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手足口病高发季宝宝有必要打手足口疫苗吗?

手足口病高发季宝宝有必要打手足口疫苗吗?
发表人:方健

天气逐渐增温,又到了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不存在地区性差异,学龄前的儿童的免疫组织与器官发育尚未完善,免疫力弱,而且孩子很喜欢跑来跑去,满世界疯玩,很容易就成为手足口的攻击对象。

 

所以手足口疫苗就成为防范手足口的一项重要的措施。手足口疫苗能不能保证不会得手足口病呢?安不安全呢?

 

 

手足口病简介

 

手足口病是一种以口腔黏膜疹和手足(也可能是其他部位)斑疹、斑丘疹或水疱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手足口病首次描述于1957年发生在加拿大多伦多的一次夏季暴发流行中,其致病原因是柯萨奇病毒A16。此后有至少15种其他肠道病毒血清型已被发现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为柯萨奇病毒A型血清型(简称CV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

 

我国手足口病发病例数非常高,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每年仅被诊断上报的手足口病新发病例平均就有上百万人,同时还有数万重症病例,以及数百名儿童死亡。

 

手足口疫苗到底有效性和安全性如何?

 

目前常说的手足口疫苗指的是EV71疫苗,能够预防EV-A71病毒感染的手足口病。但是,孩子手足口不一定是EV-A71病毒这一种病原体,所以即使打了疫苗也可能会得手足口病,但是EV-A71病毒感染是手足口病发展为重症或死亡得主要原因。

 

据统计,手足口病的患儿死亡人数中EV71病毒阳性高达93%。而且目前我们并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手足口病。所以,我们还是有必要带孩子去打手足口疫苗的。而且EV71疫苗已经在临床研究和真实世界使用中都有很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保护率可达到95%。

 

为什么国外不打这个疫苗只有中国打?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EV71病毒导致的手足口病在全球都有流行,而我国的疫情特别严重,不能因为国外不打这个疫苗就放弃。

 

那么手足口疫苗安全吗?这一点大家可以放心,因为作为一个我国自主研发的新疫苗,其研发过程的规范程度已经与国际接轨,手足口疫苗相关研究由国内外多个单位协作研究,并且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结语

 

手足口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是有一定的证据支持的,家长们可以放心带打疫苗打疫苗去打疫苗。即使打了疫苗,也要注意宝宝的卫生,以免感染其他肠道病毒导致的疾病。

 

参考文献

[1]李理,周平.儿童接种手足口疫苗对手足口病的预防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09:78-79.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手足口病疾病介绍: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的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皮肤黏膜的皮疹、疱疹、溃疡为典型表现,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脊髓膜炎、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每年秋季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时段,尤其是近期开学,其致病病毒对幼儿虎视眈眈,家长需要注意提高警惕,帮助孩子远离疾病。

     

    但会有家长们疑惑:要如何识别手足口病?它又是如何传播的?日常有哪些事项?又要如何预防和治疗呢?

     

    别急,一起来看看京东健康专业药师的解答吧↓

     

     

  • 一、乙肝疫苗可以推迟打吗?

     

     

    一般建议各位家长应准时带宝宝前往医院注射乙肝疫苗,但有时候可能会因某些情况而需要推迟,比如宝宝身体不适等。在这些情况下是可以推迟注射的,但是要注意不能推迟太多天哦。

     

    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是按照一定接种程序进行的,婴儿如果不接触外界环境,不会感染传染病,推迟几天不要紧。但是不可能绝对与外界隔绝,所以还是尽早接种疫苗为好。只要推迟天数不是太多,一般是不会影响免疫效果的,另外要注意感冒发热期间是不可以注射疫苗的,容易产生负作用和过敏反应,另外注射疫苗当天不要洗澡为好的,以免引起针孔感染。

     

    二、乙肝疫苗的注射方案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共3 针,按照0、1、6 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 针疫苗后,间隔1 及6 个月注射第2 及第3 针疫苗。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越早越好,要求在出生后24 h 内接种。新生儿的接种部位为大腿前部外侧肌肉内,儿童和成人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肉内注射。单用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保护率为87.8%。

     

    1、如果新生儿的父母均没有乙肝,该新生儿在出生后应尽快(24小时内)给予基因工程乙肝疫苗1支肌肉注射,注射部位新生儿为大腿前部外侧肌肉1个月后,再打1支,6个月后再打1支,一共3针,此方案称为0、1、6方案;儿童和成人打疫苗前需先进行化验,如果乙肝三系统检查均为阴性,转氨酶正常,可以按0、1、6方案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成人一般剂量加倍)。疫苗的免疫成功率为90%以上,免疫成功的标志是乙肝表面抗体转为阳性,保护时间一般至少可持续12年,接种者可定期复查乙肝三系统,只要表面抗体依然存在,证明免疫能力依旧。

     

    2、对于母亲一方为单纯表面抗原阳性的新生儿,单用乙肝疫苗就可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乙肝疫苗的使用方法依然是0、1、6方案,有报导认为第一针可打2支(10微克/l毫升)效果更好。

     

    3、对于母亲一方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e抗原双阳性的新生儿最好是联合应用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

     

     

