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结直肠癌也称为大肠癌,在我国已成为男性第二、女性第三的高发恶性肿瘤,且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其实这是一种可以早期发现和治疗的癌症。
早期结直肠癌90%以上可以治愈,且生活质量较好;有远处转移的晚期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只有12%,而且往往粪便无法再像普通人一样排出,生活质量会大大下降。
结直肠癌筛查的目的是希望在“正常的”人群中发现事实上已患癌症的患者,通过确诊和及时治疗,以取得良好的疗效。专家指出,定期的结直肠癌筛查不仅使早期检出更容易治愈,而且有助于通过发现息肉或病灶,在其癌变之前摘除,从而达到预防癌症的目的。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王贵齐表示,在恶性肿瘤中,结直肠癌是最值得推广筛查的癌种之一,这是因为结直肠癌有三个特点:早期症状不明显、干预窗口期长、早期干预患者生存获益良好。
早期结直肠癌常常缺乏特异性症状,随着疾病进展,才会出现腹胀、腹痛等肠梗阻症状以及便血等症状。同时,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较长,从增生性病变到腺瘤、癌变、临床期癌以致晚期肿瘤,通常会经历5-10年,因而患者有足够的筛查、预防机会[1]。
哪些人群需要做结直肠癌筛查?
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从40岁开始上升,60-75岁达到峰值,其发病与否,不仅与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年龄也是肿瘤筛查的重要参考因素。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包括:
1、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即:大便习惯改变,如慢性便秘、慢性腹泻等;大便形状改变,如大便变细;大便性质改变,如黏液血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的人群;
2、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
3、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
4、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5、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
6、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族史的20岁以上直系亲属;
7、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
结直肠癌筛查要点
这结直肠癌筛查的方法也不少,到底应该做哪种?多久做一次?也有讲究。
1、40岁以上有症状的高危对象,经两周对症治疗症状没有缓解者,应及时作肛门直肠指检、粪便隐血试验检查,任一指标阳性应进行钡剂灌肠检查或肠镜检查。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者亦可直接进行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如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者经肠镜检查仍未示有异常,建议作胃镜检查,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
2、40岁以上无症状高危对象,每年接受1次粪便隐血试验检查,如隐血试验阳性,则加钡剂灌肠检查或肠镜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如粪便隐血试验检查连续3次阴性者可适当延长筛查间隔,但不应超过3年。
3、年龄大于20岁且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史的家族成员,当家族中先发病例基因突变明确时,建议行基因突变检测,阳性者每1-2年进行1次肠镜检查。如基因突变检测阴性,则按照40岁以上个体进行筛查。
4、45岁以上无症状筛检对象,每年接受1次粪便隐血试验检查,每5年接受1次大肠镜检查。
所以为了健康生活,早筛查,早治疗,才能将结直肠癌扼杀在摇篮中!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在中国十大癌症中,直肠癌已连续12年位居发病率第一。门诊有年轻人增多的趋势,大肠癌早期发现治愈率很高。所以建议可以筛查不同类型的结直肠癌,发现得比较早。
全球范围内,由于饮食习惯越来越相似,大肠直肠癌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在2019年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在过去10年中,在七个高收入国家(加拿大、英国、爱尔兰、丹麦、挪威、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年轻人中,50岁以下人群中结直肠癌和结肠直肠癌的发病率每年增加4%。
而且要预防大肠癌,除了要有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外,最重要的是要定期进行筛查。除人们所知的“粪便潜血”、“大肠镜”检查外,实际上还有许多不同的检查可供选择。
大肠直肠癌早期症状较少,但实际上95%的大肠癌是由息肉转变而成,息肉要变成癌症,可能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所以如果每5年做一次相关的检查,实际上就可以阻止大肠癌的发生。
如未进行大肠镜检查,也可先进行乙状结肠镜检查,虽然仅能看到1/3的大肠,但由于大部分大肠癌肿瘤生长在乙状结肠内,因此乙状结肠镜至少能筛查出一半以上的肿瘤。
大便潜血是筛查有渗漏的息肉,癌症,所以对于还太小的息肉或肿瘤,准确度并不高,因此也建议大便潜血每2年做一次,其他的检查每5年做一次。
普通人们通常用自我判断的症状来检测自己是否患有大肠癌,其实这些自我检测,大多是过于宽泛,如便秘,拉肚子,经常放屁,大便很臭,过多的肠道疾病就会出现这些问题。因此,与其用那些症状来判断,穷忧,不如早做检查,效果更好。
也有人认为这些症状“并非癌症”,而是普通肠躁症,结果不了了之,不但不去看医生,而且放任肠躁症一直不舒服,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自我判断,因为肠道疾病也不仅仅是肠躁症。其结果可能是没有癌变,一直刺激肠黏膜下,便冒出癌来。
推荐为出现肠道症状3周,无任何改善,一直持续,就去找胃肠肝胆科,或大肠直肠外科医生做检查,有必要的话也可以做乙状结肠镜检查确定肠道黏膜健康状况。
年龄越大患上大肠直肠癌的风险越大,需要及早筛检,及早就医有保障。
近几年来,大肠直肠癌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且老年人患病的几率比较大。但是,很多老年人会出现肠胃没有不适,就不去检查的习惯。然而大肠直肠癌早期症状其实不是很明显,如果没有定期检查,就有可能会错过早期治疗的机会,增加患病的风险。患有大肠直肠癌常见症状会出现血便、排便的习惯也会改变、体重会出现异常的减轻、甚至会出现食欲不振等症状,如果出现上述情况,我们应该及时就诊,判断是否患上大肠直肠癌的风险。
为了保证病情判断的准确性,我们可以检查大肠潜血,检查用肉眼无法从粪便表面看到的血液,但检查本身存在就风险,只能是作为初步诊断的标准。如果本身就是疾病高危的人群,我们就应该定期地安排大肠镜检查,及时检查及时治疗。
如果治疗是以手术切除为主,那么在术后再配合化疗、放射治疗及靶向药物等辅助治疗,可减少未来复发和转移的可能性。如果是不能手术的晚期转移型患者,也可以通过化疗配合标靶治疗,先使肿瘤缩小并降低复发的几率,然后在安排手术切除,这样也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术后恢复。
对大肠直肠癌的治疗比较复杂,在治疗的过程中会突然出现副作用或并发症。所以当今大肠直肠癌的治疗需要多个领域的专家意见,共同来制定治疗的方案,不但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而且可以增加患者面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和希望。
除积极治疗外,我们也要充分的了解治疗的方案,及早地发现早期治疗,是可以降低患有疾病的风险,近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大肠癌筛检和主动就诊的人数均明显减少。但是如果本身就是大肠直肠癌的高危人群,建议进行定期检查,若已出现可疑症状,也应主动就医检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我们要注意多摄取一些含有膳食纤维的食物,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平衡饮食,还可以帮助我们加快肠胃的蠕动,集中废物的排泄,也可以帮助我们降低患病的几率。另外还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面对疾病要有信心,用平常心去对待各种疾病。
中国是胃癌高发的国家之一,全世界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的 42.6% 在中国,因胃癌死亡的人数 45% 在中国。
根据 2015 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全年新增胃癌患者 679100 人,死亡 498000 人。也就是说平均每 46 秒钟就有一人患上胃癌,每1 分钟零 3 秒就有一人死于胃癌。
为什么胃癌一发现就是晚期呢?
