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聂海胜57岁、刘伯明55岁、汤洪波46岁,两位将军、一位大校,这就是此次出征的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
在世界载人航天史上,可能还没有军衔如此之高的飞行乘组。
一亿中国人,才可能出一名航天员。1998年选拔出的中国首批航天员共14名,2010年选拔的第二批航天员共7名,2020年选拔的预备航天员共18名——算上这一次,总共只有12名航天员执行过任务。
中国首批14名航天员,8人梦圆太空,5人已卸甲离队,还有一个邓清明,如今已55岁,还在参加各种训练,他是唯一一位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又仍在现役的首批航天员。
时隔5年,中国航天员再赴太空,这也是中国执行的第7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健康界梳理发现,此次飞行乘组的平均年龄53岁,是7次任务飞行乘组中平均年龄最大的,此前6次任务,飞行乘组的平均年龄从来没有超过44岁。
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是历次任务中唯一一次飞行乘组为单人的,杨利伟时年38岁。
57岁的老将聂海胜,由此成为中国执行飞天任务年纪最大的航天员,他曾在采访中提及,人类太空飞行年龄最大的航天员,是77岁的美国人约翰·格伦。
聂海胜依旧是穿着一身深蓝的航天服出征,不同的是飞行荣誉标一栏缀有两颗星,代表着他已飞天两次:2005年的「神六」和2013年的「神十」。
执飞神十时,时年49岁的聂海胜就成为当时中国飞向太空的最年长航天员,这个记录后来被在太空过50岁生日的景海鹏打破,但这一次,聂海胜又创造了新的记录。
「他还能飞吗?」人们曾对聂海胜有疑问。这已是聂海胜第二次成为中国飞向太空的最年长航天员。
「国外五六十岁的航天员多着呢!」聂海胜曾于2013年答道,他自1998年被选拔为航天员以来,各项体能训练和特殊环境耐力训练从未间断。
秋千、球类、蹦床、跳伞、滑冰、游泳、长跑、骑车、爬山等都是航天员的日常训练项目。通过这些训练,可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以及前庭器官平衡机能的稳定性,提高心血管系统,特别是心肌力量和舒缩机能,使人体在超重作用下能迅速调整血液的分配,返回地面后能迅速再适应。
由此,当聂海胜的同龄人经历着正常的生理衰退时,他的航天生理功能始终保持在优良等级,骨骼代谢变化不大,出色的心肺和心血管功能更是让普通人无法相比。
凭借着这样的条件,当他的同龄人在进入退休倒数时,他还战斗在前,带领其他两名同志,向中国航天员的在轨纪录发起挑战,要一举从现有的30天提高到90天以上。
太空之旅殊不易,这是46岁的汤洪波首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健康界梳理发现,中国航天员首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平均年龄为40岁,此前,仅有47岁的张晓光,比杨洪波的首次执行任务年龄大。
放眼世界载人航天史,人们对航天员年纪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拓荒时代,航天员的年纪一度整体偏年轻,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人、第一个看到地球全貌的前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当时只有27岁。
而第一位进入太空的美国航天员艾伦·谢泼德,当时是37岁。而当他10年后再次飞向太空时,他已经因为年龄,背负了沉重的舆论压力。1971年,当阿波罗 14 号登陆月球时,他成了当时世界上飞向太空的最年长航天员。
为实现他在月球上行走的梦想,时年 47 岁的谢泼德不得不抵御对他年龄的批评,并克服困扰他职业生涯的健康状况。在当时,官员们不确定,衰老过程可能会对任务期间的表现产生什么影响。
「我们被各种各样的抨击。首先,自 1961 年以来我没有飞过任何东西,现在是 10 年之后,而这两个和我在一起的人以前根本没有飞过,所以他们叫我们三个「菜鸟」。」谢泼德曾对BBC回忆与他年龄有关的问题,「我们不得不忍受这一点。然后每个人都说:那个老人不应该在月球上。」
可这样的「衰老唱衰论」并不久矣。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和相关科学研究的深入,在选拔飞行乘组时,航天员的年纪越来越被放到次要的因素考虑,标志性事件是出现人类历史上年龄最大的航天员——美国人约翰·格伦于1998年进入太空时,已经77岁高龄。
这也跟航天员的选拔条件有关。据军事专家科罗廖夫分析,世界上的航天员,大多是从空军歼击机飞行员千里挑一选拔出来的,具有高度的飞行经验和工科技术水平。如美国选拔职业航天员的标准,首先是必须要有本科学位,专业是工程、物理和数学三大类,学位越高越好,还得至少有1000小时喷气战斗机的飞行经验,如果是试飞员则更理想。
一般飞行员飞满1000小时的时候,年龄普遍在30岁以上,再经过数年的航天员培训,所以美国首批航天员进入太空的年龄都在40岁左右。
中国选拔航天员的条件是,身高160到172厘米,体重55到70公斤,年龄25到35周岁,现役歼击机、强击机飞行员,累计飞行600小时以上。如果按照每年150小时飞行时间,再加上航校学习时间,达到这个要求的大多数是30岁左右的飞行员。
他们是真正的万里挑一。据报道,1995年中国招收第一批航天员,符合基本条件的有1506人,首轮详细调查筛掉近一半,剩下886人进入初选,然后对他们的家人进行常规体检并接受家族病史调查,又淘汰了90%,初选确定97人合格。在经过专家仔细评定,只剩下60人送到北京空军总医院,接受100多项临床医学检查,最终确定了首批14名航天员入选名单。
