一开始,逃避会令他感觉好过一些,起码可以少一些自我挣扎。但逃得了一时却逃不了一世,这是一场来自内心的战争,就算逃避了所有人,所有事,都不会终结。
这场战争的起源在于两个自我:理想化自我与真实自我。正是因为理想化自我无法达到,而真实自我又无法接受,所以他一直在两个自我的矛盾中挣扎。开始他会奋力地摆脱真我,以达到理想化的自我,当这种挣扎在现实面前变得苍白无力的时候,他就会慢慢地变得自卑与自恨。
当他既无法放弃幻想,又无法面对真我的时候,就会逃避现实来让自己“心安”。毕竟他自己都无法面对这“丑陋”的自己,又怎敢让别人发现,所以逃避也是维系理想化自我的一种手段。缺乏对真我的接纳,有时也会被外移,就好像没有人会喜欢这样的他,没有人会接纳这样的他,如果以这样的自己去见人,就一定会受到他人的伤害或抛弃。
总之,因为这种外移的作用(把自己内心中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他可以找到很多支持自己逃避的理由。如,失败、他人的否定、现实的艰难等。但逃避并不能解决这场内心的战争,只会带来更多的失败与挫折。逃避的时间越久,就越没有勇气来面对生活与真实的自己。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