目前我国早期胃癌发现率不足10%,早期癌症难以发现是一个重要因素,更多的是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发现早癌的重要性。
另外,随着现在人饮食习惯的改变,比如:喜欢辛辣、生冷的食物,饥一顿饱一顿等等…
很多人经常会肚子疼、拉稀跑肚子,但是大部分人更喜欢忍一忍,或者是吃点胃药,慢慢的胃病就形成了,长时间的忽略可能就给“胃癌”制造了“入侵”的机会。
还有一点就是体检没有大面积的普及,城市里面的白领可以享受公司的政策,但是务农的人、打零工的老百姓们,可能还没有定期体检的意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早期胃癌在胃镜下也非常难辨认,镜下出现非常细微的病变,需要检查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超敏锐的观察力,稍微有一点点的疏忽,错过了这一病变部位,等患者再次出现症状的时候,可能就已经是中晚期了。
中国人为什么高发呢?
因为很多中国人都有这4个习惯:
1. 喜食“烫”
中国有一个“民族”,叫做“热族”。这些人们恨不得把刚出锅的东西直接塞在嘴里,不光吃东西,还喜欢喝很热很热的水。
过烫的食物或者茶饮,会破坏掉食管、胃的“天然屏障”,就像硫酸一般腐蚀和灼伤粘膜,慢慢的粘膜就会出现增生,这也就是“癌前病变”。
很多国内外的研究都提示过,有一部分患食管癌、肺癌的患者常年喜食“烫”食。
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增加患胃癌的几率,也会因为家族习惯,而呈现家族性发病的趋势。
2. 爱吃腌制食品
饮食中摄入太多盐分,不管是直接的盐,还是盐腌制的食物,都能直接损伤胃黏膜并且与幽门螺杆菌协同增加胃癌风险。
3. 发霉食物不舍得扔
霉变的食物含有黄曲霉毒素等,这些毒素可以将食物中的亚硝酸盐还原为致癌能力强大的 N-亚硝基化合物,诱发突变致癌。
最近几年,中国数个胃癌高发区的致胃癌因素都是因为“发霉食物”,比如山东临朐。
4. 进食速度太快
现在的年轻人太忙,吃点东西狼吞虎咽,食物咀嚼不细也会刺激到胃粘膜,而且团块过大,容易对食道和贲门的黏膜产生机械性的刺激,久而久之也会导致胃癌的发生。
所以尽量还是细嚼慢咽吧~
这3种检查比较靠谱
1. 血清学筛查:
血清胃蛋白酶源检测:是反映胃体、胃窦粘膜外分泌功能的良好指标,可称之为“血清学活检”。
血清胃泌素-17检测:是反映胃窦内容分泌功能的敏感指标之一。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测:目前幽门螺旋杆菌是被WHO列为胃癌的第Ⅰ类致癌原。
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
抽血
2. 内镜检查:
电子胃镜筛查:目前来讲这项检查就是胃癌诊断的金标准,但是患者承受的痛苦会比较多,即使是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未能实现这项检查的普及。
磁控胶囊胃镜筛查。
内镜检查
3. 高清内镜检查:
这项检查可以更精准的发现胃粘膜颜色的变化,还有表面结构的细微变化,以便更准确的筛查出可疑的病灶。
最后一点,要提醒各位亚洲多个国家设定40-45岁为胃癌筛查的起始临界年龄。
所以,建议40岁以上的朋友们定期去做胃癌筛查。
参考文献:
[1] 杜奕奇, 蔡全才, 廖专, 等. 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 (草案)(2017 年, 上海)[J]. 胃肠病学, 2018, 23: 92-97.