    具体方法是新生儿采用注射2次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出生后立即及出生后1个月各注射1支,每支200国际单位)及3次乙肝疫苗(每次10微克,生后2、3、5月各注射1次);也有采取出生后立即注射1支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及3次乙肝疫苗(每次15微克,生后立即及1月、6月各注射1次),2个方案保护的成功率都在90%以上。

  •  小长假是大家外出踏春、游玩的好时期,正因如此致使人流量高度集中,容易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的传播。而每年的清明小长假之后,逐渐回温的气候也导致该病呈现高发的趋势。所以家长们以及幼儿园学校要做好相关预防措施,让孩子们能安全度过手足口病的高发期。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病毒感染后引起的传染病,该病多好发于5岁以下的孩子,尤其是那些还穿着尿布的宝宝们,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尚不完善,当他们的抵抗力低下的时候就会被该病毒找上门来。

     

     

    患儿常常有发热的表现,病后不久就会在手掌心、脚掌心以及臀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还会引起口腔黏膜的溃疡,从而影响宝宝的食欲,有时还会伴有咳嗽、恶心、腹泻等症状。当您的孩子出现这些症状的时候不必担心,只要及时诊治,规律用药很快就可以痊愈的。

     

    那么,处于高发期这个时期我们应当如何预防呢?

      
    1、对于孩子们所用的餐具一定要充分清洗干净,认真消毒,尤其是对于学校来说,对于婴幼儿常用的被褥要经常晾晒,多晒太阳,孩子们穿的衣服要勤洗。

      
    2.父母出现咳嗽、打喷嚏等感冒症状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治疗,同时尽量少接触孩子,回家也要养成先洗手的习惯。

     

     

     

    3.家里要保持勤通风,保持空气的流通。

     

    4.尽量少带孩子们到人流量大,空气不流通的地方。

     

    5.出门时要为宝宝戴口罩,同时要避免接触患病的儿童。

     

    孩子不慎感染病毒的话需要做到

     

    1.尽早隔离,这是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将宝宝所用的日常用品煮沸消毒,尤其是对于有两个宝宝的家庭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2.尽量戴口罩,并且保持周围环境的卫生。

     

    3.对于感染病毒的宝宝来说,一定要予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4.要注意休息,多喝温开水。

      
    该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希望各位家长不要过度担心。一旦察觉宝宝出现不适症状时就要及时就医,予以规范化治疗,宝宝就可以恢复健康啦。

  •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常见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散发,但在春夏交季的时候多发,甚至可以有流行的趋势。

     

    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平时能做哪些来预防手足口病?

     

     

    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多久可以康复?

     

    引起手足口病肠道病毒有七十多种类型,其中以柯萨奇A16型和肠道病毒EV71型最常见。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五岁以下的儿童,主要表现为口腔的疼痛、厌食、低烧,以及手足、口腔等多个部位出现疱疹样,或者是糜烂溃疡的表现。

     

    多数孩子在一周之内会自然痊愈,少数会出现心肌炎、肺水肿和无菌性脑膜脑炎的并发症,个别重症孩子发展很快,会造成死亡。

     

    孩子得了手足口病,会传染给大人吗?

     

    手足口病的病原主要是肠道病毒。肠道病毒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所以多数成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都已经被感染过,但这并不排除有个别的成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接触到这种病毒,也可以出现由婴儿传播给成人的这种可能性。

     

    成人也可以得手足口病,往往都是由所护理的婴儿传染的,会出现一些比较轻的症状,如低烧、浑身乏力,也可能出现口腔炎的表现,比如纳差、口腔疼痛。多数症状比较轻,一般情况下三至五天就会逐渐地缓解。在临床上可以看到由孩子传染给大人的病例,但这种病例并非常见。

     

     

    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

     

    手足口病一般以急性起病的形式发生,表现为发烧、口腔的疼痛,会造成婴幼儿的哭闹不安、纳差、不愿意吃东西,口腔黏膜会出现散在的疱疹或者糜烂,还有发红、溃疡的表现,往往位于舌部,颊黏膜和硬腭,也可以波及到软腭或牙龈,以及扁桃体、咽部。

     

    另外在其他部位,包括手足、臀部,上肢以及腿部都会出现散在的斑丘疹,之后出现像疱疹一样的表现,并且周围有一些炎性的红晕。疱疹内部液体比较少,不容易被挤破,以手足部为多见,在掌背部也会出现。

     

    手足口病病情加重,是否有前兆?

     

    多数情况下,手足口病都是一个良性的病程,但有少部分,尤其是在三岁以下,甚至一岁以下的孩子,会有一个病情急转直下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发病两三天之内出现了严重的合并症。

     

    比如脑膜炎,脑炎,以及呼吸系统的一些严重的情况,极个别的病人病情危重,甚至可以造成死亡的情况,这些孩子即使存活下来,也会留有神经系统方面的后遗症。

     

    危重症的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是高烧不退,同时合并精神反应差、嗜睡,有易惊跳的表现。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出现哭闹、头痛、呕吐的表现,也可以出现惊厥和昏迷的现象。

     

    第二种情况是呼吸系统疾病的表现。这些孩子会出现呼吸浅表、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小婴儿会出现肋骨下缘的凹陷,就是随着吸气的动作出现凹陷,同时伴有鼻翼的煽动,口周的发干,剧烈的咳嗽,甚至会咳出来粉红色泡沫样的痰液,这一般是肺水肿的表现。

     

    第三种情况是循环系统的表现,主要是皮肤发花,有四肢发凉,出冷汗,同时出现趾、指甲青紫的表现。

     

    如果出现了以上三种系统的表现,包括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症状的话,往往都属于病情加重,危重症的表现。

     

    手足口病该怎么预防?

