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应对变异株,要尽快为老年人及高风险人群进行加强免疫
当前,新冠病毒变异株肆虐。截至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共命名追踪11种新型变异株, 将其中的4种列为“受关注的对象”(Variant of Concern)。其中,德尔塔毒株、拉姆达毒株以其更大的病毒载量、更高的传染性令人谈之色变。
面对传播速度快,且对疫苗更具抵抗力,体内复制快,转阴时间长的德尔塔变异株,疫苗仍然有良好的预防和保护作用。上海市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表示,应对病毒变异的解决方法就是要进一步扩大疫苗的接种。有德国学者发现,新冠疫苗序贯免疫,即“混打”,或可激发强大免疫效果,并可有效中和各种COVID-19病毒变异株。与此同时,多国已经将加强免疫作为应对变异株的关键性策略。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预计将在9月初制定一项有关新冠疫苗加强剂的战略,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周四表示,联邦卫生官员正在“以最快速度”授权为免疫能力较弱的美国人注射第三剂新冠疫苗。西班牙卫生部长卡洛琳娜•达利亚斯表示,新的变异病毒正在削弱现有疫苗带来的保护效果,需要以全体国民为对象开展第三针接种。匈牙利宣布,从8月1日起,接种完两剂新冠疫苗的民众将可以接种第三剂加强针。
英国将从9月开始,对3200万老年人和免疫力薄弱人群接种第三针疫苗。德国和法国也于8月初宣布从9月起提供加强针。阿联酋也开启了向老年人等高危人群提供加强剂的进程。
以色列政府上周宣布,8月份开始为60岁以上长者接种第3剂疫苗。
皮涅拉宣称,首批加强的群体是于3月31日之前接种科兴疫苗的55岁以上老年人。之后,将针对所有老年人以及儿童进行加强免疫,直至覆盖全部目标人群。与此同时,当地卫生部门将对12岁至17岁少年进行注射疫苗,其中将近一半已经接受第一剂疫苗注射。未来也会对3至11岁儿童进行接种。
研究表明,异源加强能更有效对抗疫苗保护力下降
智利政府公开数据表明,从二月到四月期间,科兴疫苗的整体保护效力从67%下降到58.5%,截至目前,该国因新冠病故的人数总计达到35806人,约有160万例确诊病例。目前,尽管世界卫生组织(WHO)呼吁暂缓进行加强免疫,建议让全球民众先完成首针接种,美国、德国、法国、以色列等国家仍相继推进加强针的接种工作。
知名医学博主庄时利和曾表示,疫苗接种后,中和抗体水平随着时间流逝有所下降,像这次科兴和辉瑞预防有症状感染的有效率都相对6月初下降了3%~5%。预防感染有效率下降,意味着即便广泛接种疫苗,仍然会出现一些突破性感染,在没有维持NPI的情况下疫情仍然会出现局部暴发。这为决定是否加强接种第三针疫苗提供了更多参考。
此前,智利卫生部刚刚更新的真实世界研究结果显示,多家新冠疫苗在预防所有症状感染的有效率有所降低。数据表明,当地860 万 16 岁以上人群接种了科兴疫苗,接种第二针 14 天后预防有症状感染有效率为58.49%,预防住院有效率为86.02%,预防 ICU 有效率为89.68%,预防死亡有效率为86.38%。
另外,智利当局表示有238 万 16 岁以上人群接种了阿斯利康新冠疫苗,接种第二针 14 天后预防有症状感染有效率为68.68%,预防住院有效率为100%,预防 ICU 有效率为100%,预防死亡有效率为100%。
2021年3月,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在《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杂志上发表的最新研究表明,接种灭活疫苗后用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做加强免疫,与接种单一疫苗的免疫程序相比,其中和抗体水平显著增高且可产生高效的细胞免疫反应,该数据验证了以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进行加强免疫可打破灭活疫苗的保护性免疫反应瓶颈。
我国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具备异源加强的条件
当前,我国尚未正式开展加强针的接种工作。但已有研究表明,使用2剂灭活新冠疫苗完成基础免疫后再以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进行加强,其中和抗体水平可显著升高,且展现出高效的细胞免疫水平。也就是说,“混打”加强能有效应对当前疫情发展。
由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独立开展的另一项研究中显示,用不同疫苗对已接种过两剂灭活疫苗的小鼠进行加强时,以腺病毒载体疫苗加强效果最好,mRNA疫苗效果接近腺病毒载体,灭活和重组蛋白疫苗加强的效果显著低于腺病毒和mRNA疫苗。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凤才在“第三届全球生物医药前沿技术大会”上做了《新冠疫苗的临床研究进展与展望》的报告,为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的序贯使用提供了数据支持。报告指出:在2针灭活新冠疫苗的基础上,序贯1针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的免疫反应由于加强免疫1针灭活疫苗;在1针灭活新冠疫苗的基础上,序贯免疫1针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的免疫反应优于2针灭活疫苗;序贯后14天可见抗体水平可达高峰。
日前,康希诺生物首席科学官朱涛也在公开采访中表示,根据江苏CDC研究者发起的新冠疫苗序贯免疫相关临床研究表明,接种2针灭活疫苗后,第3针用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加强,抗体水平与用灭活新冠疫苗加强形成数倍差异。在接种两种灭活疫苗3-6个月后用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进行加强,抗体升高约200倍,而接种灭活疫苗提高30倍,两者相差7-8倍,中和抗体的差异约近5倍。接种单针灭活疫苗1月后接种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抗体水平显著高于2针完整的灭活疫苗接种程序,可提高6倍。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大家都或多或少的有些恐慌,也是,这次的病毒疫情传播之快,令医生、专家、学者都瞠目结舌。与此同时,全国各地没有被感染的人,开始寻找有效预防的方法。
这几天,药博士也是不遗余力的在给大家做科普,做辟谣。从板蓝根、大蒜、到有效的药物,再到正确的5种消毒方式,每一篇都深受大家的喜爱,也被广泛的转发,但是不少朋友留言,问免疫球蛋白能否用于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给大家解答一下:
免疫球蛋白是个啥?
要说免疫球蛋白的发明,也不能叫发明了,本身就是人体存在的东西,人为什么会存在免疫球蛋白呢?因为人总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细菌、病毒等外界的抗原,根据免疫学的原理,感染性疾病在发病两周后,患者体内会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随着人体抵抗疾病的成功,疾病逐渐恢复,有些抗体会逐渐消失,有些抗体会留在人体血液中,时间或长或短。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主动免疫的,也就是我们从小注射的疫苗,产生了抗体,也在血液中持续存在,有的可能几年,有的甚至是一辈子都有抗体。抗体的化学基础都是免疫球蛋白,但免疫球蛋白并不都具有抗体活性。但大家可以简单粗暴的理解成,如上种种的抗体组成了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这也就是广谱的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能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吗?
很明显,在此次疫情爆发之前,健康成人血清分离出来的广谱免疫球蛋白中,根本就没有抗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所以并不能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健康成人一般都是打过各种疫苗的,所以可以用来预防麻疹、甲型肝炎等病毒性感染。但是,注射人免疫球蛋白能提高免疫力,这个没毛病!
广谱的免疫球蛋白都有哪些作用?