审稿医生 | 河北省胸科医院 消化内科 主治医师 马静
责任编辑 | 黑凤梨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人往往是谈癌色变。事实上,许多患者并不是因为癌症而死去的,而是被吓死的。不良的心态不但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往往还会加重患者的病情。下面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结肠癌疾病的科学预防方法是什么。
不同的蔬菜、水果的营养成分和含量是不完全相同的,应轮流食用。蔬菜、水果不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无机盐和膳食纤维等,还含有类黄酮、吲哚和芳香族的异硫氰化物等,它们都能起到抑制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鱼、虾、牡蛎、海蜇、大蒜、洋葱、西红柿、荠菜、海带、蘑菇和多种干果等富含人体必需的碘、硒等微量元素,可多食用。而盐腌食物中亚硝酸盐含量增高,烟熏、油煎和直接在小火上烧烤的食物可能产生环芳烃类高分子化合物,如苯并芘类,具有致癌或诱癌作用,这类食物应尽量不吃或少吃。
香烟燃烧可产生具有致癌作用的硝基化合物。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被动吸烟者患乳腺癌的可能性较大,比没有被动吸烟史的人患病的危险性大得多,故应尽量避免主动和被动吸烟。另外,适当多晒太阳,可促使身体产生更多的活性维生素D。
众多的证据表明,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能显著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所谓膳食纤维,是指植物中那些不能被人体小肠中消化酶水解而直接进入大肠的成分。由于膳食纤维有较强的吸水性,可增加粪便的体积,使粪便成形,利于排便。这样既可缩短粪便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减少致癌物质与肠壁的接触,降低肠道中致癌物质的浓度,从而减少发生大肠癌的危险。
此外,有研究表明,增加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摄入还可能减少动物性脂肪和胆固醇的吸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肠癌发病的机会。
为了预防大肠癌的发生,专家建议:每日补充膳食纤维30克、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魔芋、大豆及其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藻类等、在维持主食量不变的前提下,用部分粗粮替代细粮。
结肠癌不是一种小病,相信大家都是了解的。如果大家不幸罹患此病,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的面对治疗。同时在进行治疗工作之前,一定要考虑好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
大肠癌是一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疾病,是预防结直肠癌的好方法。高脂、低纤维素是西方国家大肠癌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专家提醒人们注意观察自己的大便,大便症状有助于直肠癌的早期发现,那样就可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现象。
直肠癌的危险信号:
1、便血,大便是直肠癌最常见的症状,但常被忽略或误诊为痔疮患者延误治疗,病情加重。大便呈红色或暗红色,与大便混合或有血性粘液、脓液和大便,有时伴有血凝块、坏死组织。这些症状是由于癌细胞的血液供应所造成的障碍,坏死,糜烂,溃疡和感染,溃疡形成的后果。
2、排便习惯改变:大众及其分泌物,可造成肠道发炎,经常排便,排便感,里急后重等症状,但出水为粘液脓血便,起初的“假性腹泻”现象出现在早晨,上午腹泻说。在次数逐渐增加的次数,甚至晚上睡不着,改变了过去的大便习惯。
3、肠狭窄和梗阻:分布在肠壁的浸润,周围管腔狭窄,特别是在直肠和乙状结肠交界处狭窄型硬癌,引起梗阻现象极易。壶腹直肠癌,因为是溃疡型,直左壶腹部较宽,约为1至2年造成梗阻,大便性状变稀,排便困难,便秘,引起腹部不适、腹胀和疼痛。由于粪便的积累,在上部部分的结肠梗阻,有时在左下腹部,可扪及一条线样肿块。
4、肛门疼痛和肛门失禁:低位直肠癌如肛门内入渗可引起局部疼痛,如肛门括约肌受累可引起肛门失禁、脓液和粪便污染等,经常会出现内衣裤;感染可引起癌或转移的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5、其他症状“晚期直肠癌等其他器官和组织浸润,可引起疾病症状的骶丛浸润可使骶会阴疼痛,类似于坐骨神经疼痛;膀胱和前列腺的侵袭,可引起膀胱炎、尿道炎、膀胱直肠瘘、尿道直肠瘘,女性可引起直肠阴道瘘,粪便粘液和脓液分泌物。肝转移可引起肝肿大,黄疸,腹水等症状,全身症状可有贫血等恶病质现象,有时还可出现急性肠梗阻、弥漫性腹膜炎等症状引起的胃肠道出血和穿孔。
大肠癌的科学治疗方法:
1、根治性手术将由腹会阴切除(英里),这种手术完全切除,治愈率高。点击专家咨询
2、腹腔低位切除和腹腔一期切除术,手术的损伤小,且能保留原来的肛门,比较理想。如果肿瘤体积较大的话,并已渗透到周围组织,则不应使用。
3、直肠癌切除保肛,适合7到11厘米距肛缘早期直肠癌。如果肿瘤较大,分化程度差,或淋巴管被癌细胞和淋巴结转移侧梗死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手术切除仍然是好的。
然而,放疗是晚期直肠癌患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认为在中低位直肠癌晚期,术前同期放疗的生存率高于术前。一般选择好的放疗是非常关键的,是可以为患者的生命加分的。因此,我必须要好好的珍惜自己生命。对自己的生命付责任。
在日常的生活中,有许多疾病是在不知不觉中就闯进我们的生活里,它们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很大的伤害,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对疾病的知识并不了解,特别是在预防知识这方面,如果我们能多了解一些疾病的预防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多加小心,也能避免接触可以引起疾病的因素。
结肠癌是常见的发生于结肠部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好发于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以40~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男女之比为2~3:1。发病率占胃肠道肿瘤的第3位。下面就给大家讲一讲结肠癌的预防措施有哪几种。
一、结肠癌的预防要从饮食习惯开始。每天应摄食高纤维素食物,例如冬菇、木耳、紫菜、荞麦、红薯、黄豆、青豆、玉米和各种水果等,以保持大便通畅,减少粪便中致癌物与结肠粘膜的接触时间。
二、减少食物中的脂肪和动物蛋白的摄入,可减少其分解产物的致癌物产生及致癌作用,以减少结肠癌发病的。
三、结肠癌的预防还需要防治血吸虫病。
四、防治结肠癌的癌前期病变。对结肠腺瘤性息肉,特别是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病,须及早切除病灶。积极治疗慢性结肠炎。
五、给有结肠、直肠癌家族史和有高度结肠、直肠癌发病趋势的人口服钙剂,可使癌症发病率下降。化学预防目前应用最多的药物是维生素a、e和β-胡萝卜素,也常用大剂量的维生素c预防息肉形成。
六、做好身体锻炼,最好每天有30分钟活动身体。研究发现,工作时活动量大的人患结肠癌的可能性比坐着办公的人低40%到50%。由于在绝大部分时间里结肠内存有粪便,大活动量有助于粪便快速通过结肠。粪便里有致癌物,它在结肠里停留的时间越长,致癌物接触肠内壁的机会就越多,患结肠癌的可能性就越大。增加活动量可以减少肠内类激素含量,从而减少患结肠癌的可能性。所以结肠癌的预防还需要每天坚持活动30分钟。