「载人航天是中年人的事业。」科罗廖夫撰文称,他认为,一般来说成年人到40岁的时候,他的身体生理、知识储备、性格情商、心理稳定性、人生阅历、团队精神等等都能达到人生的巅峰状态,他们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体面的收入、有家庭,在心理健康和专业素质上都达到了最成熟的程度,也是最适合航天员进入太空的年龄。
神舟十二号发射成功那一刻,太空舱内,聂海胜打开航天面罩,对着镜头憨笑了一下,比了个「耶」的手势。
而在聂海胜的家乡湖北枣阳杨垱镇的一座影剧院,通过新京报记者拍摄的现场视频可以看到,随着发射成功的消息传来,礼堂里近两百人站起,高举双手,挥舞着手里的小国旗。
坐在第一排中间的聂海胜三姐妹,扭头看看周边人的动作,才缓慢地也跟着站起庆祝。
发射成功只是任务胜利的第一步,超重、震动、噪声、失重、旋转冲击等多种环境,都是航天员在接下来的载人飞行中要经历的,只有健康的体魄和足够的体能储备,才能耐受和适应这些环境因素,完成艰巨的操控任务。
有着「航天员女教头」之称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在接受中青报采访时说,在选拔时,他们加大了对临床潜在问题的排查,增加了高空减压病易感性的检查。
此次神舟十二号任务,计划执行两次连续的出舱任务,一次作业可能6个小时左右,间隔时间也很短。黄伟芬特别强调,出舱活动对航天员的上肢力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人被包裹在加压后的训练服里,没有着力点,每一次‘举手投足’都非常吃力。」在出征前的记者见面会上,刘伯明这么描述他在模拟失重出舱活动训练时的感受。尽管经历过神舟七号时的训练,刘伯明仍然感到有一些吃力,因为这一次的训练在时长、难度和工作量上都增加了数倍,「每次训练完,困得吃不下饭,只想睡觉。」
航天员的训练可以说是残酷的,这样「拼命」的生活,航天员要坚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刘伯明父亲刘志生曾在北京航天城看过儿子训练,在卧床训练中,连续几天24小时头朝下仰卧在-6度的床上。有一项训练是在高速运转的离心机中进行,当刘旺的母亲从显示屏上看到,儿子的脸部肌肉被甩得严重变形时,老人家实在受不了了,老人一边流泪一边不停地摆手说:「不看了,不看了!真的看不下去了。」
训练不仅会挑战人体的极限,也是重复和枯燥的。聂海胜回忆过,所有的训练内容,他们都反复做过多次,没有一点新鲜感,「时间一长,我不禁有些烦躁。但是,利伟执行任务返回后,跟我讲的一个细节,让我加深了对训练的认识。」
杨利伟说,他刚刚进入轨道的时候,感到是头朝下、脚朝上,整个人是倒立着。
这是失重状态下人的一种错觉,杨利伟适应太空的能力确实很强,很快就把这种错觉纠正了。「如果这种错觉总不能纠正过来,一些操作就要发生混乱。看来,训练是必要的,也是没有止境的。」战友的这段经历,让聂海胜由此感悟。
对于刘伯明和聂海胜来说,曾执行过任务,并不意味着有比其他战友更大的优势,每次新任务的选拔,他们都得重新归零,和战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比拼。这对中国首批航天员聂海胜来说尤其如此,他面临的竞争,不但来自同批战友,还有比他年纪更小的第二批航天员。神舟十号时,时年49岁的聂海胜,与47岁的张晓光、33岁的王亚平共同组成乘组,王亚平就是第二批航天员。
「尽管聂海胜在神九任务中落选,但任务以来,他对自己要求依然很严,基本没出去应酬过。这两年多,家里的亲戚和家乡的父母官可能都因此「得罪」不少。」聂海胜妻子聂捷琳,曾在2015年这么描述丈夫「对身体一直在意」。
「因为任务,他要减重。」聂捷琳回忆,神九时,时年48岁的聂海胜没选上,他就带着妻子去爬山,每周六都去,每次都是五点多起床,六点多登山,一直爬到中午。
「虽然有时我也吃不消,但也能理解他的心情。」聂捷琳说,她也是一名军人,在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从事微生物研究。
34岁接受航天员选拔时,聂海胜的体重曾稍稍有点超标。那时候,如何帮他「减重」,成为整个家庭关注的课题。
航天员在训练中身体消耗很大,不吃东西不行,吃不好也不行。如何减重?只有加大运动量。
于是,在航天城,时不时就能看到聂海胜全家在公路上跑步。
平时聂海胜住在航天员公寓,离家属楼500米,双休日才能回一趟家。回家的那两天,一到晚饭后,聂捷琳就动员女儿女儿聂天翔陪父亲去广场转圈散步,不转上两小时不回来。
饮食上,那两天她就瞄着豆制品往家买,最多是买点牛肉,高脂肪的食品坚决不买。以至于女儿常常抱怨:「爸爸一回家我就没好吃的了。」
在全家的努力下,聂海胜把体重减了5公斤,并一直保持着67公斤的标准。
从1961年加加林第一次乘坐飞船进入太空以来,截至2019年4月,人类已有超过560人具有太空飞行的经历。
人类的心脏、骨骼和肌肉,是为了适应地球环境而生的。而航天飞行中的长期失重和辐射环境,对人体的心血管等功能的影响累积效应显著增加,影响任务的执行,甚至危害生命健康。
由于不再需要克服重力将血液送入大脑,航天员的心血管系统并不需要像在地球上那么卖力地工作。心脏也不需要像地球上那么强劲有力地跳动,「心脏的形状也变小了。」美国国家太空生物医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格雷厄姆·斯科特说,航天员在国际太空站受到的辐射量是地球上的20倍,如果前往火星,辐射量可能是地球的几百倍,因此,有人担心,辐射会导致冠心病发作或恶化。
在地球上,重力作用于人体产生沿人体纵轴的压力,使骨骼肌肉存在机械力的作用。然而在航天飞行和模拟微重力条件下,人体纵向的压力变得很小甚至消失。因此,会出现骨骼的骨质流失,肌肉萎缩的状况。北京航天总医院的邢堃、康程曾撰文介绍,重力变化是航天员航天飞行中骨质疏松、飞行后立位耐力不良发生的直接原因,也是航天员心血管失调的主要致病因素。
在太空中,航天员长期不再需要站立、行走或举起重物,肌肉和骨架「闲置」,肌肉会逐渐萎缩,钙、磷、镁等微量元素也会因骨质对其需求减少而从尿液中流失。因此,航天员重新回到地球,就极其容易发生骨折,这些症状都可归入「航天运动病」。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前苏联对执行「上升」计划的5名航天员和执行「联盟」计划的22名航天员的统计,患航天运动病的分别占40%和40.9%。美国在执行阿波罗登月计划时,15名第一次飞行的航天员中患航天运动病的占40%。