     

    为了预防儿童的手足口病,希望家长能做好以下几点:

     

    No.1勤洗手

     

    尤其是在饭前和便后,或者是外出回家以后,一定要用肥皂水给宝宝洗手。在孩子吃东西之前,要避免接触其他患病的儿童。

     

    看护的护理员,在接触孩子之前,或者是给孩子换尿布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勤洗手,避免接触到一些污染的孩子的粪便、呕吐物,要进行妥善的处理。

     

    No.2做好日常清洁消毒

     

    婴幼儿食用的奶瓶、奶嘴,或者是碗筷,都要进行充分清洗。另外,每天要做到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包括餐具)进行清洁消毒。注意保持家庭环境的卫生,还要做好通风和勤晒被褥。

     

    No.3避免交叉感染

     

    在手足口病流行的季节,不要带孩子到人流密集的场所。另外,空气要保持流动通畅,孩子如果出现相关症状,要尽快去医疗机构就诊。

     

    No.4幼托机构注意做好对孩子的晨检

     

    幼托机构也要对每一个入园的孩子进行常规的晨检。如果发现可疑症状,有发烧、口腔炎的孩子,要及时告诉家长,及时就医,或者回家休息。另外,对孩子的一些物品,要进行隔离和消毒的处理。

  • 什么是儿童手足口?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柯萨奇A16病毒感染而引起的流行性皮肤粘膜病,是以侵犯手、足皮肤和口腔粘膜为主的疱疹性疾病。 本病好发于儿童,特别是4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以春秋季节较为多见。此外,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唾液飞沫中的病毒可悬浮在空气中经呼吸道吸入在人群中传播;所以在好发季节常可见到手足口病在幼儿园或小学校中流行。 

     

     

    手足口病通常有2-5天的潜伏期,发病初期全身症状较轻微,可能有低热、困倦、头痛、咳嗽、流涕及食欲不佳等症状;之后在口腔内颊部、齿龈、硬腭、舌、唇及咽部等处粘膜出现疼痛性小水泡,其周围绕有红晕,水泡可互相融合,并迅速破溃,形成白色的糜烂面及浅表溃疡,由于溃疡疼痛而影响孩子吃奶或进食,口水增多;皮肤病损常和口腔损害同时或稍后出现,呈散在或密集分布于手掌心、足底及臀部,表现为斑疹或丘疹,斑疹周围有红晕,无明显压痛,中央为小水疱,呈黄白色椭圆形,水疱像米粒或豌豆大,孤立而不融合,疱壁厚而紧张,一般数日后干燥结痂。本病经1-2两周可痊愈。有个别患儿可同时伴腹痛、腹泻等症状。 本病诊断比较容易,但应注意与其它疱疹类疾病如疱疹性咽颊炎,疱疹性口炎及多形红斑等病鉴别。

     

    引起手足口病的原因是什么?

    手足口病多数发生在婴幼儿的身上,多数患者的症状比较轻,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等部位的皮疹。目前多数的手足口病的患者是可以治疗的,首先要养成一个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多通风等。但是也要找出引起手足口病的原因是什么,这样以后才可以对因治疗。

     

    常见的肠道病毒中柯萨奇病毒是手足口病的元凶。此外柯萨奇病毒A的其他株或肠道病毒71型也可引起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是肠道病毒的一种。

     

    其感染部位是包括咽部在内的整个消化道,而不是呼吸道,其传播途径是粪—口,仅少数是呼吸道。手足口病是由于食用和饮用被污染的饮料、水果、食物等造成的,而不是在拥挤的人群中通过呼吸传播的。其感染部位是肠道。

     

    该病毒在室温下可存活数日,50℃可以迅速灭活,烧开的水中无存活病毒。因此,手足口病的预防主要是在疾病流行期,注意食用和饮用新鲜熟食。肠道病毒是人类最常见、最重要的病毒,其感染部位是消化道,而不是呼吸道,由于没有腹泻,临床医生往往将肠道病毒感染误诊为胃肠型感冒、不明原因发热、流行性胸痛、病毒性脑炎、病毒性心肌炎等等。在治疗上往往仅仅采取对症处理。

     

    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环境卫生差、个人卫生习惯不良诱导病发,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肺水肿、脑炎等,大部分病例病情较轻,可治愈。少数患者会出现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和肺水肿等并发症,严重时危及生命。

  • EV71及其所致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 HFM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感染性疾病,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多发于学龄前儿童,三岁以下婴幼儿普遍易感。其中EV71是导致手足口病的重要病原之一 。除EV71外,柯萨奇A组16型(CA16)、埃可病毒等均可引起手足口病。多数患者症状较轻,但有些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致死亡,其中以EV71感染引起的病例尤为严重 。近年来,EV71引起手足口病,特别是其所致的重症和死亡病例,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社会和卫生部门的高度关注 。由于该病在儿童中普遍易感,且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接种安全、有效的针对性疫苗成为防控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 。

     

    手足口疫苗可以完全预防手足口病么?