为了大家自己的健康一定要做好结肠癌的预防这方面的知识。如果一旦发现有了结肠癌的症状,一定要进行及时的治疗。以免导致病情恶化,同时也对你的生活很工作上带来阻碍。
筛查和早期发现可以降低结直肠癌(CRC)的死亡率。仅十年来,出现了多种侵入性、半侵入性和非侵入性的筛查方式。随着对结肠镜检查质量的重视,提高了结直肠癌筛查和预防的效果,新技术在检测肿瘤方面的作用,如人工智能,也正在迅速崛起。
为了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研究者对各种筛查方式进行了研究。这些方式包括 基于粪便的方式,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胶囊内窥镜的半侵入式方法,通过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直接观察远端或整个结肠。
多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基于愈创木酯法检测粪便隐血试验(gFOBT)和乙状结肠镜检查可以降低CRC的死亡率。目前还没有发表结肠镜作为筛查工具的临床对照试验;然而,前瞻性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结果支持其应用。
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lT)尚未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测试,但其有效性是有理论支持的,其对CRC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比gFOBT更高。CT结肠造影和多靶点粪便DNA检测还没有在前瞻性或回顾性研究中进行过探索,有一些研究对它们检测CRC的能力与结肠镜检查进行了比较。下文总结了结直肠癌筛查的建议和具体筛查方式的证据。
筛查建议
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建议对结直肠癌进行筛查,但没有确定首选方案;美国多社会工作组(USMSTF)提出了一种分层筛查方法,建议将结肠镜检查或FIT作为首选方案,然后再选择其他方案。
在大多数进行CRC筛查的国家, 建议的初始筛查年龄为50岁。USMSTF和美国内科医生学会建议,对于一般人群,初始筛查年龄为50岁。美国癌症协会(ACS)最新的CRC筛查指南建议,初 始筛查年龄为45岁,因为早发CRC的发病率大幅上升。USPSTF最近的建议草案也将开始筛查的年龄降低到45岁,但它将这一建议证据等级定为B类,对50-75岁人群进行筛查为A类建议。
美国胃肠病学会的临床指南建议将筛查年龄降低到45岁,这是一个基于极低质量证据的有条件建议。ACS和USPSTF的建议都是基于CRC流行病学以及计算机模型分析的结果,还没有研究证实CRC筛查对45岁-49岁人群的有效性。 CRC风险较高人群被建议在较早的年龄开始筛查,包括一级亲属中有CRC患者。建议这类人在40岁时开始筛查,或相对家族中被诊断出CRC最小年龄提前10年开始筛查。
对于患有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结肠炎)、有CRC家族史或基因突变携带者的人来说,开始筛查的年龄和连续筛查的时间间隔是不同的,因为这些人群CRC的终生风险一直在增加。
在所有指南中,一致强烈建议对50岁-75岁人群进行CRC筛查(例如,USPSTF为A级)。一般来说, 大多数指南不建议在85岁以后进行筛查。对75-85岁的人应进行有针对性的筛查:如果以前没有接受过筛查,或者他们的估计寿命在10年以上,则建议接受筛查。一项评估了≥85岁年龄组筛查的研究显示,这一人群的预期寿命的增长很小,建议对老年人筛查的风险和益处进行仔细评估。
筛查方式
基于粪便的筛查方法
基于粪便的筛查方式包括gFOBT、FIT和包括FIT的多靶点粪便DNA检测。基于粪便的方法的主要原理是,CRC会引起隐性出血,可以从粪便中检测出来。基于粪便的筛查的好处是无创、低成本。gFOBT检测伪过氧化物酶活性,是对粪便中血红蛋白的间接测量,某些饮食和药物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Hemoccult Sensa(高灵敏度FOBT)对CRC的单次测试灵敏度达76%,特异度>85%。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显示,使用基于粪便的筛查对降低CRC的死亡率有好处。这些临床试验表明了 每年或每两年筛查一次筛查的益处。
与gFOBT相比,FIT直接测量粪便,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大多数指南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粪便检测,以筛查CRC,但美国医师协会建议 每两年进行一次gFOBT或FIT,而不是每年一次。这是基于一项研究的结果,该研究比较了每年或两年一次的gFOBT筛查效果,结果显示两个筛查队列的死亡率没有差异。
与FOBT相比,FIT有几个优点,包括使用一份而不是三份粪便样本,检测前没有饮食限制。一些研究将FIT与gFOBT和结肠镜检查进行了比较。一项纳入1996-2003年间19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 FIT在检测CRC方面的总体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和94%。
结肠镜检查
粪便检查显示阳性都需要进行后续的结肠镜检查,有研究探索了粪便筛查阳性后进行结肠镜检查的时间间隔的临床影响。一项研究报告称, 粪便试验阳性后肠镜检查延迟超过6个月会增加死亡率。另一项研究显示,如果在FlT阳性后超过6个月才进行结肠镜检查,则整体CRC和IV期结肠癌的发生风险更高。
间接可视化筛查测试
CT结肠造影(CTC)或虚拟结肠镜检查是一种评估CRC的半侵入性方式,USPSTF和USMSTF认为可 每五年评估一次。对于大于10mm的病变,其灵敏度从67%到94%不等。这种检测方式的不利因素有:成本高、偶然发现的病变需要更多的医疗资源来进行评估,但整体效益较低,且在大多数中心没有基础设施可以在CTC检查的同一天进行结肠镜检查,如果发现息肉,需要进行第二次肠道准备以进行后续结肠镜检查。
结肠胶囊内镜检查
结肠胶囊内镜(CCE)是一种较新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2009年推出了第二代名为Pillcam-2的CCE检查,其对大于6mm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和82%。CCE已被FDA批准用于因技术或其他原因无法完成结肠镜检查的患者。 还没有学会组织推荐CCE用于结直肠癌筛查。
基于血液的筛查测试
检测早期CRC和癌前息肉的血液测试非常受欢迎,可以提高筛查的接受率,减少筛查的危害和成本。检测mSEPT9 DNA的血液测试是FDA批准的检测,可用于拒绝其他筛查方式人群的筛查。对19项筛查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其检测CRC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9%和92%。
该方法并未得到USMSTF或USPSTF的推荐,因为其灵敏度较低,成本较高,且有遗漏高风险病变的风险。其他潜在的血液标志物,如检测循环肿瘤DNA或基于血液的多组学标志物正在研究中。
直接可视化筛查测试
柔性乙状结肠镜作为一种筛查工具,已被证明能够大幅减少CRC的死亡数。切除癌前息肉,尤其是晚期病变,并在最早阶段诊断出CRC是这种检查方式的优势。队列研究表明,结肠镜检查可以大大降低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没有随机临床试验证实其有效性。波兰的一项国家级CRC筛查项目报告称,在超过17年的随访中,与普通人群相比,接受结肠镜检查的人,CRC 发病率降低了72%,死亡率降低了81%。
参考文献:
BMJ 2021;374:n1855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毛息花,肯塔基大学公共卫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癌症流行病学与慢性病流行病学。
“我一直以为自己只是长了痔疮,为什么一检查居然是直肠癌呢?”