主要用于免疫球蛋白缺乏,如重症感染,新生儿败血症和艾滋病等,也可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紫癜,川崎病等。人广谱的免疫球蛋白虽然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本身没有直接抵抗作用,但是对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重症感染依然是有效的,因为伴随感染的同时,后期还有多种病原同时感染,所以人免疫球蛋白对于重症感染是有帮助的。不能用于预防,但是可以用于治疗相关并发症。注意:免疫球蛋白一般是静脉注射,少有肌肉注射的剂型,口服的一般是无效的!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制作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的血浆是来自患某种疾病的病人恢复期的血浆,则具有抵抗这种疾病的功能。以及对健康献血者进行超免疫注射,即注射疫苗使受注者产生抗体,用单采血浆术获得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浆。通常,有抗甲型、乙型肝炎、抗风疹、抗破伤风、抗狂犬病等多种特异性免疫球蛋白。防治专一疾病比广谱的免疫球蛋白要好很多。
当年SARS的时候,后期也有了针对SARS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产品,这个产品在治疗非典危重病人,以及后期的战略性技术储备和治疗药品储备方面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这一次,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直接给病重的患者使用已经恢复期患者的血清,不是不可以,而是可能因为抗体效价不高,导致无效。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其实有一步浓缩和病毒灭活的过程,不但抗体效价高了,而且人本身可能带有的乙肝病毒、艾滋病毒等被灭活了,安全性也大大提高。
自SARS-CoV-2引起的新冠疫情大流行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精神疾病患者出现新冠严重后果的风险增加[1] 。评估不同精神疾病诊断集群的研究发现,存在精神病、情绪障碍、药物使用、智力和发育障碍的患者的新冠死亡率会增加,而死亡率增加与焦虑症无明显关联[6] 。研究还发现存在情绪障碍和药物使用障碍的患者的新冠住院率也有所增加。
目前存在几个因素解释了精神疾病患者与非精神疾病患者相比新冠住院率和死亡率更高的原因。最常见的是身体疾病、免疫功能改变、肥胖率和吸烟率升高、压力升高、社会经济因素、抗精神病药和抗焦虑药的接触以及与求助行为相关的因素。这也引起了研究者对于精神疾病患者在新冠疫情中的防护的关注。
初步调查结果表明,易受感染人群,如患有严重精神病的人群,其新冠疫苗接种率较低。即使患者遵守国家建议接种疫苗,部分学者们也认为,接种疫苗对严重精神疾病患者的效果可能较差。有人认为,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个人对疫苗接种的免疫反应可能降低,因此疫苗接种可能不会降低发病风险。已有研究表明,患有抑郁症的老年人对流感疫苗接种的抗体反应较低,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和抑郁症患者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反应较弱。因此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即这些患者是否会受到疫苗接种策略的充分保护。
在2021年5月16日发表的两项横断面研究中,研究者报告了精神分裂症与新冠住院和死亡率之间的关联,以及精神分裂症与较低接种率之间的关联。但目前尚未有任何研究评估该患者群体中接种疫苗是否能像在没有精神分裂症的个体中一样有效降低严重新冠结果的风险。
基于以上背景,研究者评估了在以色列新冠肺炎流行第一年期间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治疗和死亡率的时间趋势、新冠肺炎疫苗接种、疫苗接种后感染、入院和死亡率的预测因素。该项研究成果于2021年8月5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子刊《Lancet Psychiatry》。
在这项纵向队列研究中,研究者使用了以色列最大的医疗机构Clalit Health Services的数据库,对精神分裂症患者(n=25539)和对照组(n=25539)疫苗接种前后的COVID-19结果进行评估。参与者总数为51078人,为31141名(61.0%)男性和19937名(39.0%)女性,平均年龄为51.94岁(SD 15.62)。其中,356人(0.7%)住院,133人(0.3%)死亡,共27400人(53.6%)接种了疫苗。研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Kaplan-Meier分析评估纵向趋势。具体而言,研究结果如下:
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时间的推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新冠住院概率显著增加(对数秩检验163.03,p<0.0001);图1A显示,调整人口统计学和临床混杂因素后,精神分裂症患者因新冠住院的风险显著增加(HR=4.81,95%可信区间3.57–6.48,p<0.0001)。
在整个大流行年,两组之间的死亡率也存在显著差异(图1B)。与对照组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存率显著下降(对数秩检验=33.65,p<0.0001)。Cox回归分析表明,调整混杂因素后,精神分裂症组的死亡率风险显著升高(HR=2.52,95%可信区间1.64–3.85,p<0.0001),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存率急剧下降。
图1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对照组住院率和死亡率的Aplan-Meier生存曲线[3]
此外,精神分裂症组的疫苗接种率估计为每1000人年2.43例(95%可信区间2.39–2.47),而对照组为每1000人年2.96例(2.91–3.01)。调整人口统计学和临床变量后,精神分裂症患者接种疫苗的HR显著低于对照组(HR=0.83,95%可信区间0.81–0.86,p<0.0001)。研究者发现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或缺血性心脏病的医学共病在预测精神分裂症组的疫苗接种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均p<0.0001),但在对照组中没有。
在接种倾向方面,根据累积接种概率,与对照组相比,在接种计划的前3个月内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接种倾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对数秩检验309.88,p<0.0001;图2)。
图2 Kaplan-Meier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对照组接种疫苗的存活曲线[3]
在2021年2月1日之前完全接种疫苗的个体中,研究者进一步对精神分裂症组和对照组自接种计划开始以来住院和死亡模式的变化进行了评估(图3)。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未接种疫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差异较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分别为6.2和3.2)。但在接种疫苗的组中,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对照组之间的住院率和死亡率差异显著降低(分别为1.1和0.9)。
图3精神分裂症组和对照组在疫情大流行全年的住院率和死亡率(n=51078)[3]
总的来说,与对照组相比,未接种疫苗的个体在感染率、住院率和死亡率方面的差异评估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感染率较低,住院率和死亡率较高,这些发现与以前的报告一致。而在接种疫苗后的个体中,观察到接种疫苗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和对照组的住院率和死亡率的差异较小,这可能表明接种疫苗可以有效地缩小观察到的严重精神疾病患者与普通人群之间的差异。因此,接种疫苗这一预防策略对于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同样可能起到较好的新冠防护作用,值得进一步关注以便为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考虑到此前研究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疫苗接种率低于普通人群,研究者认为旨在积极接触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国家疫苗接种计划有望大大减少新冠在该类人群中造成的严重后果。
有一些网友强化免疫麻疹疫苗的行为存有质疑,并对麻疹疫苗的安全性表示怀疑,称"麻疹疫苗是慢性毒药"。专家辟谣,麻疹疫苗已使用多年,且麻疹疫苗全部来自国产,而且质量是有保障的。据了解,世界卫生组织将强化免疫定为消除麻疹的最有效策略之一。美洲于1989年至1995年期间进行了强化免疫活动。2002年11月以来,美洲区未发现有本土麻疹病毒传播。
何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
强化免疫的对象,是指无论既往麻疹患病史或免疫史者,均接种一剂麻疹疫苗。通过强化免疫,儿童产生抗体的机会增大,感染麻疹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出疹性疾病,无免疫力的人接触病人后90%以上会得麻疹。麻疹病毒主要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途径,由飞沫传播。麻疹可导致中耳炎、喉气管支气管炎、肺炎等严重并发症。免疫接种是预防麻疹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我国目前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程序是:8月龄接种第一剂次,18月至24月龄接种第二剂次。
为什么要进行强化免疫?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指的就是针对麻疹的发病或流行情况和人群对麻疹的免疫状况进行分析以后,决定在短时间内对孩子进行的普遍免疫,它是对常规免疫的加强,这个是必须要打的,因为打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以后,可以有效的防止宝宝感染麻疹病毒,在一定程度上对宝宝起到保护作用。为什么此次实施强化免疫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既往未接种过疫苗的儿童、或因个体差异等其他原因免疫不成功的儿童提供一次补种的机会,从而使儿童产生有效的免疫力;另一方面在短时间内对特定人群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可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形成免疫屏障,有效阻断麻疹病毒传播。
哪些儿童不能接种麻疹疫苗?