     

    EV71 型手足口病疫苗是我国领先研发的创新型疫苗,根据Ⅰ、Ⅱ、Ⅲ期共计 3 万余名婴幼儿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力 。两剂次EV71疫苗接种后28天,血清抗体阳转率为88.1%-91.7%,对于EV71感染相关HFMD的保护效力在90%以上。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打上疫苗之后就不会再长手足口了,因为导致手足口病的病毒有二十多种,现在注射的疫苗是EV71疫苗,EV71病毒是近年导致重症手足口病和手足口患儿死亡的主要病毒之一,注射EV71疫苗之后,可以有效地预防EV71所导致的手足口病,和减轻该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症状,但是不能够预防其他的病毒所引起的手足口病。因此,注射完手足口病疫苗之后,还是要注意给小孩洗手,并且注意与其他的手足口病患儿进行隔离。

     

     

    手足口病疫苗会引发手足口病吗?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而手足口病疫苗是一种灭活病毒,不具有传染性和感染性,不会引起手足口病。所以手足口病疫苗并不会引发手足口病,儿童接种手足口病疫苗能够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不止不会引起手足口病,对于儿童感染手足口病疫苗还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接种手足口病疫苗,一定要到正规的防疫机构进行接种。但是一定要去正规的防疫机构给孩子接种疫苗,接种疫苗的时候,应当提前做好准备,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存在感冒,发烧,腹泻的症状,以免疫苗注射后发生不良反应。

  • 4岁的瑶瑶最近精神不济,不爱吃饭,动不动就哭闹,还有点低热。

     

     

    瑶瑶妈妈一开始以为只是普通的低烧,当她发现孩子的手脚上长了粟粒状黄斑丘疹或水疱时,觉得不对劲了,上医院一查,是手足口病!

     

    今天我们来说说手足口病~

     

    一、手足口病的概述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表现为:

     

    1、手、足、口和肛周皮肤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

     

    2、出现咳嗽、流涕、食欲不振、发热、口腔及咽喉痛等症状;

     

    3、有些孩子会出现嗜睡、容易受惊、头痛、呕吐、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等表现;

     

    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大部分患儿经过治疗后,一周左右时间可以痊愈,但也有少数患儿会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个别病例病情发展快,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甚至导致死亡。

     

      

    二、手足口病的病因

     

    引发手足口病的是多种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 A 组的 16、4、5、9、10 型,B 组的 2、5 型,以及肠道病毒 71 型均为手足口病常见的病原体。

     

    孩子有吃手的习惯,免疫力又比较弱,如果孩子的手接触了被手足口病病毒污染的食具、奶具等,在舔手后可能感染手足口病,因为手足口病可通过接触消化道及间接接触传播。

     

    三、手足口病的传染途径

     

    人是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所以患者和感染了病毒但是未有表现出来的隐性感染者都是传染源。

     

    手足口病会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 ,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手、毛巾、手帕、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及床上用品、内衣等,进而引起间接接触传播。

     

    同时,患者吐痰,或者说话时飞沫乱溅,都可以传播病毒,若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

     

    四、手足口病如何预防呢?

     

    1、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接触不洁物品后应该用杀菌洗手液给孩子洗手,不可以舔手。

     

    2、不能让孩子喝冷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等要定期消毒,孩子的玩具也要消毒。

     

    4、多晒太阳,紫外线可以杀灭肠道病毒EV71病毒,衣服、被子也要常常暴晒。

     

    五、手足口病患儿怎么护理呢?

     

    1、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

     

    2、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

     

    3、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其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4、要勤给宝宝剪指甲,保持卫生,同时避免宝宝指甲抓破疱疹;

     

    5、手足口病患儿一般胃口不好,拒绝进食, 所以给孩子做的食物要注意,可以是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不要吃冰冷、辛辣、太咸等刺激性食物,也不要吃鱼、虾、蟹等食物;

     

    6、患儿要隔离治疗,患儿使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患儿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也要保持空气的新鲜以及流通。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家里有孩子的估计都深有体会,说到手足口病,每个家长都谈之色变。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这一病症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多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身上。一到早春,手足口病就开始高发,在孩子之间的传染性非常高,令许多家长为此烦恼。而得了手足口病的孩子,一般会出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等部位会出现小疱疹或是小溃疡,让孩子痛苦难耐。通常来说,患儿一周左右可以自愈,但是少数患儿会引发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如果情况更严重的,可能还会导致死亡。

     

    所以,当宝宝得了手足口病,一定要引起家长们的高度注意。这种病主要是通过消化道(口),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以及密切的接触等途径传播。也就是说,家长要格外关注孩子接触过的食物、玩具、或是患有手足口病的其他孩子等等。

     

     

    除此之外,父母还可以通过一些家庭护理方式来减轻孩子的不适感。

     

    (1)饮食调整

     