对抗航天运动病症,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强体育锻炼,以减轻低重力对骨骼和肌肉的负面影响。
斯科特说,国际太空站上设有特殊锻炼器材,航天员用弹性束带把自己的腰部和胸部固定在跑步机、自行车上,只有腿可以动,不然,跑着跑着,人会飘起来。据报道,美国航天员斯科特·凯利2015年至2016年在太空待了创纪录的340天,他在跑步机上跑了1000多公里,锻炼时间超过700小时,这让他虽然将近一年没用双腿走路了,但重返地球时身材依然很棒。
值得一提的是,供此次航天员饮食、休息、锻炼的活动场所——天和核心舱内配备有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赵东明、王永生曾撰文介绍过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段航天员健康维护系统。根据俄罗斯预防系统,航天员在空间站中,体能训练每天进行2次,共计2.5小时。
4天为1个小周期,包括3天的负荷训练日和1天的主动休息日。1个周期内在跑步机上每天的运动负荷程度为3000到4500米,负荷能量每日为380到580卡路里。
太空飞行中体能训练重要的特点是,训练强度大、具有间隔性和明确的方向性,坚持进行轴向静态练习(训练负荷服)、动态练习(走步、跑步、跳跃、力量训练)及惯性冲击练习。
1个小周期的第一天训练,包括走步和速度为时速为5到6公里的慢跑,与此同时间隔进行时速为12到14公里的快跑,时间为1分钟。在第一天训练时,心率平均为140~160次/分钟,高峰时达到180次/分钟以上。
第二天训练主要是为保持力量耐力。这一天,50%以上的训练是在跑步机传送带被动运动状态下完成,也就是利用航天员腿部力量来移动传送带。
第三天的运动结构基础是速度为时速13公里的跑步,间隔时间相对较长(4~6分钟),这有利于组织内耗氧指标的稳定,并有利于增加供血量(乏氧状态)。
第四天,航天员进行选择性训练或完全休息。
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也为越来越完善的太空运动方案创造了条件。2008年发射的神舟七号,舱内活动空间仅7立方米;2011年发射的天宫一号,提供给航天员的舱内活动空间为15立方米,可以满足3名航天员同时在轨工作和生活的需要,相比以前有了较大提升,但是依然比较局促。
而目前中国开始建造的空间站,设计师们为航天员预留了相对充裕的生活环境,舱内活动空间提升到了整站110立方米。
从「筒子间」搬进了「大平层」,有了更多的运动方案,意味着中国航天员的健康和职业生涯有了更坚实的保障,接下来他们该想着,是回到地球之后,怎么重新适应地球,以及准备下一次任务。
美国航天员斯科特·凯利在太空中呆了340天后,重返地球时发现长高了5厘米,这是因为太空失重状态导致脊柱拉长。
但这只是暂时的现象,航天员回到地球之后,身高会慢慢恢复「正常」的数值。但重新适应重力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身体平衡问题,「站立、走路或开车等简单的动作也做不好」,斯科特说。
斯科特·凯利2010年至2011年曾在太空待了159天,而在2016年340天的太空之旅结束后,落地时他感觉比上次好多了。
不过,胜利感是短暂的。这次,他的肌肉和关节疼痛更为明显,皮肤接触物体表面有「灼烧感」,坐、立、睡都感觉不舒服。
「适应太空比适应地球容易。」斯科特·凯利说,航天员在返回地球后,习惯性地以为物体会失重飞行,东西经常掉在地上。他倒是没有摔过什么,但他把东西扔向桌子会失去准头——本来就不咋样的投篮技术,从太空回来后,变得更糟糕了。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一生中不变的追求。但是,人一旦过了50岁,除了正常的衰老,各种慢性病都可能会来临。比如高血压,痛风,肝硬化,糖尿病等,这些慢性病会严重影响到你寿命的长短。
所以,你体质是好是坏,是否是长寿之人,50岁之后,基本可以判别出来的。当人到50岁以后身体有这5个表现,那恭喜你,属于长寿体质。
1、吃得好 睡得香
50岁之后胃口极佳,说明他没有肠胃方面的不良疾病及口腔方面的困扰。充足的睡眠,不仅能够保证我们机体的正常运转,还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有利于体内毒素的排出,养护肝脏等身体器官的健康。所以,想要健康长寿,吃的好,睡的好是关键。
2、不爱生气
情绪,对于身体健康与长寿,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说百病皆生于气,气大伤身,每生一次气,寿命就减少一点。生气,对于五脏六腑,皆具有严重的损害。
而乐观,开朗、心胸大的人,凡事都看的比较开,有助于长寿。
3、排便快
排便顺畅说明一个人的消化系统不错的,肠胃比较健康的,对营养的吸收能力也不错。此外,没有出现便秘、腹泻,颜色气味异常等情况,说明你身体状况很好,没有疾病缠身。
4、肺活量好
肺活量的多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一个人的健康程度,更准确的说是肺部的发育程度。人体在任何时刻都需要氧气的功能供应。在进行剧烈运动时,消耗的氧气会增多,肺活量好的人能满足运动时的氧气需求,而肺活量差的人会出现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可能表现为胸闷、头晕等症状。所以,若是人到了50岁之后,肺活量还很好,那恭喜你,属于长寿体质。
5、牙齿健康
俗话说"牙不好、疾病浑身跑",很多人从30岁左右牙齿就开始有黑洞,甚至掉牙。到了50岁,还会出现牙齿变松,严重牙龈炎等情况。而这些情况也会增加免疫力疾病和患肠胃疾病的风险,所以, 口腔健康能使人活得更健康、更愉快、更长寿!