麻疹疫苗接种需要家长的配合与知情同意,在麻疹疫苗接种前,家长应配合接种人员做好儿童健康状况的询问与接种禁忌的筛查,如儿童有发热等身体不适、禁忌症等可缓种或不接种麻疹疫苗。如果儿童有以下情况,就不能接种麻疹疫苗:对疫苗所含的任何成分过敏(具体成分参照麻疹疫苗说明书);曾患过敏性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阿瑟氏反应、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严重过敏性疾病;正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或处于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有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曾患或正患多发性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脑病、癫痫等严重神经系统疾病等。如果儿童在3个月内接种过免疫球蛋白,应缓种麻疹疫苗;近期注射过麻疹疫苗或其他减毒活疫苗,需间隔1个月后补种;强化免疫期间有感冒、发热等症状的,要等恢复健康后进行补种。
来源:福建疾控、福建日报
昨日
福建省疾控中心发布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
常见问题解答
详情如下——
答:我们国家目前接种的策略是按照“分步走”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接种。
第一步,主要是针对部分重点人群开展接种,这些人群包括从事进口冷链、口岸检疫、船舶引航、航空空勤、生鲜市场、公共交通、医疗疾控等感染风险比较高的工作人员,以及前往中高风险国家或者地区去工作或者学习的人员,尽力缓解输入性疫情防控和春运疫情防控的压力,降低本土病例发生和国内疫情爆发的风险。
这一阶段对这部分重点人群的接种,只是我国新冠疫苗接种“分步走”第一步,后续随着疫苗附条件上市或者正式批准上市,特别是随着生产供应保障能力、产量逐渐提升,对于涉及数亿人的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相对感染以后危险性比较大的人群,我们叫做高危人群,以及后续的普通人群,疫苗接种工作都会全面有序地铺开。我们的目标是力争通过主动免疫的方式建立起群体免疫保护力,使新冠肺炎疫情能够尽快得到更加有效控制。
我们只是先为一小部分重点人群安排了疫苗接种,不足以建立群体免疫屏障。疫苗接种之外,我们还有很多有效的防控手段,比如说做好个人防护,在公共场所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等,这些措施是在前期新冠疫情防控过程当中,包括疾病预防控制的长期实践当中,都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所以大家务必做好个人防护。
本次按属地管理原则,由各县(市、区)卫健局设置辖区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单位,大家可以咨询所在地的县(市、区)卫健局或疾控中心去哪接种疫苗。
目前我国批准用于紧急使用的疫苗有3种,分别为中生北京所、中生武汉所和科兴中维生产的灭活疫苗,累计已经完成100多万剂次的临床试验和紧急接种工作,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也没有出现严重感染的病例报告。这些说明目前国内紧急使用的3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安全性良好。
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疫苗的保护率达到百分之百,因此,接种新冠疫苗以后,个人防护措施不减,还是要求大家继续维持个人防护措施,包括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等这些好习惯。
现阶段接种对象为18-59岁健康成年人,共接种2剂,两剂间隔28天,紧急时至少间隔14天。
1. 以前接种本疫苗出现过敏者。
2. 严重慢性病、过敏体质者。
3. 发热或急性疾病期患者。
4. 患有血小板减少症者或出血性疾病患者。
5. 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或免疫功能缺陷患者。
6. 未控制的癫痫和患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
7. 孕妇。
1. 接种后应在接种单位留观30分钟,留观期间,受种者如出现面色苍白、出汗、四肢湿冷、皮疹、脉速而弱、发绀、面部和喉咙肿胀、呼吸困难等症状,请马上找接种点医生处置。
2. 接种后应多休息,多饮水,注射部位保持干净卫生,不清洗、不挤压按摩接种部位,以防局部感染。
3. 接种后应查看接种预约,掌握下次疫苗接种时间。
4. 接种后如有发热、局部红肿疼痛等反应,除对症处理外还应及时告知接种单位医生做好相关记录;极个别人可能会出现高热或持续发热数日或出现其他更严重的情况,应及时去医院就诊,以防延误病情。
5. 接种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的主要措施之一。接种后仍应坚持戴口罩、勤洗手、测体温等防控措施。
从疫苗临床试验数据上看,保护期可以达到半年以上,至于说保护期能不能像很多病毒性疫苗一样,能够终身免疫,或者至少保护五年十年,因为疫苗接种后观察时间不足,还不能下这个结论。
今日(2021年2月8日),巴基斯坦总理特别助理费萨尔·苏丹(Faisal Sultan)推特发文称,收到康希诺生物单剂Ad5-nCoV新冠疫苗的三期临床试验数据。
苏丹表示:“独立数据检测委员会(IDMC)的中期分析显示,康希诺生物新冠疫苗的总体有效率为65.7%,预防重症新冠肺炎的有效率为90.98%(多国分析)。”
另外,他表示:“根据巴基斯坦国内的数据,康希诺生物的新冠疫苗的总体保护率为74.8%,预防重症新冠肺炎保护率为100%。”“未发生任何与疫苗相关的不良反应。”这款疫苗是中国首个单剂接种的新冠疫苗。
(苏丹推特发文)
这款疫苗是军事医学科学院与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联合研发的Ad5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Ad5-nCoV)克威莎TM(ConvideciaTM),是全球第一个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也是全球第一个发表临床试验结果的新冠疫苗,代表了中国疫苗研发实力和中国速度。
该疫苗于2020年6月25日获得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颁发的军队特需药品批件,获批在军队内部使用。该疫苗接种程序设计具有前瞻性,一针接种能在较短时间内建立保护屏障。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中发表论文称:“单针保护效力达70% 左右的疫苗比两针保护效力达90%的疫苗更有价值。”
在实际应用中,单剂程序的疫苗可以为接种对象快速实现免疫保护,缩短接种的周期。同时,又能将节约下来的疫苗剂量提供给更多需要接种的人。此外,单剂接种的依从性好,接种者不必跑第二次,为接种者和卫生工作人员都带来了便利。
一般而言,如果群体中有70%~80%的人有针对病毒的抵抗力,就不会发生大规模流行。这种单剂接种方案将在更短的时间内发挥作用,为接种者提供保护,会比两剂接种的疫苗更早实现,更快地实现群体免疫。
此外,单剂疫苗更适合于留学生和商务差旅人士。
希望中国首个单剂新冠疫苗能保护更多需要的人!
由于COVID-19疫苗目前体现出了较高的安全和有效性,因此,包括美国CDC在内的全球相关机构近期放宽了在正常情况下对于已接种疫苗个体的隔离及防护建议。然而,基于大多数疫苗试验会将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占成年人比例约5%)排除在外,疫苗对于该类人群的疗效尚未可知,包括加强剂量的必要性、疫苗接种后抗体检测的效用以及长期保持社交距离及戴口罩的实用性等问题。
迄今为止,许多疫苗研究包括评估一剂或两剂疫苗(主要基于mRNA)后抗SARS-CoV-2刺突蛋白抗体反应的队列研究,使用了各种血清学检测,并且通常会将反应与具有免疫能力的人(通常经历近100%的血清转化)的反应进行比较。
图表1:关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抗尖峰抗体反应的评审研究总结
一个数据前提是,我们还并不知道刺突蛋白抗体反应的临床意义。事实上,FDA最近给出建议,认为不应该检查疫苗接种后的抗体水平,因为阳性滴度可能无法完全反映保护,而阴性滴度则可能无法表明易感性。相比之下,T细胞反应(在血清学检测中不直接测量)能够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尤其是针对严重疾病。
尽管如此,一些临床上的教训正在出现。数据显示,使用损害B细胞功能的免疫抑制剂(如霉酚酸酯、利妥昔单抗)与疫苗抗体反应不佳有关,年龄较大也是如此。即使是低剂量皮质类固醇也可能损害血清学反应。癌症患者如果在停止治疗时接种疫苗,其血清转换的可能性会增加。不过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可能是一个例外。
鉴于许多疫苗的功效都被证明会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减弱,COVID-19疫苗可能也是如此的原理。那么,第三剂是否是有益的?