    患上手足口病的宝宝,会因为发热、口腔长疱疹导致胃口差,不愿进食。家长应给孩子吃点清淡、温性、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而生姜、蒜等辛辣刺激性食物最好进食,同时还要少吃鱼虾蟹和鹅肉。

     

    一般来说,在手足口病初期,应该让孩子少吃多餐,可以牛奶、豆浆、米汤、蛋花汤等流质食物为主。

     

    如果宝宝有发烧的症状,可以给孩子喂一些红萝卜马蹄水。红萝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C,而马蹄有利尿的功效,可以减少宝宝发热期间聚集在膀胱的毒素,同时还能补充发烧时的体力消耗。

     

     

    (2)清洁口腔

     

    在患病期间,孩子会因为口腔疼痛而哭闹不止,这时候需要注意保持孩子的口腔清洁。在饭前饭后都要用生理盐水漱口。如果宝宝太小不会漱口,那么可以用棉棒蘸取生理盐水轻轻清洁口腔。

     

    此外,也可以将维生素B2粉剂直接涂于孩子口腔糜烂部位,或是涂鱼肝油,也可以口服维生素B2 、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宝宝的疼痛感,促使口腔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3)注意卫生

     

    除了给孩子做好口腔卫生清洁之外,还要帮助和引导孩子勤洗手,特别是在饭前、便后、玩耍后。孩子使用的餐具和玩具也要经常消毒。

     

    室内要保持痛风,尽量不要让孩子在传染高峰期出去玩,接触太多人。

     

    最后,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远离手足口病,健康地长大~

  • 小孩子经常容易磕磕碰碰伤到自己,那受伤后是不是要打破伤风针和破伤风疫苗呢?需要根据伤口的分类、已经接种破伤风疫苗的针数,以及距离最后一针破伤风疫苗的时间来决定。

     

    先根据受伤的过程和当时的环境,来给伤口分类:

     

     

    1.清洁伤口:身体细菌定植较少的区域,并且之后立即得到处理的简单伤口。

    2.不洁伤口:身体细菌定植较多的区域(如腋窝、腹股沟、会阴等),或者超过6小时没有处理的简单伤口。

    3.污染伤口:被土壤或者粪便污染、已经感染的伤口、被唾液污染的伤口、枪伤、冻伤、烧伤。

     

    再查看预防接种本,看孩子是否有接种过百白破疫苗:

     

    1.如果有接种3剂或3剂以上百白破疫苗的,就不需要再打破伤风针了。

    2. 如果接种少于3剂的,但还属于计划免疫年龄的建议按计划补齐3剂即可,也无需打破伤风针。

    3.如果小于3月龄的宝宝受伤了,我们就要询问母亲的破伤风主动免疫史,假如母亲既往有按计划完成破伤风主动免疫,那么会将破伤风抗体传给宝宝,这个母传抗体可持续大约半年,所以宝宝在这段时间内也无需打破伤风针。如果母亲既往无破伤风主动免疫或未完成主动免疫史,或者不详的情况下,建议给予注射一针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可以起到临时的保护效果,待到3月龄的时候再给予接种百白破。

    4.如果一旦完成全程破伤风主动免疫(3剂及3剂以上)的,以最后一针算起,超过5年的不洁伤口或污染伤口和超过10年的只要受伤后都应给予加强一剂破伤风疫苗,而不是破伤风针。

     

     

    因此,一个一岁多、全程接种了破伤风疫苗的孩子,因外伤在医院处理伤口后是完全没有必要打破伤风针的。据统计,破伤风抗毒素引起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5%~30%,约有1/10万的致死率。可见,滥用破伤风针会增加患者过敏的风险。

     

    此外,我们要知道破伤风抗毒素的半衰期为5~7天,而破伤风潜伏期通常为7~8天,一般为1~2周。破伤风抗毒素只能中和破伤风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的外毒素,但是不能抑制破伤风杆菌生长繁殖和释放毒素。所以破伤风抗毒素并不能完全避免感染破伤风的风险。到医院规范的进行伤口处置,也是预防破伤风的重要手段之一。

  • 理论上,宝宝打任何疫苗都有发烧、皮肤红肿、出疹的风险。

     

    为什么会发烧?

     

    疫苗接种本身就是为了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打进去的抗原,属于外来物质,机体会出于自我保护,与他们做斗争。这个过程就会有体温升高的可能。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人体能获得了保护性抗体。所以打完疫苗出现轻微发热是正常现象,如果宝宝精神状态正常,吃奶不受影响,则正常饮食与作息,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即可。这种轻微发热一般不会超过24小时就恢复正常了。

     

    与宝宝的体质有关

     

    并不是所有的宝宝打完疫苗都有发热反应,大多数的宝宝在注射大多数一类疫苗过程中,基本不出现发热反应。所以打哪种疫苗会发烧是因宝宝而异的。

     

     

    与疫苗有关

     

    部分联合苗,比如百白破三联苗、麻风腮三联苗等接种后出现发热的风险要相对较高。多种抗原的同时刺激,理论上也会比一种抗原单独刺激引起发热的概率高。

     