50岁,如果你还能做上述5件事情,说明身体还很健康,易长寿。
上星期医院组织下乡义诊,碰到了两位很有意思的患者,一位80岁,一位50岁,但他们骨骼的年龄好像刚好相反一样。80岁的那位老人走起路来健步如飞,腿脚利索得一点都不像80岁,内分泌科的吴主任调侃说他是80岁的年龄,50岁的骨骼。
而另一位50岁的中年人,已经因为骨折住过2次医院,平时经常有双下肢疼痛,现在连走路都需要借助拐杖,他自述医生说他有严重的骨质疏松,可以说是50岁的年龄,80岁的骨骼。随着我国进入到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据统计,2016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为36%,许多患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甚至只能长期卧床。但其实骨质疏松并非老年人都会有,只要做好预防,骨质疏松就不会发生,像上面那位80岁的老年人一样。内分泌主任医生说:这位80岁老年人之所以仍健步如飞,他的这4个日常生活习惯值得大家借鉴。
老人保持骨骼年轻的4个好习惯
1. 爱喝牛奶
这位老人第一个日常生活习惯就是爱喝牛奶,每天都要喝一瓶250ml的纯牛奶或者高钙奶,几十年来几乎从不间断。牛奶中的钙和蛋白质含量较高,而这两种营养素都是预防骨质疏松必不可少的,因为研究已经证明,缺钙和低蛋白都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而牛奶可以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廉价,也是最容易获得和补充这两种营养素的食物,所以牛奶可以预防骨质疏松。
2. 少喝咖啡,从不喝碳酸饮料
这位老人从不喝碳酸饮料,偶尔喝点咖啡,经常喝茶。碳酸饮料含糖量高,常喝会影响人体钙磷代谢,而最主要的,就是咖啡和碳酸饮料都含有咖啡因,摄入过多的咖啡因也会导致骨密度下降,诱发骨质疏松。如果每天只喝1-2杯咖啡的话,这种影响并不明显,但有些人可能每天都要喝十几杯咖啡,长期下去就容易出现骨质疏松了。相反,有研究发现多喝绿茶可以防治骨质疏松,绿茶中的生物碱和多酚类物质,可防止骨钙的丢失,对骨骼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3. 户外运动,多晒太阳
老人性格乐观,经常外出进行户外活动。引起老年性骨质疏松除了钙的缺乏以外,另一大原因就是维生素D合成不足。维生素D除了药物补充外,多进行户外运动多晒太阳是最好的方法。老年人坚持户外运动,适当晒太阳,有助于促进体内合成维生素D,维生素D又会促进钙的吸收,延缓骨钙丢失,防止骨矿化。
4. 戒烟限酒
吸烟和酗酒都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有研究发现,吸烟与骨密度呈负相关,吸烟者比不吸烟者骨密度下降约9.7%。香烟中的尼古丁会改变血管内外的物质交换,阻碍钙和蛋白质的吸收,同时烟碱又会刺激破骨细胞的活性,引起骨骼破坏速度增加。长期酗酒也会影响人体的性腺功能,导致性激素分泌减少,使骨质生成减少,丢失增加。
养护骨骼,预防骨质疏松,生活方式是关键。如果大家都想如上面的老人家一样,80岁的年龄拥有50岁的骨骼,不妨试试养成上面这4个良好习惯!
刚过完双11又迎来双12购物节,各路商家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化妆品、衣服、包包、数码产品......全是挖空心思让你花钱的。花钱这个事儿,该花就得花,但是好钱要花在刀印上。比如,让你由内而外年轻10岁的魅力秘籍,不用花钱就可以拿走,你愿意为此花点时间吗?而且你只要照着做,就能梦想成真。
吃出牛奶肌肤的秘密
说到保养皮肤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护肤品,其实,均衡饮食才是让皮肤由内而外散发水润光泽的源泉。每天保证吃够一斤五颜六色的新鲜蔬菜、半斤水果,主食至少三分之一全谷杂粮杂豆薯类等,这些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植物化学物的食物,能够帮助我们排出毒素、畅通肠道,大大减少皮肤出现斑点、痘痘和油腻现象的机会。
均衡饮食光吃蔬果是远远不够的,富含优质蛋白质和矿物质的肉、蛋、奶、豆制品是必不可少的。每天吃一个鸡蛋大部分人都能做到,但是肉的选择却是有门道的。建议优先鱼虾贝类、鸡鸭鹅等白肉,适量选择猪牛羊等红肉。烹调时少煎炸和油腻,高温油炸会加速皮肤衰老。调味清淡,少放盐(包括酱油、鸡精等),盐摄入过多,容易导致脸部肿胀,每天盐的摄入总量不超过6克。
还要注意少吃糖远离甜食,辛辣不会引起痘痘,甜食和饮料却是罪魁祸首。还有一位被忽视的致痘高手——牛奶,临床试验证实牛奶有明确的致痘特性,尤其脱脂奶,但这并不意味着奶制品就一点也不能吃了,一小杯/盒还是可以的哟。
运动是美容塑身的良药
每天至少半小时的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游泳、跳舞等,能够帮助我们改善血液循环,强化心肺机能,改善免疫功能,还能让肌肉更加紧实,减少内脏脂肪的比例,避免皮肤过早松弛下垂。
充足睡眠让你容光焕发
睡好觉能够给皮肤更充分的修复时间,每天要保证7个小时的睡眠时间。美国皮肤协会发现,仰卧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皱纹的形成,侧睡会加深脸颊和下巴的皱纹,而俯卧则会加深鼻唇沟皱纹。为了少长点皱纹,记得睡觉时仰卧哟!
最好的抗皮肤衰老方法是防晒
用再好再贵的美白、去皱、抗衰老精华,都抵不过阳光晒黑、晒老的速度。就算天天在室内见不到阳光,也不能阻止穿透力强的长波紫外线,不注意防晒,皮肤不仅会变黑,还会加速老化。防晒霜、防晒衣、遮阳伞、墨镜、口罩、遮阳帽都备起来。
保湿+防晒才是护肤的正确方式
1、温水洗脸更护肤,冷水容易堵毛孔
由于毛孔不受肌肉控制,也没有温度感受系统,而且冷水很难溶解油脂和彩妆中的污垢,容易出现毛孔阻塞,会使毛孔更加粗大。所以冷水洗脸并不能收缩毛孔,30度左右的温水洗脸最适宜。
2、养儿不防老,防晒才是正途
用再好再贵的美白、去皱、抗衰老精华,都抵不过阳光晒黑、晒老的速度。就算天天在室内见不到阳光,也不能阻止穿透力强的长波紫外线,不注意防晒,皮肤不仅会变黑,还会加速老化。生娃相当于使细胞加速衰老了11年,而且每增加一次妊娠,细胞衰老就会加速0.5~2年。当然,娃还是要生的,防衰老也要做。做好防晒工作,可以帮我们减缓衰老的速度。
一般情况下,过了50岁以后,已经算是一脚踏入了老年期了。身体的各项指标也提醒着我们已经衰老,皮肤开始松弛,失去弹性,精神不如从前,体力下降,腿脚也没有之前灵活了,走一段路就要停下来休息,肺活量也下降了,爬两层楼梯就喘不过来气。
这些都是衰老给我们的信号,让人不服老也不行。但是我们也经常看到,有些人五十多岁看起来却像四十岁,在她们身上完全看不到老态,检查身体的时候,医生也很佩服,说她们的各项指标都显示身体状况很年轻。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
做对“2多2少”,衰老离你还很远