在一项第三剂疫苗在实体器官移植受者中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性试验中,研究人员描述了30名实体器官移植受者的疫苗增强结果。在初始疫苗接种期间,30名患者中有57%接受了2剂162b2 疫苗(Pfizer/BioNTech),43%接受了2剂mRNA-1273疫苗(Moderna)。这些受者在接种两剂mRNA疫苗后,抗体反应很低或没有可测量的反应。随后,一半接受了Ad26.COV2.S(强生)疫苗的加强,另一半接受了第三剂mRNA疫苗。在初始抗体反应低的6名患者中,100%在第三次给药后达到了高抗体效价;在对初始系列没有反应的24人中,只有25%在此之后发展出了高滴度。
图表2:接种第三剂疫苗后的自我报告反应
这是第一份关于接受第三剂针对SARS-CoV-2的疫苗的实体器官移植患者的报告。令人鼓舞的是,三分之一抗体滴度呈阴性的患者和所有抗体滴度呈低阳性的患者在第三次给药后抗体滴度增加。此外,考虑到这些疫苗可以带来的好处,疫苗反应似乎是可以接受的。然而,抗体反应似乎各不相同,潜在的风险,如器官排斥,应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评估。
这些观察结果将在不久之后为临床提供援助,来确定是否可以将帮助器官移植等免疫抑制患者预防新冠的疫苗加强剂量纳入临床实践,就像乙型肝炎和流感疫苗接种一样。但在当下的临床阶段,应该如何为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提供接种疫苗后的检测及建议,主要出于以下几个问题的考虑。
接种疫苗后是否应当检查常规刺突蛋白抗体滴度?
目前,科研结果的临床意义尚未得出结论,因此并不推荐常规滴度,因为它们可能会产生虚假的保护或虚假的脆弱性担忧,而一些市售检测不针对刺突蛋白,预计只有在自然感染后才会呈阳性。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是否应该接受额外剂量的疫苗?
从科研试验来看,支持这种做法的安全性或有效性的数据非常有限,这超出了当前的紧急使用授权,但针对这一主题的研究正在进行中,或可期待下一步的数据建议。
接种疫苗的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是否应该遵循戴口罩和社交距离指南?
将疫苗接种和口罩、社交距离等掩蔽建议联系起来的新CDC指南,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尤其具有挑战性,这会导致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选择不防护的未接种疫苗的个体,特别是在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执行此建议的情况下。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来说,虽然他们应该接种疫苗,但并不能以此来保证自己的安全,因此,他们应该继续戴口罩并保持社交距离。同时,医生鼓励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接种疫苗,也有助于降低新冠传播风险。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应该如何处理疫苗接种的时间?
只要有可能,疫苗接种应在免疫抑制减弱的时候进行。例如,在化疗周期之间,实体器官移植之前等。其中,利妥昔单抗可能会造成问题出现(由于其对B细胞的强效作用),应尽可能在接近周期结束时接种疫苗。
此外,根据传染病医学博士的观察,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应该减少所需的免疫抑制以增加疫苗反应,特别是在移植受者中。然而,美国风湿病学会确实曾提出建议,对于那些疾病稳定的患者来说,在接种疫苗后1至2周内应进行一些免疫调节治疗(例如霉酚酸酯、甲氨蝶呤)。
针对上述几个问题所提供的合理指导是基于有限的数据及常识得出的。目前,几项试验计划中和正在进行的研究将有望为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所面临的疫苗接种问题提供更明确的答案。
由于COVID-19疫苗目前体现出了较高的安全和有效性,因此,包括美国CDC在内的全球相关机构近期放宽了在正常情况下对于已接种疫苗个体的隔离及防护建议。然而,基于大多数疫苗试验会将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占成年人比例约5%)排除在外,疫苗对于该类人群的疗效尚未可知,包括加强剂量的必要性、疫苗接种后抗体检测的效用以及长期保持社交距离及戴口罩的实用性等问题。
迄今为止,许多疫苗研究包括评估一剂或两剂疫苗(主要基于mRNA)后抗SARS-CoV-2刺突蛋白抗体反应的队列研究,使用了各种血清学检测,并且通常会将反应与具有免疫能力的人(通常经历近100%的血清转化)的反应进行比较。
图表1:关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抗尖峰抗体反应的评审研究总结
一个数据前提是,我们还并不知道刺突蛋白抗体反应的临床意义。事实上,FDA最近给出建议,认为不应该检查疫苗接种后的抗体水平,因为阳性滴度可能无法完全反映保护,而阴性滴度则可能无法表明易感性。相比之下,T细胞反应(在血清学检测中不直接测量)能够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尤其是针对严重疾病。
尽管如此,一些临床上的教训正在出现。数据显示,使用损害B细胞功能的免疫抑制剂(如霉酚酸酯、利妥昔单抗)与疫苗抗体反应不佳有关,年龄较大也是如此。即使是低剂量皮质类固醇也可能损害血清学反应。癌症患者如果在停止治疗时接种疫苗,其血清转换的可能性会增加。不过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可能是一个例外。
鉴于许多疫苗的功效都被证明会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减弱,COVID-19疫苗可能也是如此的原理。那么,第三剂是否是有益的?
在一项第三剂疫苗在实体器官移植受者中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性试验中,研究人员描述了30名实体器官移植受者的疫苗增强结果。在初始疫苗接种期间,30名患者中有57%接受了2剂162b2 疫苗(Pfizer/BioNTech),43%接受了2剂mRNA-1273疫苗(Moderna)。这些受者在接种两剂mRNA疫苗后,抗体反应很低或没有可测量的反应。随后,一半接受了Ad26.COV2.S(强生)疫苗的加强,另一半接受了第三剂mRNA疫苗。在初始抗体反应低的6名患者中,100%在第三次给药后达到了高抗体效价;在对初始系列没有反应的24人中,只有25%在此之后发展出了高滴度。
图表2:接种第三剂疫苗后的自我报告反应
这是第一份关于接受第三剂针对SARS-CoV-2的疫苗的实体器官移植患者的报告。令人鼓舞的是,三分之一抗体滴度呈阴性的患者和所有抗体滴度呈低阳性的患者在第三次给药后抗体滴度增加。此外,考虑到这些疫苗可以带来的好处,疫苗反应似乎是可以接受的。然而,抗体反应似乎各不相同,潜在的风险,如器官排斥,应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评估。
这些观察结果将在不久之后为临床提供援助,来确定是否可以将帮助器官移植等免疫抑制患者预防新冠的疫苗加强剂量纳入临床实践,就像乙型肝炎和流感疫苗接种一样。但在当下的临床阶段,应该如何为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提供接种疫苗后的检测及建议,主要出于以下几个问题的考虑。
接种疫苗后是否应当检查常规刺突蛋白抗体滴度?