    另外有的疫苗是纯抗原,有的是成分复杂的混合抗原,所以不同种类的疫苗,引起的副作用也不同,是否会引起发热也不同。一般情况下,活疫苗引起发热的情况比灭活疫苗和纯化苗更多一些,因为活疫苗的免疫原性更高,激起宝宝免疫反应的能力比较强,人体的反应自然也会稍微明显一些,例如一些减毒活疫苗。近几年,发现乙脑疫苗出现发热的情况比较多,建议各位家长关注。一般要求,注射完疫苗,都要在接种站停留至少半个小时后再离开,以免出现重度发热或过敏反应等,会得到医护人员的及时处理。

     

    接种疫苗后发热的处理

     

    一般情况下的发热都属于轻度发热,不需要额外处理。体温在38.5度以下,可采用物理降温,此时也不建议加用退烧药。多喂一些温开水,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即可。体温在38.5度以上,可以在采用物理降温的同时,使用退烧药。如宝宝不哭不闹也正常吃奶,则也不必过于担心。接种疫苗引起的体温升高,一般最多不会超过3天。如3天后还是高烧不退,应及时就医,排除感染其他病毒、细菌的可能。

     

     

    打完疫苗,医生都会嘱咐了一句:多喝水,注意休息,24小时不要洗澡……

     

    我遇到的问题跟您基本一样,我也曾疑惑过,多喝水,多休息都可以理解,为啥不能洗澡呢?尤其在炎热的夏天,一天不洗澡,宝宝又那么好动出汗,岂不是要臭了?由于我十分不认可打疫苗后不给宝宝洗澡的说法,所以我们家的情况就是早晨打了疫苗,晚上就会给宝宝洗个澡。

     

    由于工作的关系,接触到了几位儿童医院的专家,于是顺便也咨询了他们。给出的回答基本一致:没必要不洗澡,按压之后不流血了,观察几个小时,没有发烧等不良反应,基本就可以洗澡了。

     

    进一步了解一下原因:打疫苗之前,都是局部消毒的。而且针头特别细,按压之后不流血了,基本没有针眼部位感染的可能,针眼很快就愈合了。特别是在炎热夏季,宝宝本身就在不断的出汗,皮肤基本是持续湿润的,洗澡不洗澡已没什么区别了。

     

    更多宝爸宝妈关心的打疫苗了,孩子可能免疫力会暂时下降,这时候再洗澡,可能会着凉感冒等。其实这个问题与打疫苗关系不大。我家宝宝洗澡,都是用温度计调好了水温,较为严格的37~38度,洗澡期间没有空气流动,洗完澡用大毛巾包起来,吸干身上的水,打爽身粉,穿衣服。在这个过程中着凉的可能性基本没有。如果水较凉,或者吹着风了,就算不打疫苗,还是有着凉的可能。如果宝宝打完疫苗,观察几个小时,没有哭闹,没有发烧等不适反应,还是可以洗澡的。如果您非要认为打疫苗后不能洗澡,不洗就不洗吧,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 我从未想过,作为一名小学生的母亲,我会在深夜里焦虑地搜索“手足口病”的相关信息。我的孩子,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突然间手上和嘴巴都出现了红点。起初,我以为只是普通的皮肤过敏,然而情况并没有好转。她的手指和脚趾上都长满了小水泡,嘴巴里也有疱疹,吃饭和喝水都变得困难。她的嗓子疼,手上的红点也疼得厉害。看到她这样,我心如刀绞,恨不得代替她承受所有的痛苦。

    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但由于疫情的原因,去医院不是很方便。于是,我选择了线上问诊,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联系了一位儿科医生。医生非常耐心地询问了孩子的症状和近期的生活习惯,并根据描述初步判断可能是手足口病。医生建议我们去当地的儿科进行面诊和抽血化验,以便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同时,医生也提醒我们注意孩子的饮食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接触其他患病儿童。

    我深深感激这位医生,虽然我们从未见面,但她给予了我极大的安慰和帮助。通过线上问诊,我不仅得到了专业的医疗建议,还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现在,我的孩子正在接受治疗,情况已经有所好转。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利用线上问诊的便利性和高效性,尤其是在特殊时期,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是最重要的。

    手足口病就医指南 常见症状 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处出现红点、水泡,伴随发热、食欲不振等症状。易感人群为5岁以下的儿童。 推荐科室 儿科 调理要点 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 2. 避免接触其他患病儿童; 3. 注意饮食,多吃易消化的食物; 4. 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5. 根据医生建议,按时服用药物。

  • 我是一位年轻的母亲,我的宝贝女儿两岁多了。最近,她的脚上长了许多红包,越来越大越多,中间有硬块,像被蚊子咬了一样。屁股、大腿、手上和手腕上也出现了红豆。我们上个周末去过洗浴游泳的地方,还在有很多小鱼泡脚的地方玩过。我开始担心,会不会是传染病?