多睡觉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如果经常熬夜,精神面貌看起来就很差,总是一副困倦、疲乏的样子,皮肤状态也不好,容易长斑、长痘,皮肤干燥,失去弹性。尤其是女性朋友,经常熬夜还会影响内分泌,导致卵巢退化,提前衰老。所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对我们的健康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多运动
有运动习惯的女性应该很少,其实现在很多人工作都比较忙,根本腾不出时间来做运动。有些年纪稍微大一点的,觉得自己腿脚不方便,更是把运动这个选项抛至脑后了。但是运动确实是一个保持年轻的有效方法,它不仅能让我们的身体得到锻炼,延缓体内器官老化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运动可以让我们精神百倍,心态上更加年轻。
少生气
步入更年期以后,很多女性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一点就着,一点小事也能让她们大发雷霆。其实发怒是很容易变老的,这些负面情绪会不断释放皮质醇,降低免疫力,还会影响肝脏的排毒和代谢功能,导致女性早衰。不想皮肤变差、皱纹增多、面容憔悴,就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少发火。
少吃甜食
很多女性在面对甜食的诱惑时,抵抗力为0,甜食向来是女性无法抗拒的食物,不仅是因为它们口味俱佳,更重要的是,吃了甜食以后,心情也会变好。但是经常吃甜食对皮肤却是一种伤害,甜食中大量的糖分是导致皮肤衰老的罪魁祸首,还会破坏胶原蛋白,使皮肤失去弹性,变得粗糙。同时,吃太多甜食还会让人发胖,看起来更加显老。
|不想老得太快,2种食物别拒绝
碱性食物
随着年纪的增长,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和黄体酮水平都会下降,这也是衰老来临的重要信号,平时可以多吃黄豆、黑豆、红枣、葡萄干、百合、银耳、海带等碱性食物,可以维持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同时还能保养皮肤、延缓衰老。
有抗氧化作用的食物
众所周知,人的衰老跟皮肤的氧化密切相关,平时多吃一些有抗氧化效果的蔬菜和水果,对延缓衰老有许多好处。蔬果中富含多种维生素,还有番茄红素和胡萝卜素等能够抗氧化的营养物质,每天足量摄入,可以延迟衰老的到来。
衰老是无法拒绝的过程,但可以通过适当的保养来延迟衰老来临的时间,这也是有的人老得快,有的人老得慢的原因,希望大家都能被时间善待。
我们听过这样一句话,叫做“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因为在这个年龄段,我们的新陈代谢开始缓慢,身体非常容易出问题。
所以,这个年龄段也是健康的关键阶段,如果在这个年龄段保养不当,不但容易疾病缠身,也会导致寿命减少。
这5个信号,预示寿命在变短,占2个以上,抓紧养寿命!
1、睡眠问题——失眠多梦、睡不好
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人会发现睡眠质量越来越差,经常出现入睡困难、半夜易醒,失眠盗汗等症状,长期被失眠问题困扰,不仅会导致情绪变差,使人焦虑不安,还会导致免疫力变差,为很多疾病的趁虚而入创造了条件。
2、肠胃问题——经常便秘
很多上年纪的人,会发现自己的肠胃功能逐渐下降,排便时经常出现排不出来、便秘等现象,这多是由于老年体弱,或其他疾病引起的,经常便秘,会导致毒素堆积在体内无法排出,不仅会导致腹胀、口臭等现象,严重的还会增加大肠癌的风险
3、骨骼问题——腰酸背痛
随着年龄增加,我们的肌肉开始萎缩,骨骼密度降低,这时候各种关节疾病也会悄悄找上门,比如:经常腰酸背痛、风湿病、关节退化等也会频繁出现。
4、心脑血管疾病——经常头晕、胸闷
如果平时没有什么疾病,但是经常感觉到头晕、胸闷、气短、心悸等种种不适,那么这时候一定不可掉以轻心,因为很多心脑血管疾病出现之前,往往会伴随着出现这几种症状,一旦出现要及时就医,避免小病耽误成大病,造成不良后果。
5、气喘吁吁——肺部在逐渐老化
肺为华盖,处在脏腑的最高处,但正因为如此,肺也是人体中最容易衰老的器官,从20岁开始,肺就逐渐在走下坡路,而如果到了40多岁,爬楼梯到3、4层就出现气喘吁吁的症状,那一定要警惕,这往往预示着肺部老化在加重。
以上5个特征中,如果占2个以上,说明身体老化明显,虽然说衰老是自然的过程,但如果身体过早的衰老,就会导致人体细胞受损,从而加速衰老,加重疾病,甚至过早的死亡。
45岁后是养寿“关键期”,养寿牢记这4步。
1、保持心态平和
中医上有“百病始于气”的说法,如果经常郁郁寡欢,闷闷不乐,会非常容易导致气体失调,从而引起气滞血瘀导致百病丛生,而对抗它的法宝就是保持良好的心态,经常笑一笑,对延缓衰老帮助很大。
2、常泡脚,常按摩
中医素有“人老脚先衰”,“寒从足下生”的说法,经过一天紧张又忙碌的工作,人体的肝肾急需得到休息,而用热水泡脚,按摩脚,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3、坚持运动
每天坚持半小时左右的有氧运动,可以帮助促进血液循环,让垃圾、毒素能加速排出体外,同时还能帮助提高我们的心肺功能,从而延长寿命。
4、爱喝茶
有研究表明,喝茶可以帮助抵御疾病,而在喝茶时,加入一些能润肺的食物,对于健康效果更加显著。
一直以来,主食都是国人餐桌上的主角。
但近年来,对于主食的口诛笔伐不绝于耳:晚餐少吃主食、减肥少吃主食、糖尿病少吃主食……主食似乎成了“万恶之源”。
数据显示,近20年来,我国居民的主食消费量明显下降,2002年谷类摄入比1982年和1992年分别下降21%和10%,且仍在持续下降。
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证实,主食摄入量与不同年龄的死亡率息息相关。尤其步入50岁后,主食摄入量适当增加,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
《生命时报》结合研究并采访权威专家,揭秘碳水化合物与身体之间的神奇联系。
受访专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老年与临床营养室主任 张坚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 左小霞
本文作者 | 生命时报记者 高阳
本文编辑 | 任琳贤 刘云瑽
悉尼大学和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学者分析了1961~201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及103个国家和地区的1879份死亡率情况,证实了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的供能比例是不同年龄死亡率的有力预测指标。
研究发现:
20岁以下,蛋白质供能占比16%,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供能各占约42%,可使死亡率最低。
20岁以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缓慢增加,脂肪供能比逐渐下降,蛋白质供能比变化不大。