目前,科研结果的临床意义尚未得出结论,因此并不推荐常规滴度,因为它们可能会产生虚假的保护或虚假的脆弱性担忧,而一些市售检测不针对刺突蛋白,预计只有在自然感染后才会呈阳性。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是否应该接受额外剂量的疫苗?
从科研试验来看,支持这种做法的安全性或有效性的数据非常有限,这超出了当前的紧急使用授权,但针对这一主题的研究正在进行中,或可期待下一步的数据建议。
接种疫苗的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是否应该遵循戴口罩和社交距离指南?
将疫苗接种和口罩、社交距离等掩蔽建议联系起来的新CDC指南,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尤其具有挑战性,这会导致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选择不防护的未接种疫苗的个体,特别是在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执行此建议的情况下。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来说,虽然他们应该接种疫苗,但并不能以此来保证自己的安全,因此,他们应该继续戴口罩并保持社交距离。同时,医生鼓励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接种疫苗,也有助于降低新冠传播风险。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应该如何处理疫苗接种的时间?
只要有可能,疫苗接种应在免疫抑制减弱的时候进行。例如,在化疗周期之间,实体器官移植之前等。其中,利妥昔单抗可能会造成问题出现(由于其对B细胞的强效作用),应尽可能在接近周期结束时接种疫苗。
此外,根据传染病医学博士的观察,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应该减少所需的免疫抑制以增加疫苗反应,特别是在移植受者中。然而,美国风湿病学会确实曾提出建议,对于那些疾病稳定的患者来说,在接种疫苗后1至2周内应进行一些免疫调节治疗(例如霉酚酸酯、甲氨蝶呤)。
针对上述几个问题所提供的合理指导是基于有限的数据及常识得出的。目前,几项试验计划中和正在进行的研究将有望为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所面临的疫苗接种问题提供更明确的答案。
参考文献:
1. Daniel K, et al. How Should We Advise Our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 After COVID-19 Vaccination. NEJM Journal Watch 2021 Jun 14.
2. Werbel WA, Boyarsky BJ, Ou MT, et al. 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a Third Dose of SARS-CoV-2 Vaccine in Solid Organ Transplant Recipients: A Case Serie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21 Jun 15.
3. Jackson LA , Anderson EJ , Rouphael NG , et al; mRNA-1273 Study Group. An mRNA vaccine against SARS-CoV-2—preliminary report. N Engl J Med. 2020;383:1920-31.
4. Boyarsky BJ et al. Immunogenicity of a single dose of SARS-CoV-2 messenger RNA vaccine in solid organ transplant recipients. JAMA 2021 May 4; 325:1784.
5. Boyarsky BJ et al. Antibody response to 2-dose SARS-CoV-2 mRNA vaccine series in solid organ transplant recipients. JAMA 2021 Jun 1; 325:2204.
6. Marinaki S et al. Immunogenicity of SARS-CoV-2 BNT162b2 vaccine in solid organ transplant recipients. Am J Transplant 2021 Apr 17.
连日来,全国报告新增新冠病毒肺炎本土病例不断升高,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在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清解退热颗粒传承经典名方升降散,并与升降散同方同比,是升降散唯一的现代颗粒剂型。升降散出自清代温病大家杨栗山的《伤寒瘟疫条辨》一书,并作为治瘟疫的十五方之首方,具有数百年临床用药经验,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对于流行性感冒、中医时行感冒患者,能有效抑制流感病毒及其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对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升降散在古今瘟疫治疗中的运用
古代:《伤寒瘟疫条辨》所载:乙亥、丙子、丁丑,吾邑(南京)连歉,温气盛行,死者枕籍。予用此散,救大证、怪证、坏证、危证,得愈者十数人,余无算。更将此方传施亲友,贴示集市,全活甚众。
非典期间: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5月7日印制“非典”辨治八法供一线临床治疗非典使用,其中方药均合用升降散。后王志国收集了广东、北京、天津、河北等7地的治疗方案,对治疗方案分析发现,综合类方剂配伍组合应用,升降散据第一位。
新冠肺炎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上海、云南、天津、河北、内蒙、湖北、湖南、广东、吉林、青海、四川、贵州、甘肃、安徽、新疆等十五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均推荐升降散。用于新冠肺炎轻型、普通型以及重型各个阶段的治疗,轻重皆可使用。
流行性感冒治疗:山东省卫健委发布的《山东省2020年流行性感冒中医诊疗方案》、《山东省中医疫病防治方案(2022冬春季补充版)》中均推荐清解退热颗粒用于流感患者的治疗。
升降散治疗瘟疫的优势
温疫为感触温热疠气所致,火热怫郁是温病及温疫的重要病机。升降散本为温疫而设,契合杂气所致温疫"表里两感"的发病特点、升降失调,气化不利的病机内涵,邪入气营、耗血动血的病机演变过程及后期耗气伤阴,主客交浑的转归机制。
因此,"火郁发之"是温疫治疗的重要思路,升降散方证之中寓有"辛凉宣散,表里双解'"升清降浊,疏利三焦""透热转气,营血两清""补泻兼施,分离主客"之治法,贯穿于温疫治疗之始终,其性清化浊、清热解毒、逐秽通下的配伍特点正是温疫"火郁发之"治则的具体应用。
被江汉方舱医院及河南、福建、贵州等多地作为新冠肺炎患者的推荐用药,被中国中药协会呼吸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慢性气道疾病专业委员会纳入《中成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共识》共同推荐。
银马解毒颗粒针对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治
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管局联合指派,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作为第一批中医专家参与到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战役中。
刘清泉院长在接受健康报电话采访时表示:“湿毒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核心。我们在制定方案的时候,就考虑早期如何化湿,以防湿邪郁闭以后化热,进入阳明,腑实不通,会加重肺气的郁闭。因为阳明属于胃肠,肺与大肠相表里,这样肺的症状就会更加严重”。
通过对银马解毒颗粒的组方分析发现:甘草中的甘草酸可抑制SARS冠状病毒的复制、吸附、渗入等。车前草是利湿的,马齿苋也是祛湿解毒的,热毒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湿淤。那么银马这两味药结合起来占比较大,对于热毒湿淤的效果会很好。所以银马解毒颗粒具有较好的祛湿作用,且五味药均归于肺经或大肠经,对于此次新型肺炎可能具有较好效果。
湖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资源与中药复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应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究银马解毒颗粒抗COVID-19 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从银马解毒颗粒五味药材筛选获得100 个活性化合物,涉及MAPK3、EGFR、TNF、TP53、MAPK1 等67 个基因靶点,影响了HIF-1、Toll 样受体、TNF 等109 条与COVID-19 相关的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筛选得到的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证明银马解毒颗粒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途径来治疗新冠肺炎。
因此,银马解毒颗粒被纳入《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防控技术指南》,指南中指出:临床治疗期的风热犯肺证,银马解毒颗粒被列为推荐中成药之一。风热犯肺证临床表现:发热,不恶寒,口微渴,咽干咽痛,咳嗽,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