今年才四十岁的小刘,拿着确诊直肠癌的病例报告单,难以置信。在肿瘤医院,医生经常会遇到有过类似经历的患者,固执地以为自己只是长了痔疮,所以大便变得困难了,总是想上厕所,偶尔还会有便便带血的情况,可能这样的情况会持续一两年。
但遗憾的是,这些都没有引起患者的重视,结果耽误了治疗时机,等到去医院去检查时,已经进入了晚期。
目前结直肠癌可以说是世界范围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所有恶性肿瘤中,结直肠癌在我国发病率居于第三位,死亡率位于第五位,而且直肠癌发病率较结肠癌高,年龄低于30岁的人群发病率占到了15%。
而且因为直肠癌在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常常会与普通的痔疮症状相混淆,没有体检习惯的人,往往就会忽视,导致癌症有机会快速发展,简直让人防不胜防。
1、90%以上直肠癌在初期或被认为是痔疮
根据以往临床数据,大约有90%以上的直肠癌病例在初期被误诊为痔疮,但两者的危害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痔疮分为外痔和内痔,属于一种良性病变,只要不太影响生活,大多数无症状痔疮是不需要做任何治疗的,对于身体健康影响并不大。
而直肠癌这种恶性肿瘤,根据肿瘤科医生的介绍,90%的结直肠癌都是肠息肉,再到表面异常增生,然后经过5-10年的发展,演变成直肠癌。在早期如果发现得早,那么生存率可达到95%以上,治愈的可能性很高,但一旦错过了时机,那么就会危及生命。
早期直肠癌跟痔疮都可能会出现大便情况改变、便血等症状,但细心的朋友如果仔细观察,也会发现其中的区别。
2、直肠癌与痔疮有何区别
认识的肿瘤医生曾经提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他以前曾经接诊过一个不到30岁的男性患者,他是因为痔疮来就诊的,但在两年前就有便血、大便困难的情况,医生做了初步的检查以后,给这位患者安排了肠镜检查。
拿到检查报告单以后,医生一看,图中有一片明显的“阴影”,占据了大部分视线,“息肉样病变”,根据医生的经验,一看就感觉不是什么好东西,果然,经过进一步的病理检查以后,发现是恶性病变,最后这位患者确诊了直肠癌。
其实在这一两年时间内,这位患者一直断断续续都有便血的情况,但都没有重视,早期直肠癌与痔疮虽然症状类似,但并不代表一模一样,大家可以重点注意这几个方面,加以区分:
第一,年龄
痔疮在任何年龄都可能会发生,特别是孕妇及青少年,而直肠癌主要好发于中年人或老年人。
第二,排便习惯改变
如果近期突然出现了便秘的情况,那么好好回忆下,是否因为吃了上火的食物?是否吃了红色食物导致粪便颜色改变?
如果近期饮食及生活习惯没有太大改变,找不到啥原因,但是排便情况改变了,有大便次数增多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的情况,有排便不尽的感觉,那么要特别考虑恶性病变的可能性。
第三,大便性状改变
发现自己大便的时候,出现了变稀、大便带血和黏液的情况。80%~90%的直肠癌都会有便血的症状,与痔疮的便血不同的是,痔疮患者往往是在用纸巾擦拭患处时,有鲜红色的血液随大便滴出,一般不会与粪便相混合。
而直肠癌患者的大便中带有的血液,多是暗红色,常常是跟粪便混在一起,还可能带有粘液和脓液,而且出血频率更多。
其实,如果实在无法判断,那么用手指伸入肛门内进行检查是比较有用的方法,在医院也可以进行直肠指诊,如果用手指摸到的是凸起的小粒,一般是痔疮,如果摸到的是质硬表面不光滑的肿块,甚至沾有血液、浓液和粘液,那么就要考虑直肠癌。
目前,肠镜和病理切片检测,可以说是鉴别痔疮和直肠癌的最可靠的方法。
3、身体出现3大信号,考虑直肠癌的可能性
前面已经重点说了直肠癌与痔疮的区别,其实即便您没有注意到自己是否患有痔疮,其实也是可以从身体出现的一些异常症状,来及早发现早期直肠癌的,下面再具体来聊一聊!
第一,排便习惯改变
一开始的时候会有排便异常情况,比如腹泻、便秘交替,有时候大便不成型,细软,有明显的划痕,有的人排便次数增多,大便变稀了,这也是因为肿瘤长在直肠里,导致了大便发现改变。
结肠癌
第二,大便带血带黏液
这是最为多见的一种症状, 当直肠癌的癌肿表面破裂以后,可能会导致小动脉或小静脉出血,从而出现大便带血情况。一般血液颜色多见暗红或果酱色,时间久了,甚至血液会变为黑色。
因为长时间便血,患者可能会出现贫血的情况,全身无力、消瘦等等。
同时因为直肠癌在发展的时候,破坏了直肠黏膜,而产生黏液分泌,另外再加上继发局部感染流脓等原因,直肠癌患者的大便还会带有黏液。
第三,疼痛感
当肿瘤长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侵犯周围的神经,压迫到周围的组织,可能会导致患者有疼痛感以及肛门下坠感,特别是直肠癌细胞还可能会发生转移,导致腹痛,腹胀,营养不良等等症状。
以上提到的这些症状,很可能是同时存在的,关注自身健康的朋友,平时不妨多注意一些身体异常的信号。比如便血,是一两次还是长期?排便习惯是否在改变以后难恢复?近期体重是否有明显下降?