到了晚年时期(男性约60岁,女性约70岁),供能比迎来巨变:蛋白质供能占比下降至11%,脂肪占比下降至22%,而碳水化合物占比高达67%,此时死亡率最低。
也就是说,随着年龄增加,碳水化合物供能占比应逐渐提高。
既往观点认为,步入65岁后,人体新陈代谢和消化功能减弱,不应摄入过多主食和限制蛋白质,但此次研究结论猛烈冲击着旧有的观点。
研究人员建议中老年人采取高碳水、低脂肪饮食模式,并适当减少蛋白质,更利于延长寿命;而以高脂肪低碳水为特征的“生酮饮食”,对健康中老年人有害无益。
过去人们多从事重体力劳动,食物种类单一,主食是果腹的生存食物。
但近三四十年来,粮食产量提高,加工工艺进步,主食更精细化,而吃太多精米白面不利健康,才有了低碳的健康饮食理念,但现在看来有些矫枉过正。
比如,很多餐馆都是先上菜后上饭,每人只有小小一碗米或者多人分食一盘,超过一半的人根本不吃主食。减肥者更甚,不吃肉和主食,只用水煮菜或水果替代。慢病患者也将主食视为升糖祸首,导致很多老人不敢吃主食。
2011年,《中国白领膳食健康白皮书》针对国内5个大城市白领的调查显示,近四成人每天主食摄入不足250克,未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每天谷薯类推荐摄入量达250~400克的建议。
老人的主食摄入情况更不乐观,2002~2012年,60~74岁的城市老人每天主食摄入量为231克,75岁以上者只有206克。农村虽整体摄入量好于城市,但也低于全国平均值(300.8克)。
近年来,关于主食的新研究不断推出:
《柳叶刀·公共卫生》2018年刊登的研究结果显示出相似趋势:从50岁开始,摄入中等量碳水化合物的人,平均预期生存期为33年;而碳水化合物吃得太少的人,会减寿4年;吃得太多则减寿1年。
2019年《欧洲心脏杂志》刊载的研究发现,低碳水饮食与死亡风险增加显著相关,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最低的人,全因死亡风险增加32%,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50%。
一直以来,人们对主食有很多误区:吃饭要七八分饱,因此故意减掉主食摄入量;主食吃多会升糖发胖等等。
其实自古以来,《黄帝内经》认为“五谷为养”,膳食指南更是将主食视为膳食金字塔的基石。
1.张坚:少吃精米白面,多吃全谷物
学界一直都保持清醒,对公众提倡“均衡饮食”,从未让大家减少甚至不吃主食。更多的是建议大家少吃精米白面,多吃全谷物,也就是未经精细化加工或经碾磨、粉碎、压片等处理,仍保留完整谷粒所具备的胚乳、胚芽、麸皮及其天然营养成分的谷物。
2.左小霞:蛋白质、脂肪不能替代主食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左小霞表示,谷物富含淀粉,是大部分食物中碳水的主要来源,经人们咀嚼、吞咽后,在肠道中水解成可被人体吸收利用的葡萄糖,提供每日所需能量,对维持机体组织活动和神经系统运转有重要意义。因此,蛋白质、脂肪等,都不能替代主食发挥作用。
促进肠胃蠕动
主食中的粗粮薯类、杂豆类富含膳食纤维,足量的膳食纤维会大大增加肠道内的菌群数量,利于预防便秘、促进肠道蠕动。
膳食纤维有很强饱腹感,从而会减少食物摄入量,更利于控制体重,有助减肥。
增强人体免疫力
主食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是B族维生素、镁、钙等。经常不吃主食的人,容易出现微量营养素缺乏。
长期不吃主食的人,轻则注意力不集中、疲劳、嗜睡,严重者可出现记忆力减退、便秘口臭、月经紊乱、肌肉无力、贫血、 发抖等症状。
调控血糖
很多糖尿病患者对主食深恶痛绝,但主食本身并不升糖。相反,如果糖尿病患者一天吃的主食少于三两,体内升糖激素将很快升高,不仅使血糖升高,还会产生大量代谢产物,加重肝肾负担,还会导致低血糖。
维持脑、骨、肌肉正常运转
老年人的主食更不能轻易减掉。因为碳水化合物是维持脑功能、骨骼、肌肉运转的重要来源,一旦主食吃得少,就要“浪费”更多蛋白质来为机体供能,长期下来,体重、肌肉量会严重丢失。
老人还可能会缺乏微量营养素,不利健康。因此,健康的老人,千万不要因为年纪增长,消化能力下降,就大量减少主食摄入,甚至用蛋白质替代主食,这可能适得其反。
正常人要遵循“碳水化合物50%~65%、脂肪20%~30%、蛋白质10%~15%”的科学膳食模式。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日谷薯类摄入量是250~400克,约等于两三碗米饭的重量(一碗二两米饭在150克左右)。
每餐建议不要都是精米白面,粗粮占主食比例的20%~30%。老人要保持每日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不小于50%,蛋白质不超过20%,脂肪不超过30%。
日常生活中,吃好主食要注意以下几点:
搭配至少一种粗粮
大家在蒸白米饭时,可加入高粱米、藜麦、糙米等杂粮,熬粥时可以加点小米、紫米、燕麦、坚果等。
烙饼或做馒头时,掺点玉米面、黑米面,不仅能增加矿物质、B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等营养素,还可以丰富口感。
红豆、芸豆、绿豆、鹰嘴豆、蚕豆等杂豆,与谷类食物搭配食用,可以起到很好的蛋白质互补作用。
薯类适当替代
除了精米白面,薯类可以起到替代部分主食的作用,土豆、红薯、芋头、山药等薯类每天可摄入50~100克,其中富含膳食纤维及维生素C,可促进肠道蠕动。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一项研究表明,与吃精制谷物相比,每天吃土豆,饮食质量、血液指标和整体健康指数会更好。土豆中钾含量较高,适合血压高人群。
换种烹调方式
炒饭、油饼、油条、年糕、炸酱面等主食可能油、盐、糖都超标。
除了尽量少吃这些,也可以改变烹调方法,炒饭、炒面可以只放一次油,用不粘锅来炒;做油饼、酥饼等时,不用油煎,可尝试蒸烤;带馅儿的主食,要少放肥肉,多放蔬菜、豆制品等配料。
一日三餐,可根据个人习惯来分配主食摄入量。
年轻人早餐经常因通勤延迟或耽误,但无论如何都要吃早餐,早餐中一定要有主食,这是一天工作学习的能量来源。
中年人有晚餐时间应酬多、喝酒多、不吃主食的情况,应有意识地“加个餐”,避免不吃主食带来的健康风险。
老人时间较充裕,早餐尽量做得丰富一些,主食量多一点,杂粮、薯类搭配起来,再加一些肉、蛋、奶、坚果、小菜等。
高龄、衰弱、消化能力差的老人,可减少粗粮摄入,多吃一些粥、米糊、米浆等,也可以粗粮细做。例如,借助压力锅烹调、煮粥、混合面做发面食品等。
有糖尿病的老人,每天主食的推荐摄入量为250~400克,食物不要做得太软烂,搭配肉、蛋、水产品、大豆、蔬菜一起吃,可抑制血糖快速上升;如果血糖控制得不好,主食可以少吃一点,但在每两餐之间要适当加餐,定时定量,保持血糖平稳。▲
这年头,衣服假,鞋子假,但是保健品更假,不但贵而且假,但是依然有很多人上当,在这些人中,老年人首当其冲。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按说人从小到老,那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应该什么场面都见过,可为什么依然会上当受骗?