蓝芩口服液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蓝芩口服液是由板蓝根、黄芩、栀子、黄柏、胖大海组成的中药制剂,具有抗病毒、抗菌、抗炎、解热、镇痛功效,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急性咽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等多种疾病。广东、山东、湖南、四川等11省市新冠肺炎中医药治疗方案中推荐蓝芩用于疑似病例及早期确诊病例普通型的治疗。同时纳入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感染的治疗方案。
蓝芩口服液5味组方药物表明,
蓝芩口服液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对甲型、乙型流感病毒具有抑制作用;对于常见菌株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伤寒、副伤寒三联菌苗所致家兔体温上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具有镇痛作用。
李研达等《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蓝芩口服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分子机制研究》中指出,蓝芩口服液在治疗COVID-19中有着多靶点调控,多方面的作用的特点。蓝芩口服液诸药活性成分91种以及相对应的作用基因靶点205个,排名前五的活性成分的槲皮素,具有抗病毒、抗炎等作用;汉黄芩素对于甲型流感病毒所致的急性肺损伤具有改善作用;β-谷甾醇在抗病毒、抗炎、免疫调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山奈酚在抗炎、抗病毒、抗菌均有作用,同时亦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发挥抗炎症的作用。以上活性成分参与的信号通络,涉及了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免疫调控、炎症反应等多方面。
蓝芩口服液针对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的省市推荐方案
咽干咽痛加用蓝芩口服液
普通湿热证(初期):咽干咽痛明显加重,加用蓝芩口服液
疫毒初期或早期邪热蕴肺或热毒袭肺:发热,咳嗽,小便短赤,尤其咽痛咽干,便秘者,可加用蓝芩口服液
柴芩清宁胶囊的临床疗效
柴芩清宁胶囊清热解毒,和解表里,临床上主要用于发热恶寒、咽痛流浊涕等上呼吸道感染之邪在肺卫证。具有高效退热、持续退热、抗炎抗病毒、安全性高的特点。
持续退热:柴芩清宁胶囊组方由张仲景经典名方“小柴胡汤”化裁而来,加入人工牛黄,三重控热,中枢退热。柴胡挥发油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降低该部位环磷酸腺苷的浓度,从而抑制体温调定点的上移,使体温下降;柴胡还可通过抑制或杀灭病原体来发挥解热作用。黄芩苷抑制内生致热源(EPS)的合成,减少下丘脑发热介质的产生以达到解热效应;黄芩苷还可降解内毒素。人工牛黄中的牛磺酸在下丘脑可作为介质调节体温,并通过占领热源载体而产生解热作用。
高效退热:柴芩清宁胶囊药代动力学研究提示,柴芩清宁胶囊有显著的解热作用,且相较黄芩苷,柴芩清宁胶囊的起效时间快,解热效果强,持续时间久。与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对乙酰氨基酚片、复方氨酚烷胺片、美扑伪麻片)的对照研究试验表明,柴芩清宁胶囊相较西药退热起效慢,但降温作用持续时间长。
抗炎抗病毒:柴芩清宁胶囊体内外对呼吸道病毒抑制作用及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提示柴芩清宁胶囊对病毒及其诱导的炎症抑制效果较为显著。
安全性高:由中国药科大学开展的关于柴芩清宁胶囊对小鼠肝毒性的“量—时—毒”关系系列研究结果显示柴芩无肝毒性,安全性高。
柴芩清宁胶囊针对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治
柴芩清宁胶囊是由古方化裁创制新方,《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指出:外感发热、风热犯肺、痰热壅肺证的中医急救处理,中成药可选用柴芩清宁胶囊。
综合分析新型肺炎病机、柴芩清宁胶囊组方、研究结果及临床疗效发现:
1、柴芩清宁胶囊具有多重退热机制,可安全快速有效退热,因此可用于新型肺炎患者发热症状的控制。
2、柴芩清宁胶囊抑制呼吸道病毒诱导的炎症具有较好效果。推荐用量每天3次,每次3粒。
另:《中成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共识》正式发布
2022年3月5日,《中成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共识》正式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网络首发。
9月2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发言人指出:“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然持续的发展,新冠病毒加速变异传播,疫情输入我国的风险仍较高。”
广东省:
9月21日,汕尾市政府官网发布消息,已启动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接种工作。
10月10日,鹤山市发布消息已启动第三剂次新冠疫苗接种工作。
广西省:
据广西日报消息,10月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式启动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接种。
海南省:
据海南特区报消息,海南省从2021年10月4日开始启动重点人群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接种工作。
黑龙江:
10月7号开始,大庆市开展加强免疫。
10月7日,绥化市正式启动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接种工作。
10月8日,鸡西市开始启动新冠病毒疫苗第三针免疫接种工作,第三针接种均为免费。
10月10日,哈尔滨市正式启动新冠疫苗第三剂次即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工作。
福建省:
石狮市于10月9日正式启动高风险人群的新冠疫苗加强免疫接种工作。
10月9日上午,晋江市正式启动高风险人群的加强免疫接种工作。
10月10日起,厦门将启动加强免疫接种的相关工作。
安徽省:
10月8日,芜湖各县(市)区也陆续启动加强针接种。
10月9日,合肥市蜀山区笔架山社区服务中心开始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
10月9日,阜阳市从10月9日起开始启动新冠病毒疫苗加强针免疫接种工作。
湖北省:
据10月11日红星新闻消息,襄阳、宜昌、黄石、十堰、孝感、神农架林区等地已启动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接种工作。
海南省:
10月12日,海口市卫健委称,海口市全程接种2剂次新冠灭活疫苗或1剂次康希诺疫苗满6个月的市民,都可以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了。
山东省:
10月12日,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消息,青岛市即日起开始有序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
加强针也叫加强免疫,它是指在完成疫苗接种后,根据抗体消退的情况进行补充接种,保持人体对病毒免疫力的疫苗剂次。比如现阶段新冠灭活疫苗全程接种2针,根据人体抗体水平下降的程度,再进行一针接种。
据国药中生和北京科兴两家企业研究结果,接种加强针以后,受种者的抗体水平将大幅提升。
加强免疫14天后,抗体水平相当于原来10-30倍,6个月后,能维持在较高水平,并且对德尔塔等变异株出现良好交叉中和作用。
适合的人群是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在全程接种2剂次新冠灭活疫苗和康希诺疫苗满6个月的18岁以上人群中实施加强免疫接种。
从10月1日开始,中国各地出现了大规模降温的趋势,而新型冠状病毒对温度比较敏感,一般温度越高,它的活性越低,能够存活的时间也会越短,在温度达到56℃的情况下,只能够存活30分钟,所以温度对于这种病毒的活性影响也特别大。相反,温度越低,存活时间越长。入冬后,天气渐冷,适合病毒的生存。
而且,数月来的新增病例以境外输入居多,为提高全民防控率,延长疫苗在体内的半衰期,建议以下4类人群开展接种:
1.输入风险高者:比如海关、边检、航空、隔离点、定点医疗机构等工作人员,在完成免疫程序6个月后,可以开展加强接种。
2.免疫功能相对较低的人群;
3.60岁以上的人群:专家建议在接种后6个月,可以开展一剂加强针。
4.必须出国者:由于工作、学习、交流的需要,要去到境外的疫情高风险地区或者国家,建议在接种满6个月后,可以开展加强免疫。
而最重要的是,以下4类人群禁止接种「疫苗加强针」:
1.接种疫苗过敏者:既往接种第一针、第二针或其他疫苗,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如急性过敏反应、荨麻疹、皮肤湿疹、呼吸困难、血管神经性水肿或腹痛)者,禁止接种。
2.对成分或辅料过敏者:已知对该疫苗所含成分包括辅料(WIV0株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病毒,辅料:氧化钠、磷酸氢二钠、氢氧化铝)过敏者,或接种第一剂疫苗后发生严重副反应者,或出现任何神经系统反应者,禁止再次接种。
3.存在其他禁忌症者:严重的肝肾疾病、药物不可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恶性肿瘤;各种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严重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心血管疾病、妊娠期妇女等。
4. 全程免疫后,不足6个月者:即使当地开展接种,也不可能进行「疫苗加强针」的接种。
审核专家⬇
从新冠疫情开始到现在,有孩子的家庭更为紧张,估计始终对家人的状态绷紧弦儿,尤其对于儿童的防护一点也不敢松懈,不少家长都比较关心新冠病毒对儿童的影响。那么,新冠病毒在儿童中的流行特征到底是怎样的呢?