并不是说有以上症状就代表患有直肠癌了,而是需要咱们自己特别注意身体的变化,仔细观察,那么还是会发现良性疾病与恶性病变是有明显区别的。
4、预防直肠癌,建议做好这3点
当然,对于咱们普通人,想要远离疾病,最主要的是要做好平日预防,建议大家做好这3点,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第一,45岁以后定期做肠镜检查
建议45岁以上的人群,尤其是那些有家族史或者有胃肠道症状的患者,每年做一次肠镜来检查息肉是否存在,也可以判断是否患有早期直肠癌。如果检查发现息肉,早日进行手术切除,防止发展成直肠癌。
结肠镜检查
第二,保持良好的饮食及生活方式
年轻人需要尽量远离熬夜、吃夜宵、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同时多吃膳食纤维的食物,多吃新鲜蔬果,粗细粮搭配,多喝水,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
第三,积极防治肠道疾病
一旦发现肠道疾病,比如慢性肠炎、慢性痢疾等肠道疾病,不要不当一回事,在医生指导下积极用药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现在很多人一到医院去检查就发现自己是癌症,据调查显示得知:直肠癌现在的发病越来越高,癌症很多人一听就非常的害怕,也不愿意了解此病的相关知识,导致不能及时的发现自己的病症,那么,生活中怎么预防直肠癌呢?
直肠癌的预防:
(1)调整饮食结构,合理健康饮食:
“通肠便,排肠毒”,很多人对这句话已经耳熟能详了。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应该多吃含纤维素高的食物,即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适当摄入脂肪和蛋白质,即肉蛋类;少吃或不吃腌制品。可适当喝些酸奶,摄入肠道有益菌,调节菌群失调,从而减少或避免肠道炎症的发生,进而降低炎症相关性直肠癌的发生率。如能配合适当的运动,效果更佳。
(2)轻微不适,及时就医:
如果发现大便习惯改变,经常伴有腹泻或便秘,排便不畅,便中带血或黏液,腹胀、腹痛、下腹坠胀或不适感,原因不明的贫血或体重下降等不适症状时,应及时求医,切不可乱用药。因为这些是直肠癌早期可寻的蛛丝马迹,应给予足够重视,摒除得过且过的侥幸心理。
(3)定期体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大量数据表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大大降低直肠癌的危害,提高远期生存率。这就告诉我们,要有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意识。我们要转变观念,定期体检,通过体检可以行之有效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直肠癌。体检的花销相较患病后的治疗费用显得微乎其微,但其收效却十分巨大。
直肠癌早期症状有哪些?
目前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并不非常理想,不能达到彻底治愈直肠癌的治疗效果,反而还会严重削弱患者的免疫力,这更让经过备受煎熬的患者换来的可能是渺茫的希望。无疑达到了更加紧迫的局面,而多细胞生物免疫治疗相当于“灵巧炸弹”,对特定的癌症患者,采用量身定做的细胞免疫治疗方案,比如说直肠癌,当我们把γδT细胞输给直肠癌患者的时候,γδT能够非常精准的找到直肠癌细胞,然后直接杀灭它,而对其他的正常细胞没有损害作用。
温馨提示:
直肠癌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晚期,一般是大家没有及时发现,病症越来越严重才导致的,直肠癌患者在早期会有便血、大便习惯改变的想象,所以大家在平时应该多注意自己的身体变化,有问题及时就医,保障健康。
大肠癌是一种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也不低。得了大肠癌疾病以后,不但是需要接受治疗的,家庭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病情发展到晚期以后,做好家庭护理工作,能够有效的延长病人的生存周期。
相关数据研究表明,尽管大肠癌是危害性非常大的一种消化道疾病,不过只要及时治疗还是能够治好的。而要是病情已经恶化到晚期的话,家庭护理就一定要做好。接下来,就让专家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大肠癌晚期的家庭护理,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大肠癌晚期的家庭护理一定要做好
第一、在平日里的时候,家属要多安慰、鼓励大肠癌病人,要让他们拥有跟疾病抗争的斗志,有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病情。大肠癌病人必须要有求生的意念,这对治疗是非常有帮助的。不管大家患上的是大肠癌疾病还是其他类型的癌症,必须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念,千万不要让害怕、绝望等悲观的情绪占领自己的大脑。只要病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是可以缓解病情的。
第二、为了可以把大肠癌的病情给控制住,病人要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多做一些运动,从而加强自身体质。专家表示:病人在病情有所改善的时候,勤加锻炼的话,能够提升抵抗力的。不少大肠癌病人跟家属觉得,生病了就该要好好休息,实际上,病人在休息的同时坚持做运动对病情也是有益处的,运动也能使人身体产生多巴胺,从而心情也能好起来。
第三、大肠癌病人需要定期去医院做个检查,随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要是发现自己的病情恶化的非常严重的话,也好及时采取急救措施。另外,还要让大肠癌病人多吃一些容易消化又有营养的东西,可以帮助他们尽快恢复体力。需要注意的是,食材一定要是新鲜的,营养要均衡,种类也要多。
专家提醒:为了尽可能的不让大肠癌等疾病赖上自己,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养成健康的饮食方式,也不要再抽烟喝酒了,饮食要丰富多样有营养,多吃素菜,不能一味贪吃肉食。另外,还要多喝些水,就算不渴也要喝,还要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控制好自己的体重等,都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应酬,是职场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然而,频繁的应酬却可能给我们的健康带来隐患。近日,一位53岁的徐敏(化名)就因为频繁应酬,不幸患上了大肠癌。
徐敏经营一家企业,为了拉拢客户,经常亲自上阵,喝酒应酬。一周中有三天都在酒店吃饭,偏爱肉类的他,每次吃饭总是忍不住吃肉。然而,就在最近,他发现自己的脸色越来越苍白,以为自己是贫血了。没想到,一检查竟然是大肠癌。
大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误诊。徐敏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大肠癌的早期症状包括大便习惯改变、腹痛、便血、腹部包块、肠梗阻等,伴或不伴贫血、发热和消瘦等全身症状。
那么,如何预防大肠癌呢?首先,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频繁应酬,减少高脂饮食。其次,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针对大肠癌的检查,如肠镜检查。最后,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免疫力。
大肠癌是一种富贵病,多发于四五十岁的人群,尤其是一些经济条件好的人群。因此,我们要提高警惕,预防大肠癌的发生。
此外,大肠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手术治疗是根治大肠癌的主要方法。放疗和化疗则用于辅助治疗,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