    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于是通过互联网医院进行了线上问诊。医生很友善,问了很多问题,包括是否有发烧、水疱等症状。我的女儿没有发烧,只是有点痒。医生看了照片后,初步诊断可能是手足口病,脚上的是水疱。医生建议先涂抹炉甘石洗剂观察情况。

    我很感激医生的帮助,虽然我女儿去年也得过手足口病,但这次情况不同,需要专业的指导。通过这次线上问诊,我深刻体会到互联网医院的便捷和实用性,尤其是在疫情期间,避免了不必要的外出和交叉感染的风险。

    手足口病就医指南 常见症状 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水疱或红斑,伴随发热、口腔溃疡等症状。易感人群主要是5岁以下的儿童。 推荐科室 儿科或传染病科 调理要点 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 2. 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减少传播风险; 3. 使用炉甘石洗剂等药物进行局部治疗; 4. 多喝水,保持充足的水分; 5.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患者的水疱液、唾液、粪便等途径传播。在昆明秋季,由于天气逐渐凉爽,家庭聚集增多,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会有所上升。以下是一些关于手足口病的家庭预防和治疗策略:

    预防措施:
    1. 增强儿童免疫力:通过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和充足睡眠,提高儿童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2. 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双手,避免用脏手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
    3. 避免接触患者:尽量减少与手足口病患者接触,特别是避免与患者共用餐具、毛巾等物品。
    4. 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家庭、幼儿园等场所的清洁卫生,定期开窗通风,减少病毒滋生。
    5. 接种疫苗:按照国家免疫规划,为适龄儿童接种手足口病疫苗,提高免疫力。

    治疗策略:
    1. 休息:患儿应充分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2. 缓解症状:给予患儿退热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缓解发热、疼痛等症状。
    3. 保持口腔清洁:使用温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减轻口腔疼痛。
    4. 外用药物:局部涂抹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凝胶等,减轻水疱破裂后的疼痛和感染。
    5. 注意营养:给予患儿富含维生素、蛋白质、易消化的食物,增强体质。

    家庭护理时,应注意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有发热、呼吸困难、持续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 我还记得那天晚上,我的儿子抱着他的大拇指哭闹不止。起初,我以为他只是不小心碰到了什么东西,直到我看到他的手指上有许多水泡。我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担心他可能得了什么严重的疾病。我立即打开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APP,开始了一场线上问诊。

    在与医生交流的过程中,我感到非常安心。医生详细询问了我的儿子的症状,并告诉我这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红肿疼痛和水泡现象。听到这儿,我松了一口气,毕竟不是什么大问题。医生还提醒我说,虽然孩子没有发烧,但仍有可能是手足口病,需要及时治疗。

    医生开具了处方,推荐使用阿昔洛韦软膏进行外用治疗。我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了治疗,几天后,我的儿子的手指恢复了正常。整个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线上问诊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尤其是在疫情期间,避免了不必要的外出就诊风险。

    手足口病就医指南 常见症状 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水泡,伴随发热、食欲不振等症状。易感人群为5岁以下的儿童。 推荐科室 儿科或皮肤科 调理要点 1. 保持手部清洁,避免接触病毒; 2. 使用阿昔洛韦软膏等药物进行外用治疗; 3. 多喝水,保持充足的水分; 4.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5. 如果症状加重或持续不改善,应及时就医。

  • 我还记得那个晚上,我的小宝贝突然开始哭闹不止。起初,我以为他只是饿了或者需要换尿布,但当我检查他的脚时,我发现了两个小红点。我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担心他可能患上了什么严重的疾病。我立即打开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APP,开始了线上问诊。

    医生很快回应了我的咨询,询问了更多关于小红点的信息。经过一番交流,医生告诉我可能是手足口病,并建议使用干扰素凝胶外涂和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进行治疗。虽然我仍然很担心,但医生的专业建议让我感到安心。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按照医生的指示给小宝贝进行了治疗。幸运的是,他的病情逐渐好转,红点也消失了。我深深地感激京东互联网医院和那位医生,他们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援手。

    手足口病就医指南 常见症状 手足口病主要影响儿童,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手掌和脚底出现红点或水疱等。 推荐科室 儿科或传染病科 调理要点 1. 使用干扰素凝胶外涂患处; 2. 给予蒲地蓝消炎口服液; 3.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4. 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以防传染; 5. 注意休息和营养,增强免疫力。

  • 哈尔滨夏季,气温较高,湿度较大,是儿科疾病的高发期。宝宝常见的疾病有感冒、腹泻、手足口病等。以下是对这些疾病的基本介绍以及家庭预防和治疗策略。
    一、感冒
    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疾病,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流涕、鼻塞等。预防措施包括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带孩子去人多拥挤的地方,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等。治疗策略包括休息、多饮水、使用退热药和止咳药等。
    二、腹泻
    腹泻是夏季宝宝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症状为频繁腹泻、腹痛、恶心等。预防措施包括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给宝宝吃生冷、油腻食物,保证食物新鲜,加强宝宝餐具消毒等。治疗策略包括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适当使用抗生素等。
    三、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症状为口腔疱疹、手足皮疹、发热等。预防措施包括勤洗手,避免与病患接触,保持室内清洁通风等。治疗策略包括休息、多饮水、使用抗病毒药物和局部治疗等。
    四、预防措施
    1. 加强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2.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
    3. 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4.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
    5. 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
    五、治疗策略
    1. 根据病情,合理用药;
    2. 保持充足的休息和水分摄入;
    3. 针对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4. 及时就医,遵循医生建议。