分型 1
儿童临床感染病例分型同成人一致,分为无症状感染、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但与成人不同的是,国内儿童病例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发热、咳嗽、咽痛症状最为常见,部分患儿有乏力、肌痛、鼻塞、流涕、喷嚏、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表现。
虽然儿童重型和危重型病例相较于成人少见,但不应忽视轻型或普通型病例发展成重型或危重型的可能。但总体而言,国内儿童COVID‑19疾病严重程度低于成人且预后好于成人。看到这样的结果,相信大家都会松口气。
然而,与国内儿童确诊病例不同,疫情早期,欧美多个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法国、英国陆续报道了儿童COVID‑19重症病例出现类似不完全川崎病或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的症状。因此,我们仍然不敢掉以轻心。
原因 1
儿童病例严重程度总体上低于成人的原因可能是:
(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与跨膜丝氨酸蛋白酶2参与了新冠病毒的感染过程,而儿童鼻腔和气道内这两种酶的表达水平低于成人;儿童鼻腔黏膜中的ACE2受体水平也比成人低。
(2)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一些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的水平低于成人,那么发生炎症风暴的可能性就会比成人低。
(3)与疫情期间家长对儿童的防护较好也是分不开的。疾病早期多见的发热、咳嗽首发症状家长较为重视,会带患儿及时到医院就诊。
防控 2
虽然儿童COVD-19病例轻型和普通型为主,但是对于儿童的防护仍然不可松懈。家长教育、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吃手、不挖鼻孔、不揉眼睛、不四处乱摸、勤洗手。
保证儿童充足睡眠和营养均衡,餐具、毛巾等生活用品单独使用,选择人少、通风好的地方(如公园、广场等)玩耍,不去人员密集的地方。外出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同时给孩子佩戴好儿童口罩。如果发现儿童有发烧、咳嗽、气促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
任何疾病,都是预防大于治疗,对于孩子,我们更应该竭尽全力教导和保护,远离病毒的威胁。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之一,其主要症状之一便是呼吸频率加快。然而,并非所有呼吸加快的情况都是新生儿肺炎。正常情况下,新生儿的呼吸频率一般在每分钟40-44次,而成人则为每分钟16-20次。
在新生儿哭闹、大小便、吃奶等情况下,呼吸频率会自然加快,但这并不代表孩子生病。如果新生儿不呛奶,不发热,且在活动停止后表现安详,体重增加良好,吃奶正常,那么这些呼吸加快的情况都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这是因为新生儿的肺部在胎儿时期并没有完全发育,出生后才会逐渐发育。在新生儿成长过程中,肺脏也在不断发育,新陈代谢旺盛,需要大量氧气。然而,新生儿的胸廓发育尚未完善,肋间肌肉薄弱,无法提供足够的呼吸支持。为了满足对氧气的需求,新生儿只能通过多做浅而快的呼吸来获取氧气。
因此,新生儿的呼吸频率会比成人高得多,尤其在夜深人静时,家长可能会觉得新生儿的呼吸太快,有时还会出现时快时慢、停顿的现象。这些情况都属于正常生理现象。随着月龄的增长,新生儿的胸部和肌肉会逐渐发育,肺功能也会增强,呼吸频率会逐渐减少,呼吸变慢,幅度加深。
当然,如果家长发现新生儿的呼吸频率异常加快,且伴随其他症状,如发热、呛奶、哭闹不止、体重不增等,应及时带孩子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此外,家长在照顾新生儿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总之,家长在照顾新生儿时,要细心观察宝宝的变化,了解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做到科学育儿,确保宝宝健康成长。
间质性肺炎患者感冒了该如何应对呢?
间质性肺炎与感冒虽然症状有所相似,但治疗方法却截然不同。感冒通常是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而间质性肺炎则是一种以肺间质炎症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因此,针对间质性肺炎患者的感冒治疗,我们需要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
首先,间质性肺炎患者感冒后,应避免自行用药。因为很多感冒药物中可能含有对肺部功能有不良影响的成分,如解热镇痛药等。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针对感冒,间质性肺炎患者通常需要进行以下治疗:
1. 抗感染治疗:根据致病菌的种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针对性治疗。
2. 支持性治疗:保持充足的休息,多饮水,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劳累。
3. 症状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如发热、咳嗽、鼻塞等,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
4. 肺部康复治疗:在病情稳定后,进行呼吸功能锻炼、胸部物理治疗等,以改善肺功能。
此外,间质性肺炎患者感冒期间,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烟雾、灰尘等刺激物。
2. 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感染的风险。
3.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4. 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化脓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感染,其治疗需要根据具体的病原菌和病情进行针对性治疗。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病原菌及其相应的治疗方法:
1. 脑膜炎双球菌感染:脑膜炎双球菌对青霉素类药物敏感,因此,首选青霉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大剂量的青霉素能够有效穿透血脑屏障,达到杀菌效果。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氯霉素替代治疗。
2. 肺炎双球菌感染:肺炎双球菌对青霉素类药物的耐药性较高,此时可以选择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如头孢噻肟钠进行抗感染治疗。
3.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首选苯唑西林进行治疗。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可以选择万古霉素进行替代治疗。
4. 流感杆菌感染:流感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可以选择氨苄西林或氯霉素进行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外,化脓性脑膜炎的患者还需要进行支持治疗,包括营养支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同时,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休息,避免劳累,预防感冒等感染。
总之,化脓性脑膜炎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患者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新冠病毒感染后,常见的四大症状主要包括发热、咳嗽咳痰、胸闷气促以及消化道症状。
1. 发热:新冠病毒感染后,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7-40度。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头痛、头晕和乏力等症状。
2. 咳嗽咳痰:新冠病毒感染初期,患者常出现干咳症状,且止咳药物效果不佳。病情加重后,可能出现咳痰症状,痰液黏稠,有时伴有血丝。
3. 胸闷气促:新冠病毒感染可能导致肺部损伤,部分患者出现胸闷、气促等症状,严重者可能需要氧疗。
4. 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
预防新冠病毒感染,需注意以下几点:
1. 勤洗手,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
2. 戴口罩,尤其是在人多的公共场所。
3. 保持社交距离,避免拥挤场所。
4. 注意个人卫生,勤通风。
5. 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
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进行核酸检测。
肺念珠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其症状因类型而异。了解不同症状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支气管炎是指气管和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主要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支气管炎患者常表现为阵发性刺激性咳嗽,痰多,呈白色泡沫状,严重者痰液黏稠如糨糊,伴有呼吸困难。
肺炎是指肺组织的炎症或肿胀,肺泡中充满脓液或其他液体,阻碍氧气到达血液。肺炎患者除咳嗽、咳痰外,还可能出现发热、畏寒、呼吸困难等症状。
肺念珠菌感染是一种由念珠菌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下呼吸道感染性真菌病。感染后可能出现鹅口疮、肌肉酸痛、皮疹等伴随症状。
治疗肺念珠菌感染,首先需要明确诊断,然后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如氟康唑、伊曲康唑等。患者需卧床休息,注意保暖,预防感冒。饮食上宜清淡,多食用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保证营养摄入。
如出现疑似症状,请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小儿嗜血流感杆菌肺炎是一种严重的细菌性肺炎,主要发生在婴幼儿。了解这种疾病的检查方法和诊断流程对于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首先,血常规检查是必不可少的。轻症患者血常规可能正常,但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会升高,通常在(1.5~2)×10^9/L,并伴有淋巴细胞升高。
病原学检查是确诊的关键。可采集血液、咽部分泌物、痰液、脑脊液、胸腔积液等标本进行细菌涂片或培养。其中,痰培养是确诊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的最常用方法。婴儿不易咳痰,可使用消毒导管吸出支气管分泌物进行培养。
血培养对诊断也至关重要,不仅可了解是否存在菌血症,还可评估预后。革兰阴性短杆菌的发现有助于诊断。
脑脊液检查显示蛋白增多、糖和氯化物减少、白细胞增多。胸腔积液检查或肺穿刺液的病原学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细菌抗原检查是另一种诊断方法。由于流感嗜血杆菌为上呼吸道常见菌群,诊断呼吸道感染时不宜用鼻咽部标本进行抗原检测,可用鼻窦穿刺液、气管支气管抽取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进行检查。
血清学检测可检测b型多糖荚膜抗体,放射免疫方法可检测抗Hib多糖(Hib-PRP)抗体,间接ELISA方法可检测Hib的特异性抗OMP的IgG、IgM。
免疫学检查可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特异性IgM抗体,用反向血凝试验检测细菌抗原。
分子生物学检查可用DNA分子杂交技术、PCR方法测定临床标本中流感嗜血杆菌DNA特异性片段。
最后,胸部X光片可显示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或肺段实变改变,下叶肺部多受累,也可呈弥漫性支气管肺炎或毛细支气管炎改变。
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呼吸道疾病成为常见的健康问题。尤其是儿童,由于抵抗力较弱,更容易受到污染空气的影响,患上呼吸道疾病,其中肺炎就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那么,面对肺炎,我们应该如何护理患儿呢?