总之,大肠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我们要提高警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大肠癌的发生。一旦发现异常症状,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这种变化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健康隐患。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结直肠癌的病因复杂,其中饮食习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以及过多食用精制米面、肉类等食物,都可能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此外,不良的排便习惯、缺乏运动、精神压力大等也是诱发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
那么,如何预防结直肠癌呢?首先,要调整饮食习惯,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其次,要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此外,还要加强体育锻炼,减轻精神压力,定期进行体检。
除了预防措施,早期发现结直肠癌也非常重要。常见的结直肠癌早期症状包括:大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便血、粪便比以往细、腹部不适、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经常性疲劳、呕吐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北京世纪坛医院肿瘤中心副主任罗成华教授提醒,结直肠癌是可以预防的。只要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癌症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疾病,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对于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至关重要。为了帮助大家提高对癌症的警觉性,本文将介绍日本医疗情报网站《健康在线》总结的10个癌症早期征兆。
1. 体重莫名减轻:体重下降超过4.5公斤以上,或食欲突然骤减,可能是胰腺癌、胃癌、食道癌和肺癌的初期症状。
2. 持续不断的低烧:低烧可能是白血病、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初期症状。
3. 持续加重的疲劳感:白天不睡3-4小时午觉就无法撑到晚上,可能是大肠癌、胃癌或白血病的症状。
4. 皮肤病久治不愈:皮肤炎症或疹子久治不愈,可能是大肠癌的征兆。
5. 难以咽食、声音沙哑:唇部炎症、口腔出血、疼痛,并伴随口腔神经麻痹、慢性咽喉疼痛等症状,可能是口腔癌的表现。
6. 口腔内长白班:牙龈发炎长了灰色或白色的斑点,可能是口腔癌的早期征兆。
7. 排便时出血:尿液中发现血可能是膀胱癌,血便可能是大肠癌的征兆。
8. 莫名的疼痛感:头痛可能是脑肿瘤,背部疼痛可能是大肠癌或卵巢癌的征兆。
9. 皮肤变厚、有硬块:乳腺癌、睾丸癌、淋巴结等初期症状为皮肤变厚、结硬块。
10. 持续莫名的身体不适:持续的身体不适可能是癌症的早期征兆,应及时就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鱼大肉、精细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让肠道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肠道拥堵不仅会导致便秘、腹泻等问题,更是大肠癌的罪魁祸首。北京肿瘤医院副院长、结直肠肿瘤外科主任顾晋教授指出,预防大肠癌,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做起,践行“三个三”原则,即三十岁后每年一次肠道体检,每天三种高纤维果蔬,每天运动三十分钟。
首先,三十岁后每年进行一次肠道体检至关重要。大肠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在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高危人群,如肥胖、高蛋白高热量低纤维饮食人群、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群以及结肠息肉病史、家族史的人群,应更加重视定期体检。常见的检查方法包括大便隐血实验、直肠指检和肠镜检查。
其次,饮食方面,要减少精细食物的摄入,增加粗纤维食物的比例。每天至少摄入三种高纤维果蔬,如芹菜、西兰花、韭菜、菌菇类、红薯、玉米、苹果等,可以有效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降低大肠癌的风险。
此外,运动也是预防大肠癌的重要手段。久坐不动会导致肠胃蠕动减慢,增加肠道癌变风险。顾晋教授建议,每天至少进行三十分钟中等强度的锻炼,如快步走,可以有效降低肠癌危险。
最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预防大肠癌的关键。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规律作息等都有助于降低大肠癌的发生率。
总之,预防大肠癌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从饮食、运动、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干预。通过践行“三个三”原则,我们可以有效降低大肠癌的发生风险,拥有健康的生活。
大肠癌,作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为了早发现、早治疗,定期进行粪便隐血试验成为重要的筛查手段。
粪便隐血试验可以检测粪便中微量的血液,对于大肠癌的早期筛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粪便隐血试验也可能产生假阳性结果,如痔疮、胃溃疡等,因此,对于阳性结果需要进一步进行结肠镜检查以确诊。
除了粪便隐血试验,大肠癌的早期筛查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 结肠镜检查:是目前最直接、最准确的检查方法,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并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2. 粪便DNA检测:通过检测粪便中的DNA,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肠道肿瘤的存在。
3. 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如CEA、CA199等,可以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除了定期筛查,以下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有助于预防大肠癌:
1. 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
2. 适量运动:保持规律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3.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是大肠癌的诱因。
4. 保持良好心态:长期的精神压力也会增加大肠癌的风险。
总之,定期进行粪便隐血试验等筛查,结合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预防大肠癌的发生。
肠癌,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肠癌患者的餐具是否会传染给他人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关于肠癌的几个常见问题。
首先,肠癌并不会通过餐具等日常用品传染给他人。肠癌是由健康细胞的基因突变引起的,这种突变可能导致细胞失去正常的生长控制,从而形成肿瘤。肠癌的发生与遗传、年龄、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肠癌并非通过接触患者的生活用品传染。
肠癌的早期症状可能并不明显,但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改变、腹痛、腹部肿块、贫血、体重减轻等症状。肠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针对不同类型的肠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为了降低肠癌的发病风险,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以下措施:
1.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少吃油腻、高脂肪的食物。
2. 适量运动,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3. 戒烟限酒,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4.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肠道疾病。
5. 遗传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
总之,肠癌并非通过餐具等生活用品传染,但我们需要关注肠癌的早期症状,并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来降低发病风险。如果发现自己有肠癌的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结肠癌,一种曾经被认为是中老年人专属的疾病,如今正悄然侵袭着年轻的白领阶层。不少年轻人认为结肠癌与自己无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研究表明,久坐办公室的人群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明显高于经常运动者和体力劳动者。
久坐不动导致肠道蠕动减弱,粪便中的有害成分在结肠内滞留时间延长,刺激肠黏膜,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此外,久坐者腹腔、盆腔、腰部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肠道免疫屏障功能下降,进一步增加结肠癌的发病危险。
现代生活方式下,年轻人久坐办公室、宅在家里、出门以车代步,饮食多叫外卖,使得结肠癌趁虚而入。有专家把这类在办公桌前坐出来的结直肠癌称之为“办公桌工作癌”。为预防结直肠癌,白领朋友应每周保持运动。
蔬菜水果是预防结直肠癌的“绿色屏障”。蔬菜水果提供的膳食纤维被称为肠道的清洁工,能促进肠道蠕动,清洗肠道内的垃圾和废物,减少肠道致癌物的停留时间,从而降低大肠癌的发病危险。美国防癌协会推荐每人每天摄入30~40克膳食纤维;日本70岁以下每天标准摄入量是19~27克;我国推荐的标準是每日膳食纤维30克。
据一份白领健康调查显示,不规律的作息和饮食,导致32%白领存在肠胃、肝脏等消化系统问题。掌握科学的消化道肿瘤防治办法,去伪存真,才能有效提高消化道肿瘤的预防成功率,而科学规范的生活方式和预防态度,规范化的治疗措施,是对抗这类生活方式导致的肿瘤的根本之道。
近年来,大肠癌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研究表明,合理补充维生素A和D可能对大肠癌的预防起到积极作用。
首先,维生素A具有抗肿瘤作用。它能够降低上皮组织分化,维持上皮组织正常形态,并具有将已向癌细胞分化的移行细胞恢复正常的非凡作用。此外,维生素A的抗肿瘤作用可能与其调节细胞的分化、增殖和凋亡有关,也可能与抗氧化功能有关。
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包括鱼肝油、肝类、新鲜莴苣、白菜、青豌豆、西红柿、芹菜、胡萝卜、蛋类和牛奶等。
其次,维生素D也是一种重要的维生素类。它通过调节基因转录调节细胞的分化、增殖和生长,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此外,维生素D还可以调节钙的摄入,从而降低大肠癌的发生风险。
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包括大马哈鱼、红鳟鱼、鳕鱼肝油、比目鱼肝油、奶油、鸡蛋、鸡鸭肝等动物肝脏以及牛奶。
除了补充维生素A和D,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积极的生活方式也是预防大肠癌的重要措施。建议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并保持适度的运动。
总之,合理补充维生素A和D,结合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降低大肠癌的发生风险。
大肠癌,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在肥胖人群中更为突出。本文将围绕大肠癌的病因、症状、预防以及治疗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提高人们对大肠癌的认识,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治疗。
一、大肠癌的病因
1. 肥胖:肥胖是导致大肠癌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发现,肥胖人群大肠癌的发病率比正常体重人群高出50%以上。
2. 饮食结构: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习惯容易导致大肠癌。高脂肪食物会增加肠道内胆汁酸的分泌,刺激肠道黏膜,诱发大肠癌。
3.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增加大肠癌的发病风险。
4. 其他因素:包括遗传、年龄、慢性炎症等。
二、大肠癌的症状
1. 大便习惯改变:如便秘、腹泻、便血等。
2. 腹部疼痛:多为隐痛或钝痛。
3. 体重下降:短时间内体重明显下降。
4. 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
三、大肠癌的预防
1. 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粗粮,少吃油腻、辛辣、腌制食品。
2. 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肥胖。
3. 增加运动量:提高肠道蠕动,促进排便。
4. 定期体检: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大便隐血和肠镜检查。
四、大肠癌的治疗
大肠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早期大肠癌可通过手术切除肿瘤,预后良好。晚期大肠癌则需综合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五、结语
大肠癌是一种严重的恶性肿瘤,早期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通过了解大肠癌的病因、症状、预防以及治疗,我们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大肠癌,保护自己的健康。
生活中,放屁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很多人认为放屁只是身体排毒的表现,而不予理会。然而,放屁过多也可能隐藏着健康隐患,尤其是与肠癌相关的异常信号。本文将为您揭示放屁与肠癌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观察放屁的异常情况来警惕肠癌的发生。
一、屁从何而来?
人体肠道内居住着大量的细菌,它们分解食物的过程中会产生气体,这些气体通过放屁的方式排出体外。其中,99%的气体是无色无味的,如氮气、氧气等,而剩下的1%则是臭气熏天的硫化氢等有害气体。
二、放屁增多,警惕肠癌信号
正常情况下,一个人每天平均放屁5-10次,如果某天放屁突然增多,就需要引起警惕。以下几种情况可能与肠癌有关:
1. 肝脏病变:肝脏功能异常导致胆汁分泌减少,进而引起消化不良,肠道细菌分解食物产生更多气体。
2. 肠道感染:体质变弱或食用不干净的食物后,可能导致肠道感染,产气增多的现象。
3. 大肠癌:肠道发生病变后,消化和吸收能力下降,导致肠道气体增多,且味道难闻。
三、如何减少放屁量?
1. 减少纤维和含硫食物的摄入,如高淀粉食物、土豆、洋葱等。
2. 少吃难消化或油腻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辛辣食物等。
3. 吃饭时细嚼慢咽,避免吞咽过多空气。
四、预防肠癌,从生活点滴做起
1. 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食物。
2.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3.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肠道疾病。
总之,放屁虽然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但也要警惕其中的异常信号。关注身体健康,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预防肠癌的发生。