  • 银川夏季气温较高,宝宝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困扰。其中,常见的儿科疾病有手足口病、暑热症、痱子等。以下是对这些疾病的介绍以及相关的家庭预防及治疗策略。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接触传播。宝宝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和溃疡。预防措施包括勤洗手、避免与病患接触、保持室内通风。治疗方面,应注意休息、保持口腔卫生,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和局部止痛药。

    暑热症是由于高温天气导致宝宝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疾病。症状包括发热、多汗、乏力等。预防措施包括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多饮水。治疗方面,可通过物理降温、调整饮食、补充电解质等方法缓解症状。

    痱子是由于夏季高温潮湿,宝宝皮肤汗腺分泌旺盛,汗液蒸发不畅而形成的皮肤病。预防措施包括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过度包裹、穿着透气性好的衣物。治疗方面,可用清凉止痒的药膏涂抹患处。

    此外,夏季宝宝还可能患上肠炎、感冒等疾病。预防肠炎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预防感冒要增强宝宝体质,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在治疗过程中,家长要注意观察宝宝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充足睡眠、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也有助于提高宝宝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病毒性疾病,主要影响婴幼儿和儿童。在长沙春季,由于气温逐渐回暖,手足口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口腔疱疹、手部、足部和臀部出现皮疹等。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手足口病,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措施:
    一、家庭预防措施:
    1.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清洁和消毒家中物品,特别是餐具、玩具等儿童常接触的物品。
    2. 注意儿童的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用未洗净的手触摸口鼻眼。
    3. 避免儿童与患有手足口病的患者密切接触。
    4. 提高儿童免疫力,合理膳食,适量运动。
    二、治疗策略:
    1. 保持口腔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或温水清洁口腔,缓解疼痛。
    2. 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等,减轻症状。
    3. 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4. 若病情严重,应及时就医,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手足口病,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

  • 我是一名小有名气的作家,最近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打乱了生活节奏。手脚起红疹,疼痛难忍,仿佛每一寸皮肤都在向我宣告着它的存在。起初,我以为只是普通的皮肤过敏,然而随着症状的加剧,我开始怀疑这可能是成人手足口病。

    在哈尔滨市的寒冷冬日里,我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了当地的互联网医院,通过线上问诊平台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取得了联系。医生问我是否有口腔溃疡、发烧等症状,并详细询问了我的发病过程。根据我的描述,医生初步判断我可能患上了成人手足口病,并建议我进行相应的治疗。

    医生告诉我可以口服泛昔洛韦片,外用阿昔洛韦软膏,自己在药店购买即可。同时,医生也提醒我要注意隔离,避免传染给家人。整个治疗过程大约需要5~6天,期间我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休息。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了治疗。虽然过程中仍然有疼痛和不适,但我坚信只要按照医嘱去做,总会有好转的一天。最终,经过一周的治疗,我成功战胜了这场疾病,重新回到了写作的状态中。

    成人手足口病就医指南 常见症状 成人手足口病的常见症状包括手脚起红疹、口腔溃疡、发烧等。易感人群主要是成年人,尤其是免疫力较低的人群。 推荐科室 皮肤科或传染病科 调理要点 1.口服泛昔洛韦片,外用阿昔洛韦软膏; 2.注意隔离,避免传染给他人; 3.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休息; 4.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 5.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 特殊儿童通常指的是在生理、心理或行为上存在异常,需要特殊教育和关怀的儿童。在贵阳春季,由于气候多变,特殊儿童更容易受到疾病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儿科疾病及其在贵阳春季的家庭预防和治疗策略。

    一、常见儿科疾病介绍

    1. 儿童感冒:春季气温变化大,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容易感冒。症状包括咳嗽、流鼻涕、发热等。

    2. 儿童哮喘:春季是哮喘的高发季节,由于气候干燥、花粉等过敏原增多,哮喘患儿容易发作。

    3. 儿童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皮肤或口腔黏膜传播。

    4. 儿童荨麻疹:春季气候变化,儿童皮肤过敏反应增多,荨麻疹成为常见疾病。

    5. 儿童结膜炎:春季气候干燥,加之儿童户外活动增多,结膜炎发病率上升。

    二、家庭预防策略

    1.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潮湿和密闭空间。

    2. 注意保暖,适时增减衣物,防止感冒。

    3. 增强儿童体质,鼓励户外活动,提高免疫力。

    4.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5. 为儿童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增强抵抗力。

    三、治疗策略

    1. 儿童感冒:可使用儿童感冒药,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及时就医。

    2. 儿童哮喘:遵医嘱使用哮喘药物,定期复查,避免接触过敏原。

    3. 儿童手足口病: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对症治疗。

    4. 儿童荨麻疹:查找过敏原,避免接触,使用抗过敏药物。

    5. 儿童结膜炎:使用眼药水,保持眼部卫生,避免感染。

    四、注意事项

    1. 特殊儿童在春季要特别注意预防疾病,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

    2. 遵医嘱使用药物,避免自行给孩子用药。

    3. 孩子生病时,家长要保持耐心,给予关爱和支持。

    4. 定期带孩子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5. 加强与医生沟通,了解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法。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