首先,肺炎患儿的饮食要注重营养均衡。母乳喂养的婴儿应继续母乳喂养,避免断奶。人工喂养的婴儿可以在牛奶中添加米汤等易于消化的食物。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可以提供半流质饮食,如稀饭、面条、麦片汤等。同时,要保证患儿充足的水分摄入。
其次,保持患儿居住环境的清洁和舒适至关重要。房间要保持阳光充足、空气新鲜,避免尘土飞扬。冬季要注意保暖,但也要避免过度,以免患儿感冒。同时,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20-30分钟,保持室内温度在18-20摄氏度之间。
对于双眼充血、红肿、分泌物增多的肺炎患儿,每天要清洁眼周,并使用红霉素眼药水滴眼,每天2-3次。如果患儿出现眼睛干燥或眨眼频繁的情况,可以适当使用鱼肝油滴眼液,每天2-3次,以保持眼睛湿润。
此外,对于营养不良或早产儿的肺炎患儿,更要注重保暖,避免一冷一热,以免病情恶化。
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及时治疗和护理至关重要。除了以上提到的饮食、环境和眼部护理外,还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合适的药物治疗。常见的肺炎药物包括抗生素、止咳药等。在使用药物时,要严格按照医生指导,切勿自行随意用药。
在肺炎治疗过程中,家长要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反馈。同时,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给予患儿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早日康复。
重症肺炎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它不仅会引起剧烈的咳嗽和咳痰,还会伴随一系列其他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1. 咳嗽和咳痰:这是重症肺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通常会出现刺激性咳嗽,并伴有血性痰或白色黏液。在病情严重时,痰液中可能会出现血丝和脓性物质。在疾病的消散期,痰量会逐渐增多,颜色变黄且较为稀薄。
2. 寒战和高烧:重症肺炎患者往往会出现突然的寒战和高烧,体温可高达39℃~40℃。患者还可能出现头痛、肌无力、厌食等症状。
3. 胸痛:胸痛是重症肺炎的另一个常见症状。患者可出现患侧剧烈胸痛,疼痛程度类似针扎,且在深呼吸或咳嗽时加剧。
4. 呼吸困难:由于肺炎导致肺组织炎症和大量分泌物,痰液增多堵塞呼吸道,患者会出现缺氧和呼吸困难。
5. 其他症状:重症肺炎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等。
治疗重症肺炎需要综合治疗,包括抗感染、适当补液、维护器官功能、防治并发症、维持内环境稳定等。针对病毒性肺炎,主要治疗措施是有效抗病毒。对于细菌性肺炎,应根据痰培养、药敏结果和临床经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患者还需要进行吸氧、卧床休息、饮食清淡营养等治疗。
此外,患者还需注意日常保养,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等,以预防肺炎的发生。
重症肺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患者应尽早到正规医院就诊,接受专业治疗。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支气管肺炎等肺部疾病越来越常见。很多人在得知自己患有支气管肺炎后,会去医院进行胸片检查。然而,面对复杂的胸片结果,很多人却感到困惑。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支气管肺炎胸片怎么看,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支气管肺炎的常见胸片表现。支气管肺炎通常表现为肺实质的炎症,常见于肺部下叶。在胸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种情况:
1. 肺部密度增高:支气管肺炎会导致肺部组织密度增加,表现为白色阴影。这种阴影通常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界限模糊。
2. 支气管充气征:由于炎症导致支气管周围的组织水肿,使得支气管在胸片中更加明显,形成所谓的“空气支气管征”。
3. 实变与肺不张:支气管肺炎可能导致肺泡实变,即肺泡内充满渗出液,表现为肺实质密度增加。同时,炎症也可能导致肺泡塌陷,形成肺不张。实变与肺不张的鉴别对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至关重要。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支气管肺炎在胸片上的表现。常见的支气管肺炎包括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和间质性肺炎等。大叶性肺炎通常表现为肺段或肺叶的实变,而小叶性肺炎则表现为肺小叶的炎症。间质性肺炎则表现为肺间质的炎症和纤维化。
除了胸片检查,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对于支气管肺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感染、止咳化痰和改善通气等。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之,了解支气管肺炎胸片的表现对于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如果您对胸片结果有疑问,应及时咨询医生,以便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衣原体感染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其引发的发烧症状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衣原体感染后,人体会产生炎症反应,进而引起发烧。通常情况下,积极治疗后,发烧症状会在3到4天内得到控制。
衣原体感染主要包括肺炎衣原体感染、沙眼衣原体感染和鹦鹉热等。肺炎衣原体感染常见症状为咳嗽和发烧;沙眼衣原体感染则根据侵犯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多样;鹦鹉热则表现为畏寒、发烧、头痛和明显肌痛等。
治疗衣原体感染通常采用抗生素,如四环素、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肺炎衣原体感染首选四环素,其次为红霉素。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对肺炎衣原体感染也有一定疗效。沙眼和包涵体结膜炎可使用红霉素软膏局部治疗。生殖道泌尿道感染可口服红霉素或四环素。鹦鹉热治疗首选四环素类抗生素口服,重症病例可静脉给药,并酌情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以免机体免疫力下降导致感染复发。若伴有尿路刺激症状和发烧,应多卧床休息,等体温恢复正常后再下床活动。保证体液平衡,多排尿有助于冲洗尿路,促进疾病康复。患者排尿及排便后,注意清洗会阴部,但避免使用含有刺激物的清洁剂。
衣原体感染的治疗需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定期复查,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此外,预防衣原体感染也是非常重要的。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