首先,有句话叫防不胜防,魔到一尺,道高一丈,骗子的手段自然是五花八门,一个不留意,就会上当受骗,其次,骗子口才特别好,哪怕是一件假东西,也能吹的天花乱坠,再加上往往是团伙行骗,所以容易得手,最后,也是最可怕的,现在骗子都打亲情牌了,很多老人都是空巢老人,也有的,子女不在身边,长期缺少关怀与温暖,骗子这时候嘘寒问暖,虽然假心假意,但是却能取得老年人的信任。
这不,60岁的孙老太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长期吃保健品,用儿子的话说,家里,桌子上,抽屉里,冰箱里,全是老太买的保健品,每天早上一起来,饭不吃就是一把药,儿子虽然说了很多次,但依然不管用。
我们四兄弟天天都得上班,哪有太多时间管她,一个不留意,她就弄来一堆药,怎么说都不听!后来四个儿子也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她去了。
但是他们怎么都不会想到,孙老太竟因为乱吃保健品罹患了药物性肝损伤,最终出现了肝衰竭,医生说,送来的时候老太的情况已经很不好了,整个人黄的厉害,皮肤巩膜全都发黄,尿液的颜色像浓茶一样,一查肝功能,无论是胆红素还是转安慰,都超过了正常的几十倍。
老人家平时身体就不怎么好,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可能是听了别人的话,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保健品上,但却没想到,即便是保健品,依然对身体有影响。
医生说,虽然很多保健品都宣称无毒副作用,其实完全是无稽之谈,保健品中可能添加有一些不明的成分,一旦长期过量服用就有可能损伤肝脏,很多保健品宣称自己不是药,但为了增加效果,往往会在其中添加药物成分。
肝脏是人体很重要的解毒器官,一旦出现衰竭,后果往往非常严重。
虽然及时送进了医院,但老太病情持续恶化,不但住进了重症监护室,而且还出现了肾衰竭并发症,进行了血液透析。
可是就在医生全力救治的时候,四个儿子的态度却来了一个三百六十度的大改变。
他们一起找到医生,签字拒绝继续抢救。
年龄这么大了,治好了又能怎么样,还不一样天天去买保健品吃。其中一个儿子说。
另一个儿子则长叹一口气,哎,死了也是一种解脱,咱妈那么多病,活的难受。
不过好在还有一个儿子这么说了句,要是平时咱们能多陪陪妈妈就好了,至少病了不舒服了咱们能早点知道……
昨日太原市某医院急诊科收治了一名60岁除草剂中毒洗胃后的阿姨。原来,前一天韩阿姨与家人争吵后一时生气,自己偷偷喝了打药的除草剂近50ml,刚喝进去阿姨就害怕了,赶紧往外吐,又给家人打电话去在当地医院洗胃后,韩阿姨本以为这样就平安大吉了,不听医生的劝出了院。哪成想没半天,韩阿姨出现了头晕,头部跳动性的疼痛,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症状家人又急急匆匆的送来急诊。
除草剂的种类一般有百草枯、草甘膦、乙草胺等等。百草枯类的除草剂可以说是药性最毒的了,临床经验是如果误服5ml以上,致死率将会达到100%。除草剂中毒,不同的量,不同的人会有不一样的症状,轻者一般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多汗、胸闷等症状。重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瞳孔明显缩小、轻度呼吸困难、腹痛、步态蹒跚、意识清楚。甚至出现昏迷、肺水肿、呼吸麻痹、脑水肿等危及生命。
韩阿姨服的是2,4滴丁酯类除草剂,是一种能被胃肠吸收的毒物。,又因由于胃的内部结构有褶皱,韩阿姨虽洗了胃,但是并不能保证药物已全部清除,很有可能在胃内的褶皱部有残留的药物并且已被吸收,。因此,洗完胃的韩阿姨之后又出现后面的一系列症状。另外,韩阿姨因为患有肾病综合征,肾功能的不全导致肾脏的排毒能力降低,这就更加重了毒素在体内的滞留。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小心除草剂中毒,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1.如果出现误服除草剂中毒,要及时去医院就医,进行洗胃、解毒和导泻等治疗,家属也要把除草剂的瓶子带上,供医生参考。洗胃后要保持24-48小时禁饮食。
2.对有急性神志异常的,出现精神错乱等症状的,给予镇静处理。
3.对于误服强酸强碱类的除草剂,要忌洗胃。因为强酸强碱类药物具有腐蚀性,洗胃容易导致胃肠穿孔。
4.喷除草剂时尽量在20-30℃间(早晨或傍晚)进行,空气保持流通。尤其是夏秋季节,很多农作物到了除草的时候,稍不注意就更容易出现除草剂中毒。
5.大部分除草剂的毒性一般比较小,喷药结束后要及时清洗皮肤,防止毒物通过皮肤进入体内。忌饮温水,温水有利于胃肠道对毒素的吸收。
正所谓"病从口入",说得一点也不假,其实很多疾病都与饮食有直接关系,包括具有极高致死率的癌症。
据世卫组织统计,截止到2015年,被列入一级致癌物名单的致癌物质已经多达120种,且这些致癌物就"潜藏"在我们身边,特别是饮食中的致癌物,让人防不胜防,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摄入体内。
那么你知道哪些隐藏在食物中的"致癌物"呢?
世卫组织曝光"致癌物"清单,3类食物吃太多,肝病或会不请自来
1、黄曲霉毒素——霉变食物
在1993年,世卫组织就将黄曲霉毒素列为了一级致癌物,它是目前在自然界中发现的毒性最强的致癌物,若是人体摄入1mg左右,就有可能致癌,若超过20mg,短时间内就会使人丧生。
黄曲霉毒素主要作用于人体的肝脏,其在摄入体内后,会造成肝细胞DNA出现突变、断裂,从而诱发肝癌。
而生活中,一些霉变后的食物中就会含有这种毒素,例如霉变水果、蔬菜、谷物等,因此,平时还是少接触此类食物为好,这样才能更好地避免肝癌的发生。
2、亚硝酸盐——腌制食物
亚硝酸盐是一种间接致癌物质,它本身不具有致癌性,但是在人体摄入后,在胃部的酸性环境下,与氨类物质发生反应,会生成致癌物——亚硝胺。
亚硝胺具有很强的致癌性,很容易造成肝脏癌变。
想要避免过多摄入亚硝酸盐,平时就要少吃腌制食物、剩菜剩饭等。
3、苯并芘——烧烤、油炸类食物
有机物在没有得到充分燃烧或者高温情况下,食物表面就会形成焦黑物质,而这种物质中就含有苯并芘,
这种物质在摄入人体后,会对肝脏细胞造成严重损伤,致其出现变性、突变,引发肝癌。
苯并芘可以说是我们日常中最容易见到的致癌物了,例如烧烤、煎炸、熏制食物中,会广泛存在,为了肝脏健康,生活中应少接触此类食物。
上述三种致癌物都是我们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的,平时应减少这三类食物的摄入,据我国癌症中心统计,每天,就会有大约一万人被查出癌症,因此,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才是重中之重。
研究肝病60年,90岁院士,总结出4个"健康秘诀",希望能帮到你
今年已经90岁高龄的孙燕院士,从事肝病研究60多年,曾发表过众多医学文章,分享其研究成果。
其中讲得最多的,就是要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摒弃陋习,这是最简单的,也是最有效的健康秘诀。
1、勤做体检
孙燕院士虽然拥有着众多的医学知识,但其还是坚持每年做体检,已达到更直观、更清晰的了解自身情况。
因为肝脏是个"哑巴"器官,它不具备痛感神经,因此,在肝病初期,很难被人察觉,因此,勤做体检就可以帮助我们尽早的查处病灶,以防肝病持续恶化,发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为了身体健康,最好是每年进行一次体检。
2、多补充营养物质
要想身体健康,日常多补充营养物质是必不可少的,而维生素、抗氧化成分、氨基酸、类黄酮等元素,可起到保护肝脏的功效。
3、保持好心情
肝主情志,肝脏的健康状况也会受到情绪的影响,据调查发现,30%的肝病患者,生活中都存在着不良情绪,例如:抑郁、焦躁、爱动怒、生闷气等。
这些不良情绪会造成肝气疏泄不畅,造成淤堵,从而引起肝脏损伤。
在孙燕院士看来,良好的心态也是远离肝癌的一种好方法,因此,我们要减少负面情绪,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及时调整心态,以免损伤肝脏。
4、多运动
孙燕院士今年已经90高龄,走起路来还是虎虎生风,精神状态极佳,这与他平时喜欢做运动有很大关系。
运动可以加快血液循环,促进肝脏对血液中的毒素进行分解,使肝毒含量降低,以免肝脏深受毒害。
同时,还能使肝脏细胞的活力调动起来,以免肝细胞过度老化,因此,平时可以养成多运动的好习惯,对肝脏健康也大有裨益。
小知识:熬夜会伤肝
在夜间的11点至3点之间,是肝脏代谢、分解、排毒的黄金时间,此时需要更多的血液供给。
若是经常熬夜,身体消耗过多血液,造成肝脏供血不足,导致工作效率下降,体内毒素就无法及时代谢,引起内分泌紊乱情况,威胁身体健康。
人过50知天命。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努力工作了一辈子,子女们也大了,看尽了人间冷暖,是到了回归自己,享受生活的时候了。于是,很多人会开始格外关注养生,追求长寿。
凡是看到延长寿命的养生建议,大家都会甘之如饴,奉若瑰宝。这些养生文章,多半会建议要多喝水,多运动,科学饮食。
但我要说的是,这些虽然有一些健康收益,但并不是最主要的!若缺了这“1事”,再多努力也会徒劳。
究竟是什么事情这么有效?本文为您揭秘。
长寿的最大秘密:1个良好的心态,这便是需坚持的1事
哈佛大学曾经对238位百岁老人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超过89%的受访老人都非常乐观。
即便他们一生都历尽坎坷,但都凭借自己乐观的心态、积极应对度过难关,到晚年依然如此。上天似乎特别眷恋这帮努力生活的“寿星”,才让他们长寿如此。
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真正长寿的人,并非都是生活优渥的富家老者,而是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我们老家就有一位祖奶奶,她今年已96岁高龄,是附近村里最长寿的老人。每次我们回家,老奶奶都会以善意的微笑迎接我们这些后生。孩子们都喜欢在她身边玩儿,吃东西时也并不将究!
心态决定着健康状态,这其中的关联数不胜数。
心态存于人的大脑中,看似与健康关系不大,但实际上很多现实案例、科学数据都发现,好心态=好身体。下面,我将从正反两面,为您剖析心态与健康之间的紧密关联。
(1)心态不好,疾病来找
你是否知道,当人们情绪紧张、心情烦躁的时候,胃极容易出现溃疡疼痛的症状?
你是否清楚,当人们情绪激动、怒火中烧的时候,血压极易飙升引发脑梗的危险?
你是否了解,当人们情绪低落、抑郁悲观的时候,免疫力下降癌症易高发的事实?
你是否明白,当人们情绪波动、难以控制的时候,甲状腺容易病变引发甲减甲亢?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若心态不好,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体内的压力应激激素升高,以便做好“战斗或逃跑”的准备。长时间如此,体内的细胞会过度“损耗”,很容易造成不良后果。
从中医的角度上看,心态不好也同样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中医早有“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的精妙总结。
( 2)心态若好,健康不跑
相反,心态若好,我们能够从容应对生活压力,身体自然就会更好。
研究发现,好的心态下,人们的睡眠质量更高,不容易得病,出现中风心梗等危机病变的几率会更小,慢性疾病的程度会更轻,疾病的康复速度会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